关灯

英国戏剧

0
回复
80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8-30 16:4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起源, Z3 ?$ K- K$ v6 l3 b, k
: ^" z' W/ u8 b7 y& R
  英国戏剧起源于教堂的礼拜仪式。 9世纪复活节弥撒中有一段被称为“你找谁”的插曲,一位教士装扮天使守护基督的坟墓,另外3位教士装扮成3个叫玛丽的妇女来朝拜圣墓,他们对话性的轮唱和表演动作,已具有戏剧的雏型,并由此发展成一种作为教堂礼拜仪式组成部分而演出的戏剧,称为“礼拜剧”。
6 R$ |. l5 t5 v' W+ [
0 i( [) B* ^7 w1 D/ \  中世纪, H6 h$ R- X2 z) h9 k$ U

0 X3 ]& L" T6 x% l  奇迹剧8 w8 [4 J. \* J
, T/ U% n" s" e+ u
  礼拜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世俗化,从13世纪起,由市民代替教士,由拉丁语改用方言,并转移到教堂外演出,情节也日益复杂,增加了市俗的喜剧成分,成为独立的戏剧形式。但内容仍以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事迹为主,称为神秘剧或奇迹剧。15世纪,奇迹剧在英国各地广泛演出,通常是在圣诞节、复活节、基督圣体节等宗教节日举行,有时要延续三四天,舞台设在城市广场或可移动的大马车上。不同行会分别负责演出与本行业有关的剧目,如船业公会演出《建造方舟》,面包业公会演出《最后的晚餐》等。
3 ?  e" @5 F; T- E( u8 l& w$ a/ d4 x6 X( r# e% i4 m
  奇迹剧传世的共有4个组剧。即切斯特组剧(25出)、约克组剧(48出)、威克菲尔德组剧(32出)和考文垂组剧(42出)。威克菲尔德组剧根据其手稿保存者的名字,又称为托内莱组剧。约克组剧中的《十字架受难》用罗马士兵的残暴和玩世不恭衬托耶稣受难,以表现悲壮氛围见长。威克菲尔德组剧中的《建造方舟》、《牧羊人剧二》则以富于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着称。在奇迹剧中,现实人物与传说人物同时出现;情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悲剧和喜剧、崇高与滑稽因素掺合在一起。这些特点对以后的英国戏剧,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有着重要影响。
  @* t; I( G9 n, Y1 K
5 L7 D+ [5 r' i; h9 Z; J% p$ z  道德剧
. \; O- e/ X) P' P) C* f' \% ~
* r& T  O' u0 P  道德剧产生于14世纪下半叶,从教堂的布道仪式演变而来,也是一种宗教剧,以宣传教义、进行道德劝诫为目的。它采用中世纪常用的寓意手段,把各种道德品质拟人化。现存最早的一部是《牢不可破的城堡》(约1440),此剧写“人类”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描绘了“人类”灵魂中善与恶的斗争,这一主题是以后的道德剧中经常出现的。最着名的《人人》出现于约1495年,剧中“死亡”奉上帝之命召唤“人人”赴死,“人人”求助于他的世俗朋友,如“美丽”、“友谊”、“知识”、“力量”等,但最后只有“善行”陪着他,并挽救了他的灵魂。其他着名的道德剧还有《安全的摇篮》、《人类》等。; i  ^4 Y# N  M- @, w# g$ G

4 A# s" _6 e5 ^: b  插剧2 W* A# A8 I0 F; g4 r

# Z: o& x% I5 P$ D  E* V  15世纪出现了插剧,它情节简单,人物也少,而娱乐性加强,有较多喜剧色彩。主要由职业演员在宫廷、贵族府第或大学中演出。对插剧这一名称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插在道德剧或奇迹剧的两幕间演出的,有人认为它是在宴会或娱乐中插演的。$ i3 u; ?. j, [1 E/ p8 L

