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宫殿简介# o7 m/ z' b# P0 m; Y2 y$ k# I/ H
e1 N# r( v! t$ ~6 O7 D6 @0 |1 F 一、夏商遗宫7 k" r& {' R0 p/ k
! w$ w( N# H. T 夏商的宫殿已初具宫殿的模型,土木成为建筑主原料 ^( b2 o6 ^2 s
7 Z4 ~! c g5 U/ w# v$ w6 K% x) G 1、夏宫遗迹' V- `# T" ]- x- X+ B" {3 ]
+ t4 s" @1 S! K7 f" I
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
, q# _2 T0 D0 O" ]2 j' m2 d( r+ n$ g7 b: i8 j. a- q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m( n( u5 H0 D8 _! B- k
3 Y Y# P' [ I6 R/ R
2、殷墟残宫
5 N4 u- @ ]2 z9 U2 _. k
3 p/ a Y1 I8 n t# R 商朝的建筑艺术更为成熟,建筑群组织更加严密、系统,建筑类型更加多样化0 m: N7 Y) N+ |" B
+ p1 J7 L E5 ~6 R2 D% M6 s
殷墟宫殿区
. C* k) {8 M% ?6 Z& e, n
4 T/ y" i: J1 `$ F, y( n: @5 q 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着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三组,宏伟壮观。其中宗庙区规模宏大,布局严饬,规划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中心,体现了中国商代都城建设的水平,其都邑建设格局、规划原则承前启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4 q- v2 ?1 X G1 a# I8 B: W' w, O+ U) \8 Q* [5 j
二、八百年大周,八百年周宫$ J. q- Z6 Z6 z3 @; }
, W$ I1 R w$ ~: U+ n 1、西周定礼制
+ t+ S- x4 [ ]4 k' s4 E4 \; W9 G( O: U0 x1 X% A3 p
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据《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l! r# f+ q& s
; c) z9 u; j! H- |6 C7 Z( K
岐山宫殿
2 r6 o- }% p" l/ c* c# r
7 u* \9 D% ?6 g' \ 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5 I1 ?) ?: f, W a+ p: I( U
2 L% m7 a# l) D. ~& Q% R* E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一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A8 q. T$ V: i* h( p
) Q) k2 s! S6 u1 @$ n S' _
2、东周势衰微" a9 y# ?5 D% V6 ^! I
) G. p( ~" e' P. ~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1 v. L( R P( j [# ~. U
' K V# E" |& P( ]3 ^9 S
三、秦汉气象
# l8 `, P2 {) L" a8 d7 ^4 h' q) A* E8 M2 N% _$ T7 `$ g' R2 Q# v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 a8 j8 {& s* d7 }" Q8 {( j) T! c9 k/ I6 z6 F. g
1、大秦霸气
/ q9 O( W* E, f9 l( `3 s9 G+ I/ }8 C6 u. p' ~& \, u0 w
咸阳宫“一号宫殿”2 R1 L5 b- c/ a' s2 ]) x% l8 ]
$ z0 V/ o" |2 L& a "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
6 w! O9 `' S4 ]3 L) n9 j! ]" I- T, w( C" {4 m0 V8 W
阿房宫
; c/ S2 U1 X' }3 a ~! a( m* l9 {+ z% W6 y) o7 h
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v0 G1 T& u0 M" R2 {! u
5 J0 X( A/ K6 _3 s8 O j8 H
2、 汉家宫阙
7 ?5 I6 r6 @# R( F3 n: _# Z* r4 c. W0 [" A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Z3 G2 |3 s0 }1 v
) W- D; u7 T1 [ 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像。& m( o1 ^8 i; W- h: d
1 R% f3 K8 w9 `& _ 未央宫2 p: ^! g7 a, L1 [: ` o: D3 E
/ n4 o5 e1 Q" w0 u) q
未央宫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是在秦章台基础上兴建而成的。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Z4 M$ \& h& P
% U) T( d$ [1 d% y/ g5 F
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
. R' S0 ~, c: ` w5 \$ `/ d' a" ]6 Q' l8 s. [ I2 N) J
长乐宫; U/ z8 s- Q1 r4 k; ~* M
0 j/ R- J$ r) b) H7 b
长乐宫是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遗址平面呈矩形,东西宽2900米,南北长2400米,约占长安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据记载,此宫四面各开宫门一座,仅东门和西门有阙。宫中有前殿,为朝廷所在。西为后宫。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朝廷迁往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住所。
' f$ m% k$ x: f6 W) f9 B& {6 R, S5 v K" O1 x
建章宫
" s' K- ?! C: I, r3 Y" |5 k9 M# \" {# M- N8 d. F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从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U" J2 a! a, i
