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关于济公简介

0
回复
27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8-5 1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济公 (南宋高僧)
  O7 G( ^# @. z1 h
1 l- \) ^/ P- w" ~/ ~0 ]: Y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 {, f  A1 z7 e6 L: J4 g0 P" u6 l$ v! D: X& y
  人物生平编辑记载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别称月引流光。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着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又叫济颠和尚。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广为传诵。: e" A! z( W# V* q, C8 Y3 U: W

8 Q4 f! w6 d* o. p8 z* g/ S  济公画像济公简介">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 X' K; n" g& q1 u1 R$ }- a* _0 W* A8 ]/ L' w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C- _& S, Q: C# l
( z: Q7 D- p8 g* w/ D, ^  O) O1 f/ F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 y6 Z- i$ N: t3 ]) c# o+ y% Y
1 M( O, y4 |& f, |- [- b2 n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汉族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 y- Y6 x1 q3 _, X* S0 \, X- M2 Z/ Z; B, _" u; z% {
  济公简介">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着。”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 z/ L9 O  Q3 X- o- {
7 E0 s2 V. b! l8 h! [9 a. {  q  O/ ?  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佛道双修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5 f" w9 B$ b3 k8 g. L7 m: u! s! C* y. W- ]7 X
  济公简介">家族济公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虽不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 V/ e. i2 V

8 j" G! ?3 h' p& ~7 V- h  祖居编辑济公[1]  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E! q4 w6 i6 u8 u; k! y8 K
) @# f7 N, O/ U" f- u; g$ b+ U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
/ e/ {! O% @- X' l8 k; z' S0 n4 l' Y
  a/ K8 W  x# P( O' i  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着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
  W& t: L; x7 W# `, c+ a5 t0 |' B1 u6 c: h% d
  少年济公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 Z+ }+ _! A9 Q  l" u, [2 `+ p
' T/ O- m3 v' g5 d% f9 V
  圣训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0 }6 N- i7 D: m2 q9 A4 J

: W& K/ h& l! N, K; l9 e  人物特征外俗内仁济公简介">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辨是非。”. D1 H# R* n3 \7 t2 B7 m
3 ?5 e) X4 |! T1 Q  Q# |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往往超诣。中国台湾着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5 a* n' n' B& [# Y6 Y
( r# C2 b# H! \2 B* k0 e: h- a' U
  擅长诗文,医术高明。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然而时至今日,有几个人知道济公的诗作?至于医术,普通老百姓更是难以了解。! }/ l+ D1 x* t- k
  `5 {% t& K7 z
  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济公活佛”。
9 K5 ^, ~5 G  u" e* f0 L* U7 o, Y
# c+ r" C; N; r" J) M: h  济公简介">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汉族民间游侠的色彩。
$ X  }: T, d1 s
/ s1 H# i+ {9 R5 ?) m; h4 e  印光大师云: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下略)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复庞契贞书)
& G7 O, s' J. d- a2 `6 b, k
5 G8 _* S$ v; M) m( q  “须知传扬佛法之人,必须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见志公、济颠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济颠并未膺(yīng接受,承当)宏扬佛法之职,不过遇境逢缘,特为指示佛法之不思议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职者,万万不可学也。而且彼吃了死的,会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连原样的一片一块也吐不出,好妄学,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复杨树枝居士书四)3 {8 q( s7 P5 z( U
* w7 E1 B; \" u$ i
  济公简介">乐善好施济公自称“幼生宦室”。济公的师侄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说他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谥号和文,为李崇矩孙,济公高祖。其世系为:李崇矩——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缘)。该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宦,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着,名列《宋史》;三是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禅宗的着名居士。随着宋室南迁,李氏子孙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东天台,隐居于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宁村。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重,乐善好施。* R7 U' a& O, C; `/ i6 o: Q# L

- f& |* e8 B9 N+ o  不拘一格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6 E9 l% L) C' U' c7 ~/ o4 ^
9 S  ?9 |% g7 u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 [) B% G) I5 t, I9 ~2 f1 ~0 P: _( [9 O6 Q9 \: j  G! w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G2 L" D+ v# f2 W: U
' \2 T/ @" j4 K: t7 y
  印光大师对济公为何喝酒吃肉开示:人们在看了《济公传》后,留下一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都没有说出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误解的济公活佛慈悲济世的好意与善意。本人才疏学浅,难以承担说明的重任,还是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吧,供诸位师兄与来我博客的善男信女详知。阿弥陀佛。" \, M( z" M' Q
4 [% W8 }- H2 X6 d
  济公雕像济公简介">“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
0 J! \4 {3 }5 K) \
! m' n. B# z+ s. x7 M4 k  大家可以看《醉菩提》一书。9 Q9 I! V, O8 k2 t/ B3 V

