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综述 I9 n, u+ f9 Q
; Q2 S5 U& Q! D3 P- H2 o3 k# ^6 Y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4 O. _9 i4 i/ ?8 q
0 p; @4 z! o2 ?/ s+ p) |6 ?6 Y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3 N9 [( _& c/ b7 b4 a$ T5 P5 k2 a* ]( J
( u, p+ F/ a: k, R9 ^, a
北方方言3 x. G; m% q5 B; z v, Z
: j, y" T1 K) x/ |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e: m/ p! b2 m
" X! J7 ?; y. A3 M! c/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5 d! `7 g. I. s5 M' u
* w/ g0 G: s0 S0 X! B: P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O8 ?1 X; `$ V+ ]+ k4 M/ X
, Z; o5 B& D4 I7 v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3 g0 V8 E3 l8 \0 |* t
' a8 D2 {' \7 r3 q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 A1 G! q: T( v0 D. W
8 \ @9 {& \7 |$ g. F& y) u9 e1 t6 ~( d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Z% n5 F" g1 v7 w8 V
) G% g9 \4 g5 y7 R' D R5 Y
秦晋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由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秦晋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痕迹。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西部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 }7 D% t( h2 ~& s7 k* t' p2 K/ K" ?
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0 _. N) A, k, F( t, r4 Q7 F
6 d3 t# g$ p3 r' s4 c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4 `9 q7 O. w/ a- b6 m* c
' {6 a: B7 B. Y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 d5 i! L3 k9 T. @) i8 V2 O* H( R4 `, o, \- |' y ~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W6 z) {0 j! g8 w; {! ?
3 n9 v0 M4 @$ ^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寨县南。0 q4 B/ o; \5 p
4 `" V/ @) `+ N% i+ Y, u0 g吴方言
$ F! C1 V7 p6 X2 i) Y0 Z
\# b+ e- s6 y; W- J( w# e8 v2 b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吴语内部分为太湖片(北部吴语,包括苏南、上海及浙江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以上海话、苏州话或绍兴话为代表)、台州片(浙江台州一带)、婺州片(浙江金华一带)、处衢片(浙江衢州、丽水一带)、瓯江片(浙江温州一带)、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其主要特点为:* n% t/ G) ]4 A! V
3 C0 [) }! e& ` l8 m% b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母读/t/、/th/、/d/。
, H8 |1 O) C0 U' V9 A
- x+ p; z0 c4 ^# D# R9 L4 \9 @大多数地点古三个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一般为-ng)、三个入声韵尾亦合并为一个(-?)。
- u- N/ J" M+ W8 _, O$ L1 ~5 z% |' u" z4 n- G. w# @6 B8 I+ I
双元音多单元音化,不少鼻音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化。
/ U: M, U3 a; v- U, ]. `4 C2 j5 r; j7 j) q% o6 o* n; I$ K" i- [
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但上海市区只有五个。
' k8 j! T v3 p; _
* z0 h5 e, f+ D1 i3 l9 t% v客家方言
0 E- E4 H0 f7 M0 S5 ~
% O! I9 u8 L+ j& d$ Y4 e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四川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客家人使用,在畲族中也广泛使用。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3 h- E( C- {! ~9 P1 k0 ^+ d
. ^" e( D1 ?( L( G+ [: {' F
闽方言 在福建、台湾、海南、菲律宾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或台湾通行腔为代表)。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闽语系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闽南语,共有“-p,-t,-k,-?,-n,-m,-ng”七种辅音韵尾;保留中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分阴阳的特征。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5%。
3 Q7 \2 I1 F' F9 e
7 z9 D! t1 v0 s! s' m粤方言. P8 m4 D3 [' N
' R; s+ x6 D8 v+ Y2 S4 Z% B
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间。粤语声调非常复杂,广州话有9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特征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站汉族总人口的5%。
6 Y8 c$ f3 N4 S6 m- S- V3 A; T
, P. \' ~; L5 o. w# F1 d粤方言内部分为:粤海方言片(内含广州方言(广东广州一带)、南番顺方言(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一带)、罗广方言(广东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连山一带,以肇庆话为代表)、香港方言(香港一带))、四邑方言片(广东新会、恩平、开平、台山一带,以台山话为代表)、高阳方言片(广东阳江、雷州半岛一带)、桂南方言片(内含邕浔粤语(广西南宁市、邕宁、崇左、宁明、横县、平南一带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话为代表)、梧州粤语(广西梧州、大安、丹竹、武林、桂平、金田、苍梧、贺州一带,以梧州话作代表)、勾漏粤语(广西玉林及贵港两市13个县市一带(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钦廉粤语(广西钦州、合浦、浦北、防城、灵山、北海一带))
- l- R1 e2 h9 G! t# l1 {
5 z. y! n$ ]3 @5 G, Z* X湘方言: [5 D4 B7 I1 U) ?
