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玄:后汉书记载,有三个人绑架了他十岁的儿子,上门勒索钱财,桥玄不给,官兵赶来后怕伤到他儿子不敢动手,桥玄自己反而“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这是一个不爱儿子的反面典型,但桥玄并不是舍不得那点钱,而是不肯滋长盗匪的气焰。桥玄请朝庭公告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此后再没人敢冒险绑票,不得不说是桥玄的功劳。2 \- w6 [" l8 A- ] G3 \1 `/ j
1 X, I I; D1 }$ x+ }6 h
郑玄: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到老的时候郑玄写了一篇饱含亲情的“戒子书”,对这个儿子期望很高,但不久这个独子郑益恩为了救孔融,被黄巾杀死,可想而知老郑玄心中的悲痛。) }9 l, | U t& Y
8 H$ P, V) {' w$ h' R “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郑玄《诫子书》
# h @5 O E, s
/ [5 p5 }- O ?" A$ r0 {$ j6 Y 董卓:《三国志.司马朗》记载,董卓之乱,司马朗准备带家人逃离洛阳,被人抓起来,董卓看着年轻的司马朗,叹道:“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董卓对早夭儿子那痛彻心扉的思念。假如董卓的儿子里有一个能活到献帝的年代,还会与吕布“誓为父子”吗?历史或许会就此改变吧。: V$ u* b, s5 m1 S8 K+ X$ `. o
# s# r1 W& Y% v4 G- d 孔融:《杂诗》第二首,写其丧子之痛,近乎口语,直抒胸臆,尤其感人。) f1 n1 j* Y+ a$ N1 {$ Q
( T0 a0 Y" H5 r+ s) `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 Z9 ]5 i* s2 l# @1 {
. N, e0 Q; r+ H6 x D9 E: {1 P 刘焉:费尽心机,历经艰辛,终于在益州成为土皇帝,本可以安享晚年,却因与马腾联手攻李傕,兵败失去了刘范、刘诞两个儿子,“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因丧子而发病,可见其痛,而这两个儿子如果活着,益州恐怕又是一番景象了。
( o1 [1 w r- @1 b/ y: ^/ U& J+ }3 _1 J1 r' ^2 `! E
曹操:长子曹昂之死,不独曹操心痛,把曹昂养大的丁夫人更是伤心过度,“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因此被曹操赶回家,本是想让她服软,结果却再也劝不回来了,“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0 \+ I. {$ G9 x% T6 n
" B/ B# m2 v* k: h7 { 其实曹操自己的悲伤恐怕并不亚于丁夫人,“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到了下面,曹昂问我妈妈在哪,我怎么答他啊?)看了《魏略》这两段记录,曹操完全跟百姓家的丈夫和父亲没有两样啊。
& }+ X5 V! @' Q
& ~" f* I5 d5 ~' t 而曹操另一个爱子曹冲,十三岁卒,“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三国记.邴原传》显示,曹操之前还希望与邴原的亡女合葬,邴原说“非礼”,结果曹操并没改变主意,又找了甄氏,可见为了儿子,曹操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礼”了。
+ f; w! x' Z/ |& ]3 B
/ @- ?: V9 c- B a* t4 u& [3 v) ^ 杨彪:曹操自己儿子死了伤心,却杀了别人不知道多少个儿子,杀杨修之后,“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b; `8 O* W A8 @! ^' Q
# [. R0 l5 h, I \0 F; Y5 w6 R" c2 } 更详细的内容在曹操的《与太尉杨彪书》:“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同时还有卞夫人《与太尉夫人袁书》:“伏念悼痛酷楚,情不自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 n1 n9 J$ B+ b' c' I- x) \1 C
. X: Y O' a6 j9 \$ f
杨彪回信:“小儿顽卤,常虑当致倾败,足下恩矜,延罪迄今;闻问之日,心肠酷裂!省览众赐,益以悲惧。”袁夫人回信:“袁顿首顿首:路歧虽近,不展淹久,叹想之情,抱劳山积。小儿疏细,果自招罪戾,念之痛楚!明公所赐已多,又加重赉礼,颇非宜荷受,辄付往信。”虽然害怕曹操,老两口已经极力克制,但两书中的悲痛与怨恨之意仍然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9 H$ @' h8 e9 R+ E2 i
. D& |7 k5 J$ ^ 马超:“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三国志.马超传》+ M; n1 H1 u( r4 H* [
3 P- T; R6 ~# ^9 o+ _' Y 看到这段话,足证马超并非对亲情无动于衷的人。不过想想,马超杀别人的儿子又有多少呢?当年孔融曾经赞扬韦端的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结果韦端还活着的时候,就被马超把儿子韦康杀了,失去他宝贵的“珍珠”。9 \$ V* J/ p/ g
3 t: ~$ r1 g, X, { 夏侯渊:“魏略曰:时兖、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早年为了保存弟弟的女儿而舍弃自己的骨肉,心痛啊,更可恶的是这个孤女还没成年就被张飞抢去了。* Q+ `: g5 `) F$ R9 \* k
% h9 x$ {+ b/ E- d+ K8 `2 W. |
夏侯渊五个儿子,老三夏侯称十八早卒,老五夏侯荣十三岁便随父亲战死定军山,这两子都是高才,死得可惜。
x8 _' U( o: d& t' Y7 T
0 Q( X; w; P2 R3 O( H 王朗:在给许靖写信的时候有这么一句:“今者,亲生男女凡有几人?年并几何?仆连失一男一女,今有二男:大儿名肃,年二十九,生于会稽;小儿裁岁馀。临书怆悢,有怀缅然。”本来是应曹操之命,招募许靖的,结果写着写着,老王自己的悲怆就流出来了。 s3 E9 \4 B+ J3 n1 j1 I5 S. Y4 e. r' p
B3 l/ Z: k/ ~4 D 许靖:《三国志.费祎传》提到许靖丧子,大臣们去吊丧,其实在此之前,许靖已经经历过了。为了逃避孙策引发的江东战乱,许靖与亲友远走交州,“复遇疾疠,伯母陨命,并及群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复相扶侍,前到此郡,计为兵害及病亡者,十遗一二。”亲友十个里面只活下来一两个,兄弟许子将又死在豫章了,战乱之际,即使名士也命贱如狗啊。
% T: \- P X0 ~: r
# w7 l$ o3 _; |* M 顾雍:《世说新语》记载,顾雍的儿子顾劭死讯传来的时候,他正在下棋,“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意思是我怎么能象子夏那样因为丧子而哭瞎眼睛,被曾子指责呢?在这种情况下硬生生消受丧子之痛而不是发泄出来,真不知该佩服还是同情他。) R7 Z0 i) t7 y8 y
1 ?. b- ]- M- d2 o5 j
曹植:《金瓠哀辞》:金瓠,余之首女。虽未能言,固已授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天折,乃作此辞。辞曰:在襁褓而抚育,尚孩笑而末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1 E! d7 s8 o) ]! l% Y
+ E% J! x9 J( x4 w% p" K
《行女哀辞》: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难裁;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辰露而先唏。感逝者之不追,怅情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 ]/ v9 E5 U0 _* K/ F
1 U7 u. E* m1 g/ S 除了哀悼自己两个女儿,曹植还替曹丕写了一篇《仲雍哀辞》:“曹喈字仲雍,魏太子之仲子也。三月而生,五月而亡……”文辞虽然更华丽,但远远没有那两篇感人了。 ; I6 r' f) |/ L* i9 p
$ I# z7 ]' |* q* K2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