' l2 Y2 Q' F# a5 H" k  济公的徒弟济公有四个徒弟,长徒是收服的妖怪,法名悟禅.次徒是道士改投的,名孙道全,还有两个人也叫他做师傅,名字分别是雷鸣和陈亮。4 _1 K( D) }" z# e

& R$ _9 P$ o& Y6 U, |  相关诗词编辑题墨竹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 H0 I( b' w% ~8 J" h! M
7 @# T4 z4 _, C) K7 v  好似葛陂龙化后,却留清影在虚堂。
+ d& U+ K$ w$ I3 y/ T
' \* S  e& [2 F; y0 w  题大悲像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
" Y0 p6 ]4 p: f# ~" s: i6 U! {+ R4 G% h: Q5 y
  既是名为观自在,何须拈弄几多般。/ q4 \/ c$ @0 z, v3 G- d
; H! l! n& _& p5 i# V
  题大佛半身像背倚寒岩,面如满月。
% ?8 F4 {- ]9 v* ?/ ?9 V% {- J2 M
. g8 j+ Q  O9 S" l  尽大地人,只见半截。
" l* U8 s9 E& Z7 a" u) P2 ]- d% L+ _; o7 [
  题粗斋小黄碗内几星麸,半是酸齑半是瓠。
+ B% x8 w9 J. J) d& m5 o5 u: m. r" c
  誓不出生违佛教,出生之后碗中无。5 I2 {5 q. g7 x
0 C0 Q5 n( _: ~' u# B
  临江仙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
" |4 H2 g2 I- `) Z; D. g; K9 \
8 \- m/ L0 A/ H4 L8 z# C8 ^, U8 l! f  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 p/ f& {( X- o1 T; f  }6 R, d* m& |+ E9 q) n, j. J
  绝句(四首)' `: P) K5 C7 i# Y( r: t+ V" X8 L

3 G: y. X+ U4 G3 t5 ]1 k  (其一)$ R# e4 C7 j+ l' R- J+ T6 I
* E4 M0 T. }6 q& V( O! \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4 Z' f; K* w& P0 W6 }4 s4 l
1 t3 X# T1 B' K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Z# G0 j3 j1 z/ S9 C9 Z

3 ~% e" l3 ?+ n: N  (其二)& d/ l7 {# }% ?: c

, P5 v; a2 d) e6 i% Y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
2 k" L1 @9 L! W1 ?; D
' P' b$ f) r# o6 A9 Q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 M$ g& B! j4 Y9 {4 M9 j) t3 T9 [# W1 S3 W9 A( }: I
  (其三)% w0 H1 A+ z  Z7 g" V$ Y4 x4 O* B
8 V+ V) p  h  j( w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a. Z% l2 z& ~; M* o- ~- B: q7 Q
+ a3 j* S8 g( c- ?( I! t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3 y& j5 z( ^8 J" F& f+ _2 R
5 V. Q- p# W0 ^; n
  (其四)
7 ?8 @4 e% B0 c' h4 s2 ~0 c
; t4 I6 C* ^  ~( E) k( V1 Q0 V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
, q  A6 X, z1 i9 f" J4 Y
3 u1 A; c  m! |' W" _& V- c6 h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8 a) N1 @3 U* ~9 I2 P) L) E  w% W# n

2 d$ u; B8 _  P# l) v' [1 Q$ q  湖山有感山如骨,水如眼,日逞美人颜色;花如笑,鸟如歌,时展才子风流。虽有情牵绊人,而水绿山青,依然自在。即无意断送我,如鸟啼花落,去也难留。阅历过许多香车宝马,消磨了无数公子王孙。画舫笙歌,何异浮云过眼;红楼舞袖,无非水上浮鸥。他人久住,得趣已多;老僧暂来,兴复不浅。你既丢开,我又何须。立在此,只道身闲;看将去,早已眼倦。咦,非老僧爱山水。盖为看于见,不如看于不见。
" J+ g+ J4 p+ D" S; Z& A. _; ^( }2 d. N& ~! M/ W* O
  游洞霄宫平明发余杭,扁舟溯清流。
4 |% d; {, Q% L
+ O9 H/ h/ l* s  登岸五六里,小径穿林丘。
$ X: Y6 U! ]' U) |$ j8 a7 s
& v0 l1 \& \$ f: T8 T. F% V4 q  奇峰耸天柱,九锁岩谷幽。( T* q  O; m  N8 X. ?
) v6 h( Q- h$ M: M; V
  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0 Y7 J' e, u  F, |0 @

