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着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 v+ P* a+ p. n. x
% t" W, F" O7 E' i 徐志摩 - 概况: W2 k' z. m2 _
' W* V+ J5 T( U6 O4 w( n+ H7 Q. _" s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男,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T* U" b3 B* E5 g( D2 s8 @
" f- G* Z# l, e0 _/ P1 L' u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 X2 ]) g- }2 u, [; ^
" ]/ {# Y% q. Z; T& K! V; w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 C" V% b& P$ n: X# o5 o5 ~4 ~. l* J9 E" s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5 l9 h% c$ A7 I
( Q K% c* b! _9 \6 x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量,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d3 c; q3 G5 V7 x4 S9 f9 \
' ~ D5 t9 S# N: w/ k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 [! x! `8 r7 k7 w( T7 n2 k' Z6 S
; f7 Y5 {" {/ ?2 f+ }$ k! V8 J) \ 徐志摩 - 生平简介
7 V3 e8 R% V' _' S' c/ K
* o' t# l, y' p- X5 W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5 ]) E: l, ]/ r$ B; i6 @' V+ j- d0 b1 v) ~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 G9 [& R& B8 s
5 c3 ~4 s4 m! g! a/ Z& ~- F( P! v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7 P# Q; G. h& K8 A% ?7 S
( v7 `. b1 [) j8 H4 f5 _: h' x& ?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床。
9 J$ k& C& Q$ H( G T
+ @8 F; m; W2 T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4岁。
% b0 ]; m7 [; S: K& s3 C
0 g; F$ z, Q0 @# @9 i, F7 n 徐志摩 - 生平经历
. u5 z8 o d' o# Q$ B/ w& t$ H" v6 ~- X* P( R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 m) E: G& c1 G ~5 h6 K0 ^7 M$ B& z
9 j; ]. x* b# \* p* E/ T' r3 R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 F. K: u+ T Q9 |- j1 G; ~) S/ ^5 M7 t1 D I: g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高级中学)。
, y2 Z7 c" _8 y3 ?+ \& Z
. w4 |1 l) p. x! m: Y1 b+ T2 Y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9 A4 X+ t; W" O0 [
( q+ u6 q$ ]* s, c7 X; `. u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8 g$ @6 b" M# w$ J# t9 o) k @6 ?- C0 {
* @( \ E6 v" |# d9 p5 |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3 r0 S9 ?4 ^! c8 R" n
# n7 O* `- u4 Q$ a5 s! R/ w6 P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E" M, ?7 k: ^4 Q: U" D
# u" u( N" n/ V- h9 z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C# P4 |( j% W- A! I7 U0 |6 O0 X
. V9 c: u7 x7 {, l# T
1920年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3 d H$ T: {# O" B/ I* i
( t' C1 s, T% X( O. c+ B( N+ W' H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 h2 V! i7 s' e6 G/ q( [2 A' l: U* g; d: o) F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 }9 ]; ?% ?7 p- }! ]
- O7 ~5 z- m3 j* D' a0 s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S+ @* V9 b( C8 N4 S% o q. u
0 ~5 K+ v" x* o' m1 ^( n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Y- E2 @6 A( F/ W" m, }
* Q6 } f; V. H7 s. X) D: U' C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 n7 c. X: j v" D0 ?8 g7 |9 C
/ x0 c+ H5 n, e0 a6 C; q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M- D' u9 t9 g }) y* M4 u0 [5 t/ m6 Z7 B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N4 A4 B l$ @' t
' n; {# S+ k8 M' H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2 c7 f2 {0 U; Y1 K
' ~( w+ N% Z9 v9 u" r* P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8 f% @# |! y3 Y. J) W! Y; O7 T
6 O4 s0 g( O* o6 e( g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e. t4 u$ j0 i K9 [
! n9 F- |* c; I- p9 j2 Q7 @! ?
