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中国一代名将薛仁贵号称冷血屠夫

0
回复
42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7 17: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心黑手狠,一代名将薛仁贵
$ W5 Y+ S- `0 x0 Y% M+ Q8 ]9 P! w( i1 `. ]1 G/ H  T/ i2 M( i
  在中国的史书中,尤其是演义里,薛仁贵的形象异常高大,被吹捧为毕生为保卫大唐社稷而奋斗,击败凶残的入侵异族,拯救万民于水火的
. K5 L3 ?/ V2 c6 d- Q" W- T9 k/ @% O1 J0 \0 I1 y
  民族英雄,一代战神。其“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事迹经过数代官方和民间的齐心力捧,如今已然脍炙人口,薛仁贵也被大多数人视) v& r5 ?7 R  ^

$ m1 g  A$ k, I6 P$ }" k. a" h  为令华夏民族骄傲的卓越子孙,中国古代将领中“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更得到了一个爱民如子,宽容仁义的光辉形象。而由他衍生出来的“
1 M, X1 x6 ]/ N. r
8 k  [8 i. K$ v" ?. c: n) c: o  薛家将”也被捧得直上云霄,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都声名大噪,口碑颇好。
; ~* E8 @  S6 G3 D
; e) U$ ]* f0 @- W  但事实却与上述这些观点大相径庭。薛丁山和薛刚纯属虚构而来,根本就不存在。而薛仁贵一生参与了四次大战,其中征辽东是唐帝国对邻6 H0 Z/ _/ x0 b' O! V2 b' h+ r7 t) V
2 R: Q/ y/ d+ l2 W$ M+ R
  国的侵略战争,而并不是抵御外寇入侵之战,其正义性十分值得商榷。攻铁勒是在天山附近,也是铁勒人所居故地,战争性质是镇压不服从的归
* c( Y, J7 z8 u) j- w& e
2 _* R. {% _- U% y5 U# K  附部落,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性。与突厥和吐蕃的两次战争,则是属于边境争夺,一味将其冠以“保家卫国”之类的正义标签,无疑是一种泛道德1 e. B& L: }, W8 I; J% ?3 f8 j

2 {! g( Q  f2 \) j  化的不客观表现。# M8 Z5 |) N" L0 X$ x

& z) N) {0 O9 I% p& q# q6 y+ C  薛仁贵用兵颇高,一生胜利远大于失败,确实堪称一代名将。但至于说什么“宽容仁厚”、“体恤百姓”,那可就实在是太扯了。慈不掌兵5 U- @$ J2 [4 W8 h: D/ I

9 G  i3 l/ X6 ]& v  。历代的名将都常要克服内心的软弱和同情,冷静冷血地为军队考虑,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无辜百姓的利益甚至性命,否则就很可能因为一念之& z) @; ]$ ]1 `+ z# Q

0 v1 l& N9 u' [$ C" \  仁而“累死千军”。而即使是在历代的名将之中,薛仁贵也绝对是排得上号的心狠手辣之辈,杀心极重,他对本国百姓如何史无所载,但对敌国
# V4 C/ X* \# U5 e+ S" a
4 a0 W" E3 h! u! c. b6 c( z; i  百姓素来冷血凶残,绝对是与“仁善”二字搭不上边地。/ ?4 j* l: u4 R% R; `' ^0 |; R

+ A  R8 T9 F8 Z+ {6 C; Y  二、薛仁贵在辽东的表现5 e0 P1 X0 z2 Z- z3 b
' |3 ~7 I& H5 X9 H3 j
  在唐王朝入侵高句丽的战争中,以薛仁贵统率的五万唐军战绩最为显赫,消灭了数支高句丽军队,克城无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1 G: o5 x( e4 p2 b4 E) N

$ g9 k0 S0 a9 n' E7 @  薛仁贵率军大肆烧杀抢掠,屠戮平民,更是沉重打击了高句丽人的战争持久力和抵抗意志。可笑如今居然还有薛仁贵“仁政高句丽国”的事迹,
- w0 m/ A( w; E1 h" C
# H- @  W/ R; Z& m- E/ x8 l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大肆杀戮后做点小善事,评论者刻意只提后者,就指望能够颠倒黑白么?
. Y& ?3 J% d. q# ?4 d, t; v
& x7 }  @5 J8 Y- x  薛仁贵等将领趁高句丽内乱将其灭国。在一片焦土之上,唐帝国于668年九月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并派薛仁贵统兵近三万驻守,意欲将朝
6 F0 j$ g7 L3 F; H. E# g/ _
  {0 e7 b0 t7 s1 u2 R# M  鲜纳入版图,然而这种企图遭到了新罗的强烈抗拒,新罗不久后便开始武力驱逐唐朝势力。为了争夺在朝鲜半岛的统治权,双发很快就爆发了长
8 X1 ^9 t* v) Q1 l/ g6 G- g+ G0 D
' q+ }8 }+ t4 Y- {/ q! O( h  达八年的大战。' q& _- |3 P5 K

