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0
回复
2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24 11: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8 X4 {5 b% u7 r8 O8 I- p# s
: h& F1 x5 R8 P# l# c0 `% G  首饰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 头饰、项饰、 臂饰、 腕饰、 腰饰几类 。
* Z2 @+ P( }/ N7 Q& ~# ~. B, f! ^8 n# z  T
  【 第一讲:头饰 】
/ B- i4 \; w0 e# P5 k' }. t+ @0 g7 _8 S
  头饰可以分为发饰和耳饰。
$ ~- p9 f7 ~) L& [4 j, W9 w6 k+ |6 D# w6 Q
  ①——发饰——:顾名思义,就是装饰头发,发簪的饰品。
9 }5 ^) a- q: ?( J) q- y) |& R* E2 k! L  ?1 G& w& j; N
  古代女子发饰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t' J4 u) _5 Z* D9 y. g. N

" j9 O: ?" {- q1 O9 w  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顶端多加以珠宝装饰。
% C* R2 Q% \, y: z! x2 G  |8 l; k( L# p! k, @6 |0 o, G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7 j; Q/ Y! R7 r  I. o' `* G

; ?9 ?  l) Y% S" Q$ a" c8 R  华胜 :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w2 Z' K1 i* V) Z: g

9 B) n. y( v" b; [7 e2 z  步摇 :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x" @5 ^! q4 J* J1 v$ F, B; P1 q5 g
6 o& x9 Q8 D$ b( ]# w6 Q$ Z
  梳篦 :又称“栉zhi”,理发的用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插于发上的饰品。
; A  W5 A( R% ]0 m# Q8 n* R; R! h5 ~# X! Y7 [( Q8 G
  花钿 :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J  F# T( `( K1 B

8 N, ~. t# ^2 b1 s* ^, u) b7 C  珠花 : 用珠子串制的一种花饰。; n$ I( i/ o; X9 U2 b8 L

! ^7 Y5 |; Q$ j% j  其他 :抹额 掩鬓等。' K( K. O" x( `$ I* X

# G& s2 F# w9 e* P2 R  ②——耳饰——: 耳饰就是耳朵的饰品。% B+ z4 l+ Y- b7 c

9 U0 L$ ]2 c( A5 Z  大概分成以下几种:: ]) ], J& Y+ q% L! r' I

/ C- r3 Z; t# }5 `* o' k0 w  耳珰:穿耳施珠曰珰 。
! b, k. P; H! H7 X! q# a. z' c& b6 v% p/ Q% P! p
  耳坠: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
. ]: M% w  e2 y8 W+ O$ ]& g" e5 c) P( h& K1 g" ?5 q, F$ {
  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
- p. l6 `8 @" [/ f3 X, y2 t1 A9 K3 @2 n; A5 A) O( Q
  耳丁:比耳环小,形如钉状。
7 o# q0 Z9 t: s" N# }* {1 N  L. @, t7 k. `
  1.1.1 簪
  j  q7 X7 I6 x
8 b2 F# d+ o3 f. \- I. I, W& K  古代男女最常用的绾髻工具,可用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制成。
. D& O6 w! M7 N  M- i. h" t+ M
/ M% V& U+ Z& a" v) F  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3 v+ H: {9 \5 R) j; u' s. C$ J, Z7 s; v4 T9 i) [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 L/ ~: j9 e( Z1 u" U- A; v: \! N  v4 W) f# r5 r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
+ M* Y# d7 K& R0 o: e: y
9 _  Y, i  ^' q' s- x  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 Y7 I/ s1 ]' N9 w5 ^9 w
, q" Z3 j6 S* ~4 G7 C  x. ?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Q; A4 U/ G; i  X4 r7 B" S
( {  S. W7 n; n& I' F$ k7 U
  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 f# e. F0 Z4 x( f4 p+ G+ D! B6 j4 O4 b* C- I, I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7 e; i3 u" g1 S" t) t! c' P
: m" Q6 {3 W! Z; w
  嵌宝石云形金簪 明朝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 ]& m9 u5 j) d5 R! e8 t5 t" @7 Y
  花蝶金簪 明朝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4 c/ h. ^4 i& g+ p9 {& i

4 w; f' _/ z9 v) _" _# l9 |  1.1.2 钗
2 P3 }; R) ^# w( ]/ L& k% X+ g
) S; Q; @, @- U  _9 U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P" F5 y5 R7 N6 t: c; x
0 A3 X: J  B& R7 v+ s1 }) g8 P  R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3 e: j, A1 c0 U; }9 N+ Z: ?% O8 J# r0 _  Y: {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T7 ?1 e1 J- S, z

9 _6 l5 n! b2 l; L. ~$ X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4 v; w, a: r$ r; ]! J

1 z0 b% b# j6 [' R+ [- k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 p% ~; w$ T. ~/ m6 g# D; k) h, p9 c$ U6 X9 c* h- H: [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 ^6 _# G; ?8 @- E  F; x; F7 R' T2 ]4 ?
  因为钗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质啊装饰啊什么的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
' {! T6 l, T; ]$ C% b
/ {, z% C- ^. U4 P. h* S! Z+ O7 E  放几张图片:
; E0 V/ ?$ A4 X* x5 Z' F: j% W! S
  清代点翠发钗: c8 d7 J3 D( h( I9 v7 f! H8 ~

+ V! d, U% m( [  当然也有点翠发簪的,之所以特地放这几张图,是想具体讲讲什么是点翠
9 z) m3 ^$ {: p0 f! m9 x8 k; C; Y* k7 ?7 P+ w( ^8 F9 H
  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N/ u6 g$ I2 x& q0 B+ H

  m& w" A. a9 V( x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6 r0 O) Y0 r+ \5 V
+ s2 q  A9 C. b2 G) G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x# [' [) }3 e" Z2 |* s
; ]0 H' G# q0 \; M* O" W7 Y
  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被烧蓝工艺取代。
0 o/ ~, E8 e6 D. u. n5 J  l3 R8 g1 ~: B9 S7 Z4 A
  点翠的簪钗仔细看就可以看见翠羽的纹理8 Z( T/ a1 y- c

