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的爱情故事:
, d d/ h8 n* d, N* }) o8 w5 t6 R
「文君夜奔」! P: c; ]/ C7 ^# Z2 n
3 ~ o+ y' }2 V0 f r! t1 s \
景帝中元六年,司马相如回到蜀地,恰巧那里的富豪卓王孙,备了宴席请客。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客人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吸引,正当酒酣耳熟的时候,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曲助兴。司马精湛的琴艺,博得众人的好感,更使那隔帘听曲的卓文君倾倒。这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因丈夫刚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她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如痴如醉,又见他的相貌堂堂,有了好感。此后,他们两人经常来往,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夜里,卓文君没有告诉父亲,就私自去找司马相如。他们一起回到成都,结了婚。
5 Z2 y- G K( p" P c7 B7 T) a' u, E9 c' }
「凤求凰」
7 ` o- M7 C6 T+ J i. v- E/ ` M9 B0 h0 f9 n% Q7 f; D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着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 k* |/ _( ~0 X( h0 O2 W
- r/ K' c3 J/ i3 ]" W7 h! U, K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 X: p+ S7 h- f# r
3 A" s: g% Y5 R9 b8 J# g) w# E1 x+ N 「文君当垆」2 Y0 s+ ]3 h8 H$ h4 x' P
2 I8 ]% k1 G4 q) H; S* {6 { 正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沈浸在甜蜜的新婚日子里,卓王孙却暴跳如雷,发誓不给文君钱财。这样一来,文君和相如穷得没法过日子。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口子相敬如宾,过得和和气气,过了一些日子,卓王孙在朋友的相劝下,才消了怒气,给了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8 y1 [. V( H/ d* j: b
& w/ H% i$ y& v
「智守婚姻」
. f6 }) d. ~% T- w; ~8 `2 X3 O" Q" l2 t) g% N7 R8 n, p; D& \* d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获得赏识,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卓文君写了《白头吟》给相如:. t) z0 U- q8 v
, F3 c" ]' G: E7 V# X1 Q( X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1 X- w8 w2 R# k& D/ u% z& s0 y( f" R9 b: j& G4 a- g$ u# l6 U8 _: l) a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 ^1 V' k- p5 T' g5 d& J. s: q5 k: {/ h) M# @% ?! ]9 \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0 \, f2 B9 G, x2 D0 H4 G9 E+ M
# d9 X0 i* y5 D6 B: W3 V6 b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C3 w: R" ]) P9 f& x
# g) P3 E4 O! V: o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7 T$ b8 x+ A- v' x" P' T Y2 O
' G* M K: g0 T1 Y3 g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6 n: f" {7 E$ s
/ J4 O& S3 t2 C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shāi)。 w6 B2 J. Q# o; B$ {6 v
; w o1 O+ v& z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m, _+ c; ?% m @9 I% k2 x; x! G( y2 S2 T: C% q/ U' s
并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 m7 y/ V0 |* y8 X3 m
1 e% U+ u {# q1 W, Z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k2 S/ u6 V: K, l( }7 |1 g0 B
- F) x6 g7 t- e. Z+ S1 Q4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4 B8 D: x, ^1 ]/ R7 D
2 {8 c. P! X$ X" f) m9 O' p3 f# t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9 |0 ]8 `$ R( c: Z: E/ F0 A2 e0 S3 u* P8 N& t( B5 b- ^/ V6 S8 O ^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 P0 N1 R- ]& e( r8 B3 W, }# i) c- M5 N5 i5 S( ?# j0 e3 H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让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了,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从来未见记载卓文君对丈夫功名的渴求,倒是看出她非常会享受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生活形态。* ^1 Q: Y/ G- {7 c3 I1 d7 d
5 f7 u1 i" I) Z3 m. ^0 S 卓文君大胆的追求爱情,这在封建社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她当垆卖酒迫使父亲承认她的婚事说明她很机智。从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卓文君有才有德。在晚年,司马相如移情别恋的时候,她不像懦弱女人那样逆来顺受,也没有被伤害丧失理智成泼妇,而是以诗来警戒丈夫,挽回丈夫的爱情。卓文君的经历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 ]' I) \1 Q% Q5 U3 e8 E$ }3 Z' ]; Y1 l
朝代背景:: g, t& @* \; ]( C2 q: l
! J J7 `' E' x2 X6 V
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
8 N( K8 T) X# K! y# e0 h' Q: w; s, I+ h7 ^( q
在位时间:前180年~前157年 ?4 Y: q d5 C" j1 N' z% z
. U1 e ^8 M9 S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 。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8 b$ |" k9 y' V+ Z% R
