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关于古代计算时间的素材资料

0
回复
15
查看
[复制链接]

6974

主题

13

回帖

70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006
发表于 2021-9-15 09: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6 o7 Q& s9 C! \% ~3 _

$ c+ Y9 j/ ?6 G. y9 @子时23~1点,7 h) a1 J) Y) G( `" f1 T
- |. P2 @  r( e- D- n
丑时1~3点,1 m9 R" U% p' {* Z
3 U8 Q9 G& [+ K$ b7 L3 i
寅时3~5点,1 b" l4 ~. h  P

, ^# S, j" m7 z$ v  L# A6 [2 [卯时5~7点,1 V5 E( E8 i- E7 G9 D- K

1 a# Y, E7 R1 i6 z) u! w6 x- T" M' ^辰时7~9点,
8 P' F  U' ~0 n5 W( O* H6 S. Z
# y* c  A$ M  p' \: e* d巳时9~11点,) J! b& U/ C# c7 ~' [9 \8 r

$ i6 x6 `9 N, J/ T午时11~13点,) n, r, ?9 Z/ Q: Z) X2 `! a
8 w, G5 X! Y/ u3 H' M& g9 Q: N) L
未时13~15点,) O8 }5 @- c# P& j( C% [7 B0 T
9 K+ G- n) g; t2 h6 R
申时15~17点,
' [4 O. C" x+ W0 ]2 Y& ^1 k
" ]+ ~2 i& \3 F- s酉时17~19点,
6 q* Q7 Y, n5 [* u) @$ H) A+ g8 T& g8 h/ L* s  F% P& M" i
戌时19~21点,% D: S+ ^+ r# i0 J9 Q) s

4 [& Y! E# h/ B/ J- s4 d0 D3 E亥时21~23点。
- w8 Y. X( r: `
% q& r6 l5 U: z7 k0 _4 y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4 L4 V' @: p9 X0 R
' |+ G3 K' I: @0 n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6 [, U* l% \6 U$ [' E4 }. w. ~9 a. u: T
( H' u9 D. l, b: b
古代人用的时辰6 y! M7 \1 y6 C) W. t/ k
# F- t. }& \4 z( W! j) a/ H8 v* S
时辰
0 i8 F0 l8 w3 R6 ~2 z
- o8 S" e* U1 Q9 Y! i1、十二时辰制。/ N$ p6 ~9 z% s
7 h' q4 I  K! O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 V2 {$ `6 [* P
1 H( G& V1 {( Q, ?2、二十四时辰制。
8 m; {+ R6 p7 `" E/ {3 w, O/ Z6 P" `+ V9 @. T0 m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T5 V2 ~3 l3 O- U9 m

0 ^& t. a' |' P) ]' g3 T. o3、十时辰制。
* `/ h9 I" v, G5 Q: E6 U! I( q& l1 Y# d1 M' J) S* Y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c  k7 ~- L& Y, Q* q5 {

7 T9 z; V7 }7 K7 H% B4、五时辰制。, _* S# D/ u; r9 K# a% h" b
0 V' S' q- B4 s4 @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 Y5 L7 i+ h  j: ^) ~  R, P* E) k8 v6 L9 G. o' z  l$ t$ {
5、百刻制。
4 k7 M" U7 W' N2 [5 ?( X7 C1 M( }1 Q. h  f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4 F- e; |( p/ P; c
8 l/ `0 T" ^0 i3 w" W; E/ |,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 q" q7 k! X0 y' p! u( o* ^1 @, ^% {: w+ t$ S- m% o; Z" K- F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V0 i8 Z& m/ ^; K4 ?6 `  p
0 S+ b9 V$ V: t4 C【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 V  X8 f' G% R1 N7 `* p* t4 [& `* s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5 y# j9 x1 ~2 L0 C! w8 z$ ]
" [9 p% x7 M: @2 z  B. s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 x( w: K3 G5 d3 Z$ @" O  R" r8 \#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X0 W/ c: l3 ~, [  y4 y$ z' y

3 s4 K" ^1 s9 s$ a- K【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 V( I8 \% Y7 G. J

5 k! G' m9 J" B: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 T/ K5 x. E- l
4 v& K4 `7 Y* N; M4 M+ C【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X7 O2 n+ R" x( g, M9 |* |. J: W
" W: |- G* Z, e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v6 U3 n. r9 ^9 k( V2 V

4 i( a$ l, B$ t- A【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V8 A9 w0 j4 h' r7 c. U& r1 j
& m0 _. w; e" q. f. w) z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 |$ d+ K( f6 ~0 N% K; L1 m
  g- s- W" H, g/ p. n3 p【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7 ]# V: W# D4 J
$ B  U1 U4 V! U& \  o$ ]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1 M5 B$ e! i5 B5 V' t8 X# B* L( b5 [, @% Q# _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9 q4 r) W0 e# {
3 K! Q  L3 O0 s' W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 {0 Q, q* c/ m6 r# _/ y  ]: P) h1 A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H3 X/ ], [" O! u' D6 t- `  r

: @/ n' A; G5 C$ l0 C. `! @2 Q  M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9 v# q% b8 y5 H, w6 }* K$ G
! v2 u, N. G4 N' U) }9 M+ b% H★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h4 f; T. k; w  h8 W8 ?

, q- f* X8 E+ g* p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2 j# x# p: e- s: ~
  p9 n+ _8 O2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 t, D) l( Q! c9 b$ v1 _
. `' t( S. N,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4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