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揭古代“特殊政策”

0
回复
37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7-13 23: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古代“特殊政策”: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揭古代“特殊政策”: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 A1 E- D: l% ]: n

* s& v% f2 |* x2 Z& ~' K  x  国有国策,大凡国策的制定,都必将影响国计民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特殊政策”,如今看来,相当雷人。
7 Y. k6 z0 n1 C8 z# m# y& @& T! M. \! k# s9 h0 Q: x, d  z
  1、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东汉官员贪污得父子连坐汉朝初年,天下乱后方定,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宽纾民力,平抑物价,汉高祖刘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治通鉴》卷十六记载,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吕后当政时更是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 Z' k& ]  T& B2 _- ], L8 _  M/ h. T& b9 P; a' K
  这些政策使得商人的日子过得很憋屈,不仅“有钱没地方花”,而且子孙后代都无缘于官场。全社会都看不起商人,实在让商人很没面子。于是,当时有骨气有志向的人,都不会去做生意,使得商业发展非常艰难,物资匮乏,连军队都缺少战马。9 f: K! x, L5 M. N4 `2 E* g

/ K8 e9 c2 R5 y  《资治通鉴》卷五十还记载,东汉时期,政府规定,官员如犯了贪污罪,就会连累儿子一起坐牢。“清河相叔孙光坐臧抵罪,遂增禁锢二世”。这种连坐政策虽然也打击了当时的官场腐败,但也使无辜者受到牵连,很不通情理。
  v' B. G5 ]* T+ k5 V+ V" e, w/ I- A6 x; f
  于是,到了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居延都尉范复犯臧罪,朝廷欲依光比”。这时,新上任的太尉刘恺认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呼吁政策“人性化”一些,这赢得了其他官员的赞同,一起说服朝廷废除了贪污官员父子连坐的“非人性化”惯例。
# F. n6 W' z" O( j9 `) C2 j; C# N) v' ]1 F8 i
  2、北魏规定富人帮穷人,能官可兼多地职务多给薪俸《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记载,公元473年,“癸丑,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终身不仕”。
' S6 ?. V4 f3 L& s5 v+ `/ r) z4 z- e) j
  北魏政府发布命令,号召老百姓重视农业,一个地区的富人同穷人要互相帮助,富人不能嫌弃穷人,富人有多余的耕牛,必须借给没有耕牛的穷人。假如富人不肯借耕牛给穷人耕田的话,穷人告到地方政府,那么,就要处罚富人,处罚的方式是:富人的家人子弟,终身不许走仕途当公务员。; u2 p8 e& Q. a' a& i0 v) b

& J' X- ^, |6 K8 l- R" C  有了这样的政策,哪个富户还敢不帮助穷人?这种朴素的古代“富人帮穷人”,在政策层面上动真格的,相当雷人。
9 ]& d& R4 U9 [2 j! {; e, L; n- p: o: t$ H
  当时,北魏政府还有一个非常鼓舞官吏的政策:“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
9 r+ L$ i) u4 l. q. f+ q: J! b7 G! z& x( \( V* X% y" L7 ~
  只要地方官员有真本事真能力,把自己的属地管理得好了,辖地就可以越来越广、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来越多。这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中,确属一种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激励性很大,对促进北魏吏治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
* g$ i! a3 d$ o6 C/ M+ v2 d0 s% u
1 ?! a( O  w9 r" B9 C7 g8 N. ?+ `* G  3、孝文帝还规定高官娶妻必须看门第,以门品定官位当时战乱纷争,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出台了很多“创新”政策,上面两道诏书堪称善政良策。但是,急于改革、倾心汉化的魏孝文帝拓跋宏也使了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招式,譬如,“门第婚姻”即为一例。
. U$ c  [- S4 x- u3 k. Q" [. N/ y
) K$ {. I6 e  r8 ?. y7 o: Q8 J  在当时,皇族元氏(即拓跋氏)等级最高,此外,鲜卑八个大姓与北方汉人世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政府公开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的贵族按门第互通婚姻。在这个“门第婚姻”上,拓跋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 D  k8 B/ f+ x* O+ b" f$ [+ A
/ L" \2 j- j& X( b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记载,公元496年,“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9 ]$ H6 R* t2 x- }* g- U, {# d* u7 a. B0 Q8 n
  只要是他赏识的贵族名门世家,拓跋宏就要纳其女为后宫,以此提高皇族的高贵血统。最荒唐的是,他嫌六个皇弟以前娶的原配妻子,身世都不高贵,拿不出手,直接给六个皇弟下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并重新给他们一一指定了婚配对象,个个都是出自名门望族的女子。+ Q: {6 I# [+ }+ p' Q

/ p0 }! ]0 o, N5 g7 L$ R+ t  U5 I9 k, q  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认为“诏诸王改纳室,则大悖于人伦”。“此诏一出,天下何观!”然而,魏孝文帝照样实施“门第婚姻”,上行下效,在北魏形成了注重门第、以门品定官位的陋习,逐渐导致了北魏后期吏治的混乱腐败。
1 V; [# H& \. q1 @, R  _2 d+ S5 x4 b/ ]
  4、北周禁止女人施粉黛,朱元璋只让农民穿细纱绢布《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记载,北周的天元皇帝“骄侈弥甚,务自尊大,无所顾惮,国之仪典,率情变更”。他常常对大臣们说,自己就是“天”,并“自带绶,冠通天冠,加金附蝉”。
! T5 i1 x7 m- V
+ _( v$ B: d+ N2 V$ k8 ?% u0 g  为了突出自己,他下了道“三不许”指令:大臣们不许用绶带,不许在帽子上插金蝉,不许官员的姓名中有“天”、“高”、上”、“大”的字眼。假如官员的名字中有了这些字眼的话,“官名有犯,皆改之”,譬如改姓“高”的人为姓“姜”,等等。- o* z& t' L3 _; K" V) w6 Z" r
6 j# E2 m; I# L5 Y
  政府还颁布圣旨:“令天下车皆以浑木为轮,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除非是皇宫里的女人,民间的女性一律不许打扮得忒漂亮。车轮必须用浑木做,女性不许施粉黛。4 F( f: |3 C, [* z
/ K/ S4 g( h1 H
  真不知道,这些国策,让公务人员怎么去监督实施?然而,历史上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 D$ c7 }0 i  s+ |, k& R" J+ n& l2 [' X/ s
  孟森的《明史讲义》中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令:农民之家,允许穿细纱绢布,做生意的家庭,只许穿布衣裳;农民之家,只要有一个人做生意的,也不许穿细纱。; m- c( s& O# s& ^
1 ?- c  E2 v2 w/ H
  细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只有纯粹的务农之家才能穿,商人再有钱,也只能穿布衣裳。在那时,农民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话,还有什么能力买细纱绢布呢?农民皇帝出台的这个政策,真够雷人的!
7 J9 K4 V- s2 ?1 \7 n1 J3 {' o' \2 w" y
  其实,在封建专制的古代历史上,“另类”的政策,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几乎都是昙花一现,神马都成浮云,只有得到百姓认同拥护、推动社会进步的政令,才是治国的长久良策。' n3 v( k+ V7 H

. V1 o& Q3 h3 S+ Z' R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