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古代惊艳的舞蹈

0
回复
30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28 2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掌上舞 据说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创。赵飞燕名宜主,汉成帝皇后,善歌舞,由于体态瘦削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她又轻又软,跳起舞来禁不起一阵风,皇帝老儿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又专门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估计赵飞燕同时还是轻功绝顶的民间武术家,不仅“草上飞”,而且可“御风而行”。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 w" Y! U; q& u* P7 K
3 R: _7 P$ z9 O# k+ c& x  @: s  《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明朝艳艳生的小说《昭阳趣事》有幅木刻《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宫人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像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与桨。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碧琼轻绡,在船之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飞燕越舞越飘飘,欲乘风归去之态,舟至中流,大风忽至,飞燕随风扬袖旋舞,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令宫人拉住赵飞燕,怕叫大风吹走了!宫人两手握住飞燕双履。赵飞燕索性在宫人手上随风飞舞。因此后世传说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后来,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特地为她大兴土木之工,花巨资为她筑起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
) U' L. f( v( ?
* t- h" ]# n/ G6 C1 E0 y/ t  霓裳舞
7 H7 ]1 v. k& X& F+ U! h( x& d7 i, s0 ~" b* n* q
  即《霓裳羽衣舞》,曲李隆基所创,杨玉环主跳、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让人惊艳不已。。5 a0 M5 n  ]$ Z. x
* y2 I; P4 i5 ~  O2 T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女舞》, 晋 则《白纻舞》、《幡舞》、《肩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c6 A& r- J8 l8 t4 v
5 `! E% K+ ]; j- `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乃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 \, [& g  A5 D  O: l9 J
4 k3 o0 Y. Y" ~8 q6 A" Z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u: ]# c! i* B, ]

5 {) c) d- c3 u" ^- O9 R  惊鸿舞 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B( x0 F5 `1 G9 J" U/ o  M; q! N
6 M1 F2 N& b7 U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 u" o- h: D0 L
( O- t) t  H& [' K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 B5 _/ n$ _( X, E) M7 V
) o# C) [2 M3 |1 c, r" R2 v3 ~% R& `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4 @, |3 e9 \, R$ L5 L; |6 |

) F2 a6 ?+ P9 n9 [7 }7 U; D& U5 Q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 U3 r. e; s" Y8 }6 l2 b$ I6 M" Y
8 q3 E: f1 c6 r: l1 g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j4 E9 B" w  w  {* T0 `' v

" y9 r7 q  e* m; @; W% p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惊鸿舞
, j8 p. J$ {6 f' u9 }) @3 n" `  k' `  {( D3 d" X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也略有提到。当时剧中说,惊鸿舞相传为梅妃所作,后经纯元皇后编排,纯元皇后曾经凭借“惊鸿舞”一舞动天下,现为莞贵人甄嬛所舞。
& Y% l& y0 _4 s0 `4 o0 w5 W0 b# t' n1 I6 V6 g) V9 b
  剧中,甄嬛(莞贵人)随着沈眉庄(惠贵人)的琴声,安陵容(安答应)的歌声翩翩起舞,不料却被旁人说成“美则美矣,毫无新意。”正在甄嬛因“惊鸿舞”而冥思苦想时,允礼(果郡王)悠扬的笛声传来,给甄嬛带来了灵感。甄嬛随着果郡王的歌声继续跳着,舞曲结束,皇上龙颜大悦。后来,甄嬛因为果郡王的死而受伤,甄嬛心凉,再也不能为心爱之人“惊鸿一舞”。
- Y4 O6 z  V& F9 {7 E, O( d) v9 m9 ~" |2 ]* B* n( I, S" R; t. W5 B
  “惊鸿舞”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爱情的开端。《甄嬛传》插曲1 @3 r3 Z" N% K
# l; \, n. V6 F2 I( M
  演唱:姚贝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R  z, r. b& U* ?+ q9 Q
5 L8 w3 k% E% r& D/ D+ }# P& a6 t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7 P2 D. s  Z4 u2 N

/ o: h2 ?& }6 k( G* S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1 [: B/ s6 v2 U/ s. y

* j+ F5 q& e; O# w  @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注:《甄嬛传》里惊鸿舞的歌词出自于曹植的《洛神赋》# o4 N! ^7 _7 k5 I

