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伟大的诺贝尔

0
回复
3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6-9 2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6 g3 ]- U7 _* C( g2 |5 P9 U
3 N& k6 _3 |1 }& ~, {
  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U8 r  ]1 R; N1 t
" K. P# n7 b3 J/ v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w5 m1 n, v5 N/ S3 }) q" m0 k

& g" ?9 _3 U" y' p- V2 c0 o4 A  人物生平
3 W/ y9 b% }3 c- Q
2 [! v$ q4 F2 T  家庭家族/ h$ ?! s8 P) l7 H7 ~" v
8 s0 h. c' ~2 g, _' O9 \4 J( N% |3 A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5 t( d, z5 n0 a8 e

% I+ d6 s  C1 }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Q# p* C9 |: e

" j2 X$ U) \# y& U! {& y  1833年10月21日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0 G( R8 @) Z/ |- \
) R) V: t. N5 ?! @; a1 F  爱情生活' K8 n% g  |9 h

$ S, a; A. H, x. t  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 j2 C! Q# V1 z* `- ^
8 B, Q+ m" P4 l* U+ M% c% _% ^# d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4 U7 k4 o! _$ M. Z. {! M

) ]0 t. r  g  A/ h2 \( w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0 e7 |! [9 I
- N8 b9 X8 C9 C, \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着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5 p8 X) @+ X) O- c! O2 u. T6 R

0 V5 k# m1 x7 A. w% V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 T) w& K# X8 w4 g0 B
0 d' S1 a5 C1 T1 U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 ^9 A5 ~% ~1 t  u1 E# _
8 K' V" Z, r, q7 j5 d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Sofie为'Madame Sofie Nobel'。那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锁在了Stockholm沉淀。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
' C" m% m  m. i. y$ ~; j8 X" X) F4 z" T& v$ }8 Y
  诺贝尔(Nobel)这个姓(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过去曾引起过很多猜想。然而,我们能够肯定地说,这完全是一个瑞典姓,是从这个家庭原来居住的教区的名字,拉丁文“诺贝利叶斯”(Nobelius)略写而来的。
; Z( `/ I( \) Q3 r) O0 f
. T4 J5 f' L/ ^! E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同他的先人一样,对家谱不感兴趣,因此,对他的家室祖先也就很少知道。他的整个一生,都被别的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去。他曾写过:“我充分认真地问过自己:谁有时间去读传记呢?而谁又会如此天真可爱地去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呢?”9 J4 F1 n( R5 u4 R5 ]

( i* D9 i/ g: _/ N! d; }, {; m# F  然而,那些有兴趣的人可以从现存的调查良好的谱系里,从十七世纪以来的五代瑞典衣民和资产阶级中,找到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六十二名直系先辈。他的祖先似乎是来源于斯科纳省,这个省位于波罗的海海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南端。他父亲之前的几代人,都生在瑞典的中部。他母亲的祖先中,有一半是斯科纳北部的斯莫兰省里的农民世系,另一半则是完全由瑞典中部地区的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构成。父母双方所有的先人,都有着完全是瑞典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名字,父方的一两位先人,还是瑞典文化历史上着名学者,其中之一的奥洛夫·鲁德伯克,曾是国际知名人士。这位杰出的瑞典科学家,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他之所以值得提及,是因为诺贝尔家族明显地继承了他的一些卓越品质。
+ o- c; L, C5 q) F2 O0 |' o! I! R6 t# W! u+ r7 K  p
  奥洛夫·鲁德伯克(1630—1702)这位精力充沛、学识渊博、激励人心的天才,具有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天赋。他改革了乌普萨拉大学,并且一度当过它的校长;他还教授过诸如天文、数学、物理、机械、化学、植物、动物、解剖学、建筑、炮兵科学及烟火制造术等如此绝然不同的课程。诺贝尔家族后来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也正是这些异常雷同的课题,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取得这种兴趣的。这位真正多才多艺的人之所以名传后世,是由于他发现了淋巴系统(1653年),以及由于在一六七九至一七0二年间,出版了他的巨部历史考古学着作《大西洋》。鲁德伯克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祖父的曾外祖父。" u% ~( m; W8 B- L
6 J: P) M$ o7 q  d) T8 q- M
  早年求学) |1 K; Y$ R0 m- ]  l5 W  e' T

; W$ ~$ Y% n& l5 P% U  1841年,诺贝尔8岁,他终于达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当时,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7 ]8 A1 O$ B; K: p  u
% T0 I8 e- W2 N2 Y) p) B! E2 b- f8 p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7 Z0 S) m* U! {4 K* s  l
7 y- q- w" l& t# V
  个人自传
( _% p- x! O: t/ h7 |  C/ g: V+ q5 p
; J" N6 c, y. p  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认为不应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他写道:“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主要的过失: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唯一的愿望:不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 L! w9 e. k' Q; b# O8 h. e, }! u

7 w: J. e' H$ i# N7 ~  名言2 {/ I$ p8 _) d9 }7 n
, \) {) i( E* l9 W1 \5 P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雕琢的宝石。
" R: z5 B1 z' |) C5 o% y5 v
0 U  u' g8 _! t  e$ l% V; v  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R3 r. C; I) f8 P- I4 o! S  S
+ p* E! t5 x# A* S& M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n5 o5 B& h. t) h0 r

