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物品器具 和氏璧

0
回复
43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3 1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 \& v7 z5 D2 W2 U7 g' j7 i3 f' U- _% t" O3 \
  目录" w0 L0 V$ @+ d* t7 p1 J: V( b
% ]# J, ~4 K- m7 z" [6 X
  1、其他称谓$ h$ }- D& u0 Y! A7 N

0 [% [, Y+ D# d" |( E$ B  2、出处" Z5 E" Y  L/ r) z% R
1 ]! V0 ?8 m. A4 f3 @8 U
  3、来历) l4 @4 g+ k) m! q

. o% X, t. y/ U7 B* I  4、春秋战国* K. z) A; L( o+ n" I% S

- S$ c6 N2 L3 t4 k  5、秦
; }( ]! H, i- R( q/ J8 Q
  w" M. Y9 J9 G( O6 K  6、汉
1 N5 v2 a/ H) X8 w- O, h6 ?7 Z! R" c9 w3 ?. i
  7、三国至隋
; ^; s8 u. q9 N* R& K- x4 a9 e/ Y4 ?, o( \
  8、唐及五代
4 b# {- w, m8 I" O% @, v  I; V  o
  9、赵秦争璧8 J* d& @. ?+ N/ u! y, k) ]
  \& s& a2 K4 a" I% j3 ]2 u
  10、和氏璧国玺何在2 ]& I4 C" H% h+ x7 W; i5 j7 ~
$ H# B' t' Z2 w% I6 O  j
  11、相关故事
" B! ^+ _0 S: p" T) d5 c% t" M, h1 l% w) ]4 Z" Q
  (1)完璧归赵  j  ?6 R# ^& z2 h

1 z( M+ T5 R+ ~  (2)将相和
7 I; d3 I5 \# \9 Q7 N9 w
. p/ s& C0 }! l9 @' Z1 r8 S  12、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W: x& k. r+ Z1 N7 s! ^- n

0 Q) f' j) h! N# U! k) D( a$ \. k  13、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 O+ p5 J5 x% H+ _/ `( z
' G. |) n. ?2 Z! F3 @
  14、和氏璧今何在' O; T8 {: q& ^8 W

. D% B9 I8 `6 ]1 T  (1)传闻) `' C5 @: `- @0 u3 [/ B+ S; a' G

6 l7 b. k8 s1 K1 P, d& \  (2)下落
! l' ^, ^8 k4 m% ~! `% Q% W' b) ~/ J8 c  {  Q1 Y) M. W( o
  15、玉质构成, Z5 `2 X# j& N! Q

# V( O* p4 _1 i; @; `# Y" J6 @  1、其他称谓
( ?; `) }5 d2 n, ~0 q2 m7 g6 y
# `  E% W/ j, D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 y" x, ~0 @* n' R" i- F  T; D6 I
/ Y* r; {  R* N+ ?: q$ `  2、出处
; F; f2 S. r% f3 j
1 W" {# u. p0 L1 G$ i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g) p( U! @5 H, |2 s# {; v& m
9 k" }$ w( a: h/ C( o) R
  3、来历' X5 q& A5 H1 u" e* o# ]' s- z

$ }3 s# H' H% G) V) X1 ]# n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s, D, v! L* |9 {7 t. R/ J  q) G
2 }/ q( ?4 M1 l; i( r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5 l, d3 N9 ~- \8 O3 E9 Y: Q3 r7 R2 }9 q3 s7 l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8 P5 x+ I) U. e' m% _) X1 e
; Y: @( y, O3 t( l" {  4、春秋战国
+ D# @6 [3 X# u' s6 e# Q& ?% q1 w$ b! Q" N7 l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5 _5 n1 b! M, }3 p( c; b/ o7 a6 \7 T1 X( j) }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 \+ R8 q' b  i' H+ f* Q# k( f! {) H2 l, ~3 {- F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 q6 T  i7 ]/ l* m& s$ k; j
% D  Y( T5 P% y6 t8 t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i  k8 f3 b& a# ~, f2 L
0 b  l4 h. E( v" a% e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 i- S$ F% k# b
' o  `4 w7 z; y0 S0 ~, |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6 [/ a+ E  I9 I& z9 U+ h. [) ^- e7 a3 h- n
  5、秦! D- D* m1 U1 B! ~# e8 N4 ~
3 I8 s. M9 z9 c; ?" G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着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0 {& s. T7 a- v! J, L1 ~) g9 `9 |, b9 G: G6 h. k6 t. M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0 e+ b5 _2 q1 y" `6 l
! }: o& _+ q0 Z  a5 c6 H4 m
  6、汉! U( x! O; J7 a; z$ E