2 J; h' z  w" A1 {# a  白纻舞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 ^7 s( \7 k% b
* W( P  u" T; X9 v+ B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 Y0 {; h, ^. }, e: J: `! _- a
- I0 d4 i9 V- c+ E, a7 W0 S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1 ]5 ^5 ?. ^7 S, `, \
* `. y! r' b# t3 |' [  绿腰舞 软舞《绿腰》,也作《六幺》、《录要》,或称《乐世》,为女子独舞。
! c8 `; N0 k2 G2 t7 s% v2 R, S4 X6 o
  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为《霓裳》后《六幺》。”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
, N% X/ f4 R- _, U! e& y
: i" m1 H9 p3 b. J! r  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先为霓裳后绿腰。”的句子。; t( y  @6 a1 E: W$ J5 Q

8 y* v" c1 |8 r$ c% k  李群玉诗写观《绿腰》舞之近感:
! P: T" W, p# q5 J: w
5 X/ D/ f( W( z2 Z; M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1 n. D" E! Y: S! [$ v' w' B8 G' `
8 D7 ~+ _! g. ~# G  \/ z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 _+ y- k4 ~5 q$ V2 \6 a' A# |+ R4 h( F/ x9 a  z! P
  翩如兰苕(tiáo )翠,婉如游龙举。1 O% Z7 e8 a" [) g4 o2 Z

8 I/ T8 N% l" l, Y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zhù )。) N2 ?$ A1 [6 R" O
5 P, v/ F  u# q' I2 h# O* C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4 j5 j* B8 q+ y- q
; V8 }1 I5 {, m2 N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a" G# h3 \4 u- H. w

: `7 c# r7 B) A7 c  坠珥(ěr)时流盻(xì),修裾欲溯空。
& ^, e0 N% c  v
' P- G: Z4 Q& O* f# ]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V8 X( ]' u3 E2 f' }% Y
5 g. U! e5 `' `" u5 Y1 p4 R- S$ z
  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么》。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得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么》,大概为别名。《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现在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态:“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美丽的南国佳人,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象翠鸟,象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么》舞的场面。画中舞者穿着长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象正要从下向两边分开,长袖正欲飘起。而韩熙载敲着羯鼓伴奏,观者有的拍板,有的击掌。虽然这只是舞蹈的一个瞬间的描绘,但亦非常传神。 宋代,《绿腰》舞依然流行。欧阳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的诗句。' {# d! H/ g! K3 g
5 p1 F% U$ }# `; t6 t5 y& _" z
  长袖折腰舞 从其“翘袖”与“折腰”的特点来看,应无疑是楚舞。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最庞幸的夫人,定陶(今山东定陶)人。% N/ A( O& K5 U6 H' L3 H
! ~( J; {: h$ g) x
  戚夫人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瑟击筑,能歌善舞,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娴静温婉的性格,美妙的歌喉,博得了好“楚声”的高祖的青睐,宠幸无比,两人常在宫中以“弦管歌舞相欢娱”,而戚夫人“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官齐声高唱,声入云宵”(《西京杂记》)。8 z) R7 [" }6 C# h. ]# ?( j
( t) O/ }5 j; j
  据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西京杂记》)。
! X3 d3 C, [7 P$ f& [1 K7 c0 w
. q# ]+ U5 b- L- ~2 ?2 K  高祖死后她的情敌吕后幽于永巷,断其“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侧中,命曰‘人彘’。”(《史记·吕后本纪》)落得香消玉碎。
( l5 q& c; L6 h. m+ e5 [( @) ^$ z% _
  她的“翘袖折腰之舞”长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舞姿已在河南南阳和山东曲阜的汉画像石中发现。+ x2 i- J) P" \& ~# A7 ?% q

