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拉克战争
* h9 M3 N' D5 E) k* @0 T
2 r6 F& C" P( y: n. G5 B; F" t3 E 伊拉克战争爆发
& @0 t( X! o+ n) }) n2 Z e' r& | |- P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H# c2 M8 n: w6 [% W) M
- C2 ~8 e: E$ S* d$ y' X) X; O; S7 h 名称: 伊拉克战争
! }; ~' F2 T( c2 ^ M1 @+ ?/ o d8 B6 { c4 R% q) X0 m& T% R
地点: 伊拉克境内4 e$ W/ E, u& d8 A$ `
$ t3 }. H2 {5 k+ d, G( Z7 y& A+ e 时间: 2003年3月20日, m6 J3 w" `8 e9 K
5 m* ]+ v5 Z* Q8 R% p 参战方: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波兰等,伊拉克( {: ^- u4 Z; k
3 v2 O: W4 S: {0 U! W5 Z
结果: 美英联军获胜% ?% x7 d @0 [. F0 y7 o0 k0 t
- E. L$ d; e: g: Z4 {9 n& f. J1 z- I 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对比
& u- p# Z- T% C5 z& Q) N/ e. l6 |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不在伊拉克本土,海湾战争中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伊拉克战争,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绕开联合国直接发动战争。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关于该层面的问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而最后联合国和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4载核查无果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r8 M1 I0 ?5 T2 u( \" Z
+ E$ q; ^) R% w" D5 C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 v f% d5 t, X! t) d9 {! ~1 ~ m$ S7 n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库尔德武装力量。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动用了美国在海湾地区驻扎的大量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支援。
" Q2 N" L# v8 ~: X% m, ^
7 y4 l7 J" L6 A+ ^" B4 s! ?% z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四和第七装甲旅组成的第一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武装力量结成同盟,美国计划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其通过土耳其领土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茨尔港(Umm Qasr)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7 t# g8 [7 I u. F$ e
' _# {& L( C% d, L. r& C, c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各地的大量古遗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
% U) A* n/ w7 L" z1 c7 i# R- X1 T- M, c! t2 [' r" x2 X- W0 m
背景! f0 E* U1 z; B
* X& u, w' |; t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
- Q6 o4 g5 o. O1 u
5 ~; M1 ^. s V+ Y/ Y2 C% B4 v; I 描述:a6c7d717dcf5634cc83d6d35.jpg, Q4 j3 k' n) z( A" b s
% I* i5 w; v' [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美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引发争议,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众质疑和反对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产生2003年3月遭遇空袭的巴格达被烟雾笼罩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研究这场战争,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看待当今世界的视角,而且,也会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现实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战争威胁,这对于我们解决纷纭复杂的各种问题和谋求发展不无意义。而美军是极大意义上对伊拉克的侵略
: R2 B! z& E. i( E4 x2 j9 \7 U! ]
推动美国对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
( d$ T% s1 \, ?" }
2 i% {' l- | W$ a9 X0 P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还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伊拉克,还可以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2 f/ T4 {4 A6 {3 L1 p. C
' E1 s9 X: N+ w5 X6 G3 Y 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
8 Z6 e! I3 c/ f0 X. }" g( [0 I6 h( ?/ Z4 G) o# [; m5 N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
9 L; Z& j$ b% ^. D* W* L0 L! [1 U2 p7 R( ~5 {4 w) v* s4 W- u# ?
描述:808a27db5c328e5ed1164e2d.jpg
' @0 f( A* T# U \( z, ]4 h e h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政府构划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伊拉克战争(图1)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能源组织和节能技术消极地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反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配额生产机制。而此次“倒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主动权。伊拉克石油资源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供应者。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后)至70年代初,伊拉克对本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K7 K% l: N5 i. b7 y4 m7 r; n
1 b- ?$ `7 X. H' }0 o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还包括反美的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与整个世界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注:[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产生制衡作用。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被认为是拉美的第二个卡斯特罗,有着强烈的反美和平民主义的倾向,美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至少查韦斯政权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而俄罗斯尽管在近年来与美国拉近了关系,但美国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约俄罗斯,这对今后迫使俄在重要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将增加了筹码。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油价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仍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经济体不稳定也会波及美国经济。如果美国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应,不仅可以减少美国经济受石油影响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在这种控制下从世界政治经济中获得巨大的权力与租金,有助于控制未来的竞争者。( g3 y; n/ y) p2 ` l8 [
% I3 T: Y/ o: e
2002年下半年,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作为理由,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称美国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并随之大量陈兵海湾。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10:35,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开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军入侵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战后的伊拉克伊拉克地理位置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美军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伊拉克人逐渐由战前支持美军到战后的反美。+ ]' m- `- }$ E8 b7 b
; n. Q; F) e- J7 g
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6 H9 R! R2 `- V! c6 |* S" {
& ~4 g* [/ c6 i1 [* U 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国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政府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狂热。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 n6 d& m/ P, i
0 V7 D% S+ a; G4 ~ y7 N* e3 l' C 控制中东的石油: | [; c Q$ J% l
( K) w+ j( d9 b+ E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宫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C: L' O$ O! p/ S+ |( s( I! W; J9 N$ H6 S. \/ p( ?- l. O: i
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 d1 L7 @5 W% E$ E
8 Q5 D, `2 Y3 i6 V/ e- M# c" S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3 \8 G* t( G& B
9 D6 y3 O4 r! a 描述:a1ad16fa11eefaaf58ee9029.jpg
+ d8 @! p+ {0 j. J1 u* D; X }6 d" K8 L: z0 v
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伊拉克战争(图2)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4 V/ F7 d/ ^4 o5 \3 A5 ]9 }2 R+ G1 H% I# M$ j0 T/ m4 |
从与阿富汗战争参战国家对比,不难发现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战略意图直至欧元。以《货币战争》中关于石油美元的观点,美对伊发动此次战争对是对欧元定价石油的阻击。由于石油的战略地位,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也是一家独大。若欧元成功定价石油,那将大大增强作为外汇储备、流通货币效果。此消彼长,全世界为美国经济买单或将成为历史。伊拉克作为欧佩克第二产油大国,其独裁领袖萨达姆便是为数不多支持欧元定价石油的支持者。虽然中东石油在世界石油交易中并非统治地位,但欧佩克肯定了欧元的地位其影响会是全世界范围的。
' P3 g1 H, v4 h# `( G
' J# X2 L) D" `8 f8 O) s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0 k9 H* q7 A" h- p( R
# v8 K. L7 ?( W$ b 导火线
; v0 O& q3 d/ y$ O% T, |, _# O" o2 I! E# A. ?
