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宗教民俗 三教九流

0
回复
67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11-13 2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教九流
8 J# H& X  y/ O9 P( `# `0 @# w) C
/ P2 @4 w4 J- @2 {. x( V  三教九流sān jiào jiǔ liú6 ?5 x9 T% G/ A# O
6 b4 I4 _0 r# W6 ], s$ S
  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 h/ W0 l8 V0 f* ~% ?* u4 X- n* o# e+ d) g7 Z6 [1 u
  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 E9 J2 T  o. R1 p' W) Y4 V* m
% \: c* a! N# W( u2 x' U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P4 b" \7 f7 d

( V( X+ B0 @+ K- e& x/ ]" n+ d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o2 R. I+ Y) N9 K0 B% A

2 @9 [2 [/ y# h: O7 e0 h2 P! j% d  “三教九流”在民间的说法8 r1 b% h/ h3 x$ _/ m- Y1 S

6 K4 x+ D5 v( p$ i1 C0 [  【一】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V8 F7 y% @6 b2 ?3 X; F2 f

' i) P, P& m1 e5 |: `" i  九流:5 z4 B- D3 V0 f. `" b* f8 `7 Y% w& E9 G
7 t+ ~8 N  U- A9 I, D) W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 t  V; l$ q& w- Z. g6 e0 v& C7 e5 w- b1 z3 {
  中九流: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c; m: J( l/ b
# z! b) E$ Y2 e  K: n2 `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创始人孔子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2 ?! n8 \( Y0 g; j7 h8 U; N/ A
, p# }$ ~9 Z  U3 R, {( v0 J  不过,这是民间口头传诵,不以为据,如着书,还当再须查证。
& L+ v" ^6 M# K$ U; J7 M6 Z
" D! n( ~! S9 x5 T( d4 J% {9 m  【二】“三教九流”这词的意义曾经是颇为高雅的。
( Y4 @( X  L+ W/ r+ F0 d: I
% t! G1 q8 o% `# |! ]3 Q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8 W' M! ?8 f& x& Y  R

  n" o6 {% C7 L# Y# \0 S  儒教,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自汉朝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着名的代表人物。
! E; J( i+ q9 ?, a4 p! H& B2 f! T6 c) c) P6 c
  释(佛)教,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 印 度 释 迦 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 N9 Y+ x, t) H" x1 h* _
. A% g' b; a2 z, P3 A; G, C8 b  }" i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2 a- h+ k  z+ o! o, r
/ r- z) O5 T; h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3 w2 w/ M* W& \2 y1 g. \6 v& E. W8 F0 m2 `0 h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2 N3 x2 G0 Q6 U9 R7 a) B
5 o! g3 e( D3 e, Y; H/ j# l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4 ^# n$ m1 N/ q# ]  Q+ E6 ]
9 A! L& K4 ]- }, S8 ]5 Z) H9 M, X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 J' D% G9 [$ }
/ D" i: @$ v% l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道教祖师老子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9 L/ A- v2 e& V: W, r1 E& {

9 y8 }  V5 B3 m' r7 d3 @: l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x. \2 ~* w9 F

; @1 @; I6 S8 Y. w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着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 W* ~; {9 i3 g5 q) j' H7 w7 Y( K1 u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 C2 N& s' G( \9 ~. e3 {  K* c/ p8 k8 s  H0 Q
  上述为‘三教九流’的原义。因许多人不明其意,随时代更迭、引伸为三、九之贬意。% h* {- b/ S- E! t+ j) K& x0 g+ [

0 P: C+ P% i& P" X. Y  【三】三教九流 “三教”无疑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对“九流”历来又不同说法。一说“九流”分三等。' B$ ]# G( t" ]6 M) L1 h0 b. n
8 t7 l( x; e/ v$ t" a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
6 A* C4 u2 U) t4 h
8 r# b" b8 s8 {- x2 {) M& u7 R$ o  中九流是: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侠客),九打渔。1 e, J2 ^$ c, |, S
( L# u+ Z8 @4 {$ D
  下九流是: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4 n6 \; Z/ H' \7 B) p$ O
, E3 H% x- X( ^
  【四】九流三教 还有一种说法,也将“九流”分三等。# s: ^( ^. @8 f

2 f6 f, c: c+ ]8 ?1 E. K  上九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6 c0 D& C% r' c  L2 G2 K5 K! F
( F1 q3 `' s, C; n/ I7 ?  中九流:一医,二金(算命),三飘行(测字),四推(推算历法),五琴棋,六书画,七僧人,八道士,九星相(观星相定吉凶)。
8 |% f- i1 n% P/ i& S' w
6 y, `% n/ G1 I  下九流:一忘八(开妓院),二龟(纵妻卖淫),三优伶(唱戏),四吹(吹鼓手),五大财(耍大把戏),六小财(耍小把戏),七生(理发匠),八盗,九吹灰(卖鸦片)。“三教九流”把人分为若干等,在旧社会,受压迫者多被视作下九流,命运悲惨。
, K( @1 X/ m7 U3 p0 c* y
9 @* u( R8 [4 f: S4 u, G7 J& Y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就像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叫做“臭老九”、儒家成为批判对象一样。& k9 c1 f: x3 N1 L9 }" Z6 w

