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围棋

0
回复
8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0-9-5 1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约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中国。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 等多种称谓,西方名称“go”,系源自日语。# O# t$ ^0 u* M( V
8 m, L" T! o1 t9 U2 ?. x
  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是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对弈双方在棋盘网格的交叉点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落子完毕后,棋子不能被移动。对弈过程中围地吃子,以所围“地”的大小决定胜负。与此同时,围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之一。5 ?, u# L6 B: B  _

9 b. w$ ^/ |2 i  起源
* L% R" B& I- H8 W+ s6 ]! {; W) L' ]+ _7 `1 a) F$ m7 X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传说在黄帝时开始流传,到汉朝时规则大体定型。
  E8 x5 ^9 i2 J- V& m9 h
& A4 ]  I: j6 a7 Y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尧帝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尧帝为使丹朱归善,教其下石子棋以稳其性,娱其心。可丹朱棋却依旧朋淫生非,帝尧只好把丹朱迁送到南方,还将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也学尧帝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在龙祠乡晋掌村西山还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 e+ F/ [0 s$ g: T
: T+ X" P; [4 Z7 Y. Q% m  发展
0 }/ }5 S1 P8 J- Y/ f% z
' g6 m% T2 g/ {2 R. R/ L  春秋战国0 f' i' a, P) w2 }: S- y% g
" y2 n* o$ f* ?/ n! |/ p9 ?
  围棋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N. a' R& H5 k
# ^1 }* Y; A( w# G0 e0 [$ L
  秦汉三国; s# ]7 _5 z) ^7 q- [: l( [- w+ G
8 Y, \' V  y- }5 A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H3 M/ K, e- N/ E

& _, V. S+ a0 n( j5 i) x. d% l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着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着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X( Y+ T9 I% G# n9 e+ X" x( G( Z: f

& i; C6 u- ]4 |4 N; q+ M3 }4 y  o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 U4 g, P. f+ [* M* U- ?4 G7 L' Z* C& ~+ w9 x# F& }
  南北朝) C; j, y$ q8 D+ ~4 ]$ k; H

( |+ ^) D% A/ U4 ~: m0 J/ }( m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4 R3 Y% |' d4 g5 r  q1 Z8 a

5 D: Y/ {) Q# W" k+ v; g/ n2 I  隋唐宋元
7 ^: j/ ]) P  N* }1 n8 q& N' o% a' H; u5 K" I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k5 J1 }7 p; j4 ]% A6 T
* b3 T: O8 ?- d/ X; X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5 x0 m% ]2 y! r: V# {: Z, N) l: d7 X( b  X/ A4 E3 f# G! n  p7 e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着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 _# K- p5 I5 o) L
- E  G' E  ~! U8 b7 R3 s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3 H: H0 L  X, h1 `* b. K- u5 W2 o% J( r& ^$ v) T
  明清
: P6 a7 {# ~- C0 @6 A' A( `7 H4 v6 S+ v0 W! M% Z. }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着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着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3 }5 N$ u3 O2 a  S, E) R3 k& h  Z
& y( b% C7 |( g1 R+ r8 g# q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百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着《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4 A' R' V0 j3 W+ e+ W! P( U0 k* t6 B9 R
  近现代% |9 W1 g* h1 j/ i+ @8 k, c1 w7 B
) Z, {8 q# L  \( ^0 t# r; V- t0 G
  到了近代,围棋在日本蓬勃发展,中国的围棋逐渐被日本赶超,清朝后期,中国棋手和日本棋手之间已经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
; q" B: i" g; J8 R# Q: G7 \
: Y9 C) }% c3 `5 W4 M3 Q2 U' B  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日本围棋整体水平止步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 A1 W$ S+ m% T: f

9 ~6 E2 z; k. _0 Q4 n4 |  棋具1 M( x' l* e9 X' V; ~2 b6 Q4 g2 Q
/ F9 ^' H# k8 F+ w
  棋子:棋子分黑白两色。多为扁圆形(也有双面突起的应氏棋子)。 棋子的数量以黑子181、白子180个为宜。(参见 中国围棋规则(2001版))。棋子呈圆形。中国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则常用两面凸的棋子。中国云南所产的“云子”为历来的弈者所青睐,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较为珍贵的棋子材料有蛤碁石、玛瑙、贝壳等。围棋的棋盘交叉点三百六十一处,两色的棋子相加应该等于这个数字。棋盘与棋子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用的棋子其数量并没有非常精确的数字规定,各色棋子一百六十枚到一百七十枚左右即够用,多点少点关系不大。( h4 w* b5 G: z/ y1 @9 s& e1 i

% W& o" k+ y4 x7 z) t2 ]  棋盘:盘面有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构成19×19=361个交叉点(以下简称为 “点”)。 在盘面上标有几个小圆点。称为星位,共九个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称“天元”。下让子棋时所让之子要放在星上。棋盘可分为“角”、“边”以及“中腹”。同时,19×19、13×13、9×9的棋盘,也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一些是较罕见的15×15、17×17。7 ~0 a) s/ w- x$ ^. ?

4 Y1 j; f9 l8 `  在一般的棋盘上和正式比赛中的棋盘上都没有数字标记,图一中的数字只是在棋谱中为便于说明着子点或为方便易查而标明的。
/ F  T6 i/ ^- w0 s' G, y3 s5 V- Q$ ?( ^+ z
  棋盘上可分为九个部分,分别称为: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和中腹
/ R# W9 ]- q0 N$ {- v+ W: {& w. f7 O  Y/ q2 x' C# P
  棋盘上共有九个黑点称作“星”,棋 心的黑点称作“天元”,“天元”并没有其他特殊意义。
$ b+ v* j( q/ H) ]8 s0 W) r  [1 [4 T( h3 `2 J" E3 x! l
  棋盘上的九个部分只是大致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这里只作笼统的说明。棋子下在星位上或天元上与棋的内容和规则都没有直接关系。“星座”与“天元”只是棋盘的标位。" r6 D3 C7 x& u9 {* J8 X5 ?$ P( }2 F

, M) I0 ]0 i9 x4 T8 ^  棋盘的每条边线叫做第一线(或一路),紧靠第一线的那条线叫第二线,再向中腹移动依次称为第三线(三路)第四线(四路)等等。1 v" f6 Z) T! p) X+ \  z: w
$ b1 c% w( t2 L8 |1 m1 C
  一般简易的棋盘可用硬纸或塑料制成,但比赛用的正规棋盘都是木料制品。0 f: ~7 _  h; L

- P+ Q# |# O9 B, a  棋钟:正式的比赛中可以使用棋钟对选手的时间进行限制。非正式的对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钟。
$ _5 Y! Y. f# x7 t8 q8 E  D; }+ `
* D( Q( p# C  v/ A- h: X% b  '700')this.width='700';" title="围棋">
: c& \2 l+ ~& r$ z) X+ L1 v
1 y4 U2 {& \, o3 H  围棋对局中正确的拿子方法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夹住棋子,准确地将棋子轻轻放在棋盘的交叉点上,业余棋手当中,有些人习惯于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棋子,这种姿势很不正确,不能登大雅之堂。
! z8 |3 Z" t6 ^% h. ?4 N* u8 F, G/ ~$ o2 X" ~! J
  规则
0 f+ O+ i0 g3 O$ D
& X8 I( I; C5 Z( A' ]% ^  基本下法
; p  z; k; z2 |0 n5 O. j
* F! E0 j% b# r6 Q" b  一、按照行棋的规则:由黑棋先走,黑1占右上角,白2占左下角,黑3占左上角,白4占右下角,黑5攻击白4,双方一替一手的应接直至白18,这就是所谓的下围棋。请看上图。
9 i* b9 r) T* x* e% A* t+ I1 \6 W" p4 M/ x9 f
  二、棋子下在棋盘的点上。, G& M/ O6 n& g* T! a
: p$ x0 t4 s+ o- A) V2 w0 t- ^2 U6 v
  三、棋子下定后,不得向其他点移动。$ r$ X1 H# j/ l