; f9 B' d. I# k" [2 [) ^8 H$ o  入门气象雄,金碧欺两眸。
9 E! `8 W/ k& v+ |( ?# z' g. [/ |4 E) Y) o: K9 P
  弹棋古松下,啼鸟声相酬。6 D. ~4 ]$ D  W( k. n) j5 f1 g: O

; I) W% t3 E6 N8 p  羽衣读黄庭,内景宜自修。
, W* w+ K' D8 _1 B
9 F' j, F, P" \: x  蓬莱隔弱水,九转即可求。
/ Y; I  l: }: p$ C4 K9 w
1 a! Z6 l1 v" O5 q4 m+ }+ ?  坡翁昔赋诗,刻石纪旧游。
8 A/ y9 x- }; B; p+ p  L3 M. F8 R% i3 N( i3 p$ O- ~
  溪山增伟观,万古传不休。
. b$ ?0 o  X& H& h8 u
, S# n3 ~: q& Z2 Q5 L; n7 S  我来吊陈迹,枯肠怯冥搜。4 \2 i! |/ R( M0 V# I
+ w1 J! C( m1 F$ g, U
  执炬入大涤,襟袖寒飕飕。
& c4 C" c$ a$ B5 D; [) A* L+ a! h/ N+ _& v) O% O' z. W
  悬崖石乳滴,千岁无人收。& x0 f' M9 l$ ?9 B! r
$ u/ x3 T. _1 v
  樵夫指岩窟,此处通龙湫。$ E' ]! x1 q2 V" W3 ~) S6 f4 B* }

6 C$ Z( A% B" x/ c4 F  X7 u  方期过东洞,红日惊西投。
$ s" T& `' k+ @( \2 N( G
0 v* z* |& }9 h2 b! u  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鹤愁。8 ?0 g- w# n: R

$ L. _5 Y* z- G, H- S! T  酒楼细吟(其一)
; _! a% w3 Q% y  P$ |( n5 Z8 F1 Y( n6 e
  惯会饕斋觅主人,身边零钞没分文。
2 Z+ T+ _0 c$ \$ ^
) w2 d; Q6 |( }  q* x, X  谁知撞见真经纪,不遇檀那怎脱身。) I: t& J6 V/ `0 f
" K) G0 |, J" _/ T8 `( x2 W6 q
  (其二)
% ?( i6 s) `3 J9 ~9 p4 d
8 A  ]+ Z0 e; j$ [6 Q  平生只爱呷黄汤,数日无钱买得尝。6 k/ t/ a$ n0 I' ^1 _& ~
8 p3 I( ~$ L2 G0 U% j
  今幸见君君莫阻,再求几碗润枯肠。+ a0 E* E; {0 F6 s8 ?7 [
' }. O. d6 m# w6 R( q" ?: w
  (其三)( J% a+ D2 K& Q4 G* k
# Y8 S! C& r; }0 j2 g  t- }7 v
  昔日曾闻李谪仙,饮酒一斗诗百篇。* E. O! t4 Q5 r8 Y9 z& I

' m4 {6 B  \! C$ o. Q1 }- x  感君慨赐无悭吝,贫衲何尝出口涎。
1 k) F6 O- |" |1 C4 v, s# {% k" t( J4 _9 I4 P
  (其四), f8 x$ u& x  R% ?' T) u% p

6 r# j8 W/ Q' k' Y3 d/ p, E  自来酒量无拘管,惟有穷坑填不满。8 d* i& d8 ^; [3 k/ `. Y1 ]
1 q/ q; K/ I2 \4 T& ?3 f- t
  要同毕卓卧缸边,告君再觅三十碗。
! Q4 Z$ A% I, I) R9 ?" i1 w: L" Z! T2 M: o# X) Z2 `/ @' F
  清早饮酒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 Y. G7 i* S0 I8 J" |2 E' t; g' U) L8 ^* S
  清早若无三碗酒。怎禁门外朔风寒。  J9 {) H5 Z# @! R

