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P1 A7 t7 }( Y5 n8 ?9 B
: |* B# A( {3 N 唐代男服
; l. P1 n0 x. T% z* h
9 L* J% w$ @* Z! U+ Z; u5 Y8 [; W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3 H- h4 Z" w4 [8 `' T7 J$ p: L5 [1 Q' O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D! c4 G# P m* C h
( Z4 i, I W; X& ?9 N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J# R0 _0 o& u. p' u, h
) s3 T2 \! R) A* S6 h" z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9 W: \$ B6 c4 _1 F5 T
: [9 V& u: }8 O" E- o 圆袍翻领后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M3 L9 o/ B5 b' P+ s
- ^6 l4 {: ]/ v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5 h5 p% \- q' D2 S4 b
$ b) w5 _ f/ n3 k9 {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 E1 ~& ]; G/ n$ q4 b1 U- n: ?; h9 P( ~! r- v- L* U: D0 V
唐代帝王服饰# m' W! B5 ]# R1 Z r% _. u2 k+ O& R
+ K6 j R; m, A$ c- i9 g: `) [- r 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e0 E& A+ L5 \% q* e" C/ y* x) O( f. ~9 p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j; b+ N( H3 m" N( ]7 Q
& F8 M& L5 B; C
唐皇帝冕服(祭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v8 |9 h4 v n% y$ d( s
; l8 @3 }+ ]8 F+ F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 G0 ^+ Z7 l0 `+ u5 B' @" K* p5 r1 H: A6 W7 Y U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5 S1 d7 R6 i f" {
+ W! b+ g4 q( C$ Z( e: }) ]
唐官吏常服袍衫
$ F% J: k" @% m; L. \5 u3 b7 b. \+ R4 \# V: j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9 A! W2 p( U& e( S! d! R3 o3 F
8 A( c( d- w( t: S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y. r1 Z. j" W- a: K9 [
3 o! c& u! T$ J8 B- i- |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M( {1 M9 d L( y/ d1 S
M- Q; G5 Q8 L+ `! _; t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2 M9 T9 z8 f/ J5 o4 K+ d' ?- M4 m% v
y% O" v# |1 H9 g1 T- t% l( z
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n1 i& E+ D* n/ c* [* O
) V% H( R* ^% T( l
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O4 |0 d$ ]7 D( M( c6 {
^3 J: ^9 l# y5 L# O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0 I- g, d; K& {! e9 s6 ?% \& p: e" m% O' E& i1 e: }
隋唐侍女服饰1 `! c0 S2 |, L( p! O! Z
' E9 F: f& D- o, L; a { 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 H: a$ e2 u+ S8 |' {/ P* i8 D
! u5 m5 T$ T6 ]& m2 | 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
( X2 t" M2 z6 o6 C q, |
9 B' V `) D6 E* v! ] 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 p. G7 i9 D; ]% Q( Z1 q# E
. h: e3 w& W( x. W2 S4 b 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0 M1 W4 N0 C$ a
* ?8 v8 Z+ W5 w0 U. W 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
6 Q+ \1 \4 r5 E9 Z, t9 W5 w$ I! I* W. h% P
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2 J: f) P4 O( e; |. ?& b2 t& Q3 A" j
+ _& ^# M% d- h5 \% m
胡服
1 L+ c3 d" U1 {
3 l! x8 X( w* |, B) _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我们西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画,陶佣中有大量反映。: b: g& H6 T5 Z' e2 V+ ?' E" j0 _
' G. B- c3 m# _4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这类服饰的妇女,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记账文字,由此可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 S8 X1 P/ R2 l/ h
; o# H+ V% Z" y8 t* E 唐代女服 Z6 r8 G" G" i& Y
$ J4 X. |( n; _8 g) d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2 P# c0 O9 {/ Z8 j) {( q
3 ?) S6 `8 A+ q1 ~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 J& S9 j4 H7 @; P- ]# h5 K$ [' C. {' t% W* A U) e: N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1 [# Y2 C/ C4 X! s" b
Z0 _3 [$ U4 o- Z; J) A3 p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Y* y0 Z- C( ]
$ F- A! G% }8 w r% p* L, G! E
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 c3 S2 u3 U9 v# e( L" ~: p
; T1 u! z9 d/ S: ?9 p$ q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 g+ _- y# q- n4 c
/ ^- a+ P' e, x7 u5 `; m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d* s" A$ e& A+ N4 B9 R) K
