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中国著名牌坊

0
回复
9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8-16 09:5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刺史牌坊- ^4 i% ~' i0 @7 A" l& [' ^

8 B& N1 G! F" z3 p8 t7 H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从建造的目的看,大致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作为里、院、墓道的门房等。在安徽省南部有着悠久的修建牌坊的历史,许多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牌坊是当地古代建筑的“三绝”之一,与古祠堂、古民居鼎足齐名。/ J5 B& H  E% v! S
$ Y3 F; N" t8 a" F( o7 P' H
  许国牌坊矗立在安徽歙(音“社”)县解放街和打箍井巷十字路口上,高11.5米,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八角牌楼”。许国歙县许村人,历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朝元老。因有功,获得御赐建牌坊。牌坊建于1584年,坊主当年58岁。在坊主在世之时,就获得御赐建牌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T0 Q5 Z/ `4 ~& a& \/ u3 }* t% X* v
2 A$ l5 a* {/ q; I% v' r, j8 e
  距离歙县六七公里的郑村乡棠樾村,村口百余米的人行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着七座牌坊,这就是国内罕见的棠樾牌坊群。这些牌坊气势雄伟,雕刻精致,极为壮观。他们以“义”字为中心,按忠、孝、节、义顺序由两头向中间排列。七座牌坊有两座建于明代,五座建于清代,记载着当地世代官商鲍家几代人的丰功伟绩。# a" i- @; F8 O. }* q
5 Z1 q2 O0 ]% g4 d5 H9 b
  安徽黟(音“依”)县的西递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富丽多姿的明清民居而着称于世。西递村口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刺史石坊。坊主是曾任胶州刺史的胡文光。石坊建于1578年,高12.3米,宽9.95米,全部以质地坚细的“黟县青”石料建成,雕刻精细,流檐翘角,盘龙漏窗,造型逼真,古朴传神。石坊历400余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被定为省级保护文物。4 k- `) W1 e% o6 d9 r, F
. v1 C% }5 w" H3 W  O5 E( U$ O) ?
  二,漳州明清牌坊& K- l  Q& w% ?% @

- o# A5 B( l( s1 V# k7 `. A' h, P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当数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及“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闽越雄声”与“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台名将蓝理、许凤立,威武雄壮,坊都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典型地表现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
; P7 \" \/ f- n# A% S" Y
) L+ T/ N$ u, Q1 v2 {  这四座牌坊,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悉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各楼顶上皆置鱼形脊饰,檐翼解都有潇酒自然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一飞禽、瑞兽、人物等,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浓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一笔珍贵财富。
( r5 f& n0 r2 e( }
0 A! J* ]- [7 a/ v$ ^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漳州市区这四座牌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Q" |5 X2 |6 |, c6 J
) D( N) N; a0 m+ |  三,龙坑镇石牌坊
, M) [, D7 T9 h  Z) f) h0 Z+ {: \0 w; P1 h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乐章中最高亢的旋律就是雕刻。1 t. H7 t. R% Q/ ]) D

: l  A6 r0 {' b% W$ F; z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当年的演奏者已不知去向,如今,那些闪亮的音符却依然在这座山里的小镇中飘渺回响……  e6 u' ^' `# v
5 U* E% b9 u  M! X% }
  龙坑镇位于遵义县郊外,平凡而恬静的小镇掩映着的龙坑石牌坊,就是音符发出的地方。
( r" d$ h0 \2 B6 K4 H" _+ u3 n. s7 @9 L
  当记者走近牌坊时,即刻被牌坊上蛛网般纵横交错的石雕花惊呆了。
5 i1 M# ]$ Q! m. V. K9 d" Z6 D+ @! Z2 u" K
  这不禁使记者想起一位雅士曾言道:乐山石刻美于雄,云岗石刻美于秀,麦积山石刻美于奇。可此时此刻记者却感到不知怎样来形容龙坑牌坊上的雕花。也许是这蛛网般纵横交错的雕花乱了记者的心。也许是牌坊上那逼人的艺术魅力使记者手足无措。总而言之这种感觉非常奇特,让人真有些手脚酥软汗水淋淋。那它又奇特在哪里呢?
& W( s% u' k# v2 h9 U
; [: r' B: C* j  细看龙坑牌坊,发现它完全是由白砂岩砌成的。抬头仰望,完全可以想像当年的建造规模。根据牌坊上留下来的碑文可以了解到,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为该地的总兵何行保立的功德牌坊。显然,立牌坊纯粹是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不过,牌坊上面的石刻艺术却非常精彩。8 b4 x! s; A; H) R( o  Q

