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筋经无疑是中华武林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典功夫,《易筋经》引发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可谓“罄竹难书”。但是真的易筋经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讲明白,没有几个人心里真正清楚。# |. K3 |. a* h$ s% h9 Z! c
易筋经做为一项武学修为内容,《易筋经》体系必然由理论与功法构成。那么,它的理论部分就应该叫做“易筋经”,它的功法就应该叫做“易筋功”。
6 r# k" O* P$ z/ S1 p 那么,它的理论的哪些?功法又有哪些呢?5 @; d, T9 \: z
查河南古传心意六合拳古谱目录和河南心意拳现存秘谱,可以知道心意拳经典中有《易筋经贯气诀》,既然是修练易筋经功法的秘诀,那么,这应该就是易筋经的理论内容。2 y/ E% V: [' V: `/ F
在古传少林拳圈内,留传有《易筋经十二式》,其书称为《易筋经外壮图说,又有功法日《少林大易筋经功法》,既然以易纺经命名功法,这些应该就是易筋经的运作内容。: q/ g9 m6 k' x
在竹林古拳谱中,载有易筋经的理论部分。与之相呼应的功法,是竹林古传《八大劲功》。由于《八大劲功》和竹林《看家拳》的运作行为受《易筋经》指导,所以《八大劲功》也同样属于《易筋经》功法。
' Y. G& K. n3 G5 `2 v! ~3 i2 N 世传《八段锦》又名《少林八段锦》或《岳武穆八段锦》者,亦称《易筋经》。其中内容形式多与诸《易绪经》重合,云是《易筋经》一说似非空穴来风。1 E6 q1 o7 u% m
又有功法日《千把攒》者,亦名《八段锦》或云“八段锦”,即“拔断筋”的雅称,“千把攒”则是指一式之精需千万次修练而始见神奇。“拔断筋”虽然名称功架与《易筋经》有异,然功法运作原理则如出一辙。以此观之,种种“拔断筋”功夫,均属《易筋经》系列,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c, h9 j1 ?: O7 H 上述《易筋经》功法的共同特点,是不假外物,纯由自律运动构成。与这种“简单易存的改造筋骨的功法”相对应的,是一种服用药物、借助外物、形式繁琐操作复杂、穷苦之人练不起,富贵之人又从未闻有人练成功者的“著名”功法,名曰《内壮功法》,按理它亦属于《易筋经》系列,所以录此存照,以备酷爱神功绝技者望梅止渴。* n; _2 V3 g c: l2 |( g
几种典型的《易筋经》功法介绍如下: 竹林古传《八大劲功》( `% U% i) T( R2 s5 E
第一功,束身连提——横步正立,双手下垂,掌心向内,滦呼吸若干次。接下来吸气时身体上拔,脚跟提起;呼气时身体下沉,脚跟落地。
6 F# X: ? j' F8 n 第二功:提气长力——横步正立,双手下垂。吸气时双手贴身托起至肋部,呼气时双手下按至小腹下沿。
, o" V D+ l- ~) f# r6 w) Q& d0 C 第三功:运气左右——横步正立,两臂环抱胸前,掌心向下,双手间开同肩。两脚站定不动,身体尽量左右拧转。6 k9 _& K& Q( ~6 P3 W2 E! L& q
第四功:一力横推——横步正立双手拢于胸前,左臂向左推直,右臂屈肘右拉,还原,然后右臂向右推直,左臂屈肘左拉,反复。即左右开弓式。双手或拳或掌均可,手型亦可多种变换。5 x' w3 k$ N" n! n
第五功:咽喉齐足——横步正立,呼气时前折身,双手按地,争取做到两腿直立头顶触地,吸气时还原。
d8 E2 n) v8 z5 `* G: \7 {! t& { 第六功:龙虎相斗——即起落式,取“起如龙、落如虎”之意,分肘臂屈伸起落和腿膝屈伸起落两大类。肘臂屈伸起落包括俯卧桩、俯卧式双臂屈伸起落、俯卧式单臂屈伸起落、俯卧式身体划立园等等,腿膝屈伸起落包括双腿蹲起,单腿蹲起等等。" y# U5 B6 r( A/ X* w
第七功:二龙戏珠——实为二龙戏柱,即保持俯卧桩功态,用双手拍打全身各个部位,轻重以适可承受为度。* d- o) t: ?0 B! L0 C0 o
第八功:身子灵动——此实为放松功。主要有身体上下抖动、身体逐节前后波动、身体逐节左右波动、身体逐节水平摇园,身体逐节螺旋波动。然后做深呼吸至心平气和收功。. Y2 t) \: g* ]: Q X
功法提要:. w% V, `1 I9 }6 K; n4 l
1、初练时各种动作均用自然体态去做,熟练后慢慢增加撑劲,保持绷劲。* F1 g6 D8 I$ g, f! S
2、除快速波动外,每个动作的全程时值以深呼吸四次为宜,即两次到位,两次还原。
$ s& Z8 ^ O. v2 v2 e3 c 3、折身运动并不一定要一呼吸折伸一次,亦可以直立呼吸一次,折伸呼吸一次。,% k7 U+ v/ r" ?