; N7 f) Y: Z2 ^5 y( q( ?* r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 B5 x0 ~. Q" T9 N. F% W+ B( `- Y! W5 _8 i% S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3 V- D. g4 ?9 J; r6 Q
+ J3 |$ ^& ~; p% R3 w1 z/ N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 g8 u; l! F3 H5 a
- r* R. [/ ~3 C$ I0 k$ a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 o) Z/ z1 Z+ m) P/ L% c6 m
5 A; n g8 O! ]( c9 g4 v5 V# R0 s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l0 F E- z4 ^
; q. J. y% A8 [( l2 C3 ]6 B) l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9 Q( ]8 H/ B) l6 N* f
i! f7 B% x6 }# r' \* Z3 k' k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 D% S5 c; |0 ~% ]5 V0 h& V& i8 N( y* g5 x) c# Y$ U3 w# a2 ]2 F% G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 q& o. @/ v8 U0 p: `8 T1 i
+ R5 j: S0 z% l8 ^% ], T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 h3 @: I+ A3 G0 J# ^
7 [+ ~, S+ M t9 X. s* Y' o% s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t9 M& R, l$ L# v1 y( e
( l0 ]! ^# Z5 i# Q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 d% v- W s8 ^9 B8 L7 |- D8 }- M1 {" H. ]# g4 V* k( N. _5 F: Y ?; ]
襦裙-基础概要
6 H' U* K, ]$ A/ d3 Y8 \! G4 S. R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Q* L: {" g7 Y
, F: f; d' z! ^: L* X& ?1 l 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 N. J( f/ n0 Z: p5 \
9 t# V; J" Z" n5 V' M (一)襦:3 Z' X* E5 x4 @( V' F( Q
9 ^ V, Y$ K( H9 L, [; l 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3 L4 T/ E4 r, n" s1 w/ t
: S* L! G! h2 K% f. J/ o 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 ~; c( V3 v/ \) q
/ Z+ Q/ N! D# P8 w0 {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4 g. ?% ?! Z5 f( f6 f) V9 ^1 r5 B, W: A8 Y' k2 M2 H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
}( [( y' x5 T/ I/ e: ^) k
" E5 H7 M9 @& |' ?9 p 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 Y6 v* C# S/ V
) S+ _& K2 z0 z 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
- [9 j, d' _* h5 y& d1 V, @. b8 P. ?, V: p- x
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 W, s$ Y4 s! r+ @9 q
& a0 Y4 a2 L2 w: e
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7 l6 Z' ?2 L3 e# _% H# L/ w: K
" n7 G! E! A/ A
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 d) }" }8 U5 @6 r' C) J! z- X. S& T
7 ~) U- J; h; [7 |! v+ A. |! V (二)裙:
' d# C, u6 d. [# H3 F9 s/ j
0 ?- W S* P; `9 J 妇女下裳为裙。9 S9 u% W( C k+ J! n3 ^! O8 R L2 B
* p" P0 S& B0 L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4 J; q& a9 a) p" t# ~" c; l- {- H
/ d! Y! Z4 d9 \' N) g8 W% _; M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S' }% m! t) S% @
% e) E1 P1 q" |3 E+ S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
* R# [# C7 s/ m. U! c/ m! a
5 K9 I& u4 s4 w: U7 ` 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
" o, g( H" C. [ [# U R
& l% x' j* ~! A% x7 h8 n7 p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2 S1 B% M8 a* E4 L N
1 Q9 |/ C( a% k, N, z2 y 这种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 S8 X2 S7 r9 A8 p$ _7 _9 J( E8 T: Y0 ?0 Y1 u9 o! {
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X; u$ O0 I+ W6 M$ n
( @% ?9 S; }* N% U1 X3 ^ 配件-半臂
5 k5 C; q; v( F- S$ p+ z3 r) U0 i% L1 B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6 b% R- N% e5 q' z q& L' m* d; h
& f; s0 I1 q5 z9 R" L' [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0 v G$ F ], U( M0 D4 @! G+ V8 q- r+ S
妆束-鞋帽妆饰! \8 ?) y D; u/ S. E: R9 e
7 `, J- D) } n+ Y0 o' d* [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
/ X8 f1 _8 M. j
( ]- _. u) ] N% d6 n 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
" j- r# |4 a1 U! V* U! a. Q% t0 I6 z& W
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 j9 F; K3 W. U4 ~1 E
. W& z+ \# P/ a3 m% E- e: d8 a 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 p. _1 X, P) y4 {. A1 T5 k( e4 I. }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1 ? P8 m4 `9 {+ R0 H4 ~( U
