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从西方《魔界》谈中国奇幻文化简史

0
回复
78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12-14 19: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西方《魔界》谈中国奇幻文化简史3 @# C  l: T9 e+ ]

7 \! D) ~8 n9 z# `$ d
5 J/ Z/ z8 J( n  Q; m
, @. S7 f8 [. Q& T8 a# G% z西方的奇幻很容易就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武侠却很难跻身西方的文化圈,这种现象很值得国人思考。经济强势造就文化强势当然是一大原因,但是,这恐怕也与两种题材的区别有着必然的关系。
8 L8 p; O; o3 ?* l2 i+ P: ^" k7 k+ j# u. h( K  A' F
) v$ S2 S. S) h, t- x9 u4 X
. F; R" D* E- r7 w
对西方奇幻小说或影视有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更强调想象空间乃至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相比武侠,这种小说更需要想象力。如果非要寻找和它们相像的作品,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无疑要比《水浒传》、金庸武侠等更具资格。这些相像的“因子”甚至大有渊源。5 e( G8 [9 ]) W4 J4 F

' s; H- `8 K6 V. t: K# g: d7 c2 C) w  Q5 q8 n0 k
* O& c# K4 r: H+ Y$ |
首先,它们都取材自神话传说。西方奇幻小说源自古希腊、罗马、北欧神话,中国神魔小说源头是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包括创世、造人、洪水、英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那由这些相似的源头所衍生出来的“支流”,自然也不会太过大相径庭。
8 [  `* m* n- @. H' u$ w
9 J7 H) b0 F  ]3 c; P* S( O# Q$ u  ]5 [0 p5 d

8 q2 `1 b4 V5 Z* f% S其次,他们都富含宇宙、自然、宗教、种族、民俗等方面的内容。《魔戒》有中土世界,《西游记》有四大部州;西方奇幻有宗教信仰,东方神魔也有三教纷争;西方有魔法,东方有法术;西方有魔杖,东方有桃木剑;西方有哈比族、精灵族,东方有小人国、君子国;西方有兽人树人,东方也有动植物修炼成精。
; e9 F6 c( T/ e3 C6 A7 \: J- q7 E; x  M1 Z1 u
/ a  y! Z, p& }

4 z% j, X2 ]% u9 |/ c& H3 A总之,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东西,实际上完全是系出同源。而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各地,原因也在于世界各地早就蕴含着类似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它们的碰撞自然会闪现出耀眼的火花。
0 C& {5 v& y' Q2 W
8 J) ~1 D5 n+ Q, o' K& C- ?- T3 z; O( x9 q" {% p
7 P% t" F- h9 q  q! N7 S+ m- I
相较而下,武侠文化无疑更像是我们所“独有”的东西,它想在没有武侠文化底蕴的地方立足,终归是天方夜谭。% r$ G, A( N+ T0 H! d4 j9 Q4 V- o

* Z, D6 C4 ?$ \" l2 N/ [) O+ p$ T6 O, H6 a, g( h9 C8 H: j( y, f

$ c1 H0 C! o) z4 T* `但是神魔仙侠不同,如果奇幻魔幻可以风行世界,那么和它们精神相类的神魔仙侠没有理由会默默无闻。而看到奇幻魔幻的走红,国人也不必自卑,因为我们同样拥有甚至更深厚的奇幻文化底蕴,我们也不必去写道格拉斯、甘道夫等蹩脚的西方人名,要坚信中国奇幻文化的魅力,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7 V1 F4 d9 @/ S1 R% C

0 B- v3 L9 g( i" o0 W1 h) X1 x0 o
: p# ]& y% `4 O$ X
下面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奇幻文化的源流。2 }; j$ K7 f1 E" V3 D, Y
- j8 f. o+ p: ], j
0 F, E1 y; o$ v* ]1 n

+ L# |! W9 @2 y4 x; i% u( ^6 J+ M(一)上古神话传说
; y' d. g% H: z+ w- N4 Y. _0 y+ D/ q" L" w* W6 C+ i
  o" \( A8 X" ~+ u0 Y6 n
! Z5 C6 C1 [# M3 k6 m* y
上古神话传说的产生,基本上是源自人类对于未知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以及对于过往“英雄”的崇拜和美好想象。) {; \8 |6 r# g2 p6 C2 E