4 f! ^: E  n  O7 x( Z$ a. M, H  中世纪英国戏剧脱胎于教堂礼拜仪式,以后逐步摆脱教会影响和宗教色彩。从礼拜剧到奇迹剧,到道德剧,再到插剧的演变过程就是世俗化不断加深的过程,直至文艺复兴戏剧兴起。
5 I  X" \2 E5 ?" m  E+ K: g. d: I9 d/ d1 O! b9 @! ]
  文艺复兴+ d4 J8 @# t0 w4 Y
1 i& o9 O2 h0 ~( K/ i% k
  从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到1642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它以恢复在中世纪濒于中断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开端,随着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了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局面,也出现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 K" R; R0 d# V7 G1 X2 G
0 s$ D3 |- N2 o: {5 L  都铎王朝
$ ?: Q6 @9 I+ n6 p7 k) F/ q) n; i$ c$ ~5 Q. E  A2 S
  都铎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此后,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统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政策。这一时期奇迹剧和道德剧继续流行,但剧中的宗教意义随之减弱,道德剧则带上政治色彩,如J.斯克尔顿(1460?~1529)的《壮丽》(1515)、D.林赛(1490~1555)的《笑讽三等人》(1540)等。插剧到16世纪中叶发展到高峰,H.麦得威尔(1462~?)的《弗尔金斯和鲁克利丝》是最早的英国市俗戏剧。最着名的插剧作家是J.黑伍德(1497~1580),他的《天气戏》(1533)对话颇为风趣。2 B  N+ v  Y, ~* n- y6 Q

2 Q4 `2 V8 |. U; u, ?; T  都铎王朝初期的戏剧形式相当多样化,除上述几种外,发源于意大利的“假面剧”也传入了英国。在下层群众中还流行着哑剧、闹剧、滑稽剧等民间戏剧,W.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曾有提及。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继承王位,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城市兴盛,戏剧日益受到市民欢迎。女王鼓励文艺的发展。这时古希腊罗马戏剧被介绍到英国。 在塞内加、泰伦提乌斯、普劳图斯等古典作家的影响下,剧作家创作的正规戏剧产生了,出现了新的戏剧形式──悲剧和喜剧。0 O* d5 h# Y( J, G+ w% G& ]

5 c- ^/ u2 J. k; U, C  N.尤德尔(1505~1556)的《拉尔夫·劳伊斯特·道伊斯特》(1553?)是英国第一部喜剧,作者虽然是模仿罗马喜剧,但剧中好吹牛的骑士拉尔夫在向一位富孀求婚时却败于一位商人之手,这是别有新意的。剧中的一些滑稽情境和风趣对话则取自插剧。最早的英国悲剧《高勃达克》(1561)作者是牛津大学的T.萨克威尔(1536~1608)同T.诺顿(1532~1584)。此剧取材不列颠古代传说,写两个王子因争夺王位互相杀戮而导致内战,风格类似塞内加。
) ^) s2 i1 f+ }( M4 t
' P  y! E# q" C/ A, D1 ^, W  伊利莎白
- y' e3 T% H( g( x# W& h7 R
: i$ f4 u, B+ b9 U! U  伊利莎白时期,出现了职业的演员剧团,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庇护,它们名义上还隶属于王室或某一贵族,但演员人身是独立的。1576年英国出现了最早的大众剧场,即演员J.伯比奇(1531~1597)在伦敦近郊建立的“大剧场”。它是按照客栈庭院格式建成的露天剧场,没有灯光照明,只能在白天演出。舞台没有帷幕,并伸入观众席中,可以三面看戏。少数贵族观众可坐在舞台上观看演出。道具极少,没有布景,但服装比较讲究。
3 V6 Z) i* k$ v8 V6 f+ W, Z; s
9 N8 `- s6 f0 ]  盛期
" z' h  I& I  s9 E7 R
1 n. R' d1 H7 d( Y( K0 J) _  1588年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民族精神空前高涨,戏剧也相应出现高度繁荣的局面。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戏剧仍持续发展,直至1616年莎士比亚逝世。这前后30年间,是文艺复兴戏剧的盛期。2 ]" d/ b# L& P  z) E
& @5 v. ?: A5 f
  1590年前后,职业剧作家J.黎里(1553~1606)、R.格林(1558~1592)、 G.皮尔(1557/1558~1596)、C.马洛(1564~1593)等陆续崭露头角。他们曾在牛津或剑桥大学读书,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被称为“大学才子”。T.基德(1558~1594)虽未受过大学教育,但一般也称他“大学才子”。他们主要为大众剧场写作,大大提高了英国戏剧的质量。通过他们的活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都逐渐成熟,散文之外,素体诗(无韵诗)也被熟练地运用于戏剧之中。黎里典雅的台词和优美的抒情插曲,格林流畅的文笔、严整的结构和他笔下可爱的少女形象,皮尔清新的诗意,基德情节的紧张性和人物心理分析,马洛奔放的激情、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探索一切的巨人思想,都为英国戏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特别是马洛的成就,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Z/ ]- p* y* t
. [9 |8 U! M! j# U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了文艺复兴戏剧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最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和展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优秀剧作大都具有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丰富的情节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他不遵守所谓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无论是喜剧、悲剧、历史剧,在他写来都既真实又富于想象,既悲喜交融又充满哲理与诗意,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准确,极其性格化。马克思要求戏剧“莎士比亚化”,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极高评价。
; q. `3 I1 V: F, ]: j2 s$ E$ J" E. o6 G" X8 ?
  B.琼森(1573~1637)是这一时期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表现人物的“气质”,从道德方面进行评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因素。他遵守“三一律”,讲究结构,如《炼金术士》(1610)即以结构完美见称。
  _7 k/ }8 R) o/ w* Y1 _
8 P- y7 I& @. ^6 J3 V' k  这一时期历史剧最早出现优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纪奇迹剧的题材就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类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高涨,女王继承人问题又引起普遍关注,这就使一些剧作家以浓厚的兴趣探讨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马洛的《爱德华二世》(1593?)是一部历史剧杰作。 莎士比亚早期的英国历史剧则深入探讨了都铎王朝建立前 400年的英国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民族史诗。3 y- k& M4 u1 d" I* o" e

