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可谓名人辈出,特别是那些站在权力顶峰的九五之尊们。但如果提及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君王,想必很多人都会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的,但是在历史的深处,有着这样的一类帝王,他们可能没有让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没有操弄史家的自我粉饰,也没有足以彪炳千秋的文治武功,但是他们的风华绝代,千百年来,终究还会有人高山仰止,也会有人默默致敬。
$ l5 ~; F/ g/ O; x# @, C) `) {6 {% ]8 [5 h I
1、汉宣帝刘询6 }- @, ^2 Y* |$ |! f
8 B, q* }6 |( |5 y% j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宣帝建昭三年,名将陈汤击溃北匈奴郅支单于后,千里上疏长安!
8 @+ {% L x4 q% L! \( n6 v4 K6 ]6 x1 u5 k3 A
宣帝元康元年,大汉使者冯奉世百余人出使大宛,恰遇莎车王内乱,弟呼屠徵杀国王并杀大汉使者奚充国,自立为王;冯奉世当即征发西域诸国15000兵,剿灭莎车国,并把惊惧自杀的呼屠徵首级,千里传送长安!
1 I$ L6 {, A2 j, T
1 M4 E5 j8 i& F7 R" g: x 宣帝本师二年,大汉发铁骑16万。分5路攻击匈奴,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5万余,与汉军东西夹击匈奴。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纵横万里的匈奴帝国,与汉缠斗140余年,终于低头认输!: I) g l5 N3 U( i
) b! |5 N: L: _0 L2 b* Q; R 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大汉,宣帝特派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兵5万,前往迎降,一直压送至京师长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斩杀!宣帝拜郑吉西域都护,修筑乌垒城,距阳关2700余里,统领天山南北!至此,西域终属我华夏之疆、中华之域!7 R* @7 r# [" P/ A p
( p- c7 L) L- L! u7 G' h
历史上的汉宣帝刘询绝对是个牛B加腹黑的人,从监狱囚徒到皇帝,一个华丽的转身,宣帝的内政军事外交,以为我辈敬仰,就不多加评论了!最后引用宣帝的一个关于故剑情深的最浪漫诏书“上乃召求微时故剑”,终加封落魄结识的红颜知己许平君为皇后,完成了王子对贫女的承诺!虽然这段故事最后以悲剧告终。8 c$ R D* Z: [ O& O P7 g
{5 [& Z+ v7 _8 U4 L 2、 汉明帝刘庄
. }( k" F* z8 j1 I7 a+ Q
4 Y2 d) U4 S: O0 I/ e1 D 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初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 I0 d- x$ {# a" ^2 g. j
1 f( G, t, i( h+ |- E* E2 c
刘庄是一个少有的清明的皇帝。明帝的贤能,我们有具体的数字可为印证。据史书记载,在汉明帝的统治下,东汉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仅为2100多万,而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口激增至3400多万。
3 |/ c( O3 {, U* I& V) T/ [- I2 }5 Y) I0 V
3、 唐宣宗李怡
0 c5 Z# W) [! R. Q2 o# d# A# q. H J8 |+ m5 q# D- M, x
唐宣宗原名李怡,是宪宗皇帝李纯的第13个儿子,被封为光王。不过这位光王,却是庶出。依照“嫡长子继承制”,接班人根本轮不到他。何况宪宗之后,已经有了四位皇帝。穆宗李恒,是宪宗的嫡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这叫“父死子继”。文宗李昂,是敬宗的弟弟;武宗李炎,是文宗的弟弟,这叫“兄终弟及”。可宣宗却是后面三任皇帝的叔叔,而且还被公认为智力有问题。《新唐书》中说:“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竟云:“宫中皆以为不慧。”其实,“不慧”已是客气话。话外音,是痴呆、智障,至少也是弱智。然而正是这种印象,帮了宣宗的大忙。因为唐朝自宪宗皇帝被谋杀后,谁当天子实际上是由宦官说了算。于是“弱智”的光王,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让这样一个傻子坐在龙椅上,起码不必再担惊受怕。至于朝臣,尽管惊诧错愕,却也无可奈何。唐宣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5 R% J; B, C5 B# Q3 n. w1 [& i8 U8 G% a: I& t3 u! f
对外关系上,宣宗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落,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 F+ C8 `" P+ ?
3 {9 W8 Y* t$ F9 i [. Y: s9 h 4、宋孝宗赵昚(shèn)
7 k$ d: S: ^) F. l( _, |) F
. R3 D+ D+ y+ H& S" E, V 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不管小说也好,史书也好,都对南宋的皇帝评价不高,但南宋偏偏就是有一个好皇帝:宋孝宗。在他手上,南宋的实力迅速恢复,高宗时期一直不敢向金国讨回徽钦二帝,但孝宗敢。宋孝宗在位期间,平反了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不过孝宗也是个不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有能力的主战派大臣已经在高宗时期被杀得差不多了,空有治国之君却无治国之臣,对外金朝的世宗,西夏的仁宗也同样是明君,虽然宋孝宗很努力,但也是和金国达到平衡而已,只能让人感叹宋孝宗生得不是时候。内政上,宋孝宗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r7 L. c1 ]# A% }! S, o+ |% }9 @2 X7 }; _
5、刘宋文帝( Z8 X9 P7 u$ i- l; N
9 p7 n0 e( H! Y5 z6 s7 \/ Z8 F 知道北魏武帝的人应该不少,但知道刘宋文帝的人应该不多。北魏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英主,但即使这样,在他治下期间,魏国一直都没能统一中国,原因何在?因为他遇到的是刘宋文帝,一个不比他差的明君。宋文帝其实一开始并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他的皇兄实在太乱来了,以致被废。当皇帝后,宋文帝并没有对他有拥立之功的大臣嘉奖,反而狠狠的处理了他们,向臣子证明:对皇帝不尊重下场就是这样。在位期间,宋文帝一直努力发展生产,重视军事,希望能北伐统一中国。魏宋之间共发生了3次大战,互有胜负,以致于北魏武帝和宋文帝都没能完成统一,只能说造化弄人,让他们成为一时瑜亮。而巧的是,魏武帝和宋文帝虽然都是英明神武,但他们的子孙却都不成才,以致在他们死后,2个国家都大乱,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而宋也被齐取代。, P' V+ b, e5 w5 S- M( r# R
$ S5 e! p7 Z# G3 g& E R8 [ 6、明孝宗朱佑樘
; e3 S1 G3 p: K! h1 e/ w* y
) E7 t0 J' h F, O t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努力扭转宪宗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他勤政爱民,满怀治国之志,却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于乾清宫,年仅36岁,是年十月葬于泰陵,长子明武宗继位。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 z9 H r: R" w: X1 O7 k
( ?7 D2 ^# r: p1 i v2 J*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