( j) z' V( [# K% ~2 }/ {  670年六月,新罗军夺原百济八十二城,斩五千唐军;671年六月,再次大破唐军,全歼五千余人,并占领百济全境,已被实际纳入唐版图的
, D+ y: z( z7 \
) f3 h3 s0 d9 C' ?" a3 z9 l  百济易手。672年八月,唐军大捷;673年,唐军进攻新罗,连败九仗,狼狈退回;675年二月,唐军大捷;675年九月,唐军王牌精锐薛仁贵部大
4 `2 A* d+ _7 L5 b& x" ~9 w+ ~! e7 a* a5 V! o: n: V# k
  败,新罗乘胜进攻由二十万唐军主力驻扎的买肖城,并取得了决定性的大捷,仅战马就缴获三万多匹,唐军伤亡惨重。此后新罗与唐交兵十八战
( m1 a4 c/ o" s' d9 }0 L; w) s: f4 Z3 y; z2 v6 J
  ,唐军皆北,新罗基本上控制了高句丽故地的整个南部。677年十一月,薛仁贵率水军进攻,先小胜,后在枝伐浦大败,被斩四千劲卒,大唐自此
. T$ A* x& i& Z
7 G/ V1 A& k1 v# E% E  绝了反攻辽东之念。
# Q4 c0 K. O3 h# n+ ^0 W& _+ q! f% _2 R/ R1 m; l9 H" p& V
  三、冷血屠夫薛仁贵0 k/ k. l  f8 X7 f( _& V
# T1 |/ k* t+ @6 `
  说起薛仁贵,民间传说中最炫的事迹就是“薛白袍三箭定天山”。这个吹嘘的根源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里面居然还编了一首诗:“
/ I5 I6 x6 G% \7 B, n4 O3 V  M( p# U& r) ]6 M$ Y7 b6 l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个虚假事迹的产生,起初是倚靠唐廷的官方吹捧,然后官方宣传又误导了民间舆论,再配上后世人们崇8 H5 ?; x* Q$ _2 `* w, K. v$ L1 u* a

( w& E2 T2 @+ a  拜英雄的热情,以及为了吹捧本民族英雄而引发的扬功掩过的不客观心态,便共同造就了薛仁贵在天山一战时的虚假形象。历史的真相被历代人
) ^6 |2 X! q4 L. b" Z
- \- K, E) ^2 k; Z0 ?5 l  刻意遗忘,以致于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三箭定天山”的英雄传说背后,竟然是一场对投降部落赤裸裸的血腥杀戮!
( M8 n9 P# J+ A, X/ k5 v! p( `' D$ ^% ~2 Z! n: g! B& D$ X* c: w
  如今说起“定天山”一事,大部分历史读物将这段历史歪曲为:661年,铁勒兴兵犯境,对中原百姓烧杀奸淫。薛仁贵为了保家卫国,维护
6 w. d# T  Q: J. k
) d9 N: x" O: P  百姓,不畏艰险,亲统大军赶赴天山征伐铁勒。到了天山脚下,薛仁贵三箭射死三名铁勒勇士,铁勒人为其神威所摄,不战而降,遂有“三箭定3 P/ ~2 d! `' l1 k! D$ w

# t) t7 @  P: O# m  天山”之美谈。事实上,此次战争爆发的起因绝非是什么铁勒人兴兵入寇,一支士气低落到被射死三个人就全军下马投降的军队,敢向大唐主动
" O) g9 r4 m# B1 P" K; K$ @- Z5 t6 p, ^/ [
  寻衅么?而仅凭最基本的常识我们也能明白,就算薛仁贵当真三箭射死三名勇士,也绝不可能慑服十几万大军,否则岂不是只要养几个神射手就$ U/ s9 W7 F. Y# X# ]5 C, c

