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中国古代常识之古代诗词曲名词术语大全

0
回复
45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3-13 12: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6 B. d2 X; c; N2 r
【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实质的一种懂得。最早年夜约记录于《尚书尧典》。正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懂得已不尽一致。汉代今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着重于‘志‘,是指诗人主不雅的思惟熟悉;一种着重于‘情‘,是指主不雅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以为诗歌是抒发思惟情感的,志和情并重。3 X) Z' y: `3 U0 r) _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惟偏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I/ v/ A9 U# B, k* ^3 Z
【兴、不雅、群、怨】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感化的阐述。记录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论家对这个阐述作过不少论述。年夜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感化,不雅,是指诗歌的熟悉感化,经由过程它可以不雅风气、识得掉;群,是指诗歌的教导联结感化,沟通人们的情绪;怨,是指诗歌的宣洩感化,特殊是对社会政治的群情和讽喻。
: h2 x: P/ ?( c% F" O! }( N【温顺敦朴】 最早记录于《礼记经解》。‘温顺敦朴,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焦点思惟。以为诗歌有着教化感化,能使人们的思惟行动相符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历久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发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 V9 B$ W: q3 }+ j0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录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白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六义‘的说明,有着一个汗青成长进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K7 B; {2 v9 T- z' W7 U# G
【变风变雅】 最早记录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宁靖盛世的产品,而当国政事件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重要是树立正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惟基本上的。5 T  Z/ Q8 h) h' X8 U2 i$ m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段。诗人对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不雅方面来考核的。自在不雅感化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消‘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毛病而悛改。《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如许,主客不雅都请求如许的创作手段。  m- K# g+ T# }  {% ^7 p5 [# B
【缘情】 最早记录于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白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实质特点。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需深入、细微而又活泼的抒发情绪。这种思惟成长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0 s7 Z4 I6 h7 H, c【应感】 最早记录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触感染之会,通塞之纪,来不成遏,去不成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殊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重要是根据先秦老庄等主意的‘心物感应‘的理论,应用到文艺创作范畴。6 d6 D5 \9 W- t
* y! W3 U7 b& K/ [% a5 q

! K2 S1 I- J7 F* k【音调声病】 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重要包罗两个方面。一是四声切实其实立和应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音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应用到诗歌格律中。正在应用中涌现了很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成长出年夜韵、小韵、旁纽、正纽。共计八种。通称‘四声八病。‘4 K' v8 }) A! P8 Y' J' x
【浮声切响】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纪律问题。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后来就称之为平、仄。正在这个基本研讨慢慢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美。