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并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检团立即撤离伊拉克。: C4 T0 n; E0 [( A% N2 ]+ e; N+ M, N
$ `- t4 v* i1 H
开战理由
* d M& e6 s, F( i9 t0 q3 \/ ^
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9 \" v1 K) B d
4 M4 s- V, q) \6 L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政府,
5 g! u" P: \. V4 y3 v1 H6 M$ s/ T8 ?; A) j/ ~ H6 T: x
●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r3 [. {4 L* K( U" N
; z4 N3 H5 I5 E4 u8 E1 a
●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1 K: H: u) c/ E: q3 _/ ^0 [9 I8 j! z6 D$ v3 J
●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j" W' _' i/ T; ?; h, V
! f6 m9 a! x' n9 B; s 但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叙利亚则认为原因并不单纯。根据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的看法,美国已经被犹太集团所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只是犹太集团庞大侵略计划的序曲。美军攻下伊拉克后,将以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出兵伊朗,最后则轮到叙利亚。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兰民族的经济命脉——石油,从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个中东地区。
: d9 w. f+ |" ?5 V7 m0 ~+ A# ?2 [' x3 @* ~7 @. Q2 g
战争进程
8 ?: m! A8 U# ]% c
& K3 b( ?6 {/ T8 s6 ` 战争开始阶段。美英联军从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 u7 Y D# A& S$ ~
1 O# G! B/ m8 Y9 F4 X 僵持阶段' r+ R+ D5 g$ a _4 A( N
( l( H+ F& P" K" L1 R/ y' d! \ 战争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2 W8 f% {* e7 N8 I8 _9 x* ?& u) y& R2 ^) D2 R
转折阶段5 D. x# r& a" A5 w8 \
7 V0 r: t( C/ b. j0 N4 g( b
战争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 r; Y6 v7 ~6 f0 ~
8 D& S% F5 b- R# W 收尾阶段( N+ Y5 o, H8 _* s
) m' V. T+ E' E7 x: R6 y. x3 v
战争收尾阶段。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 ]; G Q3 ?# O* s% H! E, h, v* z
6 ^$ V" m: E- v: s R0 [; @" | 反战与主战
# J( c% t: q6 f5 z$ h
, N! v8 z, `2 Z' K* f: Q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日本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 Y$ x' O. x- Z8 U4 h+ J0 H& X8 M3 C2 L
这场战争遭到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 ^5 q, B" |. n _; K
* D- x: N0 U. H/ P 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宣称,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由于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谴责该军事行动,认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奥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联军战机飞越其领空,土耳其禁止美军通过其领土向伊拉克北部发动进攻,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 i+ O1 Z+ R' ?- }9 k
4 }- o, `+ w6 x* w2 X 全球普遍的反战情绪最终导致了全球反对对伊战争大游行。1.战争结果联军占领伊拉克初期,由于结束萨达姆的独裁统治,受到伊拉克民众的广泛欢迎。美军进入巴格达时也曾被当地市民夹道欢迎。战后,在美国及各国的帮助下,伊拉克经济得到了恢复,但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庞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针对美英的军事占领而进行的伊拉克游击战正风起云涌,美国16万占领军介入伊拉克内战﹐深陷比越战更难以自拔的泥淖﹐兵力紧绷﹐使美国无余力对付其它挑战。美军阵亡人数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关﹐超过了9.11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三万多人受伤﹐许多人留下残疾﹐导致家庭破裂等悲剧。
" ]& X5 r& }$ W | U& l+ s' @) j/ Z, R. n
影响$ G6 ~; g& K! N
% O( _+ b# ]' q4 E8 n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
0 y+ Y/ y7 J8 d
2 E3 K7 }) R9 {+ s 描述:cf5a831663187369f2de3238.jpg
, E' K" J ?+ y2 p( l& z s$ @
( L1 o/ [3 y6 E+ Y. X+ U9 B: [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倒萨控伊”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但是美国政府很快发现,他们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从布什总统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到现在,伊拉克的局势并没有象想象的那样趋于稳定,而是越发混乱不堪。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也使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伊拉克战争武装当前,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战争对该地区及世界经济的打击正日益显现。鉴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令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此次的伊拉克战争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相比,其严重后果必将对正从低谷中艰难走出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消极影响。在评估战争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时,专家学者虽然见仁见智,但担心和忧虑仍占据了主流。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旅游业和航空业遭受重创,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美国经济复苏将步履艰难等几个方面。: O. Y/ a# P& q
# y" e5 C: ~4 L7 J; p1 z9 n
伊拉克国内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火,关于伊拉克战争,很多人说美国胜利了,也有人说美国失败了。说美国胜利的人,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认为美国已经打败了萨达姆,所以,美国就胜利了。说美国失败的人,是从战略全局,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综合角度看问题,所以说美国失败了。
( E3 @9 v+ d& ?, P8 I" [" [
: M9 U _# t7 q0 B# S 其实,美国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0 q& h- m+ X B7 r3 q( i( F
. A- {6 P1 P1 g 非法的战争% F: n8 d9 M5 |0 v( }
7 V* p9 v! e0 x( a) ?0 g) \' S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法的战争
* x/ \! v) S4 d
2 d) q% p2 a8 G5 m 当今世界,是一超多强的世界。美国处于一超地位,这是事实。但是,一超并非可以一霸,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多极化趋势的逐步发展,我们可以预料到美国的一超优势将随着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穷兵黩武的政策而逐渐消失。; ?3 i: L# z. O. u/ l
2 \! }4 @& u/ h, H
这是一场非法的战争,美国打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悍然攻打了一个主权国家。这是开创了一个非法的先例,也树立了美国喜欢使用武力的形象。因为是非法的战争,所以受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共同谴责。在美国胜利时,伊拉克人民没有受到特别伤害时,这种谴责声音还是微弱的。因为美国认为自己是一个解放者,美国可以给伊拉克人民以幸福和自由、民主。当巴格达的隆隆爆炸声、血肉模糊的场面一天天出现在电视画面、新闻报刊上时,当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枪杀平民、奸杀少女时,世界爱好和平的善良的人民的眼睛终于雪亮了,不再对美国抱有任何幻想。因为,伊拉克战争,彻头彻尾是一场侵略战争。事实已经证明:伊拉克战争,美国不是反恐,而是在制造恐怖。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无论布什如何辩解,都无法否认这些铁的事实。# F2 H8 Q- b, j4 A$ [
( v, Y B% v& v
影响中东局势
* S+ u, f! U' l+ ^
9 |0 E- g3 B7 T6 C' A0 m. i6 ? 伊拉克战争,将深刻影响中东局势
: z" m& y( ^& C6 p7 ^' p1 {$ J, ]/ P9 T, I0 s( o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武力改造中东的序幕。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美国推出了“邪恶轴心国”、文明冲突论和大中东计划。美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即通过攻打伊拉克,推翻萨达姆,在中东杀鸡给猴看,让中东国家知道,如果不自动服从美国控制,则就会遭到如萨达姆一样的下场。同时,推出邪恶轴心国,明确以伊朗和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即对朝鲜和伊朗发出警告,萨达姆就是他们的下场。为了安抚世界舆论和其他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美国推出文明冲突论和大中东计划,把美国霸权殖民中东的目的说成是改造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的中东,把美国与伊拉克、伊朗人民的冲突说成是文明的冲突,以获得最大的西方世界人民的支持。2 R; l2 J: @7 z0 A, G
% A4 \; ]; F( y- i; j5 l3 C 美国气焰如此嚣张,是它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军事实力是很强大,但是,这种强大只能用在打击一个国家上,并不能用在建设一个国家上。伊拉克的局势,特别是伊拉克人民悲惨的遭遇,使美国在中东受到中东人民的共同敌视。据统计,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已经造成60多万平民的伤亡。造成几百万人民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 u6 Q9 B+ H4 A
# d% \& }* C+ V( N3 _5 j1 a 影响世界格局
& \, H2 J; x' K9 @) O2 y
. l' G$ F9 r# Z8 s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的战略影响
$ U. T! D% e% f5 m7 F- \
6 C7 q/ G" G' L$ ? 伊拉克战争我们要感谢美国,是美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即一个国家,如果要强大,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国的痛苦之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成为众矢之的。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为什么先胜后输?胜利的是军事,失败的是政治形象和政治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会赢得欧盟的忠心和爱戴呢?因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使战乱后的欧洲获得发展,因为美国在二战中巨大的付出,得到欧洲国家的拥护和爱戴。武力的结果,得到的必定是反抗,即使一时反抗不了,但反抗的心在骨子里,等待的是合适的时机而已,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暴制暴,只能得到更多的暴力。美国为什么越反越恐?是因为美国作恶多端的报应。恐怖分子也是人,本拉登也不是天生的恶魔。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者,难道就不怜惜自己的生命?不是,是因为仇恨积怨太深,使人忘却了自己的生命和痛苦。这是世界的真理。- b/ i6 o2 _7 f7 s9 Y, }" h4 o' E; Z& N
& c3 D U# h7 _8 O# ~
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世界需要和平,也要进步,落后就要挨打!
