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3 k. n5 p1 C7 @2 G/ B, h Z6 ~1 V+ Z1 E
秦朝
* f5 C- x/ k$ W3 F8 Q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A. H0 J- x& L3 E* R
! I/ H# }, F9 Y3 D! y
+ x( m$ g5 j1 |. m! R! U: H
汉朝
$ _$ n1 @* e' q+ T; j( [% K2 E- j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c, K' W: n' K: Q( G" `- l3 N* B0 B8 N
/ k. d; V* A% A* H: w. f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9 y9 V# f; A% b, g: B0 U1 `. w& }9 G) D- M: j
/ m, ` v3 |/ a) d6 h2 ?* M- I) S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 {; J! L: k. e) V8 Y& x) i$ [, f" t) ^0 C+ G3 ^2 f" R& G
魏晋南北朝/ R+ Z4 o! n" A5 y' s/ w7 q
" H0 ^: ?8 m6 e& K5 n) Q* Y( Q
曹魏
& J% ?, i8 F7 |3 Q4 q' [: a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 M6 y3 u0 R5 U! @8 J2 h5 }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 T9 j y3 v( H/ h5 A& |
- T9 \' v0 I+ o2 f两晋
) S% S2 Y+ V" K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T8 e: ^7 Y% G* u/ @$ Q
# D# s8 v e/ M8 P7 Q4 k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 E5 b& y9 t
2 @5 U7 T6 Z( T; F0 n
" w) b+ I* {! [: {9 j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 m" M% N9 V( T' g. y& S) @7 V9 y$ }3 w
南朝
+ P9 t! l' y$ ]8 t0 l# p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 Q p7 R% H- j$ m6 ~
& M, R! E) c4 {& F. ?
9 c1 g* B# s( T! K; l! ]/ r7 T3 t% n北朝* `; x! r: \7 U) p$ E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9 I+ g0 E2 j$ o8 `- l/ n7 R, M& N% n/ n, X
4 O y# x9 Y; B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K# y( P# M. M/ X7 a V* r' r i+ L
3 c) b' F) S* X. O' P, I5 ~! M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1 T: D4 H: y1 l* ~) x
+ C9 T- F- ]1 d6 G2 G$ I1 F. M
. g( J+ P, V& O, q* j& Y) A( E2 }隋朝6 J1 w7 b+ G. `, @: X( @- R# f- E: n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s- R5 X: i4 R
8 |) ~# p# ]. O6 _; |
% p% B5 b1 q! x% u0 g. j唐朝# q& y; j3 R/ K0 N6 |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9 X8 k' Y( V3 Y
, o: m' W1 I0 n X: H* b8 j6 d: c宋朝
! M6 D- O! U r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k! N1 q3 G4 d6 y
9 D |3 {, ^) V7 z5 Z% B
# |5 N) r% ]0 Q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3 w4 p% K. x1 q: j
0 f: {$ d7 s4 S/ \9 r5 p元朝
1 j- o: M g0 m,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2 F. D7 |& i5 @8 s6 d
/ f" \! m2 p: G8 T' c% Y
$ U0 k4 L- ~8 d# s3 k明朝
! R) E7 _9 E& G* H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5 e$ i; Y1 x# y3 u
& B1 l( _5 \6 X. M7 c清朝
0 W& @6 Z8 L% P c1 D$ k* f+ X7 r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8 N7 K0 m/ B5 e* }- `* X2 a0 M/ B
1 y5 x7 U" j% p+ P4 z& [3 R/ r
8 N9 ?% L. O' U }! f宗室爵$ y5 m2 E4 Q4 d4 A) [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 B4 V) `; g6 _6 b- w
/ w9 Z9 y: h9 K8 h
' D6 X- V- F$ Z0 Z [5 g: e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v3 h( K- v8 ]* O, \
% G$ y+ r9 y7 K7 s; G6 z) a
) b( F, f0 j1 `5 x$ O宗室爵俸禄:
0 G q) j' @' C
