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关于中国古代酒具发展的资料

0
回复
26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8-18 10: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酒具
+ I% g/ W! S- H9 X- d/ _' {$ |) H* [0 a) F6 B% Z" A+ m
中国古代酒具的发展
1 T( s; L+ i0 T8 H0 {2 s6 X$ f. @2 s& W5 @
  远古时代的酒器:
& \( ?9 r" I, ?% r% x7 F* B+ k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酿酒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应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C* p2 o( Q9 s; m
) P$ a8 y8 F8 k, @# I  J5 A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 P7 \; M0 V; T
7 L& q0 Y; Y/ }/ O9 r
  商周的青铜酒器:
% j: b: Y) E4 J; H- G: B: f! ^
, M) R: c8 |' K. G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l! s8 Y6 p2 Q5 k& s+ x6 H$ Y
$ C: {( P% {$ s, C
  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jia,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_% o0 ^8 h. ?- Q4 X

7 ^3 Z/ A( ]3 J1 Y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 t0 n5 s3 c  s! V
: K0 ^- h6 i2 p1 c9 B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q1 o* V+ \0 O4 }

% l' K' f3 }! f5 S3 G" `+ }  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 ^% {' n$ b" \) I. J) J+ Z
  m" N+ r$ h8 r# ^8 f8 o7 Q8 ?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汉代流行。
6 k# Q. V- @! V3 t' p  r
: D9 D( e2 c5 [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 b; Z3 ]  l; h0 X
, v# b# Q- M0 @, n# C7 T7 z" D  汉代的漆制酒器:+ A3 p8 u3 ]5 s: K( s

  o& E9 N, a8 k7 l8 x  商周以降,青铜酒器逐渐衰落,秦汉之际,在中国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类型。
, e2 }4 n) Z' ?
& C2 E$ g# X$ o3 J$ W$ D  M  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   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 K6 ~5 R; Z# k! _0 C7 ~
+ Y* B# p' E4 K6 r" H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 h& T/ O9 `4 l( w0 [

! Y2 B# t8 L  C: l' m  瓷制酒器:
' r7 ?' Q' h, D) {1 F: P; n1 a+ U
" \2 {9 ]% ~4 l/ h  瓷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出现了蒸馏酒。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其它酒器:6 p: i& h/ z$ z: D! q; ]) ?

) v% ~' K7 Q' R( j( a# k3 m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   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1 B/ `+ C1 S3 v! ?

1 e6 Z% d1 e. B# H, s2 b  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有一句名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现代已仿制成功。
' F" F1 Q( w% q. V6 M9 x" V" `
' Q3 J: m3 P" I, W, D  倒流壶:在陕西省博物馆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出品的倒流瓷壶。壶高19cm,腹径14.3cm,它的壶盖是虚设的,不能打开。在壶底中央有一小孔,壶底向上,酒从小孔注入。小孔与中心隔水管相通,而中心隔水管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当正置酒壶时,下孔不漏酒。壶嘴下也是隔水管,入酒时酒可不溢出。设计颇为巧妙。   鸳鸯转香壶:宋朝皇宫中所使用的壶。它能在一壶中倒出两种酒来。
' z. N* K' v  d" I8 R0 N; D) q% [
  九龙公道杯:产于宋代,上面是一只杯,杯中有一条雕刻而成的昂首向上的龙,酒具上绘有八条龙,故称九龙杯。下面是一块圆盘和空心的底座,斟酒时,如适度,滴酒不漏,如超过一定的限量,酒就会通过“龙身”的虹吸作用,将酒全部吸入底座,故称公道杯。% F1 z/ k) K* w: A" @  U5 T5 x% o

6 S4 P# {' {4 g  渎山大玉海:专门用于贮存酒的玉瓮,用整块杂色墨玉琢成,周长5米,四周雕有出没于波涛之中的海龙,海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重达3500公斤,可贮酒30石。据传这口大玉瓮是元始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公元1256年)从外地运来,置在琼华岛上,用来盛酒,宴赏功臣,现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园前团城。2 x( E: |6 I4 V. \: R2 S- F9 L* E! }
6 }, v4 R8 b6 I4 B4 f
陶制酒具4 x- d  [/ U  C4 b+ Y# g+ a

