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
" P* ^, p e8 `6 Z
9 p4 v: S% V! ~% q5 s8 {5 k/ p1 l- D生活习俗主要是指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它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 }, `# w' c0 `" s8 S) [( w: Z% ?& j; t/ R
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公元5 世纪,战争十分频繁。古代文化被摧毁,古代繁荣富足的城市生活不见了,新的欧洲居民不再建设剧场、浴池、道路,古代艺术消亡。古代文学、文字只有少数人能懂。欧洲通行着英国人、德国人说的日耳曼语,法国人、意大利人说的罗曼斯语,古代语言文字消灭了。在战火中,在斧砍、刀劈、剑刺的战争中蛮族人带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来到欧洲。这是一个陌生的欧洲。
" r" q! A! w9 J6 |- k6 P/ s5 i& v6 Z9 B% T; m$ `8 ?* H5 a
5—10 世纪的欧洲人,还保留许多野蛮的生活习俗。在英国传教的圣徒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说:“英国人完全无视婚姻关系,他们不要合法妻子,象马或驴一样过着放荡和淫乱的生活”。(《狂欢史》79 页美.帕高.帕特里奇著)“公元610 年爱尔兰的阿尔斯特女王率领她的宫廷命妇来见库楚雷恩,女王和她的命妇们上身赤裸,并将裙子撩起,以便下身显露。这一举动是表示对库楚雷恩的极大敬意。”
2 L2 {% F `2 g2 d" _; F V6 l2 J# l' F! I
中世纪初期,战争频繁,新兴的王国不断地征战扩充领土。那个时代法兰克人曾认为打仗掠夺是最光荣的事业,劳动种田是无能的表现。从5 世纪到8 世纪他们还未能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文明程度,8 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欧洲的新统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过程十分缓慢。其中意大利、法国由于罗马的传统影响大,文明程度也稍高。% m4 }' u0 Q6 z' J
: W: ?% T! `0 j2 K3 G. T
11—15 世纪欧洲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教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教会教化人们脱离野蛮的习俗,倡导纯洁的生活。要求神职人员坚持独身主义。把生活中的纵欲倾向当成罪恶,宣扬禁欲主义,宣扬鄙视金钱,反对奢华的观念,宣扬所有的欢乐都是罪恶的观念。教会不仅通过教士进行宣传,还通过国家政权和教权进行惩戒。这个时期残暴好战的野蛮之风已不是主流,而禁欲之风盛行。教会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人的清洁卫生,清教徒反对唱歌跳舞,反对狂欢节,反对愚人节。“在他们那儿,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对跳舞的指控材料和禁令”(帕特里奇《狂欢史》92 页)。教会的作法已超出纯净人们道德的范畴,实际上是打着教会和国家维护道德的旗号,反对人们正当生活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u1 n+ M" D7 X
5 Q6 o- b9 `3 s0 M这个时期禁欲与反禁欲的明争暗斗长期进行着。这些直接影响着中世纪欧洲的生活习俗、娱乐习俗。
8 h9 }: F" O( \5 p4 ^4 J( _* |5 t% y. @
【(1)服饰习俗
1 P8 a$ F) A. m! d3 S& [! R. G% Q" ]" W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 n( F4 k: X5 w% d
- N7 L( W5 M8 R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2 z. b8 ^2 `' m2 {) x+ l$ B8 S- V8 h+ V3 v" X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 q( W+ k$ ^: [: g/ j, T