- i9 }2 R# G3 \# h* U" e# L8 q
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新湘语更接近于北方话。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娄邵片(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洲话,湘潭话等。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 k$ U8 t5 `, `* |& |. G6 \% F, @2 n+ H* z7 O6 a/ E7 I4 x* L c
赣方言. V$ t) Y, u1 R3 m& ?6 {' B
# s* F6 C- G/ x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详情见图,早先3000万的数据是不够准确的),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C& u; f( z) g* f" R, |
; I* J. o- t" ^; k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
8 p4 C0 G y. q( j2 A/ M/ k7 {# I# \' P( j; G+ `/ m% k
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波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5 B6 f0 l# z( ^8 c! l5 g! s0 F
3 G. e, y8 f3 ~# o2 c- J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
# Q2 r" W: ~7 J3 A+ Y8 F Z3 a3 e, X2 `) Q+ u
其它地方方言
; C8 t* _& i: d' P) y3 s0 _7 R
! c- A6 R& _4 \2 S+ a9 D!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 _- ]$ [2 P: W6 v8 X7 o4 L) [
4 @" r+ h& E" M& d8 m% e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5 }' f- w, n& `
& r& q( b8 p9 m q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2 d" n- R e3 G
, B$ l4 E6 X& t8 L. a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1 Q" ] P2 M6 x% C1 }; A
- h3 K3 S* B7 U
方言著作9 l( ], `4 M. I1 J7 Y8 [
: @, {$ |# N$ l" _8 L0 ?& L* S) y, S& d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全书共13卷。3 O4 i- B6 J5 R
. I3 @/ y4 y( \ Y5 r& F0 v( L' p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 \+ Z4 }0 [5 f' ]2 J3 z9 s, X3 z6 ]8 v$ @5 L- [; a; Q4 ], e( z
罗常培评价扬雄的工作说“这简直是现代语言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是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当时人赞叹说《方言》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7 b3 m% `: l7 c- M0 @9 A% V7 s H" H4 O1 c
为什么北方方言覆盖范围大而且和古代语音很不同?2 S7 A4 t5 }5 g3 ?4 h0 h
+ I- s0 |4 V- U0 k T因为北方经常被外族统治,而且经常战争,战争使百姓逃难很普遍,所以北方的方言覆盖范围大,而且是各地区方言混合,并和外族语言混合的产物。
0 A1 G: b9 I3 z! C+ c- F) A U s/ G
但广东方言和福建方言区由于很少战争,而且人口流动不大,使用反留下了很多古音,而且亚方言也多。由于唐末和五代十国后,很多北方人逃到了广东,北宋后广东很少战争(广东其实远离中国战争的主战场),所以保留了很多唐音。
1 ?- U: F4 E. ]2 P# K& I; l' a) E7 f
但北方就不同了,是金国(曾统治中国北方100多年),蒙古,清朝等改朝换代战争的主战场。所以现在的北方方言(以普通话为标准)覆盖范围大,使用汉语70%是用北方方言,四个亚方言间的区别也不大,而且语音和古代非常不同。
8 ?: `/ I* h* [+ e/ k
. ]4 Y* n/ k' R" U
7 g6 \! p3 ^) ]2 C+ @
$ Q8 T5 V- W) a6 |1 V v6 Q关中方言资料) Q7 g0 j: e: s% z A5 Y4 j3 D
" x& X h- o( J& [
. B5 I* }/ V. l$ ~) m+ n8 R f1 w" t$ v7 g. a. ^' G
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有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低俗作品请删除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_& h) \* |% L" c
0 L/ s$ n! {2 L( M9 G$ |. e
“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去娘家咧!”! U; t& G8 G+ U
# H z' R1 F' R7 P+ c+ e& J
把妇人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从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的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便出现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C& j1 n; J* F6 b! ^
6 K# C, P; q* A) g/ n“屋里人”一词,早已进入大雅之作。《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 }7 F( h6 P" l" Z/ g& v+ f8 S8 o- v. O; v
