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推拿文化4 |( Q; S8 d- g0 H9 o& P
: ~7 x% C H) X; g# I
推拿按摩起源3 }0 V% l$ w. k( c) ]4 W3 i
$ {/ X& r) U- A# ^+ J! v* S: `6 C0 j 古老的推拿、针灸术起源于中国,人们受伤后,本能地用手去抚摸伤痛处,疼痛得到缓解,由此便逐渐产生了推拿疗法,可以讲人类在诞生的时候,推拿就随之而产生,是我们身体自发的一种本能的自我治疗的方法,是人类最早最原始的理疗手段。通过按压、揉摩、针刺和灸法,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其神奇疗效,它已经和中医药、针灸等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 o0 Y+ \. L5 @/ q3 `, q, O
e/ c3 W* x {; A( _' m* M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经过长期实践后,古人认识到了按摩的作用,并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医的推拿学科。( Y* J& z3 g1 R/ d: R1 J g
2 c W! v- n' K0 x 中医推拿发展简史
! ?# L4 S4 Y, q, j4 l% h1 C! a& e6 O) a1 c
推拿又称按摩、按跷等,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部位或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
1 \, ]/ X) ?' c* w8 f4 Z( K; l3 V4 Y4 Z# W0 |# n
推拿疗法简便有效,易为工农兵病员所接受。推广这一疗法,对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 d: ]5 a5 g4 O: n8 n' z9 t1 K. [3 P) A }
推拿治病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和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经过手的抚摩,觉得疼痛减轻或消失,认识了抚摩的作用,以后,又不断地实践、总结,才形成了推拿疗法。) d, G5 n9 c$ K/ [1 W7 w
% g( R1 }3 m+ h( u8 w9 C
远在二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在医疗中就被广泛应用。战国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按摩的治疗范围有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其中还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鍉针”,可见那时按摩和针灸的关系较为密切,常常结合使用。我们现在所知道我国第一部按摩专着《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但是,由于在历史上儒家反动思想阻碍破坏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使用体力治病的推拿疗法歧视排斥。到了东汉,儒家路线占统治地位以后,除《内经》外,《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等其他医书均没有流传下来。# t- |" E: ^7 F# M8 E
% O5 C+ Z M% n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到唐代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这个时期,导引即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晋代的《抛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已佚),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这样广泛开展,说明了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上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的制膏,既可防止病人的表皮损破,又可使药物和手法的功效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发展。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而且,膏摩还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如《千金要方》说:“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d: t' w3 X: T6 x
* N' u) O* O* j5 i# S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一些“损伤折跌者”。如宋代具有法家思想的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比,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按摩法催产。这个时期中又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日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对每个具体手法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推拿的治疗作用。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是“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此前,有关的医学书籍中,谈到按摩的作用,多是温通闭塞类;这时,有些医书中就提出导引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
, J0 ?* p. x' U( M6 E
. Q3 S1 s/ c' }% z& s6 I4 x 明代,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有萌芽,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伴随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当时,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 |+ h- ^7 p9 T, I y
7 I$ }* r& _$ d9 I! a4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六府”)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不少小儿推拿着作,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开始的。明代的民间推拿医生比较活跃,《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这位摸先生就是治病疗效很好的民间推拿医生,可是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家的卑视,连他的真实姓名也没有留给我们知道。
9 g c1 k0 C: u8 Q