4、按照传统,练功宜在偏僻无人处静练,尤以夜晚为宜。 S; ^( `: U/ v; s! f( @0 m9 y- c! Q* v
5、每式至少重复练习数十次,具体数目不拘。 十二式易筋经
' {$ m! k( n) S# C r 第一式:横步正立,注劲腕底,加紧下拄。7 _9 f& H! i& }' w( Z5 a1 T
第二式:横步正立,掌变为拳,提劲握紧,大指上翘。1 v* J7 ]9 H$ g3 v) ^' _
第三式:大指握在掌内,注劲臂膀,加紧挺直。
, X% w3 H6 u/ A) K6 G* Z 第四式:两臂平伸,双肘微曲,相距尺许,注劲于肘。7 K, }1 a: R7 O# A
第五式:双臂直竖,掌心相对,膀不贴头,两拳加紧。
" |4 z8 p8 F( x 第六式:双拳对耳,离耳寸余,掌心向前。提劲一次,双肘向后紧一回。2 P1 g6 n( ^- C X* z% N2 L
第七式:双手平分,与肩相齐,虎口向上,提劲一次,双拳向前一紧。* F0 h, g- v, e5 W9 Y
第八式:双拳向前平伸,肘部伸直,两拳靠近,数字加紧。 V, U2 {8 [. y) f" N
第九式:两拳收回,虎口向下,屈置颈前,数字加紧。
& a7 V1 `" W" d& @/ G2 F 第十式:大臂左右平伸,高与肩平;小臂上竖,高与头平,虎口对耳,数字一次,双肘向前紧一回。
% v7 p' M% Z6 `! p9 f 第十一式:双拳下落于脐前一寸处,虎口朝内,每数一字,双拳紧一回。练完后吞气三口,咽津三回,送至丹田。
1 H% i7 _! U' I& n9 q 第十二式:双拳放下,双掌前托,两臂挺直;每数二字,加紧一次,足跟起一次。练完后吞气三口,咽津三回,送至丹田。/ l4 _4 ?: \0 x8 F
十二式练过,双手上举,左右分开,同时划园三次;然后左右两肘,互换下扎,各动三次;然后两足互踢三次,练功结束。9 N* Z: W$ C3 t# F3 z. U) M" ~
功法要点:& v- m4 b! q7 v! f
1、每一式先做好桩架,确定用力方法,然后数一个数,加一层力,每次以四十九层为度,数满换式。, @, i) Y7 U/ w" Q. M
2、每日练功三次。 十八式易筋经
) n) y$ }% r, l c$ s: [& A8 H 一、横步握拳一横步正立,目光平视,两手握拳,大指贴大腿。
" D! @8 Z+ E3 k) _ 二、横步按掌——横步正立,两手掌贴身左右下按。
5 c5 q$ @( ` h! } 三、横步前推——横步正立,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
/ U8 B$ T" {! p8 d2 D6 b% \ 四、一字托掌——横步正立,两臂左右平伸,双掌上托。
2 e$ G* W, D! G5 s2 ~ 五、一字推掌——横步正立,两臂左右平伸,,双掌左右横推。0 U# q K. c# A5 w5 m* g7 @( G
六、扩胸运动——横步正立,双臂屈肘左右平伸,吸气时外拉,呼气时还原。
! j% g0 J! x* T6 S9 j 七、仰面托天——横步正立,双臂上举,双掌上托,仰头看手背。咬牙吸气,开口呼气(鼻吸口吐)。3 T- I6 j4 u( t3 k' p" d9 J
八、腹背运动——横步正立,胸腹折向腿膝,还原再折。前折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6 V8 z$ L2 @. \" N. e4 y
九、叉步扭身(左式)——横步正立,双脚间开两脚长的距离,左转身180度,重心偏重于左腿。左腿弯曲,右腿自然伸直,成叉步。双臂园撑,右手棚于右上方,左手拓于左下方。右肘弯约90度,左肘弯约160度上下。身形拧拗,双手力如开弓。" `/ r; V2 s# Z7 Y8 }7 M. G+ F6 y
十、叉步扭身(右式)——即叉步扭身左式的反转模式。
' B- \0 h( ?6 ?; _' k7 E7 D 十一、打虎式(左式)——横步正立,双脚间开两脚长的距离,左腿弯曲右腿自然伸直成左横弓步,左手握拳上提,屈肘置于头上方,头上仰,目视左手心。右手握拳下垂,手背朝前。: t4 J/ v8 e9 B1 Q
十二、打虎式(右式)——即横弓步打虎式左式的反转模式。
2 e- v2 c7 J0 e 十三、弓步亮掌(左式)一站左横弓步,左掌上撑,掌心向上;左掌下垂,掌心朝大腿。目光平视。+ m5 M6 s7 J. \# K! r* {$ [0 L