6 w9 i' Z* Q+ N' `4 d8 i0 }7 S
, i6 f% A4 z- r3 c2 J6 e
* v  u9 @# {9 B' U, l3 [  陶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向前大大推进丁一步。陶器是用陶土即单一或多种混合的灵机体作原料,利用陶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适合生活的容器,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各种器皿。根据陶器的颜色来分,泥制陶可以分成灰陶和红陶、黑陶或褐陶。以装饰来分,陶器又有素面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 j0 e0 B0 Q1 w3 T4 n/ \0 Y$ b0 H" B8 V1 \7 e7 b
  陶器的使用在新石器早期已比较普遍。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陶器的品种已相当发达。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习用的一些器皿,在当时多己出现。器物大致可分为饮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其中饮食和贮藏器就是最早的酒器。如距今五千至七于一百五十年的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中的杯、壶、瓶、瓮等,距今四干至七千三百年的大汶口文化中的肌形器、壶、矾、尊、高柄杯、单、单耳杯、高脚杯。
2 H6 i( \8 t8 R, c* W  f- B- h4 ~, q- h9 i% |
  大致到父权制确立的时代,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已能提多的剩余粮食酿酒,而人们的宗教观念业已形成,祭先祖鬼神都少不了酒,因而这一时期陶制酒器己成为陶器中的重品,且大多数器型种类是为后来青铜酒器的先河。青铜酒器爵、等器型无不以对应的陶酒器为原型,一般认为龙山文化是父权制的代表文化之一。龙山文化出土的斛,高柄杯、双耳单耳杯、瓷、暴 、杯、学、瓶等专用酒器的数额有明显增加。
( ]' i+ k7 }  H! ~% f, y' s" k% T8 S: y8 U+ n8 M* a
4 S: O0 I) e, B1 K

0 w" f& s- a: x  夏商时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奴隶制时代。奴隶主酗酒作乐,酒器大量盛行,陶制酒器器型已相当丰富。饮器有跳、杯、既器大量盛行,陶制酒器器型已相当丰富。饮器有肌、杯、单、爵、杯,盛器有壶、尊等。不过,陶制酒器在商代除了精美的白酒器外,一般是中小奴隶主贵族及民间使用,当时帝王和大奴隶主贵族使用的酒器主要是青铜酒器。+ s  w" L% b8 L

" X. ?; P6 W( R- D% I) q, [  西周时代陶制酒器因统治者严禁酗酒,出士数量明显减少,春秋战国继续了这一态势,不仅酒器器型种类显著减少,而且造型也粗糙简陋,质量日渐下降。不过,陶制酒器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仍然是历代广大贫困劳动者阶层者使用的主要酒器。8 x7 s* `5 L$ O) {4 U
" N$ C8 s/ p7 J, }. q! g
  S- V. X/ P" n, n
0 B. [0 F) P$ j. d4 d+ `: G, J
青铜制酒器(1)/ q/ K% l. w& S0 R0 f4 m
6 w# S$ y- M$ k/ Z" s2 M! l9 p* y
- `+ Y% L: r, ^( w3 I" b

4 W. N" h# n! V) I4 p+ `. n青铜制酒器(2)
+ `& D+ C  z) t/ m& g+ K, ~$ G( H' Z" L8 {

9 _. U4 `4 @) u6 d6 _+ |' K- a7 y$ b7 C2 [. ^
瓷制酒器2 L. Z' C+ d/ {  f: Y+ v! h

0 x' ~% G) |) k( Q& d3 Y. D; Y; W% T6 B6 }+ k

9 |3 b, t; ]" @; i, W  瓷器始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过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的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就有蒸馏酒。唐代就有了桌子,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的酒壶,有喙柄,既能盛酒,又能将酒注入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
# e. \; v1 {" {7 L- S5 F: H( H9 F% c/ R9 M. T! [& K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瓷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生了注子和酒碗的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用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流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具特色。清代的瓷制酒器则是以具有清代特色的珐琅彩、素之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制品为主。8 m2 @' Q; U2 ~; `$ Q7 ~
: X# i0 Q* Y, v0 T; {! t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名扬天下,灿烂辉煌的历史自隋唐以来名扬天下。米通瓷业立足于景德镇这一方热土,继承古老瓷都的优秀工艺,优选各种精制原材料,大胆引入现代文化元素,为当代名酒提供了最具文化气息的新型瓷制酒器。
2 m- @& ~+ c  p- w! ?- D4 n
% z- N6 c- T/ p* Y6 T
( U6 p( Z4 e$ H: W+ W# P+ t
% ?6 Z* J5 |1 e
6 n4 K$ |( p6 p0 D金银酒器
3 M, O; W$ s+ y5 s5 I4 s9 ^5 o2 @5 A+ Z3 b/ Z5 c