0 T5 l& c% f2 h& D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f/ G/ e, G v9 D- u! j
p$ |1 I; }, y/ D2 P* y- M# x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0 X! i. t" x- |/ U$ u" J
7 \$ ^0 K1 f# f7 D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5 c7 G" h# x5 Q! w: s& q# Z' h0 q$ G% S- T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 C& s; H3 A/ G; W3 I* M$ ^8 X+ B# P. e! i$ E+ s) ` \7 G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 {( f! L! ^: p( d( `$ c* Y/ k% a5 ? H6 P+ t" l3 E1 ~$ d
一块大布不同。# ]& {( G& E' v8 _% e
_+ {. o$ P) ?( C' q; _, P+ r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 f+ j$ e# ^; w3 ^/ Y3 U6 z. W; ?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7 L, a% N0 r: ~+ a
+ {2 k, a5 \9 j) E, h0 _, M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2 i2 n& n* s( ~- C, s0 R5 T
; Z2 Q* [& k# O" N! T; W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15 世纪宗教改革家杨.胡斯指出“由于女人穿着脖颈大开特开的服装,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直接看到她们闪烁光辉的肌肤直至裸露的半个乳房。”(《羞耻心的文化史》施莱贝尔著三联书店)
7 q0 H9 `* x1 @/ D1 X: e* x: v. G, v
男人服饰的变化也被人认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开宗教会议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议会颁布了告示:“仅穿短上衣出入舞会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将身体前后遮盖好,不要露出耻部。”(《羞耻心文化史》83 页)告示发出不久短裤加长,并且与类似袜子的脚部的装饰缝在一起,后来又出现了用结实布料缝制的股袋,用以遮住耻部。5 B' ~0 |/ s& l2 B* j8 l9 [# o k
: M( C2 I7 M7 @/ c$ L9 I( L英国议院对于平民、普通骑士,穿的衣服与贵族穿着相同不能容忍,对于服饰上的追求刺激也极力反对,爱德华四世时,英国下院提出了这样的文件:“不允许勋爵等级以下的任何骑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并穿戴任何大礼服、夹克衫、大氅。但衣着必足以下长度:当他直立时,衣着能遮盖住其阴部和臀部。勋爵或任何更高一级的贵族,则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联书店)。$ i- Q1 i6 O i9 l% G5 u! W
, m& O4 V) S8 r9 ?8 F9 @ Y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引《世界风俗.衣住篇》)。9 H0 x: [0 P9 J" ]( }8 { R
$ r5 {2 N7 u* y, v* p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 Q0 m, O# X; m# Y Y* S7 f w1 o6 ?5 c6 T9 Z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 x- I0 c5 N" p# N
. e' h8 g; q8 d1 a9 w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6 {: ]2 q1 x+ @% C6 n5 @$ |+ \/ _
