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中国古代常识之诗词中的粘、替、对与失粘、失替、失对

0
回复
42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3-27 14: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所谓“替”:, v, s' K+ K& ~8 F, p+ p
“替”是指律诗的八个分句内部,第2,4,6(五律只有2,4)地位上的字的平仄应当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许平仄瓜代的,不克不及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5 g, D9 V' H  O) l2 m7 b: w- k3 m
为了便于年夜家懂得,我们以唐诗为例,我正在后面标好起承转合:5 F8 r% U( {1 d& G5 X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v+ i% j; p. H: ^
★平仄平仄平仄7 a% [2 e- V5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 |( V+ H! _$ e% v6 }( `8 v★仄平仄平仄平8 [5 u2 @; r2 q) r- M. x. o8 K4 K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能力没马蹄。(转句)
, ?3 @4 c, B* Y* T5 {* l, k★平仄平仄平仄
& Z6 {7 A! g5 m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F5 E1 o. j5 u, \7 R
★仄平仄平仄平
" `, W8 J* ]4 L; e6 }4 m7 Q上边的例诗中,每个分句里的第2,4,6地位上的字,平仄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许平仄瓜代,这就是“替”。值得留意的是:替,指的是零丁的每一个分句,是指分句内部的第2,4、6字的平仄要瓜代,而不是指分句之间。因为一首律诗有8个分句,所以,一首律诗就有8组“替”。上边这首唐诗中的8个“替”别离为:山-北-亭;面-平-脚;处-莺-暖;家-燕-春;花-欲-人;草-能-马;爱3 H2 a  ^2 g' K4 H) O9 \* o* z
-东-不;杨-里-沙。& ~- E" Z8 |. a+ x) R
再看一首唐诗:  G. N2 V3 J1 ]7 B' F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起句)
+ ?8 b, H$ j# o& W9 q8 C+ t★平仄平仄平仄
7 p6 Y. W0 G5 |) N* k+ p) L九月寒砧催十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承句)
+ ^2 n) J. ?; T★仄平仄平仄平8 a. d- [6 H: [4 H. M! P% `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转句)0 K( _8 R+ S( |4 H! X8 L
★平仄平仄平仄& L. X. w3 ^( b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合句)' k. q& p& x$ K/ ?7 i9 i1 i+ q
★仄平仄平仄平: u! ]5 Q4 n/ l# y0 d7 v# \0 k- @9 J: u4 o
这首唐诗中的“替”有8个,别离是:家-妇-金;燕-栖-瑁;月-砧-十;年-戍-辽;狼-北-书;凤-南-夜;为-愁-不;教-月-流。
) \% {; p, X* d8 b# P( l二、所谓“对”:
1 s  J2 n: j& A7 _# Z! \2 P( R+ M一首律诗分为起、承、转、合四个步调,“对”是指统一个步调的前后两个分句中,第2、4、6地位上的字平仄必需相反。5 L) ?0 A! Y/ p
照样看前面那两首唐诗。
% [1 z% U% _: s2 {) X/ L% c! U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
4 D: q) y3 \0 s/ ]% I2 N2 `★平仄平仄平仄8 h8 b; S$ T- B1 D+ i% Z$ _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F. R9 v+ L( \* ^: E4 x0 ]
★仄平仄平仄平3 n+ G0 {6 o! F2 k: b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能力没马蹄。(转句)0 t. S% H4 r. N; r7 x: a3 L" t
★平仄平仄平仄9 B/ G+ P8 h" Z, o7 s9 j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8 @- q4 ^* d& T" Y3 v% {- L
★仄平仄平仄平$ |( Z; [5 _, K2 T; K( }
这首的起句(即第一个步调)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1 S: X$ L/ _6 Q- J8 _这里有两个分句,每一个分句的第2,4,6地位上的字都已标出,正在每一个步调中,前分句的第二个字跟后面分句的第二个字必需平仄相反;同样,前分句的第4个字和后分句的第4个字,也必需平仄相反;前后两个分句的第6个字,也一样。
1 }( o' j/ y; K  h& s第一个步调(即起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里有3个“对”,别离是:山(平)-面(仄);北(仄)-平(平);亭(平)-脚(仄). C- K' `* N8 o3 n
第二个步调(即承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别离是:处(仄)-家(平);莺(平)-燕(仄);暖(仄)-春(平)) Z9 f2 B; B8 X% ]- y
第三个步调(即转句):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能力没马蹄。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别离是:花(平)-草(仄);欲(仄)-能(平);人(平)-马(仄)