; E* `: Y$ q2 x" I( F  南阳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的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后折腰,而是向右侧折腰,两袖向左侧甩,呈现翘袖的姿态。山东曲阜画像石上同样是女子双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长袖细腰,其中一个正向右侧身折腰,向右扬甩袖,甩袖的姿态与南阳画像石稍有不同。由此可见,“翘袖折腰之舞”舞姿形式多样,它象是一颗宝石,在楚舞艺术的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 G1 P; h( t( b+ |* T5 F. P6 o. O" e
$ G' B3 x5 ?' T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v5 ~3 ]! y* D
' L2 x3 D- x7 d6 F! L
  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元稹《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S" [: P6 ?- @  K
! i+ U, p/ L5 D1 Y% T- G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h) k. L) R7 g+ r5 n
  |/ V( Z7 G6 b& E6 ~" }
  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破了。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 b5 K( C* D  b# d( ~, ^' V
2 u, c0 N, y2 q$ }1 U' P  柘枝舞 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着名「健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 p# G- C% ]! ~& W' O9 L7 B# I( X8 }% i
  e+ }0 q% e. }+ J, |, t% ?8 F+ L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6 K3 @3 Q  V% Z2 g: [$ @) q
# U' K" v" E; G: Z8 a/ O& P0 t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宋继承唐,宋的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 G- o. ~9 o8 u  O4 J

3 S+ N, ~" v, K) E* T  跳柘枝时,舞女穿着五色绣罗的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开场一击鼓三声为号,随后以鼓声为节奏,柘枝舞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睛富于表情。
5 s, J  M7 B% |% a6 t* }/ ^/ x% s) D3 |' r7 D: j3 U  P
  剑器舞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孙大娘,经常表演的舞蹈有《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和《霓裳羽衣舞舞》等。但最拿手、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剑器浑脱舞》。5 _# a9 a5 X/ @6 r7 v8 T- |

% I* g6 @. E) a7 M1 w4 v  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 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 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 v- y! B8 O: g0 D3 i! B
9 R( N! l& P7 [, z  何为剑器浑脱。剑器,当时武舞曲,亦即健舞曲(与健舞相对的还有“软舞”)。舞者执剑而舞(一说舞双剑),表现雄武、战斗的势态,似为独舞。其衣服、音乐也有记载:“舞衣五色,曲中吕宫”,“女伎作雄装”,用西凉乐伴奏。浑脱,亦属武舞,舞态跟剑器舞一样壮观。剑器与浑脱合起来的舞蹈就叫“剑器浑脱舞“。究竟这种舞蹈表演起来是个什么样子,而今已无缘一看了。幸喜有一些史载作注,诗文作释,墓俑作证,人们还可以顺其笔迹,旁观远视。杜甫描绘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生动诗句,也是他激动不巳的观后感。从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这位女舞蹈家健美的舞姿,高超的舞技.豪放的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舞蹈之概貌,也跃然于眼前。你看,台上剑光闪闪,如日落大地;舞姿矫健轻捷,如同群仙驾龙飞翔一般;舞蹈开始时,前奏的鼓声顿然休止,好象雷公停止了震怒;舞蹈结束时,手中的剑影却如江海面上平静下来的波光。哪粗犷雄壮,惊魂动魄,竭力抒发战斗豪情的舞蹈,使台下的观众看着如山失色,神怡目眩,觉得连天地都旋转起来了。5 U& j9 C, L/ R, h6 y
$ s' k: N& p; s' q  a1 o
  孙大娘是史料记载中多处可见的擅长剑舞的好手,描述公孙大娘舞剑中较具象的有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主要是讲公孙所舞的剑舞《剑舞》。其中生动描述了当时的表演情景:公孙大娘穿着经过艺术加工的美丽军装,舞姿稳健娑爽,杜甫笔下形容:舞者在进退回旋之间,在急促飞快的舞动中,显现条条光芒,伴着隆隆鼓声,来到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者均为之变色。; V8 [# @- I9 X! b
5 Y" x$ w& C* \; r/ d; D, }" o0 N
  公孙大娘还擅长跳一种叫《裴将军满堂势》的剑舞,所谓“满堂势”可能是一种位置调度很大,舞蹈时充满整个场地,动作豪迈、灵活,技巧很深的舞蹈。
4 U3 E: r6 v' y9 l# L" r" ]' x* J
  其他补充
4 |. l! l, U5 z
: \" D0 _' R1 O8 l. d8 H5 Y! j% c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0 Y$ g$ P# D8 x8 S6 A* E/ b% T4 t' _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 M. o  d% l6 L, W4 c8 O0 J
; ~# l. Q; u; z0 }6 a  巫礼:兵舞、帗舞。
% d% V* I: }1 L0 o6 i7 z; B8 t9 |( i: e$ e' G5 Y, T) Q
  驱疫
3 D& a$ X9 M. S8 s; `9 j: P  q0 I" b3 C/ N* r' k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 b6 Z+ k# f7 i) p: D
) {) [% I9 t4 @( J) k- k+ L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8 \2 H. f# P8 b9 _, [) w
+ J6 z* A2 Z* L" `2 l5 _* m' ]
  宴享:弓矢舞: S6 D7 r+ l+ s+ h: o% x
! o2 k5 J2 A* D1 R. q/ l7 [, Q2 o% A! U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3 J; _: M6 d4 g$ A# y7 G3 i( w
( N) z. W8 m% y; I6 O
  二、两汉时期5 e' m2 ^1 v, n
. b4 O2 y3 x) m* t4 L0 x/ P1 c$ a0 q5 t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 a; L) F7 x3 r
2 X3 n- B2 ?( P  m  2、俗乐舞:3 N7 I$ \8 Q: N( V1 d+ W