3 [; u" N/ L) |3 \& V. I  烧蓝 , 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 a9 i8 x- Q! R& k- y+ N: J
' W; [0 Q0 O6 v7 c$ E0 l  c) ^
  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 J  g( B7 C; b: J  I% x8 k
2 ^/ D; E0 V$ m, x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百度)
3 I) Z3 w5 P- k$ x/ d2 d; C* \4 _) ?# }" p
  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
) y; {$ ~! y! G( P" g
' Y1 w9 F8 o& N" I' q% V/ R1 q) O; Q: t  1.1.3 华胜
  S3 [8 Q6 H' o* ?/ _5 s
+ m2 Q% i; p% D  即花胜。8 {/ u: r: y, e8 @) {+ ?  |, D

. K4 t8 X1 E4 D, d" X8 V! R8 n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 插于髻上 或 缀于额前。
: |( K  v& P; M) F& \/ L1 g. h
) C" f# G/ A2 \3 b6 y3 |0 k$ U8 a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 L& S2 i. ^0 B; g
0 `* @3 k4 A8 {  q+ \5 Q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9 }. ~' f& G/ d
  ?4 T' q! i/ w/ g( h1 [
  《西游记》一段描写王母形象中提到: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 G- d: C# t" k+ V- t3 y# [* p

, \1 a: N6 R8 m# z  (这个实物图片比较少,我自己其实也有疑问:如果说插在发髻上,那和簪钗也没什么区别啊,簪钗也有花草形状的呀~
7 Q! Q/ d( [8 ~( Y# n& b; j7 k3 n" T- j8 s  h# g
  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指坠于额前的比较多,直接上美女!ˋ( ° ▽、° ) 口水ing...就是额头前面的那个! )# j9 Z+ p7 ?( a; i2 Q. j+ V9 _* A

* I3 s$ \7 [* |. D  1.1.4 步摇' y) i8 e7 M# N% Q) ?

8 l/ B- n( g7 Y5 \) b% l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K& O) L* [+ o$ O$ w
$ W' }! t8 J% K: x  L2 }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步摇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
+ }6 U' ]! Z6 _6 @" X  m6 E" u0 W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9 V& [9 ?$ }& x8 `
$ n1 O8 Q4 E* P* q0 }! M( S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 `7 r( N# C; v
) p$ \  t" j8 x0 m0 D) t4 w8 w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S, Y0 V1 X' J' }& O+ e5 m

' l) b1 A5 J% ~2 z/ N  金镶玉步摇钗* t, E' R1 ~% h# a9 d3 B' Y0 g& ~

% d( q$ n9 h/ U  m  魏晋步摇冠
: V/ R7 Y8 M# ~% A+ x( B  @
$ @; w+ {/ O& m  p% Q# d+ e  v) h  1.1.5 梳篦
3 o, B* W, p( r$ _$ h& F
9 C) G( l8 }. p9 p" f) I  J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一般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5 A% S  ^' W# j7 v

. P* O) s. B1 ?  《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0 }# V. X. x4 p: h8 i' F7 B0 {' d7 j1 r: Y3 s/ ?5 V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 R. L: Q+ i0 |1 y" t2 U. z! ], M5 }8 T9 x. M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E0 W5 j0 w6 ]

6 ~9 E& Q7 [6 J1 f" W  插戴方法:5 }& |/ d$ I2 J/ e/ t; e2 z! G
1 |. w$ ?) \0 ]! Q3 V
  《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
+ s/ J9 E) y; J- V& Z7 D
' J9 \+ e# [/ h; X) Y5 `0 D  《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 D4 ^& {0 K3 ]* L; a

! _; L- t( q# P) A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
. r* d! a. Q: I" d4 s$ ?, s, x
& s: h9 t+ c* t% c+ Q- w# i  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 s6 f. M3 O4 h* N1 C0 A# z, o' A

' d# @+ K9 p! S0 C' k; ^) s  1.1.6 抹额
+ k$ W% B! i7 ?
5 M; ]# {: g% j1 |8 p0 A& D0 i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  b+ d9 {; s  S! O2 D8 K- m) Y
0 L- W( ]5 q/ d5 E3 u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 {) }/ j8 s& Y+ z, Y
9 C, j0 P8 G' z  f( N( J! M  这个时期抹额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用布条围勒于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 p6 s2 J  }: o. v, y

2 |2 C; j, x& v: g. v  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于额。: ]5 u2 w* |9 }
  E3 R+ e" G2 R% o3 `
  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
; z' g' A/ q' v9 Z- F  C: L
) B" U' `/ m0 Z+ J7 h: G1 r  有的则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 w: r$ ^3 p: ?

* g$ {/ m! g$ i$ n. E* Y8 U  还有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于脑后。这种抹额被称之为渔婆巾,或者叫渔婆勒巾。/ d- C5 B2 i4 ]) X2 W

4 }, _! {; U% a; Q! B8 \7 L5 B  冬季所用的抹额,通常以绒、尉,毛毡等厚实的材料为之;, F2 s- U' l  \4 ]/ {" J5 u
5 R% ^/ |% \% c0 Z$ p5 Q/ t) C
  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施以彩绣;考究者还装缀珠翠宝玉,两端则各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后。
4 x/ K9 x, i, U0 a0 q; U+ r& s: V4 g* e" Z6 ]. S
  抹额的造型也有多种:
/ A  ^6 v8 K3 g( v3 c% x. _3 E' u- m9 C+ ~
  有的中间宽阔,两端狭窄。
( ^; O5 o" c" ~/ A, g# k6 d3 Y+ r! q0 t# \: H+ j' J0 s  M
  有的中间狭窄而两端宽阔,在使用时多将两耳遮盖。因为这种抹额兼具御寒作用,故被称之为暖额。富贵之家的女子则崇尚用兽皮制作暖额,常用的兽皮有水獭、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兔。% i1 V' s; P% t9 m+ \