' J3 k1 ~9 S7 ^; s! E, W- C, F; K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 G- w! I' g( ~7 Q9 M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4 Y {3 J3 W: K1 ] U) d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 I3 t" d, Q' A1 q8 l7 ~+ p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 W& \3 N% h$ ^$ R1 F& E2 a% b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5 x6 p+ c* t, n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w0 D( |. U" A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1 R0 D0 _! s) Z: C/ Z7 R5 p9 }/ V" v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0 l5 j, j, a$ h! g) O# J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G/ y8 F' u- W, {- i% l8 C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 q2 w5 y+ q6 \* a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 P: ?& O: |; {7 ]# T, F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 b; I, x) P6 l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0 d3 i, V! {/ K& P- B" v e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2 `1 K& S, z' g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 \6 Y+ ?! `. K2 ~3 [ C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 J* o* B( Y3 o7 }' E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e* `+ S, l/ ]- ^. ^* M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Q( ?: G+ E! n' w; T& i0 _2 G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n1 V% j3 @9 {! W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0 g2 h% t/ S4 x6 Z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0 h. j3 a' K a/ [
6 k0 _) o+ q3 ~4 T0 G功臣世爵
5 t+ q; L) F- },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8 m" c: F( F* Y) `
1 d" h( {5 X2 o# i; `) k7 M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 a* c. ?$ c+ P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8 y9 X2 k. b* `5 K" h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6 C! M/ [" |+ v$ N& @- R0 P5 z# N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8 J. P: d: m7 N" B- `3 ?- j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Q1 F& j! W. y, f/ V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Z% Q6 D1 F# t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Z* A5 p8 f& w2 s
云骑尉,正五品;5 e- A( V/ D7 A
恩骑尉,正七品。& i+ x, s- ^. K) o, W
功臣世爵俸禄) E1 \- x5 c' t: R9 V" h
0 t B: G y/ F8 k& e6 Z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 N# r; Z2 ]# D/ l1 }
二等公685两& A, F' K. y% s( U7 ~
三等公660两
" s# K2 e# }3 y; `6 G0 Q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
: b# z5 t: f4 X/ }1 Q) c一等侯610两8 S/ ^- R# E' x3 F5 e
二等侯585两4 u- Y# z9 x; x% f
三等侯560两2 ?' ?/ R% h9 e9 x: k. b
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 B! B D& C8 \# M
一等伯510两
) C. L$ @) _7 X5 ]( ]- h# R# d" M二等伯485两* t, n3 \, R- H, E
三等伯460两4 y/ ^+ W% R$ v, N. L0 n) `
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
1 ?& { H$ X; @一等子410两( C, G* h5 [" I/ O1 M8 B0 v) H# a
二等子385两
8 r* C( n* q2 o' ^0 P4 ^# A( y, [7 V三等子360两
; w/ g8 s2 a6 s& L) [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 H$ E4 M% N, d
一等男310两
- ^: D0 K9 M( t二等男285两 Y+ T0 ]/ X0 U9 Q+ V7 {. @
三等男260两
* E5 Q% A, f( ~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 Y0 A! R6 X. p0 V4 Q# o
一等轻车都尉210两$ x+ j; u( Z+ f( e- N8 Y: Q
二等轻车都尉185两& T7 i6 N+ K- z/ o# w) J" W' ]; `
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5 j9 t5 X& i2 k5 W% p5 z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1 i0 A+ { q' y5 b& |
骑都尉110两+ ~. k H; U, U7 J" t8 |
云骑尉85两
: X8 p9 a# W! w6 O8 L恩骑尉45两
$ S2 v' Y( e+ p9 a6 p" `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
0 H8 ]* b+ z3 x/ r I闲散侯230两* B4 {* d. }# D; t- Z0 ~$ c; T
伯品级世职205两
9 x; B( b# l3 Y9 W3 T4 t子品级世职180两
, ?; t: |) D G5 [7 I# g男品级世职155两
7 m# V; Q& v R# {1 ] h轻车都尉品级世职130两
% y! V3 D' H4 n7 b骑都尉品级世职105两8 H" S" C% l: |; r% u
云骑尉品级世职80两. y" V' U% y" ^ z% W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s6 y' b6 [7 f% i. ~) p
' ^9 w9 R3 `6 `& g2 S8 p" a6 U1 p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k0 I# }4 R; B M) g