' W2 ?8 n; _% S& d: R, ~  题洗马池昔日曾闻洗马池,悠然此景在西溪。( B% \# w6 O, n" z% l3 @

/ A# Y% m* @2 x- J/ [  风生水面波纹细,日上堤边树影低。
& C% }1 I, j+ H! e( A7 z/ ^+ @6 w- }7 e
  水底青天沉翡翠,波中明月浸琉璃。  c+ r7 o2 [) S2 Z

  c5 b8 q2 [& O/ [8 ^( d  N  何如花下退朝去,喜看鸳鸯戏石矶。
% p/ l2 O% c1 C/ C0 Q1 Y+ Z. ]6 H- v8 y$ t6 j7 M& Q- o
  劝人失物莫悔哑吃黄瓜苦自知,将丝就纵落人机。& S7 Z7 J/ ^% h: ~) f( Y  {

1 t' C$ V6 A7 Z$ J5 F4 g8 X  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着鬼迷。
: @4 i, p- Q5 }9 V! j7 P/ {9 y& A, }, V) \0 r" s, j
  贼去关门无物了,病深服药请医迟。% B3 r/ x# M; Q: G
* Q$ v* K9 i1 c/ ?
  竹筒种火空长炭,夜半描龙画向谁。
3 _- f/ X0 T' |0 L( _" [& U8 F2 }: ?, U* M, j
  止伐灵隐寺松亭亭百尺接天高,曾与山僧作故交。' [: [, l! A( }
. l8 v6 f) F: _/ W
  满望枝柯千载茂,可怜刀斧一齐抛。
% ?; w- Z$ ]/ T4 s- u/ V
% l. Z2 m& s4 `" ^8 l  窗前不睹龙蛇影,耳畔无闻风雨号。
, C) {+ o9 K+ a, T5 Z
# t) X8 d4 @3 m* ~0 L  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回不见旧时巢。
6 v! l$ L' w# A: H2 A0 X* A5 ~0 G) V* l/ x9 f
  火烧净慈寺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
" R/ Z/ w& F' }$ L
  H# }  R1 R- ], `9 T" t, T  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
! i" d+ ~: {$ c: x# Q3 s) Q9 ^- m. x7 F* U
  济公简介">下棋游本昌济公游本昌济公 (7张)6 e9 P5 }6 K/ K/ v! ?, d

) P1 k9 O3 g6 d1 E" q' q  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静悄悄向竹坞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摆定机关,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国手,谩说神仙。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纵横在我,敲磕由他。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
* [  {# n9 N) I6 w* I# V3 P# N
7 m0 J* d) m1 l! Q; p; p  噫!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 i' S) W& s2 x- y, W: u

+ |$ n4 e1 _+ m& u' a  雨伞一竿翠竹,独力支撑。几幅油皮,四围遮盖。摩破时,条条有眼;联络处,节节皆穿。虽曰假合,不异生成。漫道打开有时,放下担当云雨。饶他瓮泻盆倾下,别造晴乾,借此权为不漏天。9 ]3 a$ ]( ^, Z( L

0 I8 B# a. [: P0 N  a+ c  嘲灵隐寺印铁牛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今却被铁牛闩。
) ]% v# J, w3 M1 J+ e$ H
; ^5 L1 x% q, ?# {  蹄中有漏难耕种,鼻孔撩天不受穿。& ?- a( f: R9 X# h

" U% @7 u0 i# m! U3 E0 ?" N+ G  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
1 d/ d$ N! S  p: @3 Z! J0 m& z5 R" `" Y4 _' L2 I
  冷泉有水无鸥鹭,空使留名在世间。
& x2 O& B( Z. t6 Z# b
. Z) n3 Z8 F, a  神子赞远看不是,近看不像,费尽许多功夫,画出这般模样。两只帚眉,但能扫愁;一张大口,只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脚;未曾老,渐渐白头。有色无心,有染无着。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害风魔。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有一日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
" c3 H' _# v) f3 Q; Z5 l: g. s/ A( H6 ^7 ~" Z  @% h
  鹧鸪天·瘗促织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 S# ^4 Y1 U1 ^3 Z( J
( n$ K" S+ q9 I* _2 K9 g
  只因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
: v0 j" U7 ^# G: \
8 X1 u( c9 n" W! l& l% k0 X1 ?) }* Y' P  休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 `8 J; q, E# T: @! i( |% ]

) }( x$ U4 g( r4 K* t7 J' w  昨宵忽值严霜降,好似南柯梦一场。
9 R! @8 y/ o# W) j
. d( g8 q. f5 j0 g0 K  济公简介">致少林长老书伏以焚修度日,终是凡情;开创补天,方称圣手。虽世事有成必毁,但天道无往不还。痛净慈不幸,净扫三千;悲德辉长辞,忽空四大。遂致菩提树下,法象侵凋;般若声中,宗风冷落。僧归月冷,往往来来,如惊栖之鸟;人出山空,零零落落,如吹断之云。鼓声已失,何以增我佛之辉;衣食渐难,大要出如来之丑。欲再成庄严胜地,须仰仗本色高人。4 D' |) o9 m/ T; o* @$ |1 L. J+ X

