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纸术
6 W( p, ~" D3 i! X" Y9 ]( D) j+ f% y" X0 F& P6 Z: w" U, J8 r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并且大规模投入商业使用。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巨大影响。
% P+ [) S# L* c7 o( e0 E8 o4 ^9 e7 R/ U
虽然照古书记载,东汉(25年到220年)宦官蔡伦(63年到121年)发明了造纸过程,并建立了造纸新材料的使用,不过在中国发现的古老填充及包装纸制品 — 如天水放马滩纸地图 — 可追溯至前2世纪;时至3世纪,做为书写媒介的纸已广泛为大众所使用,它取代了传统但更昂贵的媒介如竹简、帛书、木板、以及可后来入窑烧硬的湿黏土板等。目前所知最早、上书文字的纸片是在阿拉善盟查科尔帖的一处烽火台遗迹里发现。当时正值110年,汉朝军旅在一次匈奴南侵后放弃驻防该地。在105年由蔡伦确立的造纸过程中,将桑树树皮、麻纤维、旧亚麻布、与渔网混合物加水煮烂,均匀搅拌成泥;然后置入带芦苇织成底垫的木制平板木筛以捞起纸浆,这可在稍后抖掉水分并摊在阳光下晒干;P.S.汤姆表示该制程后来以压制过滤、精炼、抛光方式逐渐改进,得以生产出表面光滑、质地强韧的纸张。( d% u. N5 {4 s
. A: n" w6 `4 i8 J- o! u( h7 o 印刷术+ \# ~2 ]5 o& b9 M) ]
+ i9 i0 \8 \/ |# V7 ]9 \
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纳乌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证。: D; E- h9 |% ~
9 l5 y0 V9 ?: E$ E; H, g. h
雕版印刷: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50] 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51]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金刚经的书法雕刻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佛教圣地敦煌被发现;学者伊沛霞(Patricia Ebrey)写道,某些最早期印刷品为历书的发现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中国老祖先认为计算并标下哪天是否为黄道吉日有其必要。
! M, ?" M1 V& H" D G
0 }+ n( ]7 `# z 王祯(活跃于1290-1333年)于1313年所着《王祯农书》附撰《造活字印书法》中的插图显示在原型表的区间内依照音韵方式排列的活字& r6 F- i# H- @
) i& @9 F' v! E$ W W) {
活字印刷:宋朝(960年-1279年)沈括是第一位描述活字印刷过程的学者,在他写于1088年的着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着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55][58] 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清朝(1644-1912年)山东泰安的学者徐志定于1718年发展出瓷版印刷。
+ W3 |0 p8 |# a/ t% Z
3 Z+ T9 O& t$ G7 @* Y" O 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 o/ A; S3 z5 g
1 t3 i7 f! Y/ V- K
我国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是《仪礼》。1959年考古学家在武威汉墓中发现了504根竹、木简。其中有469根,据初步考订,是西汉末年所抄写的《仪礼》。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写本书。
! x9 }" j/ P* }% }" I9 y& w! l+ T& m+ R! ^5 Z( l1 q" y5 p( h
最早的帛写书- b- N6 L! J3 ? R9 z/ f, X; `
" B( R8 c, d$ |0 a/ D
我国现存最早的帛写书是《缯书》。《缯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l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纸源冲的战国楚墓中出土。这是一件用毛笔墨书、彩绘在丝织品上的帛书,高约30厘米、长约39厘米。帛的中间写有长篇文字,分左右两部分。左方13行,右方倒写11行,共计六百多字。所用字体为战国时代的古文,有的文字漫漶不清,多不可识。文字四周有植物、怪兽、三头戴角人像等十二奠。图像间注有说明文字。《缯书》于1946年被美国人柯克思诓骗掠夺到华盛顿,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2 U0 L0 z/ G$ V$ ~* f: ?0 t
2 g+ N! Q0 Y3 y% q) F& h8 l 最早的纸写书
0 o5 X% _% {4 m* W9 i. u" K7 g
8 u" Z) e$ h. x' {7 v) s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是晋人手抄的《三国志》。手抄本《三国志》是陈寿撰成后不久抄写的。现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于l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是《吴书·虞翻传》《吴志·张温传》的部分内容,共计80行、1090余字,中有残缺。原本流入日本,国内有新印本流传;乙本于1965年1月在新疆吐鲁番县的英沙古城附近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发现,是《吴书·吴主权传》和《魏书·臧洪传》的残卷,共40行,计有570余字,中有残缺。甲、乙两种抄本均隶书体、行款恭正,但非一人抄写。乙本抄书年代早于甲本,但相距时间不会太长。
5 R1 o# ^8 T* G# C5 P+ |: V. b" O$ v
! r. X* Z A' ] 最早的木刻印本书
. `, [6 m. @+ Y9 y# O% r" i) U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印本书是《陀罗尼经咒》。这是一张唐刻梵文经咒,1944年4月出土于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印本长34厘米、宽3l厘米,用唐代名茧纸印制,质地薄而透明,韧性强。印本中间小方栏内刻一菩萨像。栏外四周有数行梵文经咒。梵文外,又雕双栏,其中四角及每边刻有菩萨像,像之间为佛教供品的图像。根据印本右边的题汉文可知,这张经咒是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文。据考证,《陀罗尼经咒》为唐代末期作品,不早于757年,印刷于公元850年以后的可能性大。此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N+ v/ l7 [, m
( q1 m$ X( ^* B9 i6 D7 x& e 最早的雕版印刷书
7 B4 c8 ?2 H) U2 `6 Q7 x& i# V, z3 Y* I, B