7 C) J& \; }* ?5 {
1 `6 z% b! n, Z0 s6 [# M. G6 M玉制酒器
6 D* ]/ j2 _8 h6 y9 N* K2 d) ^8 [9 V0 M& H+ a

6 |9 @4 K0 Z; @9 T- k$ g1 R' i& ?4 `: X0 ^* _  X3 ?5 r8 b
斝和卣
  V% v, B2 Z, H  S& c
: G" Z& @4 ?$ V. M; B酒器和水器7 v" I# X, T' J- V! B& I8 ?0 t6 i; J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酒器主要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大类。水器多用于盥洗,所以亦称为盥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种,器型不多,主要有盘、鉴。6 |$ ]( X4 Z0 D9 H
" ~2 \& n9 A3 X
斝和卣
9 F9 m  b, z: W5 e) d5 t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1 i0 q9 ?: }5 C+ ^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 O9 u, h( i( ?" t- g. h; c- d
" i3 B5 [0 ^7 L( _1 ^7 E1 @
" Y& k" _# W  \2 H1 q- j
8 `7 H8 _3 I! s
: x$ P, {, q; o青铜斝 商后期
* X" `- h: l  g
: y/ t, U8 X. _$ V$ ~$ [6 w7 A/ e& \
9 L/ `- |- N$ O: M- v
青铜方斝 商后期 高43·4厘米  W$ p' i+ Q$ P: ?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
/ L; V4 |$ h/ R8 R! S# U8 H) ~5 r3 K. N5 U7 y& p

9 M+ z# t3 N, e3 f' q( R! f' ]
青铜提梁卣 商 高41·5厘米
! D) [8 c6 ]4 y1 z  1994年山东膝州前掌大村出土。此器子母口,竖颈,圆腹,下部微鼓,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顶面饰涡纹。盖、腹和圈足均饰一条双身的龙。提梁饰龙纹,两侧穿系处各饰卷角羊首。器内有铭文“史”宇。此器出土时内盛透明液体,有可能是当时所贮的酒。
6 c5 v7 K0 |* B3 R" Z3 U+ |- F: U" U+ v4 H1 ^

0 V7 _' w9 \* d( M1 D
8 i5 J/ v( l! T2 G' `: x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高27·5厘米
2 s' Z* D0 c5 W/ U, ]  1976年陕西宝鸡出土。两件自造型相同,均为椭圆形,横置提梁,高沿盖,直口,深腹下垂,高圈足。梁两端置羊首。提梁饰龙纹,中部左右各设一牛首。整器纹饰均以细雷纹为地,所饰兽面纹的羊角大而高凸,角尖翘出器表。四条棱脊自盖至足。这一对自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1 x8 Q3 z+ E4 Y8 S4 z+ P7 T# Y0 w
) x9 w% C! G/ M: D+ M+ p

; \; T( w; ~! [( T7 E( L爵、角和觚$ z; p* B/ q' X4 r# ~$ W8 j
1 ]6 u; W) l4 }
爵,角和觚
9 E, Z( j5 U( m" }  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p" v; Y5 w) d% q3 [* I9 @1 r; v0 w  q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2 S/ C2 b; I: o0 k1 j& p3 B3 m
  觚,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L. m- h; c) h8 u

' f2 v5 S1 ?- Z7 i
! S6 u2 H/ n6 ?9 Q7 o, E* V4 D5 Z& o5 P3 x* }: ]' A. T* e" ~, K