- k# X8 J' I: ~; c1 X 清代,当清王朝一成立,就明确宣布“国家崇儒尊道”,把崇奉儒学儒道作为国家的指导方针,贯彻在各个方面。推拿这种用手直接接触病人肌肤治病的方法,清朝的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医家小道”,“有伤大雅”,“非奉君之道”,违反了他们维护“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的“礼”,因此,在太医院里不设按摩科。推拿只能存在和发展于民间。小儿推拿的着作,如《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和《厘正按摩要术》等,都是民间推拿临床实践的总结。儒家之流诬蔑它文理颇劣,不屑一顾,恰恰证明了这些着作毫无儒家之笔的虚浮空谈,具有实用价值。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已有所总结,如《医宗金鉴》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7 d' X! f& ?/ } [" [
& |* h$ `. {3 v8 u, c- D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尊孔崇洋,竭力推行民族虚无主义的卫生政策,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摧残,一直被儒家排斥的推拿疗法,加上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濒于湮没。
3 H4 H2 q& q4 U$ _
. ~/ v, _# }2 t* M! r 解放后,祖国医学的推拿疗法,得到了重视,设科办校使推拿有了后继力量;发掘整理祖国医学推拿疗法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推拿专着、临床总结报道纷纷出版发表。+ `. K( X+ \0 r/ C% b0 e
) R, G( R( w' I) v. t1 c6 d
中医足部保健按摩的历史0 o% L! Y& p: c e3 o3 V- r" s
# y1 |/ ]! R. o7 R# b8 E3 A: G# ^. {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中医足部保健的起源远远早于其他疗法。在古代,由于自然界的意外袭击或某些原因造成身体的损伤,使身体产生疼痛不适等症状,人们有意或无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触及足部某些部位,发现疼痛缓解,症状减轻,发现劳累后用热水洗脚后可解除疲劳等,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对足部的刺激可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渐渐地演化为现在的足部按摩法、足穴针灸法、足部敷贴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等中医足部保健法。, c! p' T/ d2 u J0 g
3 [% C. N% t- R 中医足部保健的历史
5 s! f- d3 ?" F- G
1 K! H; i& m6 B& g+ Q# f7 E! | 中医足部保健,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7 _- {' V0 ^/ ] y
" w4 b) J& K4 x 足部刮痧按摩是中医足部保健的主要方法起源于《黄帝内经》。
- r, m6 S6 C: J# m7 m4 U
1 L) k# h. r$ @1 {5 a4 D 足部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着《黄帝内经》中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A" Y3 |0 J& i& a0 G# O& x
) E. P* _' F8 W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m$ q# ^1 e9 ? s! n4 D
0 c0 I+ D" x* O* _9 N/ `+ ~ 《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
( E/ U, I& k* _
p3 h x ~1 w7 t2 L 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O; l6 |' _8 @" S. ]
7 A8 V8 S; D' I$ d& x$ i8 h* } 因为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针灸、中药等疗法一样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间流传。但在医书或其他古书中多有文字记载,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b; h7 f+ j7 d- J6 q w+ T
, l. j5 |1 o, i% \: Q {8 _
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已成为流行时尚。
/ V$ F% N; y* u& s, B7 M0 p* q% v: S0 ?/ A$ r- F* [6 H( {
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术”治好了他多年的风湿关节炎,他在《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学手册》一书序中说:“8年前,源自中国古代的足部按摩术治好了困扰我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于是我发愿要将这中国的遗产归还给每一个中国人。”! s1 d Q+ l7 \; S0 K6 e8 L
; s2 p/ S4 e, u+ j t6 }' b
1982年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为现代医学“足部反射区疗法”。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反射疗法会议。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健康反射疗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初,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国内亦得到了重视,各种学术团体的成立以及专门的中医足部保健按摩院等逐渐兴起,这种不用吃药、打针的非药物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 }2 L2 A- c# I. V9 i- Y( k1 ]3 Q/ s% r+ n, J# S) c9 H
目前国内的足部按摩主要以保健为目的,大多在按摩院、专门中医足部保健院、浴池等进行。中医足部保健目前已作为一种劳动技能而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认,并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 H: G+ Z' j) u) Y9 O* @7 T/ A7 X8 b" F. y
目前国内中医足部保健主要有3种形式:7 U5 x( W$ ~, h3 O" O; K) W+ n$ t. b% i
3 ^ T: X7 L* J2 P0 b 一、以足部反射区及若石健康法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传统中医按摩手法;3 b2 j% E, n* `- Z9 o! H9 q. P
) j: m8 t2 J8 |4 ~
二、以足部穴位为主,以足部针刺手法为主;
5 O( G( O( H% e& y* A0 R# z* r# Y7 H2 s8 y% i, c
三、足部反射区与传统穴位结合,手法亦为上两种手法结合。* Q1 D$ e' z2 Z' G& B) K2 n
8 }( t: o2 N$ o- X- v$ d4 J2 R- ?