5 \9 U1 b+ U2 N  甚至还有以金银雕花制成抹额的,镶珠点翠,熠熠闪光。除抹额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抹额形制,但比抹额还要窄些。9 V6 j- k' u3 u& ~2 [& l( r. R+ Z! A

- k' }. u" o; E! H# f# K; `  ………………; x$ n- Y- |  d( v2 ^

2 ^' X8 o* ~6 E/ r* u1 z7 `( c: u  银鎏金点翠镶玉大抹额/ d. U" ~& K5 d3 \  z
3 {" b) Z$ ^( v# |0 Z/ f
  露垂珠帘金抹额  K6 f7 P  F! p0 m! r: Y
3 R- H- }, s0 ^- c
  1.1.7 掩鬓6 e: X) z/ j/ M% g( W) R

% Z- S% m7 g& s  就是掩在两鬓的发饰,明代头面。
; M+ A% @1 i6 o8 E% n5 S0 f- D! D" W" d
  明 飞天玉掩鬓/ Z. @$ o0 ^- c4 \8 i4 X

0 T5 A3 T$ x# {9 V! g  白玉镂空花鸟掩鬓' F9 i& @9 k5 Q1 d4 d/ }8 x
/ B8 j$ m# ]( F
  1.1.8 挑心4 s% \. j! y' Z8 I: b

2 V1 a0 H# ^8 c# m. b  挑心是明中叶妇女的一种发式。最常见的是佛像挑心。* {. H. p* b9 ~. a, L

: Y- ?; v, I/ Q3 M  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三:“妇人头髻在 隆庆 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 f3 x( _& {  z3 k' ?8 L7 K5 u
% A* C9 Y- O& F9 q0 o4 \
  明代女子的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得几乎不露发,各式簪钗的命名也因此多着眼于它的插戴位置。
6 B1 V/ u9 d5 d, U; [. R, _6 ]1 A& L% D- T, e8 \% E
  挑心的得名即因它是自下而上用着挑的方式簪戴于发髻之外一顶髻的正面之当心。/ O; K: R8 a: |
! u( A5 _; S" h. {* c6 Q- E! I
  上图 金镶宝珠玉鱼篮观音挑心
' h5 F" O- {/ R0 J1 h8 g! [& v5 ~+ c9 [( C# P2 F) v4 m2 w/ C
  下图 佛像挑心
  M* z& l& I! [% \, V7 D2 _& |4 L9 I  u% Y
  1.1.9 分心
. B5 g, N) U, z$ Y' H( \' n4 w7 P: s- M+ s" a8 i
  挑心之下、 髻前后口沿各簪一支者,名作分心。
" f( y( J3 v, T+ u( d0 u+ I( p! G, e4 t- N
  若再细分,则前者名前分心,后者名后分心。
: @! l' o7 E6 E' j: U; Q3 n1 l8 I
$ |2 G/ u# ^' t6 J% n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说李瓶儿取出一顶金丝 髻教西门庆吩咐银匠改作一件金厢玉观音满池娇分心,并特别说明是要“正面戴”,可知前后分心的造型稍有分别。
8 l* K8 C) y6 f! g* N8 K- @
& @) \  Q) e. K7 i. M5 X" z% j  上图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 j+ P7 |. \+ A
3 r' R# b% V) {5 S8 |/ N
  下图 银鎏金双凤牡丹分心(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2 R- B* L# v) l! w/ o2 K! G% |$ j' B: U: H+ r* l! z, |+ g
  1.1.10 顶簪
" f2 w# O" I1 Q/ c. e
9 F6 f# P. F9 K' [* x" |9 o  明代头面。簪子的一种,用于发髻顶部。. Y/ S, G& |0 Y4 r% p! I9 g3 A- w# y; S- _

# p7 H' r) E4 B" ^, i" W  金镶宝莲花顶簪& _( O1 j! @& A0 L- C

- L: s# A0 R, b8 J0 a5 m. v% V& Y  1.1.11 莲花冠
( Y2 ~* K5 w) `
# w* T1 B/ n- X; \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 @$ U* U* T" o) T' S7 W6 E; s) x

0 I# T" i' @" a' s; v- d( I  1.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为官宦、士遮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
; E: W8 f! G4 A$ t7 u, J5 p1 U5 R
  2.道冠的一种。- S4 z$ X" o2 O3 f6 W# D* b
5 N3 J, E& {( L  }
  1.1.12 凤冠
. g$ ^) k! T4 i+ O( _5 m( F8 Y4 v6 a* f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s# T  ~5 R- Z+ V: J3 J# ~

5 r; r; j6 p  a& ?% r5 V' J) V6 e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M  E) k! S0 o4 o3 q8 E2 @+ m

( k4 g: h- O; O7 P. r8 l7 j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 `3 L( W6 p. ~1 r9 D$ I0 Z9 J+ s9 \' F$ a% u
  下面的是宋朝时的凤冠:
9 e- j- ~$ w6 U' Q7 b
' A1 {/ f6 C* I9 [- r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5 A4 F8 [1 ]' i" c

  L- T) v: G) R, \6 o. B/ ~$ l  明神宗之孝靖皇后凤冠圆领袍画像
8 @2 |/ t$ Y* Y  K9 |9 n9 h+ V, l# ?3 {2 v' i: Z
  1.1.13 巾帼
5 e$ C$ R, z3 n0 u: j1 g" X% y" y% w! ^& E6 h! E6 D! o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 y$ s( c* g9 N1 W8 D+ x4 B
5 b0 U3 n. W+ {
  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1 m1 w6 {8 R. ?2 M

1 s. @8 S5 O4 v2 M, ^) i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 J& D- @2 t: Y; K% p

( q! @4 l* h6 N: v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q( ^0 }' H4 ]. X6 T7 w