0 ?: p, ]! ~+ G/ o  能纵横天下了?* E' r2 e; n( F- B

1 q1 U  K9 {1 T2 r  唐朝趁东突厥发生内乱和天灾,将其灭国。在灭东突厥的过程中,大唐与北方的铁勒诸部结成了同盟,后来铁勒又甘为臣属,并出兵出粮,
" m% \& M1 P; W6 X/ ]
" F( T) U# t, g  积极配合大唐入侵高句丽。最终李世民在辽东铩羽而归,不久后病死。唐高宗即位后,继续对辽东用兵,此时仅仅靠汉族的“征夫”已经难以满
. [1 V. K& A4 y% m! U/ W& |, I
3 I4 Y7 z* z# ?5 p( f6 X  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于是唐王朝加大了对铁勒诸部的征兵数量,强行征发,索求无度,这种无节制的军役令铁勒诸部不堪忍受,终于在661年. n4 a' O9 v- b& |' V3 |, R9 u
6 L, L% F* T& [5 Q, q) m* r
  爆发了叛乱。从几乎所有的铁勒部族都参与到了这场抗争之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周边归附的部族压榨得十分过份。这些本已归附唐朝的铁勒人被8 h& k" v8 J# g( [

3 s4 v" p# e) C' B* b  生生逼反,脱离了唐的残暴统治,不肯再遵从唐廷的命令。
( ~) b' e1 {; r' u8 A8 o
$ F& l1 \' r: l! H7 v9 @7 m8 t  薛仁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兵地,其战争性质属于官逼民反,然后薛仁贵去镇压活不下去造反的人,根本不是什么“抵御异族入侵”。铁勒
  A( k( \4 ]8 {% B1 F" S
" Y4 |3 O3 M" x! l4 s  人不过是一时激愤才抗拒大唐,实际上远不是武装到牙齿的唐军对手,薛仁贵迅速便平定了仆骨部,击走回纥部,抵达天山脚下。思结、多览葛
3 ^  |5 ?# s( E. f( I
) e# c3 j' v1 O7 L/ v2 W  两部并无斗志,唐军到来后,立刻便向薛仁贵送上“降款”,愿意无条件投降,希望能够受到宽免。铁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此次
  D2 b3 w1 |7 i* L% {; }
2 {3 n/ p3 w+ _7 J2 v0 \  忤逆大唐,不过是群情激愤下的一时冲动,而并非有预谋,有计划,有政治目的的叛乱,所以从铁勒高层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侥幸心理,不5 k/ V, o" W& C9 V- \( b- M+ b
5 m- a  w+ e) d+ L1 }- q
  过是希望靠变乱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迫使唐王朝妥协让步,减少对自己的压迫。只要唐廷能放松压榨,他们仍然愿意重新归附唐朝,所以反抗
7 _) {3 ]9 B- v- w# @9 U% b1 E& m1 v8 m( R
  意志并不坚决。第二个原因是铁勒诸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不是高度集权的大唐的对手,所以在唐军开到后就产生了畏惧,不战而降。
4 |2 V# U7 p/ G) h( A) x% {% R; G7 _6 i6 [* t+ a! c8 S
  唐朝司宪大夫杨德裔等人认为这两部的归降之心是真诚地,向高宗建议怀柔,原本薛仁贵应该对其好好安抚,最多惩办一下首领,这样便能
8 u# {/ v4 m) `' x% O7 U  K- K9 `# H- k. g/ |
  不战而定铁勒。但薛仁贵和郑仁泰为了立功,竟然背信弃义,对已经放下武器,等待受降的铁勒军突然发动进攻,并残忍地将十三万铁勒降卒就
0 ?3 ~/ \! p' s$ s# o3 w3 F. E/ w3 _" o0 J# A! O
  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3 C) E. E; \4 i# {! V& X! U) g! m. x8 [" K! a% G
  大规模屠杀俘虏已经非常过分,可为了替唐帝国和大唐百姓消除后患,也为了杀良冒功,薛仁贵竟然还把屠刀伸到了平民头上,将已经归降
% K) [, c' L0 F2 Y/ K; U# o( ^2 U: m+ }/ X
  的思结、多览葛两部的平民“掠其家口,以赏军士”,不知多少铁勒女子惨遭唐军奸淫杀戮,不知多少良家女子被唐军卖入青楼。而对于部族中, A* W& M, H) z, ]

# b( f& R& {' ]0 J$ q- u  的青壮年,薛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一时间人头滚滚,杀戮平民无数,按《唐会要》的说法----“杀降九十余万”!实可谓丧心病狂。+ }4 a- U9 O) n: \8 L  U
3 x$ e( ^, e  U  [5 g7 H8 j7 ^" Z4 X
  九十万的数字,笔者认为可能有所夸大,但要支撑十几万军队,即使是兵民比例较高的游牧民族,也需要数十万百姓。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规
4 Q# e; G( U  |8 ^( i; m! b
7 y' x: r5 Z8 ]2 V3 D7 q  C  模地杀戮归顺的平民,将整个部族进行屠灭的野蛮暴行,可谓极其罕见,连唐朝的大臣也多有对此不满者。杨德裔等大臣便激烈地弹劾薛仁贵,
2 T. ^$ y9 }: @5 [
, J' L1 b6 t1 |8 u5 m5 d  指责他“故杀降人”。; H+ u! o0 }; y. v2 M% ~