“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刺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为,在玩牌九时称“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 [5 u7 {; F3 p( u4 _/ e: [( v; P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中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了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瓴赏。榜文贴出损,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昌充者杀,你们可不能昌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0 a- v# }* x$ M5 f, h
) T8 D% P. E: l* }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屁股,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屁股的字,有人写成“尻”,也有人写作“沟”。0 ^* } ?$ R; g* \8 W) U7 ], @; G
8 S3 k6 K) j* M“尻”(kao),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屁股。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曰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子音了。其实,尻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爱说“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为住爱动的人。9 g v2 b" w# R8 |4 }+ s
3 z1 S7 n9 x- C& ?9 ]7 l T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说是说,尻、沟子、臀、屁股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屁股不是新造出来的。
6 p) z" P- `! z6 R$ O
7 E; w8 J$ w% V7 B: p9 Z P) p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屁股讲时,写成屁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9 h+ i2 m3 `9 h& c
) Z' f* ~' l( n, o$ k% k7 A& X
“嫽”字谈:“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的,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
* [! I/ X( ?2 G# _. d5 }& ~9 T! ?; J, T- a- J) l
说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个字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方言》中说嫽,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今天垢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 L+ J- l8 S9 @' x' q) x+ P# e' X' o. O v3 [8 o3 z
“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渭北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 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举例几个,同大家一起研究
- z% T3 G5 M3 e0 O" ~4 a. B j, N! [6 `% `% S* P; k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 r+ s& I+ V3 E" ?" B
( ]- M" L6 M' @1 M% C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和倭也,没啥弹嫌的”!
( B* \8 n' f* n; L' h
4 Q+ d" u3 x; m( i( b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呀娃把屋拾掇得倭也!”
' _8 ?3 V8 V* [2 J# E
6 m) x# k/ c2 A- g' n4 Z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关中方言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方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V8 d' I! M1 r2 E8 [% O. m
: L+ c2 p5 k( L" d
易中天《大话方言》
0 i1 p( d* `+ G! O J$ `, H( N7 ~5 `- u7 U. l
南方与北方(1)" H+ |/ ~/ X4 m `' L a1 U1 }$ q
& V2 n, F* l: r, @: Q天地低俗作品请删除,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0 s3 e% K% a A% X6 ~4 g
) R3 S8 P/ z6 c1 f- ~2 {' Y6 u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8 [$ @; i" \, O P$ K" h: f
. `: X$ D8 E9 E+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样。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则是小麦。水稻的籽儿去了壳就能吃,因此是“米”。麦子要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皮后的作物子实”,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状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虾米、高粱米。面,本写作一个麦字加一个丏字,也写作面,就是麦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甭管是吃包子、饺子、馒头、面条、饼,都先得把麦子磨成了粉再说。所以麦子磨成的粉,干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浆,比如豆浆、米浆。所以那麦子磨成的粉,不能简单地只叫面,得叫面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简单地只叫做饭,得叫米饭一样。# T+ k6 ~- c* Y k' v, c& f# H
2 a6 C( h" A" b4 w1 f$ J