% f; w4 w3 }4 a9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8 A8 G- E) R5 n1 m0 D
3 Z: B, d8 e1 I$ k中世纪男子留长发,骑士都披长发。
) @# m: U0 j! n3 C; r: o* f* ~. y& u1 }3 G# k8 f4 \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9 _3 x+ ~/ Z$ m9 a* l* q9 f! R# G! Y( p- O9 K4 a' v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5 d! E; ^& A& L
' T7 `% n0 ^- I- K+ _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m7 Q, P; j, ]; i& d8 i
* f! W* a9 Y( n2 V; F- }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 z N5 \; }. P0 |4 w, {: N% j8 M4 D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4 y8 ^: g9 X: T5 h! M
- F" T4 c% c9 d1 x1 r' y* z: k(2)饮食习俗
! g' X- y) v, W M/ I
' k8 D* K! e3 D: ~( o饮食习俗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人口增加了,广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欧洲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3 |% |2 U4 C9 x4 }$ [0 V- z: @
! p- J! V( h6 U
_ 据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说,公元600 年左右,萨克森人最常种植的谷物是大麦、燕麦和小麦,《瑞士》一书作者说:古代穷困的年代以燕麦、土豆类等食品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兰克人史》谓:蛮族的饮料是用酒和蜜调和艾草作成的。作为欧洲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国,在古代时烹调也是很原始的,法国高卢人最初的烹调就是烤制肉类,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野猪。据说,他们用叉子把肉一块块地叉好,然后放在火上烤制、烤熟以后,加上蒜就可以吃了。这种作法很象我国新疆人的烤羊/ G2 \9 ?: H( [. S6 ?) p) h! k. A$ ^
+ k* ^3 U! P2 u, h, k+ i- r' z( |
肉串的方法。他们在烤吃猪肉时,还同时把烤野兔、烤鸡、烤鹅加在一起吃。饮食十分丰富。
% K2 G6 i+ v7 J& M4 G. R! {
" l1 ~7 b4 H1 y: I4 ~6 g; d高卢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纪初,与法兰克人融合,建立法国,形成法兰西民族。以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烹调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国盛产小麦、水果和优质葡萄,两面临海,水产丰富,这些都为法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罗马高卢的饮食文化更为法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e' @' D0 M! `! |! v4 [1 f% }
/ E% F% @. `! e5 x
法国到查理大帝时代,封建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展,吃的东西大为丰富。查理大帝约在公元800 年时发布了一道管理庄园的诏令。内容具体详实、面面俱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诏令是针对王室庄园而发的,除了其他意义外,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法国王室及各庄园的饮食概貌。当时饮食种类很多。从诏令上看,有:% x! {; T" F! G