2 [8 U& t5 [* |$ @1 j青铜角 商后期 高21·4厘米3 x* G3 R' `- h- r7 Z/ a/ A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口有两翼,呈凹弧形分离,两翼尾呈锐角深腹,一侧有鉴;卵形底,下有三棱形尖锥实心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等,两翼下饰三角纹、云雷纹作地,内有铭文“亚址”。殷墓随葬青铜酒器,-般以觚、爵相配,此墓无爵,代之以角,共出10件
$ h7 O! d5 t+ M7 Y9 V$ o# q- f
6 R$ G! n& H" D9 p) y* R4 d6 H, e' F. J" K
爵 商
' v, _9 V2 L. Z5 V
2 j4 T* d# B2 C" U/ {
+ e" F: e) `& h! U  I
- s6 X8 j  ^9 t觚 商  u, J; k! m* s$ ^6 _/ D4 t7 ]
  此器敞口,外撇,体较高,细长颈,圈足。其通体雕刻纹饰,侧附扉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W" W* y* r4 |' z, o
0 @; ^1 j3 `0 J
7 M- B* t& c3 Q; t4 h铜出戟花觚 清 高19厘米
. D0 d8 P) Z9 L+ [- ?- v& p  此器为清代仿作,敞口,粗腹,体较低,颇具商早期风格。然其颈蕉叶状纹,腹及底足饰纹繁碎,侧附扉棱,又有商晚期特征,不伦不类。与典型器相比亦显呆板,缺少神韵,仅为品析赏玩之用。0 ]& e  h+ S+ T" \% I( R8 `0 T: b
9 q4 n4 F/ g* E; G: [; j

6 t% n% d! q* O/ L方彝7 y+ p) m# `# [

0 Q1 @2 I& o, S" t& F5 R方彝
) h/ m- d5 R1 v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 r& |7 x6 b/ |1 {/ I' m
: s3 h( u3 x3 D8 y妇好及妇好墓. U9 H( @2 k% E
  妇好是商王武T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千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祖、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阀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    1976年墓葬发掘时保存完好,其中所出土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 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求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万面的宝贵资料。
5 N: k: ?5 E( c  c& P4 v1 V$ W) t5 {/ l& e! x, s( G  X

& b. R9 N% @) y7 i妇好偶方彝 商晚期 88.2X60X7.5厘米, k1 T9 t9 s2 Y/ L" H* f0 J
  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有盖,盖似屋顶形,顶两端置纽。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5 |5 l0 O4 z) h9 H; A! |0 D
) L/ a4 N7 ~& k" I6 W7 c( |
. W0 E# n- q8 @; a9 G' E  u, z

* R" k( n; l$ q9 s# o垂鳞纹铜方彝 春秋早期 32x28·4厘米
: J+ A( V5 U1 I! X# N  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 A; P5 x( E8 [' G8 J  @

; k& h: m" k$ v: t; ~& L& `: [* D
) O+ ]# l) |# o( Q; m4 W; Q, C% `6 f0 p" \" i! ~7 U

9 L) G9 a9 j" B, o) C7 B4 N+ i: e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B  Q- A. M* g% R( \8 A9 J
& P9 c9 Z) Q' r( {# w7 {
古代龙纹的鉴别
. Z. D1 M6 w4 w- C' V0 O' o9 n' m' \  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纹饰之一。从商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的变化形式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儿种:' e: B1 X% s. E5 R/ z: B" h
  一、爬行龙纹,即上述龙纹形象,和兽面纹一样,此种龙纹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盛行时代约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0 d: f: H' \! s. [8 n
  二、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h7 k5 ~, u% K6 N
  三、卷龙纹,龙的躯体作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居中,躯体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饰于盘的中心,见于商末周初,还有一种是龙的侧面形象盘卷成圆形,多见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簋、壶等器盖的圆形捉手内。
. r5 l$ k9 [3 G: Y4 t( j  四、双头龙纹,是一条龙体的两端各有一个戈头。多作斜角线构图,一个龙头在上,一个龙头在下,常见于西周及春秋早期。! U% z8 I/ ?$ }! W9 |
  五、交龙纹,即两条以上的龙体相互交缠盘绕,构图较为复杂,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9 Z) u/ ]9 c# s( @4 X0 @0 q" P# F* G8 X: O( `7 _. `
折觥 西周 高28·7厘米
- c1 Z8 _* S5 S- Q  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 M; j, p! v+ q$ O- i# c0 M( M8 D7 ?) Z8 \( z2 R+ }
龙纹觥 商后期 长24·1厘米3 A1 |3 X% D1 b) ]
  1959赁山西石楼花庄出土。此觥首部作龙头状,上铸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可作注酒之用,独显其妙。龙背作盖,上有纽状捉手,下承方形圈足。整器呈牛角状,造型奇特,为商代著名青铜器。
" ?+ z9 }* q' Q8 G* l4 R) }
% Z1 Y+ l/ a& F
; f1 O5 }. A0 ?$ }
. `: D! _- w8 G6 m2 G) o! ?  大型食器与水器。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也可见到,用途与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形为圆形,折肩,深腹,平底、双环耳或善耳。多数带盖,有底设三足的。器身多饰有春秋战国时流行的铜器纹样,亦有少数为素面。- K. z# F  W+ ~0 f% q. D