据《史记》记载,上古黄帝时代,有位高明的医家叫俞跗,古文“俞”与“愈”通,“跗”即足背,意为以按摩足部治愈疾病。俞跗的诊疗水平很高,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在为虢太子治疗尸厥时,接待他的中庶子就十分赞扬俞跗,说他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而能“一按见病之应”。
; a( ^+ X' n. a+ M8 k/ x8 N* B% p; p9 @% g7 D, Z3 ~( ~
《素头号?举痛论》明确地指出:“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素问?厥论》说:“ 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认为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又与手三阴、手三阳经相互关联,奇经八脉中阴、阳维脉,阴、阳跷脉起于足部,这样足部就与全身脏腑器官通过经脉联系起来,为足部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发现了足部的许多腧穴和足部跗阳脉诊病法。
. S' ~! X- K% M8 z( z1 |4 ?, B2 y1 v$ y2 w- p% K
足针治疗疾病,早在《灵枢?根结》中即有刺窍阴、至阳、历兑、冲阳等穴以泻充盛之气的记载。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也有所述,且内容较前更为丰富。但是,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封建意识和习俗使人的脚藏而不露,赤踝裸足为大不雅,严重阻碍了中医足部保健的学术发展,使得这一古老医术濒临失传。
+ J/ e, x* `+ ^' U: M' p5 @6 L- x F1 s
唐朝时,足穴按摩法传入日本,被称为“足心道”疗法。
' X" f4 T# m" n, u8 t* l# J5 {8 F( _- {# N; o4 L: d" b+ Z# l
清朝末年,随着外强的入侵,大量医学文献的外流,足部疗法也被流传到欧美等国家,并被接受和发展。20世纪初,美国的威廉?菲兹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整理研究,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在医学界公开发表。到了30年代,美国的印古哈姆女士对“区域疗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描述了足底反射区和投影脏器。1975年,德国医生玛鲁卡多经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编着了《足反射疗法》,在前联邦德国出版之后到1986年,该书重印18版计10余万册,并创办了“国际反射学研究所”。期间在1980年由瑞士籍华人吴若石神父将经过在国外研究多年的中医足部保健按摩术又传回我国台湾地区,经研究推广并与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健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1988年陈中干先生将此术传到北京,并向全国各地区推广,使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方法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此外,日本野祥太郎的《人的足》、星虎男的《足穴健康法》等对中医足部保健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 ]8 ?9 V7 m2 Z; C }, Z6 D/ I( b7 v
# ^/ O% X1 h) a0 b* u% h/ c6 B
百病推拿; N: d! n4 L2 e6 `" O& M
& h W& D( I5 A! u 扁桃体炎的推拿疗法
3 N% B) s3 ]; F% A a0 K: k
/ x# l L: R9 c8 }5 R 【概述】& z/ F/ J6 L( m8 `) r3 r
/ h5 l; ^+ P& O9 N5 |- q; m4 } 扁桃体炎俗称“乳蛾”,主要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多发生在受凉或过度疲劳后,常见于青少年。急性期表现为扁桃体红肿,有黄白色渗出物,并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多次反复发作易转为慢性,可及时行手术摘除,以避免并发风湿热和急性肾炎等病。
6 {! L9 Q# M$ i# b. k! @9 |; G4 n' Y& |5 Q$ Y. j2 [
按摩主要用于慢性扁桃体炎,通过手法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本病的目的。
/ m8 s) R& N3 b! U- l* D
' r i* `% w8 o1 m% _4 ?1 p 【按摩疗法】
; W `2 j1 N3 S3 R- z3 Q5 H! j$ b
4 Z* p& |4 W' Z' L% }. W (1)取坐位,先用一指禅推风池、风府穴各1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廉泉、水突(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之中点,气舍穴位于人迎穴下,胸骨头与锁骨之间凹陷处,图1)、璇玑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食指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医的推拿文化">8 {7 X; n6 u1 G& n( M. F
