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览中发现,2800年前新疆古居民已会刺青,采用的颜料很可能是一种叫兰草的植物。如此时髦的古人真是让现代人大感吃惊。那你能想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穿着条纹裙上街,唐朝美女“衣柜”里放着菱形格、棋盘格衣服及复古风垫肩外套,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头戴花式头巾的情形吗?正值炎炎夏日,你想知道古人有什么样的时髦的纳凉方式吗?小编下面就带大家一窥古人的“时髦”的生活日常。
8 O3 R0 J" [- k- }6 D7 A& E) d
6 l: L' B: y$ q! e, y$ f* S o 服饰篇
* n% A/ G! T9 {7 a2 m1 e3 @
* a+ \9 J4 F- f; J 新疆古居民2800年前已会刺青
+ @7 B" f5 K. R& F6 e" s& g
* x6 p7 A I* l9 V 记者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行的《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专题展上看到,一组手臂有刺青的古尸图引起众多市民关注。考古专家分析,和现代流行的文身艺术不同,新疆古居民刺青应该源于宗教图腾或身份象征。; c* Y! p8 B ]5 Z. Z
* t; u1 f5 N, R' E 据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王博介绍,在新疆出土的古尸中,他所了解的有刺青的古尸有4具,古尸距今约2800年至32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曾出土一根细小的钢针,结合钢针、勺子等遗物分析,古人刺青采用的颜料很可能是一种叫兰草的植物。. @! t' K4 n7 c* _" m
3 \% q9 W6 y8 s& O1 i" Y5 m 魏晋南北朝姑娘们是“条纹控” 红绿大胆撞色$ h# f5 E1 Q8 }" a0 {
1 d5 n9 p$ l; }( v1 ^
《现代快报》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们非常爱穿条纹裙。简单明了的条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时尚圈,现在许多大牌女明星都纷纷示范,引领潮流。不过竖条纹清新脱俗有显瘦又修身的功效,魏晋南北朝的姑娘们早就了然于胸,那时最流行的装束就是条纹裙。" Y t: V0 A( o$ K0 d2 b* ~
/ z2 n" e0 X' M9 a- q$ t+ S" w
这种条纹裙被称作“间色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接,色彩相间,别有情趣。间色裙穿得人十分修长飘逸,确实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看上去格外小清新。当时更是有些女性,大胆地将红、绿对比色拼接在一起,做成间色裙,色泽鲜明,对比强烈。
/ @. j; _2 p0 h* r% {7 Q( _! E+ R9 m; [% C4 y) H Q# A( ]* N
隋朝有束腰裙和长披巾 唐朝流行过棋盘格、垫肩
! J4 B6 v) O! L8 O; O, K) [' H
7 ^( @/ T, c& Q/ c) C 《现代快报》还介绍道,隋初,女子服饰很朴素,但看上去很“仙”。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隋代陶制女俑,服装都是上衣瘦小、圆领或交领,窄袖,而裙装是由若干块下宽上窄的布料拼接而成的,显得很修长,被称为“仙裙”。仙裙束腰很高,一般都束于胸部,很显苗条;肩膀上再配上一条长披巾,看上去确实很仙。) _ k2 m0 Z, @' l% O
& {2 t# T: M+ E E6 t( R) I% C. _
唐朝国力强盛、思想开放,女子们集中智慧在穿衣打扮上,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
+ i% c# N7 d' `! j
: W- n- Z. V% D' Z 你以为棋盘格只是某些大牌的专利吗?唐朝时就流行过这些图样了。唐朝时妇女衣服上很喜欢采用规矩的散点图案,以若干散点组成各种几何形格子,菱形格、棋盘格都是当时常用的纹样,有的中间还用散点组成花朵。1 X6 w `0 G- b" D
8 l! u6 D h2 M* a" l+ v
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果然气场很足。+ g. O/ O0 \) D
* B* a$ D$ Y( n. n+ y, q 在唐朝女裙中,最珍贵精美的要数百鸟毛裙了。百鸟毛裙是用各种飞禽的羽毛织成百鸟形状的一种裙子,据说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发明的。因为华美异常,这种裙子由宫中传到民间,各阶层的妇女都为之疯狂,一时间山林中的珍禽异鸟都遭了殃。
. e) e" F% ]/ W: _
/ x; l% t/ \( e4 L 此外,唐代女子也很喜欢女扮男装,丢掉裙子,穿上象征男人身份的裤子出门。
) g& W( S' [: V4 R
3 Y+ g8 m# E/ F8 Z) q 晚明士子头巾花样迭出* [/ N; ]. D) r5 C% E