1 N9 L! J' X2 V! w  剧场艺术方面,这一时期两个最重要的剧团是宫廷大臣供奉剧团和以着名悲剧演员E.艾伦(1566~1626)为经理的海军大臣供奉剧团。艾伦主要扮演马洛笔下的人物,他的主要竞争对手J.伯比奇则以扮演莎士比亚和琼森的剧中人见称。最着名的喜剧演员是W.坎普(?~1603)。17世纪初,伦敦已有近20所大众剧场,如玫瑰剧场、帷幕剧场、天鹅剧场以及大剧场移建成的环球剧场等。剧场经理一般由演员兼任,雇佣过不少剧作家。1596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座私人剧场,即J.伯比奇建立的黑衣修士剧场。私人剧场供上层人士观剧,有红光照明,舞台道具也较大众剧场齐全。当时还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童伶担任。
+ e5 a* b( {  O; i5 B& O
7 ^: @- b) {& R8 U+ N# Q' v" q$ B* T$ `  末期% z: C" y6 M; ~: t" B

8 @+ M  w+ Q) |0 e  莎士比亚逝世后,文艺复兴戏剧进入尾声。
. ]& \+ r' e6 K$ O
" L  n, s) U$ m) r' `3 n; N  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位者查理一世政治上专制腐败,生活上穷奢极欲,戏剧成了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一些剧作家主要为宫廷写作并且受到了正风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大众剧场时代的那种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消失了。
3 I1 }# l( E1 K& m7 y' j
- k! O. [# Q" R* Z8 F' Y# Q; K  比较重要的剧作家有P.马辛杰(1583~1640)、J.福德(1586~1640)、J.雪利(1596~1666)等人,他们用流畅的素体诗写作,但已失去了马洛和莎士比亚那样壮阔的气势和生动的表现力。福德的悲剧描写乱伦和堕落,渲染恐怖与苦难,但讲求技巧,表现人物感情细腻。喜剧的成就大于悲剧。马辛杰继承了琼森“气质喜剧”的传统,讽刺了正在得势的中产阶级。雪利描写家庭生活,开风俗喜剧的先河,其中有一些色情描写。
& [. L* G% p' G6 p7 U
' W+ ?' Z; j& @  1642年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代表新禁欲主义的清教徒本来就反对戏剧,而戏剧中恐怖和色情的增多更使他们不满。克伦威尔执政后下令封闭伦敦全部剧场,文艺复兴戏剧就此结束。, L" M5 ]8 a9 }1 n+ g; b5 z2 k( ]

5 i9 m. P+ K8 K  戏剧种类* w9 w6 b" i1 ]" B2 I# M
' P" F$ x# v# S8 m
  喜剧1 K% K9 L8 Z* A8 I$ G. x