& C1 u+ |4 B7 ~& L1 J. E0 n 四、盛世隋唐6 O6 w' _" c1 L8 y& H
+ G8 ^; O0 o' u/ a2 ]$ @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隋唐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L, b) \, V7 o) d- _ J/ M
; T. {$ j) U9 G+ P5 _9 T
隋唐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屋顶曲线舒展开朗,出檐深远,线条流畅活泼的鸱吻和叠瓦脊形成了隋唐建筑最具魅力的冠冕,而木构部分的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整体风格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6 Q) P& u* Y9 c6 L9 z# X& c
, D: W' n8 w" u5 B) G/ Z" F5 O( u+ z 1、 隋世双都
2 _/ c( F" e- r& Z. X% _" P* m. K( Z3 Z: q$ Z$ W1 M
西都大兴城
8 w( z2 Z$ @$ q7 o7 ~
N b. e6 i+ b( o" j9 X0 Z2 B 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至大兴城之后,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形成,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5 `% ~' J( u2 A. e. X0 \8 u
8 N& J6 q" |3 B9 E9 u5 Q4 A 东都洛阳城
0 S- U* |* o1 }2 a. W; M! o6 X
6 v7 E% t j8 ] 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时称为东都、神都。+ K4 S; j! V1 u" q- C
$ [ c3 n# P; N6 U4 |- j 其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背山临水,四通八达。
$ P: ^2 m9 ?" q3 ^' E, c0 V, P( O0 }; S- I
! k4 m! ^! H7 [- b, s3 c 2、 盛唐画卷
' X; p$ X; n3 S
; Q( w9 b- v' v! F" B' I* F8 G 大明宫( P& A/ O0 Z- w+ y/ |4 G
; j5 f9 s+ q I* q8 J0 ^/ b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p' |0 H6 `' i ~! L$ f
8 o# B- @( s9 \- A. f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 V1 s1 m, \3 J6 Y
0 b" s2 O6 b. e+ `' G: P) g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7 o8 G% V; F% _; c7 Q/ M, r5 r- x+ d5 e5 Z" o4 \3 i
五、多元融合——辽宋夏金1 P& f6 H- U5 N L: f6 ?
. m( o; _2 p4 N8 R
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的变化,则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 ^! C6 A N, A( d' C
3 O* s: E0 e% {; d. V2 Z
辽为契丹所建,保存了唐的雄健爽朗,刚古劲挺之风格。此时首先出现斜袱,木结构内部空间及朔造形式及精炼,为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此外宋代建筑屋顶坡度加大,大胆使用减柱法,房屋组合十分丰富。瓦饰在此时期多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
* [6 s% r6 g6 L6 B9 L! F( t0 k/ Q# V i+ E- L
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 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柱-础-多-为-覆-盆-式,较矮平,花样较多。栏杆的较明清式样纤细,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砖的产量进一步增加,从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砖结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城墙还多为夯土制,仅有少数城门处包砖处理,砖券拱门还未出现,仍为梯形木桩支撑。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体制较小,趋于秀丽俊挺,柔美典雅,影响了元、明、清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B3 H/ ^7 o2 _& d5 ~$ v
+ T" b; s% O6 V. L
1、文昌商盛,汇于两宋
% y: I3 y; X+ Q# r: ?7 X& F( H6 @, [' k9 L3 {8 D8 o
东京汴梁
' n8 [) q f2 R
. L' l( r ?8 X3 N 东京汴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为周显德三年(956)所筑,城周长四十八里多。宋真宗赵恒、宋神宗赵顼重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更展筑城垣南部,周围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呈菱形,南北长而东西略窄。外城辟十二门,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广济四河贯串全城,另设九个水门。外有城壕名护龙河,阔十余丈。濠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
# G/ A: o; E: W: \3 q8 z+ g# `5 b# x% R
南都临安& t( ?7 Z9 e% M/ q3 B
# u, q1 l& Q( D" C! Z7 H; _; ^; C 临安城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改称临安。此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发展商业、手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而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成为全城繁华区域。御街南段为衙署区,中段为中心综合商业区,同时还有若干行业市街及文娱活动