8 e8 v5 I! v* Z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W3 s' S! Q& `/ t; s
! U5 E( {" |+ w; g/ U
  舞四夷之乐:
5 f1 l+ |' o3 `
$ B  T& d6 S1 h# M( n/ T  东夷之乐执矛舞
2 Q/ \/ E' R( `
% {* \9 p4 R1 y, r4 V  f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N) c) Q$ e' ~" t3 O
) Z8 d+ [6 u1 e" \9 t( K  E
  西夷之乐执戟舞
7 X6 Q. |( h* Y
9 y  o/ [- V* r/ J) R) I, y5 T0 ~: U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w# y/ i0 s, |3 P- ^4 k* b5 L

9 {3 c7 V( Y: t6 V  (1)武舞/ N1 z  B/ v' n/ a5 }7 g  _: Q
5 m: l' r# K5 }. G/ }4 v2 f
  剑舞
  o% S6 @& l, Q) `1 m$ g
9 e- T3 F2 w% L7 `$ g' `* I! w  棍舞
9 O4 O: q5 Y3 Y! F& c& J( z* |
( `! x" }! |- H1 Z5 Z  刀舞& {1 M7 W% ~% R4 a) X6 |0 @
" W7 M) _% W, |5 R, `' r' B+ B
  干舞
$ R: u1 X+ `# O% f) I3 p" Z+ ^7 T
4 r  b% W1 U3 ~% d8 Z: A2 \* c  戚舞3 H$ A6 @1 f9 J8 |( z( S/ W

0 j& f& n; T$ P. q8 ^: w, F  (2)文舞
' E. `9 I% }: r7 C& p  O
% C( I7 T) F7 z2 ^! _  长袖折腰舞
4 V) a  {# \  m# u' J) G0 k
# q7 S( h; ]8 q  e' ?+ i) k& Z+ I5 W  掌上舞
5 x' j* u# D* _/ t( w) U
$ o* Q: l* b  Y5 N" P3 _& b  盘鼓舞
4 z7 G- ?% Y- y/ v) H7 J1 @. g5 T1 l$ C0 q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f; L( p7 |: g

+ G  C& K& g0 f; {" y$ J/ I$ O  宫廷舞:) K, k& D% |& m7 F- d
) J: U( ]6 R4 a, ?5 I0 X0 H
  (1)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1 z% x) I. @: u# F5 c) J7 y( i" a7 k& W: r, u
  《白纻舞》
  u% i/ u( l$ W' z
/ [# B+ v1 u# o" S' P  《大垂手》舞,
/ K) _& s$ w( F% e7 `  d' }9 t9 G0 _+ [, I. D
  《明君》舞、
# H# `; L7 e6 }2 l3 }' z  Q1 p0 u2 A0 v2 q. P
  《巴渝舞》、+ ^  V8 i% M' U% U+ L' ^

# |' M) ?  e& f  《公莫舞》、& ^: G- y- ^- [* ^) _* ]- h

2 l+ b6 M# b- _& b7 O5 A  《铎舞》、
5 u0 T& X5 {$ c& H8 L3 `
! D4 z% y; i, r$ J  《鞞舞》等。/ d) [) [) h2 T* k" ~5 }8 J; f) V