; \+ A( u* h+ e6 C7 |" H6 n【风骨】 最早本是汉魏时期对人物批评时的用语。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驳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范畴。它重要是指文学作品(特殊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惟偏向和艺术作风特点。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是充分而严肃的思惟偏向,正在作风上,则是精练简约,以到达刚健有力的地步。
' _2 k5 M) P) i, @0 p# ]" b3 V【滋味】 最早记录于梁朝钟嵘的《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重要是指诗歌创作的沾染力。这不纯真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包括着作品的思惟偏向问题。以‘辩味‘来比方文艺的审美进程,是源于先秦诸子的阐述。历代诗论家更有所施展,南宋扬万里甚至提出,论诗‘以味不以形‘的说法。
  k+ W0 m6 K5 Z( b; W! G【用事】 钟嵘《诗品序》中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以为诗歌创作是抒写小我情绪和思惟,不必重视用事。这里的用事,是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偏向,就是正在创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中的资料。这种手段,也不是一无可取;但滥用无度,必定使作品艰涩难明,伤害沾染力气。
5 ]+ s" ?7 f. b) {; a【切对】 是指近体诗格律中的一种情势请求。正在近体律诗中央,不单划定的句数要对,并且这种对,不仅字面意义上相对,并且更主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对。如许,就获得完善的音韵调和的后果,加强艺术沾染力。
0 @9 d1 J7 d! }0 `1 R【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彼此呼应。《荀子乐论》‘唱和响应‘。南北朝开端,诗人将诗歌彼此赠答称为‘唱和‘。这种情势,到唐代,获得极年夜成长,甚至有唱和的专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6 c( h( L# ^: [; ]6 O. j' }
【诗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和批驳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他是接收了儒家思惟的‘道统‘和韩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惟而形成的主意。它指的是《诗经》中所树立的‘六义‘系统。他特殊侧重风、雅和比、兴这四类。这个别系,白居易以为贯于全部中国古典诗歌成长汗青之中。9 @/ J8 i* J6 k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代诗人白居易正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四种要素。这四种要素,亦就是诗歌的内容(情谊)和情势(言、声)的彼此关系问题。白居易用树木来作比方,现实上只是简略的排比,并不克不及完美地表现这四者之间的辩证同一关系。
2 |- j% l: ~  k! v1 p- ^- D3 r【为时为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意。它请求诗歌创作于预生涯,干涉政事,揭穿抵触,不离开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国民生涯。这种主意是他的实际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构成部门。# g, B- ~4 D+ G! j% p
【嘲风雪弄花卉】 白居易正在《与元九书》中说:‘至于齐梁间,率不外嘲风雪,弄花卉罢了‘。他正在这里批驳齐梁时期的诗歌创作,都是些吟咏风雪花卉等客不雅天然物的篇章,不相符诗歌理论的‘六义‘和‘诗教‘的请求。这种主意,固然有必然的积极意义,但也存正在着局限性和单方面性。/ M  N/ B  J% y: ]% m  z5 o8 ~
【取境】 唐代释皎然正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段。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不雅实际生涯中的场景和感触感染,经由过程主不雅性发明,再如今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请求诗人的感触感染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倒是‘新‘‘易‘,甚至于不露主不雅的刻划陈迹,平易、天然,到达最高境界。
; [/ U8 J5 B* x# e9 T. e  T4 d+ G【五格】 唐代释皎然正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批驳的一种尺度。它重要是指诗歌中应用典故的好坏。‘不消事第一‘,而‘有事无工作格俱下第五‘。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问题。所以,不克不及纯真用‘用事‘‘不消事‘和用事利害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低。
/ G7 x% M8 T! P. G【七德】 唐代释皎然正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七个尺度。即:‘一识理,二古雅,三典丽,四风流,五精力,六质干,七体裁‘。这七个尺度涉及到思惟内容、情势编制和写风格格等。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核,可是,对每一个尺度没有深刻的论述。: w" d" b6 {. ?5 j0 I/ m+ J