% P+ T* [( e \' x& \8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z6 U$ C q* \5 U9 L
回答者:226688999 - 状元 十四级 3-9 17:57* t$ H3 m: Y. Z- q6 F' `" l; h5 A
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J* f& Z; L* ~5 u) y( u
好& E7 Y4 n1 E: N0 l/ ~
100% (1)不好6 R1 x& @, ~8 ~5 J2 K
0% (0). p: \3 }" \( \* _" M: w$ Y
8 H' ^3 f7 @ n
其他回答共 1 条+ E8 Z6 B( C9 u2 J( w4 G. ^ l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 n- f$ f, |& r) h; n) }" K0 n; m6 k" k% p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4 \9 r, p$ b: M3 T! H
" I* ]# Q0 g8 C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 J n' l/ o! Q4 p% |# K; I9 Z4 Y9 b8 ?* {1 b5 U- ^' z( N) _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4 e5 Y8 ]( k8 G8 V; D& n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K, P/ Z1 m y. p( S$ f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0 q& {) ?7 t& v. {8 `7 W! |3 K9 l3 e ~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得(宋昭公)。
9 `7 z2 J2 G7 x' m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z* E; s9 z7 l( S' ~0 Y& D! W& t7 A. H5 o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T/ `) D9 T( m
* [+ b1 u9 B1 k- t5 r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1 E5 I$ E8 C5 j: R1 D$ b3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p4 `$ D6 v& z% n
战国时期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Zhi,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二十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十九级)、彻侯(二十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则如吏职”。
' J9 p" _' ^% S } c f
/ e) ~2 B" L# d' u, |* s&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1 N& _5 f2 p3 a3 Y6 B% B, C, I) d0 w2 v( K: H( Y
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此外还有公主汤沐食邑。王、列侯官属数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权却在中央。汉初定制,“非刘勿王”(后演变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对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异姓功臣,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诸皇子王初以区域立国,跨州连城,形成尾大之势。汉武帝推行推恩析国政策,诸王遂以郡立国。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旋即复旧。两汉除王莽、曹操以权臣称王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列侯,西汉时多以县立国,也有食乡亭者,但并无乡侯、亭侯之称。至东汉,列侯正式分为县、乡、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遂出现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泽侯,虽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则,但县、乡、亭侯的爵称爵序并未因此发生变化。( }6 a4 p/ x/ |) L
8 Z7 A- Q3 y6 c8 ?: p' J i2 d封爵传袭,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庶孙一般不具备袭爵权。无嫡子袭爵,则削除封国,这就是所谓的“无子国除”。皇亲和重要功臣“国绝”时,为示优宠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孙袭爵,这就是所谓的“绍封继绝”。绍封者权益低于正常袭爵,仅食国之半租。此外,公主汤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袭,但并不普遍。
) K7 j2 }# V2 |, V1 j
. c3 Z, r" i- Z- E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与政事、惟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 B) U( t4 T+ X两汉十九等赐爵,爵称与秦同。凡赐爵皆可“有罪以减”,无爵者则为士伍。十九级爵中第九级(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亦称吏爵,具有免役特权。获得吏爵的主要途径是凭借军功吏■。第八级(公乘)以下至第一级(公士)为低爵,又称民爵,获得民爵的主要途径是因特典、灾异而诏赐天下民爵。法制规定,民爵高于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获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径是买爵。汉文帝刘恒实行入粟拜爵,开卖爵先例。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缓解财政困难。以后屡有卖爵诏令,赐爵趋于猥滥。东汉末年,赐爵已成“空设文书”,不再为时人所重。魏晋南北朝时期,赐爵制遂废弃。
$ w" R' t. C# F5 o. N
( o2 x. j2 k0 w: C( j魏晋南北朝魏晋之际,设置五等封爵,东汉以来的王、列侯二等封爵,变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层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为主要的封爵爵称。