) V# ] R5 C& {) `2 Y: g7 d W (2)取坐位,家人立于患侧一边,将患者一侧上肢外展90度,用与患侧同侧的手的拇指指面与患侧的拇指指面对合,并压紧,示(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紧紧捏住患者合谷穴,另一手拇指按于患侧外展上肢的肩髃穴,示(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紧紧捏住腋窝,此时将患者上肢用力向后伸展,若令患者缓缓咽服汤药,则见效更快。+ R+ d" K+ N% O2 D; K7 g7 l
5 p+ s; L, r8 W9 _. g+ x
(3)取坐位,用拇指、示(食)指拿揉双侧扁桃体穴(颊车下0.5寸,图18-1)、合谷穴各1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两下肢照海、太溪穴各1分钟;最后用手掌尺侧缘来回直擦两足底涌泉穴2分钟,以透热为度。' J) I* E! j8 K o7 w
9 O+ h7 j* a, u' u (4)取坐位,用中指指腹端轻轻揉扶突(颈外侧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图1)、天突、翳风穴各1分钟;再用手拇指、示(食)指、中指揪咽喉皮肤30下。
# ?! f l, b5 ]& Z# @, d. g& l$ z+ j6 y. M
踝关节扭伤的推拿疗法4 N" K. ], J) a+ {# }, j$ p# b
6 r4 a0 C, X0 s/ t- U 【概述】
$ F5 z0 I, U3 p8 K
& L5 w' I' w/ U) l' E8 y# f6 w$ b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两侧有韧带加强,其内侧韧带亦称三角韧带,较坚韧,外侧韧带比较簿弱。踝关节扭伤,多因踝关节过度内翻、外翻造成,轻者韧带捩伤或部分撕裂,重者韧带完全断裂,或伴内外踝的撕脱骨折及脱位。
( @" _; W+ l: v: {1 Z. B( d) R( ~6 U
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因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台阶、下楼梯踏空,或跳跃不慎等原因,使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内外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或向外翻转,内外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受损伤,损伤后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前下方压痛,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如伴有撕脱骨折或脱位者,患者不能行走。& a9 W4 d; a% r$ X4 O1 k) l( M
6 g/ a2 g) _6 i
按摩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原则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松肌解痉。但在伤后24小时内一般不主张按摩,以免加重出血。
; j" M% r @2 X/ O
; b. J8 e7 M8 `/ R& _2 \ 【按摩疗法】
2 M# N1 G# c% u, h# K @, r
3 S. @6 `. g! D (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部及其四周,再自外踝经小腿外侧按揉至阳陵泉穴5遍,以丘墟、悬钟、阳陵泉穴为重点,以有酸胀感不度。5 P/ {. A2 @8 p; @: _8 d* ]
: N2 p; | ~" w0 ~, _& o+ R6 ~ (2)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屈曲,一手捏住胫骨前下部,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前部,摇动旋转踝关节3分钟。
2 Y& k z+ K% m" j: `3 W# K, O8 k# Z
k6 E5 K9 K! C5 f- R (3)取仰卧位,一手握其足跟,一手握其足掌(图2),用力牵引,然后再做背伸跖屈动作,并摇晃踝关节。! O+ J+ l; ~! `2 j0 A' x0 ^0 I
1 {$ q: @3 h0 u; x$ E6 \8 R
(4)取仰卧位,左手按压其踝部,右手拇指、示(食)指指腹逐个捻足趾(图3),然后用拇指指腹沿足背直推,以皮肤微红为度。) K6 }3 |2 q3 v* q: c
& {2 F4 @, \( U v1 w2 _2 U
(5)取仰卧位,用禅推法自局部向四周外推2分钟。
! s( {( }: W9 j9 t/ ?2 d3 }
% ?. r/ }+ {+ Y* [- R7 n& H (6)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小腿下垫一棉枕,足跟呈中立位,家人立于患肢一侧,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小腿后下方跟腱两侧,自上而下均匀直推至跟骨粗隆,重复进行5遍。% B x$ k; L. A/ h
0 v' V5 `$ I1 L% ?7 Z! w 肩周炎的推拿疗法
+ E2 }2 D3 {# z. e6 u
5 m7 A. \3 |. m, P; k* h2 w, Z0 c 【概述】