6 f+ D6 G5 |4 o5 ]5 n$ |4 [  喜剧作品大量出现,而且风格多样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1584)、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1596)和《第十二夜》(1600)、T.德克(1572~1632)的《鞋匠的节日》(1600)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乐观的基调。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当代世态人情、以中产阶级为讽刺对象的喜剧,B.琼森、J.马斯顿(1575?~1634)、G.查普曼(1559?~1634)、T.米德尔顿(1570?~1627)都显示出这方面的才能。米德尔顿的《捉住老家伙的计谋》(1608)、琼森的《炼金术士》(1610)及《巴托罗缪集市》(1614),被称为市民喜剧。9 }& v- R; F- ^/ c9 E

% p2 K1 t' W* j, K7 G) e  悲剧* O; h- W1 R4 A  ]1 H- a* {

! O$ V/ U% U+ q  这30年间悲剧蔚为大观,按题材可分为几类:一类是“复仇悲剧”,以复仇为主线,如T.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图尔纳(1575?~1626)的《复仇者的悲剧》(1607)、 J.韦伯斯特 (1580~1625)的《马尔菲的公爵夫人》(1613?)等。这类悲剧的出现反映了塞内加复仇悲剧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渴求正义的普遍心理。《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复仇悲剧的局限,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另一类是所谓“情欲悲剧”,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帖木儿大帝》(1588?),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606)、《科利奥兰纳斯》(1601),琼森的《西亚努斯的覆灭》(1603),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复仇》(1610)等。“情欲悲剧”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人的气质欲望决定命运的观点。同“情欲悲剧”常常结合着的是所谓“恶行悲剧”,莎士比亚的《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是两者结合的范例。它们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恶,也揭露了嫉妒、自负、邪恶所带来的灾难。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传统地表现贵族生活的悲剧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如无名氏的《费弗夏姆的阿登》(1592)和《约克郡悲剧》(1605)以及J.黑伍德的家庭爱情悲剧《死于仁慈的女人》(1603)。. ?% }, a/ n3 Q' l

4 `# b2 E# K5 }" W  传奇剧
% r( |7 `4 P5 f% g% O# E! H4 e, r) v6 b  ?6 s3 z: }1 n
  17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传统悲剧也不属于传统喜剧的传奇剧。在它的情节发展中有悲剧性高潮,但也有喜剧结局,故被称为悲喜剧,又称传奇剧。F.鲍蒙特(1584/1585~1616)和J.弗莱契(1579~1625)的《菲拉斯特》(1609?)、《是国王又不是国王》(1611),莎士比亚的《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都属传奇剧。莎士比亚晚年的这类作品回避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宽恕与和解为主题,不过仍然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其他作家的传奇剧大都缺乏生活基础,内容较为贫乏,已预示着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结束。& P: V3 Z; D8 {. ]# R4 N8 J& D

* d, q& G$ B# b# d" M. v  18世纪& T& q8 I; k! q3 R! t/ D4 z4 h

2 _1 h+ V& M. v5 ]; M, v  王政复辟3 i3 @! t+ k; H7 @# `; ?: G
' C) D9 G" f% g. r8 N
  革命政府禁止了戏剧,但私人组织的娱乐演出并未禁绝,W.达文南特(1608~1668)的“娱乐表演”《围攻罗得岛》(1656)实际上是英国第一部歌剧,在这次演出中英国第一次出现女演员。0 a. S$ a' s9 a8 Z  u; t8 B; H5 k" C" R