/ n. C: H; L! B8 G, R# S- L  牌坊为4柱3门5楼的结构,面南背北。让人称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会认为是座木牌坊。其实不然,因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门、楼、脊等构件。更令人称奇的是石头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镂空雕效果。
- }/ s0 Q/ G& x8 e9 v' f! R" {  W5 U9 Z9 M' |: D  A& T+ }
  从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练的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从雕刻的内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动物、山水、神兽、图案、书法等等。充分展示了丰富、完整、和谐的艺术美。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您要对龙坑牌坊称奇时,倒不如说它给你的感觉是妙趣横生。
6 K2 k. y3 F4 U6 e7 B- {% w  o
# o1 i9 E, a- ^4 B% _. n# p& v) F2 a6 G  不信您瞧,石柱上依靠的石鼓甚似隆隆有声,仔细瞧瞧鼓中似乎也有戏。亭台楼阁中演绎着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人生大戏,呼之欲出。或裙带凌风飘卷,或眉目传神,或舞蹈戏狮。
& W8 _, x' h7 J# w- }8 f9 O6 l
+ r7 [! a& |$ D+ N4 Z: v  梁上浮雕“祝寿图”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人生百态。官场现形、阿谀奉承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牌坊的雕刻中甚至还有武士顶盔贯甲、按箭引弓;或刻西游记或刻西厢记,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的背景上香烟袅袅、花草摇曳、亭榭浮影、流云拂瓦,真是刚柔皆备,细腻传神……
3 C0 r3 U. f; }1 J4 G7 @
* n/ X$ [' ?3 O" N: Q# E0 x  当你在感受牌坊带给你的清凉时,你也许会感到旋律是那么的柔软娇嫩。要知道惊世的绝作更需要小心的呵护。
* v3 Q8 V! D. k! J# {5 ]. e7 {1 c3 M' j  F- O5 t( q
  四,大三巴牌坊
( X+ L' t1 a8 R$ C- x: w5 U4 [+ x7 a; H- E( O4 z. A% g! s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有名的建筑,也是澳门的象征。“不去大三巴,就不算到过澳门”是当地十分流行的话。
9 E- t0 ^* }9 l9 ^) t7 ]. d% g) _, n& g* {8 ]
  大三巴牌坊即圣保罗教堂的遗迹,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处在澳门的闹市区。% F5 `# S  \1 Z4 T: w. y& E8 h( H' S
: @3 o- F$ F2 q; a! q
  圣保罗教堂建成于1637年,整座教堂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特色的结合,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现在的前壁部分。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碑坊”。/ Z: m: g0 F4 f' ]) ^5 J, u. p
) {! J  s: s9 A- ~1 i# t' f
  精美绝伦的艺术雕刻,将大三巴牌坊装饰得古朴典雅。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D2 H+ l7 X  |  F