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是唐朝的《女则》。根据明朝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编了一本书,名叫《女则》。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去,宫中有人把此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这本书讲的都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对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好处,就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了出来。 t, q# k: I: A* S3 V0 n; \
6 A% B2 S9 p; |7 t- q 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
; z. C0 s) u% p) Y% O0 T5 ^$ n# k" A6 p; ?: A
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是《金刚经》。《金刚经》印成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它是一部长约1丈、6尺、高约1尺的卷子,由六张面积相等的印有经文的纸粘缀而成。卷首另有二幅扇画,画着释迎牟尼佛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为《金刚经》全文,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这卷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去,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W8 k! ~) u/ g/ C
- p$ B' Q0 K# l( o# t
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 b' A+ m3 U9 E# t/ h: k/ G/ U6 E( W
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德旌德县志》。一般认为,元代科学家王帧在13世纪末发明木活字印书,并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可惜此书早已失传。6 w# A9 `; v, r' C
) O" M2 Q" X3 `7 k& w" i% r, \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 @% f k) W8 n: A( O
8 {$ [( H. n. W; C) w) O. H9 i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由汉文译成的西夏文本。这是一个残卷,其一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计有26卷和36卷的残页,76卷的全文;其二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张质生收藏,计有第2卷至第15卷全文。这两种《华严经》是否同一本子,待考。但都是元代的木活字本则是无疑的,印于14世纪。 f! T% E4 \( @8 N* w
% y1 J4 A9 N- F7 l t5 ? 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 a5 N, d/ A5 O% }0 e! t0 r9 M
3 s i7 G2 M# O: p
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是《泥版试印初编》。泥活字及其印刷方法由毕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但泥活字印品宋、元、明三代均未见传世。《泥版试印初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籍,由清代翟金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印制;内容系其生平所着各体诗文及联语。/ W/ ~) o. r0 O5 S; z0 O
, w w$ m. V0 M0 T4 K 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 T# c1 J+ w, u* [( b- X, B6 |
) i3 a, F1 {( U2 Y5 [" L# Q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是《宋诸臣奏议》。铜活字出现在明孝宗弘治初年(1488年)。弘治三年无锡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首先印了此书。相传铜活字就是华燧所创制。《宋诸臣奏议》150卷,共印50册。因为是初次试印,印刷技术不甚高明。) j" W9 `0 g( Z5 J
; O. a# G! f7 W; b 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大丛书是《大藏经》。《大藏经》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雕刻了十余年,方才完成。此书有5048卷,刻的板子有13万块。
, E+ b" j7 D. W( q
( Z5 \ E" R9 e, Z |$ ] 最早的丛书
" A+ v% D2 i% d! B
( ^2 }' u7 ]' o7 h. U5 l8 S 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儒学警悟》。本丛书由南宋俞鼎孙、俞经合辑。全书共7集、40卷。收宋人着作《古林燕语辨》《演繁露》《懒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语》《萤雪丛说》等六种,记载了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等。每种都收足本,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向只有抄本流传,直至1922年武进陶湘始为刊行。
8 x9 K8 }, C3 P4 l- g, V( w e/ Z5 y) L7 Y6 x& o* ?
最大的丛书$ |9 Y5 q9 [: ]- Y+ p, ?
) y" y1 l- z; ?- `8 f& t 我国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此丛书的编纂开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15年始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大约9亿9千7百万字,装订成36,304册。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保存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全书共分抄七部,分别贮放在宫内的文渊阁、奉天行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文汇、文宗均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所藏也多散失,经后人补抄配齐。1933年商务印书馆抽选了其中的珍本231种,影印出版,定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5 T- N) |0 u9 T# l
6 H5 F* g0 P- Z F7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