十四、弓步亮掌(右式)——即横弓步亮掌左式的反转模式。3 p- m, D9 T4 p- |7 g) e( l- [# T
十五、蹲起运动——横步正立,两脚间开一脚长的距离,双手叉腰,保持身体正直,徐徐下蹲。下蹲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 |% F! [& `' S$ Z# E% X 十六、手贴命门——横步正立,两腿微屈,双手握拳置于背后。拳背分别贴于左右命门,即肾脏部位。' X5 L! O C# s; y
十七、手贴命门——横步正土,两腿微屈,双手掌心分别贴于左右命门。# d9 B$ K8 V" {6 W- M+ I
十八、俯卧运动——身体呈立正式向前倒地,以手掌和脚尖将身体支起悬空,就叫俯卧式。俯卧运动功法有三种:手臂屈伸,身体上下起落。臀部抬起,手臂屈伸,身体前下后上、斜上斜下起落。手臂屈伸,臀部提沉,上身贴地向前、抬高向后,反复作园运动。功法又分三步,手的支撑先用掌,后用拳,最后改用手指尖。随着功夫加深,指亦递减,直至可用一指支撑为大功告成。* b3 o, M1 _, z
功法要点:
) n( |* e" S' R- O3 c" P 1、呼吸一次,加一层力。加力之后,保持力度。每式以呼吸九次为基数,可渐渐增加次数。呼吸方式为深长均匀的腹式呼吸。. { w# l; n6 G/ z- {
2、俯卧运动速度宜缓慢,不计次数,力尽为度。‘
4 d* l" k& q4 g+ [1 l: `! y0 w. v% v3 h 3、每日至少练功一次。练功最好在清静处。练功时一定要聚精会神。& b% _- m9 z" ?: G/ p2 ]
少林寺八段锦9 `7 |7 H# r5 [7 _8 E% {/ i1 @8 n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 t3 C1 t) I' s; [7 g, f* X# h 调理脾胃手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h6 L; m; k: W: x; E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6 A {1 e( b4 U, d7 G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V \- @, `' w
或日:日行三次,久久功成,力充周身,照势取劲,无不响应,骨紧筋坚,骇人听闻。 千把攒
: \0 ?# H$ |( Y" g' v1 D/ m; P( W- ~ 起式:横步正立,双手握拳,平置胸前。诸式皆起于此,而止于此。7 Z, \ c; O% k' A4 z
第一式:双手掌上托,仰视手背。' m' _ W3 g, G
第二式:左掌向前推出,反手向左抓拧成拳收回。左掌向前推出,反手向右抓拧成拳收回。
S2 Y" O/ Z9 O7 K 第三式:左掌向左推出,拧抓成拳收回。右掌向右推出,拧抓成拳收回。2 X) H9 ^3 z) }' h$ q
第四式:左掌向后推出,向下抓拧成拳收回。右掌向后推出,向下抓拧成拳收回。此式脚不动,只拧转身体。9 J4 K7 ~! J+ ?3 g/ ]4 o" b
第五式:左掌向前推出,向下划弧收回再推出,抓拧成拳收回。右掌向前推出,向下划弧收回再推出,抓拧成拳收回。
. K( B" }& C. } 第六式:左掌向左推出,向下划弧收回再推出,抓拧成拳收回;右掌向右推出,向下划弧收回再推出,抓拧成拳收回。% Q$ L. A% j/ e7 i8 R6 H
第七式:双手在胸前交叉,向上托起,左右分开,向下划弧还至胸前,反复。 内壮功
% d' \) Z4 B. U; i, b- N 内壮功法,外借揉搓,内资药力。行功之时,先服药丸,然后运作。
\9 s( Y' P. ?$ c- B4 O 其内服药如下:! a- y a3 e6 v4 \
人参、甘草、白术、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朱砂、野蒺藜、白茯苓、共碾为丸,行功前先服。
; ~! x9 V1 s# e# o9 P! j% h( o 功法具体操作如下:4 _# C) }/ l3 R. a1 ]) g7 V
