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宗教民俗 神秘的萨满

0
回复
76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11-8 12: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2日是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抚顺八旗风满族艺术团在辽宁大剧院广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演出了原汁原味的《萨满舞》,勾起了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回忆。
1 s" _% ]- ?" B0 `
- z3 Q" E3 n& y  H1 ]; X; ^' i9 d  “跳萨满”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民间俗称“跳大神”。3年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国内首次举办了《清代萨满教祭祀展》,展览出几十件罕见实物和大量图片,向观众揭示了神秘的萨满文化。3 [, L7 N& o! x
9 |0 T& M6 ?" ]7 N! Z
  满族入关前,凡祭祀必“跳萨满”。入关后也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乾隆年间还颁行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使萨满祭祀更加规范化、典制化。此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成为清代“国祭”,与其他国之大典并行不悖。$ t9 A' M/ u" a: j

: D* d5 ~. y2 s; }  选择萨满有说头萨满,据说是通古斯语的汉语音译,是“知晓”的意思。萨满文化是以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北方原始文明的核心。
* g  K' ?7 u8 k6 @0 X: ?: c; _4 }% O4 Z( n" k, c
  萨满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合体,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宗教、历史、经济、婚姻制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其代表内容有萨满歌谣、萨满舞蹈和萨满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剪纸、刺绣等)。
# r, C- V  Z* F0 h6 N: E
0 ]6 o1 d8 K' k4 {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都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 g' U) n+ s* O2 E& G( b( P% Z* B0 v1 A! `0 {3 a% z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
+ B1 k$ B( h+ ~1 g* }" J( P8 V
! ?& Y! {% B" ^0 o8 K2 C5 n  萨满在鼓声中疯狂/ F* N: ]( _% z' v; G% o+ J/ w
6 o6 M4 y8 n0 ]$ x& e" a4 q* y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萨满就是装神弄鬼。他们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说些听上去完全不着边际的话或唱着舞着跳着,有时还喝鸡血或吃生肉,很吓人。实际上,“跳大神”就是萨满的正常工作。萨满的“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为人治病;二是教新萨满;三是举行祭祀仪式。9 R2 b  C3 {/ ^8 m* g5 h) O

- T) X* H) J+ L" k) z& A  x% v3 a  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萨满,还有一个助手,被称之为“栽立”。
7 ?! F2 q7 ?' L( S, [& m7 c3 ], E- O0 _
  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家中,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届时,萨满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盘腿坐在西北角的专门位置上。萨满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萨满唱一句,“栽立”和参加跳神仪式的人们伴随着合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双目紧闭,周身摇晃,表现出一种痛苦情状。这时,有人拿出一团烧红的火炭,放在萨满脚前,谓之“为神引路”。
4 I$ d' F0 b& o" b+ A+ i9 K. A6 L- E! F5 t& S6 i9 t
  当鼓声停息,萨满开始浑身大抖。按萨满文化的解释,此时的萨满已由“祖先神”附体。于是,萨满开始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病人亲属回答:“因家人患病,惊动祖先来给看病。”这时,萨满再击鼓吟唱,要求供祭某种祭品。3 X- W0 M5 N0 {, y) r2 W4 z4 l: d
. b. q. `& }/ R6 `% ?7 V
  如果萨满认定病人的灵魂被恶鬼掠去,这“神”就跳得更热闹了。萨满要在想象中远征沙场,与恶鬼搏斗,直杀得大汗淋漓、物我不分……萨满“跳神”时间长短不一,视病人症状轻重,短则半小时,长则1~2个晚上。“跳大神”最受非议的就是治病,人们不相信不看医、不吃药,仅让萨满舞舞扎扎地跳一通,病就会好。特别是发现有些人利用跳神治病来骗财骗物后,“跳大神”开始声名狼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更被视为封建迷信、装神弄鬼而遭到禁绝。
# z4 P% N* b- [$ k5 h( Z: u) _8 ?9 ^& s  }3 T" J% @$ L
  萨满表演越来越罕见了2 v  ^) }5 f) w2 M/ T  ]