$ ?- B/ g9 m  s! o( D- I; g  }% H( i  现在,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澳门之行的必到之地。看过大三巴碑坊,游客不妨到与之相邻的古炮台城堡。登临气势雄伟、酷似欧洲古堡的古炮台城堡,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十余门巨型铸铁古炮,发思古之幽情,还可以饱览澳门全景呢。
% h* s# g& |4 j: R) c: a+ S1 X  }* G% E# |: V
  五,燕喜牌坊
& Q! {+ E: u9 V/ x: v$ V5 l4 X$ b% c! T! k- q2 R
  古朴深重的燕喜牌坊竖立在燕喜亭北侧约二十米,它是原燕喜书院的大门(燕喜书院创办于清朝的光绪年间,是燕喜中小学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小学校后来并入了连州中学)。3 t/ g9 r9 I3 W! y( Q% q
" D( ^5 N8 A3 t$ _. }, C2 z) i$ r6 c
  牌坊中门顶上绘有原燕喜中小学校校徽。校徽为平顶三角形,里边上部画有巾峰山轮廓,下部有通心美术字“燕喜”二字。校徽为书画家杨芝泉所设计。校徽右侧有一“燕”,左侧有一“喜”。牌坊右门的顶上有“戈飞”二字,左门的顶上有“鹏搏”二字。中门两侧对联分别为,上联“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联“连州水石冠南陬”(“陬”读“zou”,南陬指南方地带之意。两联出自明进士游朴的诗句)。上联旁边小注为“明进士福宁游太初燕喜亭诗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浅风雨剥蚀墨迹半湮今节录于此”,下联旁注为“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杨芝泉书”。牌坊背面门顶有“引人入胜”行书大字,中门二联为“天泽涌泉流入与双清寻活水,巾峰垂地脉境缘一览小群山”。
" |1 D9 ^2 p' n
! A& c6 B: u2 x# [' s- }3 y  六,佛山古牌坊
: P) p) I% m' p1 N3 X! x: z/ _- ?2 q
) b' u, f1 y7 p- [+ F# L  1.↓↓↓↓↓↓↓灵应牌坊 明景泰二年(1451)建
0 [. ?: }, B" \  I/ l3 A# K9 c; G4 l% C$ X) D2 O% f  U
  灵应牌坊在佛山祖庙,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所建。牌坊南北向,左右对称,东西10.79米,南北4.9米,两边各有4.9×3.8×0.75米白石台基,台基上各有6根柱.两边共12柱,中间为木柱,外沿为石柱,设计考究,结构精密。面宽三开间,明间宽5米,次间宽2.1米,通高11.4米,建筑分三层屋顶,首层歇山顶,二、三层为庑殿顶,顶柱间大量使用斗拱,斗拱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造。从外观看,飞檐叠翠,白柱子、红斗拱,岿然矗立,华丽壮观,历五百多年,1976年曾顶受12级台风摇撼而安然无恙。' l5 ^3 P8 q: m
3 g6 x0 [/ d% T5 ?
  2.↓↓↓↓↓↓↓褒宠牌坊 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 P- ]+ A: z1 [( [% ]9 u2 [
' s" y; Q* w$ t& \$ @  q4 D) u
  “褒宠”牌坊在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凤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皇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该牌坊属庑殿顶四柱三间三楼式架构,通面宽达7.15米,形制高大挺拔、宏伟壮观。其建筑采用砖石混合结构,以灰沉积岩为梁柱,以砖雕作各楼的主要构件,由于各楼体量颇大,牌坊重心较高,全凭梁柱斗拱支撑和承重,以及主体梁柱构筑所采用传统榫卯连结工艺。  ]2 e8 j1 v9 q- T5 K1 V# \3 I
8 N; ?0 u, L0 B' D
  虽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仍巍然挺立。其建筑构件的制作相当考究,所有砖石材料均经精雕细刻,除抱鼓石和大、小额枋上雕刻有“龙凤祥云”及“鱼跃龙门”等图案纹饰,以及梁焯生前坐衙视事情景的浮雕外,正次楼上的斗拱以及各拱之间的装饰构件均以精美的砖雕组成,既有由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及仙佛罗汉等人物的浮雕,又有镂空透雕着云龙、麒麟、“鱼跃龙门”、“宝鸭穿莲”、牡丹萱草以及宝鼎宝剑等多种图案纹样的单块砖雕。因而,该牌坊无疑是明代佛山建筑艺术和民间雕刻艺术的一个综合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置于祖庙之旁,更使这一名胜古迹增添了引人人胜的魅力。( ?6 `5 m$ g/ Z9 [+ N- P
1 J  f9 y, H3 L
  3.↓↓↓↓↓↓↓慈悲宫善应诸方牌坊 (建于明代)+ L5 A; ^' z' K4 g

