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银两史及银两换算

0
回复
54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24 11: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两是一种历史货币,已于六十多年前退出历史舞台,大多数人对它相当陌生。银两以称量货币形态----而不是以铸币形态----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六、七百年⑴晋书.石勒传》:"勒既还国,襄国大饥。谷二升值钱二斤,肉一斤值钱一两。"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东晋建于公元317年。,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艺术、冶练技术乃至民俗等领域,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5 \. @/ L! V+ r& d7 f
: h& a1 p$ w' f1 r( y3 z8 O- O  银两是称量货币,它的形状如何不影响使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银两形状各异。唐朝时铸成银饼,很象后来的银元,不同之处在于银饼的重量和成色各不相同,使用时要称量验色。宋朝(以及北方的金朝)、元朝铸成银铤,一种束腰形的长条银块。元宝的名称始于元朝,即元朝的宝(货),形状逐渐从银铤演化为倒扣的马蹄形,它是明、清以至清末民初的基本银两形状。清末民初,从地域上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流通的是这种银锭。重约五十两,椭圆形状,椭圆的两边有向外上翘的双翅,中间底凹。除此以外,最有地方色的是云南的牌坊锭,又称马鞍锭。造型优美。为两短边向外突出的长方形,中间打上比较深的烙印。烙印突出部分像牌坊,因而得名。江西银锭呈四方形,上面的四个边中两个对边呈一字形上翘,另两个对边呈V字形上翘,中间低凹,称为方宝。河南的腰锭也很有特色,酷象猪腰子。四川通行十两银锭,稍显椭的圆形,上面边呈上翘,中间凹陷,凹陷中间又有一个向上突出的部分。还有的地方铸造元丝银锭,有一二两重,园形或椭圆形,上面的圆面有丝纹。$ T# }7 {5 @2 e* i3 L  C
8 y+ R/ z2 y' x+ D
  银两的铸造工艺较为特殊。了解银两的铸造工艺对鉴别银两的成色很有帮助。有的银锭上有丝纹,有各种名称,如细丝、粗丝、水丝、元丝,等等。丝纹的形成既与白银金属的特性有关又与铸造工艺有关。铸造时,先把银料烧化成银水,倒入比银锭体积大一倍多的椭圆形模器中。到入后不能等其自然冷却。因为白银熔化为银水以后,高温中能吸收周围大量氧气。冷却过程要把氧气释放出来。(据说,除白银以外,其它金属没有吸收氧气的特性。)自然冷却会有氧气突喷出来,形成喷气口,造成银锭表面不光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把模器反复向两边倾斜,使一部分银水先附着在椭圆形模器的长方向的两个边上,先冷却凝固。反复倾斜,使银锭双翅形成一层层的丝纹。铸造银锭旧称倾销即源于此。另一方面,还要用一支铁管不断向银水表面吹气,使银水加速冷却凝固,均匀释放出氧气,避免形成不光洁的喷气口。由于冷却凝固是逐渐由外向里的,先凝固成固体的白银急剧收缩,就形成丝纹,再凝固一层也形成一道丝纹。这样,银锭表面就会形成螺旋或一圈圈的丝纹。银的成色越高,丝纹越细,成色越低,丝纹越粗。成色低于90%则不能出现丝纹。因此,丝纹就成为鉴定银两成色的一个标志。但是,也有这样的银锭,成色在90%以上,却毫无丝纹。象云南、四川的银锭。原因是铸造这种银锭是用另一种方法消除高温银水中的氧气。或者放入银水中木炭粉和硝石,或者用木棍搅拌银水。这两种办法共同之处就是使银水中的高温氧气与木质材料化合(燃烧),代替氧气一层层释放过程,就不会形成丝纹。所以不能认为没有丝纹的银锭,都是成色低的银锭。只能说有丝纹的银锭成色,没有丝纹的银锭成色可能低。2 S' F  X9 C' Z. k( d

/ E7 k, |+ y" b3 L  有的银锭低部和侧面均有蜂窝。这也是由于铸造过程中,银水冷却凝结时释放氧气形成的。如果没有蜂窝,到有可能是银锭成色低下,掺入贱金属较多的缘故。有时铸造所用的模具透气性好(砂模),释放出来的氧气迅速透掉,也可能没有蜂窝。单纯用有无蜂窝判断成色高低并不准确。只要不是伪造的蜂窝,有蜂窝的银锭成色高,没蜂窝的银锭不能冒然断定成色低,只有认为可能成色低。
# ]" @/ V0 o% y. L" K. a7 R7 o/ I; \+ L7 n7 @
  汉代的银两
9 B* E! `; G2 t+ u- U9 m4 m+ s& C
7 E; E. N3 O- p4 w4 ~" \, a  汉代使用白银的记录就是汉武帝下今的白金三品。0 B! @6 |" }  V* ~. d