# {- q6 v- L  O0 t4 ~2 J6 L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F* G) ^, X6 m& i# C8 a0 E; H1 ]
, l, y3 g5 W5 Y& [4 V
  1.2.1 耳珰
& L- ~" Q1 {3 h1 s
# P* W( ~" p9 A  汉人刘熙《释名》卷四“释首饰”说:“穿耳施珠曰珰。”7 O4 t4 l1 i. O9 Y) I* R( W  a

2 d$ l+ C: P% ~$ J2 H  战国秦汉时期妇女戴耳珰的风气甚为流行。古代的耳珰,有金、玉、银、玻璃、骨、象牙、玛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不同质料。5 g8 y  x9 X0 j& o9 V
; T8 I. Q, K8 M# ~( L% \. \
  考古发现的战国秦汉玻璃耳珰,主要有无孔珰和有孔珰两种。3 _+ X/ V4 D, {+ i. n4 L

3 Z( F1 n7 K) z3 ^( a) r  无孔珰。两端大,中腰细。一端呈圆锥形,另一端呈鼓起的圆珠状。戴的时候,以圆锥状细端,插入人耳垂的穿孔中。此种玻璃耳珰戴上以后,从正面看去,只能见到露出在耳垂前面的圆珠,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圆珰”,; J; u3 ~  s3 _, j3 }
1 t5 }' o2 K/ q4 s" @% K" \3 Q
  有孔珰。中有纵贯的穿孔,用以穿线系坠饰,坠饰多为玻璃珠、玑、小铃之类。, O4 I8 j7 J: d5 S/ ]

) E  [( G5 G' A6 ^# }  A- L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明月珰,便是玻璃耳珰。5 k+ B1 E4 ?% j" T8 A# H
8 n% T* S" r3 W% {) I! A( |3 g
  …………1 A" \0 {- H  z# ]# S+ M( @* O
' O" U/ e* P- x6 Z% u
  下图,东汉玻璃耳珰* o* \3 s5 O8 c0 A
, I! ^( w; b) B1 M& u9 v/ v
  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戴耳饰时,也可以不穿耳,而是将有穿孔的珥珰,用绳系饰悬于耳旁,叫做“悬珥”。
' [- M5 S' X  V$ }; b- s
9 W0 c6 y1 s9 p1 @/ o  将悬珥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叫“簪珥”,或叫“王真(一个字)”。, v% G4 y: c5 q( R5 a3 v1 ~

* I  O: f+ i9 ]3 A2 `, ]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耳饰,其用意和古代帝王冕冠上的“充耳”一样,是提醒不要妄听闲言。汉代文献记载皇妃、公主的耳饰时,常常是“簪珥”连称。
/ h0 @% @3 o4 P- Y) k6 V1 G0 D! d( H, b1 l7 `* z1 j5 W- V
  1.2.2 耳坠" R5 B7 S1 C. _/ m

% _$ ]1 M6 S- f& x; h' ^7 m& ]4 @$ W  耳饰的一种,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又称耳坠子,是耳朵饰品的代称。" x8 S* @( G% H& f; O' @2 F

/ |$ O6 P) R8 @: q/ L  1.2.3 耳环
3 E8 E% M. f3 F, g9 a3 U1 q" s! u1 y- `/ W8 _+ |+ D
  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除了夹式耳环之外),其他选择包括耳骨、耳门、耳内侧等等。
7 g& l6 k8 ]$ l/ V; e, [( O0 o1 G1 }. ]$ F
  耳环还包括了一些单纯的不戴坠子的圆环,而耳坠则一定是带坠的。" B' h! K7 A) i2 ?" J3 G

; d$ o' C& B* I4 @* |2 [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蔚县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它的形制非常简单,仅仅用一根较粗的铜丝弯曲而成。这个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距今约有4千多年。
: u7 L& n6 N/ b/ ^7 |$ a$ ^: I
% X" L) c7 c4 [  汉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不戴耳环,而佩以珥珰 。7 ]7 p7 `1 f% M! x! V# T! o! e* ^, ]

8 G. {" m2 [- J  一直到了宋代,由于穿耳戴环之风在妇女中特别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环实物出土传世。) H7 e. G9 }- l, I! j  E: u
* y+ K1 A' E4 A
  1.2.4 耳钉
$ L8 S% V; k1 T$ l" N, i
1 Y3 p7 h9 y$ T; Y, {' @  耳钉是耳朵上的一种饰物,比耳环小,形如钉状。一般需穿过耳洞才能戴上,耳钉造型千变万化,但它改变不了这样的特点,耳垂前边是耳钉造型,耳垂后边是耳背(也有称之为耳堵).
5 B8 Z3 m% t& F7 \. N- ~
9 Y1 M3 ^- t- i5 F  【第二讲:项饰 】1 I1 ]- ~" t1 V% q! ^: e! p5 v4 Q8 K7 c
1 b+ K; ]7 ^! B3 x; w( K
  《荀子·富国》篇中云:“是犹使处女婴宝珠。”“婴”在古汉语中又作“围绕、缠绕”之意。6 w7 r3 F1 }4 x& `
% T  @( P6 T* k& Y
  可知佩戴项饰是古代女子独有的装饰,但是让人疑惑的是,在传统汉民族居住区的考古发现里,常常可以看到战国时代以前的精美项饰。
" K" P% ^& ~; `, W  ]9 @8 x3 w& L
  而战国以后的项饰只有零星的发现,在传世的绘画、雕塑里也鲜有戴项饰的女性艺术形象,历代多情的文人们咏物寄情的诗文里,似乎也找不出与项饰有关的句子。
5 O& F: C# Y+ G" C2 D. X9 I8 Y/ o/ i: a8 ?1 B
  这也许证明项饰虽然在我国古代早期女性的生活里很重要,在后世也偶尔兴起过配戴的潮流,但并未形成的传统。
: E" A% G" t' c" P5 I, @
; Q+ m. j  o$ Z3 s  一直到清代,才开始为女性普遍使用。. ]+ c( ~2 Q4 W8 u0 n
" g$ e# O2 I: E. R/ |3 ^  t' a
  项饰分为项链、项圈、璎珞。
4 k4 g8 z: E6 R! A) p* I7 y: h( L, [9 T* t2 Y$ i
  2.1.0 项链; V5 t, n1 v! k9 Z0 u