# P& {" f) D' H2 V/ l8 ?. f: D1 {" s+ F1 R, B
美国用兵得与失- X& ~1 r! L( P+ u, G3 ^$ w
- x. \) T3 i" N) s0 {0 |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 k, T2 c+ ]6 k* v( w3 u7 K4 Y+ B
8 h, l3 A+ r6 p/ j6 i4 }' v. \( ]* g 描述:fd428c45636fd07a86947309.jpg6 f: c9 w$ }3 q) T; y/ Y5 R0 R- F# @
' }. y& M& `1 N/ \( ` f" z
●耗费军费7630亿美元,超过朝鲜、越南战争的费用。
$ J" R' n& C4 x# e' h- C
4 e" k0 u: ]6 ^4 E ●与7年前相比,美国在中东的介入更深,立足点更多,但影响力反倒还不如当初,对以色列控制不力,在巴以和谈上乏善可陈,对伊朗的态度进退维谷。
: u. H1 M+ u* P% e& ~) f6 v5 P& _" }3 M% ^
●两伊原本保持着中东的平衡均势,萨达姆的垮台,让伊朗少了一个羁绊,影响力大增,原本在这一地区不成气候的“基地”组织也猖獗起来。! I4 p% |. x9 ^
5 Q K4 _, Z7 J+ u 得
4 q$ w8 h6 L5 r: z
0 Q. W# Q$ Y" o! }) q2 J ●美国在中东终于获得一个可以立足、又无需过多顾忌繁文缛节的基点。这些都是美国自二战后梦寐以求,却直到伊拉克战争后才实现的。! u$ x g$ @9 N( O7 ^
: c+ k0 Z2 H7 C! @0 {
●现已调职阿富汗的前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当初在伊拉克推行“拯救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什叶派和逊尼派间的仇杀,孤立了原本就是“外来户”的“基地”势力,让北方库尔德人同意留在伊拉克版图内。
8 ?$ r& C5 s4 j2 G: Y/ i( \, ^9 _* G# S& |' r. q/ r ?
编辑本段9 C2 K! x. _9 J0 \: v7 ?, w
# g- W5 q e7 \ n3 J7 { 战争代价
# x# A; a/ l- B. O9 p6 `' _+ K L
2 K7 G5 ?7 X$ j4 `- s8 B 美方7 |( D% R2 q% ? h( P! c
; N& q" d4 j b% T. O5 V
■4471名军2010.8.29部分驻伊美军战斗部队返回华盛顿人死亡2 X6 z8 g) X3 T3 {8 j
B6 j) b" K% M1 |9 a, M7 H1 O ■3.2万名军人受伤2 A8 r3 [) ~7 R& `9 u' i4 d6 p
. O) Y* S- Y( r6 u* k: u4 c6 s ■7630亿美元战争开支% O1 e7 ` L5 Z6 e
6 F' ?. m2 Z) _# Z- S. u7 a. r ■500亿美元重建! H' x' \- r* S9 [3 O, f
* n" F+ w# p( _$ k" w& K
伊方2 R: y" ~! ^, H3 N- A
+ a% b' p$ |+ U ■8000名士兵死亡
5 W+ b" e" q9 a1 _$ k0 g
% E2 X/ I* Z6 X7 a1 q ■10-100万平民死亡3 D f7 A2 T. A: ^2 Z
, V" b( \; {/ e& J
■480万难民
0 J1 x* c2 L6 E; U: N, l f' f2 K- H0 t# |
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教训”
4 u4 _7 n, q3 N8 q& Q% b1 N
a4 h( t" W2 v 2003年4月底,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发表了一份题为《伊拉克战争的“直接教训”》(The “Instant Lessons” of the Iraq War)的研究报告。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美国研究机构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最新最完整的报告。报告系统描述了交战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和作战过程,从战略、战术、军事理论、科技运用等方面对美伊战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j) S/ s- Y; k" h+ ^0 X7 k/ J. {# V0 q/ ]7 G5 n
关于军事原则和新战术相互作用. x* Q/ Q/ j$ f, S4 M; M" i3 t
* I9 ?; n7 \. H# a0 T' t0 z: k
一、 能力、适应力和战争计划的弹性。
6 {% J: ~+ y8 k# z" B& `8 x8 a" j6 D% V1 w4 g* P
二、 同步性、同时性、速度、联合和联合武器。5 v! [/ T2 F# }; U* S; y
, o8 v2 M; a: B6 n" v 三、 情况获知、情报监视和侦察。5 `: W. {7 p0 L
# a* p$ K) o' v$ F
四、 太空战的冲击。
3 z9 r+ e4 _, S8 i1 C, d) X* A% G1 X2 o" Z
五、 全面联合优势。
: H: f5 z# q e8 @# u$ W
1 L: Y0 l. r0 \ 六、 正在推进的空间化。
+ G& V8 j1 l0 P& s" }
{% e. X" B1 x6 v 七、 训练、战备和人的因素的价值。
5 L2 j4 A3 J& M W+ j+ o' E4 W9 L- j& l0 E
八、 技术的价值。3 e/ ~. v/ r2 \6 q- C4 h4 c2 r# `! j
; O4 ^ ~8 A0 l( m 九、 持续性的重要性。* }. a3 S3 @4 x+ i6 D- S
0 N- J2 v+ |$ {" z8 ^0 Y1 c
十、 空中加油。& ]" Y$ D0 E6 [. v. V/ Q5 s3 z* o
: q- f* \) E% r9 d L* b, G! B 十一、 后勤和力量投送(后勤和力量规划)。9 |) {* x$ ^5 ~) Z9 N
% t% Y$ `/ L# q& n 十二、 海运和空运。6 E9 F1 I( Z) a: V, j& s3 V
( u" C Q/ m+ B% N* u9 o 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具体教训
7 Y/ C/ j, a4 r6 l# W, V5 w. S$ ?! K+ v; ^8 p
一、影响战争与联军部队总体进程的经验伊拉克战争态势图教训:4 l/ A6 l' r3 F3 {9 W" g
' ?; D7 v B- g3 Q# R- Y) A
(1) 陆空力量互为补充。
3 X4 c2 q, h( ?: s2 C2 K! i( y5 J8 C: j/ n ~/ l7 D; c: P+ |, ~3 i. C
(2) 精度和焦点。
1 t6 L& u, m6 m6 S
! ~7 [3 s# G D! ~6 ]6 M (3) 网络中心战。# p; m2 E N/ U3 \9 F- R1 J
8 g# }9 U; N$ F9 h (4) 不对称战争。0 }8 W1 ~0 ^4 g, g1 M( F( l8 R1 b m
, C9 ]6 Z' l# a. W/ |! x (5) 误伤和伤亡问题。" e& A' W1 \" e
- L. T. i4 A6 V- n- O' w0 ]$ k1 S! D (6) 战后回顾兵力计划和增兵。
# W& l1 \6 X' Q4 i0 T& E! D# F
0 C% l0 D- Z1 e0 m (7) 维和与重建。
2 s& G7 R; z, t5 }, D0 f0 k+ v: k7 y) V& g# X) S7 L8 B$ @
二、空中力量、导弹和地面防空力量的经验教训:' ]/ g) a# x- T" \: O: j
6 b: k8 R# f% f
(1) 制空权。
% o, M2 O( o) \" ?' f* w- Y, {: `% [( W5 A5 ?