$ k$ ~+ Q1 d( Y9 i8 E# B& H& g6 ^
9 ^. P- W! `0 T% R7 s6 i
, n1 ?" q1 _# K# m上古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创世、始祖、洪水、战争、发明创造等几种类别。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钻木取火、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皇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穆天子传等,是这些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
) B2 B6 U( c" b( H, U  o: p
8 B" `- p3 {! G
; N- |$ Q5 c- e+ w5 \  f' `- ]" y8 E" {6 Y1 _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主角,有人有神,甚至人神混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已被“人格化”,被赋予很多美好或丑陋的东西。6 M5 i, U/ ?7 ]

% ?, d' P4 K! c6 d6 T; e0 i
3 ]5 g8 r+ [1 I1 A; q) ?& H3 Y! B# F; f5 T
这些素材散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三五历记》、《拾遗记》等著作中,是后世奇幻文化的最初源头。
  L/ |7 t; r: X  n! n1 A( |, [. `; J+ V
# a9 C1 j- H0 A6 d% H3 u7 U0 L, S2 @! p
4 \7 X# p; `2 l, b
(二)以“中国第一奇书”《山海经》为代表的地理博物著作$ a# ~: ~/ B4 e
! ^$ K: c* C, K% x

1 X. L8 d" W2 ]- r7 H2 H$ ]) R, {* b2 ?; [% s
说《山海经》是中国第一奇书,当不为过。首先,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者至今还是谜,有说是大禹和伯益,有说是战国末年才成书,作者所处的地点也不能确定;其次,它里面所记载的内容,令今天的人都感到一头雾水、匪夷所思,再加上原本图文并存的《山海图》的遗失,更是让人无从下手。在国人想当然的以为它是记载中国的山水地理的时候,又有美国人实地考证出它居然也记载着美洲的很多山脉和沟壑。能知道的是,它在汉武帝的时候“畅销”了一把,成为一时显学。
$ L7 M/ [# K$ u; \' C% Y, b# _; t
; k: M1 o8 v3 I, \1 z! g! _8 n: c9 V; z$ k
0 U/ n! Y! V4 ]9 P; _
《山海经》共十八卷,分为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藏山经,记载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山系的山水、矿产、动植物等等,内容丰富驳杂。今人王红旗夫妇按照五藏山经的内容费时多年绘制出了一幅42平米(高5.4米,长7.8米)的《帝禹山河图》,气势庞大,恢弘无比,观之即可体悟《山海经》的魅力。
3 N/ a6 r8 T2 P# O. t9 _' k4 Q2 @# V& n, W0 x

5 ?% G, e  M! q1 ?' n# q
* [4 @/ l8 z, L1 P《山海经》是《山海图》的图片说明文字。《山海图》据说是大禹铸九鼎时刻在鼎上的,以便更好得治理天下。因此,无论《山海经》的真实与否,它作为地理博物著作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志怪小说中,地理博物也是一门独立的分类。《穆天子传》、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张华的《博物志》,前秦王嘉的《拾遗记》,都属于这一类。
% v+ \3 C* C2 g: W, s8 I
; P+ X9 T9 ?3 r3 \! L  i; j5 t! K# f+ G) `+ G- H  Q5 U7 }" @
& Z5 j0 |, ]5 k( M1 Y; ~6 E
它们所记载的内容更多是对自然、地理、天文、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和其他的志怪小说明显不同,《山海经》有无数的山水,《十洲记》记载海内有十洲三岛,《博物志》有很多未知地名,这些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认知。从中也可以推测,这些著作的产生时间,要比《搜神记》等志怪小说要早一些。+ b4 `! L; R. Z# X
) a2 N6 Q# t" x8 l
" L' e8 x2 k- W3 |' I
% [  s4 Q: ~7 [" S2 k0 E, W3 v4 J
(如果把这些著作看作是虚构的话,那它们不就是异常精彩的架空小说么?对于今天写手们的启发和作用,地理博物著作明显要比其他的志怪传奇大得多。)
7 ^; H+ L; o7 {8 h) V( z3 r+ X2 V4 b, w5 Q
( k/ f+ W" _: }5 x3 s& S+ ~& R- O
' X) n; a* E) \, U8 W6 B, F
历代对于《山海经》的文体归属争论颇多,有历史地理,有巫术宗教,有医药矿产,有民族民俗,甚至还看作是科技书。其中历史地理著作,是较为中肯的论断。《山海经》因为其丰富多维的内容,影响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文学而论,后世无论传奇、小说还是诗词,都从中汲取了无数的营养。清代小说《镜花缘》里面的海外诸国尽数取自《山海经》,《诛仙》里面的黑水玄蛇、黄鸟和夔,也是出自《山海经》的记载。" L5 \- H+ Y. }& f2 T9 f- S
+ U3 ~3 h. M; t/ S, }