【三思】 唐代诗学论著《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称三思。‘这是指诗歌创作进程中诗人主不雅构想的分歧进程和情形。‘生思‘是指溘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刻客不雅实际,尔后才有所得。
8 G( E+ U' ?+ v' f6 _【三境】 唐代诗歌论著《诗格》中提出,诗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川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诗人对客不雅外界的感触感染、熟悉的诗篇。‘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这就是说,它不是纯真的抒情,而是主、客不雅融合所得的抒述。固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分析,但对后世的意境说有必然的影响。( i; N2 i  Z2 N* P* Y
& ~* {# o* d) t; Y  L
1 O0 O4 @' n2 M+ ?; O
【韵味】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驳的总则。他以为诗歌创作的好坏重要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所谓‘韵味‘是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惟偏向与艺术特点所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德。这种品德和观赏者的主不雅思惟相联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审美结果。: g& _6 F% N+ B, ^0 a
【雄壮】 唐代司空图正在《诗品》中提出廿四品。‘雄壮‘是第一类。它重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壮有力、浑成一统的作风。它既包括着准确而又充分的思惟内容,又有波涛壮阔的气宇。两者是亲密联合的。
- S. P! A% e8 L2 ]【冲淡】‘廿四品‘中的一类。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作风。所谓‘淡‘,不是指‘淡而无味‘,而是指‘素‘(从颜色角度着眼)‘默‘(从意境角度看)和‘微‘(从观赏心理角度着眼)。总之,诗人应用高深手段,徐纤自在的神志来表示一些奥妙隽永超逸的思惟感触感染,诗歌说话也必定是朴实无华、不事藻饰。
/ V7 L( P6 ?+ m8 ]5 S& q: c【天然】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风格格。它着重于创作手段角度,排挤人工的做作、卖弄、刻划等,力图一种自然形成的美的地步。这种作风,现实上和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分歧,不成混为一谈。
; q) N8 a( a( |【含蓄】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是着重于创作手段的一种作风。它和浅露、率直相对峙,请求诗歌创作的含意深远,含而不露,及至到达意正在言外。这就是说,诗人创作时对客不雅生涯和主不雅心坎有深入的体察感触感染,能发明深条理的思惟情感,又能应用高明的艺术手段,寓深意于篇章之中。从读者角度来说,必需考验本身的感触感染力,能有前提体察个中的奥秘,求索作者的本意。5 g( u7 y1 P. D1 a" P" }
【绮丽】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作风,着眼于艺术说话的发明和应用方面。重要指华美辞采的描写和声韵的奇妙。
; z4 m2 S: J/ h; T; `7 S% m【疏野】 唐代司空图正在《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作风正好和含蓄含蓄相对峙。它请求诗人情感奔放,一泻千里,纵情宣泻。读者浏览时,他的思惟情感跟随着诗篇也阅历一个宣泻进程,获得精力的享受,不再须要去咀嚼‘言外之意‘了。
- t2 a7 n6 t1 w# I! {! z【意新语工】 宋代欧阳修正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的主意。它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情势两方面。‘意新‘是指立意要新,可以或许到达‘前人所未道者‘;‘语工‘则请求情势上(包罗说话)要锐意求工,务必重复寻找。这种主意,具有必然的准确性,但,子女各家懂得并纷歧致,后果也就分歧了。
0 x* l* o1 j% l, X1 |【诗中有画】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入渗出问题。某些山川诗和景致画,都是以天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分歧的艺术,后果并纷歧致。就不雅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处所,那就是某些描写天然客体的诗篇,正在不雅赏者角度的接收进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根本意思。
1 }; u4 F; W# w6 D" m% M, ?# J【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论点。它重要是商量诗歌创作中进修古代范例著作应采用的立场和具体门路。正在诗歌情势(特殊是说话方面)范畴,那就是正在‘陶冶万物‘的基本上,汲取前人结果,做到‘点铁成金‘,化腐败为神奇。正在思惟内容方面,则请求推陈出新,早年人已写过的内容中造出新的意境,到达‘夺胎‘‘换骨‘的水平。
( n6 s- W/ v* E- y* S( ^【闭门觅句】 相传北宋诗人陈师道,经常闭门创作诗篇。这里一种离开生涯现实,单凭主不雅想象或模仿前人典籍的毛病偏向。金代诗人元好问正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对这种创作手段给于深入的批驳。1 {' V9 T  `7 e+ L$ ]
【悟入】 ‘悟入‘本来佛家禅宗的用语。宋代吕本中将它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范畴。他以为诗人必需透辟懂得和控制作诗的‘活法,‘,能力创作出优良的作品,由此可见,他提倡的‘悟入‘,并不是禅宗南派的‘顿悟‘,而是必需经由耐劳的一番工夫能力做到‘悟入‘。8 B9 U7 [& B! A2 e2 ~9 U