B; ^; F7 J: b5 D* x, D2 F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0 h! _8 f$ f0 b& ^1 m/ [/ `! W
: {. h9 G" N1 g8 K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3 l- t7 Z. [$ U% p
$ D5 |& |4 A9 W% i) d7 }) v0 g
?无 ?孝景皇帝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 ?在位时间:前157年~前141年 ?无 ?阳陵6 @1 F$ V0 `& g/ y( N; F. X
! R- K& a H, S) ^/ b$ s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
) h$ k' T* p/ S$ b6 m
! N! q) U, _' P! d, G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2 z' d; ]6 Z3 p7 ?+ w' T
. o( q# b5 r* w% G6 Q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6 k+ S& V! T; d, ]( h
5 l1 V% X3 l4 m* b# x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 W8 N* m- q0 c% C) p8 d6 Z5 F5 Q& V6 h2 _0 S; k! k, {& }5 d3 ~
?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前157年—前87年) ?前141年~前87年 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汉 太始 征和 后元 茂陵
7 t; n" D9 o' Y4 i# b" r/ T6 _ o- P/ o3 T& A0 z% v+ M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f0 G9 T% b; h1 x' j9 b% ]# I E
( f3 r) `# `4 @" @# q6 D4 q
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2 `/ K! {) D ]2 n& c& w
6 a: U- Z* |. ]6 o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i( U- T6 A, \* ?2 S# D* P4 P
1 U+ B( r/ }% E/ F% o( f7 n
人物介绍:
2 N r0 t6 G p9 h3 f3 T- c2 ^2 P+ W: v2 }
【司马相如】7 E* A6 z" V; u6 h, P3 X/ \
2 d, e) `5 G$ A. P' J. P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2 Q# c' E% ~7 f8 d. S6 G% B: V. t
1 b( D# w4 J+ y6 q0 h; c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G( N* J) g+ p2 M
: a" p& H$ y) r 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另一说据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为蜀郡(今四川成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蓬州人也)。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用钱换了个官职,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 o( k" r1 }) r! u; d4 d0 y
5 N( X) ~- R8 S; G( w
武帝赏识& [% I6 m B2 e: P+ h
0 x( z; \6 J5 y& {6 g) j5 p/ c
景帝不好辞赋,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相如为梁王写了那篇着名的《子虚赋》。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在位。刘彻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刘彻的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杨得意是蜀人,对刘彻说:“此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刘彻惊喜之余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且更有文采。此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此赋一出,司马相如被刘彻封为郎。' ~' k" u# n/ G- P
' h U+ a0 F! { 相如出使
* O6 E3 t. l3 l/ e) t( l( `; U' C- r4 [: C: d1 U6 `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为唐蒙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唐蒙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司马相如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n) R/ @7 B2 [
: J9 J0 Y8 w* f/ h) J3 J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钱财。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皇上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拢络西南夷。相如等到达蜀郡,蜀人都以迎接相如为荣。司马相如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相如还京报告皇上,皇上特别高兴。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可惜好景不长,被人告发接受贿赂,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 D# ]7 }' D* S8 ]
* g1 E' Y& Z1 t, |4 D. S 因病免官* D- R+ |9 i" Y/ }, h) ]
0 c0 a. c) A+ q% T' Z5 x: d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如《遗(wèi,魏)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的作品。
) N; R, t- |0 T1 }- `6 ?" k3 p. A- k3 A9 @1 r: C
成就贡献7 f5 M3 z* R; e' t# F6 }3 X! N" V
0 `+ s5 v8 M3 X, F9 y
辞赋:
9 s+ G8 `' q ]2 L" D# J# e% K; H
2 h$ u" ~( u8 ?5 R# D5 G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着录“司马相如赋二
7 Q3 T$ s# n$ r2 U/ L- R, Y1 E% M! v
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2 ^% j8 Q: X( i/ y0 i1 t' J$ T
5 N) z1 k3 E+ f' s6 g6 P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4 o& g. @# s# N+ i2 ~: j
' c. g( H" Q4 Y3 {4 E5 n3 ? 散文:
m* ~% Z; i. X) `2 @7 {4 ]$ ~- J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着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b+ F7 N0 w7 a& v. R