# R& c: K# A. O1 P) [" C
/ A6 ^! J& I  s* ^5 ~4 c+ q# v: ~至于《十洲记》,对于后世道家的洞天福地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发。
7 l$ x- {8 P6 P; w/ m1 R# C/ D8 _; N+ V4 Z( Y

$ y; `. d+ X, r% S( J0 E, w3 [$ ?3 _# `
(三)以《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 S# Q! a+ F  G$ J- l4 F! G2 y  M+ M' @0 Y9 [, P: _
, r/ A$ F& ?+ }$ y9 f: t

5 b1 |( z' h8 ]1 ?- w- C3 E$ U2 H魏晋六朝是奇幻文化和素材积累和沉淀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志怪小说的盛行乃至泛滥。这一时期佛教西来,和中国的道教相互交融,再加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鬼神风气,使得宗教、鬼神、怪异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这和之前的地理博物著作有着明显不同,而“想象力”,显然是不如了。' @: P3 ~; `* i( e0 X" i* i- U

* {' D! W. h# H* `; @3 h( r6 D+ g& `

$ f6 E1 X2 u2 G/ L4 B- J1 [+ J“志怪”二字,最早出现在“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庄子的想象力很了不起,“庄周梦蝶”就非常富有奇幻色彩。墨家也有《明鬼》一篇,富含鬼神思想,这些都对后世志怪小说的产生极有影响,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鬼神思想已经较为常见。有人从秦简《墓主记》推测志怪小说秦时即已出现,从而将志怪小说的历史提前到战国末期,也未尝没有道理,只是学术上还没有承认。; g' F% d2 Y9 |  z. C2 Q  d: p

6 \  F/ ^0 k* O: A5 t. L- l: t( ~$ L: ^3 }

" u, l1 {/ x  M; G; q年代确定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曹丕的《列异传》,但已散佚。最有名的志怪小说,非干宝的《搜神记》莫属。(树下野狐的小说也取名为《搜神记》,其实几乎是两码事。)! R( {! X+ V( T' [! q8 t$ F1 [

5 _4 V: E7 d  [4 w) C8 w4 i" P$ m
5 p, l" }- Q9 V: |4 j1 b8 d) @; Q' H) Z; C( A
干宝,283-351,字令升,新蔡人,时任晋散骑常侍。他撰写的《搜神记》共三十卷,今本二十卷,但确定已非原文。今本中每一卷都有分类,大致每一卷记载着同一个类别的故事,都是社会上比较离奇古怪的故事“实录”。魏晋志怪小说的故事,几乎不出《搜神记》的分类范畴。8 `! i, b4 m- F* |- h# b7 X- d0 e
+ J2 V8 o+ |. P

0 S; g; E6 m7 N% S
4 ~5 B4 U% ^2 P9 l# Y- [$ f6 ~+ c在《搜神记原序》中,干宝提出了几个观点,很值得今人思考。一是“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干宝说正史的记载往往都有不同,对于真实性的确认,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怎么能说他写的东西就一定不是真的呢?这无疑是干宝在替自己辩解,但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志怪小说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他们记载的东西,究竟真实性如何。因此有些“认真”的作家会在文后写上“等待那些大有见识的人,来验证这些灵异的事到底真假如何”(“俟诸宏博,验斯灵异焉”——《拾遗记》),这些都反映了作家自身的迷茫。但干宝在真实性探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所存者大,所失者小”,认为存在的意义更大。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志怪小说记载的故事真假如何,今天的人都很清楚,但这些即算是假的故事,也能让我们看的津津有味,如果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假的,就放弃记录或创作,恐怕人类的文化就要失去多半了吧?8 \  V  p; @9 i) B( A- J