( S* g1 i+ a' h$ M( N  (2)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6 L2 u7 ^6 ?/ G! F1 u9 k4 n' q* U
5 J# S( @  I; ]6 ?, l' W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8 V! \2 @# r" {
# O) Y' ^9 M2 w. F6 H+ \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w4 l* F* _. ^+ h4 S, \7 @, o3 U& Z/ ?/ N( V5 @3 {9 |  P
  四、大唐时期(上)
/ V( `& ]; a, t1 w4 x8 d( O2 ~% g$ G& @
0 _* E" ]. J8 k' t5 A) T9 H  宴享宫廷舞8 D5 p% d$ V5 b+ X% X% w

. i4 D4 S7 M% ?1 o! ^9 j3 ~. G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 x; V: E% P: z0 @; ~2 K' I% B) D) L) s  J) t- i/ l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S* i( `; R  l" L- l" A
: ~( m  Y+ q5 j& N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 b0 f5 G' c. u7 j* h2 g+ p0 ^4 ]% `. L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q$ E( \- g/ w- m2 e. q. ]
4 `+ z1 p$ \8 k  K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f5 K  Z5 a' D& F8 _8 M8 M, p

: z& Q6 ?+ H3 q  天竺乐:佛教乐舞。6 O% Q0 }* q, S& J

- Z. o$ Z, H! \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 C8 {, g$ Q. Y+ G5 P  I
# F0 x9 x% J4 D+ }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6 Y$ {8 E' a, a
+ J1 \! v  A7 |* F3 R8 s/ R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8 n# Z; u# ?% F, P( M
. s( K7 h; ?( V
  《破阵舞》
* H6 b1 m6 H' _! `) C
, |) W* L) h' M# p6 c, T  《庆善舞》' F( E! {: _6 {$ H
* R% Y3 {, a1 q
  五、大唐时期(下)
3 A# ]$ g  T$ j  n9 d- ?0 k+ ~
" n' L; f: P. [/ Q* s0 q  1、“健舞”9 V' X/ H" c; `- ^1 ^3 H7 \. n
: H5 \3 i0 J1 k5 x1 U
  《剑器舞》
$ p+ m8 p+ p' M8 I- t
8 h( x: w# X* U( ~& W: y  《胡旋舞》
: e! D2 g1 [% G+ K0 z# c. O0 m8 }! T6 }  p( i6 u6 x4 a; Y
  《胡腾舞》
2 Y6 I9 |6 ~5 S( v5 {# s' y9 s0 T2 f$ f
  《柘枝舞》
4 x* ]$ h" y" t! W9 H4 x/ s3 n- j8 |4 m8 M, O
  2、“软舞”
% X7 c0 ^7 p8 ]8 {6 e# q1 Y, |& ]+ m0 S! n) k; ^1 t4 Y* ^
  《绿腰舞》" Y% ?7 z( v2 q5 [4 V
4 |4 p' ~. i0 D) G/ R/ y
  《春莺啭》
- T  i7 t. T+ H4 [% Y+ q$ k) O2 @) O5 J- k, e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0 R; L( t" g6 H+ J  h9 @4 v8 t

" J1 ]+ ]* _+ i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 m/ L) ~1 P  Z. N( W! x7 ?5 R7 ~* s1 S1 @1 S5 G$ f7 ?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9 A* E3 V  ^& Z9 i

" j& x2 A, U/ d* S0 R4 Y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C" N' o/ i; j