: i0 G, L* D5 i6 }  “慈悲宫”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约慈悲宫内,始建于明代,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 S6 y! P9 j: V4 ^5 V  E# T: T# q$ _) k$ j2 K( O% r+ W1 B3 P
  4.↓↓↓↓↓↓↓贞女遗芳坊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
/ q9 C; H" b- [
: l: l! e# B, i" W/ Z  g( r" ]3 w( t  “贞女遗芳”牌坊在顺德龙江镇世埠乡,立于贞女桥西面桥头上,为单间两柱通天式石牌坊,高4.2米,柱身六棱形,柱顶刻云纹、石狮,石质为青色粗面岩。正面额刻“贞女遗芳”四字,背面刻有坊表铭文,字迹残损,已无法辨认。石柱刻有对联“精忠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旁刻“明工部尚书湛甘泉题。”柱顶石狮已无存,据当地人说被推下河里,坊柱缺一抱鼓石。
1 U+ I6 y2 b( @( N( W1 s' o9 j3 i3 y+ Z& H
  据《龙江乡志》记载:“明嘉靖廿八年(1549)督学张希举为宋贞女吴妙静建,湛甘泉题柱联。联云:‘精忠义节无双士;古往今来第一人’”。志载与现存刻联不符。关于贞女事迹,据县志载:南宋时,龙江女子吴妙静,与新会李姓子订有婚约,婚期届,李姓子来迎亲,渡龙江水溺死,妙静誓为守节。; D0 F/ a; K! Y2 G' L" s+ Y

) g0 v$ v6 G$ }2 [! T9 Z  5.↓↓↓↓↓↓↓百岁坊 (清代)
7 W& h% j5 C* q
7 n  F3 [/ W/ L/ u' G  百岁坊在顺德杏坛镇古塱乡医院后面,是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石牌坊,方向南偏西20度,顶饰吻兽两对,一只已毁。上盖为石雕斗拱装饰,石质红砂砾岩,横梁和柱为花岗岩,柱根前后均有抱鼓石,左面缺一块。坊高约4.25米,正坊门宽1.43米,左右坊宽7.8米。牌坊正门背刻“寿母梁氏皇清耆儒得觉伍公之妻,生于顺治九年八月初四,今届乾隆十七年(1752)卒,一百一岁,奉旨坊表百龄,特赐龙缎帑金”。9 g$ z" p$ F. A8 N* C

$ q% c' d$ `  Y- H; C, g7 g) W8 N/ x2 Z  此牌坊旧县志漏载,今为补记,按文字记录,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9 H4 d8 P# K4 Q# t

: f+ w) X$ d; c  一九九一年五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 [/ |, Q6 F; i; \, M. A! ~5 }

/ \* e" ?9 I5 C% Y5 y! c* p  y, I  6.↓↓↓↓↓↓↓“良二千石”牌坊: k: d$ F( H. G& h$ Z+ n2 s; F0 j2 _8 J

( t: O3 P+ `( V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高7米,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正面上刻:“恩荣”二字,下方是“良二千石”四字,右侧刻“两广军务巡抚广东地方口口口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殷正”,左侧刻“万历二年甲戊科进士朱壤”牌坊背面刻“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四川夔州府知府前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江西樵州府临川县知县,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钦差督理浙江北新关税务,户部郎中,赠兵部左侍郎崇杞府县乡贤朱壤”。! t$ ?5 k- V3 D" I. C# D+ P

+ a8 n. ?- R, a! ~4 h( G% \  7.↓↓↓↓↓↓↓节孝坊 清代嘉庆三年(1798)( a$ O6 E  S8 |6 H/ N0 q3 ~5 ~

% A. v* i" n$ M8 J  a  “节孝坊”在顺德杏坛镇古郎乡圩坊附近,距百岁坊不远。建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1 J2 p3 N) f. g