% \" a9 {: m1 i$ v. P9 g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9 n% b1 g6 o. a4 R$ {4 E6 G; ]
" [5 o" `/ [/ a3 F3 X) A
  7、三国至隋
8 o, P6 Y. h" g  _! e
4 I9 c8 h- s  N5 ^# f% S  }; C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 t5 ?( \- R& `
3 M; ~3 X( c' j0 E8 E4 z+ T  8、唐及五代
6 I2 o4 L; o0 N' @6 d5 T5 d1 X: Z
3 u( v4 x& C3 U/ g) O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H* s1 F% \6 `# [+ d9 u* D

* E% A& |4 s& L) [' `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9 x2 O+ w4 w1 V* J$ W2 T+ M9 p+ c
+ L$ V  t6 w* Y& I5 J% n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7 R- `/ b9 V" o% t! |7 O
( P  Y( c/ z, D3 U/ W9 e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w6 {; O" f$ s+ o+ {% ]* {$ h& i0 ]% z$ C
  9、赵秦争璧
2 o8 b7 D; B4 b6 Z4 ^/ r" j6 {
$ \" Y! y$ B  O; @; O6 l; r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8 o0 {. K# t8 d8 y- `: h/ [! L

7 o/ L9 ]3 `2 }" d; R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 S- g( c' c: X9 l- W0 J' b( M/ d4 Q8 d+ b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8 k6 N/ \: f* V: {
! R1 o& W* Z' k' _9 C+ q, }  10、和氏璧国玺何在# W) A1 x0 |2 a; ~2 R

! J+ H8 o" q% j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5 U+ w: G9 ~+ @& w/ G6 G
7 V' A# C# p* A7 w. o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M, W2 K9 S# Z7 J

, `2 r$ H6 e* g) P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5 s% Y0 s) W9 C! d1 d
& a/ [3 T' s3 y; R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 Y- ^5 D+ R* I  L2 q
2 n4 j, T  O) Q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8 [; S2 {0 V6 ]: N8 v0 C- W7 t0 M: M
* e/ j4 o% Z6 q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0 W7 j! z0 K+ v; p6 |) C5 X9 Z& w1 G+ Q5 n0 q! V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M$ T. I' _) r) f

2 s* \3 d# V+ n% {- y: C& P! U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v- v3 @, C! q( T# J6 V

2 d. ^1 D$ R% L  P0 c0 n: |, l. T0 @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5 w7 {5 Q- Z: {! h  Y1 I, l) Y0 t  K& c8 `  @' T& C1 I5 i$ V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0 ^! c- H/ Y5 J4 a

3 \8 P0 ]* \6 j* S, V2 U; s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E' ?5 M! \$ Y9 e$ z2 _' A

; j  V' h/ T" t5 d: l' O( _: p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o+ n# p( C3 O3 z+ [

2 Y3 x( c& l  _/ j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 J! k; S/ Y7 n% v; k. x
$ {8 X& `7 c' h' \4 \# ]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5 C) Q9 x% F. _: ]3 F

3 w) p6 Y7 @9 H/ ~0 m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L. J; U5 h( `

+ ]" r7 v( S+ a# T) Z: \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B- a4 v+ P/ O* e. N/ @
* l5 d" l8 E, m  q6 p5 _/ v! O1 o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 V6 t! [6 v0 h: \3 G3 h! n- `* i3 e# b9 ^, W$ A' p
  明弘治十三年,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2 z; \( N+ B+ o
. U1 ]2 T4 o2 {/ T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 ?4 w  I3 o& ^, D1 X" k
! J7 r4 q% Y: {6 S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p: b, o& \* P, G6 m

6 o/ B& n4 z# z8 w. w'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0 y9 v- i, A8 K
# }! B; o) f% K: H
  11、相关故事+ F9 w: u0 H0 |% A" p
0 N0 V6 ~9 b1 Z% e' g2 {" e
  (1):完璧归赵
# o/ Q. i9 U% z8 b
9 p7 c( |; O$ k* k  W  (2):将相和
, N# l  ~- K% }" M! ]! w# O8 Z9 X! \  t4 L
  12、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 u; W/ O) t: o: x+ \3 o7 [# ]! \, Z' d/ q3 |9 W& j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8 \+ y- X/ e- ^. @; w