/ \ f8 Q# ^' [8 @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 G2 H* J# z( E& V: T+ V6 K3 {) j% Q5 G' k
文学影响:
* `0 T& K# J& r; C6 R4 R8 M5 W! d, `, A$ m0 G* s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长门赋》,《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 V' |: K( c% ^7 h& t* {; T' i4 w0 l) q8 s
相如故里
7 A, G B5 v: K- r% a2 }8 e0 p! w
司马相如的先世曾居古相如县(西汉时属安汉县),相如少时居住在这里。后居成都,而《自叙》所记至此始,即刘知几所谓的“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所以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了。
& R7 `3 N- x2 S w6 W) A% `4 f& T# c2 \. a, r
琴台故径
" n6 \7 S$ |( Q$ z4 @6 }/ M2 A0 d& _& c3 j
琴台故径位于成都市通惠门,相传为司马相如弹琴处,并在此处与卓文君相遇。其时司马相如弹琴,卓文君卖酒。诗圣杜甫曾有《琴台》一诗记载。此后成都市将琴台故径延伸成为琴台路
; I* y/ ~' @0 P" @& a' V+ K/ x5 d
驷马桥
, ], M% C9 m; S
- T3 T e( H: P, _$ T% K 位于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它就是古今闻名的驷马桥。往北过桥是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
# C o+ g0 v j" K$ ?% _; ~2 H0 q R- c4 o" [
驷马桥原名升仙桥(位于成都北,现存升仙湖),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华阳国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意思是不乘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官车,就不再从此桥过,表示一定要功成名就、志在必得。
5 V+ f) [7 B2 v
% W+ P/ W) L5 `3 D. M 【卓文君】3 M: a( ]3 {" B! g& n' d+ Y0 y
; M" Z' \4 m+ O) c
卓文君,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Y+ U; e0 G) g4 d& o% G f! ] R
( l6 D+ n- b. P) }8 S- C
卓家以冶铁致富,秦始皇灭赵进行统一之际,强迫赵国富户迁移到川峡等地,邯郸城卓氏被迁临邛。
4 d/ i/ k. ^: |1 s
) Q7 F, S S' I5 x! ~4 _ 卓文君貌美有才华,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卓文君与汉代着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一句是佳句《白头吟》。
5 D& D* K) {) ~0 `# J1 C. f
3 g0 e% k$ [& X. Y3 B 卓家祖居赵国,赵国的邯郸是当时着名的冶铁中心,卓家就以冶铁致富,等到秦始皇灭赵国进行统一之际,强迫赵国富户迁移到川峡等地,邯郸城卓氏被迁临邛。卓家辗转迁到蜀地的边僻小邑临邛定居,仍以冶铁为业。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卓文君,西汉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容貌秀丽,好音律;十七岁而新寡家居。. p3 k* r1 F; Q0 U/ O
4 \9 a( i2 X" O4 } 文君故里/ f6 h; `) J1 c; B L7 {
7 n- k+ G2 Y8 L5 y( ]' \1 |) G
文君故里,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江有文井江。
. F- P% n. ]& y; O- p- Z+ D/ H
& i: d; |2 b! x* Y2 f6 { 陆游赞尝过文君井,郭沫若也赞尝过文君井,连湖北黄碧野的长篇小说,抗日时期也在文君井完成的。可见井秀水美润育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杨超题写“文君故里”四字,张爱萍题写“风流传千古”五字,马识途题写“秦汉遗风”四字。+ s+ D( H' h" ]' L& u/ h
1 x9 P A0 Q2 _$ \4 V2 g
在邛崃,琴棋书画诗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4 P2 }" j( |1 g
! G7 q$ s! {" Y
卓文君着名诗词:
7 ^& C& v$ ]& j/ `3 `5 c5 Q! j* s3 O$ ] u7 t4 k o( L# I) B
(一)怨郎诗& M0 i8 g7 _$ k+ X! V4 c$ ~
2 x4 a! ]; e' f% f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自从与才女卓文君成亲后,便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不料后来相如为武帝重用,久居京城,看尽名媛美女,竟对文君萌生嫌弃之心。有一天,他给妻子送去了一封「怪信」,并嘱咐一定要带回文君的回信。卓文君盼到了丈夫的来信,欣喜若狂!可是拆开一看,她的心都凉了。原来信上只有冰冰冷冷的十三字:. ]- H! Y) p* p5 C
6 T' _) f; Q" P" G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4 Q3 a! Z7 l, k( D' D0 |/ S- \. o1 p" a; O* L' }
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当下心如刀割、泪眼婆娑。因为「无亿」即「无意」也,是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下书人又在旁边急催着“大人吩咐,立等下文”,于是,她强忍着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给司马相如:( d( n. X) e6 @$ m+ k4 }
: ?' i5 s( E- ?1 N5 H. s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4 i" q9 n4 q- I0 r& w
# M# D0 S0 u+ i4 |$ i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禀烛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我做男。( I, [, _7 ~! J) p K0 ^- s
& l2 S5 v) T( b# a$ s 司马相如阅信后,悔恨不已,深为卓文君的聪明才智和纯贞爱情所感动,亲迎卓文君到长安。并从此杜绝犬马声色,兢兢业业做学问,终成辞赋一大家。( r8 k6 F0 K0 @+ g0 H& R2 K
* d/ i/ C' x0 ^* w2 z (二)白 头 吟$ ]3 S+ b2 P9 k9 Q6 f) S* u
5 n5 c* g. D3 D' [/ L) ?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r/ [2 D3 j8 @5 O* R
" V/ `1 s" M# S (三)诀 别 书9 |0 r, [1 Y4 e* r _# g
/ Q, J0 G8 p- v# V; H+ M* g7 M' Q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2 I* K3 C+ l4 A, f9 }0 ^4 x
B/ S& ]7 V2 H. J;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