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兰,西域古国名。(英文为:Loulan)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 ?: z# B& R) [+ T, ?" V) {/ b7 g
; ~ o+ T$ { Q/ D6 C9 D9 H
: L7 y- {2 g( D% M* i5 g* V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经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7 ~4 S7 g6 A6 e8 k
3 C/ g! X7 x% o) H7 S2 G
" i) M9 H; m$ y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匈奴列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L# { o( F- s' A0 C" w: D; x
8 j4 |- ?$ B- f1 L3 c& y% E) I0 e6 c7 D3 L: u k
[编辑本段]; J# _% d' b" _* V
遗迹现状1 I- k& o5 x) Z0 V6 o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5 D: V* m5 t5 [" g! l# r! q
# y' M2 g/ A( z2 r! m s" x; L
& p8 R) m$ G( q8 c4 U& q* k 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 ?" D- S; ~1 F
* [' S; H) }0 F# d% e& o+ |4 X* V8 G. b- a% @ N3 G% }
[编辑本段]
! n, E& N* l; K3 Y" z楼兰古城的发现. [8 N' i6 E3 L; \7 x/ I
& q3 K$ D+ k. P9 U- |1 S/ b
6 H7 _$ J8 |: l/ h: n3 |
& ~6 c+ ~7 E6 g( i4 Y" O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w% l7 G1 T! M% [4 a, c( Q0 V! _
; c ?' `' k$ b, `" I' H
8 h W. L7 Y3 L' [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 p l: P. Z5 p! c% _. ~/ k" [! w
+ |$ C" d p( X2 }0 ^ 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q1 M+ D$ ~2 N* x% {
1 U7 o) F9 \# i& n) O& ?* n: j) j# f4 L$ S
[编辑本段]2 a! ]" u0 l$ U q6 W8 r# \
楼兰文化
, K) n. R# ~: w; X d% \7 C, r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 E3 x' C8 c$ l# N. D; ?; e' }4 O% D$ u) z6 S9 ~ t+ E8 r
, e! I5 f+ P& R# Y5 y1 u
[编辑本段]+ j7 H5 B* }, S( y8 O
历史上的楼兰国. q0 J. e& d3 f" D6 q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g! Q8 p% J& E k% Q
S' r0 D* r0 w C+ v/ X; F. p1 ?, h1 K; {2 K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5 g) K% v3 i8 s& ]* X5 ^, {8 E" l; j+ L% {
- h" V2 O/ s+ X* }7 k& {' X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h K) P$ Z2 o t
5 E( P9 O' Z1 z9 O0 p2 e
4 R1 u- X( J: ~( r+ N) y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 p' j0 m* y( |& |: U1 f- y4 j" W9 e$ x$ G
+ P2 w2 c/ g, |, J) L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L# ]9 y; { a
6 {2 K/ W, M6 \- f1 }
! H1 w! P1 j% u" D[编辑本段]
" [+ _' K7 }1 _0 ~8 v" C/ ^楼兰消失之谜. [( R, ]# E' C9 ~# [
% u1 ^ g6 g! b3 a; _+ b/ @( f. ^! y d0 Q* ^* j7 N7 e
8 N d( |$ L T( w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6 E- `* q( D/ f- Z
4 l3 \. V( z5 S8 n6 B; J" w, V2 L j3 y$ {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 h+ b1 S/ l8 `* v
9 v, o/ {0 J8 B m7 ]$ q) N1 O+ t: Z: Q
9 v6 g3 A/ c9 X3 _- j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z' f' ^( K& T" L+ T/ i
2 p) H7 Y+ Q% {( a! y
4 a% D- s: R: t! X4 e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X X4 Q, B1 l
; w- N6 r0 a2 q! u