. r9 G7 A/ q( X" Z2 T7 U! \4 T+ F8 m- X6 z! Z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冻结肩”,因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故又称“50肩”。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外伤、慢性劳损、外感风寒湿邪及肩周组织的退行性改变,使肩周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进而关节滑膜萎缩、粗糙,滑液分泌减少,引起软组织广泛性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
$ [( P& z2 l& i- y; D) |; G x
% ~+ N; L, G H7 v3 `2 P6 H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年老体弱,正气虚衰,气血不荣,经脉失养,复感风寒湿邪而致。临床可见肩部酸楚疼痛,开始时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后诱发。尔后逐渐发展肩部广泛性疼痛,甚至刀割样痛,昼轻夜重,并放射至前臂、肘、颈、背部,约2~3个月后疼痛症状减轻而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以外展、外旋、后伸最明显,并逐渐加重,不能穿衣梳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期可见肩部肌肉萎缩现象。
) T1 _' u% X( f. I* A/ \( U7 F6 v _( E( y r
按摩疗法是治疗肩周炎较为有效的办法,初期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后期则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9 E* \# k, X, B s5 G
, b; { h9 y) ?( | U$ T# [5 L0 O
【按摩疗法】
9 D0 c- ?& i/ O4 R) F" f! _( t
7 o6 _6 ?4 ?& J/ t- @# B9 t# F 1.初期4 Y2 _- b/ ~5 y
; F+ i q5 D2 w( k1 j* k (1)取坐位,家人立其患侧,一手拉其上肢往上抬,另一手用扌衮法(图17-4)或一指禅法推施于肩关节周围,约5分钟。
' X/ Z$ o" G3 ~) }9 ]3 m9 Z+ Y) s& b7 {! V$ K o
(2)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端点按肩中俞(大椎旁开2寸,见图4)、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图4)、臑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岗下缘凹陷中,见图4)、肩髃、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见图4)、天宗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t6 d3 l0 E# ?1 Z
/ x5 C% a8 L+ x% H- h 2.粘连期/ @) E$ y, \5 i& g
0 N% X: Q7 I& h5 O) v8 U: E
除使用上述两法外,再选择下列按摩疗法:) ]# z2 o5 b9 Z; H. `: y0 Q1 U8 Y1 b
9 {+ v. d- _4 W0 G* Z
(1)取坐位,家人用双手抱托其肘部作内收、外展、上举、后伸等被动动作,反复进行2分钟。" V0 g% b& `% X4 w+ [5 ~9 m6 \
3 }# t5 n' y( }8 j' q1 _
(2)取坐位,家人站其患侧,外展其上肢,以其肩关节为轴作环状旋转(图5)运动,顺时针、逆时针各30次,幅度逐渐加大。
/ r6 M; \4 e( n8 M4 \9 W- }5 ^, u) ~
% r3 u8 p2 _& N4 f (3)取坐位,家人立于患肢侧,略下蹲,将患肢伸直搭于自己肩上,双手抱病肩,两手拇指按于腋下部,其余四指相交于肩上,来回旋转揉动三角肌、腋下诸肌、大圆肌、胸大肌、胸小肌外侧端,并慢慢上抬患臂,每次3分钟。# x! \$ H+ N2 [5 ~4 k( v4 P( M
/ l: `! J9 O7 E+ h (4)在墙上贴一塔形标尺,患者面壁而立,双足跟并拢着地,患侧臂稍屈前举手掌贴于墙上,患侧臂随示(食)指、中指和环指轮流向贴在墙上的标尺往上爬,逐渐伸直手臂,如此反复10次。
0 s4 H1 F4 C% w( b; t% l
# j9 h% ?) q/ B* e l& D 颈椎病的推拿疗法
1 W$ ?8 l/ w$ m5 I, H+ f/ A3 q2 L2 E7 e1 z4 c" J' l e- }7 G9 K, M! j
【概述】* p" F/ m2 Y' W7 b
; m# z- w. T" v& y) a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臂综合征”。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颈椎失稳,从而促使椎体发生代偿性增生,骨赘压迫颈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或椎旁交感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症候群。临床根据增生部位及发生症状的不同而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神经根型见颈、肩、臂疼痛,疼痛呈烧灼样或刀割样,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患侧上肢可见发沉、无力、握力减退,受压后酸胀、麻木;脊髓型见一侧或两侧上、下肢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排尿障碍,甚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椎动脉型见颈痛,肩痛,头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症状常因转动头部、侧弯头部而诱发或加重;交感神经型见神经根型和脊髓型症状外,还兼有心动过速或过缓,肢凉,肢体与头面部麻木,或指端发热,疼痛,全身多汗或少汗;混合型表现为两型或两型以上各种症状同时存在。) ]8 k4 F9 e7 M! i/ \2 ^/ k' p