练功从正月开始。其法赤上身仰卧,令少年童子三四人,以手掌按于上腹部之中心部位,自右向左揉之。练功者内观意守,以不觉酣然入睡为最佳。每日行功三次,每次二小时。2 V1 H% ~1 Y1 K2 g& D+ |* O
以后每过一月,即于所揉部位周边旁开一掌,推揉如前。其原先所揉部位,则以木杵轻轻排打。
4 O( z! ?0 {7 m! v# | 从五月起,揉搓如前,而以沙袋代替木杵排打。其排打次序,先中间,后两边,从上向上,由梢向根。只排躯干肩颈,不涉四肢。5 _) F( k L. z' O8 l3 p
从九月起,揉搓排打转向背部,方式一如胸腹。
8 b6 W3 K+ J6 I 十二月行功期满,即告成功。 世传《易筋经》有多种版本和抄本,形式(功架)虽然不尽相同,功法却并无太大的实质性差别。上述数种功法颇具代表性,对认识众多的《易筋经》有着特殊的意义。
7 O1 |7 |' {( Z' R5 F0 M5 n y 各门派流传的易筋经功架,都是取自该门拳法的拳架。例如《八大劲功》的功架取自《看家拳》,《十二式易筋经》的功架取自《少林拳法十八式》,《十八式易筋经》《八段锦》《千把攒》的功架,则明显取之于少林拳。- {- }% t( W8 u. Z& [7 s9 v: ^: q1 m0 W: a
除了拳式之外,易筋经功法往往就是武术基本功,例如用折身下腰之类增加柔韧性,用俯卧运动蹲起运动增强腿臂实力之类。
/ J9 |0 v& n* d$ r$ { 易筋经还有一些功法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承载力,即抗击力。《八大劲功》的自我排打,《内壮功》的加力按摩、木杵捣打沙袋挥击等等便属于此类。& E0 _" x/ F- L5 V4 J4 D/ W# L
易筋经的功法,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动力守恒运动,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运动,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此等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在潜意识深处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技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5 Y5 g5 {0 S E" y7 I3 o% q C
动静两种练法,就是易筋经的真正的学术秘密。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任何人都可以突破固有形式的束缚,而使自己偏爱的技术模式实现学术性的超越。
! I R" U# a0 W3 \+ H 长期以来,易筋经已经被高度神化了,这真是学术的悲哀!例如说易筋经练成后可以并指入牛腹、单掌切牛头、握石成粉、不惧刀砍斧劈,刀斧加身自然反弹回击来犯者,人若击之反自受伤,并且无药可医等等等等,玄得要命。而所有这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若不然,为什么就从来没有大师表演单掌切牛头、板斧劈脑门呢? J5 p% |* }& e/ _$ h: i
至于易筋经久练,确实可以达到筋骨强健、形动势随、力随意到、百节争鸣,这是不争之事实,是易筋经真实的效果,也是任何人通过修炼都能够达到的。5 [* R6 l- p. \ @, n. V
但是易筋经是武功修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决不是武功的全部内容,也决不可能代其他方面的修炼内容。近代有人把桩功从易筋经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并义排除了其中动力守恒和层层加力的内容,极言此等形式就是武学的不二法门、无上妙请、最高机密,殊不知易筋经尚又不能取代拳学运动,易筋中的部分内容连易筋经都无法涵盖,又怎么可能包容整个拳学系统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易筋经系列中的《内壮功》。7 |8 q% B1 X2 ] Z8 Q! m* m2 D