- L# @: L5 M! k& o! `1 o& o' H
《江南时报》报道,明朝中后期,经济颇为繁荣,作为社会中产阶级的士大夫们,追新慕异,在意起个人的服饰行头。时尚潮流之下,士大夫官僚阶层都追起了“时髦”。; R ~& ]: T9 v* n! c" x2 \
1 d8 [1 @0 Y* Z& d9 I' f: Z! X 头巾在士子整套行头里是很重要的。明代的“花样美男们”头巾也是花样迭出。《客座赘语》这样记载了那时的头巾潮流:“南都服饰,在(隆)庆、(万)历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9 m, J: u( Z- H2 S0 @. B) G" z; R
& z+ j. {: F- f 服饰史研究学者董进介绍,制作考究的还在巾前片上装饰如意云纹等图案,甚至缀上玉花、玉片等饰件,材质相当丰富。《客座赘语》还记载:“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注:指头衣)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i( B$ R, J+ j. U9 T% w
1 @; O1 ]5 Z9 l- ], ] 谁能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男人们能把头巾搞出这么多的花样?相比之下,即使现在的潮男,也难与之比肩——现代男士帽子款式单一,逊色多了。" H1 V2 t" ]7 x9 ? q7 r4 Q# w+ O
3 `, ?& _7 \/ A, ?0 q. F2 Q
名画中的唐朝女子身穿高腰裙,裙子上满是华美的纹样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 l& J, P, t- S
^5 b/ C: V1 Z/ L. n 名画中的唐朝女子身穿高腰裙,裙子上满是华美的纹样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j8 R/ p% L. O( p6 V
4 n) t/ H, \3 d, z# { 出行游玩篇! a/ l: {: _5 h# X5 X$ [
9 y5 M! n7 W+ G5 I4 {/ I% a 张居正所乘轿子内有套间厨房厕所 类似“房车”
& t+ c" t% f6 {1 m5 k
: E8 i& ~. e- y" m! [0 F 据《北方新报》报道,明朝万历的首辅张居正,回家奔丧,所坐过的堪称世界之最的大轿子。
, O* ` X: a$ ]0 \9 }: K. M) r% N% v2 h8 B
张居正返乡之行壮观得不得了:坐轿要32个轿夫扛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童两名在内侍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派,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张居正的这顶轿子,可想而知,一有里外套间,二有随侍人员,三有厨房厕所,估计应该比现在17座的考斯特还要大,因此必须动用32个轿夫来抬,这恐怕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轿了。
# P' w' _5 s! v8 c: l2 T7 F2 p& K, m( B4 A6 o- X( h7 ~
小编觉得,这不是堪比现代的“房车”吗?( W7 b- y! `- F7 E! w
S/ u) K5 s) G/ _" {( M
明宣德皇帝爱玩“捶丸” 类似现今“高尔夫”: K' G! h, @2 R6 ^5 A/ {& p6 `
: l$ `/ d! y9 `5 a 去年南京青奥会期间,《扬子晚报》记者发现,南京博物院艺术馆二层举办了“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作为向青奥的献礼。展览中的图片部分,有两千年前汉朝人在玩“技击”和现代人玩的“击剑”,真是形似神更似。展览中的一幅珍贵国宝,即《马球图》,据说是最早有关马球运动的图像资料,珍贵到禁止出国展览,必须花300大洋才能在陕西历史博物院的壁画馆才能见到它。$ X, b; {8 y% t6 A0 {
7 W" q0 |. c7 a/ \5 H
专业人士介绍道,“画中确实有一位古装人士在打高尔夫球,此人乃大名鼎鼎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即明宣宗。图版上说他玩的是‘捶丸’,类似于现在的门球。可是看看地上的小洞,这分明就是高尔夫嘛。宣德皇帝有过宏图大业,也爱好娱乐消遣,特命人将自己享乐时的身姿绘制成图,成就了如今仅存的这幅明代早中期宫廷绘画长卷《明宣宗行乐图》,现藏北京故宫。”
1 x1 O) v. x' P- G7 C+ P$ f& |1 P& p2 i* G Z Y) Q( L
唐代人吃“冰棍” 南宋市集卖“冰激凌”! V# Z% D: s3 K& I
9 ]+ ^+ Z* ?5 D) @* C3 M$ Z 春秋末期的达官贵人们就已经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了。
% [9 t/ L8 K1 X; {2 C0 w$ }& r9 K9 a0 y% [7 O
到了唐代人们已经学会制作并公开出售“冰棍”。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7 N! p/ {, b) T% c+ v* l4 j$ R/ D" \( ^