3 i7 J0 e, l0 z6 g2 x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人欲哭无泪。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 D1 P: U. Z& W4 Q: E/ f" X
! [- J5 V7 m' y$ x! `) z7 \3 O3 k$ c5 K3 V6 p7 ]- w, R& R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 S5 L3 I6 T0 Y$ {% c
2 [( O3 Y' A" O& K8 X2 j# B L9 y. S8 F# I
楼兰:俗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d1 W- T6 ]2 Y% X9 ^% H/ \2 O0 Y/ ]! J, O: n& _; ^
q# @+ [( P; s. v8 ^
3800年,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多大的时间跨度?在中原的3800年,还是夏朝的统治时期。文中的楼兰姑娘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管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生存条件楼兰姑娘的美,跨越时空还是留给了生活在3800年后的我们,那没有去过古墓沟的人,要找到它绝非易事。这里实际上是一片正在发育中的雅丹地貌,类似的沟壑一条又一条,似连又若离,我们也是几经周折,才在这片沟群中找到古墓沟。古墓沟距孔雀河不过数里之遥,墓地选择在台地上,也有防洪之虞,看来当时人们就很看风水"。初见墓地,就给人震撼之感。偌大的墓地上,仿佛落下了无数光芒四射的"太阳",每一个"太阳",就是一个墓。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浮想联翩:当年后羿射日,射下的9个太阳,是否就落在了这里?每个墓地,都有一个"核",这个"核"是由紧密的一圈圈胡杨木桩构成的。我数了一数,每个墓地的胡杨木圈都是7层,"7"的数字,一定在当时有什么含意,也许与佛塔多为7层寓意是一样的吧?墓地之外围,又有一批鳞次栉比、埋葬甚浅的小墓,正是这些小墓地,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第一具女干尸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赶忙上前照相,留下永远的纪念。我却在一旁沉入了思考。 我曾见过斯文·赫定当年给楼兰女尸拍下的照片,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想不到我也会亲眼目睹楼兰女尸的真实形象,给我的感觉更是十分强烈。楼兰姑娘的确十分美。她们脸庞不大,下颏尖圆,双眼大大,似乎还能令我们感觉到那双明亮眼睛中透出的清澈喜人的目光。长长的眼睫毛,历历可数。高高的鼻梁有力地增强了整个脸庞的造型美。浓密的黄褐色自然卷曲的长发,很有风致地散披肩后,头顶则卷压在尖尖的毡帽中。黑褐色的毡帽缘边饰有耀眼的红色绒线,色彩协调、美观,帽顶左右还缀有几支彩色斑斓的翎羽。颈部,围有一条绒绒的皮裘,既保暖,又漂亮。赤裸的身躯紧裹在一件毛线毯中。出露的双脚穿着一双几经补破缀新的短腰皮靴。整体形象是一个迷人的标致女孩。 据后来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长王炳华研究员告诉我,他们曾以古墓沟墓地出土的木材、毛布、羊皮等为材料,先后请国内多家权威研究机构总共做了10组碳14测定,除两组差别较大外,其余都在3800年上下。基本上可以认为古墓沟墓的入葬年代在距今3800年左右。关于那两组差别较大的测定,还曾经有过一段故事。那一年,新疆考古所将楼兰女尸送往上海展览,急不可待的新闻记者捷足先登赶到机场迎接,考古所负责护送的同志不小心说出了误测的女尸年龄,第二天的上海《解放日报》抢先发表了楼兰女尸有6000年尸龄的报道。6000年的尸龄,远超过了埃及法老5000年木乃伊的记录,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好在后来大量的检测结果出来,才弥补纠正了这一错误。 楼兰女尸虽然只有3800年尸龄,但是是在自然状态下的保存,而且保存十分完好,也是足以创造世界记录的。在出土的女尸身上,我们发现了干瘪的臭虫,在她那修长的金发内还找到了死去的虱子。虱子、臭虫是"趋温性"寄生昆虫,居然未因人体死亡冷却而离去,抑或它们对美丽的楼兰姑娘也有一番深深的恋情?这也许是值得昆虫学家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美丽的楼兰姑娘生活其实是十分困苦的,从勉强裹体的织造十分粗陋的毛皮,脚上穿的千缝百补的皮鞋可以看出,当时的物质是很不丰富的。从已发掘出的干尸或人骨标本看,当时人们死亡时年龄都很低,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她们过早耗尽了精力,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楼兰姑娘来自何方?在见到古墓沟的女尸后,从她们高隆的鼻梁、黄褐的卷发、尖顶的毡帽,我猛觉得,她们与今日的塔吉克族十分相似。考古学家们告诉我,我这种感觉是正确的,她们与塔吉克民族确有某种亲缘关系。 在古罗布人的墓葬中,在包裹尸体的毛毯上,凡相当颈下的部位,都置放有一个小囊,囊内收藏有一些细碎的胡麻细枝。这种葬俗,据瑞典学者贝格曼研究,与印度跋希人相似。跋希人在宗教祭礼中用一种植物来产生所谓"浩玛"或"所玛",以使灵魂能安然升天。古罗布人所用的胡麻碎枝,大约也是起这种功用的。跋希人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而新疆的塔吉克人也是古伊兰人的一支。这种习俗的一致,也可能是他们民族渊源的一种反映。当然,邻近地区间因文化思想的交流而表现出在某些习俗上的一致,也是可能的。新疆考古学者也曾经对楼兰城郊墓葬中发掘出土的6个颅骨进行过人种学测定,其中5个属欧洲人种,1个属蒙古人种。5个欧洲人种头骨中4个形态比较一致,与地中海东支的印度--阿富汗类型接近,另 1个则介乎地中海和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之间,但在许多特征上仍可能是地中海人种的变异。