透过复杂的表象看本质,内壮功的核心不过是按摩加排打。至于神奇的内壮功药丸,不过是八珍汤加朱砂蒺藜白茯苓而已。
2 j4 A" a$ |% X0 O 八珍汤白茯苓虽是补益药,无病久服未必相宜。野蒺藜中似含某种激素,过去农村常常用于给肉猪催肥,人吃多了怕是无益。至于朱砂,因其中富合水银硫黄,皆有毒性,长服久服,就会慢性中毒。连服三百六十天,怕功末上身病先来,何苦来着?看来,药丸还是不服为好,功法照练就是。
8 `! t4 ?, n1 S+ D" E 在当代武林,《易筋经贯气诀》明情说不过是武坛上的摆设,因为它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它的学术功能。目前修炼易筋经功法的人很少有研读《易筋经》经文的,持有《易筋经》经文的人,往往并不修习易筋经功法。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易筋功与《易筋经》是学术兰图上对应的双向座标。为此,我采用功法与经文对照的形式举例说明,以便朋友们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c% M& ]/ U! @4 `
功架:束身连提1提气长力(八大劲功)1横步下按(十二式易筋经)
! N/ G' n- |, K: T 经文: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式,阳不得入于阴分,阴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9 h$ T& J' h8 i! C
功架:一力横推(八大劲功)1一字推掌(十八式易筋经)、左右推抓(千把攒)。
7 Z {7 C, ~) d8 d* f9 Q 经文:此侧之势也。侧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扶之。右侧式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扶之。* A& M% o. f& n5 d$ b4 c- w W
功架:前后紧肘(十二式易筋经)1扩胸运动,、手贴命门(十八式易筋经)" J4 q4 m! a7 w" Z* f0 a0 M7 x1 i
经文:此平转开合式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3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5 B$ o" z9 ~: i' \# Y8 G
功架:运气左右(八大劲功)、叉步扭身(十八式易筋经);拧身推抓(千把攒)2 ?) U1 Q6 r( Y
经文:此扭缮式也。势旋轮而不停,气以附之旋绕而不息。阴前入阳分,阳后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相入扶也。! w2 ?9 x- t8 v* P% }2 B1 h
功架:身子灵动(八大劲功)、摇头摆尾(八段锦)
) b- \( ~1 r& n- e5 z$ x. B 经文:此醉形势也。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俱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背,缪乱而却不乱也。
9 {( a+ A+ U, v% q- w/ y1 v 功法:动力守衡运动(八大劲功、千把攒)、层层加力运动(十二式易筋经、十八式易筋经)3 y6 C* d; {- F& {! ~% G: y
经文: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其所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此处精(气)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亦可使之坚咬。
5 d! Z& v$ {8 Q# U2 n. x( T1 h8 F 功法:自我排打(八大劲功)、相互踢打(十二式易筋经),按摩揉搓木杵捣打、沙袋排打(内壮功)。 o, r( M) }: T2 e; I
经文:初以手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 最后,讲一讲竹林传统武功修证——抓功。