9 M2 d* E& S* p$ C- ?
, o6 P8 Z% U8 P) ~1 q0 [) x" T 集中的“瓦子”,官府商业区则在御街南段东侧。遍布全城的商业、手工业在城中占有较大比重。居住区在城市中部,许多达官贵戚的府邸就设在御街旁商业街市的背后,官营手工业区及仓库区在城市北部。以国子监、太学、武学组成的文化区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临安不仅将城市与优美的风景区相结合,而且还有许多园林点缀其间。! \" ` H! t7 m* z6 k7 k1 |0 b
. e3 O2 }& j0 X% T/ u! Z% D6 |
2、金中都,燕京城+ S. ~; V7 {8 d5 l2 K4 M3 w: x: O5 H
6 K# M* b c$ }, O
中都燕京宫城在皇城后部,位当中都中心,正门(应天门)是凹字形平面宫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过大安门为大安殿、仁政殿两组殿庭,其间隔以横向过院,由此横院向东向西可能有横街通向宫城的东、西门。; T7 j( s( S# Z# {' }
. }" {) C4 Z7 S9 q! E( @- {: v 金朝宫殿仍按前朝后寝规制布局,大安殿是前朝主殿,仁政殿则是后寝主殿。两殿可能都是工字形平面,由两殿的前殿通过中廊连接后殿,后殿可能是楼阁。在大安殿东、西和仁政殿之东还有其他宫院,仁政殿西为蓬莱阁等楼台池沼。
+ m9 c! H' U: P- P& y9 {! I. N+ {3 G. X( m; f) ?
宫前广场平面呈丁字形,自皇城正门(宣阳门)起,向北过鸭子桥分为3条大道,中为御道,两旁隔水沟和岸柳为左右道。大道东西为长廊。长廊南起鸭子桥北的文 宫、武两楼,向北伸延,东西各立3 门通衙署和太庙,至应天门前向东、西转折过宫城的左、右掖门止。文、武楼和桥提示了广场的起点,纵向广场有很强的指向性,低平的长廊是高大宫阙的陪衬,广场北端转为横向也加强了宫阙的气势。
X0 L; G- ?9 w' p/ J
0 ^7 D- A, \4 n3 C" Q! {) i 六、纷乱归一,元
1 g1 i& h- E9 Y) H; d4 X+ ]# h( H5 p9 v
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而部份地方建筑则继承金代,在结构上做新的尝试,使用大内额构架,大胆运用减柱、移柱法和圆木、弯料,富含任意自由奔放的性格。 但由于木料本身的性质所限,加之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减柱、移柱往往是失败的,后来不得不用额外的柱加固。
( g9 L+ z& m# @% l1 b: F0 K& [- _" l1 ^; N) C
元代继宋金建筑的布局形式,有前三殿和后三宫,其处理的手法是采用工字型制。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1 w8 w2 H# g2 D) o3 a4 q4 W
7 B1 G Q: Q" @! H! c! Q5 d/ I- Y
元大都
8 B( o; r2 M* m+ `' f: f/ W4 S W) J5 P6 L9 y
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其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2 |9 v- s1 F* F C, {: L% e$ B" `+ o! K$ U
经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 D D' k+ k- U' y; N0 ]( r5 D* C( Q2 G2 R; f5 X8 n" R$ \9 d) `+ g
七、皇权鼎盛,明清
$ v- I! f; t% S* I- g0 [3 N
9 B* i# a+ ?7 o6 z' m4 f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符号性增强。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 y' @8 G( V% I" } ~5 z. ?
) ~6 e2 M8 y( U* R( ]5 Y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u0 Q3 Z ]' I+ c6 V+ I
& V& ]* Z; I0 p. i/ I9 ~! o# Q
紫禁城
" _) ^- i/ {* X
" Z# t* D% [. s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着名的是养心殿。
3 h2 T: B, p7 j- a
: X0 c- T m3 E% \# f( c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清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 l: u* X4 n2 V; v2 g5 `
4 n! p. E! P) R7 P' s 八、藏宫传奇,布达拉宫0 _8 \) t. }( M
2 _' p3 x3 u& c3 W6 X! G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
4 Y1 o+ f: x8 ^7 [( j7 @' `
8 R6 i% i) `$ ^ 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 c0 R7 ]# \' S0 f' M( R
7 f0 P. F$ ~& T/ c/ g 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达赖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达赖喇嘛宫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达赖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9 s% \! ^" p5 v& q
' w! v! R6 ]2 T3 O
0 v! E0 K. j! c,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