  \. X  m% G7 C% q/ S" i  恭唯少林大和尚,行高六祖,德庇十方;施佛教之铃鎚,展僧人之鼻孔。是以不辞千里,通其大众之诚。敬致一函,求作禅林之主。若蒙允诺,瓦砾吐金碧之辉;倘发慈悲,荆棘现丛林之色。大小皆面皮,休负诸山之望;近远悉舟车,休辞一水之劳。慧日峰前,识破山佥崖之句;南屏山畔,愿金灵隐之光。伫望现身,无劳牵鼻。
& S: b( A6 H+ s* D/ [( j8 f' p
  寄少林和尚愚徒道济稽首焚香致书于少林大和尚法坐下:窃以水流云散,容易别离;路远途遥,急难会面。嗟世事之无常,痛人生之莫定。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目今桂子香浓,黄花色胜;城中车马平安,湖上风光无恙。我师忙里担当,闲中消受。无量无边,常清常净。拜致殷勤,伏惟保重。8 V% z8 E# X, F2 {$ J
! W, {# ?% E0 L9 W; Z
  济不慧,钻开地孔,推倒铁门;针尖眼里走得出来,芥菜子中寻条路去。幸我师慈悲,不嗔不怪。烦老天宽大,容逋容逃。故折了锡仗,不怕上高平低;被却草鞋,管甚拖泥带水。光着头,风不吹、雨不洒,何须竹笠;赤着体,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不募化,为无饥渴;懒庄严,因乏皮毛。万重寻声救苦,当行则行;一时懒动雀剿,要住即住。塞旁明,久非左道;由正路,已到西天。一脚踢倒朱山,全无挂碍;双手劈开金锁,殊觉逍遥。
  A0 w! D/ R! n& F/ q4 b8 z. C1 l9 F. N  g4 A: n- z
  便寄月一之书,少达再生之好。虽成新梦,犹是故人。长啸三声,万山黄叶落;回头一望,千派碧泉流。尚有欲言,不能违反。乞传与南北两山,常叫花红柳绿;为我报东西诸寺,急须鼓打钟敲。情长难尽,枯短不宣。
# G( ]& t/ M+ k2 k( Y
$ I) m4 x/ w( C% {( j, Q, e9 r) R  西归口颂健,健,健,何足羡?止不过要在人前扯门面。吾闻水要流干,山要崩陷,岂有血肉之躯,支撑六十年而不变?棱棱的瘦骨几根,瘪瘪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燕,使他安闲。又何苦忍饥寒,奔道路,将他作贱?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有;且酸的酸,咸的咸,人情已厌。梦醒了,虽一刻也难留;看破了,纵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瞒着人,悄悄去静里自寻欢;索强似活现世,哄哄的动中讨埋怨。灵光既欲随阴阳,在天地间虚行;则精神自不肯随尘凡,为皮囊作楦。急思归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来,实自家之情愿。咦,大雪来,烈日去,冷与暖,弟子已知。瓶干矣,瓮竭矣!醉与醒,请老师勿劝。2 s. \" z6 s* t( n) l( k. r

* B& z/ n& |  C5 U9 m2 R) m  颂付沈万法道看不着,错认竹篱为木杓。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夫重睁醉眼看。记得面门当一箭,至今犹自骨皮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到天台走一番。
. j$ d2 c. s7 c
- _. |- B- H2 r- m  济公简介">自述南屏山净慈寺书记僧道济,幼生宦室,长入空门,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语具辨才。理参无上,妙用不穷。云居罗汉,唯有点头;秦州石佛,自难夸口。卖响卜也吃得饭,打口鼓侭觅得钱。倔强赛过德州人,跷蹊压倒天下汉。尼姑寺里讲禅机,人俱笑我颠倒;娼妓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风狂。唱小词,声声般若;饮美酒,碗碗曹溪。坐不过,禅床上翻筋斗;戒难持,钵盂内供养屠儿。袈裟当于卢妇,尽知好酒颠僧;禅仗打倒庞婆,共道风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头;忙碌碌,的无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难逞。请看佛面,稍动慈悲;拿出人心,从宽发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实。
3 ~* H2 x3 d3 r1 u
# u8 ]) c6 y+ @4 u  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