7 ^' G) }8 R! j# h' l7 q' a$ i- g3 O) `; z8 {0 i- a

+ ~0 X2 B& U/ h' f% ?" _$ w- S, p3 u7 L/ d0 o" E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 q, Q. f# A! s" A* V$ t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O- p: m# A/ l/ L1 u

5 c! W4 s- V4 E& q别具风格的青铜豕尊
- x+ T) n$ r9 r+ f0 u" d  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手工业兴盛,铸造了各种各样的牺尊,其中有一豕尊,风格别致,别具一格。此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 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该孔可能是用来贯穿绳索以便于搬迁之用的。器物外观上比胶逼真,有羽羽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细部结构都比较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猿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为倒立的纹,以云雷纹为地;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胶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豕为尊,在我国青铜牺尊中是相当罕见的,特别是这种纹饰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装饰性的豕尊。1 b2 }) y6 }( O' O. t+ U
% c& c- r8 T% @5 k0 v# Y
四羊尊 商周 58.3X52·4厘米
  ]/ S$ c  L5 Y. ^  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 B7 a7 v  E3 }% s. G; Y, }! A

8 P. L& y* v* ~$ V$ E
' P' R5 B5 W4 V4 S3 k铜饕餮龙纹尊 商 直径23厘米
# _6 u9 ]0 c7 f5 ^5 ^  此器为圆形,圆口外侈较大,长颈,腹外鼓,圈足。器的腹部饰有饕餮龙纹,纹饰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铜尊的典型特征。
% N( i) ^. P6 o7 v/ B, l7 Y; a3 C* R5 A( M& p: J  N" s1 |3 V
豕尊
7 [3 A6 P  ]" o. X1 e# u商晚期 40,72厘米
* C; K& W2 g9 o; g  此座豕尊由考古工作者于1981年在湖南湘潭发现。尊口呈椭圆形,位于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 @% _5 b) g0 T2 P7 U
# `8 `) r" m5 V7 F5 q. s
壶和钫
! A2 O# {0 p! g2 i
, I  J0 ~7 N& A5 e  _7 i- G壶和钫
' f, R0 O0 s" ^4 h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 z& J2 t7 }4 i4 A5 W& }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 a. i6 B8 O8 x$ U$ G- E) ^& P) W  z9 }4 _( Q2 @
3 h2 B7 g: Z2 X( l$ x! c1 Z% E" h
宴乐铜壶
: A! N1 x4 w0 s6 g* q; K1 @  战国此为战国时期著名青铜器。圆口,斜肩,鼓腹,圈足,侧附双且。壶身遍饰嵌错图案,纤细精美,结构严谨,有如在器表绘画一般。仅从其水陆政战纹饰中便可看出战国的布兵阵势,写实明细,开创了我国装饰艺术的先河,亦极具史料价值。
# {0 }* U3 S! e5 _  T3 e
- S% J4 u# |* ^) m4 }3 o! P
0 A8 G! \; J: R0 ^; i鎏金铜钫 汉 13.5X6厘米
. c) L8 q# O% i% {. A. f, E: e  此器形制简单实用,日臻生活化。器表鎏金,这种形式在汉代相当普遍,是不同于贴金、包金的新工艺,亦称“火镀全”,增加了青铜器富丽贵重之感,颇具审美情趣。
  t. d1 l$ u$ i/ `. N+ M
& C' v+ y2 e4 z2 s1 {
9 L* q* ^% F- H% E铜蛙形双系壶 清 高29·5厘米
7 [8 R  q5 Z4 {% e4 o  此器宽腹细嘴,底承圈足,肩负双系,器作蛙形,新颖独特,纹饰精细流畅,为清代佳品。3 l1 d% D& `6 y* a3 B" O5 T9 b; ?  c

