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鬼神幻境 中国传说中的十大妖兽

0
回复
91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11-3 16: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刑天
; S) S: R5 c" r8 k( C7 j6 x1 w
1 d, @1 w% a! d- D0 w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以腹代首,天刑何用。4 h6 m$ M) p5 c% }, {) @6 ?

4 g7 f( M! r9 c1 n  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另有一说认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头的意思)" K% S/ E& Y# s) J6 v1 ~+ S, Q% j2 ]) ^

& V/ X6 ]( t6 A7 d* `, O  当炎帝还是统治全宇宙的天帝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t+ G9 i5 w, l% d
* q6 q% a7 r  l
  后来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虽然忍气吞声,不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 A* Y# c  D' F5 U3 ]' B2 ?1 H8 w( C# Q0 q3 \. p
  刑天左手握着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闪光的大斧,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正带领众大臣在宫中观赏仙女们的轻歌曼舞,猛见刑天挥舞盾斧杀将过来,顿时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直杀到常羊山旁。
* S+ R- N  _: V) K# L  b' M0 o
" q' B" j( W( t; [  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远,便是黄帝诞生地轩辕国。轩辕国的人个个人脸蛇身,尾巴缠绕在头顶上。两个仇人都到了自己的故土,因而战斗格外激烈。刑天想,世界本是炎帝的,现在被你窃取了,我一定要夺回来。黄帝想,现在普天下邦安民乐,我轩辕子孙昌盛,岂容他人染指。于是各人都使出浑身力量,恨不得能将对方一下杀死。( U9 M/ l- z4 q
+ C; f1 o3 l3 ^8 U& g: w, K. Q
  黄帝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有九天玄女传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觑(qu)个破绽,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只听“咔嚓”一声,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巨大头颅,便从颈脖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 V/ p7 d1 J) O! Q% j& u$ c" S
* |! l) }5 X' H+ ]+ j8 W/ g) p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惊慌起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乱摸乱抓。他要寻找到他那颗不屈的头颅,安在颈脖上再和黄帝大战一番。他摸呀摸呀,周围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6 |* S3 M2 @6 E1 a1 p

0 x4 b9 O4 d  Q: y0 E. N  黄帝怕刑天真的摸到头颅,恢复原身又来和他作对,连忙举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随着“轰隆隆”“哗啦啦”的巨响,常羊山被劈为两半,刑天的巨大头颅骨碌碌地落入山中,两山又合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深深地埋葬起来。  K5 C/ N# j+ o
& R) @* x! S6 n
  听到这异样的响声,感觉到周围异样的变动,刑天停止摸索头颅。他知道狠毒的黄帝已把他的头颅埋葬了,他将永远身首异处。他呆呆地立在那里,就像是—座黑沉沉的大山。想象着黄帝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想象着自己的心愿未能达到。他愤怒极了。他不甘心就这样败在黄帝手下。突然,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 ~+ u& }! C2 J) S+ Q! ]$ @* Q
1 B) }" R1 ]" n
  这种景象是多么壮观啊!失去头的刑天,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 G) O% e+ J- s
4 W8 p0 z4 r9 L* `' m( `- X( v. y
  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他不敢再对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w& S% E' k" |
. I3 M  d2 D) r9 [" r# _: T  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呢。
" x0 L& f2 ~5 D4 g" X7 [5 r8 p% a1 }+ t2 T
  几千年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赞颂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赞扬刑天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 u% {2 F6 S2 v
" j* V0 S; a. s) B
  二郎
: O  v0 ^4 {7 m3 ^# n9 x0 E6 ~7 ]! p7 Z; R- E& y& h6 K  k- u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
0 l. x- A' A3 h% c
; I/ S  w! i( O* v5 R% f  李冰之子。《朱子语类》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按李冰子“二郎”之名已早见于此书。有关二郎的神话,古籍书中不见有记载,仅见于近人记述。《都江堰功小传》云:“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与其友七人斩蛟。又假饰美女,就婚孽鳞,以入祠劝酒。”《灌志文征》卷五《李公子治水记》亦有记载。民间所传关于二郎之神话很多,现节述其一:秦灭蜀,秦王命李冰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时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寻洪水祸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从冬及春,杳无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头。七猎人出,二郎举虎头示之,七人咸惊。乃求共往侦水患,二郎允之。逐同至灌县城边一小河,闻茅屋内有哭声,觇之,乃老妪哀其幼孙将往祭水怪孽龙者,知洪水患害,乃在于斯耳。遂与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龙之法,众人依计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同入江神庙,伏神座后。顷之,孽龙随风雨入庙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齐战孽龙,龙不支,窜出庙。四山锣鼓喧天,人声如潮。龙惧入水,二郎与七友亦俱入水;龙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龙。二郎与七友斗疲,暂憩于王婆岩下,而置龙于河中。河有龙洞,通崇庆州河,孽龙乃伺机逃。二郎以三尖两刃刀置河上,倾耳近柄而听之,惊曰:“龙遁矣!”乃与七友急往觅龙,终复擒之于新津县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岩,遇前日茅屋泣孙老妪,持铁锁链来谢赠之。二郎即以此锁链锁孽龙,系之于伏龙观石柱下水深潭中,后遂无水患。参见“梅山七圣”辞条。
+ T) V2 u" J1 p9 r$ v  g
8 @' M- D% y" R% X% K0 S+ m  夜叉
+ y& t6 ~! N/ _6 x6 ~6 _3 [  i" F2 q% a1 f! G* ~
  老鱼跳浪,瘦蚊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9 a# ~# [2 Q, g( q0 k( X2 f
* w" j. ^! L5 Z' D
  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 I0 z0 `* U; W: f& o. V  q
5 Z) P3 k( g+ v/ g
  七郎3 H& H* c+ o# P( t6 z7 L1 z
: F6 Y  ~! B2 \0 a! {0 J  m- n
  百箭穿心,心犹未死;毅魄归来,两眼泣下。
" O' S) E5 j3 f3 X
( i8 a: D- Z" p% i, q  七郎因替五哥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潘豹,使向来和杨家不合的潘仁美在痛失爱子之后,更与杨家势不两立,七郎也因此成为阶下囚,后来虽成功逃狱,却遭潘仁美手下追杀,负伤逃到杜金娥的山寨。金娥对七郎一见倾心,硬将七郎犟留于山寨,七郎却一心急着返家,金娥七擒七纵,七郎这才明白金额对自己的心意,于是和她私订终身,约定返家后必定回来迎娶。谁料七郎赶回家中,杨家将已奉圣旨赴金沙滩一役,并身陷敌阵,七郎负伤前往联系救兵却遭捉拿,虽然,七郎全力抵抗,终于寡不敌众,遭万箭穿心;然而潘仁美仍不罢休,命人将七郎剥皮,将鲜血淋漓的七郎绑在荒山野岭,任风吹雨打,让他在剧痛攻心之下,咽下最后一口气……6 Z( P) k% D& Y! W