(2) 真正全天候空中精确打击能力。0 @* N$ _0 O% {; o
% L; M8 R( @1 |& f+ K (3) 效果中心战:限制平民伤亡及附带损伤的同时根本改变了空中力量的效力。3 K/ A" m" c/ H7 x
8 |: Q- W [2 g$ a/ J* M
(4) 是否限制平民伤亡和平民设施的破坏----不对称战争的一个双重标准。 v: x3 c" k* \1 Y9 a
/ r) a g- E& k6 ^
(5) 集束弹药问题。
; Q7 \) o6 }, P2 H
; v/ I0 u& `; ^# j* k (6) 轰炸机和大载弹量的优点。
& W; K$ [0 ?6 ?) _" C% o& ~5 o
# x2 d, Y! O' L( M( Y& }5 o" [( h (7) 隐形。
4 h! u4 \4 ?0 A6 \# D9 D
- h: ]6 X* K0 i" d( J; k/ _/ i (8) EC-8联合星飞机(JSTARS)的作用。
1 k0 l; X* I' p, |6 N1 O
' i5 ~ Z+ A& P6 k) g% K0 J" t (9) 对敌防空系统的压制。 U; w- ]( V) f% S Y( y1 \
2 u( `6 T8 ]/ |' [ (10) 城市近距离空中支持是一个现实。
! v7 I5 v9 e7 T, E* ^; [! x8 S+ i* j6 Y7 G" m; H) V& ^
(11) A-10攻击机的实力和弱点。" s8 p9 U5 ^3 d) W
9 B6 B; J2 [% z! ~1 \ (12)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实力和弱点。9 n; E% b5 y; P6 ?- ^% X& J2 `
9 k0 k8 B+ x J M/ U V3 w
(13) 美国海军陆战队鹞式战斗机。, Z0 H4 {: C+ [. t" f
# }- Q0 x' J! T, h5 r% e" y6 w* H7 e (14) 巡航导弹。* z- h+ j6 J, ?9 P( X/ W2 C" z
3 Q1 t( W# ^: u- _$ B8 H/ G (15) 远征空中力量的价值和联军战备、配合默契性和维新性的问题。
: |2 s& `$ Q* m# M1 G- J8 g
; {$ [ }8 s2 e; V) N4 U (16) 爱国者导弹的作用依然引起争议 敌我识别(IFF)问题暴露。$ _* F7 k9 A' C% J' Z9 k) r
; O* Z0 L% C/ R
三、主要影响地面部队的教训:
2 o) S: m4 A3 g. X/ S
. m; Y" ]5 W2 A( P' ^% e) q( f (1) 主战坦克、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价值。
; ]$ h: r6 f0 ~" }; M( J: ?' `: \* v6 H" P4 [7 R" K) Y
(2) “精确炮击”是“精确空中力量”的天然伙伴。
( J: b9 v3 E/ V: r3 ^9 O% k' y8 P! ~) \: B# e
四、特种部队成为联合作战中重要角色的教训。
8 a3 F+ A8 C, B, q. N7 X6 S- k5 h4 [" P& q
(1) 城市陆战不必在传统条件下进行。, v3 B" }5 s/ e+ A8 N/ W
9 z+ G7 y+ U e. W5 K6 [. E
(2) 使守卫者调遣到城市外。, X( P* u' k8 m
: P- o4 H {6 P2 c. B) p (3) 研究和再研究本地气候条件和作战条件。3 Q3 h6 s% k! E. T+ F' ?6 F. H
+ r! |4 \# M4 P
(4) 联合力量规划、配合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问题。- k" l7 A' K" o
; N4 M, K% Y% T) X) ? _0 _( r/ L 五、影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教训:
& h8 U% E# `: n1 C s( Y5 y- e0 y1 R4 g" c1 B: S: T) {2 x
(1) 航空母舰。
, [' v7 G. `5 p
- b8 d# J$ r2 U3 \/ F7 ^/ R (2) 巡航导弹船只。
- D8 z! z2 D# y9 n. C
9 n' E9 H" `( t2 z& Y7 A (3) 海军是“后两栖”和“后近岸”力量。
' i9 Y* y+ L6 ]0 t' }5 Q$ c3 Z4 ~4 ]$ @' v) S# S5 b8 W
六、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对称战争和情报相关的教训:
0 ?+ J4 i$ o9 b' l3 A% \8 H% o# y+ B3 d
(1) 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关键的运输系统需要更好的评价、定性、定位。
8 k v+ P% W: M, y4 V. G6 B# Y J+ u( S! \) |- O
(2) 迅速可靠地确定化学、生物武器的设计和恰当的防护设备。9 [& _0 k4 w* U" F! [# n$ H" \
9 c, k+ w1 H$ s0 c$ Q* Y9 s
(3) 在多国搜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T g0 Z0 T1 h5 P
1 Q, \( t: [2 l (4) 伊拉克不对称战术和与恐怖组织的联系。
8 Q! h1 q# W5 T. {8 I! A( H) D; g. B+ M' ~, h
七、政治、外交、心理战的教训:1 F9 D+ a; U2 G3 V+ ?. X3 ^! ^
( U3 Z/ |* f- N% z2 v, a3 m (1) 心理战的有限成功。
2 p* y* w/ i5 W0 }% N* ]7 @+ v3 y, x$ b8 z, J* c$ N
(2) 公共外交的战略失败。3 E6 Y$ s, F4 x9 ?. a- a+ D6 [$ c
' w% K# a0 g( z (3) 布什政府存在的问题。! _$ W2 x, S) T, X* H& l1 A* o Z
# s0 V+ B2 P+ X ~ 八、其他教训:
0 i( C; n& a$ M4 d# e2 z) Z
1 ]( C$ w3 a7 Q" q( V8 ?7 ~4 A f (1) 妇女在战争中的地位。
% O) J5 o7 F! {' S1 R
: X3 U5 x: n, b5 E, ^& [# Q (2) 军事医疗设施和性能。0 k7 h( b$ J/ d" P+ e
) P8 Z t: Q& r+ `" s/ w (3) 安全成为一个更严峻的话题。" Y" }7 v3 b$ _8 K8 [
, e( Q& I4 s, G( [8 c. A
(4) 世界应以和平为主。
$ D( H9 [9 \! D2 P8 k6 D
+ K- G9 m6 X: d! Y$ S- f+ l: M2 N 美国高层的争论
2 |& ]- q, C; O, O, y/ f- L& \
2 s7 s, c- s( K) [5 ~- m 一、战争计划的争论。
$ N1 n! @4 p; I. n; U! d' |- h" {* C; |; {! ? v
二、政治因素引起“战争计划”的争论。' }9 Z: i$ m9 H' `8 r9 n
% N7 g' T6 l/ g% Y& y6 G! ~' h
三、关于不了解“战争计划”详细过程和特质的争论。' c0 M1 h# ]1 T3 y8 {! N7 Y C
7 w% W6 H" `6 o
四、“战争新样式”的争论。& L- |' }' r& d- m) I1 r; U
% u) t1 N2 }; I- q
五、“鲍威尔学说”与“拉姆斯菲尔德学说”的争论。/ W/ t8 |" K x4 n9 A4 C" H
D3 n. [4 a( F1 {/ K0 Z 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情报
8 {+ l8 ^; J A' e; f- f3 X* @6 j' t% r8 A x+ j
14载核查无果 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组图)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在伊拉克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尔斯·迪尔费尔对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9 H \: b; O, p, Q0 v2 f& {0 q* D9 Q8 W& ~/ k+ \7 X
2003年1月27日* h( x$ [5 y6 V1 |4 t, E
8 g! D& E8 b, `2 v1 G. U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安理会提交第一份核查报告。报告认为实地核查工作总体上得到了伊方“相当不错的”合作,承认伊方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关过去4年研发导弹和生物武器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 n& `# w" c- z+ d/ j8 m7 ~8 w" g; A
2003年2月14日