' I# o8 O% F( Q& r5 V. g& T. C
饮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1 W9 f! M6 X' w6 E0 s( j
! W7 l+ B! a) ~: J- P9 d! E& E肉类:牛肉、小猪肉、羊肉、肥鸡、肥鹅、鱼肉。
, [' W9 m1 ^! S/ O# [. l1 }
/ m# }6 p; D b7 p奶类:牛奶、奶酪。" b/ O" W+ k! R! v% {' T# q
; x2 ]% G5 C) R0 P腌制类:火腿、腊肉、咸肉、咸鱼。 \$ b B4 ]1 |" U' P) `+ t
; ?# x; E z, @) E
果品:苹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无花果、樱0 e9 v* `! b, Z. ^, C4 D1 |/ L: c
- H% J7 F9 X& Q2 {: w
桃、葡萄、葡萄干。
9 M! o, t A3 E* E1 H
& @5 G4 N2 N# b4 L/ N4 Y蜜:蜜糖、自然蜜、蜜腊。
& ?7 g1 T$ W% g/ R$ H1 g2 H9 q3 F# }* i1 o( B* @+ Z
油:脂油、(猪油、牛油)、植物油。
8 ~. }8 ]1 I0 a$ o$ V# M" _$ A$ _7 s, y6 B9 Q. {
调料:醋、芥末。
3 j W+ p2 @2 k# {7 c1 H3 B2 v* w. K$ z2 }1 S1 C
斋戒食品:蔬菜、鱼、干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干
' V5 n9 C# O; V# z1 N0 D7 p' a2 B; K
) o( g2 Y# {, Y; F7 e$ n" }+ j的和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芜青、蜜腊。 ^# ]2 q- r+ l6 U) E9 w1 l2 s6 L
2 O' t! p1 n1 p* Z6 Y
面粉食品:面包。$ u1 L' Y {% o* R% I; p, r; z$ p
" S! N# z6 s) s+ B& |2 J所有这些食品都必须作到“颜色好看,品质优良,制备清洁”。当时的餐具是铜的、锡的、铁的和木制的杯碗。从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时代没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饭吃的。这时饮食的制作方法和饮食习惯已有很大改进。
8 T9 y( S2 Z2 r6 Z5 A$ K% t* i
$ _8 `8 w' b, W |4 b6 p" A, U* B①从单纯的烤制发展到多种烹调方法。
9 f1 p A+ y U0 v5 w1 v, T
6 t# R2 n# D [+ N- ?②能够制作腌制食物及腊肉、火腿。; N* H4 x- `: ], N4 a; X
, N1 V- \8 m$ s6 ~9 j2 @③调料品种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 w- R/ o# a, {( C6 k# y8 d
& F M \! m) }2 u s) h5 \④有专门的厨房、面包房、酒作坊进行食品制作。
9 Y% p( M$ m; e' B8 h, y4 e9 n6 Q% C& K; t
⑤制酒技术提高了。
7 _$ @6 [2 `. x0 f$ B/ V4 h
% B4 ^% p4 y1 t- G⑥食品的质量、卫生、悦目都受到重视。
7 A6 Z* D$ g; A# Z0 I) z) e8 v% Q
⑦葡萄酒啤酒为主要饮料。
3 M- X- }( N3 u+ f1 D, e5 V/ `. V9 X. l
欧洲人当时的主食是小麦制品,面包和通心面。瑞士的圣伽林修道院8纪以制作“巴尼斯鲁纳提亚”新月形面包而闻名。1217 年圣诞节维也纳市民曾向奥波尔德公爵献上高级面粉制的新月面包。) y% a9 W* L5 [# p
" Z5 `1 h c* y: Y1 |! k通心面,欧式面条,制作技术于12 世纪产生,13 世纪杰诺阿写了一本烹饪书,记载了面条的烹饪法,14 世纪拿波里有制造面条的工厂。10 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饮用白兰地和威士忌。10 世纪酿造威士忌的技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11 世纪意大利有了制造白兰地的技术。苏格兰和爱尔兰已能从大麦芽酿造的酒中蒸馏出威士忌。
