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的学生都怎么上学/ C" E* J7 k$ K2 B
) D: I& Z7 T1 I9 X6 g! z 乱世裂变中的魏晋南北朝,文教事业几近荒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低潮,值得一提的是,西晋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算是最高学府,另有南朝宋文帝设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四个系,开专科教育之先河;再则是北魏禁止私学,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皆为官学。至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安邦治国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唐代教育兴旺,科举考试风行,为大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快来看看唐朝的学生都怎么上学?
8 a' F5 R8 L4 p" S7 T; J8 Y+ W3 Q; j) c$ T1 `
一、盛唐专科教育。
# w) a0 a/ `* m& z& S% T/ B4 d: V
隋初,文帝提倡学校,置国子寺,相当于后代教育部,这是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构之始。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5学。另有律学,属大理寺(最高法院)。但不久各学均被罢废。. J! `; R+ ^7 D; u7 i t" J! N
) r; [0 [5 \, W: W! M- X& ?6 G 盛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627—755),突出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比较广泛,而不像汉晋那样仅限于儒学,充分显示出盛唐文化普遍繁荣的局面。唐代中央所办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情况大致为:. i9 F- | S" J6 @$ k2 X# R4 G2 C
3 K* Z* f. D" N, e# P8 J3 }
一是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所属类,有国子学:学生300人,收三员以上官员子孙;太学:学生500人,收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学生1300人,其中500为七品以上子孙,800为庶人之俊异者。这三学以学习儒家九经为主,《国语》、《尔雅》、《说文》等为选修课。书学(书法学院):学生30人,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通书者,以汉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课,兼习其它字书;算学:学生30人,招生同书学,学习《算经十书》;律学(法学院):学生50人,招生同书学,以律令为专业课。以上学校的学习年限,律学为6年,算学11年,余为9年,入学年龄,律学为18—25岁,余为14—19岁。诸生通三经或五经者,经考试及格,送尚书省录用;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生可补升太学,太学生可补升国子学。各学毕业生都可以参加相应的科举考试。
# M9 w8 T4 h1 \2 u0 P" W
! P5 n- k! U8 S% ]/ r9 w3 S 二是门下省所属学校弘文馆和东宫所属崇文馆,教师称学士,由着名学者担任,收三品以上及贵戚子弟各30人,学习经史书法。两馆皆兼研究和教学双重任务。2 U1 q& y# [3 M! m; Y8 }5 F3 {9 s
6 B2 e% H1 {6 s" A) S
三是中央直属广文馆、京师学和崇玄学。广文馆是专为考进士者所设的补习学校,京师学是专门研究《五经》的,崇玄学则是专门的道教学院,研习《老子》、《庄子》、《列子》等道教经书。: `2 _: m) V2 ^4 q$ t* P$ w/ J6 ^
" i1 H. o5 F9 a
四是太医署所属医学学校,其中分医科、按摩科、针科、药科,学生结业后,可分别考取医师、医正、医工等职。0 `+ p1 K7 C8 \8 W2 v6 @
; A! Q5 r& x% [: J
五是其它学校:司天台(天文台)所属有天文学、历数学、漏刻学。太仆寺所属有兽医学。军队系统的屯营、飞骑也有学校 。
- g8 b# G# O6 L( D; L/ e' J. @$ h( K9 P2 [; w5 A! @# ~+ i
以上各学,都收日本、高丽、高昌、吐蕃留学生。/ v. |; p0 [) q( j
. d+ q' R6 g) L8 g" f5 ? 考试分旬试、月试、岁试和升补试。一考背诵记忆(贴经),二考理解。地方官学则有经学和医学。各类学校教师分为博士、助教、直讲。学生入学时都要送束修。唐朝还鼓励私人办学,学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u6 U; a7 M2 g
3 P3 r. j$ Y) J: U+ R3 p/ L 二、盛唐科举制度。
, Y: G5 @! i* Y; }& _5 c: |5 \
m% Z( r1 R( E, n, p; s M 科举制是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始创于隋朝。因分科取士而名。官吏的选拔与培养既是政治制度问题,也是教育制度问题。殷周时为世袭制,战国时用贤唯能,秦朝把军功爵制、客卿制和征士、荐举结合起来,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间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隋朝以国家考试的方式分科取士,将“选贤与能”的古老理想付诸了现实
% V% O* R: L4 C2 y+ O z3 b5 r
* @6 m* g1 D5 q! w0 ] 唐朝科举制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史学等科,尤以进士为最。进士科考试内容有经、史、贴经、杂文诗赋和皇上策试,远比其它科难。所以进士及第又叫“登龙门”。除了这些常设科外,还有制科,即由皇帝特旨召试的科,科目繁多,常见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等,主要试对策,考中者可授以美官。科举考试每年一次,及格者放榜张贴,有甲第榜和乙第榜,上榜者谓之“及第”。考前到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叫“投状”,进士第一名就叫“状元”。录取与否,既看成绩也靠名人推荐。新科进士到长安曲江池杏花园举行探花宴,选二三个探花郎。后世探花由此始。然后“雁塔题名”。进士及第后,要再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才可做官,选试内容为身、言、书、判,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若选试不过,就只好等待或到地方官那里去当幕僚。武则天时曾亲自进行殿试,还创立武举制,殿试制由此始。
8 Q. ^! w' G5 Z
+ q' E: o7 o9 w6 \ 科举制在隋朝和中唐以前起到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唯才是取的进步作用,中唐以后则出现了腐败,漏泄考题、冒名顶替,援引推荐时趋炎附势、结为朋党,以致出现了牛李党争。直到宋代,才采取有力措施来克服这些弊病。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兼有教育和选官双重性质的制度,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也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人才基础,从隋朝到明清,它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它还影响到古代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为其所仿效。
5 T$ @1 ]$ Q$ B" R* I7 M
/ ]: ?) k4 V' V# D+ W: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