【活法】 宋代诗论学家吕本中提出的诗歌的根本轨则。他正在《夏均文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则具备,而能出于规则之外;变更意外,而亦不背规则也‘。这现实上就是‘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比力相符诗歌创作的现实情形。3 b5 A  K2 e9 `" m. |
【叶韵】 亦称‘协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正在《论词》中,提出了词的叶韵的特点。以为词正在声律上请求极为严厉,它不单剖析五音,并且‘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重要从音乐角度对诗与词的分界作了明白的划定。  \8 ]7 U+ K" v" z% H

4 Q! ^( h1 r0 e1 f, Q( d# @# y$ C  E" x
【别是一家】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正在《词论》中对词作为一种自力的创作范畴所树立的一个主要定义。它并不是单从‘体‘着眼,也并不只是音乐性的问题。词与诗的分界,是内容、情势,甚至手段、感化等各个方面组成的整体的差别问题。
; J" y# k) o% T3 \2 K1 @【铺叙】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正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手段的主要论点。她提出的这个论点,并不单是指‘铺陈叙事‘,而是侧重于诗人心坎感触感染的展示,情景融合的表里进程,甚至思惟情感的多条理的交叉庞杂的变更等,总之是有关情绪范畴的拓展问题。这也是使词的创作,不纯真逗留正在‘情景融合‘等单一、静止的描叙上,而是进入到动态的多变的范畴。3 M. ^8 E+ u# G5 \( V4 {7 |2 Q1 R' A
【本质当行】 本质,天然之色;当行,行家。前者最早见于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后者出于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中所引晁无咎语。这两者是指诗词曲的创作都要固守各自的根本轨则,不要互相关扰,形成变体、变类。" u- h# N* l+ m. m; E
【平庸】 宋代梅尧臣起首提出的一种诗歌创风格格。这种作风的最重要特点就正在于不激越,不飞扬。诗人的深入的思惟感触感染,应用朴质、微婉的说话,不动声色的表示出来。它既有排挤绮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否认剑拔弩张的讽喻的感化。所以,这种作风往往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惟偏向彼此抵触。6 [$ W: }' }# X2 S$ v( ^
【穷尔后工】 宋代欧阳修最早提出的一个诗人生涯和诗歌创作关系的阐述,他以为诗人的生涯坎坷,抱负无法实现,必定寄情山川,借景抒情,用物喻志,就有可能创作出优良作品。‘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汉之辞也。‘对这种论点,也不克不及作形而上学的绝对性的懂得。& `3 t& Z. r( V- L
【言志为本】 宋代诗论家张戒正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实质的一种懂得。‘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他重要的是成长了传统‘诗言志‘的理论,比力准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思惟内容和艺术情势的主次问题。# ~! w& ]8 t' ^0 r
【意味】 宋代诗论家张戒正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年夜抵句子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不雅?‘所谓‘意味‘,是钟嵘提出的滋味说的一个成长。它不单着眼于诗歌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包括着思惟内容的充盈、光鲜的偏向和艺术的沾染力。# l" g2 @1 J4 @8 A2 r) n
【情真】宋代张戒正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这三者是他评论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尺度。所谓情真,就是指诗歌中含蕴的不单是抽象的情,而是来自心坎的真情。这也是必定关涉到诗人必需具有准确、光鲜的思惟熟悉,才不会正在创作中‘矫情‘‘虚饰‘。
1 f3 V, g& u& {1 W5 ^【味长】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组成三种要素中的一种。它是指诗歌中含蕴的思惟情感,不单是‘真‘,并且具有必然的深度和庞杂性。读者须要阅历一个重复领会的进程,能力完全的把握诗人的意念。这里的‘长‘,并不是具体的器量,而是一种心理感触感染的深长途度。  p2 _+ f' J5 p" x2 T/ y
【气胜】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组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它是指诗歌创作中内含和外溢的气概。这种气概决议于诗人的思惟熟悉和对客不雅事物的领会的准确性和深广度。只有可以或许准确的揭示主客不雅的事物的实质特点,能力具有这种气概。不然,只有报酬的空架子罢了。
& N0 j4 j4 I# j4 ~( b0 h  C! w0 `【绮罗喷鼻泽之态】 宋代词论家对宋代的婉约派词风的考语。胡寅正在《题酒边词》里说:‘及眉山苏氏(指苏轼),一洗绮罗喷鼻泽之态,解脱绸缪委宛之度,......‘。他将婉约派纯真结为‘绮罗喷鼻泽之态‘是单方面的,因为,婉约作为一种词风,它不单是由内容所决议,而必需从整体的形象的美学特质去把握。
  k$ g0 ^2 B6 {1 v  s+ T" m+ T, o* f0 ~/ j, M0 g
" F' v* ^1 G% s1 H$ K! D