5 S0 i3 S: q: A6 o0 I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6 W7 K: _: K. Q8 k; Z
) ^/ a* U' g7 Q- x- d2 d+ }  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7 n/ Y$ w+ x) x) S0 O+ V* j
9 {9 c1 `' \! w  n" s7 r. n  与世长辞. c# j; r1 d! E) W) O6 `, m* z1 `
( Q- f3 o& o+ U) H  \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 k* S% s+ f5 T- M2 |' |- u
: {4 V& X' v9 D1 j/ l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9 x# [) k1 _" H! U
; g! b5 C. }6 a; [% {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 Q& b; \$ W2 Y1 ~5 J; k! K7 I

( b' K, B+ H3 b& ]6 m$ I0 L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时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颁发。% A- B2 ^# C7 z2 C  p. Q; r  G
% }0 U0 j4 ?0 T2 g+ z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6 V! }2 \- g" Z* u* T% L7 Q) U( v" A( x/ Q- l* I+ r+ T* F9 h, L, p  v
  人物年表4 _4 F1 v4 f2 \* `

6 a* a6 D' q' U8 k3 S- u  1833年 他1岁 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j1 F  S% b! }) g7 h
# x5 X/ y8 D: s+ H) I
  1840年 他7岁 父亲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今之列宁格勒)找工作。6 ~+ _% p; t$ R; F0 ~8 D3 k7 u
, n6 a  M8 D! F4 o8 M# y
  1841年 他8岁 入小学
2 v, H$ o! s: ^& G) m8 P/ L- j6 G% h/ s
" B& w4 S  G% x' c  1842年 他9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3 k; k4 W. B# Z
, e" d9 }) z$ c/ n3 Z. Z- S2 h; K  1843年 他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J* q+ C5 j) J: O6 q, K( v; F

( ^( F+ f& M! c( T- G  1850年 他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
; F! G, o, p3 R. X; e# n1 W
& v, s. N" \# x# m: D  1852年 他19岁 在巴黎他深爱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 `- V* H3 H' Z( r) A
4 P, [0 a! f" Z6 s7 N3 d) a, S! ]  1853年 他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2 n, W  ]* ^" E" _, }! j/ Q
, Y$ }, N; R, B2 C1 g4 J6 [  1854年 他21岁英国、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 A. g( K) r) A* `, `/ @- Y7 y1 n$ O. o/ V8 {" h3 {
  1856年 他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因水计量器的改良,而获得专利权。8 f) g1 m# {8 S% [) b" N# @

" V8 ~9 ~% p( ?* A, @  1858年 他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H5 ?+ c7 N( i- r1 H4 `

4 B6 t9 r- ^6 s: l7 L! J  1859年 他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 V6 l& j: C  z& v+ f8 j, o* F6 O2 u% ~+ p8 q
  1860年 他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6 A2 u" u4 Y- c# u1 f5 ^' i# R$ ]1 r8 W2 }0 r
  1863年 他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 C+ |) M' S6 k3 l$ v# \$ O! s% g0 [$ ]7 z, g* M; Z: K' ?8 p
  1864年 他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N' r& t- Y2 [! d

9 }/ T6 X9 g! @. \  1865年 他32岁 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在克鲁伯建厂。
: Y7 |5 I# ?" J8 ^4 ]2 U" G% i) A6 O+ d$ X* V( F0 _
  1866年 他33岁 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但因此发明了甘油炸药。
0 @$ Q. i" L( [1 k0 E% f6 Z
. z+ J& [; n( R  R+ n. g  1867年 他34岁 五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从这一年开始,年产量为十一吨。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_; @0 k5 k% L1 v$ }: |6 f

9 E- T4 h% ?$ R+ L6 I$ ~  1867年 他35岁 从美国开始,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跟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 V- L3 Y) y/ C" c0 U; O& K# j0 W, P. J5 ^" }5 p1 M9 E" E$ D  f
  1870年 他37岁 克鲁伯火药工厂爆炸,造成重大损失。普法战争开始,炸药初显威力。
; C/ r3 {0 d6 F: G
9 ~8 [5 o5 N; K( |1 ]  1871年 他38岁 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法国也允许制造炸药,而和保罗·鲍合作创业。- C4 Z, ]; k# C3 E
) v7 ^& F7 J2 F; {# |
  1872年 他39岁 父伊马奴耶鲁病故。; q- {9 W) m+ e7 F
% q& Y, f: @, K- V8 u" R) c
  1873年 他40岁 定居巴黎。 大哥罗贝尔特在巴库发现油田。; x. j5 U9 ~) `$ k3 g  ~$ I
( i  U* {0 U  k4 X! H# A+ P
  1876年 他43岁 雇用斯陀夫人(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843—1914年)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8 |  L8 h/ z4 S. p
, U# r/ }# A/ Y2 B2 E, p; e
  1878年 他45岁 完成可塑炸药。五月,加入哥哥们的石油事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 O9 s! q9 q; [' b' k$ K7 O3 e5 E
5 H1 ^- Y+ Q% [; D  O6 h( D  1882年 他49岁 到俄国和哥哥鲁特伊喜会面。8 K4 u5 w# D3 ?2 ]+ p6 A1 z