: j. k. s$ z/ C  四、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2 d% B; ^) W4 |
0 u: H/ Q. X: A: F8 a. \; M
  棋子的气:一个棋子在棋盘上,与它直线紧邻的空点是这个棋子的“气”。 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则它们便相互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气也应一并计算。 棋子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异色棋子存在,这口气就不复存在。如所有的气均为对方所占据,便呈无气状态。无气状态的棋子不能在棋盘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7 r0 a; V; @# E* y
# B1 g* H+ E' S, i6 \. y" d& c  提子:把无气之子提出盘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种:1.下子后,对方棋子无气,应立即提取。2.下子后,双方棋子都呈无气状态,应立即提取对方无气之子。拔掉对手一颗棋子之后,就是禁着点(也作禁入点)。棋盘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后,该子立即呈无气状态,同时又不能提取对方的棋子,这个点,叫做“禁着点”,禁止被提方下子。
" T4 E; y1 n# T8 J7 K- o
4 j: [/ a9 L% G+ ^. @  胜负判别:简单地说围棋中的胜负可以概括为:谁围的地域大谁就是胜者;反之,就是败者。' {2 K; R5 H3 ^- S8 e  ?
+ @' z+ i9 U% ^
  围棋盘上共有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一盘棋的胜负就是由对局双方所占据的交叉点的多少所决定的。更精确地说就是由双方活棋所占据的地域的大小来决定的。一个交叉点为一子,每方以一百八十又二分之一子为归本数,超过此数者为胜,不足此数者为负。+ E- ^- Q8 N" B
! Z. ?! G/ S! o; t3 _& \, u
  中国规则
5 Y% F# r3 U8 t6 s/ J# C! ]
5 A1 k# C. F2 h- W" S  1、贴3又3/4子的规则
! m9 C4 G0 X3 S1 {0 k3 z
  |' F8 K5 H* I( a. F: X  第一步,把死子捡掉。第二步,只数一方围得点(叫做目)并记录下来(一般围得点以整十目为单位),再数刚才那一方的子数并记录下来,再把目数和子数加起来。第三步,如果数的是黑棋,再减去3又3/4子,如果数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结果和180又1/2(棋盘361个点的一半)比较,超过就算胜,否则判负。通俗来说为白棋177为胜,黑棋185为胜。) V! J# {$ a! J9 u& ?' n( j

+ @. X+ A" ?- H) _5 r2 l  2、让先与让子! D3 l* B/ w& O, F- ]  l# b: r

" c5 i3 d% p6 t' v2 T( d1 C( ?  让先不贴目,让子要贴还让子数的一半(就当被让方是预先收了单官)。) m" _9 K+ G% g, i+ u

+ e' W5 E5 {& F  U+ J$ ^# j" M9 r  具体介绍# X6 z# B; ^8 L6 r# I
, J8 E8 ?3 r% s9 u2 A& b
  一、分先4 H# Z; s! ]8 U+ @! o$ v
) \8 f/ \: ~" O" \+ s
  指双方棋艺水平旗鼓相当,由双方轮流执黑先走。按我国现行的围棋规则规定,由于黑棋先走,有一定的先手威力,应由执黑的一方贴出2(3/4)子。所以黑所占的地域必须超过183(1/4)子(180 (1/2)+2(3/4))才能取胜。比如黑棋数出来有185个子,即黑棋1(3/4)子。而白方的地域只要超过177(3/4)子(180(1/2)-2(3/4))即可获胜。在国际与国内的各种正规化比赛中,都采用分先规则。
  @9 u9 d- E- G' B
5 [+ v* r" z, \) i) a: y/ l  二、让先' @0 ^" N9 H" w

, \, i6 o* a8 b  指水平略低的一方执黑先走,终局计算时不贴子。即各占180(1/2)子为和棋,哪一方超过180(1/2)即可取胜。非正式比赛或民间对局也采用此规则。让先规则运用于双方棋艺水平有一定差距的棋手之间的对局。- b0 {# V2 R9 c; }5 I" U# ?( M
0 w% K" V4 Q7 m; }: r
  三、让子
9 f% R3 i* {* `
: a7 u. N8 r+ V: r5 r  V4 C) b  让子是棋艺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对局双方所采用的对局形式之一,为了取得棋力的相互平衡,由水平低的一方执黑在棋盘的指定位置上连续放置若干黑子(水平差距大的子数增多,差距小的子数相对减少)。不同的让子数有不同的放子规定,对初学者, 具有专业水平的棋手可让二十五子,见下图。% c4 j( z0 }7 O# s1 j
4 ^9 q1 |0 G2 c+ f- U6 n+ [
  这种情况,终局后黑方须贴还白方12(1/2)子,贴还后仍以各占180(1/2)子为和棋。& H+ |) `9 P% }: B" e' z( a6 E2 R

* g5 D' M/ C3 A( E$ k' S  初学者水平有一定提高之后,可相对减少让子的子数,上图便是让十六子的图形,待终局后黑方须贴还白方八子。贴还后仍以各占180(1/2)子为和棋,多者算胜,为者为负。图五是让十三子的图形。终局后,黑方须贴还白方6(1/2),贴还后仍以各占180(1/2)子为和棋,多者算为胜,为者为负。下图是让十三子的图形。. t9 W8 W( A" h, @
0 r& i- @% ?' V  A0 E0 G
  终局后,黑方须贴还白方6(1/2)子,贴还后仍以各占180(1/2)子为和棋,多者为胜,少者为负。, ^: R, E& @  ^& i

( y- L, [, {% H' p  以上各图举的例子是为了便于读者按照规则授子,因为让子较多,很多子不在星位上,被授的棋子在棋盘上要力求对称。
8 P7 C) o' V$ d9 _. w' ~( A# e" t: ?: `& d0 {7 B
  从前面的图形不难看出,让子棋中,黑方贴还白方的子数等于所授子数的1/2,这便是让子棋中计算胜负的方法。
  D4 I& J- V) z/ F
& w! K0 r* P. G1 }$ G  日韩规则' E. _) |) s7 ~+ o

2 D  z  C; ?/ T/ s  日本和韩国规则是一样的,采用数目法,黑棋终局要贴6目半。先数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再数另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然后黑棋减去6目半,最后和白棋比较,多者为胜。通俗来说为白棋178为胜黑棋185为胜。
0 N1 T! m  `" E! b* S& G: z6 P: d0 x# s2 S" o
  竞赛规定- k) P: h7 v* o7 ~% H; i3 v5 f5 G
" Z. \! n& q, ~
  1.先后手的确定
- d) x3 q0 Q  R
# L1 R' B) t% C6 V  对局的先后手,由大会抽签编排或对局前猜先决定。4 f: \# j( m! o6 B

6 F. @* ~( e8 a/ j+ X* j* V0 }: ~  2.贴子! b( ]; U5 d/ I5 c* H

0 V$ H8 B% t" x1 l: Q  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现行全国性正式比赛在终局计算胜负时,黑方需贴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_' |; C; P! \9 `+ r  P6 k2 Z% _+ j7 \

9 c! k1 C4 W! q! f! e5 S  3.计时$ S' b# J* ^% l5 _9 |
* o2 _; t/ U2 K. H' t: {; P
  计时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条件的比赛应采用计时制度。  s4 ]5 G2 q6 k( D

( h: Y  c9 A( X* k) ]1 C; p1 i9 x  时限:根据比赛性质的不同,应事先规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时限。棋手用时不得超过规定时 限。 规定一局棋的时限可长可短,基层比赛可规定为1-2小时,全国比赛要求在一天之内 结束。* _$ [5 a0 ^9 c; C; V: h, y

  _0 ~# r- b' D# M$ O4 {6 Z# d. S$ ]  读秒:在采用读秒的比赛中,应事先规定在时限内保留几分钟开始读秒。全国比赛保留五分钟读秒,基层比赛亦可保留一分钟开始读秒。 读秒时,凡一步棋用时不足一分钟的不计时间。每满一分钟则在保留时间内扣除一分 钟,但不得用完规定时间。 读秒工作由裁判员执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钟时各报秒一次。 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钟,裁判员应及时通知棋手“还剩 X 分钟”。最后一分钟读秒的 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后1、2、3、4、5、6、7、8、9...以准确的语声逐秒 报出。最后的报法是“10,超时判负”。 快棋比赛的读秒办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由竞赛大会另作规定。
. K# ]9 h3 g" L! \
5 d5 y1 n8 c/ D! p6 M  4.终局规定:
4 n* }0 R9 E7 K* k0 ^- Z1 k9 y% \% v9 D! H
  无单官或其他官子时,为终局。
/ a  z! P! A( g! D4 I. q4 d! q3 U+ B3 S& X
  对局中,有一方中途认输,为终局。另一方中盘胜。认输就是将两个自己的棋子放在右下角即可。
  ]0 z6 v, [3 a/ L
- y% ?! U! y0 O  凡比赛一方弃权或因各种原因被裁判员判负、判和的对局,也作终局处理。
7 Y, r5 O/ Q! s. k. s) n: Q1 N1 F$ o9 R
  双方确认的终局,确认的次序应是,先由轮走方,后是对方以异色棋子一枚放于已方 棋盘右下角的线外。( P# z0 @1 @* E; I4 I" j