9 b) _+ R" V" X: w  1662年查理二世复辟后取消了禁戏令。这时的戏剧主要是为伦敦的上层人物提供一种时髦的娱乐,而一般的剧院只有两家。1662年重建的朱瑞巷剧院已具备了现代剧院的基本形式, 并有了布景。 这时出现了大量的“复辟”期喜剧作品,比较重要的有G.艾特利吉(1634?~1692)的《风流人物》(1676)、W.威彻利(1641~1716)的《乡下女人》(1675)。它们描写贵族的风流放荡生活,也反映家庭和婚姻问题,其中可以看到法国戏剧的影响和对莫里哀的模仿,被称为“风俗喜剧”。5 ]2 M6 K1 ]8 ~* T
6 \% b2 d% ^' K6 r, V* p
  J.德莱顿(1631~1700)是复辟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所写的“英雄剧”《奥伦-蔡比》(1676)等,表现了主人公的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德莱顿又是英国戏剧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论戏剧诗》(1668)结合英国戏剧创作的实际,阐发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观点。另一位悲剧家是T.奥特韦(1652~1685),他的两部较好的作品是历史悲剧《威尼斯得免于难》(1682)和家庭悲剧《孤儿》(1680)。5 S. B4 L9 x; E
9 P1 ~. |* `" o/ Q- }; O
  从“光荣革命”到“戏剧检查法”
/ p) {$ G8 v% Z# [: p  l2 L  K' _+ u: L5 F/ i2 O: L" w% q
  从“光荣革命”到“戏剧检查法”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在英国确立并得到稳定发展。但戏剧无大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党派斗争不利于戏剧创作,一方面是作家们的兴趣转向了报刊及小说。但W.康格里夫(1670~1729)、J.万布勒(1664~1726)等人的作品使风俗喜剧继续盛行。它们讲究技巧,语言俏皮,但内容狭窄,风格夸张,对贵族生活的腐化堕落津津乐道,粗俗而缺乏道德标准,从而引起一些观众和批评家的不满。J.科利尔(1650~1726)撰写了《略论英国舞台的不道德和猥亵》(1698)一文进行抨击,引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论。此后,G.法夸尔(1678~1707)的《募兵官》(1706)和《纨□子弟们的诡计》(1707)等作品注意到道德影响,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并带上了感伤色彩。着名的劝善报刊文学作家R.斯梯尔(1672~1729)也写过《有良心的情人》(1722)等几部喜剧,道德劝诫的倾向和感伤主义成分更为明显。斯梯尔还创办过一份《戏剧》双周刊(1718?~1720),是英国最早的戏剧刊物。6 X0 G. u# W, b/ }  \
0 O9 ^6 n: m: ]& R& g- g5 D
  这一阶段影响最大的悲剧家是N.罗(1674~1718),他改编的爱情悲剧《美丽的忏悔者》(1703)一直上演到19世纪。由于当时安娜女王继承人问题引起的关注,J.艾迪生(1672~1719)取材于罗马传记文学的悲剧《卡托》(1713)上演后在政治上引起很大反响。G.李洛(1693~1739)的悲剧《伦敦商人》(1731)更为重要,它以市民生活作为题材,用新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点评价人物,并用散文写作,这都预示了英国悲剧发展的新方向。此剧很快被译为欧洲好几种文字。: I: o! s* ^) D

+ h  t6 _/ I# K  ~3 w* I2 U9 c  诗人J.盖伊(1685~1732)的《乞丐歌剧》(1728)是英国歌剧中最早的经典作品,曾轰动一时;德国现代戏剧家B.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就是据此改编的。与流行的意大利歌剧不同,《乞丐歌剧》以一种明快的抒情风格描写下层群众的生活。但它也从政治上批评了当时的首相R.瓦尔浦,其续集《波莉》(1729)因此被政府禁演。  ], t/ R* n( F" A% ~. G
5 G2 i7 Z) d, b2 h5 s5 Q% e% i
  盖伊之后,H.菲尔丁(1707~1754)的喜剧《巴斯昆》(1736)和《1736年历史纪事》(1737)包含着更明显、更强烈的政治讽刺,揭露了辉格党政府的腐败,引起了统治集团的惊恐。1737年,瓦尔浦颁布了“戏剧检查法”,菲尔丁和其他一些作家从此转入小说创作。这一法令极大地阻碍了英国戏剧的发展,此后100多年中,伦敦只剩下两座剧院,戏剧基本上处于萧条冷落的状态。
' T, E7 ^  a. w0 p4 v
6 B$ B! V2 X1 S  50年代
6 ~$ O0 n2 K, n1 X9 h/ c
( b- [# n* C; V/ N' ?8 u$ }  从18世纪50年代起,感伤主义日益盛行,感伤主义喜剧也占领了舞台。H.凯利(1739~1777)、R.坎伯兰(1732~1811)等人的作品多愁善感、无病呻吟,把戏剧引向绝路。70年代,O.哥尔德斯密斯(1728~1774)的《委曲求全》(1773)、R.B.谢里丹(1751~1816)的《情敌》(1775)和《造谣学校》(1777)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们虽然也受了感伤主义的影响,但都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了当时外省资产阶级的生活,并且避免了王政复辟以来英国戏剧常见的粗俗和狭隘。这 3部作品使没落的风俗喜剧重现光彩。/ d3 p9 Z! d& i# _
  n( Z! c6 F  e/ w6 t$ A: w4 B
  当时英国文坛的领袖人物是S.约翰逊(1709~1784),他也写过剧本,对戏剧的最大贡献是主编了《莎士比亚戏剧集》(1765)。他虽是个古典主义者,但在其《序言》中却为莎士比亚违背“三一律”进行辩护,强调想象在戏剧创作中的作用,并且指出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些观点把英国戏剧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7 t7 w) {# L2 B& k3 o6 F