6 B. }8 c! h2 Z! p. `  1884年 他51岁 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6 w8 N" U7 M9 U' e" s' ?

4 x4 [6 \! @: e+ ~  1887年 他54岁 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M, C6 [6 E$ m# I: F
  g3 n  r9 w/ |3 E1 v
  1889年 他56岁 母亲安莉耶特在故乡斯德哥尔摩去世。$ J& S! S: r1 M% p) |1 G, C/ b

( p, ~( U* G3 J* C0 ~& ~  Q  1890年 他57岁 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9 g4 z' N/ O0 Q! s8 L5 D! A  \0 X+ ~

3 S, O5 U4 I8 p  1893年 他59岁 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2 H8 @" |$ q3 ?2 n

( k, ~9 T) h5 }. S+ `" Y) [2 \  1895年 他62岁 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8 i! s7 b0 {0 v% R* D1 ^6 k( K
( P! y  s" j& Z) ?# r! r2 ?: g
  1896年 他63岁 十二月十日的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永眠。9 X( \0 g6 t, M+ w3 \
( Z3 n2 z; E+ g0 w
  1901年 逝世后五年 十二月十日依照诺贝尔的遗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7 o0 y- f3 H% d1 M3 ~0 D0 g4 S& g
( ~  }- e, z5 C6 M# T
  主要成就
4 ]0 U6 U1 m' J6 @
0 O; H7 W0 f5 C5 h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着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的基础,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并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所以诺贝尔被称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多么质朴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真谛。奢华的语言,包裹着华丽外衣的语言,有时候是不管用的。0 S0 R7 N& v8 `8 ?0 f

- X/ N1 m. Z0 {$ Q* ?  诺贝尔的父亲是1859年搬回瑞典的。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了解各国工业状况的诺贝尔,坚定了改进炸药生产的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其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 原来,法国有名的军械专家皮各特将军,在研究改进子弹的射程和速度时,发现用现有的炸药,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必须改良炸药。于是,陆军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炸药了。这件事,促成了诺贝尔全力以赴,研究炸药。4 ?7 n! h* u/ U8 ^. M

/ E+ Z. @% O* F1 h# j/ O: v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各种炸药试验。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药的危险,对他改变专业很不高兴。有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呀,你的职业是搞机械,应当集中精力干份内的事,别的方面还是不要分心为好。”诺贝尔说:“改进炸药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产上,就会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危险当然免不了,我尽量小心就是了。” 从此,诺贝尔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解释改进炸药的重要意义。这样,同情、赞助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反对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只好默认了。. p" f, a/ z, n; w# h
! G# h+ d: l/ O' i  {
  研究炸药 在诺贝尔之前,很多人研究和制造过炸药,中国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种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得多的猛烈炸药。但是,这种炸药特别敏感,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 Y9 c8 m5 Q! [1 W0 C/ O