米饭不能单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调,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显身手,没北方人多少戏。北方厨师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麦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样来。光是条状的,就有拉面、擀面、压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面、拨鱼子等等,而拉面之中,又有拉条子、揪片子、炮仗子种种。南方人弄不清这么多名堂,统统称之为“面”。要细分,也就是宽面细面、汤面炒面、云吞面炸酱面。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简称为“面”,得叫“面条”,以区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东西。同样,南方人也不把粉状的东西称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4 |. r) S7 g$ T, @) X7 a2 y4 N3 T/ K$ y
可见,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5 }% S& r7 K$ X2 i0 J
) k e5 G- P* X+ u0 Y' q: l5 q* L ]/ ^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声遏行云,气吞万里;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歌剧),曲变戏(戏曲)。所以宋元时期的戏剧,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这就叫“北剧南戏”或“南戏北剧”。1 x6 N, ?2 F. @- N6 T$ `2 Q
# e# A+ x( t; E& B戏剧戏剧,戏和剧,都有嬉戏娱乐的意思,它们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则更喜欢游戏的戏。在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执。北方人只不过剧字用得多一点,有时也说“戏”。南方却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还拒绝使用“剧”这个字。一应与戏剧有关的词,均以“戏”字命名,如戏子、戏台、戏园、戏班、古装戏、时装戏、木偶戏、文明戏。文明戏就是话剧,而电影则叫影戏。1939年,上海的报纸上开始提倡“越剧”这个名词,可老百姓还是管它叫“绍兴戏”(绍剧则叫“绍兴大班”)。甚至京剧,原本也叫京戏,后来要普及国语,北方话占了上风,京戏才变成了京剧。但在南方许多地区,地方戏还是不叫“剧”而叫“戏”的,比如闽南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就连“地方戏”这个词,也没人改成“地方剧”。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戏,不叫“剧”,而叫“戏”。如坠子戏(河南)、郿鄠戏(陕西)。于是,既有豫剧、越剧、川剧、粤剧、汉剧、楚剧、湘剧、赣剧、闽剧、沪剧,又有柳琴戏、辰河戏、采茶戏、花鼓戏、皮影戏、滑稽戏。南北“戏”、“剧”之争,算是打了个平手。( @4 w1 Z6 f) X! H) G2 O) H# ~
: V$ K6 B; n9 v2 h( N. i4 {8 O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
1 Z' J! ^. p- o& w* J5 j. F* M7 j! w) n( k, X
但如果要较真,就会发现还是南方吃了亏。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最有名的,也只有一个黄梅戏,其他就名不见经传。当然,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叫“戏”,也不叫“剧”,而叫“腔”。说起来秦腔也是有资格牛逼,京剧(还有汉剧和徽剧)里的“皮黄”(西皮、二黄)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从襄阳传到武昌、汉口,就变成了“西皮”;传到安徽桐城,就变成了“高拨子”;高拨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变成“二黄”。这西皮、二黄,汉调、徽调,北上进京一搅和,就成京剧了。看来这京剧也是“南腔北调”,秦腔自然也有资格不掺和什么“戏”、“剧”之争,自顾自地吼它的“腔”。
H/ f* V; y' D) h2 Z- f) d7 q) N/ \0 S4 D3 y% A
, Y9 @) i! |, N [
, a' N! @3 W5 ?南方与北方(2)
4 u; J3 B' I$ Z/ c; C/ o3 C5 f: C6 M4 Q, R8 m( X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的地方还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说前后左右,是以人为坐标;说东西南北,是以物为参照,这也许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环境使然。南方潮湿,架床便于通风;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马;南方多水乡,水乡里要行船。马驰平原,视野辽阔,东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乡,曲里拐弯,说东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说前后左右了。% \3 B9 a% ]( l$ N I
5 v b2 f* e) P7 y! K- D就连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个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挤挤巴巴,难以施展,还是用拳头便当。北方天高地阔,一马平川,好汉们又一个个人高马大,一脚飞起,能把对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过瘾,所以愿意在腿脚上下功夫。也所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则叫“有一腿”。
! C. V7 O+ F. a' ^; }/ U) n. ~" U* K9 A+ [% X4 F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v; L! k+ k4 h' Y3 f5 v6 M5 `
# t4 E# N% o3 b8 R于是就有了“方言”。
. f# X0 m. b1 v) H# n: @, B; {9 }: M* X( r5 L8 n" |% B' t9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