( P) w, f9 m3 |( v! i, D+ h  由一根长链索穿以各色珍珠玉石后,缠绕于项,也有配以搭扣、以方便摘取的短链。' t# Y2 Y; D! D0 b

4 }/ d1 Y1 y6 c% g" H+ @* R  一般在项链下方还悬有精美的坠饰,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 v' l* i$ Y: a2 S5 u9 B( q0 d
& ]0 H3 C8 j( J* `; O  2.2.0 项圈
' ?/ p5 a! Q7 O3 J& t3 r' ]# a+ e
; S) {. S( `, D3 n& g# L- m  项圈一般是用金、银、铜等金属煅制的素圈,也有用整块美玉雕制的,富贵之家还喜欢在上镶嵌珍珠宝石。# }' b! [% F  L6 }* V
* E9 h9 E8 k+ t. Q" P5 j! H
  项圈一般都缀有“长命锁”、“如意”之类坠饰,上面再錾以“长命富贵”、“福寿安康”等祝福文字和仙桃、蝙蝠、金鱼、莲藕等吉祥图案,用来保佑佩戴者平安富贵长寿。
# c8 X1 D8 n& H( K& E
! _- q/ X* ^& @  清代 银项圈7 W6 ?3 W# E" h4 k  g, l$ @3 c
2 x$ X) g+ y  J( i- ]
  狮子头项圈) D  |# O/ s. ]: q. Z6 d& f

  W$ M# a8 ]5 j. l3 I% B  项圈坠饰
; v* T6 G5 t2 l  [9 C1 ?1 a& F, G: ~9 K; ]( G
  2.3.0 璎珞2 P9 n5 O0 j, O; }% r& }% K
0 N5 q7 j6 `4 R; ~( U! h; h
  璎珞,ying luo。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又称缨络、华鬘man。9 |. T. C$ t/ t* ]% n! f- v
. s, M1 f: K6 T7 G8 s5 u) _/ t
  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
6 q% }0 `* D- ?! I, g! _7 ]4 c# T# D) g) T$ u
  戴在头上或挂在颈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
7 r. P8 q5 O" r+ X" E. x
8 E9 b9 J8 _/ q8 N$ U+ {  璎珞的款式非常复杂,以颈饰为主,悬挂上各种珍宝串饰,从颈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和臂饰相连,乃及足踝,成为挂满全身的饰物。% {: g  g0 N9 j  O. e* u

( B$ ~7 u/ z* J$ \" z+ J+ L4 I  从现存的佛教造像艺术可见,璎珞有许多不同的造型,饰珠大小各异,有圆珠形、方形、管形、花卉形、谷形和几何形等。
7 X( z. Y; _) P2 i8 d1 u
+ y+ j1 H1 y1 P  璎珞分为项圈式和披挂式两种:8 Y4 g6 `1 E- g5 r  F  F. t
! a8 |0 c2 t% M' Z$ X
  项圈式璎珞以项圈为主体,坠饰较为简单,项圈上雕以花卉纹饰,普遍较短,又称“短璎珞”。它流传直到明清,其坠饰多搭配长命锁、如意、护身符等吉祥物,又叫璎珞圈。
$ P0 V  P( m/ J+ e" M! d. q$ j) L+ V' K" J4 V
  披挂式璎珞不仅形制更长,款式也更为多样,但它因为气候等原因终未在中原流行开来,而多被当成舞蹈饰品。
( v6 V* a& p' p4 x
' d" W3 M/ F, ~7 G: t( P  脖子上佩戴璎珞的 敦煌女供养人 (下图是我把三张图拼在一起的)) o  q0 I) W# p9 b2 T6 j, h
8 ]( x" K: U6 o: K# A$ g* T
  《红楼梦》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就都戴着只“金螭璎珞圈”,璎珞上自然是挂着他的记名锁和“通灵宝玉”。
& f+ y  w7 t8 i0 C/ i3 m# I
1 k) d/ V( i% _  I  “璎珞”的制作材料:) g  l( ^" C- d2 u# R
/ m# s5 Q+ }1 a. {/ }- s# S  {' m
  《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9 V, p- X# Z$ B' y  k

2 V  c$ |* x; e0 p, z$ m  《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有“无量光明”。" [( ~  {5 E1 n

7 D6 z2 N3 O3 ~5 C  辽代 水晶金珠璎珞. ?$ U1 S% F; f7 g1 Y6 ]' L# V
5 S0 m5 L5 J6 x/ `( F6 y
  【 第三讲:腰饰 】
% V* I/ v( f+ q) ^$ ~; f. v/ ~0 h+ k; M7 h0 n  x, u
  腰饰主要包括玉佩、带钩、香囊及其它腰间携挂物。
, Q( _+ s* K1 \5 j4 L
5 r# ]6 b% G9 z7 ?  中国古代腰饰种类繁多,远远超过今人。从质地上分,大致有玉制、丝制、金属制、皮革制等几种。
, p& a3 H5 l1 x- _" V9 q
" G2 d, ~% P( u. J  其中,玉是古代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比德于玉 ”。
2 q- k3 \0 _7 o% a" L$ M$ ^
" T5 @9 v! I- r  g* c/ n  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
/ r/ E+ l* x9 ^- W/ P& L6 R# w# p. r4 N/ W) }
  3.1.0 带钩, Z% i% g" O" d8 B$ E" F
  ~, @8 y% |$ q7 a$ e# F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
. R0 @# U5 h' Z5 C- f8 j3 B9 D; s2 H3 c0 _
  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 o7 \# ^- a0 E
, M' E3 y( g3 z( r6 T% l  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5 `5 w8 |. ~! V( N  t* i
5 ^9 u' n3 j0 o5 B3 R# a6 ]7 ]2 M
  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6 u% q2 u1 o4 z8 C. ~