【学诗如参禅】唐代释皎然起首提出这个主意,到宋代更为风行。吴可《学诗诗》的起句就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这种主意,排挤诗人的才、学,倡导思惟上的‘悟‘。它固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真谛,可是单凭主不雅的修炼,是创作不出好诗的。这些以‘禅‘喻‘诗‘的诗论家的掉误,重要的是没有准确的懂得创作和生涯实际的辩证关系。5 w" ~; P! L' ]# _. x: V
【诗家三昧】 所谓‘三昧‘,原是佛经顶用语,音译作‘三摩地‘等。意思是消除一切忧烦,最终获得正果。我们古代文论家,将这个词用到文艺批驳上,特殊是关于作者的艺术教养的成就。精晓本门文艺纪律的,就称之为得‘诗家三昧‘了。3 L, L% B) t' g; Y) ?2 k% Y
【诗外工夫】 南宋诗人陆游正在《示子遹》中起首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意。这是他针对其时诗坛的两种偏向而提出的。一种专门从前人典籍中寻章摘句,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工夫;一种是一味强凋主不雅的修炼。他从自身创作阅历中领会到,生涯阅历和对生涯的熟悉起着决议感化,‘诗外工夫‘远比‘诗内工夫‘主要得多。它是第一位的、决议性的要素。
# \( x( |. @/ M7 x3 U$ [【天籁自鸣】宋代词人、诗论家提出的一种评论诗歌创作的尺度的比方说法。‘天籁‘本来是指天然界发出的音响。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不袭前人,不事砥砺,天然形成。姜夔正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固然他只就‘体‘一方面立论,然则诗歌创作的整进程也是如许的。
4 B& p7 ]8 B% Q- L" \+ J9 G【诗有四种高深】 宋代诗人、诗论家姜夔正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组成要素。‘诗有四种高深,一曰理高深,二曰意高深,三曰想高深,四曰天然高深。‘对这四个方面,讲解纷歧。年夜致上说,理是指情理;意是指料想之外,也就是构想奇妙;想是透切见微,毫无艰涩暖味之处;天然是指自然而形成的艺术后果。总起来看,姜夔已涉及到诗歌创作中的特别性范畴,特殊是‘意‘‘想‘等领域的引入,使他的诗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 \  H4 K# I7 {& e) f% S9 G: ?【妙悟】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的主意的中间思惟。他正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禅道惟正在妙悟,诗道亦正在妙悟‘。他的这种主意,固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诗人主不雅性身分的决议性感化,然则纯真强调小我的心神体会,参透前人的结果,必定致至离开社会生涯,梗塞诗歌创作的成长。* }' e8 F) ~+ E7 ]  o
【镇静愉快】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提出的一种诗歌创风格格。他正在《沧浪诗话》中如许描写:‘其年夜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镇静愉快。‘后者所指的是思惟情感具有相当的深度,能用雄浑的气宇表示出来。读者正在观赏时感触感染到明确愉快,毫无阻碍的到达彼此懂得。# K9 @, A4 B' T  q* L9 s  [2 Z
【别材别趣】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正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严羽诗论中的重要论点。前者指诗歌创作须要别种能力,和书本常识无关;后者指诗歌创作应包括某种情趣,而不是纯真的说理,甚至和‘理‘没有关系。这种理论,否决其时‘失落书袋‘‘讲理学‘的弊端,强调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和形象思维的奇特感化,有着极年夜影响。
- t# W# Z  s/ _7 |6 I, A【兴致】 宋代诗论家严羽正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特征。他以为盛唐诗人寻求的就是‘兴致‘,所谓兴致,他用一系列比方讲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最后总结为‘言有尽而意无限。‘这里现实上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内在的质的剖析,亦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比方所表达出的思惟情感的深奥的不成捉摸性和幻化不定的隐约性与读者感触感染之间的无法介入的或然性;另一方面才是作品的外正在说话情势和包含的思惟情感之间的完整一致或纷歧致的问题。也就是量的问题了。严羽正在这里看到了诗歌艺术的两个方面特征,而用一个‘兴致‘来表达。不外,他对盛唐诗歌改用‘兴致‘标举,也不完整准确!8 D2 \8 e) e5 B+ |
【气候】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正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组成要素。他说:‘诗之法有五:曰体系体例,曰格力,曰气候,曰兴致,曰音节。‘他所提出的‘法‘,是从‘法度‘着眼。‘气候‘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气概。它决议于诗人所处时期的时期精力、风貌和诗人自身的气质和倾泻于作品的思惟情感的深度。他举出汉魏古诗是‘气候混沌‘,唐诗与宋诗的分界是‘气候分歧‘,都是就时期宏不雅风貌评论。
& {+ q/ f& b8 G# o% i- j! B. c/ W4 J: v! x' `3 U( K/ @- {
【雅词】 宋代词人张炎《词源杂论》中批驳辛弃疾等豪迈派词,‘非雅词也‘;同时,他又以为柳永、周邦彦等的词,是‘软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重姜夔词,‘不唯清空,又且骚雅。‘所以说,他提出的‘雅词‘是对‘婉约‘派词的一个成长。他重要是从诗教角度来论词,用风、雅来判评词作,既否决豪迈派的粗犷(从内容到情势),又否决专门言情的‘艳词‘,首创‘雅词‘的新风。, |$ L9 S* _/ o/ w. i- j