4 i% F4 t; f( Y# W+ j  活棋和死棋:终局时,经双方确认,没有两只真眼的棋都是死棋,应被提取。 终局时,经双方确认,有两只真眼或两只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所谓的真眼就是都有线连着,且对方下子不能威胁到自己。: ^. s, R' ^& b6 f# L0 z

5 N! K3 r* i+ P, k2 v4 c& H" R  5.对局暂停和封棋
, L  ~" G7 n  F# p9 h& L% ?- @" m% \; V1 o3 v' |' Z% W, @
  规定有暂停的比赛对局中(如一日制比赛,中午须暂停等)暂停时间不计入对局时限。 重大的比赛,可采用封棋制度,当比赛到规定的封棋时间,而对局尚未结束。已下过子的一方应立即退场,轮下子的一方思考后,把准备下的点写在记录纸上,然后密封交裁判员。续赛时,裁判员当场启封,按所标记的位置下子,比赛继续进行。
0 B+ S& }5 e/ p- F; W2 f- o0 X  y9 @' V- @3 A1 a
  6.赛场纪律
! {7 r0 y" ?4 v- G2 d  ^0 W7 R) X. Z. I* X* E% o2 n
  一、对局者不得无故弃权和中途退出比赛。8 B( t! D+ B# o  i/ T& X) I. X

# o  i2 G9 K0 [3 M  二、比赛时,对局者不得有任何妨碍对方思考的行为。$ F& T6 ]7 R4 M' [! M

, r' ^" b# |; b9 W# W! _5 h9 V1 \  三、比赛中,对局者不得和其他人议论对局的棋势,或查阅有关资料。" r2 s9 f& {* l0 @* i, d3 m
+ B" S$ e# `  c( i4 J: T2 Z2 V
  四、比赛中,对局者不得随意在赛场来回走动,观看他人的棋局。
. n! U  p; F/ `' T) G# O. o4 D- A* q9 X5 N6 S
  五、对局者应注意言行文明,保持衣着整洁。
( D! r* j: u. }0 A: w/ C- z2 Z" i; Q7 k. C9 u
  7.对局者的权利和义务6 K  R+ S$ d4 I! Z( b1 `2 o( ^

, G0 O6 H, Q4 Y4 F( J  一、读秒时,有询问已方还剩几分钟的权利。% [' f' q3 N8 k- ~" K  @5 p; C

0 }  y+ o5 [1 V7 p% K# l  二、如出现足以妨碍自己正常比赛的现象或发现问题,有向裁判员提出意见的权利。但除 较紧迫的事件外,对局者应在自己走棋的时间内提出。5 Z6 f4 ~! ]& r: B5 l* D# v

- V) u* B9 ]; h* e$ H9 J  三、终局计算胜负时,对局者有要求纠正数子和计算胜负失误的权利。
) Q8 N( F9 G( t/ s/ U5 T0 y- {5 ~# T+ s
  四、裁判员作出判决,对局者必须服从,如有疑义应通过组织程序立即向大会提出申诉。
) ?# [/ T: b$ Q9 l- p( L/ O) R: M8 f: O% U! ~$ _+ L3 e4 o
  五、对局者有遵守赛场纪律的义务。8 }' W8 ~* w' Z0 T
  b- K# }1 e- a6 W! |* d9 [5 B: V
  六、在对手离席时下的子,有告诉对方棋子下在哪里的义务。
3 E6 x* t* ~) C6 ^& L' S
0 g1 o" w( v2 S) q. p4 ~  七、比赛终局后,对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场的义务。
7 C% K$ K; S, I3 f& `3 M  q- o# g- u8 m6 i2 n! s
  8.行棋  ~" p2 q. w( L1 L2 Y
/ ^5 l& B, a7 Q% w
  一、一方并未表示弃权,另一方连走二步,判连走二步者为负。
& W* d* z8 o9 ]+ H+ }8 _4 X6 P1 C
  二、棋子下完后,又从棋盘上拿起下在别处。判棋子放回原处,警告一次。如棋子确实是掉 落的原因,允许其拣起后任选着点。7 }1 E7 A' B& S, q4 C% A

' |8 w1 h* }5 u7 z2 n  三、对局中途发现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动,在征得对局者一致意见后,可判移动之子挪回原处,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对局者意见不一致时,应立即报请裁判长处理。裁判长可根据移动之子对棋局进程的影响程度,判:移动之子挪回原处;移动之子有效;和棋;重下;如属故意移子,应判移子者为负。  ~& B! J5 m2 s& _2 [/ F% O. Y

+ `4 `$ D, [5 H) X( m0 Y  四、对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棋局散乱,应经双方复盘确认后,继续比赛。如双方没有能力复盘,则判和或重下。如对局者确属无意散乱了棋局,可复盘续赛。不能复盘的,则判散乱棋局一方为负。如对局一方故意散乱棋局,判负。
1 y7 f7 A6 B# b
6 i. e9 b) p4 R3 N* F4 a7 {/ T9 A  9.提子4 V/ D. I3 V; I  N9 N+ i
. [$ a& m/ }0 p2 F8 m  W" V% J) A, r
  下子后,误将对方有气之子提取,判误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气之子放回原处。1 ]. _4 R( G  I" u

3 w) \) ?/ I, N6 ?2 Q$ \) I  10.禁着点
+ Q* r" h( C, n( y9 @4 u( D/ R8 X- g8 |5 r
  棋子下子在禁着点上,判着手无效,弃权一次。
% G  q6 K. i4 n9 _7 L8 B) H" {/ K$ `# r1 u
  11.禁止全局同形再现  @0 {. E% W$ [& p. I; p
+ ]5 X* t! J( V$ w
  一、劫争马上回提,判回提者着手无效,弃权一次。3 ?2 K4 H  s  {6 O% E( {1 x" }3 E
' u( J5 l, V3 j# @1 `/ j
  二、终局时,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原则,不允许以“假生”作为活棋。1 }* y% U3 u3 l- ?: c/ P

* Q$ o- x, s$ y8 v+ W( F  三、对双方互不相让的三劫、四劫循环,长生、双提二子等罕见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
2 z. N# q1 @2 D1 j1 d5 |( P# L% _' e& l
  四、根据禁止全局同形再现的原则,对局者不得将其作为不能终局的理由。' M4 D* Z0 c1 r0 R

% F3 a5 x, u3 E$ Z) c" N1 S! W  I  12.其他! k4 {- D& k: V1 O' c) R

' N5 l/ P: Z0 c0 c  一、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规现象,裁判员根据总则或竞赛规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决, 对不能确认的判例,应及时申报裁判长处理。
1 B2 x9 a0 @* s" i* m) }, Q: @& r2 |9 Z- C( n* |' ^" ~
  二、对局者被判的警告,应记录在案,在一局棋里满二次者,判该局为负。
# z: e& v5 ?# M9 N; c/ x* R
# U; b: Q8 {' @8 `: S5 G  古代规则
$ y( \$ ]; D9 D1 w. v3 c; x# T# A+ h) {0 {6 k4 F' ^! N
  古代的棋也是收官子的,否则无法判断胜负(除了中盘胜),只不过一般收官的部分都不计入谱中,这和古人对棋的概念有关。古代黑棋不贴目。
# j- F( E; t2 o3 C4 ?" `
# N& [" l7 {1 A  1、古代采用的是座子制,即对局时先在棋盘角上四颗星的位置分别摆上4个子,黑白各两个,类似的对角星布局。9 Z: o& s- {, }( H
2 F# S. ^1 y) X/ k
  2、还棋头。9 l: ?' L  [+ f& ?, p4 E, r/ M
7 y& z$ Q+ @, ^& O
  这是古代特有的规则,即你每分断对方一块棋,最后计算胜负时对方就要贴给你一个子,因此对方被你分断的越多,你获利越大。7 R+ A/ x% E# r& ]  I% ^
" v0 r# U0 k  p  F6 c
  3、古代围棋的下法分为敌手棋、饶子棋、先两棋。
# Q+ \" O7 v6 j/ b1 _4 A: b5 ?, `* ]6 U0 ]6 A0 ~; _" L* a
  位尊的,水平相当的(敌手棋),一般执白先下;水平高的与水平低的下(饶子棋),高手执白,水平低者执黑先下。( n; c% d' [* W! F9 W$ |

- A+ i  z- J- W3 Y  M4 g  古人计算胜负的规则和的中国规则是一样的,子目皆空,即棋盘上的活子,目就是围住的空点。“空”在这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总指你围的地盘,不单单表示围住的空点。+ z: H; B% b! l  a+ p4 t