4 H) X9 b( P! E2 a诸王封爵。西晋设国王、郡王(分大、次、小)、县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户数。东晋南朝,仅禅代前期的异姓篡代者封国王,如刘裕封宋王,萧道成封齐王。一般情况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级)。北魏前期,异姓多封王,但袭爵者即降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亲疏远近分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设国王,封授对象是皇子。诸王政治权益,因王朝而异。西晋王国按大、次、小可分别置三军、二军、一军,自选官属。其他王朝,则无置军和自选官属权。但诸王可参政入仕、领兵出镇,却是这一时期各王朝的普遍现象。骨肉相残因此时有发生,构成诸王干政、乱政的政治格局。( C: d0 | d* ]' [, i6 J& ^
T6 t9 {0 F8 n, N
五等封爵。曹魏有乡公、亭伯等爵称。咸熙元年(264),即将代魏的司马氏设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礼》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级,共五等十级。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诸王,却有高于列侯的“禄奉礼秩”,其中公、侯可置一军。东晋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划定封疆里数,大、次两级合二而一,皆以郡或县立国,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伯、子、男三级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别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滥封无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设国公,以封柱国大将军等重要功臣。时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2 g& l0 z1 J. X
# k0 H6 I- Z0 ~% @# |
列侯。魏晋有县、乡、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东晋南朝,县侯与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仅存乡、亭侯。北朝无列侯爵。0 D1 g$ G: q! I* e; r5 R$ |9 V7 Z
列侯之下,尚有属于赐爵的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爵。
, T% w, n+ d5 a就创新而言,这一时期有“分食制”和“虚封制”。“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虚封制”,是指无封国食邑、不食租税的封爵。它与赐爵制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世袭。典型的虚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税有限,开国封爵“虽锡以茅土,而未给租赋”。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诏令诸国公(邑万户),可寄食他县,收其租赋。寄食户数仅是原食邑户数的十分之一。这种封户为虚、寄食户为实之例,为以后的虚实相结合的食租税方式提供了借鉴。
; `+ V8 K4 z( v4 I/ @4 |- d: S) S2 v9 U, R* t5 X2 C# y
隋唐隋唐爵制与北周末年之制略同。国王更名为亲王(正一品),以封皇子;郡王(从一品)封授宗室,唐中期以后异姓功臣亦有封郡王者。废县王。王以下是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隋从一品,唐正二品),开国县公(隋从一品,唐从二品),开国县侯(隋正二品,唐正三品),开国县伯(隋正三品,唐正四品),开国县子(隋正四品,唐正五品),开国县男(隋正五品,唐从五品),共九级,主要封授异姓功臣。) w) h; r o- [/ L* K. s
# }; s8 Y c# T$ f九级封爵,并“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较之汉魏,其政治、经济功能明显削弱。各级封爵的食邑户数“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真食实封的方式,也是“分食诸郡”,不再直接从封国内征收租税。封爵的主要经济权益是凭爵品获得永业田,数额为:亲王一百顷,郡王五十顷,国公四十顷,郡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顷,县伯十顷,县子八顷,县男五顷。均田制瓦解后,诸侯亦不再受永业田。3 ]2 W! c9 Q+ k; W p2 x
1 H6 l2 s3 J R+ {宋承唐制,但略有变化。爵称是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共十二等。后嗣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不再封授。郡公以上,主要是皇亲宗室封爵,其中郡王、国公也封授重要功臣。开国郡公以下,是异姓封爵。爵名随食邑户数而定: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邑过其爵,则进爵号,但止于开国郡公。每次增食邑户数,自二百户至千户;实封户数,自百户至六百户。而亲王、重臣特加食邑者,往往有逾千户者,以至有郡公食邑累加至万余,实封至数千户者。
7 D% g7 s) C8 A# O/ p3 b
' E1 }& A+ r) Z3 Y( ^+ _宋代封爵颇滥,文官少监、少卿以上,武官副率以上,内职崇班以上,皆有封爵;丞、郎、学士、刺史、大将军、诸司使以上,则有实封。封爵系于官位,与功勋关系不大。
' v3 c( l8 a- \1 g) r: F, P元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之初,曾实行分封制度。功臣、亲属、贵族皆有封地食邑。爵称是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等,并可世袭。各级“户长”在封地内有征发徭役、征收赋税的权利。蒙古族统Zhi者入主中原之初,亦曾在占领区内实行分封制,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破坏,后不得不废止而实行封爵制度。# G! c4 v% x! L2 M' `' Z$ u
1 H2 \) p; A. L: j4 W元封爵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实为八等十级。其中只有郡王、国公封授在世的皇系、功臣,其余爵称均用于封赠。2 y+ [" D! W! o O
# [$ e+ E( y: }' ~* L% Y# ]/ D/ _
明代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