' b! G" o- G8 f  18世纪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表演比剧本更重要。这一世纪产生了不少优秀演员。最着名的D.加里克(1717~1779)以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表演才能出色地扮演了许多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他又是朱瑞巷剧院的经理兼剧作家,与人合作的感伤喜剧《秘密婚姻》(1766)久演不衰。S.K.席登斯(1755~1831)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演员之一,她扮演麦克白夫人的技艺被称颂一时。
# d: t" x  ^6 s6 b( n/ A
# h! _1 |3 f" |) c2 t/ S) @  19世纪
4 B9 p: C' \. q) t) ~- X' @% [- l( P. G6 q
  浪漫主义5 J, c2 D3 b( b
2 N, d* \- [1 A# }5 P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领域,但对戏剧也有影响,即产生了当时统治着英国舞台的情节剧。情节剧从法国传入英国开始音乐成分十分重要,对话也有音乐伴奏,后来音乐不再成为重要因素,而以曲折离奇、富有浪漫色彩的情节和富丽堂皇的布景吸引观众。
5 U' n9 b% {' X6 b" d% C& A/ f8 D
5 ~, m. L7 S( R, b. ^0 j  情节剧日益商业化,许多严肃的作家对此不满;同时,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学术界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越来越高。这样,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开始照莎士比亚或希腊戏剧的风格创作诗剧,如P.B.雪莱(1792~1822)写作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沈西》(1819),G.G.拜伦(1788~1824)写作了《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但这些诗人的诗剧不适合演出,对戏剧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 [- k: b/ C6 i( D& H/ S
# c6 H" G4 H9 t$ a7 a; P
  1843年,“戏剧检查法”被废除,剧院和观众不断增加,但作家更致力于小说创作,戏剧领域并无优秀作品。情节剧走向末路,剧院里上演的剧目大多是法国戏剧,或从司各特等人的小说改编的剧本。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上演,但大多数演员地位低下,缺少修养,对莎剧的理解肤浅,还随意删动。E.吉恩(1787~1833)是少数优秀演员之一,他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 s, A1 q& j+ G/ t) R2 L+ I# }
( k2 ^, K* p' G/ A6 V/ g5 w
  60年代- E2 p. S1 `( W( J
3 ?3 X4 M7 X' t' }  @
  从60年代起,英国戏剧逐步出现了一种现实主义倾向,T.W.罗伯逊(1829~1871)的社会喜剧带来了第一股新鲜空气,他的《社会》(1865)、《等级制度》(1867)描写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揭露和讽刺了社会弊病,语言也自然朴素。从70年代起,W.阿契尔(1856~1924)等人把H.易卜生戏剧陆续翻译介绍到英国,80年代,伦敦演出了易卜生的《群鬼》和《玩偶之家》。在易卜生的影响下,一些剧作家创作了英国的社会问题剧。H.A.琼斯(1851~1929)的《圣人和罪人》(1884)、《经纪人》(1889)都描写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讨论宗教和道德问题,引起普遍的注意。A.皮奈罗(1855~1934)的《第二位坦科雷太太》(1893)在英国以及法、德、意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情节剧的外衣下包含着严肃的社会内容。罗伯逊、琼斯和皮奈罗给长期沉闷的英国戏剧界带来了生气。与此同时,欧洲大陆正在形成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戏剧潮流。除易卜生外,H.贝克(1837~1899)、G.豪普特曼(1862~1946)、А.П.契诃夫(1860~1904)等人的剧作也都先后影响了英国戏剧界,英国戏剧的复兴正在酝酿之中。阿契尔、琼斯、萧伯纳(1856~1950)的一系列戏剧评论或论文为这一复兴进行了理论准备。% J5 A5 |8 S0 X
- z/ E; a! W; @
  20世纪初6 j# r9 u: E0 j& U; C
/ {9 t5 t; T4 E: z- d
  90年代英国戏剧有了重大转折,此后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英国戏剧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2 z# D: n- i: L: T' f) k0 E1 [6 w
2 g- b& w. Z. d7 h/ \; [% u  90年代初,萧伯纳的重要剧本《鳏夫的房产》(1892)、《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相继问世,它们不但根本不同于流行的情节剧,而且比琼斯等人的作品前进了一大步。萧伯纳揭露了当代社会的尖锐矛盾,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个性,在幽默风趣中寄寓深刻的讽刺。当时英国出现了各种思潮:社会主义、费边主义、女权主义等各自提出社会主张,进行激烈的争论。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反映了争论对于戏剧的影响,从而吸引了大批知识界的观众,帮助提高了戏剧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2 m' {  M% d+ [  G# H: _4 e2 O4 b( x4 ~8 Z  K
  与萧伯纳同时,O.王尔德(1856~1900)另树一帜。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鼓吹者,但在他的喜剧创作中,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态度。他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认真的重要》(1895)等剧作对上层社会的虚伪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但其中尚有情节剧的痕迹。王尔德反对英国戏剧中存在已久的粗制滥造现象,在创作上刻意求工,语言机智风趣,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而又轻松自然。风俗喜剧在王尔德的笔下发出光辉。
3 s0 h$ c: n  O  C3 j" ]* }- `- D9 f% `, L! y5 _
  19世纪下半叶的演员中,H.欧文(1838~1905)极富才情,他出色地扮演了莎剧中的许多人物,提高了观众对莎剧的兴趣。他还同着名女演员E.A.泰丽(1847~1928)合演并长期经营莱西姆剧院。
- P3 h2 R/ e: N3 X
, ~' |. D+ M) S" h5 ?  g% G  20世纪+ p9 H! C5 F3 A& r