2 r- z  P6 N! A" e2 ?3 m
3 T' }2 u- }) O, N5 ^- N: V! U. O- H5 A
当然,干宝还是认可他笔下的故事都是真的,这是当时创作观念的限制。但“存而不论”,干宝还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甘宝似乎已经触摸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他最后说到“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本,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忧焉”,意思是说侥幸将来以后,会有一些好奇心强的人来看这本书,从而获得消遣、忘却烦恼。干宝所说的,不就是我们今天这些嗷嗷待哺的广大奇幻读者么?而《搜神记》,也成为后世传奇、神魔鬼怪、仙侠小说的营养宝库,不正说明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么?
" v) e- @5 \8 G1 x5 F& ]. O8 s; w) G

" l5 o4 s4 X& v" L0 E% V0 n
" I# N( ^$ p4 L. l+ x除了《搜神记》,比较有名的志怪小说还有很多,基本上可分为鬼神、怪异、宗教(主要指道教和佛教)等类别,以下说几部。
, _# p- H. i% H* G
9 i5 v4 C: o; R) K" j
7 s: c: D) J$ D4 b0 R; r) E) C' l
( @- k7 A; d3 Q! z, C" ]3 z& p《汉武洞冥记》,汉代郭宪著。内容如题,“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若著,故曰洞冥记”,书共有四卷,专记鬼道冥界之事。
* U+ v& n& G4 `: H* n6 o9 j; }

. t: F% ~! F& ~- \1 P- _. ^: H+ z! f; B; ~; [: p
《列仙传》,西汉刘向著,《神仙传》、《抱朴子》,晋葛洪著,这三部记载了历代神仙的故事,是道家修炼成仙的代表作。不知道今天写修真类小说的写手们有没有看过这些资料。* c. `) P, L" R+ ~. c7 P! t, _5 t+ l

1 k6 o5 Y, Q5 C" I* E
2 u  ^9 O! }! Y' {+ ?) m# V8 E0 z( f7 Z% t2 {% s; @3 F# ?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即《世说新语》作者)著,其中幽明二字分别代表鬼怪和神仙世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很少采用旧籍记载,多为晋宋新出的故事。他还创作了《宣验记》,是佛教色彩很浓厚的志怪小说。1 N: |6 M0 ^( H2 d4 m) Y% p8 Q2 D
1 A& F5 B  f0 r  i7 @' |
( |; A, E( _. \/ P$ v2 n% z
2 m5 B( U  }. d% V9 v; Q
《后搜神记》,托名陶渊明著。著名的《桃花源记》即出自此书。
' }: U/ r6 J% l; t8 A( Q: \
: n" A3 h% e* |4 i& z9 }: L# x; N
, Q+ G: u( p1 D2 U6 Y
正史也有涉及,班固的《汉书-五行志》便是一部志怪百科全书。可见,故事的真实性的确不是最重要的。4 n3 U1 L: v3 A( l
8 A7 I9 a4 S  n. t& p% Z( V. `3 W
' T' f. O5 f) z; F, ^0 Q0 n7 t
' L, B5 {: G. ~+ ?0 b! o5 E7 v  E
其他还有梁人任昉的《述异记》,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晋荀氏的《灵鬼志》、颜之推的《冤魂志》等等。很多小说已经散佚,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有专门的辑录。
" y- C) Y9 B9 J6 j: s1 G' q) D4 N% T( D( s* v