8 l* ]( E% z% \1 q, ^6 J3 H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建筑,前临小涌,方向东,偏南20度,全高4.25米,底基宽5米,门宽3.3米,柱根有抱鼓石,现存四块。为旌表伍文光妻子林氏,孝奉家姑而立。
+ Z! Q* B" P' c: D7 G  @& t  W- M9 o( J8 r
  坊表上额两面刻字,正面中央石匾竖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刻“节孝”,两旁石柱分别刻有“钦命广东布政使口口布政司口口处士伍文光妻林氏立”、“嘉庆三年立夏吉日建”字样。背面横批石匾刻“奕世流芳”四字,坊为花岗岩石构筑。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y7 m$ a1 F5 I. X# Z- F
' `) |0 r/ ^5 |# x4 _3 X3 Q  u1 m  8.↓↓↓↓↓↓↓贞烈可嘉坊 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
3 H8 D+ y/ @' |) j8 W# h
+ y" J' {  B9 x% Y, P0 I  贞烈可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而建。+ ^! k9 d. _7 x8 q$ \8 Z
8 Y8 U) t/ a6 ^. m' c. d! }
  县志载:“信文女,家贫,纺织养父。或艳之,掷以金,女怒詈之;又窥其父出,踰垣挺刃,将从焉,女急出,中刃而死”。* h- Q% k0 ?" V) H3 K

: Z  d6 v5 [! y" l  坊方向正北,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顶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 j. j- W$ z* \% W

8 Z6 M' g( Y. Q  b  9.↓↓↓↓↓↓↓第一洞天牌坊
$ w1 ?& _- H: a$ ^- I' q+ H) {& {) R* P& @7 I0 P" k
  “第一洞天”牌坊 在西樵山白云洞会龙湖旁,横跨白云古道中。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花岗石建造,为两柱单间冲天式牌坊,高2.5米,额正面刻隶书“第一洞天”四字,为黎简所书,石柱刻有隶书对联“千重云气排丹阙,方古泉声护洞门”,是黎简书。( A: h7 j! K# _9 {. `8 ~

, v( `" M; v7 h( s1 s% Z" c, |  10.↓↓↓↓↓↓↓杏坛“升平人瑞”坊 同治六年(1867)建
1 o7 e9 C2 V& o0 Q
# C/ Z: ~9 _' d% b/ \  “升平人瑞”坊在顺德杏坛镇上地乡内,建于同治六年(1867),为旌表该乡百岁老人何大宽而建。% `3 {6 W8 \2 ?/ C: w