' ^. I, F: T. Q9 w* [' {; Q& N" @  1862年初,诺贝尔的哥哥试图用硝化甘油制造出更好的炸药。他想:硝化甘油是液体,不好控制,要是把它和固体的黑色火药混合在一块,按说可以做成很好的炸药。他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炸药放置几小时后,爆炸力就大大减弱,没有实用价值。 老诺贝尔失败了。诺贝尔继续了他的研究。 过去,人们是用点燃导火索的办法,来引起黑色火药爆炸的,安全可靠。但是,这种办法却不能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硝化甘油既容易自行爆炸,又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用来治疗心绞痛外,并没有人把它当炸药用。 1862年的五六月间,诺贝尔做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 在一个小玻璃管内盛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入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内,里面装满黑色火药,插入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入水沟。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显然比同等数量的黑色火药的爆炸要猛烈得多。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爆炸。 这个情况启发了诺贝尔,使他认识到:在密封容器内,少量的黑色火药先爆炸,可以引起分隔开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t( G" j$ G3 r
  d5 R$ a* c# Q
  1863年秋,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海伦坡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从事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年的年底,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起初,诺贝尔用黑色火药作引爆药;后来,他发明了雷管来引爆硝化甘油。1864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初获成功之后,接着来的,是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在制造硝化甘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这个祸事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伦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几经波折,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e& }, p! @: l- L( v! t
; w) O. ]/ V, q! U  k" R9 C
  炸药家族 在诺贝尔前进的道路上,真是荆棘丛生。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 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国家,甚至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深信完全有可能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少容易爆炸的危险。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5 u( g: M# _! @4 a3 W! K7 `) U% V2 U- L- g3 J5 [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这箱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 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这箱炸药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从此,人们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色火药的时代,进入了安全炸药的大工业生产阶段。
# J- {5 G- I* G. Q& P3 ~  n) u4 `& ?( }& s' R! t
  1873年,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托拉斯,在巴黎设立了一个总办事处,附设一个实验室。他在这里做了许多实验,改进炸药的制造方法。 诺贝尔的安全炸药比黑火药的威力大得多,又安全可靠,所以销售量直线上升,逐渐风行全世界。1867年卖出11吨,到1874年,就卖出了3000吨。 安全炸药也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爆炸力没有纯粹的硝化甘油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的地方,仍然冒险使用硝化甘油做炸药。怎样找到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又有安全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炸药,一时成为许多发明家努力寻求的目标。这一回,又是诺贝尔首先获得了成功。有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手指被割破了,顺手用一种含氮量比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敷住了伤口。那天晚上,因为伤口疼痛,不能入睡,他躺在床上琢磨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才能使硝酸纤维素同硝化甘油混合。硝酸纤维素,是用纤维素同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互相作用制成的,是一种很容易着火的东西。因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比例不同,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生成的硝酸纤维素的含氮量有高有低。诺贝尔很早就想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素混合起来,制成炸药,一直不能成功。 诺贝尔从敷料能够吸收血液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用含氮量较低的硝酸纤维素,来同硝化甘油混合呢?他一骨碌爬起来,忘记了手指的疼痛,跑到实验室,一个人做起实验来了。他把大约一份重的火棉,溶于九份重的硝化甘油中,得到一种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第二天,当诺贝尔的助手华伦巴赫上班时,一种新型的炸药——炸胶已经制成了。华伦巴赫又惊又喜,十分佩服他这种如醉如痴的干劲。 经过长年累月的测试,1887年,诺贝尔把少量的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火棉炸胶中,发明了无烟火药。直到今天,在军事工业中普遍使用的火药,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烟火药比黑色火药的爆炸力大得多,而且爆炸时燃烧充分,烟雾很少,所以人们称它为无烟火药。 制造炸药,一要爆炸力强,二要安全可靠,三要按照人的要求随时爆炸。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无烟火药,又制成了引爆用的雷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三大难题。人们称诺贝尔是炸药大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诺贝尔研究炸药,始终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去。他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取得实际效果的发明,才是有用的。所以,他的发明能很快应用在生产上,并且立即得到实在的经济收益。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硝化甘油引爆剂。当年秋天,他就在自己家里的实验室,开始制造硝化甘油和引爆剂;1865年,就在斯德哥尔摩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1866年,诺贝尔制成了安全炸药,第二年就投入了生产。3年后,年销售量由11吨增加到424吨,7年后,激增至3120吨。诺贝尔开创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生产的先例。 4、博学多才 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对电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都相当了解,时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以思索。他说:“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诺贝尔一生共得到各种各样的专利权355项。晚年,他做过人造丝和人造橡胶的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后来的发明,却有不少帮助。 一提到诺贝尔,人们都称赞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他喜欢阅读瑞典、英、法、德、俄文的各种文学名着。他特别喜欢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在他写的一篇抒情诗中,有过这样的句子: “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吸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他还写过《兄弟与姐妹》、《最快乐的非洲》等小说,于1896年12月10日去世。
& l& _; V8 I8 e7 E  c& V/ W$ [3 ~% l' G
  研究炸药
* [# i; h7 Z8 J; B& J4 e
( }+ I0 L" @$ e/ \9 Y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向朋友借了一只船在湖面的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年)和美国(1868年)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1]。# B8 `( T, J2 i9 V7 |

" @# h5 B, E; S7 N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长大和求学后去法国和美国深造。学成返回瑞典从事化学,尤其是炸药的研究与发明。诺贝尔父子在斯德哥尔摩市郊建立试验室,首次研制出解决炸药引爆的雷汞管。1863年开始生产甘油炸药,由于液体炸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866年他制造出固体的安全猛烈炸药“达那马特”,这一产品成为以后诺贝尔国际性工业集团的基石。1867年又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置,随后又相继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多种。他毕生共有各类炸药及人造丝等近400项发明,获85项专利。这些发明使诺贝尔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诺贝尔通过制造炸药积累大量财富,他购入瑞典B。哥尔斯邦军火化工厂性大部分股权,创建了诺贝尔化工公司,在西欧各国开设生产炸药性两个托拉斯,拥有在俄国巴库开采石油的诺贝尔兄弟公司。
; G5 p7 k: @' E2 [6 r7 n" L
. m9 H5 `) P1 @( Z; `: y  g) e  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诺贝尔的事迹还被国标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介绍,列入课文。+ X4 Z- x/ b, N) I

: {" ?" e/ B; |4 i  个人生活
& R% ]- V! o9 _) w: Q. L8 b
0 x9 U$ J4 A' k( Q. D9 k  爱好文学  u! p- W3 J/ T! Q; v

" I/ D8 L) D5 ^0 ?# Y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 T! u0 N- q' ^" D1 `4 Q6 N! E1 N* Q* t9 m8 E, \) [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复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包括英语。, L, Y% H8 |) h1 G. T
* r5 J- `3 q. e- u" m; {1 g
  诗人梦* s; b: ]$ o- V3 B

& S; n1 J( f% z2 A7 L. F9 P! Z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但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与他对科学的爱好一样始终如一。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1 H1 O" x% q. g1 \7 \8 _

$ {0 z% W' X3 u6 p- c( w( w6 x  对于英国文学,诺贝尔除了喜欢阅读雪莱、拜伦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对英国不怎么着名的作家作品也极为熟悉。对于法国文学,他除了与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阅读他的作品之外,还广泛地阅读莫泊桑、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对于俄国文学,他喜欢阅读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对于包括他的祖国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斯亚各国的文学,他阅读过易卜生、比约恩森、加博格、基兰等人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他都有过独特的评价。
0 Y1 y5 E" H+ a- K) G' e) W% ~2 R+ r! ~+ T7 @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实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 O7 K- k1 u: y/ C1 x1 h