* {+ ~5 P# _+ f( Z5 e9 i5 C6 T, a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二份核查报告,报告指出核查人员通过对300多处可疑地点实施突然核查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方对核查进行了事先准备”。8 M+ j4 D+ V5 `& h% a# J D/ ~
3 s" n W+ t' }) s/ Z t6 k v
2003年3月7日
8 o! _5 P6 l7 E" H0 j& J" K/ f7 A2 X0 G8 w. E! l5 i, _
联合国监核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第三份报告。报告称伊在销毁违禁武器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措施,“致命武器正在被销毁,核查工作正在继续进行并可能产生一些结果。”另外,三个月突袭式核查也未发现伊恢复其核武器计划的证据或迹象。
) S7 d2 C! x& |: Y6 e
) ]5 | r8 ~! \# E 2003年夏天
( V6 E0 X! M9 y7 _% n( P3 S; f7 Q: T/ D
美国政府成立“伊拉克调查小组”,该小组由1000多名武器专家、翻译和其他方面专家组成,第一任负责人由前联合国核查官、美国人戴维·凯担任。凯曾在2003年10伊拉克战争(图3)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中期报告,称他所带领的小组在伊拉克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凯突然辞职并称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几乎都错了”。此后,迪尔费尔接替凯带领调查小组。 i) f9 @& Y: O4 h: u3 o' `
2 J" `7 K' \& w1 Z 2004年10月6日1 G: A/ ^( R6 j F
" G: q/ w# v' a' U9 L; ? 迪尔费尔带领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公布了有关伊拉克武器问题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就没有再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由于联合国10多年的制裁,萨达姆政权在制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极大削弱。至此,为期18个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画上了句号。 迪尔费尔通过中情局官方网站公布了92页的附录,以补充说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长达1000页的武器搜查最终报告并得出最终结论。附录指出:“经过18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已经尽力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审问有关囚犯……从目前看来,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已经动用一切可能手段。”9 B3 C9 n4 G. H+ d9 r- Q
, f1 h% B- m7 {" K
据悉,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政府最多时动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译、武器专家和其他专家。这个武器搜查小组已于4月份早些时候正式解散。不过,美国官员表示,有一个小型工作组将在驻伊联军的领导下继续工作,以处理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事宜。
6 {) x, ~% x0 M% Q, q. [. U# N8 _4 o4 O8 s5 ~* u
“弧线球”是棒球比赛中投球手掷出运动轨迹呈弧线的球,用于欺骗击球手。美国总统布什指派的独立调查小组近日公布伊拉克战争情报调查报告称,美国在伊战前的情报失误主要是受“弧线球”欺骗所致。这里的“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线人的代号。 按照调查报告的说法,这个“弧线球”声称伊拉克研发化学武器,并拥有大量移动生化实验室。但伊战结束后的调查发现,声称自己参与伊拉克违禁武器计划期间,这名线人其实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内。 伊战情报惟一来源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弧线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学工程师。联合国核查人员1998年撤离伊拉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急需获得有关伊拉克武器发展的新情报,“弧线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线人。报告指出,美国2002年10月公布《国家情报评估》认定伊拉克拥有生物武器,“几乎完全只基于”来自“弧线球”的情报。 报告指出,美国情报部门几乎完全依靠“弧线球”提供的线报,并且未对线人提供情报进行细致核实,这是中央情报局及其他情报部门错误判断伊拉克违禁武器情况的“主要原因”。 美国情报机构成员很早就对“弧线球”产生怀疑。部分中情局官员指出,当“弧线球”申请移民欧洲时,他的记忆力突然大幅“增强”;当移民申请得到批准后,他似乎又患上了失忆症。 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国防部官员获准与“弧线球”见面,显然是为了调查这名线人是否真的经历过所谓的化学武器事故。调查报告说,这次调查的结果是“不确定”。但这名官员表示,“弧线球”在见面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还对线人一口流利的英语感到吃惊,因为德国情报部门说线人不会英语。中情局2001年从德国情报部门得知,线人“失控”,不知去向。 虽然存在诸多疑点,但这名线人的一派胡言最终还是成了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依据”,其中蹊跷耐人寻味。美国《纽约时报》昨天评论说,这份最新的调查报告在伊拉克战前情报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决策者如何利用情报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等问题上,语焉不详。随着伊拉克战争临近,问题不断出现。鲍威尔在联合国做陈述报告前,中情局要求与“弧线球”直接接触。中情局下属某部门负责人要求德国情报官员安排与线人共进午餐。 根据调查报告,德国情报官员反对说:“你不会想见他,因为他是疯子。”德国情报官员说,“弧线球”患有精神病,与他谈话只会“浪费时间”,他可能是个“骗子”。 中情局多名成员表示,他们当时向上级报告“弧线球”可能不可靠,但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一名中情局成员透露,后任中情局副局长的约翰·麦克劳克林当时听说线人可能是骗子后只是说:“哦,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员说,鲍威尔在联合国陈述报告的前一晚,他与后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尼特通电话,警告依靠单一情报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调查报告说:“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体疲劳作为回答。”
% n, `; B4 |# i6 j C# P1 r
D/ z2 R1 O/ g- x/ Y 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利特在转到英国军情六处任职之前,曾于2001至2004年间担任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称,英国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废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 报道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报当中透露“伊拉克没有能够发射到以色列的导弹,而且也无一能携带细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发现,(伊方)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已经下令废除相关导弹,不过伊方认为他们能很快重组这些武器”。数日之后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情报机构已经接收到伊方化学武器“已被废除、消解且很难重新组装”的消息。然而,就在这些报告出炉后的数日内,英国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Y& j X6 a; ^$ X
