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历的年底,能令人们翘首以盼的,除了过年,还有年终奖。
# _; I/ n1 r! B3 R- _0 \9 B7 _ |3 h4 ^! g; H$ _
说起年终奖,古今皆然。在古代,当然没有“年终奖”这么一个说法,但做法却差不多。每到年底,不管是打杂的,还是当官的,“年终奖”都是不可少的。* w( g' \1 x2 ~4 v+ z u( u
t: v& k# g' ~; @0 m* N; n) S
当然,各个朝代,“年终奖”的形式和多少都不同。而在秦汉两代,有一种“年终奖”并非靠上级发放,而是靠自己来“创收”。这“创收”的来源,则是平日里的公文。8 a& R( r" @+ X4 c. y* z" G- [5 K
+ O& K# e' y5 F' |1 p$ f
区区公文,如何能成为“年终奖”的来源?说起来,这与秦汉两代的特殊情况有关。那会儿,纸还没有发明。而且,后来哪怕造纸术面世,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未普及。所以,当时用来书写的东西,主要还是竹简。# b3 p5 G' P6 ~1 E s& [
; k. {* V f4 J 公文自然也不例外。发文的机构,先将内容写在竹简上,卷起来,用袋子装好,接着糊上胶泥,再在胶泥上盖个公章,然后发给接收的机构。接收方收到公文后,剥掉胶泥,将公文取出。那装公文的袋子,该如何处置?
0 N, a+ O; f, r4 p' ~
% n m) @9 r! a; S7 C! R9 z# j* i# C 放到如今,这自然不成问题。装公文的袋子,恐怕也很少人会注意到,多半都扔掉了事。可在秦汉,这袋子还是挺值钱的。当时装公文的袋子有三种,一种是皮质,一种是丝质,还有就是麻质。前两种自然是挺值钱的;至于麻袋,若是攒得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钱。所以,一年到头,将这些攒下的袋子卖出去,也就是一笔不小的“年终奖”了。- C* j$ s# w5 Z* E
& n& X& a$ A9 \9 o7 y# B. N
当然,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公务员”们,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发明”出来的“年终奖”。不过,在当时,这笔“年终奖”的数目已然不算少。也正因如此,接收公文成了“公务员”个个抢着干的肥差。; O7 k, |, f+ u3 z; R# v9 U; Y
2 l1 y/ V. s% I8 I% M
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文献中屡见不鲜。可见,这已成了当时普遍的一种“年终奖”方式。和如今的“年终奖”比起来,秦汉时期的这种方式,无疑更具环保性。而且,就分量而言,也不亚于如今的年终奖. V; {, Z& W* F' [8 Q: k1 ~; F
% G. a) W b- J: B9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