+ S( G5 ~! h# [8 Y! x0 m# l% p) w6 G  战国佩钩铜人像(洛阳金村)( k) u7 A" t! l/ p& `5 S

  v  g5 O9 @# O1 q5 ^+ u  发展:
6 j. r8 g, }! p4 ^% _3 k( ]6 r# h& ]
+ q* ?- W1 q" Y. [: O0 k  R  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这时玉带钩已进入了发展期。其器型多为长条形、琵琶形。钩首一般高昂,常见雕有龙首、兽首、鸟首等。4 O/ L# n2 {4 C0 a+ R
# R& c' F) L% M; r
  西汉时期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选料讲究、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质量上乘。同时数量也比较多。" Q3 i. _* Y0 p) [# X& u8 j
/ x. b3 [+ G, f5 @  W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古玉带钩制作的衰落阶段,数量锐减,类型单调。这说明此时玉带钩的实用意义在减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
3 k7 y# g! c6 j1 W- t! y
7 Z$ n5 q  e: u# c* `) y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很多,并且都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颇有神韵。这表明玉带钩这时可能已由实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
) _; G! {6 a' Z3 m8 `9 M9 u; s; x! {$ Q$ q
  【结构】
( ~+ q/ C6 a) M  a3 M: h3 a* w9 i) U
  带钩的结构为钩头、钩柄、钩体,基本形制侧视为“S”形。
& ~" k, B* u; b! q6 l- S% j
+ d" g& |  B% D  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柄,固定于皮带的一头,上端的钩头,钩挂皮带的另一头。
2 S) h  \1 p: R. N9 _; q4 W) Z  ~& n! ~$ l1 O1 I
  3.2.0 玉佩0 s2 J& x$ U; h$ h1 b7 D! L
* s. n9 b5 r7 ?6 y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H) y5 x% V8 F' J) `6 M5 t0 F/ ~( I
# F3 |3 @" a3 g8 P  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类、家和兴旺类、安宁平和类、事业腾达类和辟邪消灾类等。
$ V& b/ m- [, }( L3 s, }
3 B3 v0 v: U+ C$ p2 t# m& l  【发展】
) Z0 t; A) w$ |: }; F7 R4 E- o+ }7 W7 v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子佩白玉而玄组授,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授,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授,世子佩瑜玉而綦组授,士佩瓀玫玉而缊组授。”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 `: p* X9 J9 ?: C6 N8 m. D* w+ I3 {! f! Q! v9 K! W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 p, T2 O, {" W1 ^7 E/ C  s9 T) H; S* _2 p
  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
  K, H+ C% r$ p2 m% T  C
/ i! U/ ~9 K$ C" T  3.2.1 组佩
3 i+ f1 P# t: ^5 t- S7 p5 z5 L! G
  U) v" m9 x' P  又名“杂佩”。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6 \. M9 d* P2 f1 Y. f, [

" `8 h( A/ I: M, R* O  从一般意义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组佩”。' i* D! Z" V, t7 W' N  p) K3 u7 N+ t8 K
" l+ i5 `7 i+ W4 m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
; g& \0 w. I* v
7 T) r/ I1 [: x0 P  曲沃晋侯玉组佩% b, e, [1 Z, g6 T4 G! _+ n% b, v

5 D  t* m! @% o% M. o6 N8 }. r6 b( ^  长达两米哦。
5 L5 n  K& p7 P2 g2 v# y, G' ~. ~! f) }2 v5 }% S4 R! Q/ A
  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工艺精湛,组合豪华,其中玉的形制多种多样,全面地展示了西周贵族用玉的规制和水平。
; P% L4 X% a. u5 f/ _
  _9 l2 d9 z- d  N: ~/ I6 k1 n- d  璜 huang; {' |1 S* X# `- r: F6 l8 |
+ f0 F7 H0 z: ~' ~1 p; d7 O: z4 ]4 H
  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c2 F2 F2 b- R- Z
! H7 O% I+ c  p7 c% _) C6 W% b
  3.2.2 禁步
6 b" h) B9 q, t2 Z$ O& o
  O7 K, b/ V1 f8 l  i8 o0 B: Y9 J4 v  禁步就属于环佩中构件繁琐,极为复杂的款式,是古代女子挂在裙边的一种金玉饰物。
9 r0 ^2 U: l* x) I9 K
% F) D/ [" W, K  腰际佩挂禁步,可约束女子的举止,起着规范仪态的作用。
! n: b0 [1 W1 F5 [# j6 Y
$ `: w5 ?7 p) m7 C  只有莲步轻移,坠饰轻轻碰撞,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方显得体态轻盈;行走稍快或跨步稍大,则叮当乱响,声音激烈,佩戴者便可体察到自己步态的失仪,自觉地作出调整。古代女子笑不得露齿,行不得露足,禁步也可压住裙角,以免举步时裙幅散开,有碍观瞻。
. G2 {. r* a2 X. j: [8 i. L1 r' R
: _* \( M: A# D  定陵1958年出土的玉禁步8 v% V* d% C$ n! n5 g" G; y7 N
/ t# `. k; \2 j2 Q# G* H; r- r
  玉禁步渊源于先秦时代的组玉佩,身份高贵者佩之,须行步舒缓而见其尊,故有节步之意。后世组玉佩的形制与佩系方式都有了变化,但其中蕴含的礼制含义仍然保留下来。: J0 X# Q$ t* n& o( V1 O

3 u! ?% B6 ~) Y  作为玉禁步组成部分的瑀、琚、冲牙等一如旧称,只是除了瑝之外,各个玉件的造型与古制已大不相同。8 |" x8 Q" Y8 b8 s3 s( c4 x

9 O0 E( J9 B0 V2 I0 ~! }  _  在明代,玉禁步的佩戴规格很高,作为礼仪用玉,多用于后妃们受册、谒庙、朝会等隆重场合所着之礼服。! a8 S3 c. D2 d$ |1 j

$ a5 H. J6 n5 f; }9 O  下图 2001年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的玉禁步,正式定名为玉叶组佩。
" l- \7 ^* K0 c0 G7 O5 }! K; u. |! M0 r8 d3 \! d
  3.3.0 香囊$ f* V' p/ O% I; Y% U: c