【清空】 宋代词人张炎正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高古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标举‘清空‘和‘质实‘如许彼此对峙的审美领域,并不纯真是词的说话作风问题。他正在评论姜夔词时,对清空的特色比方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和严羽论姜夔词所提出的‘羚羊挂角‘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是就词的整体艺术特征着眼,特殊侧重于词的审美角度。
, v% @! ?+ w( {% G: u: t/ T& S【质实】 它是和‘清空‘相对峙的审美领域。词论家显然不是正在商量词的内容有无和若干、准确毛病等问题,而是正在于揭示诗人表达主不雅思惟感触感染时的艺术才能问题。这天然不单是说话问题,而是和诗人的秉赋、能力,教养等都有关系。这方面教养差,必定造成作品的艺术身分的低下,不克不及给读者高度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张炎提出的‘质实‘的症结地点。* e7 e0 J) R6 I2 a

, F. E% Y* J# Q3 B# X& L【豪迈】 这是和‘婉约‘相对峙的词风。所谓‘豪迈‘,词论家虽单从气候着眼,但基本上是正在于词的思惟内容的分歧,是因为词人心坎情感的激越所决议;为了顺应内容情绪的须要,必定打破唐五代以来词风,另创乐律,独辟艺术地步,形成‘豪迈‘词风。' z" P# u8 P) l+ n3 `4 P
【婉约】 [婉约] 后人对宋词的派别,有各类分法。明代张綖起首提出了‘婉约‘和‘豪迈‘的两分法。他说:‘词体年夜略有二,一婉约,一豪迈。盖词情含蓄,气候恢宏之谓耳‘。后来徐镌也说:‘词体年夜约有二,年夜体婉约,一体豪迈。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迈者欲其气候恢宏‘。这里,对婉约和豪迈两者的区分,意见是一致的。所谓‘婉约‘是指‘含蓄‘(岂论‘词情‘‘词调‘)、也就是说,从思惟内容、音乐节律到艺术手段甚至抒情的审美特征等等,到要到达含而不露,包罗深条理的意念、情绪、而不是直露、粗线的情绪宣泻。从唐五代以来,从‘花间‘遗风到南宋姜、张等,正在这方面,越益进展,艺术上境界日益高深,含蓄之完善,至于极境。* H, N2 b) s. X; m3 h5 m
【情寡词工】 明代诗人李梦阳正在《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对其时诗歌创作偏向的批驳。它重要是指出其时诗歌创作专门拟摹古代,没有思惟情感,只正在字句上锐意求工。如许的创作立场和办法,是没有成长前程的。3 W7 z/ @$ z- T' Q
【真诗正在平易近间】 明代诗坛拟古模拟之风极盛,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对这种风尚,有些诗论家就着眼于平易近间创作。他们提出‘真诗正在平易近间‘的标语。这也是对曩昔历来推重《诗经》国风、汉代乐府平易近歌的传统的成长。
( L2 m+ @6 d+ V: y- F& F. r9 h【以筏喻诗】 明代诗人何景明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门路。他主意,作诗开端要学前人成法,学到手就要舍成法而进行独创。这正如乘符渡河一般。这种主意,有着必然的积极意义。然则,控制‘舍筏‘的火候并不轻易。有些诗人毕生无法解脱前人的规范。; u7 g* u$ B$ _3 T% X2 E
【诗有造物】 明代论诗家谢榛正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办法。‘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诗歌创作时总要形成一个完全的客体。这个客体既可以一字一句来看,但更重要是一个整体所表示的气概神韵,而要到达这个目标,那就要依附诗人对客不雅事物的‘悟‘的才能。* I: y4 D) R: w# C' D/ z2 u
【意漫笔生】 明代诗论家谢榛正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的理论。他以为优良的诗歌创作是正在诗人创作进程中,遂渐明白主题,形成格式,甚至完成全诗。否决先立主张,构想谋篇,再下笔创作。‘意漫笔生,不假安插‘。这种理论,正在解脱复古模仿的弊端,否决‘主题先行‘等方面有必然感化,但它与创作现实往往不相符。有极年夜局限性。
- ]0 a: |  ~( g【天然为上】 明代诗论家谢榛正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天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原则。‘天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要自然自成,否决过份的砥砺加工,这和他所主意的‘意漫笔生‘等不雅点相同一。然则,艺术创作是一个艰难的、独创性劳动,纯真一味主意‘天然为上‘,显然有着必然的单方面性。9 N5 C9 X& H( L% N- p( U7 {* y
【情词易工】 明代戏曲家何良俊正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出的理论。他以为文艺作品中描述情感的说话,轻易获得优越的后果。这里是指两个方面。从作家来说,抒发主不雅情感是亲身之事,轻易取得完美的表达说话、情势等;从诗者角度看,抒写情绪的说话,有强烈的动人力气,直接感应读者的情感。4 j/ h2 o2 P4 ?+ Y7 ~; H
【激越大方】 明代戏曲理论家的出的戏曲两种作风。王骥德《曲律》中引康海的话说:‘南词主激越‘‘北曲主大方‘。对它们的说明,各家看法并纷歧致。年夜致上,这是就戏曲的整体审美角度评述南、北曲的分界。它是各类身分所组成。
5 g7 b: Q' p8 M9 L" h7 I【诗有虚实】 明代诗人屠隆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眉目。‘他所指的‘虚‘年夜致是指‘虚构‘,‘实‘就是‘实情‘。诗歌创作中虚、实的错综庞杂的关系,形成了诗歌的庞杂多样的艺术性。他的这种说法,和我们所懂得的浪漫主义和实际主义创作办法并不雷同,不克不及混杂。- I/ g& j/ R! B0 y3 v8 K
【意趣神情】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提出的评论文艺作品的尺度。他以为‘凡是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四者,联合正在一路形成了作品的总的偏向和特点。意,是主张;趣,是幽默;神,精力,亦即贯串全篇的气质;色,颜色,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作风。这四者缺一不成,互为因果、内外。4 x* A+ m0 G$ u- y) h