5 R' M4 [: m1 W6 {, C$ S" Y  "又造银锡为白金。以天用莫如龙,地用莫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 h" b" T& {9 [+ ]" i% l3 M. {. J; i8 [
  但是由于对白银的成色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引起伪造
; `; }4 C, f, `5 f2 [: `! B
  M7 q9 l/ M, j/ v8 M  史料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 c4 j* Q- O/ i
: ~1 q3 h7 o3 L; b, U
  "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白金终废不行。"
9 D$ t  P5 Z6 g  f3 ~
9 H% r' g0 ~2 y0 H$ J4 W  三国$ i' `/ {8 O) h3 h
) U9 L) l' ?$ T+ M) y" N
  《三国志》:"魏嘉平五年赐郭修子银千饼。"1 C: [/ H7 [2 P5 n" Q9 Y6 |& g
) k. y4 A% z: @
  《水经注》:"岭南林水石室有银,有奴窃其三饼归。"; @  ~$ {5 H' q" X3 F' \
" y3 x) Q% I% ]. k' g3 e
  唐代的银两
( X$ W3 C% H! A( G! Q  I
9 z& f/ p& [( u3 [7 ~  唐代时,政府就开始在税收时收纳白银,而且财政支出时也大量使用白银,现在考古现,唐代已经有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和税银。
3 M# [. M- X  ]) a2 n- b7 e2 x/ P5 ^/ d
  唐代的银两形制有圆形和长条形的的铤。《旧唐书》中有记:"内库出方圆银二千一百七十二两。" 1970年时,西安发现了四枚唐代时的庸调银,这是一种银饼,园形,上刻有大量的文字,为岭南怀集等县交纳的庸调银。1977年,陕西征集到了二枚税商银锭,也是岭南一带产银地区征收的。五十年代时,西安出土了矿山税银,是唐天宝年间的遗物,重五十两,为唐代矿山税收用。市银为征收物资改纳的银两,1970年时在西安出土,重量也是五十两。! X& [; O+ N2 c/ o: W$ C: q: P" F

: d; k# \6 U* P; I0 i; e) Q  现在考古还发现了唐代的银饼,1970年时洛阳就有出土,面文有阴刻的二十三两字样。唐代的金饼也有出土,1979年山西平鲁屯军沟出土唐金饼四件。
7 K% Z% T. O, a) d. [" B6 l% B) B
  唐代和两宋的银两已经均有出土发现,但是连接二代的五代时期中国的银两货币是什样子的呢?是不是也有银两的使用呢?银两的实物还没有发现,但是史料中有关于五代银两的记载。宋代杂记《清波杂志》中记载了南宋时期南京出土五代银锭的史实,当时该书的作者住在南京,一次出游至后景阳台时,见到了寺里的尼姑发现的唐李后主时代的银两,为永定公主为志公和尚净发之资,一样十铤。可见五代时期的银两已经是铤了。
9 |, z, L7 }  j# X2 x! W/ {
# W9 E1 P$ R5 A( \" l, E& \  两宋的银两
6 g* b# w, N% z% r% s% D" V! X  ~7 x$ {. V2 o
  宋代朱翌的《猗觉杂记》中,也记载了金钱,说的是民间生子,有人贺一千金钱。有岭南首领冯子。
* G/ o. f) P. Y1 k6 E. b
3 N* p. e6 R" r% A; M  入朝,献金钱一锭船的记载。由此可知宋金钱所铸之多。宋代白银已经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元丰年间时,宋政府的白银收入曾到过2909086两。0 @) g3 B- W$ o5 Z2 ?
2 l5 }# m' A$ X6 L0 e2 q
  银两的成色在宋代就已经是交易中十分重要的事情,南宋未年的《居家必用宝货辨伪》一书就记载了这方面的史料,当时已经有十几种名目:金漆花银(一百分足)、浓调花银(九十九分九厘)、茶色银(九十九分八厘)、大胡花银(九十九分七厘)、薄花银(九十九分六厘)、薄花细渗银(九十九分五厘)、纸灰花银(九十九分四厘)、细渗银(九十七分三厘)、鹿渗银(九十九分二厘)、断渗银(九十八五厘)。
8 Z1 c1 L% O( p( a
6 e3 f& @% i) o- O2 e" F  现在看来,宋代银两也分为官铸及民铸两大种类。) r2 x( e9 c) V) |0 u: Q

