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老师的工资为何叫“束脩”

0
回复
34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7-11 1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工资一般都称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语出《南史·陶潜传》:“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就是说,陶潜派一个仆人帮助儿子打柴汲水的意思。后来,人们就把“薪水”引申为工资了。但是,老师的工资为何又称为“束修”呢?这要从束修“束修”一词的本义说起。
, Q- Z, V' ]! {& C1 `
! R$ H! n# p0 j8 e9 ~% q  “束修”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竟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话语,成为千古笑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肉是多么稀奇珍贵。
$ |- X" W; `, w
2 S4 |4 ?" Q" }, T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当然,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言归正传,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修”作为见面礼。《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修”投师的礼俗了。
+ g- r$ r# m9 X% s% a0 K
& w  S; a6 m5 u  ^, q  v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修”,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修不足,脱簪珥继之。”这里的“束修”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8 N" D1 s+ l5 h- w' }9 E6 {
7 [. [/ \0 e/ y8 z# ^# w8 q/ R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修”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修”。东西虽然变了,但“束修”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修”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修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地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花上一两块洋钱的束修。”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修,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等等,这里的“束修”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2 B- G9 u2 Q  b! b

3 i3 D0 N/ m9 F. s- t  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修”了,更没有人把“束修”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然而,我们需要了解“束修”一词的来历,它有利于我们阅读古文,也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d& S+ O1 K4 q- L; [

% c0 O5 Y! u+ ^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