【性灵】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中间不雅点。他主意‘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小我正在生涯实践中,历久形成的实质特征。它具有光鲜的主不雅性,但它也有着不成解脱的社会、时期的身分。明代诗论家,甚至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袁枚等,往往只侧重于性灵的前一中特征,疏忽时期、社会的束缚性,必定形成他们理论的单方面性。
) F; s, m4 U+ ]$ _【真趣】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是从‘性灵‘说的基本上,分析的一种论点。他说道:‘夫趣,得之天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童年时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可见,他所说的‘趣‘是专指一种天然形成的感触感染,也只有这种趣,才是‘真趣‘。诗歌中有了它,就能激动读者,赐与心灵上的美的享受。
, R8 }8 F: h6 i0 z【家数】 戏曲创作中的体系体例派别的特命名称。起首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德骥正在《曲律》中提出的。他以为戏曲有‘本质‘和‘文词‘两家。他虽比力推重‘本质‘,但也指出两者各有利弊。‘纯用本质,易觉寥寂;纯用文词,复伤雕镂。‘8 a: ~* I2 S. C1 w, a
【曲中工巧】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璟提出的评论戏曲的一种尺度。他以为填曲,起首要协乐律,获得表演上美感的后果;固然有损文词也可有可无。这种现象称之为‘曲中工巧‘。
. U& i/ W7 B; ]* y【作曲三难】 明代戏剧家臧懋循提出的戏曲创作中的三种现象。一种‘情词‘之难,就是指主题切实其实立、题材的拔取和作风的创建;第二种‘关闩‘之难,就是‘戏剧冲突‘的树立支配问题;最后的是‘乐律‘之难,是指音乐性的完善问题。" ~& u1 T, _3 {; G4 A0 l
【情与景会】 明代诗人袁宏道起首提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他指出‘有时情与境会,刹那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这是说的诗歌创作中‘意境‘的创建问题,也就是创作进程中主不雅熟悉和客不雅世界之间的辩证的形象反应问题,‘情‘和‘景‘,既有生发,不雅照的一面,又彼此通会的际遭。诗人就要把握并能完善的表达这种关系,组成诗篇的动听的艺术魅力。
# t& H0 T( k- U2 g1 |0 F% J【幽情单绪】 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等提倡的一种诗歌创风格格。他以为‘真诗者,精力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衬着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他的这种主意,表现了没落常识分子的孤单感和不顺应感。这种纯真从诗人主不雅精力发明艺术作风的主意,有必然的局限性。* q4 k4 K) n, F; ?
【景语情语】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纯真描摹风景的诗句,情语, 是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诗句,亦就是‘情‘‘景‘融合的句子。可见,‘景语‘是浅条理的,‘情语‘才是表里融合,饱含情绪的诗句。正在这基本上组成名篇佳作。
. s1 z/ v+ x& _) @
% u; @1 M+ Q7 Z) x9 g/ U8 g【神韵】清代诗人、诗论家王士祯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它的中间思惟是请求诗歌创作具有深奥的思惟情感和蕴籍丰硕的审好意义;外正在情势,却又是冲淡、超然的。它重要是成长了司空图、严羽的理论,正在诗歌创作的审美感化方面作了比力深刻的商量。然则,文艺创作是由多种要素综合组成的,不克不及单方面强调某一方面。
0 D8 ]4 {" c# k3 N& u( ~% q3 {【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歌创作现论。它重要是强调诗歌创作中的‘格‘和‘调‘。前者是指诗歌的格局,也就是表达思惟、情感所必需具有的与之相顺应的格式,决不是漫无格局、随意率性而为的;后者强调诗歌的乐律格调。这种主意具有显著的情势主义偏向。/ F6 @2 @2 i9 d  o% N% g! C2 b
【肌理】清代诗论家翁方纲得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种主意既否决袁枚、王士祯的‘性灵‘‘神韵‘,也不满于沈德潜的‘格调‘,它主意诗歌创作必须惯彻‘理‘,‘诗必研诸肌理‘。这里的‘理‘,既是指诗歌的思惟内容的‘事理‘,也体理着创作纪律的‘文理‘。
7 d/ i3 ^) w1 ^, v8 f【人外无诗】清代诗人龚自珍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诗与报酬人,人外无诗,其面貌也完‘。这种主意表白诗论家已看到诗人的思惟情感和作品的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致的、同一的。可见,什么品德诗人就只能创作出同样品德的篇章。这种‘统一‘不雅,也不克不及推之极端,不然又将陷于抵触之中。( u2 }! @* C, X( S' C8 e
【哀乐中节】清代诗论家刘熙载正在《艺概》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以为诗歌创作是抒情的,这里就有一个‘器量‘问题。‘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这里的‘中节‘就是要合乎必然的礼义规范。
5 l$ s$ D. j$ X: X/ ]) ]" e( @【诗眼词眼】这里指诗、词中的主要关节处。有的评论家侧重于一句中的某些症结词语;有的则从整篇的结构、热潮等着眼。例如:清代刘熙载就是侧重后一方面的阐述,提出‘通体之眼‘的说法。0 |2 @7 a6 u0 m& v' B$ }- ?