7 S) k" a) r6 l, w3 x  宋代银两的形制一般为银铤,民铸银铤在制作上一般要凿刻上该店铺号和工匠的名号并标明银两的成色。
2 p4 {2 J3 x5 J. `* u
* @: n! e0 w. C$ s7 r" ?  官铸银锭有下面这么几种:
/ w% i( A- W, o$ j& D. Q
% s7 x3 \1 `7 `' V% Q' N  一种为各地政府所铸,如近年新疆博尔塔拉出土的宋代银锭,上仅铸有"南剑州"三字。南剑州为宋代福建路的一个州治。
, K: x# Z# z/ q4 Y0 f! C+ K: U
8 `- ^6 Q" @5 n* }- `0 l  一种为税银,如1960年时,西安南郊出土了一批宋代的银两,其中一锭上就有"盐务税"的字样。1975年时,河南方城出土了一批南宋的"经总制钱"银锭,为宋政府增收的各种苛税的银锭。这一批银锭里还有一枚有"出门税"的字样,可见宋代时许多税种已经用银两交纳。( i( t8 [) }: v2 l5 V9 N  z' P
# A7 Q- T8 |4 T, N% v. M/ G9 h
  第三种则为民间用银,有的上面没有文字。南宋的银两到八十年代未时,一些学者统计,当时全国已经发现了近三百五锭,一是银类,如经总制银、经总银、出门税等;一为军费银;一为商业类银锭,上面多为一些铺号的名称,还有的一些是用于流通领域的,锭面上面仅有银两的成色,如:真花银、十分、渗银等。
$ Z$ b& N- [$ T
: _# C0 V6 Q, t1 i& R( \  银锭分等之制,宋代已有明确规定,南宋庆元年间曾颁令"上供金银,并以直色起发。银鞘成挺,大挺五十两,小挺二十二两,畸另凑数者听"。
/ V, _" g% x" I
0 ^' p. c% ~9 u: I7 J. A  金代的银两, _; X1 m9 o! e" k$ Q
4 r8 D5 @8 k& [$ g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下令铸造了中国第一种官方铸造的银币,这就是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的"承安宝货"银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脱离了单纯计重而标明币值的银两币。6 i2 P4 J3 c0 g
2 |  v4 m, _% _5 c) n( _
  1981年,黑龙江第一次发现了四枚承安宝货银币,1985年又发现了一枚,通过对这些银币的研究,人们认为其等分为一两、一两半、三两、五两、十两五等。) ^7 {8 S2 i- n. e$ g5 o
8 T# t! N+ f* y7 y" _7 |0 y! r) k7 x
  金代银锭还有解盐银锭和税银两种。税银如正隆二年银铤、泰和四年周文柳银锭、泰和四年王忠纳银铤、泰和七年陈彦银铤等。% ?1 o) u( ~' N% O  _" d" A

: E  U9 W. k% c5 |! l% }  m1 ]5 m( v6 U  金代官府收盐税后将所得铸成银锭,上有"提举解盐司"字样,这在金代银锭的发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迄今出土的金代带有年号的有天会、大定、明昌、承安、和泰安五个年号,但是有关解盐的就占了三分之一。
, \3 p$ T8 ]# {# \% J9 J4 K/ I7 G$ V2 A, e# b
  最后一点,1986年5月20日,内蒙古兴和县南郊大同窑陶卜窑村出土了三件银铤,其中2号铤上錾有"回易五十两","行人曹产"及""三处戳记。回易务,金元均有此机构铸造银铤,而此铤应为金回易务铸造,因为元代银锭上"宝"字已经均简写为现在的宝字,而此铤上有省笔的""字,又为回易五十两。故为金代无疑。
$ \( F- r7 `& K1 ]2 L& x& c/ I
1 O- S0 m# y* ?1 |6 A. X; K, Z, h  元代的银两
" o" }5 O5 ?$ M7 d$ M; Z9 y
% |; v# @9 M9 b9 @0 _' X. O& [  元代银两较大的品种一种是扬州银两,一种是平准银两,近年来又发现了一种蒙山课银。
6 i- N! b; x4 H' y) B9 U$ N' w6 C4 G, M+ b/ A3 e
  元代银两较有名的是扬州银两,这种银锭现在发现了一些,1956年1988年都出土了元代至正十四年银两,上面一般刻有铸地、时间、重量和铭文,背面有较大的元宝二字阴铸。又如1988年出土的元代至正十四两银锭上就铸有"扬州库官孟X销银官王琪马念银库子吴武"、"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重伍拾两银匠侯君用。; Q2 j  F. g4 Z6 v. A& O/ t
* s7 J" s2 t" N9 N' X. t( j
  1956年江苏出土的至元十四年平准银两上铸有"铸银官提领副使库子杨良X"、"平准至元十四年银伍拾两"、"提举司银匠彭兴祖刘庆秤子韩益。' g; m  L' Z- e8 ]- }