- R2 o# m: ]. W7 o9 d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这部悲剧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已经永辞人世。他的家族成员们认为:“像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能给一位伟人带来荣誉的纪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家族的决定也许是对的,因为,诺贝尔在年轻时表现出来诗人的气质,已经在漫长的发明家和大企业主的一点儿也不浪漫的岁月中消失了。
, v8 }1 ?. o# ^* t  S0 U* d5 ~  j0 i* I  V4 j: j8 R
  诺贝尔也喜欢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对于当时着名的欧美哲学家,他比较喜欢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方面,他曾列出过一些准备写的论文目录和提纲。, Q: g+ B( W- k" U
8 D0 x4 `1 R) r5 g) i9 x
  创业时期1 r6 k5 r$ t% ~/ `7 N2 c9 Y' Z

- p  o  {* |9 N4 v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炸药方面。& F: ]' c# Y/ h# _. c

4 h6 {3 }) r# g6 A, ?* v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 c6 U. s& p( b0 R( p7 o; U! I/ C  @; u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 ^5 @5 ~+ c& o6 B0 ?/ y
* H' o+ h, r: T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 t. {) Q: B7 a- _, c; O: |7 l
9 D, C4 j" C* A& v" [6 W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 B% g8 K& t. s5 W
$ `5 _# l/ e$ `2 b  G0 d8 A/ G. \9 |9 N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3 W' S. @/ S9 j# t& ]3 I7 r' V5 l- N& @& ]
  工业帝国6 [& X, x" Z" o4 h7 q, [) L0 K

. l9 k% _! j8 S0 l9 x  诺贝尔生前曾说他不喜欢经商,说他厌恶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务纠纷,他说与其进那些商务仲裁所,不如进他的技术实验室。然而他可确实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国创建的诺贝尔分公司,可以说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 o, @/ c3 }( c0 P$ t# b# D

: E7 h! S. g7 K: @4 {- W, z  第一步是在一艘废弃在梅拉伦湖畔的平底驳船上迈出的。1863年10月14日,诺贝尔在瑞典获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后,想立即建厂投产。由于市政当局的禁令,他在市区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厂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厂”着手投产。2 d1 W/ w2 ]- P! T: e; x0 w
" y/ H! \9 w7 f0 x0 [5 t# `
  此后,在瑞典诺贝尔开办过4家工厂。
/ Y- Z/ y/ q) Z* Z) A" U
# o: X5 h0 Z( h2 W" u6 c* O2 _* {  1865年,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2 s0 S* m: u4 b. `& g

; c8 K8 v! z* r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 t, c7 q, e8 E
( C4 W. p& ?' z) F3 }% q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有一则说,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 o- a0 T4 ~! r
  h6 W! D# P& M1 r: ?  个人财产
9 U( V% S3 s# x0 s8 c) _, Z$ i) o! Q6 [( K" f( C1 Q9 ?
  诺贝尔到底有多少资产,这是连诺贝尔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要把他的全部资产变成现金,这本身就是一个牵涉到多国经济和法律的巨大工程。2 _, m; g8 l% c9 J) \) a9 z# y$ A

* q# _- h  a5 H, |. j; M  经索尔曼等人数年在多国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1900年对诺贝尔遗产的清理有了一个 初步的轮廓。* Q% w: V  a2 D" w- I' n# l
. v. N& B/ t9 l& l" t/ m
  诺贝尔在各国资产变换为现金后的一个主要清单如下(这是一个在诺贝尔资产变换现金过程中已被大大地贬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单):
3 g* Z, T. i4 G* ^1 H  x( N, f8 \) `/ l2 d
" Q5 f; K$ s4 r$ h+ C1 m' c; o3 u  瑞典5,796,140.00;挪威94,472.28;德国6,152,250.95;奥地利228,754.20;法国7,280,817.23;苏格兰3,913,938.67;英格兰3,904,235.32;意大利630,410.10;俄国5,232,773.45;总计:33,233,792.20瑞典克朗。
8 X# b1 q2 T( l: q2 u, W! |. t, _7 r  Q
  遗产变换为现金的总额33233792瑞典克朗,约为920万美元。不仅在当时,诺贝尔的这笔遗产确实都是一笔巨额遗产。7 G4 N+ ?$ O( ?  Z

, n; ?9 w" i, @5 w( u) b" ?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章程规定,一项资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获得,也可以由两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奖除了可以颁发给个人、两人或多人之外,还可以颁发给某一组织和机构。
0 G- `) i/ H# I9 X% {% E/ s, C
* B& ?; C* h9 y, J) Y  按章程规定,获奖者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当年颁发的那份数额可观的奖金之外,还可以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份获奖证书。由于诺贝尔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变化的,其基金所得纯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项奖金数额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每项奖金的数额约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4.2万美元。此后,由于在债券、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获利,诺贝尔基金不断增值积累,其奖金金额也在逐年增长。80年代之后,每项奖金的数额增加到100多万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项奖金数额又有较大增长。例如,1993年每项奖金为67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84万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项奖金已增加到740万瑞典克朗,当年的这一数额约合112万美元。6 d  Q- q9 Z! }! r$ ~! X, L5 A