( O& f( M) d- Q1 k  狐仙
, w/ E* T/ g' k3 ^! K* X; b/ n& v' q0 c- R% L5 J
  月出胶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应笑兮。! d8 l7 u7 q, e
" J  g* U" Y, |) |( G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
% ?1 M8 Z: N2 D+ Y1 z( b2 a5 Y+ h4 r+ g3 a
  马面
) w" p7 a  Q6 P
" H) Y+ h$ D- Q/ `6 @- o  来历不明,土生土长;傍着牛哥,冥界逞雄。
+ R  i5 _3 ?, e' }- \
  M' i& J' K- X  马面也是冥府着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 ,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 l9 I3 [  v5 ]# {3 S9 j- o8 z
0 A% P" x7 j7 D% p( _) _  u' t; m  辟邪
* r+ I' L5 ]9 W8 i) w0 F" Q; S9 w+ F' y- _- J# P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3 W- n+ D/ M1 B3 N

4 J+ r6 e1 I2 s) Z5 b" R  辟邪南方人称貔貅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5 J- C( a" i; f/ W$ j

; ]9 _* y7 l! k7 Y7 i5 O  ^  Q  判官4 f0 b6 @% m* r4 C9 q0 C$ \. o
! {- z6 t% Z) ~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Q- |  z1 z" l! W$ m2 Z& G

, g3 C4 W0 u) I8 Y; q  1、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权位渐重。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为州判。2、、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长的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决大部分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 `7 `# Z0 O& ]* a- p- U

2 X) ~  k, w; _* Q2 b1 f3 z  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阎罗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属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现在有人把阴律司视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来在阴阳界的崔畔搬到这里来了,最着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d, T2 a$ f2 O* m# U  a9 o

. c# M) y8 n2 [/ t  牛头
+ {5 }4 G7 s9 w( O
6 Y" g1 E" o/ d/ p0 @' \  A) |  曾于法华领大军,剪尾跑蹄皈我佛。9 e9 }( s9 O$ o5 L) i; W2 R' U( O
; U1 P' F3 h9 F' S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着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 ,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O2 _) }2 W! V) \

3 J$ V8 ~$ B' u' r- B$ ]  龙女
4 W+ ^& W9 K+ X7 n. j0 X- l9 ?# L9 m9 Z) z# |) C, G8 {& Z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o) a3 z% Q3 f3 Q
$ @1 x( V  N. g) b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1 a( }1 P6 D* C( M

8 Q' d5 F, Q5 T, Y* n8 e' z6 I; q9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