北宋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 U9 x- Q! v! ~, o3 t' I
8 B7 t+ @( q: d9 G! y' C' p' ?
元代13世纪,蒙古王公贵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的雏形。. m% @$ g; h1 f; y$ q( _
( l' F0 {8 Z8 T ]
明清冰镇饮食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 `( q' W+ `5 ^* x Z; _
2 P% ^- u* L b4 N 春秋时已有冰窖 宋朝出现“冰箱”# i( k9 J; O6 @) R: `; |
) R& v: ^/ |* h1 h$ [
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达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进行储存。! L3 ` P6 P8 u7 y2 Z
: D& X2 U: t, I5 A& s3 R 山西省宁武万年冰洞据说当年就是隋炀帝避暑时的取冰处。9 @ k+ ]/ B8 J" Z$ x! g9 `
( l, R0 l* C9 D. l
宋代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现,叫做“冰鉴”。是一种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q. @ Q, a J* `& p+ u" |1 @
6 c* R; i' w5 H( {9 |- u
唐代妇女纳凉穿半臂装、袒胸装$ w/ O4 {& V* N- |' Z4 f; q
& t0 H% a; u) _# Z 魏晋以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 r& C0 ~+ S! |- t- h) r$ V5 Z: I4 B) c# f) |9 y( [ S6 t
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
# B* |; j% O7 f$ n U0 f) n' K' f3 k$ }; e5 k
吃货篇
' r3 W, ?6 v& W' p% x3 |3 a; }$ @" R0 k- O
4000多年前就有高脚杯9 x9 l3 Z5 O" S5 y7 ~; T) b
5 | D- ~6 n- p* g% h
据《现代快报》消息,去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它从哪里来》展览里,展出了4000多年前的高脚杯,“柄”和杯都呈喇叭状。解说员说,这是在山东发现的,名叫蛋壳黑陶高柄杯。“‘蛋壳’,说明杯子很薄,从已经出土的这种高柄杯来看,平均厚度只有0.5毫米,最薄的只有0.3毫米。整个杯子重量只有40克左右。它的平均吸水率只有万分之四十三,说明当时的烧陶技术非常高。”4 |# ]8 j: `& M" ~2 k" W
0 w9 U; b8 R6 I, H 解说员说,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酒杯。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杯子多出土于一些大中型墓葬,这说明,使用它的人身份不一般,很可能只有氏族首领才用得上。
$ e/ @9 `/ @' X* v, m& N. W7 O# n
古代公道杯用于喝酒“作弊”
! r2 y, y7 u: Z* R9 `
; M+ `# E2 ?% F& T( `* V 现在餐桌上,也有公道杯,不过,是用来分酒的。
k$ o, h! ?7 f' I- B
1 T" c, v3 w* W3 g! ] 在南博的特展馆内,也有一个公道杯,当年是皇家用的。“古代有人结婚时,大家往往起哄让新郎官多喝点,把他灌醉,这时公道杯就发挥神奇的作用了:公道杯一旦倒满,杯里的酒就一滴不剩漏光了。”
) _/ R# m$ ?9 w7 ^: t, Z
8 L- I% q: ^* B7 f: e4 m 这是怎么回事?专家说,这是古人巧妙地运用了虹吸和压力的原理。杯子里面藏着一根弯管,管子两头分别连着杯子里面的孔和杯子外面底部的孔,倒酒的时候,酒通过底部的孔往上升,只要杯子里的酒不超过这个最高点,酒就不会漏;一旦杯子里的酒超过了这个最高点,压力失去平衡,管子里的酒越过最高点就从底部的孔漏掉了。
9 t; W6 {* m! T \1 `0 R
8 [" R+ R* e& j6 x2 v1 o8 i+ Z4 t 战国时烤炉跟现在很像2 q) ]8 o: w5 a
/ o* b' B& m% [$ d6 k3 }
说到烧烤,很多人会想到烤肉、烤鱼……其实,烤炉并不是现代才有,在2400多年前就有了。南博的特展就展出了一个战国时的烤炉,炉子呈长方形,中间凹进去一块,支一些烧烤工具,就可以架起来烤东西吃了。目前,国内出土了多件战国烤炉。比如,1933年,在安徽寿春战国楚王墓中出土的一青铜云纹方炉,外形和现代烤炉比较接近,烤炉的两边还有两条青铜提链,方便移动,烤肉、取暖两便。0 |. r" n$ q: {7 l7 Q/ z3 c
H u. k; E9 G- T9 o* } } 据解说员介绍,战国烤炉大多呈方形或者长方形,底面凹陷,可以放置炭火。四边有回廊形遮沿,上面可以摆放肉串。四角上翘,目的是防止烤串滑落。烤炉的四壁还安装有兽首衔环铜铺首,方便用链子提起来自由搬运,而且不烫手。
0 R. R5 @8 q* u9 [
; r2 E% D7 F* Z# { D3 g/ x% ^$ m4 z 当时的烤炉谁在用?解说员说,一般是皇家、贵族使用,烧烤已成他们的日常食品。像皇家御厨,分工明确,有的人便专门负责做烧烤。“当时贵族们吃的有烤肉,还有烤鱼。”+ ~5 s/ N5 [& I, I
! D" F# G7 E, @2 e( t1 W9 q 汉代五格火锅鼎很先进
3 v5 j; M; x; Q6 i" v& N8 y' M/ E0 [; D) r) E$ |, p+ p# j
南博的展厅里,有一件2000多年前江都王刘非用的火锅,一共有5个格子。和今天的九宫格火锅原理相近,甚至更好用。“九宫格火锅底下是相通的,汤料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每格中放的食物不同。我们展厅中的火锅鼎,底下是不相通的,能保证绝不串味。”- d+ V* ] U* U3 ^
( r8 Z' r4 i7 \2 s 在使用的时候,不同的格子里可以分别盛放不同种类的肉食和调味品。据考证,汉代的火锅鼎,放的肉食,除了我们现在常吃的猪肉、牛肉、羊猪,还有马肉、鹿肉……当然,不是所有汉代人都能使用这么高档的火锅鼎,吃上多种少见的肉类,只有王公贵族才享受得到。
X' Z4 _& n; v# z; _
$ R" w* r5 p; d(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