* E0 I0 J  h% `3 V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_& Y, A7 U2 h* e1 g& r+ f
' q5 O: |6 j8 j; ]! Y' B
  社会荣誉' t0 z# Z- Y& x) I
5 ^# i! N  B  \  J
  诺贝尔被国标苏教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介绍,列入课文,题为《诺贝尔》。3 b1 |  a# N3 m6 @

, W! N+ {; p1 \- o4 c  诺贝尔被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六年级下册)介绍,列入拓展阅读,题为《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3 F, L8 O* B* {4 Z/ O: Q0 o' f5 j6 G  r, t) O4 ~" e: O( X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的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2 j2 H0 f8 U6 F, B9 o# l/ l" m7 z" e% J9 [
  建立奖项( Y% p. j+ K0 A+ B

# K0 a; p4 O4 D8 q( m  个人遗嘱
" t5 O: X1 X  s0 C5 k% }& U0 a& B
  o& u" B7 l' K6 m) y! C  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非常相似的遗嘱。第一份立于1889年,第二份立于1893年,第3份则立于1895年,最后存放在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也就是要以它为准的最后遗嘱。
' F4 H9 k( m( z1 O
# f6 U+ v. u! Q8 Z+ H$ ~" w) m  这份遗嘱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于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于众:. P! D) W1 P$ K! _$ X6 G

9 n$ D; E  {, |7 w) T  签名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经过成熟的考虑之后,就此宣布关于我身后可能留下的财产的最后遗嘱如下:( {+ T: ?) c5 H" D6 ]. M
8 n! J$ q6 Y4 B6 \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A" F- b, r6 b( k' d
1 H& N2 l7 R# N8 L. Z; Q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 n/ p* W2 r* i5 D* Y1 K! t! r/ T
6 i6 c9 X  v- E! n( F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1 S, `4 R+ C$ J; j: T  s+ C7 f, L4 R8 T3 N7 l/ I8 R( F  B
  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3 Q2 k* K2 b% P. P

- ^. o2 d& }) }( W+ O8 m  1895年11月27日”0 |$ N. n3 B) O/ `2 N& [
- ^/ ~! e7 G; d8 ~' w  g  t- B  ^1 G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报界公开地鼓励亲属上诉,反对它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爱国”。报界说,一个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这笔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也没有给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纳维亚人获奖的优先权,还要瑞典承揽这些额外工作,从而给瑞典人带来不能给他们任何利益的麻烦,那纯粹是不爱国的,瑞典的奖金颁发机构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分派给它们的任务。遗嘱还把颁发和平奖金的任务交给一个由挪威议会指定的委员会,瑞典与挪威之间的关系当时已经非常紧张,这将要严重损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士指责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他们认为,诺贝尔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7 O! s2 l# F" v  w

8 i% M+ D7 D) j7 `9 O8 S  而对法律缺陷的批评,曾被认为将使整个的遗嘱失效。高明的律师们挑出的第一个毛病是,遗嘱中没有明确讲出立嘱人是哪国公民。这样一来,就难以确定该由哪个国家的执法机关来判决遗嘱的合法性,更无法确定该由哪国政府来组织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了。这个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诺贝尔生在瑞典,成长在俄国,创业活动遍及欧洲,晚年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有国籍的公民。他们挑出的第二个毛病是,遗嘱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他们说,虽然遗嘱说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但又没有指定由谁来组织这个基金会。所以,可以认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 ~% i9 ?7 I! k- N  C& r
# ]8 O- d. Q8 K2 Y( o: A" @/ T4 K3 D2 A) a: s
  最令人丧气的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科学院来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而该院院长汉斯·福舍尔却主张把诺贝尔的财产捐赠给瑞典科学院,福舍尔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
" t8 I4 O: G; r# T6 @1 I/ V: f& O' B# c8 z9 U" {& x& u4 H
  遗嘱执行人索尔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1901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5 F; [2 ^4 ?# [0 c* V2 s6 T+ w% G8 J4 [! R2 N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 W9 h# g+ l) k4 n: V( P( S0 [5 p3 Z1 g2 S, J
  他的遗产大约是三千三百万克伦,遗产所孳生的利息,便被当作“诺贝尔奖”的基金。# O: h) e( V2 j5 I8 R* [
* e! [2 {, J9 }/ b
  颁奖仪式每年于诺贝尔逝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
: H! c  J4 r: e0 {! E* \# o% k( u6 k
  诺贝尔奖是按照诺贝尔最后的遗嘱订定的,分成下列的六项:9 {# ^& {, i2 `. S8 X# g
  X! `2 d6 o8 d) I1 I
  (1)物理奖: 由瑞典科学研究院决定,对于物理方面有重要发明和发现的人。" A" ~* H- R2 y  U

