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将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日前,人民网强国论坛独家采访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教授陈士强,为网友预告阅兵的看点及诸多精彩内容。陈士强教授表示,俄军阅兵所走“鹅步”来源于法国,而我军“正步”则来源于普鲁士操典。; H+ H+ o2 N$ b# J7 u1 E ]
: l8 B% x9 e4 j2 L" N K0 [4 y 陈士强告诉记者,俄军阅兵的步伐过去叫“鹅步”而现在叫“正步”。这起源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军队,此后“鹅步”就成了步兵队列的标准叫法,阅兵踢“鹅步”逐渐演变为“正步”。随着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所向披靡,“正步”这个概念也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但当拿破仑终因战败被流放后,法军的正步也作为拿破仑的“余毒”而一并被取消。但是正步却在欧洲的其他很多国家被发扬光大了,尤其是当时法国最大的敌人普鲁士,更是将其作为自己士兵队列训练的重点。后来,当“鹅步”在全世界传播开来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普鲁士人的发明,而不知道它最初是法国人的骄傲。" ]3 D. W# u* w$ a/ K/ A( G
) H+ v& {% Z% g& s 在谈到俄中两国军队正步区别时,陈士强分别用“豪气万丈的夸张正步”和“坚定豪迈、铿锵有力的正步”来形容。' i- f" ? e5 q7 |* c
% m0 o6 r4 T/ y3 e# o
陈士强认为,俄罗斯军队是“豪气万丈的夸张正步”。俄罗斯的正步动作堪称经典,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威武雄壮,而且还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中国、朝鲜、越南等许多国家。俄罗斯的绰号是“北极熊”,俄军士兵人高马大,因此其正步动作也十分夸张。俄军队列条令明确规定:正步走时,上体躯干保持正直;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水平,位于下额高度;向后摆臂时,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35厘米;当脚向前方踢出时,腿要绷直,脚尖上翘,腿与地面平行,两腿夹角90-100度;通过检阅台向右看时,头要上扬30度,以体现自豪感。
. ^1 g, Q$ p' t2 a1 u& a: {2 Z6 }9 |" @- W5 B9 @ A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步则是“坚定豪迈、铿锵有力的正步”。陈士强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正步的训练,认为这是建立军队纪律性和体现军威的重要形式,所以对正步的行进步法有着苛刻的要求。“我军要求正步走时,向正前方踢腿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高约25厘米,前进时每步约7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平,手腕摆到3至4个衣扣之间,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摆到自然摆不动为止;行进中要求上体保持正直,略向前倾,脚掌适当用力着地,前进速度每分钟约110至116步。”
# b1 t# L7 A; L9 l# _7 ^/ m
: [, K+ m3 |, Y7 q a) s6 U 在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步来源时,陈士强教授对一直以来对我军正步来源的错误认识做出了纠正:“有人说解放军的正步源于苏联,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它是源于古老的普鲁士操典,与德国正步最像,只不过摆臂动作大,抬臂高而平,其它的基本一致。”陈士强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起先走的是英式正步,这从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可以看出来。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片《铁流1949》里有一段台词描写:‘军委首长连夜开会研究后一致认为,苏式正步不适合中国军人,最后决定放弃苏式正步,采用刘伯承司令员亲手制定的步兵操典。’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军正步为模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摆动,将步幅调整为适合中国人的体型。”& `! r: U0 V$ n0 k- q/ I
* P5 i8 c$ f& Y) A" F+ e7 f
- c" }5 ?1 g* z+ A; A% z. v& B9 W'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