【妙正在衬跌】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正在《艺概》中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手段。衬,是指陪衬;跌,是指跌荡放诞变更,形成一个有机的多资的整体。他指出诗词创作中必需具有条理和变更,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姿的整体。如许能力具有动听的艺术性。  z3 ?  U; X) w3 _
【凭虚构象】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提出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理论。他以为,凭实(客不雅事物)构象(艺术形象)是轻易的,而凭虚(想象)的构象是比力艰苦的。然则,凭实构象必定受到‘实‘的制约,只有凭虚能力具体有无限尽的意境。至于这里所说的‘虚‘,不是‘虚幻‘,而是取决于诗人的生涯积聚和想象力的程度的高低。
8 \& R9 r& Q* d2 {6 L【极炼如不炼】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正在《艺概》中提出的主意。他说‘极炼如不炼,精彩而本质,人籁恶物化籁矣。‘明白提出‘极炼‘和‘不炼‘之间的辩证同一关系。纯真的‘炼‘,太露陈迹,只有‘极炼‘到达‘不炼‘的水平,能力算到达艺术的极致。0 C% V0 g" z* W5 x; m
【我手写吾口】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重要针对清代诗坛情形,特殊是同治、光绪朝代的拟古风格而提出的,请求应用白话创作诗歌。这是时期成长决议的。
) x" n& j: C, R0 W2 L( [! j【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主要的理论之一。它重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不雅情绪与客不雅世界之间的彼此融合,组成主客不雅同一的形象系统问题。现实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殊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首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不雅的心坎世界,即就是山川诗等,也强调主不雅对客不雅的通知关系,正在诗篇中强调内涵与外界的沟通、融会。这就是意境的基本。正在这基本上,施展诗人的主不雅独创作,深刻领会外界的实质特点,求得新的艺术发明。
1 l5 P. M% a3 `! ^$ ?; @# ?' I
1 o: t2 R- Y) j  t) f2 r) C【有我无我】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论点。‘有我‘是指‘以我不雅物,故物皆著我之颜色‘,也就是说作者主不雅的情感,移到客不雅事物上,再由作者将这主客不雅形成的情绪物、物因情迁,同一的形象表示正在作品之中。‘无我‘是指‘以物不雅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现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指将‘我‘化成‘物‘,使之与雷同一,表示正在作品中,只有‘物‘而不含主不雅的情感了。现实上它不克不及是‘无我‘的。这种‘物‘‘我‘统一理论,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论。
/ _" ~6 Y! X- ?( F【物我无间】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所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物‘是指客不雅世界,‘我‘是指诗人的主不雅世界。他以为这两者之间是有统一性的,‘我‘有可能完美的反应客不雅之物。当两者同一时,就能创作出优良的诗篇。0 H- b- M: _* }8 Q' m
【隔与不隔】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断定境界好坏的尺度。不隔是好的境界。不隔就是指客不雅世界和作者主不雅世界,甚至读者的精力感触感染这三者之间是彼此贯通,彼此不雅照、对应。要做到一点,就须要真挚的熟悉和高超的技能。
( m. _; |6 A5 v& A
+ b5 A$ I* `( Q3 w1 Z( H( E  V- J; I/ A+ B6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