0 w# w$ ?' S! q. {宗亲封爵除嫡长子外,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诸子封郡王;郡王诸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玄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并世袭,永远有别于齐民。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洪武九年(1376),规定亲王禄米五万石,郡王一万石;镇国将军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免除租税。洪武二十八年,重定岁支禄米数额,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此外,国家还为宗室修建宫邰坟墓,提供随从官员、仆役以及其他待遇。/ A+ f' L; v3 z2 b! @& v
5 ]3 E+ K& {, e4 L' s, e明初,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 @. }# D. {( V4 q, P
* _+ C! X: r- b: Q4 i: Z' l8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明政府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万历以后,为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收效甚微。
( g3 u/ ~" Z. Q
; N+ H- ^. g U7 h1 c4 t明代异姓封爵,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C7 c( f" Z: ?6 {
5 `2 v5 a* l# g$ `. r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公、侯、伯封号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洪武初规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而有的仅当侯爵俸禄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禄与侯等;至永乐初,规定伯之禄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阶勋皆与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 J) D1 K! G9 b6 n6 {" H% |* {" _
6 R/ s J$ V! O1 `/ z清代爵位名称、等级设置又有新变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之分。爵位为世袭,故又称世爵。
# t4 A& ~* J, n4 d* ~8 C% R/ M% L/ U5 c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觉罗,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为长子),共十四个名位二十等级。宗室封爵,分为功封、恩封、袭封、考封:以功勋受封的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为“恩封”;亲王至奉恩将军出缺,由钦定承袭的为“袭封”;亲王以下,除袭封的一子外,其余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试受封的为“考封”。袭封次数,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袭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递降,和硕亲王降至奉恩镇国公止,多罗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止,多罗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止,固山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止,奉恩镇国公降至一等镇国将军止,奉恩辅国公降至一等辅国将军止,其余爵位皆降至奉恩将军止;凡由本支子孙袭封者,降至最后一等均准世袭罔替;由旁支子孙袭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三次止。初封亲王、郡王死时赐封号;承袭者仍称其祖原封号,死亡,在封号下加一字为谥。
4 W6 }. k0 C4 S6 j' ^8 `+ b
7 c9 w8 Q {" Z. @+ b: E$ v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与俸银、俸米、庄田、牧厂、珠轩、府第、官卫、服物等。
. N9 Y$ a0 W1 ^7 H2 X!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数民族上层。由理藩院掌管。内扎萨克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其下又设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长子之制。外藩封爵,大体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银低于宗室世爵,如宗室亲王每年支俸银一万两,俸米一万斛,而蒙古亲王每年只支俸银二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相当于宗室的贝勒封爵所支的俸银。9 F7 B: K6 l5 V7 W2 Y
. O- ^% D1 }% `0 J. ~( n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一般称为民世爵,封授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中的文武功臣(称“酬庸”或“奖忠”),外戚(称“推恩”),孔子后裔(称“加荣”),朱明后代(称“备惚)等,由吏部掌管。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轻车都尉(分四等)、骑都尉(分二等)、云骑尉、恩骑尉九个爵位二十七等级。封授,以云骑尉为准,无论加等、进位或袭次,都以所得云骑尉数量而定。如:得两个云骑尉可令为“骑都尉”;再加一个云骑尉则为“骑都尉兼又一云骑尉”;如又得一个云骑尉,便又可令为三等轻车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袭次,除世袭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袭次数,如: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其余类推,袭次尽,改封为恩骑尉。除个别情况外,民世爵均可世袭罔替。袭爵,有并袭(即由两爵以上合并为一爵加等进位承袭)、分袭(即原先二人之爵并袭后,可再分开承袭)。公、侯、伯始封时,皆赐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赃罪外,均准其子孙嗣袭,无嗣则除。民世爵俸银俸米按二十七个等级发放。! T. P( k3 U' C1 ?