; c) W1 m. o7 ?- Z ^: ~# Y 竹林拳法把一个人在僻静之地练拳练功的修证行为叫做“抓功”。传说练到时候就可以得
# o# m2 z) P, w1 s 鬼神助,功夫自然出神入化、超凡入圣。其具体的方法,是练功者在夜深人定后,一个人悄悄地到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古墓深林等处,把平生所学一一演练,然后练若干遍八大劲功。一连百日,不得间断,来回的路上如果遇见了他人,以前所练时日便统统作废,一切从头开始。哪怕九十九天回家时见了人,也须从头算时间。
8 z; x: D) Z( d( q, K$ r C2 G 夜深人静荒野独处时,人的神经就会变的特别敏感;注意力特别集中,防卫意识特强。又因为荒山野岭加上恐怖气氛比较接近人类远古时的生存环景,在这样的场合修证人类最原始的运动,最容易激活人约潜意中存在的求生本能和原始的野性;并且能激活人体的第六感官。因此经过“抓功”修炼的人,往往目光犀利、气质沉静、神态凝重、表情冷峻,感知力非夷所思,应变速度如影随形,浑身透出一种不可名状的魅力,也就事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
' E7 r" s+ f8 i* n 由于人的气质不同,抓功后各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举止威猛,人们就说他抓的是虎功。有的人举止轻灵,人们就说他抓的是猴功。这些只不过是人们象形取义事实上原本与神仙鬼怪无关。8 [6 M" d$ c1 U/ ], N
抓功确实可以改善人的气质和心态,提高人的功力和技艺,但是抓功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比如意志薄弱、胆怯易惊、迷信多疑的人,就不适合抓功。因为特殊的环境气氛一旦诱发心理障碍,那就得不偿失了!
/ ~- H1 v7 v/ O$ [* E8 K 在抓功过程中,可能有人会走火入魔,这并不奇怪,也不必把它看得太严重。俗话说“知怪不怪,其怪自坏”。—旦明白了走火入魔的原因和道理,就可以坦然处之,不为其所困扰。
0 O% n7 N8 J2 s: V 所谓的走火,是身体内部出现反应。例如如火内烧、如冰透骨、气流走注、劲力过盛不发泄就想把人憋死等等,就属于走火。8 i$ m6 D3 Z# `" U$ a" I$ y
而耳闻异声,目见异物、幻听幻视、自命神通等等,则均属于入魔。7 w" ^; r) x- }: P5 f# W
走火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网络中传感不畅的现象,一如输;电线路中出现的连线短路、接触不良、漏电产生的反常状态。一旦故障排除,电力运行有序,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所以,走火是功夫上身的前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只管不温不大地练下去,所有怪现象自然会自行消除。
) o8 @! f* n0 e# V% u$ P 入魔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虚拟,与心有所思梦有所见同类。敬神者见仙见佛,疑神疑鬼者见神见鬼,总不外想啥有啥,这正是入魔的特征。入魔者往往处于精神被动状态,即不由自主地跟着幻觉走,事实上这是自己放弃了自制力。其时只要下意识自我提示“这是幻觉”,魔影自会如汤沃雪。
2 b2 E! F5 W2 R+ A 入魔往往会有先兆,幻觉是逐渐加深的。所以一旦有幻觉出现,就应该自我提示“这是幻觉”,予先设防强化定力,“魔”对你也就无能为力了。能否战胜幻觉,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所以偏听偏信的人有过精神病史的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人最好不去抓功。