/ `' C. `! n6 ?7 S+ v: K5 D第四个步调(即合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的“对”也有三个,别离是:爱(仄)-杨(平);东(平)-里(仄);不(仄)-沙(平)
, g, G  [/ }" t1 R所以,一首七律一共有12个“对”。
) w; l1 [# I" M5 l- }7 c4 K  j% Z三、所谓“粘”:" `8 J' f) }* S5 G
“粘”就是指衔接起承转合中随意率性两个步调的两个分句中,他们正在第2、4、6地位上的字平仄必须雷同。我们先想想,一首律诗,衔接两个步调的两个分句有几对呢?谜底:一共有3对,别离是第3分句和第2分句,它们衔接的是承句和起句;第5分句和第4分句,衔接的是转句和承句;第7分句和第6分句,衔接的是合句和转句。如今我们照样来看适才的例诗。. \$ ~, x- r9 x/ p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句)7 c9 n1 n5 W! j8 ]% |
★平仄平仄平仄
8 }) C: [5 t2 m3 m4 D  e! N5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句)
& x  x7 M& L' w+ b0 r★仄平仄平仄平
* b0 e2 r) L% Q0 n0 I: I1 L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能力没马蹄。(转句)
! H2 c  v6 c* c, [1 c  e# X★平仄平仄平仄- s: q; e) T* r! c7 W# P0 H6 }" w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句)* f4 l! w* q/ O& r
★仄平仄平仄平3 V; X4 q! S  N7 z* ^( v0 j
诗中,衔接起句和承句是第2分和第3分句: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正在这两个分句的第2,4,6地位上的字,平仄有什么特色呢?对,它们的平仄是雷同的,这就是“粘”。这两个句子里有3对“粘”,别离是:面(仄)-处(仄);平(平)-莺(平);脚(仄)-树(仄);衔接承句和转句的是第4分句和第5分句,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用渐欲迷人眼,这两个句子里也有3对“粘”,别离是:家(平)-花(平);燕(仄)-欲(仄);春(平)-人(平)
( g2 t4 v; @/ I衔接转句和合句是第6分句和第7分句,浅草能力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3 r  Q+ M3 R' R& j. }这两个句子里同样有3对“粘”,别离是:草(仄)-爱(仄);能(平)-东(平);马(仄)-不(仄),总括起来,一首七律共有9对“粘”。
7 r4 s3 i4 b, M: C" b* D3 ~什么叫掉粘、掉替、掉对?3 K* I3 W  u+ Y& ?4 o  O
四、所谓“掉替”:" |/ O6 c, A0 d5 i
律诗中,八个分句内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许瓜代的,假如违背了这个纪律,酿成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掉替。6 E8 N; c+ L! S* a& p7 e
) ^# Y3 P+ d, G# ?$ D9 P
五、所谓“掉对”:) y& D- g/ R0 h4 m2 \/ w$ O
律诗里的统一个步调中,前分句正在2、4、6地位上的字的平仄与后分句正在2、4、6地位上的字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假如没有相对,就是掉对。  ^1 d/ {0 U9 z
六、所谓“掉粘”:. z. s2 U' z1 z  S5 I. Z
律诗里,前一个步调的后一个分句跟后一个步调的前面一个分句,这两个分句的第2,4,6地位上的字必须平仄雷同,假如他们的平仄不雷同,就是掉粘。
* V. X  c! k1 V% \( I$ f控制好了掉替、掉对、掉粘的概念今后,我们回过火去浏览一些唐诗,年夜家不难发明,有些作品并不完整相符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简略的:0 C9 a9 s! {" Q$ Q
第一,小学生们初学写字,先生请求必需用方格本,但这并不代表每小我一辈子都邑把字写正在方格内。0 I# P) J- ]% ?. R3 z8 J
第二,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端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正在不少差别,就是说许多用平仄无法说明的器械,用平上去入去说明,就没有问题了,究竟诗正在其时是用来吟唱的。# \. ^' s: `. P- k3 B
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端的,至唐末,总共公布过四次格律。个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此次公布的格律是正在初唐的格律基本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等来整顿归纳。最后一次经李商隐等人整顿后,律诗格律根本成型。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完美尔后来再没有转变的格律。是以,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尺度去权衡唐诗的时刻,毫无疑问,有些处所就不相符了。我们年夜家熟习的格律,从晋朝开端,一向到宋朝最后定型,经由了七百年摆布的时光,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涌现平仄不相符格律,正在分歧的汗青时代律诗格律必有差别的情形下,本着尊敬汗青,尊敬作者,尊敬作品的立场,年夜家很轻易就能懂得了。所以说,正在今天,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不然就会陷于盲目标群情之中而无法自拔。4 V' d/ ?; Y8 T- g7 ]. d9 m6 A

  x8 W; ]5 @! ], F6 G! v1 Y  Q0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