, S) d8 Q" d% A% f2 a( ^封爵都登载于皇册,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员在保和殿将一年封、袭爵人数增登于皇册,存者朱书,故者墨书。满洲、蒙古、汉军、汉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觉罗皇册,则由宗人府增注。; i/ q5 D2 X" ]/ a7 e
3 X& P, a, b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S7 r4 ?: B& v6 n# `
/ `. Y8 s* {! |$ s2 r+ U* Q! u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5 L1 R$ @, l8 e# p5 F9 Z- _# C3 _6 ~) N. R( X/ W: A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2 h: H9 U% X- B+ q4 n# a5 S3 y0 g) @/ c; `8 b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6 a `. V) G5 F, W$ k( h0 e- u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v) Z \5 G7 @2 {! N2 f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d. A9 z* u! B" b) V! Z
5 w! N* l! O( w8 ~7 @ {: ^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得(宋昭公)。
0 D9 A' M# W- r9 F3 }. e# w; O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0 Y. N8 y' h- u% P* V! g
3 F4 L' x: k% S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 c7 ?+ _& h$ [ m7 H0 a9 @4 S* x
( h" g( U T* M$ D- g. X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6 S( ?0 z$ `% H) ]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2 o5 G) F; |# V" E* U' Q
战国时期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Zhi,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二十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十九级)、彻侯(二十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则如吏职”。" }4 d0 D/ C, Y5 e
, `- V. x& Z0 d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9 ^7 o/ Z1 i o; T! \& X4 h2 a* A _- t1 Z1 Y" H: i
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此外还有公主汤沐食邑。王、列侯官属数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权却在中央。汉初定制,“非刘勿王”(后演变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对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异姓功臣,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诸皇子王初以区域立国,跨州连城,形成尾大之势。汉武帝推行推恩析国政策,诸王遂以郡立国。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旋即复旧。两汉除王莽、曹操以权臣称王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列侯,西汉时多以县立国,也有食乡亭者,但并无乡侯、亭侯之称。至东汉,列侯正式分为县、乡、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遂出现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泽侯,虽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则,但县、乡、亭侯的爵称爵序并未因此发生变化。5 i* c& E* L& B8 A& d" @8 B9 ^$ t/ n
) T# ^; f8 c5 d: s) Q* l- ^
封爵传袭,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庶孙一般不具备袭爵权。无嫡子袭爵,则削除封国,这就是所谓的“无子国除”。皇亲和重要功臣“国绝”时,为示优宠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孙袭爵,这就是所谓的“绍封继绝”。绍封者权益低于正常袭爵,仅食国之半租。此外,公主汤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袭,但并不普遍。, T% z, g$ m) U$ o0 _' w& e# h& m) D
% r0 M. Q$ y5 L L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与政事、惟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 Q) `( L" O. d# W) a两汉十九等赐爵,爵称与秦同。凡赐爵皆可“有罪以减”,无爵者则为士伍。十九级爵中第九级(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亦称吏爵,具有免役特权。获得吏爵的主要途径是凭借军功吏■。第八级(公乘)以下至第一级(公士)为低爵,又称民爵,获得民爵的主要途径是因特典、灾异而诏赐天下民爵。法制规定,民爵高于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获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径是买爵。汉文帝刘恒实行入粟拜爵,开卖爵先例。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缓解财政困难。以后屡有卖爵诏令,赐爵趋于猥滥。东汉末年,赐爵已成“空设文书”,不再为时人所重。魏晋南北朝时期,赐爵制遂废弃。
* c3 U; H) \# j6 B, ]/ [& a4 D0 v( S- |$ q
魏晋南北朝魏晋之际,设置五等封爵,东汉以来的王、列侯二等封爵,变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层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为主要的封爵爵称。 `( X! z' A$ T0 V9 f
诸王封爵。西晋设国王、郡王(分大、次、小)、县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户数。东晋南朝,仅禅代前期的异姓篡代者封国王,如刘裕封宋王,萧道成封齐王。一般情况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级)。北魏前期,异姓多封王,但袭爵者即降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亲疏远近分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设国王,封授对象是皇子。诸王政治权益,因王朝而异。西晋王国按大、次、小可分别置三军、二军、一军,自选官属。其他王朝,则无置军和自选官属权。但诸王可参政入仕、领兵出镇,却是这一时期各王朝的普遍现象。骨肉相残因此时有发生,构成诸王干政、乱政的政治格局。# Y* ?. w: t- U4 k
. M% f& b4 C% o# u& v五等封爵。曹魏有乡公、亭伯等爵称。咸熙元年(264),即将代魏的司马氏设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礼》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级,共五等十级。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诸王,却有高于列侯的“禄奉礼秩”,其中公、侯可置一军。东晋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划定封疆里数,大、次两级合二而一,皆以郡或县立国,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伯、子、男三级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别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滥封无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设国公,以封柱国大将军等重要功臣。时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7 v5 E! h9 Q" h. @% u
4 h7 @1 W7 y5 D列侯。魏晋有县、乡、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东晋南朝,县侯与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仅存乡、亭侯。北朝无列侯爵。
4 y" A: Y/ y4 [6 J' x. y1 G3 R) D4 S0 y( W列侯之下,尚有属于赐爵的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爵。$ n/ x' p& Z; v& x F
就创新而言,这一时期有“分食制”和“虚封制”。“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虚封制”,是指无封国食邑、不食租税的封爵。它与赐爵制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世袭。典型的虚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税有限,开国封爵“虽锡以茅土,而未给租赋”。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诏令诸国公(邑万户),可寄食他县 。
# ?$ u" v( ~; m, i7 L, |0 I8 O0 `, Y! {. I" N0 T' _)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