/ A: i( ^) s$ c% }: k2 p: Q2 |9 q; K9 m2 p
基督教的斋戒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食俗,由于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斋戒,欧洲人形成吃鱼习惯。天主教14 世纪把星期天定为禁肉日,人们就改吃鱼,鲱鱼、鳕鱼等销量大增。腌和熏的技术越来越好。12 世纪以后冬季鲱鱼的产量是鱼类中最高的、鲱鱼是储备起来的冬季食物。人们在春季收获前主要吃鱼及豆子。
( S, g# l$ _! n% R' |( o! \/ `' o6 H8 T! Y6 `7 O" g$ ?$ R
欧洲食物中调料是其特色,中世纪烹调用的调料是香草或药草。当时欧洲每年11 月制作腌肉腌鱼,为了消除鱼、肉中的腥臭味,人们要用调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调料有薄荷叶、月桂树叶、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纪《巴黎的家长》一书说蛋羹所需的调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叶、山艾叶、马吉兰叶、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莴苣、并且要掺入一些姜粉”。
& z, ~1 Y1 h: q; b: \ K+ D- R8 m) I( b+ d& |
欧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纪初英国庄园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帐,帐单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面包为主食,还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鱼,还有珍贵的松鸡和梭鱼。稻米是稀有食物,锁在安全的地方。孟福特的妻子埃诺莉是亨利四世的妹妹,她的这份帐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引用在《英国社会史》(阿萨.勃里格斯著)一书中。帐目中记下穷人的食物是大麦和黑麦及豆类作的面包、肉、干酪牛奶、菜、淡啤酒。' j: L3 E' D7 c* z' J
/ S1 k4 Y( ~- y
当时香料昂贵,糖的用量高于胡椒。饮料是法国进口的加斯科葡萄酒,
' t6 o8 W7 f9 p9 y) s! d! N; u+ k% _3 |8 k, _, M7 Z, e/ Z& X) j
孟福特家自己制作啤酒。用啤酒花作啤酒是13 世纪后期引入英国的。蔬菜、水果都采自果园。
: \/ c x: l7 W- v1 K
! Q* j+ ]8 c) l13 世纪餐桌上的菜肴不仅味道醇厚,而且色泽鲜艳,以醋和香料作调料,使菜肴显出桔黄色或象蕃红花的深红色,果汁也染色,有烤制的点心。. L6 D% Z2 I6 V* R* S) j+ u
3 f1 X. n; K* Q! v
事例二:1393 年巴黎一富裕市民写了一本《巴黎的家长》,是指导家政的书。一个巴黎主妇遵照《巴黎的家长》一书的告诫,为供应全家的伙食,需要买面包;为了制作可口的汤要选购“半头羊、小牛肉、鹿肉;在鸡店里购买雄鸡、小鸭、兔子等各十只”,“并购买一头供配料用脂肪较少的猪”。! C* E' u- o- {8 K2 J$ C" D# D
( h, _, Q/ `9 R
还要买香料数磅,制作奶粥的炼乳及勃艮第的肝脏和煤炭。由这些原料可制出烤肉、浓汤、派、鸡肉布丁。餐后点心是必不可少的(参阅《世界风俗.食篇》。洲中世纪所吃的水果有梨、苹果、李、樱桃、杏、石榴、柑桔、葡萄、无花果、醋栗、胡桃、枣椰子等。
* x9 {/ L4 T/ \7 F& t
8 C: g D9 t, q& j在中世纪几百年中,欧洲饮食有很大改进。食物品种增多了,烹调技术发展了,调料增多,饮料有了发展,主食又增有精细糕点。人们不仅注意食品的质量和卫生,而且注意了食品的艺术美,色香味俱全。宗教给饮食习俗
# I# U) n) @0 H5 }$ V6 c' V5 G2 g
5 V2 I% V( E- e. t. `大小祭典,这种祭典在教堂举行,最后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会上每人都可狂吃痛饮一番。各种宴会也在家庭举行,如庆祝孩子诞生、洗礼、或断奶、以及为产妇祝福仪式,订婚、外出归来都可举行宴会。$ r1 a* Z) k, ^. h