$ U+ e7 r4 z3 I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跌仆劳损,伤及筋骨,经络不通所致。按摩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复位,治疗各型颈椎病。2 H7 h) M1 b W* ^! z* j$ @; [
# D; G; O3 {8 f" w* R
【按摩疗法】
. \* u( X3 ~9 F) X+ k) D: Y" Q1 D3 [. O8 H
(1)颈部推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小鱼际自颈上部向肩部推;再用双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风池穴推,以局部有胀酸感、皮肤发热发红为度。. K: w8 L; v5 P/ P+ v; J! C
- S2 J5 Z. Z0 s) a; g I6 _
(2)颈部拿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双手提拿颈后及颈两侧肌肉,双手交替用力,即左手提拿时,右手放松;右手提拿时,左手放松,反复操作3分钟。# Z! H- s: _5 y; k
, x8 u3 V5 X& O: g- k# Q! |3 e (3)颈部揉捏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双手拇指或小鱼际上下来回揉捏颈部两侧及肩、上肢肌肉5分钟。$ j8 n5 h; J& W' L
: _! W- B: X( b% C0 J% L( @ (4)颈部提转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一手托其下颌,一手托其后枕部,慢慢左右旋转并用力上提,听到弹响声后,按摩颈部,放松椎旁肌肉(图6)。
# S- ]: c, R3 O& l- P" O; d$ I7 A$ V0 E( r/ A. K
(5)颈部侧屈法:取坐位,两上肢反抢于背后,立于其后,两手掌侧小鱼际贴于其颈部两侧,然后双手交替着力,使头部向左、向右侧屈运动,反复进行10次。
5 R; g/ { _/ _( ?: N! \- J9 Q
# h! w0 ~$ s M5 D (6)按肩搬头法:取坐位,双上肢反抢于背后,家人立于其后,左手按其右肩,右手置于其头顶,用力将头颈部向右侧搬动。然后用同法,右手按其左肩,左手置于其头顶,用力将头向左侧搬。两侧交替操作,每侧10次。9 ]% h# W+ j B1 j+ q/ Q
/ q* t# K/ E' t+ O0 D (7)理筋法:取坐位,患侧上肢外展,用双手拇指指腹从肩峰沿上肢外侧肌肉分理和拨离至腕关节;然后用抖法抖动其上肢2分钟。; [! P: R* G5 E) E# `
5 A7 m- \! P, } Z8 k5 X (8)指压法:神经根型,用拇指指端按压风池、肩井、肩髎、外关、少海、后溪穴各1分钟;椎动脉型,用拇指指端按压风池、太阳、列缺、合谷、听宫穴各1分钟;脊髓型,用拇指指端按压肩井、翳风、肩中俞、肩髃、期门、阳陵泉、后溪穴各1分钟;交感神经型,用拇指指端按压百会、肩井、颧髎、神门、外关、足三里穴各1分钟;混合型,根据其混合具体类型,有选择按压以上有关穴位。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医的推拿文化">
1 K* F0 l3 z5 {4 h1 ~& r
2 l* X& u2 `+ Z7 z 落枕的推拿疗法
. ~6 g4 h$ V$ e6 E' h( J- |' b$ ]1 b Q1 @+ [' h
【概述】4 g, v* I* w, B
/ U! x. K) z7 p+ E: p
落枕又称“失颈”、“失枕”,临床上以颈项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轻者一周内自愈,重者可延至数周。- D5 z8 {4 ~3 U
9 F. f2 F( M: j1 k+ M 本病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颈部肌肉突然收缩,肌纤维部分断裂,或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过低致一侧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伸展状态;或体虚之人,慢性劳损者外感风寒之邪,以致气血停滞,经络闭塞。临床常见颈部歪斜,活动受限,动辄疼痛加剧,患侧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可波及同侧头部、上背部及上臂。
9 J) x K0 H8 J
% V" N( b; B8 o0 M3 B 按摩能疏散风寒,温经通络,理筋解疼,使颈部气血通畅,肌肉放松,落枕症状随之解除。/ K, Q; {8 v$ U
; p; f' q: {6 P# K0 o" x0 ] 【按摩疗法】
! k5 v8 @& z% P4 U5 X, i! N% q/ W. ^( ~9 K$ l
(1)取坐位,以拇指指腹端按揉风府、风池、风门、天宗、肩井穴各2分钟,以有酸胀麻木感为度;再用拇指、示(食)指拿住颈部僵硬的肌肉向上提捏2分钟;最后以掌擦法擦患侧颈部2分钟,以热为度。
! ^. x1 X. z: J( N0 p" v ?/ V: f2 K$ f8 F p
(2)取坐位,用两手托其头部,慢慢旋转,屈伸,再用攘法或推法,在患侧颈肩部治疗,然后一手托下颌部增加旋转度,注意手法要轻柔,不能暴力摇动,以免引起损伤(图8)。. H0 X. m1 J) S- T