4 q/ Q8 y) p/ X, V+ \6 u: I  蒙山课银是元政府在蒙山银矿开采后,铸成银锭上交政府之物。
1 Q/ m: T: J$ B8 t  `7 b. l' j7 d' z$ X4 r0 p  @6 t
  近年来又发现了元代的太原银两。
2 l0 A, V" i7 t, R# F
* w/ I. _( a1 l9 Q- a; c% V: z  明代的银两
: B5 @: d( U! g; n2 R* \" B- f% M3 b! ~9 b2 F0 N% F4 {
  中国人没有想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竟然使中国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初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银国和最大的银币出口国,而这些银币大量经西班牙之手,从美洲运到了到菲律宾,经过贸易再从菲律宾运到了中国。7 d6 h1 J/ v4 b" `* v

/ x" [! W8 {7 v! J  墨西哥银币,大体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铸造发行的,1536年第次铸造发行,此后这种银币就成为墨西哥传统的出口物,银币圆形,上面铸有不同时代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一面有太阳放光的图案,成色在93%以上,中国人称其本洋、佛头、双柱等等。另一种就是墨西哥独立后的第三年,即从1823年开始铸造图案为鹰踏仙人掌叨蛇的银币,成色为90%,我国人称其为鹰洋。
0 X- p3 \  b8 A( V7 n5 y8 t5 A* `, Y8 `. T2 C# Y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是西班牙人通过和中国贸易,以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的时代,为此本来产银不多的中国,竟然开始在流通领域中大量使用白银--一种大批将墨西哥银币熔化再重新铸造成船形的元宝。$ |! m, L! B5 Q- f
" P9 @3 z* x, V* P( Q2 U
  到底有多少美洲的银元运到了中国呢?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资料。1586年以前约30000元(西元,下同),1586年500000多元,1598年及以前约800000-1000000元之间,1602年及以前约2000000元,1604年约2300000多元,1633年及以前约2000000多元,1729年以前约3000000-4000000元,1815年约1550000元。从十六世纪下半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后,每年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美洲银元,一开始时为数十万西元,后来越来越多,到十六世纪未时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西元,到了十七世纪,增加到了二百万多元,十八世纪,增加更多,可能达到了三四百万西元。1 L7 x; Y1 s3 X  z( R- k
! p) L$ b5 Z2 O: X: ]' m) N3 F# D
  一直到现在,美洲银元不仅在中国很多家庭里还有收藏,而且出土的消息也很多,如1990年6月7日,在九华山重建转轮殿工地旁,就挖出了大量的美洲银元,后收集到了937枚,均为西班牙在美洲铸造的本洋和墨西哥独立后铸造的鹰洋。
. a' w8 @" h8 F2 O# G% z- G% u* D9 M8 j3 B# l) \  ?  E  G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殖民主义者大量开采南美的银矿,而世界白银的绝大部分产于这一地区,老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以前和中国人做生意时,没有什么商品能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却成为西方国家的抢手货,因而西方国家只好用从南美运来的白银和中国进行交易,从而使明代以来的中国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中国人从海外贸易中赚了大钱,将自己过去比较单一的铜钱和纸币本位,换成了银铜复本位,这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P; v1 _: Q; [1 o) [6 S3 v
, \8 [* |# U8 d) T) a% j  首先,中国传统单一的以铜币和纸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过去白银虽然很早也就成为货币家族中的一员,但是其货币的属性大多囿于储蓄,中国的富人将白银当作镇宅之宝而埋入地下,其流通性和流通媒介的作用并没有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有应有的地位。自从明中后期美洲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以后,白银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大为增强,政府对在赋税中征收白银的政策,更加剧了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中重要性,白银在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上起着纸币和铜钱无法代替的作用。
4 S/ c1 y7 i0 t2 h. O) e
% M: a; n5 b. C! C. M  其次,中国银两的形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宋元时代中国的白银,一般都是铸造成了一种束腰形的块状,而从明代开始,中国的白银一般都铸造成了人们现在在电影中常见的那种船形,百姓俗称其为元宝,这种形制上的变化,其原因人们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变化肯定是和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有着十分必然的关系的。
2 T0 }, v0 P0 E  O3 F9 a9 Z. q4 W& Z; W
  明未清初的文人李渔形容当时的银两为:"银光闪烁,宝色陆离。大锭如舡,只只无人横野渡;弯形似月,溶溶如水映长天。面上无丝不到头,细如蛛网;脚根有眼皆通腹,密如蜂窠。……"; A* _: B, Y( g& ]