. A! l, {# |, \9 X0 h  h7 K  古代围棋与现代围棋下法比较:4 B1 t+ z& k) [# k' F" O. `# R

1 Q* `- B7 n( O# Z5 G2 |, F* S  古代围棋与现代围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质区别在于古代围棋是以子多为胜(参考《敦煌棋经》),唐宋数路法(参考《忘忧清乐集》日本规则即由此变来)数空需扣除眼位、公气不计,明清数子规则有还棋头(眼位不是子,该规则后来被日本废除);其他区别:第一,古代围棋一般白先黑后;第二,古代围棋没有贴目,黑棋181子就获胜,;第三,古代围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对角星位分别放黑白两子,最大限度限制先手优势(后来被日本废除,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贴目)。 北宋沈括还提出了“四国围棋”的下法(见《梦溪笔谈》.“四人分曹共围棋者”)。
6 _/ H& x( M2 o4 D5 Z! G3 A/ L- ?. o8 R6 z. q1 Z5 I
  常用术语+ l* d7 X) K6 ]- f8 T5 k8 _
) j& x2 [& s& V/ G
  尖:在己方原有棋子的斜上或斜下一路处行棋称为“尖” 。由于尖的步调较小,人们也习惯地称它为“小尖”。0 B2 R3 E  g& n" i  f/ X( n7 v

/ X8 a- @( {+ Y: R5 |; z  长:“长”是指紧靠着自己在棋盘上已有棋子继续向前延伸行棋。“长”一般用于与对方接触交战的时候,便于将己方的子连成一片,更好地攻击对方。
1 Y" a5 r. r/ ~* {8 ?- m  Y* }# u" I( A9 z+ A: @( D
  立:“立”与“长”有着微妙的差别,“立”主要指向紧靠着自己原有的棋盘上的棋子方向向下或向边线方向的行棋。4 R! \5 |3 A( Y- I. }

& L8 O, _# x2 X+ o# M1 z5 L  挡:“挡”的意思也就是直接阻挡对方侵入自己的地域或防止对方棋子冲出包围时,用己方棋子紧靠住对方的棋子的行棋方法。挡的作用也就是含义中所说的两点,一是阻止对方破自己的空,二是防止己方包围住的对方棋子冲出。初学者掌握之后,可在护空、吃棋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W! |! K! p' g9 S' i

, J3 ^" B! ]3 x$ ~, F  并:“并”就是在棋盘上原有的棋子旁边的一线路上紧挨着下子。% q- [3 o( f9 G) K* ]) G

& k0 F; d% i7 ?" \1 ?3 v% F  顶:“顶”就是顶撞对方的棋子的着法,换一种说法就是在对方棋子行棋方向的棋子的头上下子。顶的特点是结实、厚重、具有先手意义。顶的形式很多,有尖顶、鼻顶等。4 o5 I, Q. F. F' Z  @2 _: O0 T; b

/ S8 m* e; Z$ ?0 Q  爬:“爬”是指一方的棋子在对方的压迫下,沿着边上低位,也就是一线或二线的位置上长。爬可以用于做活、连络、占地、搜根等。1 ]2 d: i! a$ t
9 U2 D& W+ G, M# D5 e) ^
  关:“关”是指与自己在棋盘上的原有棋子隔一路行棋。
; }+ k& Z( d/ o* V. G6 |* `$ u1 [/ Y
  冲:“冲”是指紧靠着自己在棋盘上原有的棋子向对方的“关”形中间的空交叉点处行棋,这就叫“冲”。“冲”经常是运用自己强的一面去阻击对方,将对方的棋分成两块,以利于寻找机会消灭对方。; y/ E8 d6 P# L) k7 d  {3 K

& @- O+ E* w$ A; V4 g! z+ l* B0 O  跳:跳的形状与“关”形是相同的,都是在与原有棋子隔一路的位置上行棋。但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关是含有向宽阔地带或中腹扩展的意味,而“跳”则一般用于双方对局彼此接触交战的时候,为逃出已方的孤子或者追杀对方薄弱的棋最常用到它。/ t7 F7 b* B% H8 C
& ?8 ?/ j3 X# h- v. F
  飞:“小飞”,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日”字形的对角交叉点处行棋。“大飞”。它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目”字形的对角交叉点处行棋。“象步飞”是在原有棋子的呈"田"字形状的对角空交叉点处行棋。“超大飞“是指比”大飞“更向前一格的位置行棋。: A5 O: @" i2 F, F9 J3 z
% x& I) m) ~. z, f# |  C
  镇:镇是一方的棋子行在另一方向中腹关起的位置,这手棋叫“镇”。
6 g* J8 d! ?7 Y7 H! q0 o& h0 _5 C# y, H
  挂:“挂”也称挂角,是布局常用的行棋方法。挂就是在布局时,一方已有一子占角的情况下,另一方在其附近相差一、二路的位置上行棋,挂是为破坏对方完全占有角部而与对方分占角部的主要行棋方法。在三线上行棋的挂,叫“低挂”,在四线上行棋的挂,一般叫“高挂”。+ W1 J6 R; T; i  L* ^

$ o8 c' B) N! N( j6 m/ g8 f) d5 V( r  夹:“夹”是对局的一方用两子将另一方的棋子夹在中间的行棋方法。“反夹”,是指当一方棋子被另一方夹住时,被夹的一方从对方棋的另一侧再夹对方一手棋。$ k  g# r' U" B% i) m! f
5 E0 J) x6 g. z, }" {: x# |
  断:“断”是直接切开对方棋与棋之间的连络,使对方的棋分散开的行棋方法。
" U' Z: J0 I6 M
& i+ [3 J/ d: f  跨:跨是对局的一方在有周围棋子援助的情况下,将已方的棋插到对方小飞的棋形中。“空”是指围成的地域。
& \2 n9 `% R2 X2 w8 y6 r1 |1 I
) p  B  _' ?; W% Z7 X2 w3 b; x0 s  虎:指的是在原来棋盘上呈尖形二子基础上,再下一着,使之构成“品”字形状。虎,还包含有虎口;双虎等术语。虎是用来使棋盘上已方的棋子连络,也是为了防止对方的棋子切断已方连络的手段,有时也作用在活棋中,由于虎状的棋子弹性丰富,适用于作眼,所以在活棋中经常被采用。) l1 m1 w( {4 g6 h

5 U2 a& d3 C4 n  虎口:就是虎形的三子由三面围拢中的空着的那个交叉点,虎口朝上方也就是朝中央则叫上虎,虎口朝下,确切地说朝边角则叫下虎。
; Z* O. i2 Z' _/ R* M; J
0 b$ m; W; [" U2 K7 l% H, x  双虎:就是由三个棋子构成两个断点,三子呈连续小尖状,(△)使其下一着棋可同时形成两个虎口。
' [- o) B3 U% K- b" l
3 K, y+ h# J. n" O# ]  挤:“挤”是从原来就有的已方棋子出发,继续向敌子集中的地方插进去,使对方原本连结的棋形出现断点或别的毛病,也就是促使对方补棋,有先手的意思。0 O9 z+ K. I9 M. n6 i) A1 N+ o
. I5 ]8 {7 _0 E
  拆:“拆”就是以棋盘原有的己方棋子为参照在三线或四线上向左或向右间隔若干路开拆一着。拆子的距离间隔一路为拆一,间隔二路为拆二,间隔三路为拆三。拆常常用于扩张地域或谋得已方根据地,也有时用在扩大地域、求己方根据地和搜取对方根据时同用。
" D3 P/ b5 D% W% e9 I0 t, ]! ^% ]
  逼:“逼”是对敌方构成威胁的着法,大多数用于夺取对方做活的根据地。! K9 y  M' ?! \* ?
4 w% m" S& _6 A0 j+ `5 m
  封:“封”是指封锁敌方棋子向外部发展的着法。它的功能是防止对方棋子向中央发展。“封”还可以说是封锁住对方棋子的出路。在攻击中常用。# E; A  x: g& n* ~% B4 I; e, g7 ?
! ]9 Q1 C" p) ], Y* }' ?; a) F
  点:点的作用一来可破坏对方眼位;二来可以用来窥视对方的断点或“薄弱环节”,以达到借机促使对方棋形尽早固定,以免将来多变的作用。同时,也是在对方阵势中,作试探。最后,侵略对方的阵地,从深处入手,非常严厉。点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棋盘上的具体交叉点。如:好点、要点等。
  O  G% ?; Y  M2 x
2 J' S7 ?) Y* O3 t1 U. W  腾挪:腾挪就是在对方棋子多,强的时候用的手筋,可用靠、挤、断等连续招法,使自己的棋子有生根之地。
( O1 h5 B# G' g$ }5 L2 J
) o0 @: C& W/ u" S  品:指围棋比赛后分的等级。我国古代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从一到九的名称是: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
7 z- D$ C3 L  F) B( S6 e
5 i& h$ {& A1 c3 Q0 i$ a+ e: ?  定式:古今中外的棋手,经过多次对弈实践,对于角上着子,逐渐形成的一些被公认比较妥善的程式,即通常所说的“起手式”。4 R( z. h5 O- `9 [$ u