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3 I$ k9 f2 S4 O$ b: a7 C' K: A( l, V6 C- c- d7 m* {8 x/ \0 A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9 ^# e9 \1 T* a1 w
D5 F* `6 B; c( C" x5 T$ |) [% E3 u1 z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4岁。
1 M r+ d7 V$ `7 u# i6 _1 V, ^. d- p2 r4 D9 e, J. T5 @1 o% E8 _
徐志摩 - 飞机失事去世
# z2 f) W5 ^3 Q8 } f( h' T7 V- q+ l, G7 P/ P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荆。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f( y$ k! I' ^& V
8 j/ e: v/ ]- n- k: M h 1931年11月21日下午,徐志摩的灵柩暂厝于济南福缘庵,后由友人沈从文、梁思成,亲戚张嘉铸,儿子徐如孙等主持,将遗体运往上海,由万国殡仪馆重殓,在静安寺设奠,最后安葬在诗人的故乡浙江海宁硖石镇东山万石窝,墓碑系书法家张宗祥所题。% k. h+ N* m- }3 x3 w+ H- e
' o+ ^; l' V8 N; b 徐志摩 - 感情生活 P5 Z! `6 E5 ^0 f* L6 p `
: g$ D' [; P+ d5 _
张幼仪 & 徐志摩
/ `) g t$ I1 B
( P& x% P; @; l$ ]! M2 a1 j% t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女方张幼仪,是张润之之女,是张家璈、张君幼之幼妹。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当然是喜出望外,而志摩却执直反对。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 \2 Q3 u- ~# g/ p
: p- e5 ]( B! h5 i! ~% ~* d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只得请来祖母。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1915年10月29日,志摩与幼仪结婚。
- m, r H2 x J) ]) m7 d1 k5 i( H+ Z3 F' e9 c5 ~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生活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婚后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两人联系甚少。
0 y" e& f4 l# z& D% y( c! _2 \5 s% p+ C; I: Q+ b/ s, I3 ^/ Y: N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于是答应了。1922年3月,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3 `: w4 A0 k% n+ x% H9 g! F" a
' B0 t0 \9 Z Q8 \- D4 B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 x; |8 b; A% C R1 W
2 m6 [" S" {; O, `+ |; B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C" V4 C ]3 C$ v
" v) A: ?6 P" p+ @8 a6 |% u 林徽音 & 徐志摩
$ }/ [1 y" }) F* e
. i$ x- E E! A: j3 G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正是花一般的年龄,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文学修养又好。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她与志摩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B# X7 q' k4 g* ]3 d# Y% D
% n3 \9 g# f1 f. | 他俩月下漫步,花前谈心,舞会上双双起舞,宴会上频频起杯,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潇洒的举动,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 D) v6 H- I m. `# S! z% x/ J8 R/ E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 C, @% B$ V
2 o# z( F& K) U' B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 [- w* y9 {2 C; U
; \3 g. ^; N! A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i# _0 H/ S* P' x/ {
F7 t! z; R6 U$ L 陆小曼 & 徐志摩
8 c5 e, D) Y& L u% E/ Z: K6 P% D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i7 N7 D2 s/ z: D
! o2 I5 N1 Z _( z3 } ~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0 H. z6 j7 [4 {
$ y, W. f+ X% a% Z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 O. m& `$ r# `9 s. F& @
4 a0 b9 @: C' a% h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着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u- g8 B* h1 C0 D2 V) d( s) f
" ~" ]- Z' {8 H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9 I- [1 q, c s5 q# e% j. }8 i
* L2 h& U5 A* T/ a3 K. F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 Y8 ~" C' @# \+ w: b; a7 g2 v% A5 X( r