; H% {' t0 V$ c2 c$ F
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6 K" b4 E6 o* a X
4 ?0 X- w: P2 E* C6 C
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 |9 }6 {7 [! s: y" q
S5 _& e! o) h% X, f+ N
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
/ a2 l5 k Y" \# y' g6 [4 P, \, y& G( K4 _ k
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3 J) L4 G* T6 B2 {! |( w
$ U8 p" P u: r6 S0 W. w0 ~8 o; m7 | 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
! g4 Z1 Y( ?* R0 O8 Q$ v; v H0 p& w% I8 \0 }6 B1 m
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2 ?6 ?+ f c% J7 h# i% Q, \9 u: ]6 C5 }# b% o& k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
: x9 X4 u4 t% N8 {1 V5 d' d, {# R; x* O# @
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3 h0 R$ Y' ^ ^$ e) T+ @+ t- w
$ v1 u% ?) Q- T4 v i) \" X& c3 G 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
, L8 u" g+ R: E# `7 r* B' G9 h Y- G8 z: ]+ `
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6 k0 C* |: y3 T. Q: U& l
6 q" F5 {7 n7 n 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
" Y" w: i) m ]. T% D, w5 S2 h0 O6 s: D$ l
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
6 e. g1 C5 F) L6 L- C: d' ~& q$ v& c/ r2 [! V0 X
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 \' W4 p4 x* \5 i) D5 Z. V0 T* Z8 I4 R3 A) Y4 Q+ {( Q7 N4 W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 Y/ n0 |6 F( R1 U- b
2 ~# l' E" [# Q
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 a( K. c8 G( n" g* Q9 t
2 {" z- g7 X$ q0 Y
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8 S/ J: C1 k/ s
0 B" P7 n! y: \2 F7 E/ w3 S 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 p$ }% s+ Q* R, K6 N! g1 O# Q5 e- r ^* W$ R3 r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
1 B3 ]5 o. {6 _ O" {% F% m% R7 H% Q0 `& S$ z& A+ D% `4 Z
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
" I0 Y& z( p3 i: J7 y8 o# B9 _8 v. k6 u
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
1 C7 b" i8 Z. w2 Y8 J1 [) v) V [3 i
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9 t8 {0 {) }3 A+ A1 r
9 l7 W4 }' A$ C. D# S 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 C" k. O+ U5 i8 [3 w- a( m0 L3 b
\& K! w# w/ y0 P$ J& l 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 i7 H+ E/ U) V$ B9 Z6 r
, U ~' w4 I' x( W- k# Z: b x
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1 K) E+ ]( k, v6 \! t8 `" a0 j
# v1 h, l: @( P( l4 J9 ^ 高腰/齐胸襦裙+ v: e) }. p8 U
- N* g0 L E. `& {6 V( `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
0 h9 e0 W( d; j( w2 N1 }3 x5 a" l2 x2 D5 I) A. E
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
9 U) i% m" z% o# k' L6 ]' q. f `2 B- G; F! K+ w0 I
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4 L; N5 R' \; N2 n
" y$ V2 u2 }+ H1 D! s8 u- U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K3 i9 k) Z p& z/ N
. H# W; l2 ^: [2 u9 A
特殊-女式大袖衫
. [) V$ a! W" G. m3 c# n3 o! `. r5 v, p5 p: H' O# b: W$ P. t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 i' Q; l K9 |& @1 O& u0 a
J i* U4 ?8 s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5 S1 Y5 T. A8 p. K5 i2 ^
- e; ~4 R7 u0 I) p 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 P$ j# M$ o( h- b ?* y; y$ I9 y" `& s
风俗-女着男装
. u7 S" {: @3 {6 a% ]- y& s& J5 E9 `3 V4 a
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i; L% I; J: Y5 V& H$ A
}! u9 m/ c7 `6 W% V7 c 《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p$ d: H+ a: [7 f F. g# K7 K* @/ ^: z
9 |* N3 v9 u+ B. I% e7 J 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0 E5 j) U: o6 s, q2 n
# q. ^+ S* E% b, `
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 C3 e. P% s: W1 x" c
0 [: e' a! i7 W
风俗-开放与束缚1 \: m' ~. @0 ]" M2 e* G' c
9 {+ U c5 z8 f3 f W; Y3 W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1 _' H; d- q4 ?! M
X" q% @( b- d" N0 h+ t6 _% p 实际上唐代妇女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开胸衫。古画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养在内宅;歌女们半裸胸,则是