9 E- U( f" z6 E# Q1 c3 d 除了走火入魔之外,抓功修炼到某一时期,陡然之间,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可名状的恐惧。其时身心震惊、毛发竖立、意识接近空白,只有一种面临世界末日的空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一定要挺住,千万不能软瘫,更不能逃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是前辈人一再告诚于我的,我也确实有过那种经历。这种状态,我称之为生死临界状态。我把它讲出来,以助荒野独修的人成功。. ]: I( p( M2 H$ j5 W3 R- X
这种超越现实的极端恐惧状态,其实就是远古人类精神压力和承载力的极限状态随之而来的,如果不是身心的彻底崩溃,便必然是潜能爆发和野性恢复。从这层意义上讲,抓功就是把文明人变成野人的学问,就是清除人的种种杂念只余斗志和杀心的学问。/ M+ N0 D6 J6 q
极端恐惧状态在抓功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一次,而这一次,就很可能关系到你的一生。因为你在生死临界状态一瞬间的行为,很可能将作为永久性意识档案,封存于你的潜意识之中,而成为你日后遇险时的下意识动作。如果你吓昏了,日后遇险你还会昏晕如果你逃走了,日后遇险时你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便是败逃。如果你在生死临界状态下保持镇静、克服恐惧,那么日后再遭遇危险,你就可能从容坦然,平静得让对方感到窒息。如果你在那一瞬间挑战恐惧,集中全部精力体能进入紧张激奋体态,同时用整个身心爆发出震憾性的呐喊,那么日后一旦你面对敌人,你那陡然而来的狰狞面目、张牙舞爪的怪异动作、无我无敌的满身杀气伴着摄魂夺魄的呐喊,在一瞬间即可令对方肝胆裂彻底丧失斗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抓功”才有了役使妖魔神鬼附体的种种传说。( c2 ~' O/ X! i5 `
周身鼓荡的紧张激奋状态和震撼性呐喊,平时应该反复练习。这样一旦身临其境,身心就会自动进入状态。紧张激奋状态是充满敌意的暴怒的动怒,一如雄鸡的对峙和欲挣断铁索咬人的狗。震撼性呐喊不同于发力时的短促的爆炸般的“雷声”,它应该拥有雄厚的音色波动的音阶和持续的音程,从而生成刺疼耳膜撕心裂肺的声学效果。传统戏剧中黑头(角色类型,例如三国戏中的张飞)震怒时的呐喊“哇呀呀呀”,便是震憾性呐喊的精彩表演,有心者不妨加以借鉴。当年竹林著名拳师李庆特爱看戏、演戏,演张飞敬德堪称一绝。一次打炮(临时加入别的戏班)客串张飞,隔帘一声呐喊(欲称黑老鸦叫)竟使全场上下人等无不毛骨依然、噪若寒蝉,一些胆小者竟因此昏了过去,震撼性呐喊的魅力由此可见一班。$ A3 h% a8 W T0 c) [
有人担心抓功会导致心理变态性格扭曲,这种顾虑显然是多余的。我敢肯定,只要不对抓功的人灌输迷信思想,不在抓功仪程中加入邪教成份,抓功的人决不会因抓功而心理失常!试想,抓功不过是借助特定环境磨练身体和意志的功夫,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切实下了几天功夫就成了另类呢?
2 O- ^% ~1 ^' |7 [' d9 d0 p 如果有人荒野独修后神情怪异、行为反常,那他十有八九是迷信思想和邪教学说的受害者。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种古老的修行艺术,那么只能证明他对传统武学精髓的无知。如果有人一方面对中国的抓功视同畏途,一方面又极力推崇国外的“地狱方程”、“魔鬼方程”,那无异于对人说兰眼睛比黑眼睛看东西更清楚,“岂有此理”?常言说“千古一日”,外国的月亮其实并不比中国的更园。
' d, T. I( F, ^- j! E( |9 N! x 附带说一下,抓功可以长期坚持反复进行,不必顾忌时间久了功夫会高过头。须知学术没有终极,武功的境界事实上也是不存在极限的。在竹林,拳师们往往是前半夜在拳房练功,后半夜到野地抓功,特别是在年农闲季节的冬三月。这种修行是年复一年地延续的,就好比玉树琼枝重复着一年一度的春花。+ L" u d1 z3 r7 d( H$ L/ V
! F M% f( q$ @; N9 c4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