3 w9 a9 S! H! t4 \; `+ c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 H0 r7 r; T0 t9 W1 K9 k) p
# S/ q: h( ~+ {6 H3 w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 i% ^; W9 U( |
, Z; l' Q5 P5 D4 b& R. j, w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 t' t4 z; s9 I. K; i2 p
* i8 c+ n( F7 N$ {2 g+ ~( w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 |- |& c# W& h( N
7 {) E# n7 l1 a6 k4 h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
6 e$ B1 U4 J6 j0 V) n3 R+ _; P1 A$ B  q. Y. f' R9 s
  13、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
( s3 M3 ^6 B# e2 c- `
5 V# h  k6 o1 s  一、变彩拉长石。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于1986年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专文介绍。
3 y: s+ i# }& c: v
6 q* R3 r3 ^' n  q: H8 s( L3 r8 `  已故国际着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
& h0 m$ [+ T7 Q+ \0 H: ^" X/ l4 ~
5 s8 i8 O6 `' O/ _7 j  二、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 Y" L- ]6 I2 h4 P& b. t+ W7 j7 P; M7 p& k! Z+ Y3 A% }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着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
" N& _+ ~% v/ I2 }$ i7 P) O" p, L
  三、独山玉。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时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李劲松、着名宝玉石专家江富建教授均认同这一观点。独山玉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独山玉玉料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侧面看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和“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对应。据考证。献璧者卞和也是南阳镇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阳是楚重镇,镇平当时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镇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识玉者,当时镇平玉人多,识玉者多。其三,镇平历史上也曾有“骑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多属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其中,蓝田玉和绿松石都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独山玉或是镇平所产的某种玉。其四,卞和姓卞,玉为和氏璧,镇平县至今仍有卞庄、和营两自然村,其村民自称与卞和有亲缘关系。
. }6 i' h# F0 c
0 S$ }$ M& _5 r* P8 D) C  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玺代替丢失的夏鼎成为秦王朝的镇国之宝,那可能是南阳独山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
1 e3 [3 s9 U' |8 u2 Z/ T9 C# Q( o
4 r9 W2 G- u6 ~# d( d+ n0 b  14、和氏璧今何处' u9 p& P) I9 k" Q) M9 b

; M7 U. l" b: [  (1)、传闻; X3 {- Q  D- a( k0 a- h
* n0 L; D6 s, j# Y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4 Y2 h7 H" a4 i5 V- }

. ~( y' Y& B$ _4 S7 r* o5 p8 A) T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 e  @/ `' I2 }8 L! g% \
5 U/ F% b" D! \9 m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t+ K; K/ A, a& \' X/ `4 a& b1 G
% |+ E" Y( X" _& E( i  (2)、下落7 R! `8 |+ v" d# r3 n. x  Z

% T, r) ]- H& [- ]# S4 l, q6 N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n: x0 @+ D% l) X) [; A

1 M  q8 E% p3 S- W# p1 D9 r* h  “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并不能证明就是蓝田玉,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仔细看独山玉的特别,也较符合色绿如蓝之类的描述。
: F2 x, Z% b( \* @" I0 d4 y" c3 [- ^3 m8 R6 a+ C. t
  15、玉质构成2 X1 Q  w1 d" z, h6 Q& v  m+ v6 H4 ^
- @' @- |: d0 ~0 g8 j7 G6 j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其何以弥足珍贵,令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a' d8 C7 i* W: b) f( Q
  }1 z* r% w& L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 v4 v' w. a$ d) Y9 C( l& Y" q! f: C' o0 S* R: H% v" @7 p2 i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 o8 i( N# G) l$ O
9 j$ K+ P* G) S+ [8 I  元好问《论诗绝句》:“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碔砆,像玉的石头,即璞石、石包玉)。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已被我国古人所饰用,春秋时期宫廷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蓝田玉”(陕西出产)色泽好,比绿松石韧性强,古来已出名,但质地不如月光石(拉长石),古代运用广泛,不可能像“和氏璧”那样“物以稀为贵”。
( e/ y9 F# B$ r  e/ ^
; ?4 J; `/ v2 i! U6 t- S: e8 l  至于翡翠(中国古为鸟名,后借指碧玉)之说就不足信,英国着名的自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认为认为,1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为“硬玉”,中国借鸟名称之,翡翠亦有“玉中之王”的美称。其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晚期已有翠绿硬玉制作的镞形器,周代的翡翠刀柄,汉代的翡翠多次出土,唐代的翡翠制品也多,古代典籍所载也多。李博士的结论虽站不住脚,但尚不能断明和氏璧即为翡翠制品。所以,和氏璧只能是“荆山玉”,即月光石(拉长石)。
( n4 v) D; j  }+ _. S! n/ v9 ~# T. V4 C2 U8 u* o& 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