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年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2011年1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加大政府投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
' ?5 u# i: e- w0 N$ m6 h% ?2 t% v. ?! G$ `8 M" v7 H# j! Q
一缕炊烟,一抹轻尘,长街里传来欢声阵阵,深巷中飘来酒香徐徐。这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它,就是北京的胡同。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人们常问,了解北京、走进北京文化的路究竟在哪儿?也许,它就在人们脚下,就是这一条条盛满了故事的北京胡同……
, [8 f7 j, t/ Z( _9 h% o2 I3 ^8 ` F2 H; o
一条胡同 一段历史) Z3 R) q& ~, f& F" t
! u4 l2 w6 w) e, ^ “这可是一条将近1000岁的老胡同啦。”81岁的张奶奶语气发颤地说。
" o1 J, Q6 }8 S8 g* [: r* C% a( f. F* E' B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5 v/ w$ ]- D& p% K7 v' G2 L1 {/ _( s: F2 C* y. k+ V
据了解,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 F* a7 m' [* h, H( P( l! ~ f4 }
1 y1 f, O7 a: F) ^ 张奶奶打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她对三庙街胡同绝不仅仅是熟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眷恋。“每天,我都要来回走上几趟。”这位耄耋老人微笑着说,胡同里面既安静又安全,不像外面吵得慌。只要在胡同里转悠,就像在自个儿家里一样。
, b) Y- }; A! n( u. q9 E/ o
) Q: O; p$ @( _# P7 z5 t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陈光中表示,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欢胡同,首先就因为与高楼大厦相比,胡同之间的宽度较小,不会形成涡流,所以非常舒适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5 f4 N/ o! ~; p0 c
# @- m; u) |9 Z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这句话看似比较夸张,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一书的统计,当时北京城就有胡同2000多条。到了20世纪40年代,《北京地名志》中记载的北京胡同已达3200条。而在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当中,北京胡同的总数已经超过6100条。
7 h- M- V) I+ O( Z1 T
2 B/ p9 z6 Q+ x; E 其实,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4 {) r" d1 s) K9 T5 Y6 r; {& P# d* m
让身边的文明不再失落, W$ G1 d/ A) N) ?' S8 l0 x2 ]
* c' n; J3 q2 D. a8 y 也许文化和文明真不是一对同义词,因为有时候,它们之间的冲突是那样的明显。
) _+ ~/ g. G0 h6 R
2 B1 F# f- U5 s, G3 A6 Y 如果说,胡同可以算作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那么,近年来,胡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却来得那样猛烈。有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配合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大潮的推进,北京胡同已经陆续被拆、改掉了1000余条。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元老级”的三庙街胡同亦莫能外。
. G+ Q2 u# ^# q2 R) P: {
1 @. x0 H: k7 C 如今,走在这条300多米长的胡同里,闭上双目,虽然辽金戈马、明清繁华似乎还会在脑际浮现。然而,仔细看去,历史的风尘其实早已远去,胡同的古貌也已如烟般逝去。柏油路、砖墙面所带来的,却只是机动车的呼啸而过,建设者的身影重重……8 A) q. s# R4 t& F8 G y' f* I
% O2 _. T W. J5 I% ?0 _' S0 s
面对这种情势,很多文化界人士纷纷呼吁:“请保护北京胡同,保护北京文化的根脉。”1 |7 p7 \1 p; _% i$ u7 p
# {5 ~5 d! m& K/ w7 ` 三庙社区副书记李深表示,很多老胡同都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它们保留下来,其考古价值、旅游潜力都将远大于拆除后的经济效益。以三庙街胡同为例,如果能够妥善规划,重建三庙,则必将有效带动这一街区的综合发展。
; C" |% [. X z4 P0 j/ t: W2 z2 V. Y9 K, R$ v. K* T
“北京胡同滋养了北京人,人与胡同又一起传递着北京文化的魂。”陈光中说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北京胡同是北京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北京胡同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 V: A, d# }' F* g+ {& H
- L5 \) X5 M H# E; B 2011年1月获批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市将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推进历史名城风貌保护。
' t5 ]- f6 u: s. E" v
; V9 r, \& V7 t& H1 `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目前尚存的北京胡同会变得更具古风,已然消逝的北京胡同也会再度归来。到那个时候,北京胡同中的北京人,北京文化中的根与魂,也将得以继续传延下去……3 e/ H% ^$ u z1 v6 M) u& k; @
; P( g: l' f. w1 i
“胡同”词源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对“胡同”一词的解释多与蒙古语有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 A7 g: P% q% q7 M( h
, u \: ^4 y" ]5 P- c0 C4 S( t ★ 胡同是浩特的谐音: 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的城镇、街巷等称为“浩特”。后来,“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讹读成了“胡同”。- g* X: O6 K9 |6 H$ I1 ?