. k2 x4 P9 o- W+ S% [; i  祭祖仪典是萨满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好多年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还保持着这种特色。祭祖多于春季举行,又称“四月会”。0 J0 U- ?) g) g+ y
, W0 K) d0 `! @; e7 p7 n
  鄂温克人举行祭祖仪典时,将“祖神像”挂于树梢,东、西两侧分别挂日、月模型和萨满的面具,树间皮绳上悬挂驯鹿或犴等动物的头、喉、舌、心、肺以及四肢和尾巴,兽头朝向祖神;祭祀场所附近的树干都涂抹上兽血。
: Z) M8 C  F4 Q5 ]' }( d& o# w- s) e, g% w5 l
  达斡尔人在聚会的第三天,萨满会将本氏族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处,绕以皮绳,三次将皮绳收紧又再放松,若皮绳长度有所增加,即认为是人丁兴旺的预兆;众人从绳下钻出,认为可免灾祸。当夜,萨满还要模仿飞禽的动作和鸣叫,举行吃血仪式,并将牛羊血抹在众神偶像嘴上,以求福佑。
" a. l) I6 o2 u$ q
5 U) m# P3 B* U# I. ~7 @  近两年,在吉林省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景区神鹰山开设一个萨满祭坛表演场。在那里,人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70岁的满族老人石宗祥佩带沉重腰铃,手拿“神鼓”和马叉,跪在地上,有节奏地敲响鼓,伴随着鼓的韵律,老人哼唱起了苍凉而又极具韵味的“神曲”……据说,他身上的腰铃是祖上传下来的,有10多斤重,共有48个铁铃。他表演的是萨满祭祀中的一个片段,叫“野神祭”。
1 D+ _9 q+ W- F- `  |" a0 a. M7 Q  |" _, C( R
  这位满族石姓萨满第九代传人说:“这东西不能挣钱,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了。”萨满这种文化是否能传承下去,满族老人非常担心。
! i: x3 H8 Y+ B: t7 n) ?& ]
$ e# T2 [6 ]9 H  萨满死后葬在树上. n  W6 N4 }! y
/ I2 V" n& u( X. o3 w) S
  萨满最初多是女性,以后男萨满逐渐多起来。萨满有家萨满和野萨满之分,在氏族血缘纽带较强的时代,家萨满的地位远远高于野萨满。家萨满主持氏族的各种祭祀活动,其中以祭天、祭祖为主,所以家萨满多是建州女真人;而野萨满则是用“跳大神”来为崇信者“驱邪除病”,他们多是别的部族的女真人。( ^# e0 a; x1 g( c( N% f

% z. V. s4 M; g6 \/ W  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后,满族氏族社会迅速向封建旗制发展,家萨满势力日益衰落,除了按例举行的祭天、祭祖外,几乎不再有其他的活动。而以驱邪治病为名的野萨满却兴旺起来,受到民间的推崇。这也是人们后来只知道“跳大神”而忽略或淡忘了萨满教的一个原因。
- T  p' R6 K. L3 h: s' d: p0 Q! F! }4 }8 f5 g5 ]' J; K
  萨满地位崇高,所以萨满死后的葬法与普通人是不同的。
; p: F- }6 y3 i" Q7 ]# T3 q& Z5 n, C. H' O( a# E% C
  据黑龙江省宁安县志记载:过去萨满死亡,他的遗体要葬在树上,至今人们还偶尔能看到这些树葬的遗迹。萨满树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形式。安葬萨满,族人要选树干粗大枝叶繁茂的树木,在树干上凿出空穴,把树枝穿入其中,然后将萨满的棺木架在上面。据说,这种树葬方式象征萨满的灵魂能攀上天树,重返天穹。后来,土葬逐渐代替了树葬,但将萨满的衣帽和其他“神器”随葬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个世纪。5 J3 X/ J1 C1 q- P$ t" G
& Z8 H: C( E6 G  G7 O% w9 O
  孩子出生就见萨满8 ~5 ]) E9 e0 \3 r