7 x, t0 C- {" A6 u《中古及近代文化史.节事》一节叙述了1454 年勃艮第公爵的一个“雉之誓”的大宴,其烹调艺术之惊人,宴会之盛大是空前的。宴会举行之前就发出邀请,主人届时要在家里热情宴请客人,厨房有丰盛的食品,饮食需几__个小时,吃喝以后有跳舞及假面舞会。0 o6 q1 S3 G$ k0 W: [* [
# M* k, j K& B5 V1 Q宴会大厅里摆着三个餐桌,这种餐桌是长形,故又叫几案,或食案。第一桌是招待教会的餐桌,旁边有钟,有乐队唱歌。第二桌有九种令人惊奇的景象,比如,做一只大鸟,鸟腹中有28 个音乐家在歌唱;又如客人正在宴饮时,有一阿拉伯人骑大象进入大厅,象背上安放一个塔,塔中有一个修女披着白缎、穿着黑衣,从塔里走出来。厅上还有12 名贵妇人穿着红色缎子衣服,歌唱她们所代表的各种美德。其排场之大,设计之奇,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 \8 N0 j- [3 ~% J+ t9 D9 f1 H$ v
/ {. {7 w: S: i3 b- \ H这个宴会代表了当时法国宴会的一种特点,食物以大取胜。当时厨师们常常把一只大鸟肚中放一只天鹅、天鹅肚中放一只家鹅、家鹅肚中再放一只鸡、鸡肚中放一只百灵。然后把他们放到火上去烤制,烤好以后加上调料,宴会开始后,把这样做成的大鸟大鱼等摆好,由健仆把它们放到轿子里供人欣赏,然后再摆在桌子上供客人就餐" j6 a! N0 L7 H9 S! @& H1 ]
& p6 L. N8 U: d' s# @据14 世纪查理五世的首席厨师介绍他们的作法是先把各种肉类禽类煮熟,再用火烤。他们把糖和醋混合在一起用,他们的调料汁加入了面包渣,从而显得汁浓味厚。在烤天鹅烤孔雀时,要放一小块樟脑在它们的口里,烤以后再插上孔雀羽毛或天鹅羽毛。这种菜主要是供人欣赏,当然也有滋补用,据说味道并不特别美。3 `" Z' D/ n! g
& m; O8 P) }, U% a6 N+ y14 世纪塔伊幼凡《料理大全》记述中世纪宴会有五道菜,第一道菜:肉桂汤、丁香鹿肉、卤汁牛肉;第二道:孔雀、天鹅全烧、小兔拌辣酱、糖煮小鹧鸪;第三道:乳酪煮鸡、鸽肉派、全烧小羊;第四道:鹫、香料、药酒渍梨、蛋点心、小芹;第五道:餐后点心、水果、干酪等。
3 C# y3 D8 w( a j+ C
, W! } |5 ]" v% z) {. |, ~1 J食具。据《外国日常生活典故趣闻》考证,文艺复兴前,欧洲人用手指进餐,平民用五个手指,上层人士用三个手指。至13 世纪欧洲王公贵族家开始用小叉子进食。吃饭用的小叉于11 世纪首先出现于托斯卡纳,但普遍不受欢迎。只有富有的托斯卡纳人喜欢使用。12 世纪亨利二世的枢密大臣坎特伯雷.贝克特大主教把餐叉传到英国。以后英国才慢慢用叉进食。
, A( f9 g7 J" N9 R; M6 K8 w# e0 p) N5 {" }5 u
汤匙,远古新石器石代已产生,当时是做为祭器,是石做的。以后铁器产生,有用铁做的汤匙,也是祭祀用。13 世纪锡制匙子产生,才做为进餐用具。15 世纪意大利时兴一种使徒匙,匙是银做的,柄端刻成使徒像。6 F$ s5 H- L5 j3 m) f
$ P+ F$ `2 g5 {5 d5 i/ m餐巾。餐巾最早是一块大毛巾,用来擦手,那时人吃饭用手抓着吃,调料用手醮,手不洗不能醮调料。餐巾是必不可少的。5 世纪罗马最后一个国王塔奎尼乌斯统治期间,罗马贵族规定餐巾第二个用途是作为狗食袋。4 Z4 u# q! j7 J2 m/ ^' {
( _) _" [, P1 G/ Y N
中世纪的烹调方法,有熏、腌、闷、炖、烤等。菜蔬凉拌已很流行。当时用的调料除辛香草外还有盐、醋、姜汁、葱、蒜、绿酱油、糖等。
4 U( E5 X. y9 D7 s9 M9 b9 A/ N" a, P/ L9 K
中纪纪一些新型食品:- C- g) `8 N# }8 m; b; |& V' w* l" _' B4 l
4 S; O* d4 Q. E$ c8 s; g& C
小红香肠:从粗大的香肠到细长的小红肠,这一变化开始于中世纪,欧洲各城邦的肉业行会为了使食品更具有地方色彩,从而生产具有自己地区形状、大小和配方的香肠。这就产生了各地香肠的不同特色。地中海地区的香肠干、硬,不腐,料不易变质。苏格兰把燕麦粉填入,而以猪肉牛肉作辅料,也另有特色。
% B1 x' C ]% z/ X* n
* i, f/ c6 W( X5 S7 s汉堡包:蒙古、鞑靼、突厥各部用次肉剁碎加工使之可口。14 世纪俄国的鞑靼人把这道菜传到德国,在汉堡流行起来,创制了汉堡包。4 k# i. K, R, {7 G" B
. m, z: E) {7 n& Q" @ F/ _(3)住的习俗9 a' p) v6 x+ L [9 D5 g