( f* f( e) ~0 q7 `1 B8 V& M! u+ l/ y- Y
! w! G' E# F$ Z: i# F3 _7 x(四)唐传奇和宋总集2 G. n7 Q! A6 ?- t6 `4 N  Y0 u
/ W  C3 A: R# i( `6 C/ _
, i" {; Q$ E% T, }! O
2 ~6 c" \! R  {9 R3 j* v7 V
小说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趋向成熟,奇幻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唐传奇中不仅有很多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的比重更大。最早的唐传奇《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和《游仙窟》便属于奇幻小说的范畴。其他比较有名的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都是佼佼之作。
! T# R7 ~& T' g, \
. e- f4 D! `0 d0 F! N- ?' ~& b5 l3 n, O) F
. N9 A& T$ X! \1 p3 t8 Z
这些小说已经不仅仅是记录和堆砌奇幻素材,而是对利用奇幻素材来传达离奇之美、抒发心中感悟。“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是说它们的素材乃是启发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是说唐传奇已经自成一家,成为优秀的小说。武侠写手在推崇《虬髯客传》、《红线传》和《聂隐娘》的时候,奇幻写手们也可以拿出《南柯太守传》等小说来一较高下。其实《聂隐娘》中的剪纸为驴,就有些奇幻气息。/ t: h, s/ A5 c5 ^
; H: _, [& B1 a8 T* k2 k
5 E3 d' ~* w/ Z8 Z7 b
; D$ i5 r/ V$ E5 ~" Q, w( W
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天下,但这期间出了几部奇幻志怪文化的总集,一是李昉主编的《太平广记》,一是洪迈所编的《夷坚志》。前者共五百卷,目录十卷,专收野史传记和小说。其中以鬼神志怪比重最大。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但我想,那些致力于奇幻写作并想闹腾点名堂出来的写手们,是不能不看的。
, o& E& z2 ]1 ]  {
' B+ l  f5 B9 ^0 E
: j( i  {" l& ?! ?# q1 {" q+ O* [( x" j4 t# x0 S$ \- F
《夷坚志》题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意思是《山海经》是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的。洪迈以此为书名,可见是以夷坚自谓,也是把《夷坚志》比作《山海经》。原书四百二十卷,今散佚已多。内容繁浩富杂,而且“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太平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但也有人评价该书“贪多务得,不免妄诞”。
& ]# I: v4 N& G( A/ L
6 E& N2 w8 b5 N' v
) B* z9 x4 g: @! x. c  s1 T8 C1 }8 H! j
不管如何,《太平广记》和《夷坚志》一起,是中国古代奇幻志怪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 i0 D. f* t# w5 j9 S7 _
, j' x9 X1 L& a8 r" t$ d
7 |0 g8 a# t# v: b% ?" N
  }; ?7 r* ~# |- y2 b- O" S4 _(五)明清神魔小说和笔记: u' Y: J2 N$ `
: L  I, ^0 b3 W0 B! u5 B0 G9 }

, C% Q" p  g! _6 a4 T/ b6 q. o  d  P5 J( Z) j
明清是小说走向长篇成熟的年代,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也在四大奇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此开创神魔小说的先河。从承上来说,《西游记》主要继承的是上古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宗教素材,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世界架构:佛教有西方如来、观音和龙王阎王,道教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十万天兵等。行文过程中多数崇佛抑道。% w8 a% v) g% N* t5 U

. i7 X% ~) m/ k9 d* t( j' G; u' Q# N
  b' U9 a% [* r
而和《西游记》并立的《封神演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味的崇道抑佛,甚至把佛教看成是老子入胡后创立的。它写的三教之争是人道、释教和阐教,这时还没有佛教。: R9 K' l3 w6 [- k* W5 ?5 i
5 d, F, N, t5 i$ {3 T7 ~$ _
( p( M) C, _$ M$ c4 L
( G% `! u8 U: M, [
同样以道教或佛教为素材根基世界的小说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包括《绿野仙踪》、《镜花缘》、《东游记(上洞八仙传)》、《西游补》、《平妖传》、《禅真逸(后)史》、《女仙外史》、《东度记》、《三宝太监西游记》以及两部宗教著作《历代神仙通鉴》和《三教搜神大全》。这些都是围绕佛道的神仙世界而展开的。现在的修真小说,基本上不出这个范畴。
8 C& T# Q6 x4 P7 I' |& H- ]$ `6 o; ]7 u