+ W& _: U' L7 z: D  明代银库中有古今中外最大的银锭,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北游录》里记载了明代的节慎库有金银元宝各一,是明代的镇库之宝,人们要登着梯子才能上去,其边尚高于人,上刻有永乐元年的字样。
* ^% L- h" i( ?& x# T8 L" D; N8 J: {6 n4 k  u
  而且明末西安的银两成色还出现了低银,当时西安称足色银两为卷桶。1 q, f+ x8 p% r7 m
2 p  J1 R) L5 Q8 Z  D
  至于银锭的铸造,明代的《如梦录》一书记载了明代开封的银锭制造业,当时这种行称为倾销,开封当时有倾番丝银一家,银铺二家,倾销银铺一家。另外"新街南口,过客店、酒店,至半截街南头,路南是大倾销处,专作上纳元宝,大小成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倾番丝银一家。
4 t2 K% j1 k$ `* L9 }
4 F- h& X3 _. S  l' }6 A0 O  N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6 h- ^0 \! S% D: d" v) K2 C% A" N! A* e
) z5 {" ]9 e3 F6 x" N9 Y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 U" N& v7 V$ d) g6 E
2 v1 s0 \! E+ v0 d% g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2 c( V. \. U9 M3 Z; K( f5 m0 m1 J

" E6 [" y% L" J: z- ^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1 H% R2 G# P* L& H& r/ x% @
/ O' \! I$ w2 p5 ^; ]- c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 x9 P! k: X% p+ q; o2 ?# [- v+ O: o) G1 a' o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 C* b) M" M: [/ ]; L9 a
9 s0 ]7 K% B" m; `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S7 B! ]4 ]# i7 g3 w0 V* c" A

1 c  a1 o) s9 k# p$ q- o  1)黄金基准。' H$ o) Z% B2 X  j
( j! r6 F/ Q0 d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5 n% D  k5 G) M1 D* K* r: R$ M5 u! m* e$ k4 M$ _
  2)白银基准。
. Y& b* _5 j4 M: C, r& n1 D' ^: f1 K0 j5 w, ?( ]4 k& S% S. o0 o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7 s! r5 R2 C9 h

$ m$ A- v3 i% Q2 J, L; f  3)米价基准。1 X9 @7 P$ ]) _/ [2 Q/ U! D( l' |9 }

6 k5 f8 n5 b. O  e: D7 J% S, j5 N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 U4 v7 _: L- d& j3 j% I- s6 i7 f. j: U$ B+ p4 n# Z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H: I: Z9 m* r( x( W8 {) @2 Y
3 W, A1 m% r: ?5 j: r2 g. ~5 e- X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 J3 c( {- n3 B  O' ]
$ E) i+ b; t6 _: t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9 C8 W9 H8 F& r" ]/ l4 u  C
" Z) X7 e  ~# h- u+ r$ [! @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7 y5 _! Q( W. p, D2 n3 @6 ~
" U" D* T. F1 N. K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 T; i3 m+ @) c  v) U
& p: ^+ J& V: i7 r* d- Q, X8 D) T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 m/ z. T: n) t) J6 C
3 }, G& W, {: r* O' b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 y9 Z; q: v( g2 T3 V/ |

8 g# S  `1 j% F& r3 s" M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A0 k! b+ q, R) E* S0 [: ~+ p6 ^$ K. H3 ^2 L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 I6 S% Z2 s& m: \$ U

0 _' \5 N0 @' }& i  b4 f, I( I&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