1 d! t+ l6 v- a) r3 v/ [' J
★ 胡同是忽洞的谐音: 蒙古语中表示“井”意的词汇发音为“忽洞”。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内仍有许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赛因忽洞、哈业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井,因此“井”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忽洞”也慢慢演变成了“胡同”。2 X) Z5 Y) F2 A6 W; T0 a; K! T
. P. E: i9 [2 J' t4 b
★ 胡同是霍通的谐音: 还有学者提出,“胡同”一词最早来源于女真语中的“霍通”。女真语把“聚族而居”表达为“霍通”、“火瞳”等词。由于女真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所以,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汉族人译成了“胡同”。9 d1 E2 |5 q# c$ d# |
: ]: e5 _ d! Z8 z' E' d
趣话胡同名 ★ 大栅栏胡同:在北京人口中,大栅栏读做“大石烂儿”,它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着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清朝时在街口装上了栅栏,而且栅栏很大,因而得名“大栅栏”。
! x7 a8 H3 N r7 \, @9 n# X* e; I) s! L
★ 锣鼓巷胡同:锣鼓巷胡同原来叫“罗锅巷”胡同,因为这条胡同两头低洼,中间隆起,像是驼背人的脊梁。又因巷内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平行相对,形似“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 百花深处胡同:新街口大街附近有条名为“百花深处”的胡同。据说明代有对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了二三十亩空地,后在园中辟地种植牡丹、荷花、秋菊、腊梅等花,四季均有,也常有人慕名前来观赏百花,因此得名“百花深处”。2 O1 ?3 ?3 M! _, j6 i5 T; v+ L
2 u* Q( _9 R# P1 W6 l7 z k& B X) ^
★ 杨梅竹斜街:今天的杨梅竹斜街在清朝时叫做“杨媒斜街”,据说街上曾住过一个姓杨的媒婆,后改为杨梅竹斜街。 ★ 高义伯胡同:高义伯胡同其实原名“狗尾(音乙)巴胡同”,位于北京西单北大街东侧。解放后,因“狗尾巴”一词不雅而改为高义伯胡同,不少人曾误以为这里住过一位很讲义气的高姓老伯。* J2 H" E6 K# ]8 I& t n5 Y
+ _1 n+ y6 B2 c% S" z ★ 三不老胡同: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当年,郑和被人们称为“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被叫做“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被讹读为三不老胡同。 ★ 宝钞胡同:今天的宝钞胡同原名叫“倒钞胡同”,因为元朝时这里曾经有个负责兑换旧纸币的倒钞司。7 ? Z2 G S( }6 y, X
- k7 M9 X* n& `* R, y5 b
★ 花枝胡同:东城王府大街北侧有一条胡同叫做花枝胡同,其实原名是“花子胡同”。花子就是乞丐,过去,这条花子胡同也叫花子营,功能类似乞丐收容所。/ F) \- J1 P0 m4 o7 h" o
4 x9 F. ]# o v*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