3 M2 q, U3 d- X1 k* F  牌坊靠公路,临小涌,面南向,为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建筑。
; K. f0 B6 ?) r& ~' Y, @& {/ w- W- L6 \0 _5 c# k
  坊额上正中石匾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石匾刻“升平人瑞”四个大字,石柱上刻“同治六年奉旨旌表敕授文郎何大宽立”字样。
/ _" j2 X, a! X" R! T
4 [* B9 Z/ ?9 J/ ^  坊高5.35米,面宽4.5米,柱根有抱鼓石。
5 v7 c; P! I+ `! S. [+ R1 z
  f# S0 t1 C, k) h- @2 q# q4 L' K  此坊为顺德境内现存保护较完美的古牌坊之一。
& U8 j- D$ D, c/ l* B0 ^0 l+ G8 u) q5 V, ^) B
  11.↓↓↓↓↓↓↓李氏牌坊 明崇祯十年(1637)建3 U6 i" a  d" G# V' `, q% W
( F6 Z. W8 V7 b# c* y
  李氏牌坊在市区祖庙大院正门口,原位于栅下崇庆里参军李公祠内,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1960年祖庙开辟大院时迁建其一于此地作门楼,其二亦在同年迁建于中山公园秀丽湖大门口。牌坊在明崇祯十年(1637)建于参军李舜孺祠堂之内,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通面宽6.2米。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 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的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脊上还有红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加以修饰装点,更显其匠心。迁建时屋顶琉璃曾作局部复原。该牌坊耸立于祖庙的大院前门,首当其冲,其古雅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祖庙外景的标志。
7 u. ?' u. F' G3 @1 q& c1 B
  C# o8 N9 |9 x& ~& r  12.↓↓↓↓↓↓↓祖庙“升平人瑞”坊 (清代)
9 o; ^1 d+ V( W. K/ v
8 c% @4 A$ w9 c* T$ K4 v$ b  “升平人瑞”牌坊在市区祖庙路孔庙花园内,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清初时为庠生梁持璞建。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一百零七岁,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1960年开辟祖庙公园时迁建于孔庙之东侧,1981年再迁建至孔庙北侧现址,因旧龙凤板已失,遂将正反面题额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4.05米。楼为歇山顶,各楼檐下均为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拱,额枋、驼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着各种龙凤、雀鸟、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构思巧妙,雕工精致,使牌坊于素雅中不乏其姿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已成为孔庙花园的主要景点。
2 @4 g: _, W. p* \, e( @1 ]% o! J2 ~; H" \6 K& Y7 I$ x9 m8 [& b
  13.↓↓↓↓↓↓↓仁寿坊 (始建于明,重建于清)% C5 u: g1 H# a! n+ T! }+ ~
6 q% Y. n% e$ H& E
  仁寿坊在三水河口镇红城乡察院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砌筑。各门楣嵌有石碑,正中书“仁寿坊”三字,两旁侧门上端石碑刻有简单记事:“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仲春谷旦,广东口口承宣布政使司,加十级,纪录十次乔为百岁冠带李开立。光绪十五年口房裔孙重建。”阳面从右至左,阴面从左至右的文字完全相同,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闵之闻,经本县父老、名流推荐,选出当时已故百岁老人李开,上报广东省藩台,臬台两司批准,由乡绅里老捐资建坊。
5 ~- p  l5 A7 v0 P9 e8 l
9 J6 t9 {) H( ?  于是年旧历三月开工,九月落成。李开之名还同时刻上省城的“百岁坊”。其时“仁寿坊”三字,是广东布改使乔某所书,闵之闻曾为之作“李开仁寿坊记”。后原坊塌毁,李开后人于光绪十五年重建。
% `7 R* O* f0 n" Z4 }! t6 P7 w9 _  j/ {  _% E8 [( _" [7 Z. O# ]
  李开,字兆启,三水县洲边人,生于明嘉靖年间。一生淡薄功名,闲居乡里,家道富裕。生平养恬守朴,乐善好施,对贫穷无力婚娶、殡葬者,均乐于帮助。遇到灾年,常又带头赈济灾民。死时实为九十八岁,依时俗,称其为百岁老人。( E$ p& u. a0 l5 y; [* m
: T- i' t) ~6 l1 R( c! O3 l
  14.↓↓↓↓↓↓↓“节孝流芳”牌坊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J( K9 K0 E" s$ C) A1 s9 F9 a
6 f. L; W! U; H, J1 ]9 y
  “节孝流芳”牌坊在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县龙江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故称。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建于现址。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7.96米。各楼檐下的斗拱以至额枋、雀替等构件均为灰沉积岩,其上有高浮雕及园雕的多种图案纹饰,尤其是所刻划的众多故事人物,其中有“琴棋书画”、“八仙”及历史故事等多套,精巧细腻,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牌坊高大俊伟,气魄不凡,作为祖庙的配套文物古迹,使二者更相介益彰。. ?. e7 _! r: _
" W& {7 s" f2 R  z' |) ~
  15.↓↓↓↓↓↓↓青云门 明成化十五年(1479)建  q8 F# |' Y; s

4 I$ C9 o) w6 _3 N% O+ g  青云门在高明明城小学内,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青云门为石砌四柱三间坊式建筑,通面宽5.88米,两侧矮柱高3.48米,中间两柱高3.85米,柱直径0.33米,青云门正中刻有“青云” (楷书),是黉宫建筑组成部份。当时黉宫是培养科举官宦人才,黉宫建置后,在明代增建和修葺十四次,到明未清初毁于兵乱,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重建后又修葺四次。民国期间在这里办高等小学和初级中学,1940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明城,黉宫内部分建筑被炸毁,]948年,黉宫又遭火灾,一直以来,又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黉宫已不存在。现在,只剩下大成殿白基和青云门。青云门是现存较好古建筑。3 N( t1 @" L! p. }9 E5 f8 }( @

