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是苏联著名军事家,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但在1957年,他却意外地被苏共领导人解除了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一切职务,从而退出政治舞台。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长期困扰着世人。2007年11月2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揭开了他被解职的真正原因。. Z: V# N3 @5 c' P
5 Y. J6 c3 J+ n2 V4 y; [1.除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7 V/ Y! k5 Q% X% F5 J
2 N3 W( a: @' g' j1953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等人都想上台执政。但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像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马林科夫他们也不难。为了夺权,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早在战前,在他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就已熟识的朱可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是布尔加宁)。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在世时就有矛盾。当时,贝利亚怕朱可夫威胁到自己,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斯大林并没同意打倒朱可夫,他对贝利亚说:“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斯大林此言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与贝利亚结下了仇。
9 k; m$ t) N! b9 {: N/ r, g$ \; [- [% I, q! ]% g
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顺利召开,一切都按赫鲁晓夫设计的顺利进行,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贝利亚被逮捕。赫鲁晓夫利用军队,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苏联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4 F6 |) ?- q( h6 @$ s- |# D
# D6 C7 c5 L8 q5 o+ B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朱可夫顺势异军突起。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 F+ e; k. F' S |# ?: e' U) V: z
2.又救了赫鲁晓夫一把
' O, d5 j/ B+ G- Y, Y& W; ?+ Q# p; o# v
在拿下贝利亚后,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方针政策,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的矛盾日趋尖锐。赫鲁晓夫力排众议,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造成苏联国内政局混乱,并诱发了国际上的一系列反苏事件,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对赫鲁晓夫不满的人渐渐占了上风。他们频频密谋,准备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S0 o7 Q) J; B! I% |
5 a! K5 i. N# @6 f1957年6月上旬,以马林科夫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内的高层人士趁赫鲁晓夫率团出访芬兰之机,制订了一个完整的“逼宫”计划。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召开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可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批评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政策。紧接着,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当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他的第一书记职务进行表决时,赫鲁晓夫抗议:“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7 G$ S# W8 x# M0 h9 ? G
r$ Z( a5 k5 n" a5 h3 O% n" G: c就在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朱可夫走了进来。他对与会的主席团委员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听到这话,会议室顿时哑场了。会议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休会,会议在第二天继续举行。这样,马林科夫等人试图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计划遇到了挫折。在朱可夫的帮助下,于1957年6月22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在赫鲁晓夫论功行赏的名单中,朱可夫自然排在首位。他获得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升迁:从候补主席团委员,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从而进入了苏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圈。朱可夫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9 A b- W. j: `! M
& O# O' i$ J, v; h: L# s6 [3.反被赫鲁晓夫轻松拿下* g* }( r* N( i; |
5 L( z5 T3 G' }# x
不过,顶峰也意味着下降的开始,朱可夫这位在政治上不甘寂寞的老帅也不例外。: p4 G6 n9 M {. u
& `! B! m: h; R0 D/ T) C
1957年10月4日,朱可夫离开莫斯科,先乘飞机去塞瓦斯托波尔港,然后,从那里坐苏联巡洋舰“古比雪夫号”赴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进行正式访问。
# p/ [- W- Z! C& J/ G2 Z- U
1 G/ \1 U+ ~" g. o朱可夫一动身,赫鲁晓夫马上中断了在克里米亚的休养,返回莫斯科。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基辅军区。在那里,赫鲁晓夫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向军人们暗示他准备罢免朱可夫。稳定了军队后,赫鲁晓夫从军区回到莫斯科,在1957年10月19日主持召开主席团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苏联陆、海军党的政治工作的决议》。然后,迅速在各军区、舰队,及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召开的党的积极分子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决议》是冲着朱可夫而来的,这一点已不言自明。
