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来说,事情发生得愈早,给人们的印象愈模糊。上个月的事总不如本月的清晰,童年时代的不如青年时代的记得牢靠。正如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刚转身而去的时候,衣服、头发以至鞋子,都清清楚楚在你眼里,走得越远,背影越模糊,到了视界的尽头,只剩下一个黑点,最终全部消失,无影无踪。
5 N+ A9 r7 _% a( l, r6 f; ?7 u- h8 q- P4 X$ k7 g$ ~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则恰好相反,越古老的越清晰。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一个极典型的注脚。
4 A9 }( H e+ v3 }' h1 X" u
3 G0 e+ c4 w6 l9 @# F5 Q( K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D- g% V9 T" Q" k$ \
! a9 W( H( L$ J) T' F* c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0 ~8 f0 d. k2 _% S+ _- B0 [
4 ~3 z% c9 Q5 R2 U& g/ x% ~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Q; o* F0 y) @: S4 k |
, ~' Q) E( H# j3 r. Y) C. W% d 《荀子·大略》载:
. W( d/ D1 E1 K* Y7 Y/ N1 I0 q# j, Z) b% y: @* _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T- R" y* z# a4 T5 q7 Z/ O/ A
% C) \2 U& u9 p" U$ P. k4 Y/ h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0 P* n& R% B; k3 C2 c# b# c! `. e% Y
8 I" C! e6 A+ J! Y, H3 D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云:
" ~7 L. t! o6 ?
5 b: P7 Z+ ?4 h9 q8 s4 v 昔者,顔叔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顔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釐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壊,妇人趋而託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学栁下恵者,未有似于是也。”
5 i1 Y: \$ S: u: U7 d
6 w' s8 o9 X/ O* p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O1 p3 O' v9 z f2 m2 Z
5 d C. W5 i9 m2 y1 j1 S* R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s9 b S; G& D( [! D
$ i" H/ M& K4 z e7 c! \# w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 `& K, I0 {. I. y% A$ i# X. A: ~/ f1 i1 L, q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8 R$ X2 [6 i. G% D% }# d( T/ V
- X; ~* P* X9 }2 r& ]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 r; Z( e) M: ^/ y* r
! ]2 @! Y9 B9 c 元明去春秋时期,已经有一千六七百年,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才完全成型,能不让人奇怪么?因此,这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3 q5 B, H. T, S
" a0 r6 d7 a! Q4 k) ?8 S( L$ @- g
首先,事情的本身有太多的疑点。. }7 H& g& i. j3 \4 y# {
; u* A8 f. R8 x" n% n8 o 我们纵使不从柳老先生的生理角度来理解,换个角度想一想:假使真有其事,又是谁传出来的?只有两种可能。
; s2 E% F& D$ j9 N' u+ j+ a$ {% Q7 ~6 {$ D5 @8 a. l7 x+ ]
一种是,那女子说的。但是,可能吗?一个女子能够大大方方躺在一个陌生男人怀里过上一夜,然后还惟恐天下不乱地大事宣扬?# I$ h! d& `9 g' ^) N9 J9 F
. j8 k7 x: K7 ]
另一种可能是,柳下惠自己说的。如果真的如此,这个柳老夫子也就够无耻的了。这不是要坏别人的名节吗?4 b% M X- e0 c* ~' z
% O/ `4 M) I/ b. n: k% F
其次,假如柳下惠真有坐怀不乱的事,为什么在发生之初,世界上没见传播,直到汉朝才有人知道一点点,元明时人才完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呢?5 J% I. K$ N( d* [$ b
0 K3 s1 V2 k$ g7 s$ ?( F5 H/ N2 |
是元明时期出土了大量文物,才让胡炳文、陶宗仪得窥故事全豹么?明显不是。纵使有文物出现,也展现不了坐怀不乱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个解释:胡炳文、陶宗仪等人在撒谎!
5 X9 e& l% j q, |7 c. q3 R: U! B+ s8 q2 ~# M, p/ \ M, h+ v' y
大家知道,宋明时期,是我国理学盛行的时期,号召“存天理,灭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亲,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了给这种理论树立典型,找当时人不可能,谁不了解谁啊?于是,就只好乞灵于古代,而让这神经病一般的行为附丽到谁身上好?春秋时的柳下惠是合适人选。一、年代久远,谁也无法考证。二、他曾经为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极力推崇。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圣人推崇的人物,就是发生了这样不合常情的事,大家容易接受。
/ G+ | m. e: G: c4 d% r: @
) N# V& l% Z, J; F) H1 s) m 据此推断,坐怀不乱只不过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丽的谎言,是为了某种观念服务而派生的神话!. D9 y8 S, H K; m$ \* |5 e
+ D5 N) X4 g$ r+ N- P 浮名宁愿相信坐怀不乱的另一种解释:某年夏,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刚踏进门槛,忽见一裸女正在里面拧衣,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而不是猴急地冲上前去强行云雨之事。
9 F% ? O# n O
8 j& u9 B b! k8 h$ ]& }3 G9 C 可是这样的故事表现的仅仅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无关。如果这就伟大了,那么,满世界的人都伟大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的绝大多人在海滨浴场,见多了一丝不挂的裸女,没见谁会奋勇上前,学襄王赴巫山云雨之会。
7 A T7 H2 {, n0 d! y9 b0 a, N1 P# u+ l%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