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位置,形成了“十三经”。: U3 ~6 h/ W) R# H1 i9 z# F3 b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皮锡瑞《经学汗青》中说:“经学开拓时期,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顺敦朴,《诗》教也;疏浚知远,《书》教也;博识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孔子始明言经。
: i) T) v# c d孔子把本身之前的主要典籍作为“经”,以阐扬儒家思惟,但孔子并没有以“经”定名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钱穆《国粹概论》)
) ~% N, K" b' Z% ~正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看重,立于学官。 K8 M% e" k: M
# e9 `1 I, o' @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罗《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1 Y( A/ n& U% y5 F" a; y% f
+ f ?/ g" a0 u( q# A% x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消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初次跻入诸经之列。
$ j r9 u/ v7 ]# ]6 N
! ^1 Z. O2 A( A0 s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年夜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承认,《孟子》正式成为“经”。
2 Y& M3 U8 N0 M: T( y" f9 ?% W5 @2 p F2 m/ F5 g+ n" m8 j o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其时有名理学家朱熹正在福建漳州将《年夜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路,作为一套经籍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年夜学者以为“先读《年夜学》,以定其范围;次读《论语》,以定其基本;次读《孟子》,以不雅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前人之奥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期意义。汉唐是《五经》时期,宋后是《四书》时期。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位置。) ~, P, S2 s4 q! o
清乾隆时代,雕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正在儒学典籍中的爱崇位置加倍深刻人心。* j/ ]* |% I' l& h3 X3 S
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 [$ h, t7 \! M* `/ J
⑴:《周易公理》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公理,【清】李锐校。, F" J& o' D6 k' k9 z
⑵:《尚书公理》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公理,【清】徐养原校。
9 y+ n- w$ l9 G⑶:《毛诗公理》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公理,【清】顾广圻校5 G% n9 [' _* z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5 m; f; D6 ^( t; R+ @! n6 g2 b( w+ z( Y⑸:《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 s5 D% b+ t3 Y* \8 K( F7 }! K# P⑹:《礼记公理》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公理,【清】洪震煊校。
" z4 X: d% E0 k/ Y+ i# P% p6 L6 x⑺:《春秋左传公理》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公理,【清】严杰校。
7 M- L0 ^, r, c) L+ J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u- E X1 W' F: Z" B
⑼:《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9 Z% L! H. M4 S I⑽:《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 o3 ]; K7 r% p7 u3 e0 F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v# W- {5 P9 d& ~% v: ]
⑿:《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 K- h9 m+ m* H, N& }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1 Q9 e4 }* s- B, b
儒家文化正在封建时期居于主导位置,《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位置之爱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较的。历代统治者不单从中寻找治国平世界的方针年夜计,并且经由过程科举测验等方法强化其位置,对臣平易近思惟的规范、伦理道德切实其实立、平易近风平易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正在,无处不正在。懂得和研讨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克不及不浏览《十三经》。
! }8 y" O9 Y$ I3 G) ^0 k* E& n( a: d/ |
3 r. r0 M3 c6 t9 p: n0 w, L6 m1 z6 w*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