属蒙古人种的头骨,略接近南西伯利亚类型。由此,也许可以推测,古罗布人的种族组成,以欧洲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占相当优势。这一特点,与帕米尔塞克类型居民相似,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密切的种族系统学关系。而个别蒙古人头骨的存在,又说明古罗布人的人类学成分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民族。罗布洼地,连同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都曾经是古地中海的组成部分,而在与地中海断绝自然的联系后,在历史时期,在人类学上又表现了惊人的相似。这一事实说明,环境与社会,是具有继承性的。' U$ I' v) F) E: F$ g6 d3 P8 q
1 Q1 t' q3 g: t- x
1 Z; X1 d6 h$ \' f 有专家们指出,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了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只好弃城别走,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P3 o- g7 g: g8 j
) z, r+ p& V3 z( R+ _
* { \( m& x% A1 P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与社会人文因素紧密相连的,我国古书记载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正是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沙漠边缘的古国,丧失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于是,它就变成了今天满目黄沙、一片苍茫的景象。- o/ j" j: |, P9 D% C
, W$ O5 M9 h0 J7 r0 _( l7 r5 H& S6 q$ Q0 y8 W: g/ M5 T
但楼兰被遗弃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专家学者们还在探索……1 U: Q3 k1 L+ H6 O; A
% `, S8 T- g# {2 U6 J( d. A, ~
: a; U0 f! z5 p
[编辑本段]) Y4 ~. g5 Y3 q6 O" Z: \
消失真正原因
7 I8 W, l; G3 n% j* X* ~& N2 p2 e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3月27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土岗。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 W# ^* ^/ ~% R$ Z
& @. z' |& O7 ~# H
* s& g0 Z' k: D. S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 m: v3 C) z n0 i
* a; x0 ]: z% _, w$ h# P x
6 X6 C U; K& Q- I+ y o1 s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主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 经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了一角。
8 T9 g2 J/ E1 P
9 K. M3 H' w* n6 k" l6 E* F$ [+ x2 {3 S3 y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9 ?7 e3 w) N% H, \; G! d) s7 N" s1 f
$ |: d' |. l3 \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W- `/ ~8 R R6 p7 J8 y7 ^ M
3 a0 s+ {" O; Y/ A; p$ E5 u
" q+ r. x, D8 h* `' @3 w* ^% R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 n: j7 K! a# c" q$ e8 i( z9 r; A
* ?& |8 `/ m8 m( `1 z: i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l& u( {9 K ~/ g5 C% H) s
4 {5 Y$ P6 y# w5 \; ?: i; d
5 S* ~2 |; O& P6 G1 G( Y. u4 B/ Z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G, ~+ ?# |: U& I0 g/ G0 u, T+ g, h
}$ L& O: S6 Y4 B% i6 T; o1 I
6 V2 X% ^2 [, a: O( N- ?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9 x2 l" \$ C* {' |
5 A% P1 x1 m+ O6 n3 c
6 F5 u: A$ e; T, T0 x7 M" e; N* M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6 g: y$ ~$ V$ J0 D
g9 n8 |$ `7 b2 B6 c# J7 W( U8 V9 _1 r. j0 J& x8 A
历史上的楼兰古国[/title]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3 [5 B0 Q ~/ b3 a* `* I6 y
