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解密走后门的由来 包拯开启“走后门”首例

0
回复
24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7-27 17: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取有据。”这里所说的“留后门”,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那么“后门”一词,始于何时呢?
: w) C+ T$ b7 e9 T$ K9 m+ Y1 x4 ^6 `# D5 q: {6 b6 x& ?; t7 C
  “开后门”一词,则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开方便之门”,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的出入。这就是“开后门”、“走后门”的初衷。
3 {+ h! u( M) h2 _/ k
+ y/ u. |2 k$ b( H  现在所说的“开后门”或“走后门”,意思完全变了,它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 A1 J& g# h8 {' y

% k/ i& \% e( M- g) r/ D  故事典故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开始严酷迫害元佑党人。所谓元佑党人是指宋哲宗元佑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0 i* A! Y$ a: ]% n1 ^
  @2 ]: k, Q& q! r4 j4 y
  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佑党人碑”。凡是元佑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而且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佑”的字眼。9 Y+ q7 P, ^6 \; ~

5 u+ P" L7 ^8 l: J8 t- |2 h  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佑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碟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佑年间颁发的度碟,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2 }, f; a* \/ T  `
9 o1 ]8 z  p! u: d
  一个士人是元佑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佑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您的料钱一千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佑年间所铸的钱,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入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
9 |8 E! Z9 ^9 a% p0 d6 K) ?
: k; S/ o& `0 x# u, |+ O: Y  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得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l4 [. M3 m9 F# m# r9 v
! E; e( h" o/ z7 k. ?8 N! j
  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6 N: X5 S$ y6 c; U) B& L
" Z0 a- r7 b( h2 j7 U; G  t0 j)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