( Q1 k+ X9 L! ?  Y: }$ Q/ M  20世纪萧伯纳继续以旺盛的精力进行创作,写出了《人与超人》(1903)、《巴巴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7)、《苹果车》(1929)等重要剧本。这一时期中,他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发展,题材和风格都有所变化。他的最大贡献是社会问题剧。他受易卜生影响,但易卜生的问题剧具有悲剧色彩,萧伯纳的问题剧具有喜剧色彩;易卜生的人物在讨论问题,萧伯纳的人物则雄辩滔滔;易卜生的台词精辟而有个性,萧伯纳则让他的人物说出机智的俏皮话,在似非而是的反语中揭示真理。他似乎在戏剧中开玩笑,但在玩笑之中揭示出“英国社会出了什么毛病”。萧伯纳虽然批评过莎士比亚,但他正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民族戏剧优秀传统的继承者。
/ w) p* X, b9 p8 C" m) l/ D! W( p: U
6 Q5 e, K3 Y! ~# a# w8 Z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初期英国戏剧的主流,不少作者受到萧伯纳的影响。J.高尔斯华绥(1867~1933)、H.G.巴克(1877~1946)等人的作品又称为“思想剧”。高尔斯华绥的《银盒》(1909)、《正义》(1910)揭露法律的弊病,《斗争》(1909)反映劳资斗争;巴克尔的《马德拉斯家族》(1910)描绘妇女的不幸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J.B.普里斯特利(1894~1984)的《危险的角落》(1932)、W.S.毛姆(1874~1965)的《圈子》(1921)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
  W( V/ }/ F& Y  ~9 E0 m/ o7 c1 K0 Z# F. m: a
  爱尔兰5 ~) |0 c( ^* ?7 }3 h, [7 y

3 Y  [) V, O6 n9 `) U4 }  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W.B.叶芝(1865~1930)、J.M.辛格(1871~1909)和S.奥凯西(1884~1964)等人的作品反映了爱尔兰人民的生活情绪和民族自治的要求。辛格使用爱尔兰农民的语言,但反复锤炼使之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奥凯西以丰富的想象力求把悲剧同喜剧、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4 G) b0 {2 Q/ v; W5 \6 V. Q
& H: D! I. T4 w, T8 G1 p, @& y2 g
  复活诗剧* q* p* E4 ?% `5 m, y! Q

/ u7 i  n/ P, A) t, T1 {: w7 D9 M  自叶芝开始出现了新的潮流:复活诗剧。虽然戏剧创作早已不用素体诗了,但叶芝的《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等剧的成功,打破了现代戏剧不能采用诗体的流行观点。30年代,T.S.艾略特(1888~1965)写出他最着名的诗剧《大教堂的谋杀案》(1935),他十分熟悉莎士比亚,使用了一种近于散文的精练紧凑的格律,剧情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因而吸引了大批伦敦西区的资产阶级观众。在叶芝影响下,左派诗人W.H.奥登(1907~1973)同小说家C.衣修午德(1904~ )合作,写作了《皮下的狗》(1935)和《边界上》(1938)等诗剧,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合起来。 另一位作者Ch.弗雷(1907~ )也写过好几部诗剧,颇受观众欢迎。$ G( x- W5 H; g) m  t+ N