4 t( `+ T! y+ }, X' j0 Y* p  E  着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 b$ [/ i7 j8 x9 g/ e
9 I1 R8 `- t* k5 K& F8 }( H' v: B  4、民间俗乐舞:
- ]& ^: D7 I5 V" ~. C% M2 K* A5 b0 m  O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 e! z2 P9 I4 x
" v8 E- l! e# k" q  《拨头》
0 N; ^3 Y) w" S8 B/ t
" g: u: z2 ?1 U  《踏摇娘》
1 ?6 `. ?% x3 l
! c3 R: B3 C4 V! F' T  5、崇仙舞蹈:) z2 D9 f& I3 @& o( i" |+ a
! a. G' s% g! s8 R4 a9 g: `
  《四方菩萨舞》
6 N: I* R2 A8 ]- Z1 W, l- Y
( h8 f1 u/ L" c3 ?: |0 D  《五方狮子舞》, p/ l& L* F) P1 N0 v4 @& V+ z7 |
+ {3 V; S) [- e! V" R0 Y# [6 E2 t. f
  《天竺乐》( D/ \* R+ R. T$ D8 l
$ K2 `. U  j& Y, R/ \. f
  《云韶乐》
1 _3 P: F, E9 c6 _4 Q5 N' Q! ?7 l; @& L: M$ @) f$ H9 K
  6、队舞:
! u9 k$ h  D$ Z# D2 r' Y/ @: z* _9 x0 V& N5 F5 O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3 x3 Z4 z: f* [9 f, S% V
# M9 w! N, X  ^- r- H8 d9 |# t
  六、两宋时期
9 x  t& k: P% J! ]" n8 T4 [/ u+ R1 ~6 Z. |, |, M. k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4 Q, w& O: j# N4 U# X* n' K- I' b& [0 D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 k7 o& N' C+ u$ s; o# F# B
2 s: o" i6 z; s5 S  七、元明时期
, V1 [4 r( C0 ^8 G0 y5 x1 K+ i6 C$ B5 j  k( q+ o3 L3 h, x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0 Q2 e2 t. s$ `' }' c
" _' l+ ^* Q  I# }! A
  《昂鸾缩鹤之舞》
/ e0 ?) _" s- b1 z3 M& M! H* g. k+ P: |7 f; I) x. e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f7 J' _9 ^! b8 h: J+ X$ q
, G8 h0 s* h4 H/ K4 R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4 T7 {1 w& Y  d
4 L0 t8 y! G  x. A% U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9 {+ H3 I; G4 g  n' D* G7 |2 {; {5 Y! o+ P- Z6 b0 F# @* T
  八、满清时期& [3 T1 G4 B! }
7 u! x/ s  e: W( v, d( N9 t
  1、清代宫廷舞
  d' E- W4 e, |% H9 p: |' K$ u5 [% a- A5 x3 K. \4 l2 B
  干戚曰武功之舞
6 X  r$ T" l* s' z+ b- [( l
3 J# p3 K; G( }% x6 l( Z: ]0 D2 @  羽龠曰文德之舞
* A) b9 Y1 c4 C' O& x1 f/ t7 ]$ O
. V4 _% Y2 r& M9 @7 l6 U4 o  祭祀初献以武舞
- S$ [# @4 g7 Z0 m9 ?7 Y- q4 b: }$ p
  亚献终献以文舞
7 e, A2 e, N7 n# D8 a9 h& n: }
* K% Z$ b  J2 C# D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世德舞德胜舞( R2 c  F" u8 W* c: ^( e; G+ y9 f9 f
! ^. {0 a$ Z, t) Z8 V( B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 d. w4 `3 C0 [- K' A1 F( I8 J  I  m+ z9 |. L
  朝鲜乐:
( ?* i4 h" S4 L: ~& s' }- l. ~8 m: _2 J+ ]% W
  蒙古乐* X" }8 G0 X2 ^

; r7 V% d% c4 Y: p. F1 |5 h- [  回部乐" g9 q  ^& R6 }
0 _" g* f0 u9 G3 \
  番子乐:藏族乐舞$ O$ s! r) _+ X2 q9 S$ r  c) H
- L; Q; }6 }7 \! D' U) C% u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 ^- M* o% G) z2 I' t
  T; z# A4 u9 |5 b$ P" |+ G2 q
  缅甸国乐0 y3 `) s7 C* O

2 ]; T# ~# p3 E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7 U8 h& O1 @3 Y" R# m- l0 U/ _% n9 K& [9 w( S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着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着名的舞蹈作品。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绍。; u2 m+ l! e: M; _; Q( W( X  b

& F! A' ~7 I/ w  H  ~6 `- e! I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4 ^% R( K; A( _, D
% A+ U7 t- I0 H: E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 [+ s/ Z3 K7 c* A% v7 ]3 z( Q) c. ~- ~6 @* Z6 D' l5 |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8 a  U$ {1 D2 d1 u" e

8 ^; }9 x& J1 Z( j5 x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I9 v9 Q& i" E) y' r. p: n
) p+ [( U0 ~; _4 I3 k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 f: W7 L5 b+ [. k- d# i, \
5 p4 S" A' J2 r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3 M* o: z" t6 x( g# s' W6 R4 l& g8 Q7 x1 H
  七、《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 R8 ]. U& d8 x# j! J
7 B9 h' V, A/ D& R) c! l6 v3 I2 ]: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