5 Q5 M/ S( N4 P; B6 {1 [) P  (2)化学奖: 由瑞典科学研究院决定,在化学有重要发现和改良的人。
* F( [3 `  Z  E- F9 ^( e1 z- p, L! w! h& y8 J; Y7 v$ |
  (3)医学奖: 由斯德哥尔摩的加罗林学会决定,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重要发现的人。
. Y/ o) K' ~& I- b( N. @5 Y* B0 }0 ~* ]. i+ H
  (4)文学奖: 由斯德哥尔摩学术院决定,对文学思想有启发引导作用的人。+ V" ]$ b2 m- e% {) J

: @  R: I' ~; }+ c8 D  (5)和平奖: 由挪威议会组成的五人委员会决定。为促进国际的友好关系,且为和平会议的设立和普及竭尽心力,在军备的废除和缩减上有重要贡献的人。) |( H$ q' e& u6 S

8 \0 u- v+ m" u4 l( Y8 \7 e2 G" }  (6) 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 n, @) {3 Y7 A2 F0 z' T
$ X  l5 e$ C# V; ]% `+ {
  遗嘱手稿
; D9 p& o& W, b: k6 m
. G  N, n# Q7 \  2015年3月,瑞典的诺贝尔博物馆展出了大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手稿,这是这份手稿首次向公众展出。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b+ D- N. d* p5 h
: `/ J2 ~2 }4 j9 P8 t
  炸药的爆炸通过一定的外界激发冲量的作用,爆轰是炸药中化学反应区的传播速度大于炸药中声速时的爆炸现象,是炸药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爆炸实际上分两个阶段。大部分破坏是最初的膨胀造成的。它还会在爆炸源周围制造一个压力很低的区域,气体快速向外移动,从而将大部分气体从爆炸 “中心”向外吸。向外冲击之后,气体涌回到部分真空的中心地带,形成第二个破坏力较小的内向能量波。由于炸药爆炸时化学反应速度非常快,在瞬间形成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功率(每千克炸药爆轰瞬间输出功率可达5×10千瓦)对外界作功,使周围介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压缩而变形或碎裂。! m& i3 f* S- Z3 U
  ^0 S. z9 f/ F# e5 P$ k* ]  q  D
  炸药由于能对周围介质作猛烈的破坏功,往往又被称为猛炸药。常用的猛炸药按组成可分为单体炸药和混合炸药2类。还有一类感度很高的炸药,从燃烧转变为爆轰的时间极短,通常不直接用于作破坏功,而是用于引燃或引爆其他火炸药,称为起爆药。( D8 T, ~4 x2 ]7 j; ^

! W1 a7 i# c7 s4 K- ^& \; L6 y  炸药爆炸是一种化学反应,反应过程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 s" R4 W8 U; r
& A/ W" l* O. J+ X9 ^- j
  1、反应过程为放热性;
) N6 B; }8 Z) H+ y+ S" m
8 T+ v8 ~! n( U2 _' C: q3 ^  2、反应高速进行并能自行传播;" v$ d9 Q+ T. s/ ]" y
0 A  R1 g- w$ Q# e1 O
  3、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产物。
; @& w1 u: F5 I$ |* z0 ^! t3 A8 [6 S, M+ u& k/ U: l3 x
  反应过程的放热性为爆炸反应的必要条件。只有放热反应才能使反应自行延续,才能使反应具有爆炸性。只靠外界供给热量以维持其反应的物质是不可能发生爆炸的。爆炸反应过程中,单位质量炸药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某一装药密度下)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爆热。2 ^, t) V; z6 A5 l3 c

4 ~5 y3 H$ e8 ~, |1 g# y) |0 P  爆炸反应的一个突出点是反应的高速性,许多普通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虽比炸药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过程进行缓慢,而爆炸反应在十万分之几秒至百分之几秒内完成,比一般化学反应快千万倍。由于反应的高速性,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在极短的瞬间来不及扩散,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产物,使炸药具有很大的功率。反之,如果反应进行缓慢,生成的热和气体逐渐扩散到周围介质中,就形不成爆炸。爆炸过程进行的速度,一般指爆轰波在炸药中传播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炸药的爆速。1 t( P7 d6 H1 |) c& r
+ A! ?0 T" R$ c  M# a& }
  爆炸反应过程必然产生大量气体。炸药爆炸时产生气体体积为爆炸前体积的数百至数千倍。在爆炸的瞬间大量气体被强烈地压缩在近乎原有的体积之内,因而产生数十万个大气压的高压,再加上反应的放热性,高温高压气体迅速对周围介质膨胀作功,这就造成了炸药所具有的功率。因而炸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能够发生快速的化学反应,并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的物质。 火工品则是装有炸药的小型元件或装置,受一定的初始冲能(如热、机械、电和光等冲能)作用即可燃烧或爆炸,以产生预期的功能。常见的火工品有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火帽、底火等。9 a% I; w6 O0 f, D' z* s* f% S

" o# }6 s, }- l, W; s8 W1 o# l  炸药的物理数据1 ]& j# H0 C3 [$ }, U; E  l9 u
9 @$ E8 \( ]2 E) ~) T" p* u
  炸药的爆炸性能主要由爆热、爆容、爆速和爆压表示。
2 H, o! k" F6 o+ A( Y
* e. Z% W8 K" \1 H1 k4 a% \  爆热5 I' ~! }4 }8 i