7 ~7 q  f* j; @  满族的生育习俗很有特色,而这些习俗活动都少不了萨满主持或参加
2 K1 X0 o8 g  ~  Q, p" q
) C7 ]; R* _4 o6 F9 o' k( a0 t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类似汉族的子孙娘娘)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孩子满月,挂上长命锁,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名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 u" ~7 b3 [" |1 _* H, u
- ?  @- D1 c- U" q1 O, {3 B; Q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意思是“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 {- G/ H2 z
  v0 w; H9 ~% X2 X% R$ o  [+ x" J
  萨满眼中“柳树是神”
  I3 u. B( ?0 Q# S' @8 t
- B& g3 W: [3 L9 v) O  柳崇拜是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自然崇拜中处于重要地位。柳图腾崇拜在一些少数民族先民的心目中,具有神秘的宗教功能。; {  b% X, c( ~" S7 D/ s9 p
+ I, E1 P% g" ?# _/ X
  裕固族萨满每年六七月间举行家庭祭天仪式,在祭坛上要树立“神杆”。这“神杆”必须用柳木,柳枝上缠着羊毛或各色布条。这表示柳木可以通天。
: p$ ~. A5 t! N8 f1 G" G, U$ Q) i2 P8 c( `; [
  赫哲族萨满“跳神”时,用柳树条弯成一个半圆圈,像儿童跳绳似的跳上三次。随后,在场的族人都各跳三次,并唱“鸠神歌”。按赫哲族的说法,跳进柳圈则意味着进入神灵施展威力的保护圈内,一切邪魔都不敢侵犯。6 z: G3 f  @0 T$ D( r
8 O: O7 F, }' u9 D
  达斡尔族萨满每隔三年在三、四月之间向“众神”进行一场血祭,为族人们消灾祈福。萨满所祭的12个“杜瓦兰神灵”,都是由选取的各类杨柳树来代表。在萨满教中,柳就是神灵的象征。9 _  B+ u$ W, Q. D. |3 X

; b8 p; F  Y9 R# {% N& o0 I! A' o2 `  鄂伦春族的萨满在举行治病仪式时,会手持柳条,为病人诵念祈祷词后,摘下柳条上的叶子,抛向前方,认为这样会引导病人恢复健康。柳树易栽易活好繁殖,所以萨满认为“柳神”会赋予人以新的生命力。
5 Q, B6 z7 S( u& ]. b
/ |) x' `& v8 Y6 r+ r9 v- L  300多年前,有一条1300余公里的壕沟土堤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这就是顺治、康熙朝修建的“柳条边”。清朝统治者修这道边墙的目的是为了实行种族隔绝,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为什么叫“柳条边”呢?因为壕沟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柳条间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至于为什么偏要在壕沟上栽种柳条呢?当权者有两个考虑,一是柳树易栽易活繁殖快;二是满族人对柳的崇拜会导致人们爱护柳条,不会乱砍滥伐,这对于柳条边的保护很重要。
, b, ?& k# W" P9 I  H6 s" w' E8 U6 R0 t/ V% c
  萨满教在鸟中崇拜鹰和乌鸦,在植物中崇拜柳树。在萨满活动中,与柳的关系似乎比乌鸦更紧密。
5 f7 e- G  I6 J. N- \7 _, k# ~7 e  m$ H1 t
  源自萨满舞的太平鼓5 J2 Y9 c; G) Q/ I+ v) C$ ~( J8 o" ]

! m  J4 P! i: I+ r; n5 V2 k  萨满教衰落了,萨满也销声匿迹,但萨满舞中积极的文化内涵却在民间得以传承。流行于京西地区的太平鼓就是从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萨满歌舞演变而来的民间舞蹈艺术。# v& [2 {- \1 j: [4 G# S

* `9 j! [( D! M, M3 P# q  太平鼓是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用羊皮做成,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若干铁环。耍鼓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女孩儿的舞姿柔韧,轻巧,很美很俏。鼓与腰铃并用这一显着特征,是最明显的满族萨满“跳神”的痕迹。太平鼓是由辽东传到辽西,跨过长城逐渐传入京畿的。与萨满“跳神”活动相比,太平鼓活动除了在形式上保留了一面“神鼓”外,与祭祀活动已经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了。但是,人们潜意识中的“神鼓”保平安祈盼太平的意念依然是太平鼓得以绵延的动力。
3 P% m; V2 e1 e  Y4 m
, K. ?8 u7 c( v; }; e' G$ Q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清末年间,玩鼓的多是妇女,她们只在自家庭院结伴玩耍。日伪时期,日本人摧残中国民间文化,太平鼓几乎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令人难忘的是1984年10月1日,京西太平鼓以二百多人的庞大阵容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游行大军。太平鼓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第一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 J. y4 V2 v4 e: t+ [  E" @3 M! R- e7 ]&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