. j+ }1 }% t1 S% u7 |* p! n- i
(3)取坐位,用拇指点按落枕、列缺穴各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 \0 B4 K J9 X- g4 \6 ^; {% D, v# r% v5 j: h
(4)取仰卧位,两侧下肢伸直,用拇指指端用力点按悬钟、后溪穴各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麻感为度。/ u9 p9 \' d6 J' g# a" f2 v1 o
* {* d5 h: B, V/ M 痄腮的推拿疗法
7 @ w1 m) H" u) D% o
. v5 W" s3 X8 T1 M 【概述】6 t) M. w) u/ r7 S. k4 b
# _5 v! _1 x- o, I 痄腮又称发颐,民间俗称“大嘴巴”、“大头瘟”、“哈蟆瘟”,属温毒一类热性病。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多见,散发为主,亦可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为多,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炎,个别可并发脑膜炎,但一般预后良好,一次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 t/ z% I4 Y: k% f; p+ \% x# }0 H( I$ Q% A: g# l
本病发病初期有发热、头痛、纳差或呕吐,1~2天即出现腮腺肿大,通常先见于一侧,继见于另一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弹性感,局部有发硬、疼痛、压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剧,两颊内腮腺管口(第2臼齿)可见红肿。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风温病毒所引起,病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 按摩能疏散风热、疏通气血、清热泻火,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 C6 f5 S* p0 [
$ i E& l2 v' x# E5 Y 【按摩疗法】7 R! Y& _- l$ k& W: N$ V
, E8 o+ m' Z( V; | (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翳风、风池穴各1分钟;再揉大椎穴2分钟。 B) u0 b3 O6 e/ T6 I
. \1 _/ y/ y( ~- T& A$ H, w# i
(2)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清肺经100次;再用示(食)指、中指指腹面清天河水、退六腑各l0O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合谷、曲池穴各2分钟。
* Y5 `5 H5 m( b E. s5 J7 M
7 o5 B0 `' k' I% u5 x (3)取仰卧位,用手小鱼际擦两足底涌泉穴各2分钟。
- b# l2 z# o% F% r. d% G* n/ ^9 M; c4 R# `
(4)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再用指擦法自上而下擦脊柱10遍。
- D. `" l8 X; J: C t7 g2 \
9 R6 s7 O ~- k# u7 Y# ~ (5)邪陷心包者,用拇指甲掐心经5次,掐小天心20次,再行水底捞月: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用拇指指腹端从其手掌水底穴(小指旁)推至明月穴(在握拳时中指端所指处)。用旋推法(图9),边推边吹凉气,重复进行30次。
6 j+ e, Y2 W4 M9 C" a
, Z5 O. W( T( [( M) O 太医院按摩器
: _0 E% ~; M$ p3 h; n3 K" w4 ~. ]
5 g" B9 M9 t/ C R! { 太医院按摩器
. O# B6 ` |3 v! H2 p+ O4 Q
" a9 E( B" e! s8 ]$ J e 简介:清代,木质,分别长35cm,18cm。用于自我按摩,制作精美,使用方便。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
% v0 P" }/ L3 R9 g8 W% ~5 D, q- o5 J' l" Y$ Y, _6 X0 o( r- `
太医院按摩器
2 b' q2 `9 n' S3 W
3 N7 P! ?* v) U' Z9 M4 y 简介:清代,红木质,长24cm,轴宽6.5cm,转轮直径4cm。 手柄一端由一圆柱将三个转轮连接起来,每个转轮均可灵活转动。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
4 T }0 z- @' x# F: Q. J5 C& ^
* L+ V( Y& s% g2 y! ]1 u% \& j, T6 S 清宫推背器# j3 B0 s& v, Z2 v$ O; V7 q
% S3 o8 f1 m) S6 {. |
简介:清代,玉质,长14.1cm,宽13cm。是清代宫廷所用的医用物理治疗器具,可隔衣在身体上滚摩,治疗肌肉酸疼,促进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骨、活气血的目的,并能助药力,起到药物之所不及的作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 c7 {- h& H8 D2 _
* L& a* \9 q1 y2 U: l- B;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