: b! I, z. s Z( ~# e; u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9 M u& q8 F( K) ?5 w2 N' y' ?3 c* D" u) x) v1 v- S! Y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着。1965年4月,小曼病逝。
: t) H7 X! ]( ~! @' R5 K# d& a9 Q O8 `1 r# z1 V
徐志摩 - 解读徐志摩4 B6 J. B8 {4 m& |% ]' r6 J# [* S/ \5 w% l
7 `4 _3 \' h& E. P+ M2 @
徐志摩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这三样东西。他认为生活应该是艺术的,从而号召人们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他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真正的爱情,而且认为这是人生的唯一要事。为了寻求这份爱情,他宁愿认天下的人们批评,嘲笑。他崇尚自由,追求自由。飞翔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他这种勇于追求的精神曾激励无数青年摆脱束缚,寻求自由。8 I* Q; l. t, V( T& i* d
* o/ Y/ n1 v* {! M* y( ]2 e 生活与人生
4 W3 ?9 j- ?0 N3 E
; O4 S+ |& _% n$ ~ [' n8 J 徐志摩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一生追求真、善、美。他讲过“生活是艺术”,将生活比喻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可见生活在诗人眼中并非枯燥的重复,而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品。1 f3 @: t: U0 `$ o$ h; }6 @9 X2 ~
' X0 |6 {4 I' y3 j, _# ^- |2 b
徐志摩渴望自由, 追求真理。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停的追求属于他的自由。他渴望像飞鸟一样,在蓝天白云下无拘无束的翱翔。在《想飞》, 他呼唤:“想飞,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然而,封建社会的枷锁却牢牢的禁锢着诗人,让他失去飞的自由。幸运的是我们的诗人并没有屈服,他顽强地与封建社会作斗争。 他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我不曾投降这世界,我不受它的约束!”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诗人用一双锐眼执着的追求真理与自由。. b0 m& { q( T9 {
4 z7 D) {! S2 e2 ~, G* a* p) e
徐志摩热爱大自然。 他认为“大自然才是一大本绝妙的书,每张上都写有无穷无尽的意义。我们只要学会了研究这一大本书的方法,多少都能了解他内容的奥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不怕没有滋养, 我们的理想人格接不怕没有基础。”活 在大自然中, 徐志摩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是大自然启发了他的灵性。徐志摩之所以能在文学上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W, Q" @0 i M: F/ C) H( U
! z, i7 U( X. h u# ?
爱情是徐志摩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他穷其一生寻找真正的爱情, 甚至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人批评他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其实这些人都不了解徐志摩, 徐志摩对于林徽音与陆小曼的爱情绝对是真心诚意的, 不然他也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篇。
- k4 N4 }: {( u: m& R
$ {( |& X- p- {% l9 Y; }; m 爱情与婚姻
4 M) X4 a' n5 ~7 P/ U% @3 V- K2 {- S B
爱情与婚姻在志摩的一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经说过"婚姻是人生唯一的要事"。可见爱情与婚姻对志摩是多么的重要。
9 U: w. w; |+ J# [( q% @" p; _" p m; V& \! q
徐志摩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真正的爱情。他受父母所迫,与张幼仪结婚,但是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谈爱情。婚后俩人没有一点感情,彼此冷冰冰的。徐志摩在伦敦时遇到林徽音,并迅速坠入爱河。幼仪的到来使这俩位热恋中的情人清醒了过来。为了与徽音在一起,志摩决定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悄悄的离开了伦敦,回到中国。志摩也随着回国,而徽音却与梁思成订了婚。志摩陷入痛苦的深渊。陆小曼的出现使志摩的生命再一次绽放出光彩。志摩狂恋着这位京城佳人。他不顾一切批评与反对,执意要与小曼在一起。志摩的真诚最终得到了回报。, C- q* d/ v$ b
, e( y5 v7 \7 T/ K/ ? 志摩不畏一切批评与反对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可见其对爱情的专一与执着。他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他,指责他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志摩反驳说这些人是懦夫,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称这个世界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5 a' z5 Y! {( A* H; n* @6 C
. l' T9 s2 q% ~6 d. o 徐志摩虽终其一生追求自由恋爱,他本人却不赞成西方的自由恋爱,认为那种恋爱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他说当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是,这个女人不一定回喜欢那个男的,这样只会白白浪费那个男人的时间与金钱。就算那个女的答应嫁给这个男的,目的也往往是因为这个男人的钱。当一个女的想找一个伴侣时,她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而且容易被坏人欺骗。志摩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男女双方先认识,不必急于结婚,等双方都满意时才结婚。志摩的爱情与婚姻观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性。8 X5 @0 p5 b; j3 u