+ U# I& k1 W# N 斯卡利特就这些消息表示,2003年3月对“伊拉克已废除生化武器”的评估与萨达姆。侯赛因可获得武器或分解这些武器的结论并不互相抵触。斯卡利特辩解说,自己的报告并未说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说这些武器可能很难被找到。
6 |0 m4 n' U9 k4 k t2 U5 } T& [2 |2 H9 i+ n/ q" C4 s$ R9 U
当被问及这些报告是否代表着“颠覆性的时刻”时,斯卡利特说,“它们不是”。
! K) T' [4 {7 k5 K8 k# }1 M
3 U8 K: i, E) h8 p' q# g 而就在8日当天,曾在伊拉克英军中服役的英保守党议员亚当。霍洛维同样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英国政府所谓“伊拉克具备45分钟内向英国发射化学武器的能力”这一重要情报的次级来源竟是一名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而这名出租车司机在偷听乘客闲聊后,得来一个错误信息。英国军情六处已表示该情报无效,但出于种种原因,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伊拉克武器威胁情报档案中,就将“45分钟”这一谬误当作伊拉克武器威胁档案的核心内容向外公布,并随后加入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 D6 A: f$ e" q' p* g- Z# X6 J0 x8 I
伊拉克战争打响7年来,英国国内反战情绪一直未中断过,曾引发大规模抗议游行。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有179名驻伊英军士兵丧生。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小组预计明年晚些时候将做出一份全面评估这场战争的报告。不过,此次对伊战的调查只是为了“接受教训”,而非惩治任何与伊战相关的人员。
" N; ~( h2 a7 O4 O9 J( I
' ]5 _' J2 [6 a, ]0 x 奥巴马宣布从伊拉克撤军' d* S }& g+ \! h+ T" m) Q. b' w5 [
; }7 D% ~" }2 h$ y '700')this.width='700';" title="伊拉克战争">7 R- I u9 ]6 m+ ]7 i
* K* d9 e! p) B. m 描述:570f8c589af1f69c9d82041f.jpg! F( J5 E. D2 z- b4 x
! Q6 Y X# r" M5 B
月底终战伊拉克
$ w Q" ]% M: `9 a0 U- K# j0 D- T+ D+ H l/ O0 j" b# p
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表示,本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届时,自奥巴马上任以来,9万名美国士兵将被带回故土。尽管这对民主党的中期选举不会有利,因为阿富汗战争已经愈加血腥而充满争议,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里程碑。奥巴马的演讲很不错,他成功地让退伍军人感觉到自己在这场“哑巴”战争中服役的价值。而且他还说中了一点,那就是美军在接下来的一年将面临更多伤亡,因为过渡部队要等到2011年底方能撤出。奥巴马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的消息美国究竟从这场干预战争中得到了什么?但凡有一点所得,那也是对入侵伊拉克这一决定的持续积怨,以至于无法冷静对此问题作出辩论。我们曾是入侵伊拉克的坚定支持者,但并非因为我们认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与“9/11”有一丁点关系,而是因为我们害怕他从海湾战争之后被禁锢的牢笼里冲出,再度对该地区造成危害。但我们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论断是错误的,我们对这场战争付出的生命代价的估量更是错上加错。倘若当时能够预见到伊拉克会就此崩溃,陷入血腥与混乱,我们不会支持这场战争。$ D6 x0 ~0 r: W9 g# T; W+ o
r: g' p8 z" b7 m# e3 i! g
说到头来,伊拉克今天的境遇究竟如何?《纽约时报》有一篇令人沮丧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及其盟友甚至连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供电都无法让巴格达实现,而他们占据这座城市已有十年。! K/ y6 e( g: C
s6 f' R; ~) B( m1 z
在政治方面,情况更为复杂。伊拉克尚未出现广泛担忧的另一个独裁者,截至目前,该国各股政治势力无不按教派分立而四分五裂。上一次大规模和平选举出现在去年春天,尽管参与者甚众,但并未产生明确的多数派,从那时起,僵持和拉锯就成为家常便饭。选举也表明,并不像遥远的专家们说的那样,阿拉伯人并无困难理解民主的含义,他们自身也期盼着拥有民主。随后陷入的政治僵局就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不理解:现任执政者对权力有急切的占有欲,他们不管那些投票箱前的人们究竟想表达哪些意愿。
/ K/ s$ A# n/ k( @8 `% O. M' ?& @/ o" ]# A2 Z9 K, j
在这个特殊时刻,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能否以在伊拉克现存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让该政府愿意倾听选民声音?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伊拉克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的和平转变。这不仅对伊拉克具有象征意义,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胜利。问题在于,一旦美国从伊拉克撤军,那么对该国形成影响的力量也随之减弱。此外,伊拉克现在应是一个主权国家了,美国究竟以何权力干涉该国内政? W' Q1 s6 h3 i! P8 b3 I' e" i2 A
% h, {/ t! T5 K! q4 s3 z8 W$ R 据猜测,奥巴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冒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将驻伊美军顺利撤出。他还有阿富汗要去关心,当然更包括寻求连任事宜。在小布什的“自由议程”中东计划造成一系列悲惨恶果之后,审慎行事确实比蛮干更好些:趁着情况还算过得去,能溜且溜。但是现在距离建立一个负责任的伊拉克政府何其接近,此时,在成功几乎唾手可得时放手,这种诱惑力多有悲剧色彩!4 s6 S* S+ a: o/ z, i% y8 t) \
+ P- H. ?* n. x" @3 C9 ^. ^9 X
以伊制伊
6 n/ e% j# H4 {% N3 ?* a5 t" g
% n8 ^9 ~" X$ J/ q! q: T: ?+ z* h 美军职能转向& \7 O! ^! c5 \3 m, U1 D; N
# q# f; h/ S# k: n+ W+ p1 ^
奥巴马政府去年就低调地开始了撤军工作。2009年1月驻伊美军有11万人,到2010年7月底,这个数字下降到5万人。
; U, { d r B8 N5 _; V3 r' q N& B( S& H
8月2日,白宫表示,终止作战任务并不意味着美军在伊任务全面终结。8月31日后,驻伊美军将进入为期一年多的过渡期,直至2011年12月,过渡期内部分军力仍将保留。奥巴马此前曾表示,保留军力可能在3.5万到5万名之间。
9 \0 d+ I |$ u4 Z% b7 U
" N' j1 d; _6 e, O5 g* @ 白宫8月2日还向媒体分发了一张2010年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数量变化表,但并没有公布其中有多少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
6 ?0 I, l( A- m1 F/ T! Q1 n. S; \1 @; S' v* ~
伍德告诉记者,美军中“作战部队”是个含糊的概念,通常指亲身参与武装进攻的人员,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员均为支持部队。在伊拉克,后者通常承担培训当地武装力量等任务,以维护治安、打击恐怖分子。. J' N6 J7 o4 \0 X, |
1 f/ n. m9 v" A5 J
伍德认为,奥巴马2日表态的实质含义是,美军在伊拉克的职能将逐步从直接打击反美武装分子,转向培训当地军事和警察力量。“8月31日以后,你将看不到美国兵在伊拉克大街上维护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人。”7 v3 t4 z. l# K' \
5 t/ K" P9 b9 \! f" m 发展经济