4 Q0 x7 l- w! f, w& ~& H: t9 N中世纪早期住宅是粗糙简陋的小屋,房屋由泥土建成,房顶上铺着草,室内没有什么摆设,室外有些果树。
~ t( U% q6 e6 m/ e* b3 u$ _6 c1 w' w# B3 ^. D
8、9 世纪时领主的住宅是一个大片的建筑群,包括庄园主的居室、妇女工作室(纺织、染色、梳毛等)、厨房、面包房、榨酒房、仓库、牲口棚、磨房、酒窖。领主的住宅有庭院,周围有围墙,有花园、果树、鱼塘。院子有大门。磨坊建在庄园外边。
& P7 w6 [' s9 ?* \. S7 ~3 H' [' |2 S3 B( _' V% |( t
居室内有被子、床单、褥子、枕头、台布、长凳及凳毯,各种杯碗、铁架、锁等。5 o* w5 z* R7 y! V
. o4 k, z) W9 m房屋的筑造有在地面以上建筑的,也有半地下室的冬房。到13 世纪,一般的领主住宅都用石头建造,奢华的住宅有坚固的屋顶,室内铺着砖或地板,庭院中铺着卵石。据《英国社会史》记载,位于英国莱斯特郡一座有名的庄园,占地200 英亩,仓库有30 英尺宽。庄园内有一个很大的议事厅,这是一年活动的中心,既是宴饮的客厅,也是集合的处所,还能住宿。房间的窗子开得很高很小。据说当时玻璃主要用于教堂建筑。室内家具很简单,只有木床、木凳、木箱等。. V' M& f% n5 k: ] Z8 Z) _
8 l" C4 Q: G2 `; V! M欧洲领主建立城堡约在10—11 世纪。开始时是用泥土和木料建造的土木结构的城堡,采用“高地与外壁”的形式。城堡或是建筑在一个山形地貌的地方,或是把城堡中央造成高地。城堡外面有壕沟,外壁建在壕沟与城堡的空地之上。
) p$ r( g1 b) C0 u
7 Q* r# g$ [+ v13 世纪的城堡有了石头砌的高塔和塔楼,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间有一个精致的主体建筑,围绕它的两侧有四座长方形的塔楼,或圆形塔楼。城堡内部构造为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各层均有一、二间房间。一楼为大厅,城堡主人在此接受臣下的觐见礼,这里也是进食,宴会之所在地。二楼是城堡主人夫妇居住的房间,儿女及客人的房间设在三楼。楼顶建有了望塔。
8 t8 e4 b( i: F( a, E
E0 t/ V; G( s2 X" P% Y5 v5 K8 t. N" \地下部分,上层是一般客人和病人的房间,最下面是地牢,附近有储藏谷物和葡萄酒的地窖。城堡的庭院内设有大谷仓、马厩、鹰舍、鸡舍、养鱼池、井、泉、教堂、铁屋、木工房。(《世界风俗.衣住篇》《住》)。! y1 f6 v* h% U: E) @$ r7 l8 `
1 x7 j- w& @! ^* K* G3 z
住房的取暖,早期为了抵御寒冷,有的地方人们挖半地下室住。中世纪早期人们大多采取比较原始的方法取暖,大家围在火堆旁,用兽皮裹着身体。到了11 世纪建筑城堡以后,欧洲人在宽敞通风的城堡的房间里,安装巨大的壁炉。壁炉就成为中世纪和近代欧洲人取暖的主要方式。
2 p* t8 ]1 O: L" M9 B2 c9 n9 x8 o+ Z, }4 ?) z' ?
中世纪市镇与后代不同,贵族与上层人的家都是小型城堡,其余劳动者都住在农家,有仓库有庭院。城市最大特色是有很多手工业者聚集的区域。行住在一条街,当时有皮匠街,马鞍匠街等等。手工业作坊主各在房屋底层设一个工场,匠师在这里当众工作。第二层就是作坊主人及家眷的住所,二层楼比第一层突出,第三层又突出于第二层之外。所有房屋都是木结构,
2 C0 e! E5 s6 U1 t! G' e: r: B: i! ]9 Y" T5 i* v$ s
顶上有一个尖尖的屋顶,或者,以三角形做屋顶装饰,也有塔形的装饰。农村多雨的地方常用一种凹形房屋代替凉台。城市街道两边的房屋并没有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街道有时宽有时窄。城市街道路面多是泥地,泥泞而肮脏。商业区,运输商品的车子堵在路上,非商业区猪和牛随处横行。15 世纪时,如果国王要来某市,市议会首先拿掉绞刑架上的尸体,随后把门前污物清理干净。清理道路,迎接国王。7 b. N, H3 p% e( t: v ?# K! t' ~8 I
; z( O3 j; P* |) g* y# i市镇四周围有堡垒和石头墙包围,城墙上有城楼,形状不一,有圆的、有方的,每市各有城楼一百多个,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也起着防守保护城市的作用。纽伦堡市有三百个城楼,整个市镇就如同一座堡垒。& m2 ^8 v% r0 u* b; e
4 L- O1 X$ J. u7 B# Q%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