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宗教民俗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0
回复
73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11-9 19: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5 D  Q* g& {. ^0 ]8 a! u( n5 A1 U0 Z: B3 S: s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3 R* G% S: q+ U9 J

. W  r7 a/ |7 `; z) D( }0 R  踏青0 Y5 N1 w# Q/ l( d; A- d9 A4 F: P
$ X7 W' `' w! ^' F4 z& ]- C! Z0 e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5 a6 e" k" D5 @, d: b9 K

$ _& i" }# s& O1 u, u" k/ T  钱塘湖春行
; j% S& H$ `- X4 K- T
( L8 E! j, f/ a% b1 j  白居易
$ {4 y4 X, w0 I5 q
9 ^! U$ v" ^- F2 [1 v0 V, X0 z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7 Z; N- ~! _7 u' D- K
' B- E& I0 a& o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_( p% P( \' O6 c' `
5 C' L3 T' V! d  Q% H6 \) @, F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d/ Q) a7 O$ D3 ]$ n& h1 H  U) G, N9 U0 U' M) i/ b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W! w0 Z4 Q+ r( s4 a5 @+ ~: q' {. M1 f1 S2 P7 {6 a  G5 D
  放纸鸢( Y1 q0 ]8 ?( \6 A( L, a3 h  F

% r5 J1 ]( @" Y3 t3 @3 X0 k, P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 l% }7 y; J' K; f  M7 e
# V2 v# s& K  d  村居
! k1 ~" w- J8 M. [/ S0 Q" @* L8 v- l: H
  高鼎+ Z+ ~2 G+ @  ~" c

# T5 W+ {9 E8 i5 h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3 F% \3 O9 s7 k9 I
: ]' V- l) E, x9 C+ J*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 C4 g$ X0 K. U  I8 h; ~% l) K# @8 F# Y8 p" z
  饮菊花酒
7 {2 L. I/ O3 V; V' z
5 `' X# E2 J5 T* B: Y. J, L+ D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称为“露饮”。
) M+ y, _- g* @& b$ q. e3 {
3 y* r" P9 [/ a" {  饮酒
! f+ a/ z: ?% E. H$ h: x' W2 s6 `
  陶渊明
. o2 x% Z% O- G, J5 z: i
5 F7 g3 q8 Z! F+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 t9 P( V* d( _' W4 O
5 B* b' m6 l% r.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1 D, `" W. |! n: n' M$ ]3 J) T

; S: l# _' i1 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Z5 ]+ q6 N  _' u8 W$ ]1 R- @/ j1 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S. V' F9 y3 V; b0 s: `9 a

2 G$ o$ S- o, q/ q9 _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 w4 i8 N: c# o0 j

9 y& D4 O: g" L& P4 V/ @  放灯9 `) i$ Y" {8 r% e/ b5 y
+ Q2 p) q& Y+ ]( W4 z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9 i2 D& v  k' J4 l( N4 J$ C& E2 Q
6 E- u# |, Y- b- J% G. I5 B/ [  青玉案.元夕
5 Q; m2 u# x" K' Y' G) R
6 H8 f5 d8 H3 G6 f+ ~/ C  辛弃疾1 z/ h8 q' j. i

% b3 u. j" [) b4 D" W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i) B$ k. y0 N3 @2 n9 H  r9 q6 @1 V# J) p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D4 m% R! T# }, o
% H; v: K6 K: @% u* X  登高
' N; G1 F2 X* o# X* Y0 R( _6 ?# \
( B9 I5 D! R7 b& p7 V9 j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B0 f1 \& }7 b" O, R+ J2 z

, d. ~# K2 t9 D3 F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x0 f' |) H$ F" W' ^, j! g7 i3 ?' H  t
  王维
& W* ^: U7 B& h* ]2 |6 Y0 N+ W( R9 l& K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F0 |  r3 ~5 [2 A6 l
5 J+ g+ C0 ~/ f8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J& k! C. Q" p& a; _* N9 I
" H& @! l2 M% p  折柳
/ Y% a) }/ U( u
% g8 ^1 f# ]4 P! M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2 x3 c  p! l# t% x+ ]+ N' o+ H  O3 m& @  Q7 N; }
  春夜洛城闻笛* S. N1 }1 D. A: b& L
5 L( z( u) H: _1 ~& i* u
  李白
. ~5 }1 B6 v0 B( Y, d; `7 T
! S9 d4 u( e1 j* V& W) y7 O-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d' Q" v7 O2 Y
1 \5 B* y4 m8 V% o4 h6 n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 v8 r9 ]+ H, j# [
, v4 u0 _% o0 i* R2 p! g
  春社5 K  y$ S; Y& p8 j
; I2 M3 Q& G/ }1 A; Z0 P5 j+ y# o* h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来,确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消灾避祸、祈求年丰,其中有饮酒、分肉、赛会、踏青、踩桥、妇女停针的习俗。同时,人们也借春社之机,开展各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春社”的娱乐性与乡俗中的庙会、集市等混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饶具风味的文化风景。
) u6 c6 Z4 o7 d% B2 @
( k" a( b! _( m% m* z8 M- \  游山西村
& a' e1 D2 @2 L+ L& o6 Q+ ]8 r5 P7 R" N- n3 g* B# p
  陆游
. L6 r1 i4 m3 m  [" x$ I+ t7 O6 m# P: \8 ^( a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 s% T  A* E/ D0 Z- e3 G1 g6 o. \8 R) O6 f8 @$ T1 f) z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Q, b2 H3 o' \6 w$ j1 Q/ N# A7 N3 }" q. {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8 ~: ?0 c! ?& m1 a
: Z' y' I1 x  ]+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8 }+ S+ Q1 U! O
: @9 l/ s7 T1 q4 {0 [. u
  斗草) m: O* g6 s( d" F
' ^/ Q: ]; Z% P' z2 q5 v
  斗草在周代已行,《诗经.周南》中便有记载,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时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变为节俗,广为流传。唐代之后,人们的游乐活动异常丰富,逢踏春之日,无论后宫闺阁,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无处不见,而且愈渐成为妇女儿童的专属。
3 y0 r, a4 I' ~7 _5 E7 T  `
+ E$ R6 b0 N, {/ F6 }+ k& [/ [4 R  破阵子.春景
9 s! Q+ S, z0 O& E6 F- v# r+ Q$ t0 B3 O$ j
  晏殊
. Q9 W5 c" _/ R. B# w" S! |7 }4 ?
/ g1 |2 w2 D% G. u* q% ?3 b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a1 B& P2 h( h8 E0 ]# u& i' l  M, Y6 S1 P! f8 s* w# g5 o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e6 D2 S" c0 \' T

+ ?" ~5 j, b4 a: _% L. x, q4 S3 h+ h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u5 D3 ?, P! k3 F" k* g- ]5 T: k9 c' R

9 S: @" j+ D7 A( h. e( N3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