' L* @5 c+ B- m$ T* r- z7 C/ [$ v罍和瓿
) z1 X/ W( u3 U/ C2 m% a4 R8 ^6 y! o$ n' H+ R! D
罍和瓿
* L4 x5 f+ Q& U0 J4 I) _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5 E2 C1 q( ~- U& Z4 k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 F: r4 b% n) y, k9 T' c0 \2 e; q  P$ w

4 L5 |( Y$ Y3 N' k4 c青铜瓿 商晚期
* n8 y: t) f2 q9 a# i( t  此瓶圆口,颈部饰有两道弦纹,鼓腹,高圈足,腹部饰长鼻兽面纹,双目凸出,其余部分辅饰雷纹。新的器型存在时间不长,约在商中期至晚期,发现数量也不多。! [- K) _+ Q1 b' m
) P; r, |# ~1 Y3 h0 r5 @( t/ ~4 d2 A

5 S; l  T4 F+ N: x+ o饕餮纹纹瓿 商后期 高42·5厘米9 L7 V2 o& N* L' Y- t
  湖南宁乡寨子山出土。器为圆体,有盖。通身遍饰饕餮纹,亦呈一定的变化:主纹底部加刻一层细纹,浮面则细刻阴线,形成三层纹饰,亦称“三层花”。整体效果比前期更为精致,颇具威严神秘之感。
0 x* D( ^8 ~* `4 T8 J, [, |: @- T& t3 Q% e$ U+ ^
5 Z' x, e/ _* I1 E5 p9 }

2 X2 @+ N7 L% u' n  e+ I0 x镶红铜龙纹罍 春秋 高45厘米
, a+ A8 H1 Y; h  C  此器口沿较短,有盖,广肩敛腹,上铸龙形双耳,下坠垂环为饰。形制略显轻盈,纹饰亦较清新。春秋时期全属细工充分发展,镶红铜等新工艺已甚为普遍。5 L$ G! N; C0 o) q9 Z( T
  X4 P& C, y4 _6 s, T
$ ^0 a/ ?% s7 S5 G' w0 B5 J

1 m& ^4 B) T+ ?( F7 p+ j( m2 w( A9 T  p- E9 E# x6 K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5 U/ h+ C" Y2 J+ V& j: w1 _1 S
' j% ]) {7 f3 Z$ I+ t$ A8 r秦汉青铜器
2 g& O2 b' i% |5 m. t; I  青铜器发展到秦汉以后,地位就显得没有商周时期重要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色也相对地减弱下来,这是因为铁器普遍使用后,铁制工具和武器逐渐代替铜制工具和武器。又由干礼制的不断衰落以及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青铜器也逐渐被漆器、瓷器所取代。尽管如此,青铜制品在秦汉以后仍被生产,不过它巳经完全转变到日常生活用器上去了。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一些器物做得十分美观精致,但出有许多铜器是素面厚胎。铜制品种类主要有鼎、壶、洗、铜镜、带钩、玺印、符节、货币、斗、熨斗、博山炉、灯等。此时的圆形壶称为钟,万形壶则称为钫。器铭文内容都很简里,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铜器的作坊名称以及铜镜和铜洗上面的舌语等。
* @9 n. A8 a0 G6 o5 j8 J9 W9 j( @0 R4 j* H5 a2 c, H
执把兽头盉 春秋 高17·7厘米
- P8 C) Y. \" D8 K  腹形扁圆,带盖,前铸曲形兽头流,下承四兽形足饱满,颇具时代特色
: ~* r8 V# ~# ?9 Y3 R% Q9 i3 A
' u3 ]# J' o  C" |7 z- m7 m6 ?9 A1 {提梁盉 春秋 高27·2厘米, N% A9 O# J: B# b1 ?- ?+ `
  此器为扁圆形腹,带盖,小口,带有弯曲提梁,并用环索与盖相连。
% w* n: |3 a0 E! s! ^3 O) F- D7 U( i  ?
铜嵌银丝盉 清 13X15厘米+ N2 v# d8 S2 x9 r+ V
  此器为商代风格,顶为平唇圆口,直流细长,侧附大弧形鉴,下铸三深袋状足,器形较高。器身通体光洁,以银丝嵌饰,工艺精湛,为清代佳作。
, U. p5 Y. k% a, F! W3 u( Z( S1 p  `5 |- v0 `3 a
& u1 U; S0 C9 A  |6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