* C- i, }+ ^7 \9 q9 Q; Z M9 {4 i2 B) C% E4 k/ H, Q# b1 ~
1957年10月2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决议,准备在3天以后召开苏共中央全会,讨论如何加强苏联陆、海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接到通知的人都明白,这是准备罢免朱可夫。10月26日,朱可夫返回莫斯科参加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后来的苏共中央全会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赫鲁晓夫发言称:“在对待朱可夫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坚决的措施。任何人,如果不服从党的利益,党是不会宽恕他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这应当成为党的生活中的一条法则。”最后,按照既定的程序,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 c0 m" p" y, Y, V4 w2 n. N, B' l9 C6 U7 J3 q
4.罪名是“要夺权”2 o/ ]9 L! O. A- M$ Y7 r: n' ~
! F1 D; N. a4 u: A' y3 Z, H6 S据《独立军事评论》披露,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给朱可夫列举的罪状有以下几条:1、破坏苏共有关军队建设的原则,让部队脱离党的领导;2、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3、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党对他过去功绩的评价;4、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和领导国防部工作方面,都倾向于冒险主义。归纳这几点,要害在于——朱可夫在军队中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1 D2 X: a2 n3 T9 H6 z: X$ D
$ S9 \+ e+ d9 |4 @. X# V+ X
赫鲁晓夫当时决定把军队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加强军队中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让政委的权力高于军事指挥员。朱可夫却拒不执行中央这个方针,坚持军队首长制,反对在军队中建立党的领导。这与赫鲁晓夫的想法背道而驰。
" ?7 T2 C2 L6 I1 G) S: o) D3 ~- l/ K- ~; m/ S3 M1 ^6 J6 d. R1 F
另外,朱可夫的另一个罪状是,在没有得到中央主席团同意的情况下,朱可夫擅自成立了一所敌后袭击特种学校,并招收了2000多学员,这所学校直接隶属于国防部。对此,赫鲁晓夫表示:“敌后破坏,鬼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鬼知道他们会实施什么样的破坏行动。”言下之意是,朱可夫可能利用这个特种学校来搞军事政变。
/ }% i0 Z$ L8 o& |
- H1 O6 A9 ^7 |7 d后来,朱可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承认,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成立这一学校是个错误,但他否认指控他是在秘密情况下建立这一学校的。因为他曾先后两次就此问题向赫鲁晓夫做过汇报,但赫鲁晓夫却不承认。由于没有旁证,朱可夫显然陷入了被动。另外,朱可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谁也无权动用军队的一兵一卒。”他此言明显是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党的领导之上,也难怪赫鲁晓夫非常不满。
; L6 C$ u% A3 u' k9 H4 R% o' D# N# O. |8 {6 N, {
赫鲁晓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指出,在击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反党集团”之后,朱可夫获得了太大的权力,这开始使领导层的其他成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朱可夫正企图夺权,国家面临军事政变的危险。并称,朱可夫在一次同军区司令的谈话中,流露出了这种意图。国家领导人是不能让朱可夫在苏联发动这种军事政变。赫鲁晓夫这一说法,给朱可夫扣上了更为严重的罪名,这就不仅仅是要在军队中取消党的领导了,而是要篡权夺位的罪名。
3 b7 M( U/ J9 }
; T; p/ d% n, z o H8 h1 O5.1995年才彻底恢复名誉
) @" w M) g# T) f z3 P( _ {* C+ m9 F
这场突变,无疑是朱可夫个人的重大悲剧。从此以后,他赋闲在家。即使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朱可夫的晚年就是在凄凉中度过的。" U5 r5 b2 c3 O/ j5 S3 e. y! E& [
) v8 b# i& R7 x* T; Y0 W7 A. C9 L& K
实际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要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的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则死死抱住军队这一摊,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更不允许他搞改革。于是,两人顿时势成水火。朱可夫曾两次动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巩固政权,这无疑是他的功劳。但是在战胜了敌手之后,赫鲁晓夫也感到了恐惧。因为赫鲁晓夫也明白,朱可夫也有可能帮别人打垮自己,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就这样,赫鲁晓夫对威望日增、权倾一方的朱可夫开始不放心了,这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根本原因。& X5 [; D& ]: e8 u; ~' D/ T) I
* t$ W1 | t. z2 c! A: E y2 t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仅如此,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执政的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届领导人都没给朱可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为塑像主持了揭幕仪式。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 O3 ]0 p2 C% H& e4 ] R- ^# C; R. a- Z2 j6 |+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