9 g2 @2 `* r3 m- G; u  三    教. r/ H, e- T, n; T

" V( R# \' U4 w8 m4 O7 F$ _: V  儒教
) H5 K8 G' Y8 L1 ~0 W9 U% f! t2 N
  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 X; K9 J0 b7 Q! L. A' g  {2 X( g7 Y+ e; e
  【儒教简史】
  O; v6 T& r5 t- o* M2 L7 y* k- s, G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J! {5 |! l% E: A+ V9 g. N" c3 t1 n6 g: G3 d' P+ z; c: ~( L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制礼作乐”,建立了当时先进的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孔丘,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孔子”或“夫子”,人们若称呼他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种亵渎。但是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周孔之道”。
: `# W$ M$ Q" d4 R
: @: w8 m, [" s3 u. E' y" j* E5 |  s; t  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自汉高祖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儒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2 ~: S: R( g* @. u, r9 e. r* D1 c: L  M

' u& A- ^# Z7 u% U# H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礼仪制度的外在性质,也容易导致虚伪。魏晋时代,儒教思想家以王弼等人为代表,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有形可见的行为(有)背后那无形可见的东西(无),并且认为,那背后无形可见的东西,比起有形可见的,更加重要。他们的意见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却并没有成为儒教国家的思想指导,因为他们讲不出那个“无”是什么,这会导致由于理解不同各行其是而难以统治。
7 i2 `* w# ^; i( J
& |) _% N) p& N2 Y& w$ v) Q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着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着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着作。; B% [/ w- O+ S& [
7 L! @: _* k- c9 K! Z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 S! B' m! _( Y. |; u. B2 P8 D, Z) q" r
  【教义演变】
% N( Y, @$ D: e6 v" h$ ~& K( }, a& v. D% K) r5 z; y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 C8 ]- L# ^0 k' d. y/ Y! ?& P7 G( J8 U, @# {) k2 J; v( u3 r
  1、汉学。/ \% |3 H6 c! {6 y& k$ Z5 f/ ~
8 ?- v2 f6 S4 a. d
  第一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清朝儒者把唐代及其之前的教义称为“汉学”。. ^- Z* c. n! h. }! ^+ a
2 Z! J4 Q& T& ~6 j; x. w+ c2 j3 A# d
  2、宋学。
, X$ p/ W. C7 u, y2 {5 m
" _0 U0 B1 ?5 [; w; f+ s* [9 T$ L! @  第二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而宋代开始的儒学被称之为“宋学”。
: @$ j2 g) ]% B0 e% l; F0 W2 P. @3 b7 a& b
  礼仪制度的建设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宋学更加要求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南宋以来的科举考试重心也转向四书,标志“宋学”理学成为主流。在后人看来,宋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因而失去了治理国家的能力。然而在宋学的主张者看来,搞好内心的修养,就能够精通国家各项制度,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们认为,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天赋的遵守礼仪制度的天理,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把这个天理开发出来,或者说,是把这被私欲遮蔽或污染了的天理显现出来。
- O- c' u4 F. Z# e" [+ L2 c5 x
3 v' D( [; H* R  F( u$ S  【儒教教义】) \3 ?9 @% R/ `" L

" Y% T% Y8 R/ I1 f  \* }' n' `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
/ y  _/ x. |3 F; H) s* i& W4 m! L4 _, ]6 Y8 ^, B1 E
  除了礼教仪式以外,还有合于天理的修身致诚之道。  U& ~* W6 _* F3 P/ v

1 M- W( r8 n; e6 F  敬天思想
5 ?/ c1 z+ z" Y
7 ]) C& o& g0 l; t4 y: f' X  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敬天除了要行天道,还要祭祀上天。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2 m/ q. r& H: n9 L# L2 }4 e
- f/ @/ X: i0 A. n
  天人感应
  ^; i  I9 l% S( D% q9 L% E5 C
, F/ u8 T# ?/ \2 M, x  天人感应是儒教的教义之一。《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为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7 G, H+ ]7 m$ n+ s$ k: r$ [, [: D
( c: b3 S7 l9 j- K( i3 L
  天命观
+ A5 R* ]( N8 Q1 \  h+ T. H7 x1 l0 `; ~4 T" {
  儒教信奉“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5 d) L  ]( H5 |! N% _) h& T. J. [$ L' N
  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 Z( W: F/ N' @  b- l