. b9 F# }! k, z$ M" @" D* N  七,徽州寻思—牌坊下的幽灵
3 V# t; e, s+ ^- }7 o8 w3 j. B  Z5 s( p0 S% C. ]9 n' E' M
  从黄山出发,我们一行冒雨前往原徽州府所在地歙县。沿着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五年后的今天,或许马路已经拓宽而面目全非了),我们径直来到远近闻名的理教重镇原两淮盐务总督鲍志道的故乡——棠樾。
5 {: }$ q( o7 l: O  C" o6 {) Q" Z* @: q
  抵达的时候雨奇迹般地停了。从依稀游玩的人群中,我的目光便迫不及待地投向那七座巍然挺立的古老牌坊。牌坊从南到北依路排开,蔚为壮观。从前往后分别是: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节孝坊、慈孝里坊和鲍灿孝行坊。% N  U! d! t. F3 d# H
' \# r2 ^/ ]0 x
  在江南象这样的牌坊随处可见,且以贞节牌坊为最多。但在这里如此高密度的呈现,实属罕见。我想如果没有对程朱理学深入骨髓的贯彻怕是很难实现的。无疑它就是封建礼教的产物。7 W3 h! }. b# s. S8 V& A6 K: h6 m

% A/ ?4 B7 |& m  据说在当时的歙县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嫁到棠模、棠樾,饿死也情愿”。在明清两代,棠樾便是有名的商贾出没的地方。在牌坊附近的鲍氏宗祠中,关于诚、信、不克斤扣两等盐商的经营信条依然清晰可见。正是棠樾所造就了一批“商业巨子”,从而才有对于礼教的重新规范与深入。他们要努力地使桑梓乡土塑造成“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真正意义上的“程朱阙里”。; D- h" p: j. t- T
, S8 l7 S6 j' Y2 N
  我们都曾听过有关古代贞女与烈女传奇的生动而悲凉的故事,但我们却很少想过,她们因什么而传奇为什么而生动与悲凉。我们只能听凭自己的感觉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思维惯性之下而生发众口一词的感慨。站在那些不知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而昂首挺立的牌坊面前,我能感到的只是凄惶与不安。那些刻在牌坊上的名字象一个个弱小而坚强的幽灵一样,向我的思维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t0 g0 z/ P# d3 m0 l+ @- Z

, \. I- i/ p' v0 q# y  曾在千年以前,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或身躯为宁静的棠樾(封建社会)送上了最浓重的厚礼。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并不伟大的言行来捍卫自身崇高的精神信仰,并以此来为子孙后代树立一个能够警示世界的典范。他们是无私的,无私得看不见自己的躯体存在。他们的眼里只看见别人幸福的生存,并为那些幸福的生存,义无反顾地献上自己仅有的一切。6 |; u7 x* ^: P$ }$ b6 E" s* W' m$ v
6 N, w6 z+ q6 n
  在棠樾的七座牌坊中其中有两座是贞节牌坊。在“忠孝节义”礼教信念中,“节”被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鸦片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棠樾(古代)女子脆弱的心灵。她们在丈夫外出经商多日不归的孤寂时分,只能苦涩地咽下思念的泪水,甚至要强忍着英年失夫的长久落寞直到自己安眠于九泉之下。
. G0 S. e' E$ X1 f8 m* @3 H! K2 `+ S3 X+ C. o
  看着那群“黝黑的躯体”,我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悲悯。我似乎瞥见那群孤独的幽灵在一步步向我走来,带着幸福安详的微笑走来。我感到无地自容,也从没有感到过如此的自惭,那微笑分明是对我发出的一声尖锐的嘲讽。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善意的微笑背后,都隐藏着一曲曲悲凉泣血的故事。# W9 w) R7 y# E' Z6 W. n& _

5 T5 v! M, X$ T; h- \  你完全可以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你无法逃避的是他们曾经用心构筑的真诚的逼迫与透视。他们或许的确都是一群很平凡的人,平凡得在他们的生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可他们从不拒绝琐屑,拒绝冷漠,反抗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他们是用自己的意志告诉世界,我是对得起别人的人。而他们恰恰对不起的是自己。他们将自己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献给了别人,而将孤独长夜中悲伧的伤神与哭泣留给了自己。这就是棠樾(古代)女子的命运,而牌坊无疑则成了他们用心血筑成的一个苍白的象征。7 |9 ^% K4 E- y

7 z" a3 @; g( i+ W* ]! p0 C9 R: O  好在历史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轮回。那些“杀人不见血”的道德礼教的“崇高”要义终于被定格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而一言不发。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只能感染与陶醉自己的人格范式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自作多情的无奈里,又从此平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一份淡淡的满足与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