. V) Y5 S, O9 z+ a$ K1 A3 u L+ l# H/ P4 N& o7 P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8 ^: q( d. _8 P7 K5 A- V/ Y! W$ }
5 z3 J/ E, `. l
% Y5 i2 m; p) h: t5 M* f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 d/ p% w( ?& Q6 M4 K P/ C6 `: X, w
) p+ e6 q* z, O7 W9 h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3 i# R: s. x/ f$ `& P x
+ `* L2 a; p: n ?8 W6 c1 f9 f! d' b6 h. ]" m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2 Z; {/ v1 u8 G2 Y3 q
( O/ I: h1 ]# u2 Y( G$ c7 W7 B
" I' \4 a% l% k9 W 楼兰古城之谜: N6 J0 t' m' q+ s" O/ u! P
! k+ M$ Y% [/ ~& e u# A" a: E
1 F o5 x0 P2 @- j 到新疆,对一个探险旅游者来说,有一处地方是充满吸引力的。这个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国楼兰。. u2 D/ g. H8 J9 c' f2 x- ?' t
$ v3 c4 W5 ^. ]' }
5 a) R7 \( r% r2 W7 L
古楼兰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悠久的历史、天方夜谭似的传说故事是多么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现,引起多少人的兴趣——许多中外游人和探险家都不辞辛劳地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进发,去目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楼兰。1979年1月,我国已故科学家彭加木就曾从孔雀河北岸出发,徒步穿过荒漠到达楼兰遗址考察。/ i& I- L V0 p
0 | ^/ m9 ?8 N; s- x$ \
; p9 @% e% ~3 q; S+ R; ^$ D 楼兰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西汉时,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万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还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然而当时匈奴势力强大,楼兰一度被他们所控制,他们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人。汉武帝曾发兵破之,俘虏楼兰王,迫其附汉。但是楼兰又听从匈奴的反间之计,屡次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但是汉朝并有放松对楼兰的管理,“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楼兰仍很兴旺。' O' i- V0 I1 L' a
5 K2 H) d2 [# O) P+ `( u2 E b* J, w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区强盛,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王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将腰下剑,直为较楼兰。”(李白《塞下曲》)。“清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边隆重镇。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繁荣一时的城镇神秘地消失了。楼兰古国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们猜了若干世纪的不解之谜。1 E7 C+ g' Z' H% ]$ Z
- ?$ ~5 v4 W6 G# [% r
8 D! J, t/ S, X- Y2 N: \5 U4 `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到新疆探险,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行进。我国维吾尔族人爱克迪在返回原路寻找丢失的铁斧,遇到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这发现告诉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达这神秘城堡,发掘不少文物,经研究后断定,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时古楼兰城。
; \' `; X& G" }1 h9 A3 Q3 C, Q E0 y) B) N
- q) }; z" Q+ t/ W 楼兰城的再现,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觅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v l; h; R. A5 L U
+ k9 r8 W, W- o: T8 T7 Z& O! v% V, c6 r* I' ^( O" I
楼兰城从沙丘下被人发现了,但一个更大的谜困惑着探险家们:繁华多时的楼兰城为什么销声匿迹,绿洲变成沙漠、戈壁,沙进城埋呢?