1 |* L; s3 K. C' J! L4 x  香囊,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 l: Q+ v( L" y; i9 Q5 i" B) J

5 A9 z9 k7 \; N: l( J  香囊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
7 v/ c; J0 ^& N3 R5 e
" T# x7 \  J% j% \$ [: @+ d% J  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 M/ G  D1 t# l

8 m  u8 A. \+ M( ?1 N5 q9 b  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4 T2 r  B+ ?, J' P$ f1 ~

5 i" z! a" H$ o) [$ u& j" u6 G  下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V  d" \5 U6 g6 y, m
5 X9 i. V2 |3 r: w9 a1 |: b' q  球形体,内外三层。外层栓有链钩。最内层为半圆形香盂;
/ P3 v6 _6 _/ a# V' D9 V3 e
2 V0 W7 E7 s+ t" m  M- U) e  中层为两个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连接球壁,内层机环则连接香盂。+ @  x2 g8 {# `9 I% H( ?0 }

3 z' h& p3 v8 a5 S( A  球壁由两个半圆体构成,子母口扣合,饰以镂空葡萄花鸟纹。
! W# \9 ~4 z! [6 [# z
+ J, l9 F$ m$ Q+ C: F  下图 双龙金香囊
1 V% U3 s& [$ E1 X& C7 v- M: s1 Y" a4 L% ~$ d) w/ ]% n$ [
  下图 金镶珠石累丝香囊: e  t% v+ M; W) Y7 W8 N- L: }
/ U) Y. A/ ^% O  C
  下图 清 和阗玉镂雕花鸟圆盒式香囊, c  c; n; P" b

3 n8 \( r, u, u  3.4.0 荷包
1 N$ X# {( o& W3 |' @+ L' f" N6 ?5 l
3 W! n( B0 h9 b& q9 i0 T5 ~  荷包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必备的装零星物品的小包,挂在腰上或者同腰带结合成为束腰的一部分。
8 a6 P. ^' H4 `$ A6 z% W* l. K0 \) s; E7 c1 k. o9 C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
. ?( T( y. L. s& n+ ~  @& a+ M: B% O" W1 Z$ r+ o' W
  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放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毛巾、印章及钱币等)。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
- E+ n+ z* U9 ?7 M6 y5 ?9 `& x# i
6 c6 O" L8 T0 a4 N4 u3 A  【发展】
% i9 z* p* H( h2 E0 d+ b. j4 w
* f8 h1 _" W. r* I' @* X  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人们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称。4 G! K( v1 e. e' _
( L; @) O% H4 o# u
  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带荷包。荷包大多为圆形,敦煌壁画上有不同的纹样。佩挂囊的妇女形象,大多身穿胡服,腰束革带,打扮成西域妇女的形象,但腰部一般都有佩挂的荷囊。. L; P  g& {; u& w

# F/ e5 N' C0 [. y. H7 C  西安南里王村韦墓线雕石刻; l0 O- z$ O0 ~& l- K$ ^8 W

* R& u+ c1 B# Z- E# r* c) o  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 ,实际上就是以前的荷囊、旁囊及囊 。% }# R3 \3 z# N+ h. @) p

# e7 I$ t6 _( @  荷包在明清时,也叫“茄袋”、“顺袋”。# h7 |4 i6 Y* d5 x# d

8 K4 }; B( {2 c2 c$ w4 c0 ?  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传世。通常以丝织物做成,上施彩绣。6 L( L$ O' @. r. x- N* }
2 s% Z, O% L3 b
  清. 盘金绣福寿双全纹鎏金扣绣花荷包
( i- t/ R4 z9 V: f- l6 H
2 f3 B$ X6 V7 J/ c  3.5.0 褡裢 扇套$ p/ _; s# U! W; r$ r: n/ a

" U. z( w8 l# y7 n  (这两个和香囊荷包都是古代随身必备啊)% M/ W: W' n1 R1 C, Q5 p/ ?

7 V2 \+ n1 M) x  褡裢dā lian 是一种长方形的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可盛钱物,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 。
0 p1 y8 ]0 ?* r$ b, H
7 a8 w6 T+ T# \) `  大的搭在肩上的,一半在胸膛前,一半在背脊后。是民间使用的布口袋,类似于现代的大背包啊篮子之类的。
. V' a; D8 F6 O/ [: h$ k5 i. R' r, }* F2 o; u. U
  当然我们主要讲的是挂在腰带上小褡裢。! M0 N1 K7 d. R' C

! N, Q2 n( t% y3 P: R. d  扇套,套折扇的口袋,随身系着,也有装饰作用 。
6 R: p  q* [% F; H- V) I1 J5 Y% I, H2 A0 O
  因为古代的扇子是竹编,木头,羽毛,丝绸做成的,扇套起到保护扇子作用。而且历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子上面题诗作画,雕刻,刺绣,扇套不会让扇子上面的字迹模糊。
  t# Z3 D( E0 ^# Q" S8 ^+ G8 K' I
6 M2 k3 L9 S/ `7 J3 V( U6 n  3.6.0 罗缨
4 S/ ^# N# p5 b) N; ]% q; l( Q5 O4 Y% `* N0 M5 q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R. d8 W! r6 r

. q. G3 q5 m: K$ e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0 R3 |4 K) ~9 o
3 w, J( f5 \' [- }, z, t! _4 k
  《宋史·舆服志四》:“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以罗为缨结之。% ?7 S& j+ r' V  }, A) E! P0 V2 v