4 H3 z5 x3 C6 A  `' g  f7 e! e  c  薛仁贵的暴行彻底激怒了铁勒人,这些本来愿意归降的部族自此与大唐结下了不解之仇,他们率部坚壁清野,远走漠北,诱使唐军深入追击$ V7 r9 @0 y( ^  Q; U8 X: R
+ x7 @, C# j5 |9 W
  ,然后不断袭扰。最终唐军断粮,仓皇回逃,一路上先是吃马,马尽后,竟然“人皆相食”。一万多精锐唐军,等退到关内,竟然只剩了八百人+ @" W/ K9 p  ], I: z3 B' S
, R" P% {8 @! D& g
  ,薛仁贵的不当暴行为唐帝国招来了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最终还是靠铁勒名将契苾何力去安抚才收了场。. A8 K; D  e& A( c; w

5 W9 a, T* D# Q  ^  有人试图为薛仁贵辩护,说他确实是仁义爱民之人,之所以甘做屠夫,实际上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高贵情操。种族屠杀只是
/ Z4 _7 F4 E) L# ?! O- l5 t2 O( M3 O- J- s3 y' d. W! b2 v  P
  为了消除隐患,确保之后的边境安全,彻底杜绝有可能再发生的边境争端。薛仁贵爱的只是自家子民,为了只是大唐百姓的安乐,固然有局限性
1 E+ |6 r4 K/ L8 G/ ?# R% `  W' r$ g# i3 {+ K2 }
  ,但却非常务实,有一种“除恶即是行善”的大慈悲心境,所以无愧于是中原百姓的保护神。
7 [# A" D* P& ~  }* u
& M# y+ g) }2 ]$ E  这种狡辩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颇能惑众,不过其强词夺理终究是经不起推敲。如果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那也应该将这个分析标准套用到# o* ]% Y0 Z4 ?; W

  r7 R; f- o- n7 G5 }  从古到今的每一个屠夫身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岂不是都没有错了?而南京大屠杀的统帅、还有无数杀降活埋俘虏的将领,甚至是那, p& M, I, d* p/ e

0 B: T8 w/ r" f* g  些杀人盈野,屠戮平民多达两亿的蒙古兵,也都是为了祖国消除隐患,捍卫本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拥有对本民族百姓“大爱”的功臣了。# R- E# ?* |8 y; y/ H

1 y+ _' V% E& L6 R6 m5 X  四、名将未必是仁将4 P6 P! Z2 e7 a7 N/ j/ Y
; L! d2 ~* n& J5 J+ ]
  670年,吐蕃再度兴兵侵唐,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唐朝派出十余万大军欲夺回失地,统军大将就是
' Z% S% u  Q2 j  {
; w, w7 ~) q( v  b5 R* h  演义小说里号称战无不胜的名将薛仁贵,结果唐军在青海湖以南的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全歼,“死伤略尽”,薛仁贵仅带着很少人逃回,被“械
7 ?! `3 W" q; I7 @5 X" N' r! O; D; J3 S- o0 L  Z- Q
  送京师”,“免死除名”,吐蕃乘势先后占据唐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此役之后,吐蕃声威大振,从此连年寇边,盛极一时,2 ]4 p; l# [+ ]' w, f+ I

) c0 H* r6 M% Q1 J/ x1 Z  控制了整个西域。
+ g* Z' j4 n) F  H% S8 j+ f
# w3 d9 Q* N/ F+ x5 V  V) W- _  由于此次惨败后果严重,薛仁贵晚年并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纵观他的一生,东征西讨,胜多败少,确实堪称是一代名将。但名将未必是
4 q/ t5 p8 ~0 d# a! u  Y3 c' ]4 {3 m! q( B( s8 W
  仁将,能打赢仗的人未必品行就高洁。但中国的史书上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而且喜欢搞极端的两面性评论,想捧的高大全,想贬低的一无是处
# x) k# V5 V7 k7 ?, @6 _/ m  N( i5 ?" }; }1 w5 I" B. U
  ,名将做了坏事也要替其遮掩,漫无边际地胡乱吹捧,这无疑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歪曲,以及对后世性质恶劣的欺骗。/ d4 i4 ^1 }; V
3 z4 h4 i. H' t1 w! _- U: t*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