3 b9 p, p/ {- d5 @; {6 Y5 g  布局:棋局一开始,双方抢占要点,布置阵势,准备进入中盘战斗,这一阶段叫布局。. ^! V5 H; M7 H3 L3 t! J- O
9 }; ]7 S' Y( Z! G3 v" Y+ n/ ]
  先手:为了争取主动,取得胜利,每下一子,使对方必应,这叫先手。
3 H% Q) n+ K5 Y
7 Y# D3 [( o& j9 _" M* j  官子:也叫“收官”。就是一局棋的最后阶段,经过中盘战斗,双方领地大体确定,尚有部分空位可以下子,这时称为“收官”。
4 v! Y7 r* @" F: N8 x2 T$ f
: d. g2 x. L- V/ m/ i7 G  级位段位! N2 D, W  B9 ^+ e
2 |" A! s6 x- s
  棋手围棋水平的高低用段位和级位来区分,从低到高分别为:业余级位,业余段位,职业段位。) v4 O( X4 l( T2 X2 I

% _2 z1 u4 q; W% n2 y  业余级位设置:0 o4 _- q, k* l4 w5 W% C
' n  ]- @4 A9 v! A- z! B9 K" p( x
  2005年7月1日生效的《中国围棋业余段位级位制》中第四条有:业余段位下设级位,级位可分为1级、2级至25级,1级最高。但级位证书只印制1级、2级、5级、10级、15级、20级、25级等共七个等级。6 d* V, z5 n: Q, }" ^

: {4 A* {. N6 h  u% C0 t  上海的级位从低至高依次为:无级组、10级组、9级组、8级组、7级组、6级组、5级组、4级组、3级组、2级组、1级组共11个级别。在升级分级比赛时,则分为无级组、10级到8级组、7级到3级组、2级组、1级组,根据所胜盘数决定是否升级或者跳级。1级以上则是段位。# X; k3 ?+ d( f& g: R3 P
' Z. }" J) J7 F" c
  北京同样分为11个级别,在升级分级比赛时,分为10级、5级、2级、1级组,根据所胜盘数决定是否升级。1级以上则是段位。$ ]/ ?) P% C& E! ^

5 A$ N3 L( B7 C1 u  O  业余段位设置:
; I- G( y+ X( i. N% w: }5 y  y
' S% I% S9 Q. f0 Y$ b: d  业余从1段开始,参加业余定段赛最高可以打到业余5段;业余6段的获得者必须是取得省级乃至全国性业余围棋比赛前几名的棋手或是围棋界的元老水平差异很大,这些棋手的水平不一定强于一般的业余5段;业余7段的获得者必须是参加全国性围棋比赛并获得冠军;业余8段颁发给每届世界业余围棋比赛冠军;业余段位没有9段。
" b) E; q! Z8 R& ?! F
! Z" i; P0 D9 @8 {: S  职业段位设置:
. |+ Y: ^3 I( {1 A
7 ~8 p  f* {( p3 I  职业段位按低到高是:初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七段、八段、九段。! t) B2 q% {5 U7 Z% y( A
/ E3 c! x* X; F) E
  2005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召开关于运动员技术等级的会议,会议内容是征求大家对重新修订运动员技术等级的意见,并向大家传达了总局对于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的想法,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业余段位是围棋运动员(1级运动员及以下称号)技术等级参照的重要标准,根据总局的精神,协会同样需要对业余段位严格管理,同样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b7 p# ]  ~/ z; ?) J

+ Z5 o) m/ ^" N* Y7 `8 N5 k  但是在业余界而言,杭州的围棋段位比较真实,因为例如杭州的四段组经常有五段参加,而且五段占用了四段的名额,所以要定上段很难。在前两年,杭州的三段在上海都能定上五段。' ^! r! `2 S- ?1 Z

) |7 n: u9 X* R1 Y5 A  头衔; F' s$ P+ ~4 k% N+ Y2 y/ q

) F/ K* A5 q8 q8 d- w  头衔,是某些比赛冠军的特定称呼。" ?! J: q2 v* I7 l. C

* A5 W/ X! l" Y+ [7 J% W: n  中国的头衔战现有天元、名人和新人王。以前还举办过棋王和棋圣。其他几项比赛,冠军没有特殊的荣誉称呼,也就是没有头衔。
2 T9 P% T2 Q- N- v  `/ C. n) C" x6 o, {1 G
  韩国的头衔有:天元、新人王、王中王、名人等。
# _& \/ ?$ F$ H! G: W) k# g/ n+ W- |8 R8 e, ^# k
  日本有七大头衔:棋圣、本因坊、名人、十段、小棋圣(碁圣)、王座、天元。
2 ~4 D( P  U7 d  s- U# _  q8 F. F4 Z1 T# G. Y/ e0 I. w
  名手介绍
! ?( E  ?9 x' b; Y  @( u8 Q9 I. b( |, `
  陈祖德九段,是六十年代中国围棋的巨匠,称霸中国棋坛十多年之久,是首次在对子条件下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流”布局的主要创造者,着有许多价值极高的围棋学术着作,虽然近些年来因病退下比赛第一线,但是,他对中国的围棋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陈祖德同志现任中国围棋协会的主要负责人。
' m; h; X# l( P2 L
& v; Z! e5 b2 p0 n2 v( O) {4 Q  聂卫平九段,是全国人民众所周知的体坛名星,他多次战胜日本的“超一流”九段。在中日围棋擂台战上力挽狂澜,连连挫败小林光一九段、藤泽秀行九段、武宫正树九段、加藤正夫九段,等一系列日本围棋高手,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3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现在被授予“棋圣”称号,现任国家围棋队主教练,聂卫平的成功,把我国围棋水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C4 t" {5 F+ Y9 u* L

2 i# {, r$ Q9 _( c  下面以具体例子详细介绍终局时数棋的方法) z! H% @; T' U& p" n: q' A
7 ]) y* q: H/ f; H( g2 ~6 p
  这是日本着名棋手桥本昌二九段执黑对坂田荣男九段执白的一局棋。图六是这盘棋终局的图形,棋盘上所有的交叉点已被双方各自占有。怎样来计算胜负呢?* J$ O* m; E) {  n7 M' v7 ~

* S( f2 Y# L6 i7 N1 s4 q9 f" f! H  a  首先把双方的死子拿掉,死子即在双方各自的包围中没有活力的棋子。如果做黑棋,就把黑势力中划有△点的白死子拿出去,因为这些子已经没有价值了。) m1 B- n, M: e* X  A

# K8 }; q# \3 ]+ v+ _  其次,把一方(其实可以任选一方)的地域用棋子填满,只要数一数,便知胜负了。
$ a, ]% Y0 y. h/ z; |- G1 f* T3 M9 Z
  为了简明起见,一般是把小块填满,把大块的地域做成整数,这样就不必把整个棋子都填到棋盘上了,这种整块做棋的方法,较为实用。民间对局和比赛中都采用这种方法,如图七所示。围棋规则中规定:在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中,谁如果所占的地域超过了180(1/2)子以上谁就算胜利,现代比赛有黑贴目的规定,所以黑地域须超过183(1/4)子才算获胜。而少于这个数字就算失败。所谓黑胜几子、白胜几子就是根据这个规则来确定的。" p  C9 g7 C  b$ W, @1 Z

' g* X6 G6 t6 X6 J( ~0 \  @  上图中的形状,是为了便于“做棋”而把散落的图形整齐化,右侧做了四十个子,上方做了二十个子,左下方又做子二十个子,加起来共八十个子,那么除去白棋围空中的黑死子外,盘面剩下的黑子加上八十个做完的“空”,就是黑子的总数,这种方法,就是实战后或比赛后,所采用的计算胜负的方法。一般的民间对弈也采用这种方法计算胜负。0 k: S% y0 P! F: Q& G
# d6 n3 [1 y: O  e
  当然,初学者还不能掌握各种比赛规则所采用的计算胜负的方法,因为在比赛中(分先对局),各种方法对黑方先行的效率都要往回贴目,而这种贴目的形式都各有不同。比如中国围棋协会的规则和日本规则、台湾应氏规则都有不同之处,很大的分歧点是黑方先行后贴目的具体数字不同,这些都比较复杂,不便在此说明,读者只要大概明白就可以了。但有一个基本概念必须清楚,那便是要想取得对局的胜利,就必须占有全盘交叉点的一半以上,初学者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掌握。3 h8 U1 W# h1 D' m6 [