1 U% a0 e" F/ M; ?! t  合于天理
8 X8 K4 a# Y( }: m+ x6 H
% u% N4 S- M) `- I$ z# M: x3 p* U' A  宋代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天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C' p- E! [3 ~; n4 o9 y5 K9 @

* ]8 L  Z3 |( p; o7 g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于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8 O, |% K  }  ^& `; Y% ]# ~
1 R( ]' |! H' ]) x" J
  概括而言就是“三纲八目”:1 S6 D% \2 m5 @5 ~% |2 A! P$ m
$ y) L+ `9 J2 a1 q, K
  三纲:1)明明德 2)亲民 3)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0 J7 u- R, _8 F* u8 d  b& q" W6 A; h! t( e( u. n! g" S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3 G9 k( a/ ^# r; g9 x
3 o4 U: ]( Y. d5 l2 {7 r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v/ K4 u) H4 x* }6 r, ^2 ?% O% R& r! T. J
  诚:《中庸》“三达德”的根本在于诚,“智仁勇是做底事,诚是行此三者都要实”,“中是道理之模样 ,诚是道理之实处,中即诚矣。”孟子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h1 m/ K5 ?7 U4 C' B& D: b  {
* w, f8 x, Z; r* l4 w  德行
5 U( A4 c( K9 O" n! B
8 k/ _3 v4 {; e0 s  《孝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q7 \: l0 l- c# D0 A0 x: S6 |% ^0 C' h
  《易传》: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 x( w( d4 z" }( ?. Y, u, l3 v2 W3 `8 ^6 t7 G' D- l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W$ Y5 o, Z  T, q! _1 j# J
/ m2 Y; _% l% f7 s
  孟子:“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4 H6 ]$ K" F$ e' T0 h% y+ R  m1 m
, J& C( t( r+ }" J" ^4 c8 ]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S* R& W+ y3 c# v8 c, M
  S0 A, b0 t  q& X  周敦颐:“三希修炼”: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 m5 p0 C- w7 K) k5 w
; e! t2 }% T: U9 \/ T) b' {6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z3 f7 H# o: b

/ {9 b- \9 T0 v/ c  儒家哲学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为“十伦”。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为“十义”。
2 r2 l0 ~2 X! e4 E* p9 v- F; }- ~" {" \, t) D% F- y$ D) F
  生死观
; w: k3 D& d& K5 P! v4 m  N8 f9 ^  x/ O  h: Q$ R0 V9 Q
  《尚书·泰誓中》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z1 Q4 x, J: ~' f; p+ Y: k
, q& W& t+ P3 D: ^& ]# |" j3 Y" _  i  儒教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 l* W( k5 }* L6 d$ {. h4 s/ f/ e
0 B# T' B; i" R  政事1 Y+ U: F7 L: q" T
% n# w# Q3 w- Y7 Q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无信不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德治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大同”。
1 m' A2 N1 i6 X7 ?+ Z4 a: `+ h/ o/ R- I5 [
  道教) E& `# a( p" G5 Q

, D3 S2 Y2 R6 s* \% i4 G- M5 V$ I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F9 q0 n& d+ s" t
. @; N, t  [% h( g% C8 K) M. [5 Y2 S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福生无量天尊。
6 B1 \- c0 }- U2 I5 x1 E  Z# z
9 L* W+ e  K2 q) t  l! z  【主要派别】7 [8 f4 u5 C% N0 E) s. f& X
4 O0 y' D. k5 U: g3 ^$ L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 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2 a1 \4 c% Y; }+ U3 m7 S  G" U
7 d. G4 q# y7 p' _) u# v! ?
  影响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D: _. }( q+ @6 o% v5 [
  M4 h+ T1 B" I: h& [9 |: k7 Z
  【学术思想】4 g: v+ b$ W* _* _0 {
$ }& W/ f( e. p% J7 f8 f0 k  G4 ^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 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2 l) v1 C9 g3 O! c2 t& F2 I4 _) G
( u) x0 t! L7 x' E, W
  【政治经济】4 M6 b% O" \3 t! S9 p
* Z: o- @6 M: S  W# C0 U, d. W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 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 w& f9 V8 O' L8 p/ C6 s. c+ E5 Z4 L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 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N6 C# R8 h' T6 g

6 b. j' |, G" m( f# H3 [  【文学艺术】3 N" @; X7 F0 S4 h

2 n  s# r7 L* n  x4 R1 T6 G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着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6 {7 a3 u) D. p! D6 \' Y( D

; T2 \7 s: K4 c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
5 Y6 Q% [4 z5 v! f" H; k: i$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