/ x+ n8 N1 ^4 [1 j8 m$ q  除上述流派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剧作家。J.M.巴里(1860~1937)的童话剧《彼得·潘》(1904)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贯串起来,显示了较高的技巧。30年代以后,N.考沃德(1899~1973)的讽刺喜剧十分风行,其风格类似王尔德,但失之于肤浅。+ n/ W2 j$ M& g$ W% t

5 m! ^2 ?5 o6 T8 a  二战后9 d% I% }4 s# J- m7 R

6 N) b" R* {- z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戏剧带来了很大损害。战时和战后一段时期,舞台上演出的主要是莎士比亚戏剧。随着莎士比亚研究的巨大进展,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莎剧演员,其中最着名的是L.奥立弗(1907~ )。, g  `; L- ^. _8 g$ n8 o' z

! U( s% P' w& E! N0 o2 A  50年代
. ?; j" r& w; ~( W* h
3 K, C% x& W7 x8 R* D" K9 Y  直到50年代中期,戏剧不景气的状况才有所改变。1956年荒诞派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和布莱希特戏剧在伦敦演出。人们对诗剧的兴趣减弱,戏剧革新的呼声日益强烈。以J.J.奥斯本(1929~ )的《愤怒的回顾》(1956)为标志,出现了英国戏剧的所谓“新潮流”。剧中主人公吉米·波特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反映了战后英国青年的心理,紧张的戏剧性和生动的对话也很有特色,所以此剧立即引起普遍的共鸣和广泛的注意。此后,B.贝汉(1923~1964)、H.品特(1930~ )、A.威斯克(1932~ )、N.F.辛普森(1920~ )、S.德莱尼(1939~ )等人的主要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中下层阶级的人物和事件,着重表现人物情绪,对社会提出激烈的抗议,所以这批青年剧作家被称为“愤怒的青年”,他们逐步占领了舞台,影响日益扩大。其中品特尤其突出,他的《房屋》(1957)、《生日晚会》(1958)、《看房人》(1960)、《归家》(1965)等剧都具有荒诞派的某些特征,显得阴沉难解,但也有较多的写实成分。人物对话不多,但很有个性。- a- b. P/ q3 d
9 T% [" o" C* Y. a+ N: t: r
  60年代
; Q. }2 H, g* W' e2 w. P4 i4 W$ I! D5 j* j+ k# k1 x* p
  60年代前后,也有一些剧作家以历史题材作为现实的借鉴,J.阿登(1930~ )的《阿姆斯特朗的最后告别》(1964)等剧都有较强的政治色彩。7 N7 j' @) M2 O# i

* ?( _) |3 K: Y3 M3 k  60年代中期以后,“愤怒的青年”逐渐失去锋芒,一些更年轻的“左派”作家显露头角,被称为“第二次浪潮”。他们的政治思想观点并不一致,但对英国社会都持激烈的批判或否定的态度。由于电影、电视的竞争和各种文艺流派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常追求新奇刺激和娱乐性。E.邦德(1934~ )反对暴力的剧作中采用暴力场面,曾引起争议。D.斯托莱(1933~ )的《阿诺德·米德尔顿的康复》(1966)反映对人的压抑。D.海尔(1947~ )、T.格里菲思(1935~ )、S.波利亚科夫(1952~ )等人以政治态度“左倾”闻名。海尔写过一部《翻身》(1975)用布莱希特的手法反映中国农村的革命斗争。9 X$ p) B$ e( {+ |' G

1 z  D+ n, a2 V0 v: r5 x  在喜剧家中,T.奥顿(1933~1967)影响较大,他的《脏物》(1967)、《男管家看到了什么》(1966)等剧中含有悲剧或恐怖因素,被称为“黑色喜剧”。T.斯托帕德(1937~ )极富想象力,在文字游戏中寄寓哲理,代表作《罗森克兰兹和盖尔登斯顿之死》(1966)表现出存在主义观点。P.谢弗(1926)、A.艾克伯恩(1939~ )、P.尼科尔斯(1927~ )等人的作品大都围绕着家庭和婚姻问题,笑声中包含社会讽刺。当代英国着名的剧院、剧团有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