# c" H$ ?1 q- i4 H c: F" s; W9 d! R* s9 _* R6 _0 B
伊拉克维稳关键# l3 y* ` O7 G$ ~ l
7 i" O) [2 }' F% |& b3 n “这场战争至今没有赢家,以后也不会有。”) x9 m: U, l- i- {; M0 ?+ [6 b) Y
$ Y8 a1 X" @. }$ C* s; u8 H& `# ` 8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的资深记者Joe Klein在奥巴马宣布终战行动后,这样评价说。1 P e2 z ]$ @6 X
5 a* Q0 }/ o! Z O6 B
但伊拉克却是战争不折不扣的输家。7 g! \' _$ a) D4 Y0 ^0 ` d2 z
" q5 h% X+ b& r/ y! C: T; ~ 常年战乱、国际经济制裁使得盛产石油的伊拉克民不聊生。战争爆发以来,该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伊拉克总体失业率为15%,青年人失业率甚至高达24%。大量无业青年为恐怖分子渗透提供了机会。 i% b! v2 k+ i8 j8 ~
0 l! x9 {# L3 I7 K/ K7 S5 f' F
发展经济成了当下伊拉克政府维护安全局势的关键。8 o0 Y' x' Q/ _7 x: t
! N& S6 z) b! e; \. _/ a5 _ 伊拉克政府今年7月高调发布了“五年发展计划”(2010-2014年),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改变单纯依赖石油出口的局面。计划设计资金1860亿美元,涵盖2700多个项目。
8 p, W" g/ v0 b+ C0 {
9 @1 X" F$ l# h 然而,伊拉克政府事实上无力支持这一计划。IMF报告显示,伊拉克财政情况严重恶化,政府在2011年前很难消除财政赤字。
6 H) G, ^& V- u4 Y! z8 G+ x" o" P, d& F+ |
为了稳定国内经济,伊拉克于2010年2月与IMF达成备用借款安排,总计36亿美元,为期24个月。
7 ?+ C( l4 b5 I, t5 J* t5 W1 N
2 [% U5 Q _" i8 _& Z 另一场战争5 z( e. ?1 j/ Z. K' H
4 ^% c. q0 d! d' G 在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前,“具备在不同地点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是美军遵循了25年的传统军事战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现状,让美军不得不面对现实:胜利如此遥远,从泥潭中抽身而出才是正道。 如今,一场战争即将在“无法取胜”的阴霾中结束,另一场战争仍在继续。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奥巴马也曾承诺尽快结束在阿富汗的这场于2001年开始的战争。不过,和伊战不一样的是,奥巴马在阿富汗采用的是“以进谋退”的策略。2009年12月1日,奥巴马在美国着名的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阿富汗战场升级。奥巴马的设想是,在经历18个月“短暂密集”的军事行动之后,美军能够在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出。 相比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的意义更为重要:不仅折射着美国反恐战争的成败,更意味着以阿富汗为基地、辐射亚欧的美国中亚地缘战略目标的成败。 无论奥巴马如何结束由布什开启的战争大门,有一点可以肯定:继续战争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如果完全按照奥巴马的撤军日程,美国将在这两场战争中面临失败的风险。失败的罪责必须有人来承担,不是民主党就是共和党。民意的天平偏向哪方,11月美国中期选举将是最好的观测时机。
* \+ L \7 C! W9 s6 ?7 `1 D/ I @( H* C$ g
就在美国人日益关注陷入困境的阿富汗战争、一蹶不振的国内经济、共和党决心在国会中期选举东山再起的时候,奥巴马总统日前高调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将按计划、分阶段地撤出,余下作为“过渡力量”的5万驻伊美军将从肩负“战斗使命”转为“外交使命”,包括“指导和帮助”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拉克政权。! Z, J% d j0 g/ T% s( I c, a
5 @3 S* f/ |" n9 R 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至少受制于复杂的中东地缘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及经济核心利益,显然是要确保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能源安全。然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使得它在中东并不受欢迎。撤离驻伊美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形象。不过,该地区的核问题、美国和伊朗关系、伊朗和以色列关系、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这些复杂的地区性政治敌意及政治发展,限制了美国和它的盟友在该地区有效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和政治不稳定的能力。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扶植一个新型的伊拉克政权和它的安全力量,不仅会遏制猖獗的地区恐怖主义活动,而且会对美国的心腹大患伊朗构成地区性战略平衡。因此,在当下的伊拉克政策中,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一种具有外交接触和潜在遏制性质的双轨战略。- O6 w R. S) r& g
_, E& c7 K2 b2 J; W 在美国国内,尽管奥巴马总统对目前的伊拉克局势抱“乐观态度”,坚持要兑现他竞选期间对选民许下的分阶段从伊撤军的承诺,但是,美国国内舆论对当下伊拉克国内复杂局势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们认为,奥巴马政府把伊拉克战争说成取得军事成功是“眼光短浅”,是以牺牲美国人的安全换取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奥巴马政府实施美军撤离计划,与其说是出于军事战争的考虑,还不如说是国内政治压力的选择。也有人担心,美国军队结束在伊“战斗使命”,不排除在可预见的未来,因美军撤离造成“政治真空”而使伊拉克局势重新出现恶化。那时,它将成为共和党人和新保守主义者向奥巴马政府重新发难的新理由,自然也会使民主党人在政治和对外政策上失分。
9 q' s" x u& \" Y0 F: F
# ^( u6 w9 \' i. [# z/ L$ B 实施驻伊美军的撤离计划,将有助于奥巴马把更多精力放在应付另一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上,以寻求兑现他任期内实现美国对阿富汗“战略目标”的许诺。阿富汗战争已经变成一场 “奥巴马的战争”。最近公开的“维基泄密文件”表明,白宫和五角大楼清楚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是一场灾难,这场战争正在削弱而不是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尽管奥巴马政府竭力淡化“维基泄密文件”所具有的严重性质,但是,它还是告诉人们,塔利班势力正在卷土重来,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成功地使美国和它的传统盟国巴基斯坦之间产生“矛盾”与“不和”。1 {; d+ i u" @* [" b9 ~; a$ K
- H7 G9 \+ t0 E" `# B2 L n$ _
编辑本段
" c! z1 ~: d2 D3 s
7 `. z X- f; s9 \: K* A a 驻伊美军今日结束作战任务: X2 _" C+ x4 [6 P
) \% \% A- g- Y7 {
今日正式结束作战任务' ] d l/ S; [2 G- B/ t8 V, A
0 a2 `$ P' G$ x" {
8月31日,对于美国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按照奥巴马去年制定的时间表,从这一天起,驻伊美军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奥巴马说,作战部队的离开意味着这场战争“结束”,伊拉克将自己“做主”。这场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自由行动”将“寿终正寝”,但伊拉克会迎来新曙光吗?% U1 P9 ]' m. F! ?( y! h: L
0 b, G! n+ `+ b. ?* X- V( s 痛快“获胜”
) D9 i" m" {" w( R+ V9 A# i* B2 f% z- g! ^3 s, ?