- `# m+ S/ P0 Y0 w4 z" q  围棋中如何吃子
. J5 O' ~9 p: R9 |
/ t9 ^) ^* u( Z: o* p$ c+ ~  图中角上的一子与它紧紧相领的有两个交叉点,所以它有两气。 边上的一子,与它紧紧相邻的有三个空交叉点,所以它有三气,中腹的一子,与它紧紧相邻的空交叉点有四个,所以它有四气。棋盘上单独一个棋子的气数不可能超过四气,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的棋子则不同了。3 y+ ~( g4 S% G1 q; f
- Y* J6 C4 A1 t: Z/ [) S
  如图,角上的二子,有三气,边上的两子有四气,中腹的两子有六气。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棋子的气数要受棋子在棋盘上位置的影响。位于中腹的棋子气数较多,边上和角上的棋子气数相对减少。由于“气”是棋子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气数少的棋子在将来双方交战中一旦受到包围,则容易处于被动,我们以后将详细介绍这一点。; I& E2 u0 u9 g% S

  ^* G3 B/ F0 X7 v4 n% b  在棋盘上相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棋子,它们的气数取决于棋子排列的形式和棋子所处的位置。如图三:图中上方中腹的四子有八气,接下来方形排列的四个子是八气,下面中腹的五个子是十气,下边上的五个子是六气。! W% D" E' Y$ N

1 B2 N% ^/ N8 ~) H, P' A" R% F  那么,下面中腹五子边上的A点为什么不算是棋子的气数呢?这是因为对于五个棋子来说:A点并没有与它们紧紧相邻,所以不能算成气数。
% x1 z3 F. D2 T* s& g5 ^8 W& z1 u" d
  围棋毕竟是两个人的对局,在行棋过程中双方所下的棋子并不是距离很远,彼此留出空交叉点给对方作“气”,而是相互接触,彼此围攻,这样一来“气”数的计算就变得复杂了。那么,被对方包围的棋子怎样算“气”呢?$ |! u1 }& V. G; |

( a# Z" c) {! i+ Z  图中上面的黑三子周围只有两个与它们紧紧相邻的空交叉点,所以只有两气。4 M1 V; D3 R! Z8 a4 b# ^

* c9 |% c) D' u1 X: g( b  图中间的黑四子周围有六个与它们紧紧相邻的空交叉点,所以它们有六气。& o. o, Z0 N5 ?7 u

+ G; F) ]6 D( g& N# m9 L5 R  再看图中下面的五个白子,与它们紧紧相邻的交叉点几乎全被黑方占有,只留有一个空位算成它们的“气” 数,这样,白五子的“气”数为一“气”。4 @$ Q* O( S3 M. n+ @4 E
- f. F4 o' t  d6 M+ J
  在对棋子的“气”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就可以学习如何“吃子”了。, i7 T0 l% r6 t0 B+ C2 l' D: A. J
4 N# {) X  S: T. @) G
  “吃子”作为围棋术语,也可称“提子”。在实战对局中,一方将另一方的一个或多个棋子紧紧包围,使其所有的气数被全部堵住(即其所有紧紧相邻的交叉点全部被占有),随后将无气的棋子从棋盘上拿掉,就叫“吃子”。
" |  V9 k, t9 U5 p
7 u4 ]7 Z" Y0 _) Y5 `  没有“气”的棋子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允许在棋盘上存在,一旦棋盘上的棋子处于无气状态,即可提掉。
' x6 i0 x% ?! I  s% ~; @& T% `9 c/ m
  图中的黑子不论是位于中腹、下边、还是左下角,它们都是没有“气”的子,都必须立即“提”出棋盘外。参考图就是棋子被提后所呈现的棋形。
: s& C! `! U# ^
3 |2 M5 b6 o) W+ o  没有“气”的棋子叫“死子”,也就是说,只有无“气”的“死子”才可以被提,棋盘上任何一个棋子,只要它还有一口“气”数,那它就依然可以放置在棋盘上。1 J4 d0 d% `" [- p& {5 d6 ~

' U( h7 a$ _8 s( n, q  当白1走过之后,黑一子仅余一口“气”,这时是不能将黑棋拿掉的,但白1却为提掉黑棋作了准备,只要白方下一着棋落在A位,那么黑一子即可被“提”。5 W1 G3 B" Z3 ^+ K2 U

: I( \; \1 Y( i7 D) b  在围棋中,我们把象白1这样的着子,即下子后把对方一子或若干棋子包围成仅剩一口“气”的状态,(如对方置之不理,再下一着即可将被围的棋子提取),称为“打”。通常也称为“打吃”。
0 ^0 j: r( p3 ~& a: C) ^$ ~
, `9 G5 Q) U: ^& F& h9 l  “打”与“吃”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为了更多地区分它们,请集中看几个例子:
) F* m/ _9 \+ t  g0 Y9 I. A( n0 C
- `: G/ G! f* S  “打”的例子7 e9 C* W0 U5 m) k. O

% `) Z) p5 E9 f9 {0 Z9 f  吃”的例子
8 @+ c- m% u2 C% l( o# P2 p) i2 x
  有两种特殊的情况需要说明;一是如果在一方下子后出现了双方都无气的情况时,要由刚下子的一方将对方的无气棋子提掉.
$ U1 l: U6 ^4 n1 \3 w5 C; I# P- m0 a" [* ?. }' d
  (1)图中的A位是黑白双方相争的要点,假若黑先放在A位,那么白三子将被提掉,见(2)图。反过来假若白先放在A位,则黑四子将被提掉。见(3)图,以上是黑白双方提子后的图形。: I( ?) Y$ B/ g$ ]" s9 a

. A  d3 }: \6 P) G  还有一种情况:对局的一方下过一手棋后并没有使对方的棋子被吃,反将自己的“气”数变为零,这时,行棋的一方要自动将自己无气的棋子提掉,然后该轮对方行棋(这是围棋规则的规定)。8 x5 a  J* {/ r5 ~4 [% s( u

5 s9 q9 ~- k7 C9 H6 W. W  (1)图的白棋就是这种情况。假若白方将棋行在A位,则须立即将无气的白子自动提出棋盘。(2)图这是白方行在A位的结果,此后轮黑方行棋,这种情况对于白方来说也可叫“自拔”。
4 E' S% n. {% j9 O& |' J
5 F& N8 r% i- o. V8 F, f" f  不能“下子”的地方& y" h3 u  d  D/ a3 z2 E* B( u

3 ]' Q( x1 z  G  t  围棋的规则规定有些地方是不能下子的,围棋术语也叫“禁着点”。那么,什么地方不让“下子”呢?由于各种规则的不同,这个问题较为复杂,而且还关系到劫材问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作为初学者只要明白什么地方不应该下子便可以了。
' A8 f+ z. C, N% s- H/ p$ r: d* F; m/ T- c
  凡是要下的棋子,周围没有气,又不能吃掉对方子的地方,都叫“禁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下在此处不产生任何意义,却反而吃亏的地方,都叫“禁着点”。( u5 M5 `( p- t# ?. F2 n- c
3 P; B7 M' {/ @- ?! K
  八个黑子围住中间的一个交叉点(A点),在这个交叉点上下黑子就可以,而下白子则不可以,A点就是“禁着点”。
- l* j: t6 O0 g' t" L- O
6 w& o) K1 g0 _  在A点上下白子可以,而下黑子则不行,因为要下的子周围没有使之而生存的“气”。
3 \( s5 @* T: F( ^$ t( F2 V- w
1 P- T2 |8 ~; x2 ~% S  A点白子不能下,下黑子可以吃掉白三子。+ p) M! S1 H  O4 }8 Z- U$ b7 ~0 }
! ?: \2 J6 _7 O* Q0 H5 l9 W, q
  此情况有些特别,黑方是不能下在A位的,这等于自杀或“自拔”,而白方下在A位,就可非常痛快地吃掉黑棋两个子。
6 e) P! x7 G0 I
" {* T0 G3 A% l5 a' `4 ~( @- v  所以说,“禁着点”是针对某一方来说的,等以后讲到“双活”的部分还要叙述,因为到那时,有的“交叉点”,谁也不能下,谁下谁吃亏。所谓“不能下”或“禁着点”的意义是相对的,作为对局的一方若在“禁着点”内下子,没有任何意义,或是吃亏或是受损。; H0 R* v, X2 n$ g6 Y( n