% m' b2 r1 u' X2 i% [- r  【 第四讲:腕饰 】
; n! h  n. [: E5 n+ O7 W# p: a2 j8 p! Z0 o6 F: o; E: A6 v
  由于都是属于手臂上的饰品,种类也不多,我就把臂饰,腕饰,手饰放在一起讲了。
1 D# ?' @2 q4 \% F, m
# p: L# w, p( s4 o  臂饰,臂钏。
1 P, a. a9 @3 t5 U
& w& Z8 U& I6 U; ]2 _- `7 v  腕饰,手镯。
5 Q! n9 k! G  s3 j' a  v" h/ M
4 Q: z" u7 g  b( p4 T  手饰,戒指。8 }- \. R+ j1 R, L% a' M( M

3 S/ o( \9 b; S; L# f9 c$ L  4.1.0 臂钏
% a; n2 M: o; n, o& P# b& k7 a2 K. o
2 a6 x7 D0 o2 L6 t' j8 O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t- ]. `$ D6 T
- I; a0 G) i2 v7 z( T/ h8 R. w: R
  戴在手腕处的叫手镯,佩戴在臂上的叫钏。: h6 b& A, P% R; A+ j

+ ^  d% {5 F- ~! R/ Z  臂钏,一种套在手腕的环形首饰,特别适合于上臂滚圆修长的女性,能够表现女性上臂丰满浑圆的魅力。西汉以后,佩戴臂环之风盛行。
; q( g$ \% O2 r+ J, v5 L
% x2 f/ W* E3 w6 R! p7 x( a  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1 U: y3 O0 L8 F4 `/ ]

8 T; P! `, g/ Z. n  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
( y) B0 a3 U* I' P5 W7 n
( Q& Q# e1 e; T! |% j2 ]  其中一种臂钏,又称缠臂金,跳脱。
9 x$ _! d( [0 C. R$ Z. d0 x9 i" `6 w2 Z: y2 ]
  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
! i" ?. Z% r) ~: }, Y1 P
3 t3 K4 L8 w7 ?6 X' |7 G; w  跳脱' G# u! K+ w5 |3 x# Y; c

9 F+ {1 G* _6 C. _- {- j5 A# f  4.2.0 镯子1 l0 e( I8 u' p5 |& U
8 [& v0 a  \* N. C; b' @
  镯子,是戴在手腕或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 i% d& B4 o( |% |( N) I

$ x# B& \3 H+ V  手镯是一种套在手腕上的环形饰品。按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形圆环,以玉石材料为多;二是有端口或数个链片,以金属材料居多。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手镯、银手镯、玉手镯、镶宝石手镯等。
6 R, D& {$ h' L0 j$ y; m7 Q% M2 h# ~1 K1 \; W- @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在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 l! Y* b& [1 f2 e
5 c" {0 o0 `' w# h  嵌宝石双龙纹金镯
1 Q! z! }, T  [4 X, E8 O
' ^7 \( U# N# Z: p  >
* E0 L! y6 y4 u4 W" \2 M! m! q+ T5 R# t
  清代蓝水飘花翠镯; R6 L! x8 u, Y
, s& r! F3 K9 j; u, b
  4.2.1 手串
! u5 O. X9 a( J4 `6 X4 W( \5 q: x* F/ f; Y
  手串起源于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f. x, C/ J& R3 k. t6 l

2 G/ f4 ?% ~1 Q: c; g  串珠的材料多达几十种,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玛瑙、琉璃、玻璃、树种、东珠、象牙等等。+ h; H/ _' [0 u8 Z

& c2 `4 p: v4 U* O3 p  Z  水沉莲花佛珠手串
% S' u4 W) B$ A7 p: I* j# w$ o1 S$ u1 K
  4.3.0 戒指
3 C+ {9 X5 @6 [# n# a2 l( L, Q+ S
  戒指古已有之,据现存文献记载,它有“手记”、“约指”、“驱环”、“代指”、“指环”等诸多异名。而这些异名中数“指环”使用的频率最高,使用的时间最长。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渐渐多起来。
% H: }( s, C- x) h9 D$ f; R; w& W! J
% Q4 s$ }$ G* s4 @  秦汉时期,妇女佩戴戒指就已很普遍。# ~' [; w1 ?% _1 a
  o  d6 B3 w& ?* w
  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赠送指环表达爱慕之情。6 ~4 Y7 o) D) P) M0 Q7 e# Y! |

4 u% _8 c0 f& |  到了唐代,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0 `/ H4 D6 l, u; b8 ]2 ?. |

9 ?  g0 o  W$ [5 y* J# }  }4 X  秋胡戏妻图双转轴金戒指
- W. [2 ]4 |7 {# B' S# B
( ~: e, ~" @# k# E: q& f  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
/ O8 J" h; \2 }, p# I
/ _+ R7 n" ~( Q1 U: [: _  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 K6 V  A8 u* O% H0 r8 g0 S( a* g( U) }' f
  4.3.1 指甲套
6 P% k, s% ^( [& N; Q$ l$ J
! Y) y7 x: Q, ^) v4 q2 o- F! V  指甲套,护甲套、护指套。早就已出现。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只是到了清朝。后宫嫔妃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样式也繁密了许多。% I) y2 y" K6 T, _% W5 S
3 w6 y0 M, O6 d4 q" X
  中国古代妇女蓄指及饰戴护指套的传统由来已久,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护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简练而实用。& G8 i7 e" D7 e; |" i4 A4 o/ p+ ^/ L

' v0 N& C0 f) l3 G  从左至右依此为清代的 玳瑁嵌珠宝翠玉葵花指甲套、金护甲、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玳瑁嵌米珠团寿指甲套。
4 N  B; V7 X  z- z  L, X! R; R/ \* V4 t
  清宫的皇后、嫔妃,极喜欢蓄指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为了保护这种细长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个套筒,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是人们俗称为护指的器物。
# G# G# U' X% f' {4 s8 [, v7 u
% c/ v$ L. t0 u9 z5 u0 _! h  除大拇指需要灵活不受限制外,其余各指均可饰戴,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清宫皇后、嫔妃们的指甲套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装饰手法,纹样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背面多为镂雕,极少封塞,这样可使空气流通,夏季饰戴不致憋闷。, G  m+ P: v' z9 N) p" U, p- d
0 @$ \+ @8 I0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