( L& P! J* [8 N3 s/ g" z/ {9 q8 q' v" P8 r' Z
2 R% A) U/ ^# b& `, x
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曾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也就是说,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它实际的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纬度的地方。0 ?5 v- T1 G. Q) W$ }
, O1 Z* c! x8 ]& a) v
3 t* l# {* _, {: ^" w% C 普尔热瓦尔斯基部分解开了这个谜。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这个被风沙湮没1600多年的“沙中庞贝”之谜,使人看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u n1 m7 |2 O( [# r! Q6 H1 Z( u
5 C) P6 y/ g$ o6 q! l: R
+ h5 a& C, l3 R" h( P 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万8千多平方米。城东、城西残留的城墙,高约4米,宽约8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居民区院墙,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辩;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墙厚1.1米,残高2米,座北朝南,似为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 _2 b* R2 h8 D, ?; D
U; |+ A2 K) }: q3 v3 P% }. c8 u9 V
罗布泊怎会游移呢?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c3 E3 Y% D* q6 F+ h C
+ a2 F3 l3 w7 p( V+ M b3 N
' a' t; w% r; E, \ | 楼兰的消失跟人们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有关系。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汉、匈奴及其他游牧国家,经常在楼兰国土上挑起战争;为了本国的利益过度垦种,使水利设施、良好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在今尉犁东南改道南流,”致使楼兰“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p- V2 k6 z1 [4 @6 K6 Z; X
4 M" H6 `0 S9 O8 z( L
3 [7 M" ^+ |$ u3 y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 _4 G5 d9 }! o" I! J5 x. X
: J. q6 L8 m1 O6 b6 v1 G! T# V* L' [* V3 v4 a* l
最近,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w& `1 C/ U; W5 ?$ L
7 T2 ?( _4 \8 g6 J
# D- a* f+ e- \ K9 \
一、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 y7 a3 k) ]! d- q
2 g2 u; O4 _ R" U+ w; F9 A% l1 P% Q% j3 _1 }
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R; _, P0 A( h% A. A6 d T! K
, I$ u+ n% i! t; \. T: u: t1 T F8 Q/ Z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4 T; j' {( {, u$ c5 `1 F4 _& _3 I
! l/ H' B, J* V8 @+ q
7 G# I& P& @1 k& q/ r. Q2 o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 V, \/ h) T4 J9 {! r: s! x g% B5 {1 o% a8 ^: R, j8 c. `! c* A
8 }. b) j/ X5 d7 l" ]6 l7 h" s* \/ M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 ]3 ~: g* }& \" L+ o4 l+ w, @1 J% X/ l2 G" p6 j, g
$ M1 K0 ?' N1 {9 w8 u$ s* F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8 q9 U( i+ k2 x+ Y
- d% _ O, [. n9 ?' ?
( s( U4 A9 K* }+ K4 S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 [5 o" Y: y) N r$ ~1 i5 b0 S% k
$ t) A, e1 T* L* q/ Q/ m6 t8 l' f& G! p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J: A+ ~* X) X; K
$ O+ c( ]# k4 f, K' r& m* }7 D8 \: _: v. X' K$ A/ q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说从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6 a4 ]* W4 s/ l l6 o
& K9 G: V% }) ~2 i' G6 {% @2 l8 S( @2 _* S8 K
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4 N, D4 I$ t$ n0 ~8 Q) n0 B) p
! w' N. R% A8 s% U, I
1 \3 D1 ^! o$ u1 n0 P, q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 @! n. @1 J" S' |' e$ p: Q) {# X; E5 S8 O8 `9 P
6 D# Q% [+ ~4 u" Y. k5 S/ x% a- V, S
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
: T+ E* y6 }4 ~' \
% b8 M# Q4 R6 \7 D. ^3 A ~5 Y8 c0 j- y5 _3 z. p }& s) X8 N( N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我们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6 a# n+ i k. \1 |. g) p. W5 Z& @9 K* g: z
& v# r' e* p2 \3 O/ H 四、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 z, |) _: t2 _+ t* t; }
5 ^7 w8 Z. W' H( p$ ]' C% H- e3 C# U3 A( j/ y3 e
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0 s9 ^0 a# B4 @0 _5 H* T$ S0 A" S
. Z/ h0 s. F* ~/ w) l% N6 F4 e- Q9 m, j. x) g/ \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 h( p" }4 a; _) C6 c- a6 ?( D: U4 L, f5 h
, P& E n, r, E; B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 m. K5 z8 _! D& x# P" i) t! k4 x0 ?- i' C, u; A" R5 I1 s
, h. A" ?3 ^6 d$ j
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7 _: ~# q9 \3 m1 ?( L, p g
1 U3 Q; J) n9 v' X8 K
+ ~% f! o( M0 H2 ]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7 w1 _& n& ~% S' C
9 X3 A2 n7 U; @" X4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