, |+ l# X$ E5 [4 P- h& V5 N  这又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个图形中虽超出了“不能下子的地方”的范围,但这个图形有讲解的必要。如图所示:B点若黑棋占领,白棋△五子就被吃掉了。所以B点是可以下子的。如果B点白棋占领,也是没有用的,黑方可以在A点把白方的所有棋子都吃掉,图五和图六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 j. n' g9 _$ T2 _; E- d$ c' k. `% l" q- F$ ]1 Z) q) M
  在上面两个图中,虽然可以下子,不是“禁着点”,但对白方来说下子是没有用处的,只能是越下死的越多。4 [! ~( p5 d2 G( o$ l) d
. j( C2 q: N8 ^/ [3 [' `
  “禁着点”的含义清楚之后,对图七就可以判断了。许多初学围棋的人都时常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即老是在别人提过自己的地方反复下子。% j( Q( A+ C. F* _9 S7 s; o/ ~
4 ]/ \; e8 t6 s0 f$ _5 d
  白方在x点的任何部位下子虽不违反围棋的规则,但都是错误的,都只能被黑方无条件地“歼灭”。
- B! f/ N. l% ?: _- y2 D" M. G$ U
/ ~0 g& Z% {! t" N1 V# m" \1 F  上面两图也是一样,这种地方黑棋的势力十分强大,而围棋又是黑白双方轮流下子,所以有许多初学围棋的人老是期待别人看不见,或自己连走几步,把对方吃掉,这是不可能的,在这几个图里,x点虽不是“禁着点”,但下子没有意义。/ n: ^$ K9 a6 F

1 H% A6 V- S% q1 C1 }+ C1 [  前面已经讲过,凡是要下子的地方,若周围既没有气,又不能吃掉对方的子,那么,这就是围棋规则所规定的“不能下子的地方”,但如果能吃掉对方的子,虽然周围没有“气”,也是可以下的,不但能下,而且是“好棋”。
& D4 h+ P! Y$ B  X
5 h: N. n/ o, o2 `! ]. j. d  若白方下在x点,虽然周围没有“气”,又都是黑子包围,但白方下在这里能吃掉黑方三个子,真是痛快淋漓的“好棋”。% Q; {; a% x% F! u4 T: v6 F
) @! o. B9 I$ b+ k5 s
  A点事关重大,这里非但不是“不能下子的地方”,而是双方必争的要点,A点被白方占领,黑方的五个黑子就被吃掉,假如被黑方占到A点,白方的三个白子,就被黑方吃掉。
" U: C5 c5 n' X; h" x# a. u" D! a3 T, u4 _. A- G  g/ O  |5 D
  这是黑方吃掉白方三子后的图形,在十一图后,黑方占到了A位,成功地完成了围歼白方的战斗预想。; w8 O6 V3 l6 h* \$ w' {

# B9 {: }3 H. e- T  白方占据了A点,也同样吃掉了黑方五个子,所以这种情形与“禁着点”不同,这些例子都是区别一般的吃子技术和“禁着点”的形状,特此说明。
* ]( f. r6 l5 S- N7 ~
$ v/ |% V; B5 d2 w5 I2 C$ g' c5 P  眼与活棋
5 X) _. K4 Z9 [; `
  n, d% }% J( @8 s  我们知道,棋子的“气”是棋子在棋盘上赖以生存的条件,一个子只要有气,就可以不被提去。一块棋假若有两个“眼”就能够永远在棋盘中生存、发展,属于这块棋的所有棋子都将作为“活子”对待。所以说,围棋艺术暗示着“生与死”的搏杀。
0 r. S9 d# _/ N- \- N% I4 Q+ g/ s5 g) L/ q# k  n. k
  什么是“眼”呢?“眼”是围棋术语之一,也称“真眼”“整眼”,是指由多个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空交叉点。9 `4 ]: I6 \+ ]
* H. u9 B0 A; A. L% G2 K$ z8 j- O
  角上的三颗棋子围住的空交叉点就是“眼”,左边上五个子围住的空交叉点和中腹七个子围住的空叉点都是“眼”。
/ m  B1 g( r3 i- Q9 j, g! I6 J1 g* i: e
  被围住的一个空交叉点都是“眼”被围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交叉点也叫“眼”。“眼”有大小之分,被围住的多个交叉点被称为“大眼”。$ [# n* `  @+ v# O9 |& R2 C0 a( q. `

; g, ?# e, `1 `, b  图中角上四子围成的两个空交叉点称为“一个眼”,上方中腹被围住的两个空交叉点和下边多个子围住的三个空交叉点都应该称为一个“眼”。4 d* N; ^* c. `) `
1 ^# w. c& l  i6 C& e
  在认识“眼”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一种被围住的空交叉点形状很象“眼”,但却不是“真眼”,如果仔细区分就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M8 c/ |1 z! z: f6 E1 M
( {3 R) M( _$ a: Y: W; y9 f& J
  角上的两个黑子围住的空交叉点看上去似“眼”,但却不能真正起到眼的作用,当白方行在A位“打吃”之后,黑方将要被吃也是这个道理。这样,空交叉点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图中的另一个例子中,A,B两点均没有黑子,那么,当白方将A、B两点完全占有时,C就不能称为“眼”了。
3 f! v0 t4 j+ `( j0 F/ V* G2 ?$ g" O: w1 }9 g3 q" W
  ,黑方眼形被白方占据要害之处后,“眼”便消失了。 我们把这种象“眼”而又不是“眼”的形状叫做“假眼”。
+ o4 t3 [* t# n0 o( V5 p7 }# k1 Z! C1 ~3 U# N" F
  “假眼”是迟早将消失的“眼”形,如图白1打,黑2接,眼形马上消失。
1 w( S7 x0 b5 s+ A$ n- _9 [- ~6 t% o
  由多个棋子连接组合在一起的一块棋,假若有了两个眼,就可称作“活棋”,“活棋”是永远不可能被提掉的棋。
. W9 {* t4 o% }+ A2 @% \0 T' @! e" _6 Q/ O+ h
  角上黑六个子围成A,B两眼,那么这黑六个子就是一块活棋,上方中腹十个子围成A,B两个眼,这块棋也是活棋。
( {( [0 `' D) X% M; Y
; i1 ^# m1 y5 D( M( l  在角上,仅需六个子就可以围成两个眼,在边上最少需八个子,而在中腹则最少需十个子才能做到两眼(如图)。
; w" Q/ ]0 O. b# ?. ^3 H3 e
' A7 J! V+ C2 \% _3 r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角上做眼所需子数量少,最易活棋,其次是边上,再次是中腹。我们既然明白了两个“眼”以上的棋是活棋,那么在实际对局中,应该怎样应用呢?
3 B( b6 q; G3 s, y$ c0 `1 f) U2 a. P
  被黑子围住的中间有三个相连的空交叉点。这是一个大眼。单纯的讲,这块棋的现状还不能说成是“活棋”,若想使它变成活棋,必须做成两个眼,或两个以上的眼。但是,怎样才能做成两个眼呢?9 F3 I3 i  Z* M7 L

. O$ W2 f2 y6 f: G( I  黑方必须在三个空交叉点的中间一点放一子使一个大眼变成两个眼,所放一子即黑1。7 `  @, a. x% V! l

$ }9 U0 U) a5 {& F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空交叉点组成的大眼一般可以做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眼。
# I, m/ ?  s& q: B6 d) ^) l+ n, @# q
  看上去,这是一个由七个空交叉点组成的大眼,假若黑方在A位下一子,这块棋变成了两个眼,假若按着在B位下一子,这块棋就成三个眼,假若再接着在C位下一子,这块棋则变成了四个眼。4 Y. T% U: V7 M( z, {% ^
6 J  K7 P9 z3 e  B+ x* B4 l' X
  在实战中,一定要注意作“眼”,把棋作成活棋,防止对方攻击,当然一块棋虽然“眼”多没有坏处,但仅做两个眼也就已经够了。
. k! k. A1 F: r
& c& `/ B! q) T: V! G  有些时候,已方做眼的要点如被对方抢占到,则变成了死棋,上图就是这样的例子,白方抢到了1位,这块棋只有一个眼,不是活棋。
4 a5 }5 h0 `6 q7 j2 b, c% d1 g' |1 m) ~3 h  v6 G8 t# l
  还有些时候,一块棋的“眼”很大,只要在“大眼”中某一处放一子即可使棋变成两个眼,即使置之不理,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如上图,被黑子围住的“大眼”共有五个空交叉点一字排开而成,假若不在其中的A,B,C某点做眼,对手也难以立即一下子把A、B、C、三点占领,就是白方占据A,B两点以后,黑方再于C位做眼也不迟,下图就是白A、B之后黑于C位做眼的图形,白两子不起什么威胁作用。
2 p' j% X! ?( B: l
9 c+ Z& E5 ^; Q( u5 ?$ o  在活棋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叫“双活”也称“共活”、“公活”,双方互围的棋子均无两个眼,形成彼此不能杀死对方的局面,双方都算活棋,称为“双活”。: s6 m% A4 R. ^7 Y