4 W" e0 I. v7 P. F 教育与知识
' M1 D. T* @8 K* l$ Z+ a2 |' I
* Q/ K. B% j5 N" y0 g0 v. T 徐志摩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教育制度, 认为那种教育制度不能完全开发个人的潜能。他对于家庭教育尤为反感,家庭教育强调“不孝有三,五大为上”等落后的儒家思想。家庭教育给个人加上一个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的枷锁,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进步。/ _, Y. r V0 k
) K8 n4 L( t% {( p
徐志摩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帮助一个受教育的人合理的做人”。 他提出三个强而有力的论据:1、人是可以为善的;2、合理的教育是可能的; 3、教育有造成品格的力量。人的本质本不坏, 只是需要合理的教育。教育可以改造一个人的品格。欲使一个人为善。就必须给予合理的教育。徐志摩同时也提倡早期教育。 他在《罗素于幼稚教育》中提到“一个人品格教育的形成是在六岁以前, 不是以后。”一 话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与必要。$ q+ ~8 v- N$ Q+ a
' a) v+ Z6 R; F6 Z# W) H 学问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品格与性格。徐志摩强调做学问要有原动的好奇心,只有拥有原动的好奇心,才能在求学途上拥有无穷的精力。徐志摩曾说过“单纯的烂漫的天真是最永久最有力量的东西。” 单纯的烂漫的天真带给人无穷的好奇心,去探索知识汪洋的奥妙。因此,一个人如果要想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拥有原动的好奇心。徐志摩对于学问的这些看法, 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C) j) P+ f6 e6 W
% D3 z+ u; }7 E$ U 徐志摩 - 新月诗派! e0 N* [: c0 z, v" D
/ N" \8 o8 r% ?3 Q+ i- k# ] {( P 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o0 g5 b9 m& u8 M" M+ d: r/ d2 R2 g3 o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 m1 f8 A4 l4 p' E* F' r- D4 @+ x4 ^
% a9 {, [( X" P1 K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2 c# l$ I9 @& A3 o
0 ]' n) u+ V; {9 k3 v# |0 s% e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个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沈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6 g8 z; v* c$ S4 i# m- @5 U
4 p$ E8 [; c- g* r( |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终刊,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着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 ^% |2 b1 B$ g: r$ V3 k: m& [. n3 Q* m0 G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出了四期,陈梦家在1931年9月,从《晨报诗刊》、《新月》月刊和《诗刊》上选了十八家诗人八十首新诗,编成一本《新月诗选》,从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见出新月诗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随后, 它也便销声匿迹了。( Y! o" T8 p9 W' z
2 y+ @8 e9 C; o- [# R4 o" x6 k 徐志摩 - 作品集4 b5 D' R3 r: u* i7 {
e! u/ }* P" U3 o 诗集
) c, q, c: M( K6 B# k
/ p7 U* _, S& n2 b3 i* C6 d) l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a9 y6 ], {$ m( W9 G. k4 i; ~
4 ]0 T. Z- d. d' q2 H: i
散文集' z6 v& v, |- Y, c% r& y7 p" J7 Q
" z& ~/ v8 H! J( t1 D: c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r0 F5 Q& H# m+ s8 }5 S/ ?: ]& t! ?+ n( I, f. B: F
小说散文集
$ N' V% k( }( q5 x m M2 K3 Z6 d$ ~5 E5 m; n% a3 D( D
《轮盘》
: P n, P( ?+ Q) Q, y2 o: w
, g" g% U" @/ N5 K7 k 戏剧: t- F. s+ Q8 ?% s: _8 ]
8 p' O5 K% n; b$ F" g
《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 ~2 D8 F. i8 i; L( R& L
, J5 B, j" Y# S7 v 译着
# O$ k' Q3 M) e5 Y3 P3 j; F* J8 U$ \2 O% F& j9 M3 z1 p. u( O5 F( u* m
《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赣第德》等
q" a. y( d4 g1 v7 y, f8 z6 U* V2 S+ j- i3 A' L- A o5 z
评价
( F7 t8 R3 ^; s7 u/ _4 h
, f3 ~( G' G) k Q0 X" V' L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t. y( @ H: l X( Z/ q9 m
9 E) ^6 i& K+ G& w4 i(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