不过,未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没有让布什政府感到羞愧,因为这时候,美国人已经找到了第二块遮羞布———将伊拉克建成中东民主的典范。布什承诺要给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带来自由和安全。
2 h7 y0 j+ f# |5 _8 Q, V; y+ u* o2 L$ L+ G9 [0 x7 W
然而,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国内不断爆发的反美武装袭击、教派冲突,让伊拉克的政局极为动荡,“安全”成为奢侈,虐囚丑闻的连续曝光也让“自由”成为谎言。& O! r: p' A2 q$ c0 M! s* N1 u
7 Z0 B* |' }( H! D* b 胜利“逃亡”
p# t! C: K9 K& Z5 u2 m% j) Q
面对混乱,美国人也开始显得有心无力了。2009年2月27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将从伊拉克撤军的计划。这位打着“反战”旗号的美国非洲裔总统的撤军计划包括:在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结束作战任务,只留下3.5万至5万兵力负责支持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队的军事行动。然后,在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余部队。
R) A# b$ k7 M3 k4 w" f( g: s! Q1 m8 ?$ f
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美国人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对这群大兵们来说,活着回去,就是胜利。
* Y3 u8 c5 p8 b" b$ P
1 q4 N% w! S1 D( i$ f0 u 5大国际风云人物与伊战* x' D8 o, c/ [" Z6 R% j3 I7 f
T- U/ u. a2 I7 T3 d0 B$ Q2 k7 } 布什: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 j7 ]4 s/ b1 t9 }( a/ i9 I- N- z/ T* }8 `& R0 b
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但美国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主义证据。尽管布什曾承认他的对伊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他对伊战的坚持却从未松动过。7 ~1 S# v5 D) _) X6 G
7 E `- h E1 U( q: D. U: Z& |9 H6 s8 | 奥巴马:布什“栽树”,我来“乘凉”
5 E3 o# A+ L4 h8 @+ x7 [: \: Z+ V; W& A" U3 E6 ]& x6 _
驻伊美军作战部队完成撤离并非意味着伊拉克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奥巴马却把这个事件视作兑现竞选承诺的机遇,同时也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他为国际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K6 R1 o7 G! E- x, l- `3 K
0 f; V; u- ~2 k @$ o. \
拉姆斯菲尔德:成也伊战,败也伊战0 K* i3 T: W4 l$ _5 c' c9 ~# i) f1 u
& v6 j5 z) s. K3 i# Q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声望推向了巅峰,但是美军随后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声望从云端开始坠落。
- p+ ^+ _5 N5 W0 x; M: n& c4 @# L& g* ]2 L
布莱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 n- p7 ^1 V1 B$ x+ L' _
) I8 G" F Y( P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首位以工党党魁的身份连任3届的首相。他在内政上颇有建树,创造了英国二战后最长经济繁荣期的傲人佳绩。由于他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不得不以辞职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从而也终结了他一手创造的“不败传奇”。
& H/ U) n- v( e
, p9 v& T8 S! X3 H& b, b 萨达姆:棺已盖,论难定- ]* N: y1 n1 I: t. p2 D" d: ]6 i
" T3 ?; _ w# `3 t9 x5 j
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军抓获。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 t. {+ h: z
; V5 Y0 C9 x$ E+ s* |( Y8 n" F) k# S 无论是在伊拉克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一代枭雄”萨达姆的评价似乎永无定论。- B4 G$ X, H# w$ b5 l( M( g
& M* \8 a. b1 B 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诗歌1 K2 _- O6 v- k' Z+ G
2 A p6 b& g! v+ ^+ {" V$ R
黎明就要来了8 H" w1 L+ g3 R: O0 r, ?) v
9 l. |. H+ j0 d/ Z1 m. l
岸边的海风吹打着我
( ~. t& Z& w3 l0 S6 E
2 |& X% \- C# q2 ^ 这潮湿而充满暗示的抚摩
7 s4 g4 I5 |3 L" V2 D ]) H: `6 M e7 A4 D. ^3 b* Q1 q5 `% E; Z
慢慢让一部分人绝望地守候天明
; T: t2 H6 m+ r5 j
& z8 t- {% d$ o4 p# H 某种东西正开始变化* g& H5 @6 I" u, b
! |. R2 U9 Q! t3 A$ l
生命已变得驻足不前% \/ S$ H# r) w% i$ o1 C+ g, n
% g- N5 d! g" ^* D4 m4 ~3 z
当海朝后慢慢退去* B7 o6 B) ^; N6 K+ \9 A
( j2 n0 |/ W9 r+ a 伊拉克的土地正向我们靠近! J' D4 Q+ G( @0 C- m
) }" F+ r; c, S1 z( @! X
可暮色却如是生命中的一种威胁5 w' ]8 k0 H5 J; B/ i& a9 W- I
9 b* `2 x5 B1 T: ] 中间的一部分人正开始倒下+ y1 F) _1 i( @) p" k
( P5 Q( N6 d: b+ H
当一行海鸥掠过
, ?6 J" v* V8 t4 k! k1 X, K, T3 Q; T& w! ^$ @7 {0 y
他们化作了泥沼
5 _: Z6 X2 P; F3 O* y8 P/ O1 u1 v/ Y4 r- o* a1 U% s
我说——这是墓地
5 V' a' T! ?, F" o' a( Y- _- P" L9 B5 V3 x7 W
我要回家!7 ]. o6 n6 P/ Q1 j4 H, ~
- S" a& f: e0 D, U# `$ l# i" \
愚人节的晚上6 O5 S; N7 v& g$ n
/ m" [ c' u) B# ^% @ ——由国荣的死想开去
U' A7 S3 x% |5 [0 \" v. R ?7 d0 e& w- y% ~
(4.3美军离巴格达15公里)# O) |/ M. h+ y: S! c) V( ?
( @7 ?; [, z0 p8 ?& ~& F+ J
年轻的生命从楼上飘下
0 U9 S0 z2 ?' y; ]
6 `% D' u# }! x% ^ 重重地落在地上! p4 c% @( B$ h% F. Q% S' ?; P
0 W8 O6 I( P* H
伴随一阵触地的震动
; h; [$ j; R& G
. [( L5 l# X5 p 已将身体摔得粉碎
* F% `8 j- @. h5 v- o+ L2 t* Y" j; L2 ^
. E7 q9 C2 h1 F+ T5 G 却只留下清秀的面容% Z1 f4 [4 F7 p1 j
( B( d- q- M/ j5 H& j! e& c 混蛋的愚人节* A5 H' |& X$ I2 J- g
1 y6 v) A6 U5 v: t# v
可悲的艺术天才
6 y' D* ~) H' J* e0 W0 D$ \/ l# @4 T' ^- V
那优美音乐与舞姿4 t- W `4 D' G, e8 a9 M4 n
5 S3 J K* U& ?% ~! [
出神入化的演技7 k; z4 f4 d7 r: c
6 ?$ n8 M- p0 b3 v) `1 x) N 就如此慢慢消逝7 I4 g W3 E: ?4 e! g
X9 Y& {4 c! c" }* U
远处正传来一阵哭泣 J3 D& `7 j- _4 |* J8 ]) S* ]
" {4 U9 r# P% g/ p p8 d! g+ F l
仿佛是
' P" e8 N/ F* C$ e
, Y: z- _( e1 N 女人正在缅怀她的初次分娩
. |9 j. T# C; p$ B) q3 s! ~8 q/ z* s" ]5 f: A; J G% a
男人正在搜寻他的私生弃儿
$ h$ _! F7 i1 Y( S. Z: `" ^8 W6 F6 G& k+ Y
为何他会死去# u: D$ p5 ~- u) d
S. ~4 x2 X# m% I$ @ 就忘记他吧6 W2 ]% X9 h7 G% T
% f% p# `3 p/ a6 Q- O 地球的那一头
4 e9 F9 d8 u" e- E F2 I! {- T* v' d$ H. J* V0 q
死亡还刚刚开始
; m- `! m" J* S# @
9 p3 Q3 l* F" {6 p 那一头& m/ Y9 \ l) k2 y& b2 G2 q" |
4 J6 v* C9 W: v7 Q V (4.4美军占领伊国际机场)
0 I; X5 v3 L+ e. J0 c& o
i1 v; X7 L* a; ^ 地球的那一头
0 Q3 k b! {6 |1 u9 ]2 @' I, g& Q3 ^: d/ \
平原已褪去干草
' A4 R" M1 k/ R
& n7 ?3 ]: k" h# ~ 白砾与沙子遮掩大地5 q( t6 m& F* |
3 n9 C- _. p6 A1 s% J 硝烟滚滚) e. ~. _5 I0 y: O
0 l; }% Z( k! s4 n" p& d
死者的窗户亦已关闭
0 g E8 F! {9 ~1 ~& \5 x* b% c8 D8 ]9 z$ k0 `5 H) A
生者还在作“无谓”的努力
$ r, a1 G4 J/ `/ H/ C3 S7 s' h
# V0 [; V( |. X5 V3 h' M 像一只手在我的眼帘下画下了另一只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