. x3 G+ X# B* ]3 Z! A5 {  在被围住的黑五子和白五子中间有两气,这两气叫“公气”任何一方假若先在公气落子,都将被对方杀死吃掉,双方都只能维持现状,共求生存。
" G5 f2 B$ P5 ?3 K0 ?/ d0 Y8 B  a6 T0 ?: D+ g# q
  这是共活的例子,被围的黑白双方都各有一个“眼”,中间有一口公气,谁先放进公气,谁将被对方吃掉,公活的例子除双活外,还有“三活”
: Z/ `& }* m1 d$ W5 T  F: |; @
0 d% I. y: H, {  被外面黑子包围的两块白棋和一块黑棋中,两块白棋都各有一个眼和一口公气,两块棋被两个黑子隔开,两口公气位于两个黑子的两边,从而形成三块棋对峙的局面。A、B两点是任何一方也不能着子处。这种情况称“三活”。
+ N6 E2 `+ s( [) [
* I" [) x3 d( p5 {! \- R4 A  基本活棋是大家目前必须掌握的,上图的形状叫“直四”,它和前面的一些例子是常见的活形。
( b" K9 g2 ]7 h" R+ E; n& }
" p0 ~6 N2 e& I. g' @, M  死棋
( [) B# M% ]: f  v( K- [4 e$ y& a9 \) p
  在围棋中,棋盘上的棋子有活棋和死棋之分,前一课讲了活棋,现在我们讲一讲死棋。; w2 E. u9 u; x( F+ P' q. P, I2 o

' n" b* ~6 B3 ]8 V' g3 T  所谓死棋就是在对局过程中的一方的一块棋被对方的棋子包围住,被围的棋没有两个眼以供作活,也就是说,棋盘上任何一块棋到最后迟早总是要被对方提掉或终局时拿掉的棋子,称这为死棋(见图). [8 E% D9 [% q$ H+ b2 j1 g: b

1 x+ J6 V3 z# l  图一中被白方包围的六个黑子没有两个以供活棋的“眼”位,所以是死棋。
/ M0 p8 S: x2 M$ u6 J# |0 x9 J# y. h7 a7 V2 y
  死棋可以出现在棋盘的任何一个地方。如上图的角上为死棋,下图的边上为死棋和图四的中腹为死棋。
+ b" S" J4 K: N1 |6 @) g
" W% j6 D5 Y& u+ o( C, n  在对局中出现死棋可以将其提掉,也可以不提,而到了终局后再把死棋从棋盘上拿掉,以计算胜负。棋盘上的死棋是先提掉还是待终局时拿掉要视情况而定。如不提掉对方被围的棋子便威胁到已方的生存或使对方被围的棋逃脱,则应提掉对方的死棋,反之,等终局时拿掉就可以了(见下图)。' y* W4 |; x( K; d8 f; i. i* \
$ b! d- Z  [) X7 G' P' `( D; v
  白棋围住的黑四子可不必提掉,因为白子没有危险。: f7 i# V1 L2 i( K4 t

% a! o5 {. C1 ^( v2 f  轮白先走,必须先提掉围住的黑四子,因为在白的包围圈外的黑四子对白棋吃黑四子有威胁,所以白方必须提掉黑的死棋。8 O, o/ V; q$ R9 R  T
1 j3 h% X, k' s; b9 P- @0 P- o
  什么是死棋?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死棋形式:6 j, p. B2 M2 F8 B) |  \5 \
0 K* y1 Z4 S' k8 t: u3 h
  、棋子在对方包围中没有活力,也就是没有气的棋子。而这些棋子在对局中已被对方提掉了。如图:被白包围的三个黑子周围没有气,被对方提掉了,所以黑三子是死棋。
) R  T  ~2 @" a. W1 N) G7 s  X2 F, |- _- h! m. u( P7 d
  虽然棋子在棋盘上还有活力,还有气,但却被对方的棋子全部包围住,在对方的包围圈内无法做成活棋,也就是说做不出两个眼。这样也是死棋的一种形式
2 `- e: U5 a* v! J. t
7 x, n3 f0 i7 k! k$ r" f  被白包围的黑四子还有活力,也就是还有气;但黑棋在白的包围中没有以供做活的两只眼,所以黑四子是死棋。4 E" }, y' t% f) l. u& |. T

9 U; _( A/ a2 G0 r9 }/ T8 E  还有一种被围棋子有活力有气, 也有一个眼位,但不能做出可以活棋的第二个眼,也是死棋的一种常见形式(如图)。$ f- @1 F9 s. K2 v! m) b4 n

% u' X2 g; L) @% R  被围的黑七子有一个眼位(A点),但在白方的包围圈中做不出第二个眼,所以黑七子是死棋。
, {0 g7 N6 L. }) h% L, y$ b" ^# [1 i
  还有一种形式,似乎有两个眼位,但实际上只有真实的一个眼或连一个真实的眼都没有(如下面2图)。
3 f  k, X: t9 n
  U9 v) ]4 E8 [0 z  被包围的黑棋只有一个真实的眼(A点),而另一只看似眼位却不是一个真实的眼位(B点)。所以这块被围的黑棋是死棋。4 K/ x, \1 Y' J. Z0 x; R
  k, _/ m9 ]2 Z/ o6 ~
  被包围的的黑棋看似有两个眼位(A)但实际上A点中可以下子,待B点的气都被白棋占后,A点就可以被白棋下子提去,黑死棋(见下图)。7 n; r7 Z1 Y; D
# K; P: Q, B6 ]% k5 K
  白棋1、3、5、7依次把黑棋提掉了。黑即使在白1打时在3位粘也无用,因为白7位再打时黑又全死了。后果见下图。: n( B) e- V3 i, E" B( N$ |( r

4 V* Q8 D+ U5 q2 q8 g; \0 P( i  即使黑棋2、4两手全粘,但黑十一子还是全死了。
+ \) J. G0 B+ w; i$ q" n
: \) h/ D4 c( b9 A  }4 d6 e  按照以上道理,即使有三个象11中A点那样的眼也无用,被对方紧气后一样是死棋2 }& e% O* {' P" N

4 H: V4 D. d  x1 F; i0 Q7 u# D0 L  而上面说的这些看似眼位,被对方围紧气后却可以提掉,对活棋不起作用的眼,叫做“假眼”。
$ T2 G! g  f* K
% n& u( G* ^7 ~( @: |, d1 g  假眼的含义就是由几个棋子围住的一个空交叉点,从表面上看象似眼位,但不起眼位的作用,即在对方紧气后,被围住的空交叉点双方均可下子,或由已方粘接,或被对方下子提掉。这样的空交叉点称之为假眼。
# ~* k- T% h. T2 ^4 v6 \4 s+ u; K) }2 V% R( S8 T! ^1 u# n# p
  假眼可以存在于角上、边上和中腹。角上的黑二子围成的交点,只要被白方占去1位,就是假眼。边上的黑三子围成的交叉点只要被白占去1、2两点中的任一点,都是假眼。中腹的黑四子围成的交叉点只要被白方占去1、2、3、4中的任何两点,都是假眼。9 V, I( u1 k9 L; V: |
; d  d% X& v; E) o% _7 d
  前面所讲的死棋的多种形式中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块棋包围住了两个交叉点,但只是一个眼位,所以也是死棋
( W4 D) w+ `  ~; `% V7 Q
% W1 Y% @( q' n; }& z; i6 _0 p1 V  为什么说它也是死棋呢?因为前面讲过这样眼中的交叉点白棋也可下子,依次下子在交叉点上就可以提掉白棋
  u+ _4 e& B1 S: }/ q' d4 W$ u6 L0 T# v' ^& u
  从上面三图就可以看出一块棋围住两个交叉点并非是两个眼,而要在棋盘上的两处分别围住的两个交叉点才是两个
; m! ]1 Y0 B+ W  ^, R8 R& Y" {/ K- H  r; |#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