7 a, m5 [5 W5 k  I: }7 C& c' j8 `* ]1 E# u
清代出现的文言鬼狐小说《聊斋志异》是一个异数。它的主要素材世界却只集中在鬼怪和狐狸等的身上,神仙已经很少见。但这个异数只是相对《西游》、《封神》等神魔小说的,不难看出,《聊斋志异》和六朝志怪、宋总集是一脉相承的。& Y- }* W& j6 G5 I- u  x$ m8 T

, i/ H( j$ ^1 b% s( c% ]( ]
$ I' m- m% \, w2 Y6 g/ x8 o
  z% T, [  k& a" w# z0 b在这期间,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和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奇幻文化笔记类的典范。
5 [- {+ o% S8 z! U6 g
! A. C3 ?; |! t) q8 e; q) |* G* k& X) G, x5 I4 s: H  j7 y

2 |. p/ r, a9 a(六)开千古未有之奇观的仙侠巨著《蜀山剑侠传》
" Q- u/ l5 r' t3 ^
% ?0 [' u! {; v' v  g( H+ C; n3 Z% }
3 }  Y/ V4 J4 v9 q# t6 ?" Q: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武侠”红遍天下的热潮中,有一部作品出类拔萃,矫矫不群,睥睨天下,傲然独立。可是只要了解奇幻文化的人都知道,那部小说怎么也不能算是武侠小说,它只能是仙侠,或者说是,奇幻。
2 }) E9 D) N& g* o# U: V8 `8 _/ {/ c7 }6 Y$ S- @( n
6 _8 B! q; g8 _

& r' ]% K% B5 m《蜀山奇侠传》的创作,和《魔戒》的创作,几乎处于同时,但是这东西方的两部巨著却绽放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色彩,或许是有文化隔膜吧,对魔戒,虽然也感慨它的气势恢宏,但总没有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亲切感,但是对于《蜀山》,一切都是那么的亲近和喜爱。
. _4 d/ {; j( l  p5 w+ S: k0 y0 [8 @% r+ \

9 e% C0 j! e; W) |% T  A( x/ e& U, W3 K( O8 i4 Z9 d
《蜀山》虽然长篇巨著,虽然包罗万象,虽然无奇不有,但是,它也不是无迹可寻,整体来说,《蜀山》继承的是唐代剑仙的“飞剑之术”和神魔小说的素材世界,包括神魔斗法(《蜀山》中是正邪斗法)、名山洞天福地宝物(《蜀山》和《封神》一样,人物都是什么山什么洞什么法宝,要说新的,就是多了个门派)、珍奇异兽、武器丹药等等。还珠楼主虽然天赋奇才,想象力超人,但他是自小受传统志怪传奇神魔文化熏陶的,他也不可能超脱这个文化范畴。$ y% b) c4 }3 Y6 Z9 y4 O. O. \1 y
5 S! O+ ~1 L0 I' J6 m/ ~3 g
0 b6 G/ Z8 U' `) g6 }

+ ?1 T6 D4 t8 X客观而论,《蜀山》并不是一流上乘之作,不然不会到今天看者寥寥,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一座丰富异常的奇幻宝藏。金庸等武侠作家们借鉴的东西虽然数不胜数,但毕竟像是隔靴挠痒。而奇幻写手们,如果你们不想看或者看不懂《太平广记》,至少《蜀山》是一定要看的。
: O( Q: L, e* r& I- ]+ K) B& \1 ^0 M2 s4 A) c8 J

7 [. u! n1 O6 M5 }4 q
* K% o% S9 R3 ?' w5 w4 l写到《蜀山剑侠传》,中国奇幻文化的历史几乎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奇幻可能都是通俗文学的主流,我们当然希望奇幻文学也可以诞生出像金庸、古龙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富含中华文化的奇幻文学,而不是有着文化隔阂的西式奇幻。当然,并不是西方的不好,我相信,西方同样有着悠久深厚的奇幻文化传统,同样值得借鉴。
- s$ s* U6 I/ l/ I6 k" e1 `
. d. t$ e" @1 n. h' `( N.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