/ P, d3 N' O: C3 }$ R' c& M$ X1 x+ S o; ^
以身体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
$ R( F# N) ^$ x) Y2 K7 h) r" J% v# K( Q
“半露胸”的绘画,与“女着男装”的案例,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开放自由。
# c- U8 Z9 H0 N* c+ N$ F4 R1 Y* B1 i$ P
实际上,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的情况愈加心怀芥蒂,“守本分、守妇道”为仕家大族对女性成员的通常要求。
. f! D# _7 k- E9 p0 h
2 l9 O) {+ B8 X8 V( a4 ` 唐代军服
3 S) {6 ~9 _( [: ?( C& {$ |/ g+ U
2 B- Q6 y+ s- u" g/ p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 O. V! x+ a+ @4 T
; I( Y* O: X6 D5 V
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x( f5 G( j1 n1 a6 c8 k d) o5 a+ @5 A. E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
% `5 g! F* k9 l5 Q# d3 I4 ] {+ s$ @! b" o) {9 g3 n) p' Y
《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 m& x3 l$ q/ i6 q5 g: b/ ?; R% u7 `$ L5 }: f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
$ e3 F& D/ P8 ^* I* b
+ A8 F4 G I e& r0 u$ a" Z0 j8 O 《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 u* Z; j2 w" @
* V. }6 y( l$ R; X H9 ^5 t
五代铠甲戎服% A- T& @. B, j/ `
7 J2 X0 U. }+ k2 o9 Y% t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9 p! q5 u- s) A0 Z4 e* _
$ d- w+ h6 X- h% Z3 d \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 h8 j0 Q' D# ~5 p2 }6 A# K- y" A5 |8 W( u! c! k6 y4 u
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 }0 {4 L) B3 w( `
- A% {. T: F5 ]3 A5 A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 P7 T+ F( r# p* L' c9 k3 ]
" E: K# l: `# t- [, ?6 e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1 U2 F* j5 s( ?
) H( U r9 G) F7 b; z 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 ^7 b/ d/ v5 A! j, Q, d; T
: v7 k3 b3 n1 x$ Q) A9 J6 S5 l' A 唐代胄甲1 P" x! [# |% O; ~7 `
; Q. ^; h* j4 M+ J3 y; A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 J: Z5 j6 U0 b0 x6 E
; A" m9 I- H, G) o; {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 L9 |# q/ X% i
; o6 J/ X4 X8 A/ v7 u8 x 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s# l+ n+ O6 Z2 ^ j8 z& ?
, h% L; x4 F2 k5 ^4 e, `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O4 x6 \$ \+ N0 |5 M; ~
+ C" f' X, Y4 H& V0 ]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6 d+ V* Z* r; Y/ S% D- h+ j& Q) ?
. t# U3 d1 A' Q% P 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2 u0 L* ^: @, M. C, N
2 y6 {' ?0 }" m+ L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 k3 X( ]% O! K0 |" d# n5 i
5 r2 p: Y/ @0 w R! ^ 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6 u% b7 q# q& e+ I$ b5 j7 ]# w5 m: L+ j' U
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7 l c% m/ ]: X
% a) d7 ?% e9 Q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2 \! x( ~- m4 m1 D1 |
1 v( X) ^+ `9 F! S$ q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
1 j# D5 C) j4 f
7 g- r4 H8 _2 D' K' n0 D S9 E 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
2 C0 ~: |" F$ @. s" }- j
; p3 w6 N! L. x- \$ {. j' U 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6 }' d6 Z& X1 m- V$ o
: N1 ]% T9 F6 D/ \, [. L
服饰图案+ X5 g" m, h2 b; G& D, U
& k% J( }" O: v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B% A0 Z! U! ^' p$ W9 o
X# b8 `8 S; P* I" m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c: ~0 ?( w, u# w5 E4 r6 w0 {
* G+ E1 }9 d Y, H" n( y/ {
《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k3 V$ b7 _/ t2 P! G
; b. @- q, v4 H3 Q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u* u+ o) O) r+ j, b
0 A9 P8 Y4 O' t/ t1 l( \" S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g$ M4 w# E% E* u0 ]( [
0 r2 D) @6 b. P+ V5 P- @2 ^9 S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8 t8 `" p5 X$ r Z$ S- F2 a
+ T- ]" P( g5 W2 c7 ~* ]# M( a
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 h* @5 N7 V% U+ h/ s
$ y/ y t5 ?" q- S$ B' p3 P% A) J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K& y" X5 j. B0 w
$ n5 g L& B1 f2 n# M7 v% v3 X3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