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历史上的“茶圣”——陆羽

0
回复
48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9-5 11: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8 I# E) j( ^0 z% R1 O+ D! b' G$ L" O2 {) m8 Z* \0 F3 `1 g- z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 w% ?) `2 M: ?6 s+ f$ o- z; L
1 [% j0 K# D, j- V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苧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H) s  a- ?% ?/ r$ H

1 W! r! T& _  i8 Y- d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宴次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Y. J1 ^" U' _

6 v6 S( {9 f; ^; G& l# n' y/ k" F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薰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h8 y( |3 g8 k5 J0 g4 V
2 t  e4 T3 l- X6 t7 y# M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2 n5 y1 G' a, B& a( |

1 i2 ^( J1 N& b《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4 K1 h5 L& x7 X
. ~2 l1 H: _"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