2 z7 ?2 w& f4 A" {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单位质量炸药爆炸时放出的热量,决定于炸药的元素组成、化学结构以及爆炸反应条件。可以用热化学的方法计算,也可以实测。$ B6 f" P, D" ?9 G
) i- W9 l9 G1 n- p
  爆容
2 a& m& k. A' B9 ^/ L9 r6 c% n) J
; s: z( Y5 u/ t' d5 x/ Z0 N1 T( k  是单位质量炸药爆炸时产生的气体量(用标准状态下的容积表示),一般为0.7~1.0米/千克。$ v! K+ G4 G9 P4 k, Y

8 e0 |, S5 \# X6 q) Q! h  爆速
$ A) p$ U& j2 Z6 K  [* o- E1 F& {, @  c5 T
  是爆轰波(伴随化学反应的冲击波)在炸药中的传播速度。炸药在一定装药密度下的爆速可以精确测定。现有炸药的爆速一般在1000~8500米/秒,很少有超过9000米/秒以上的。
8 K' c4 D# G" Y6 }2 A0 U- ?  q; X+ u  K9 e
  爆压. i0 `3 w. P! Y% N+ u; A

5 l7 z6 G5 A/ g3 K; o5 ?3 H4 t; G6 y  是指炸药爆炸时爆轰波阵面的压力,可用实验方法间接测定,其值一般在10~40吉帕。
( ]6 m$ m# x  y# R2 O& i4 p6 M" j0 Z) N) [" t' \- p1 F
  炸药的性能
) E% ~* }2 d: I! y" W( P4 N7 @! A) }2 L6 e& x+ V9 ?/ t
  炸药的爆炸性能主要有感度、威力、猛度、殉爆、安定性等。: n# u3 N! O. r3 y) N+ \+ B9 i/ {6 D3 k1 z
! i$ |( D1 V1 {! t+ W* S9 w
  感度
+ U: O/ Y, _9 t$ j4 {& U
7 J4 a* W2 R) S( B  G: f6 y, D. i  炸药的感度是指炸药在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及爆能等)的作用下发生爆炸变化的难易程度,是衡量爆炸稳定性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以引起爆炸变化的最小外界能量来表示,这个最小的外界能量习惯上称为引爆冲能。很显然,所需的引爆冲能越小,其感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影响炸药的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R' z2 o- f2 E( ~) d8 W3 Z( B

( ?8 Q& C* C+ ]7 }* s+ A% ?  1、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炸药的各种感度指标都升高。% V2 e; ~( w* ^) _9 c9 i! \% \

- {4 n' Q( \2 j* l# s& z  2、密度。随着炸药密度的增大,其感度通常是降低的。
: w8 A0 ~8 a8 z2 |2 N. }6 z, o5 ?( z  g5 ?! x* {
  3、杂质。它对炸药的感度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杂质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固体杂质,特别是硬度大、有尖棱和高熔点的杂质,如砂子、玻璃屑和某些金属粉末等,能增加炸药的感度。( [$ _# Q% q9 \; b! [; n. P* R/ j
7 \# C( J/ A  t) o
  威力4 q$ p8 j7 W6 J5 v9 t8 S
+ X. S9 W- o* V$ o9 s, F( u
  威力是指炸药爆炸时做功的能力,亦即对周围介质的破坏能力。爆炸产生的热量越大,气态产物生成物越多,爆温越高,其威力也就越大。
6 {9 F. a; b1 ]5 g: ]& s( }8 ]) A- d6 e0 }2 J' y; d& ?% u
  猛度
/ o- n, B! m# U9 t6 `: t- @+ x4 O6 K  k1 @
  猛度是炸药在爆炸后爆轰产物对周围物体破坏的猛烈程度,用来衡量炸药的局部破坏能力。猛度越大,则表示该炸药对周围介质的粉碎破坏程度越大。  [# \6 C2 {8 L8 W. P' T  N

7 }7 s$ r7 L) F/ n( W  殉爆) _( }4 t) }4 G3 F6 u
/ V9 @0 Y# D7 N
  殉爆是指当一个炸药药包爆炸时,可以使位于一定距离处,与其没有什么联系的另一个炸药药包也发生爆炸的现象。起始爆炸的药包称为主发药包,受它爆炸影响而爆炸的药包称为被发药包。因主发药包爆炸而能引起被发药包爆炸的最大距离,称为殉爆距离。引起殉爆的主要原因是主发药包爆炸而引起的冲击波的传播作用。离药包的爆炸点越近,冲击波的强度越高;反之,则冲击波的强度越弱。
2 n9 S1 F# R) W- S  `0 L( x# n) r+ u- }0 `3 ]+ c
  安定性
' H' H2 S$ R; p7 @' C% o2 y2 J. d: F: L$ ]) F: o( F! o0 U0 C; T4 q
  安定性是指炸药在一定储存期间内不改变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爆炸性质的能力。
3 C( j# C# p0 s5 ~- K- T$ D0 c$ h0 A5 z0 z- N
  炸药的分类
; B% t. Q* ^1 Z2 ^( c/ m$ Z# T  M0 o! T4 N& P
  (一)按照炸药的用途分类,可以将炸药分为起爆药、猛炸药和发射药几大类。* G* F) k/ x' s1 C$ ]- w/ d5 C0 ~

, N" O+ a6 k9 g' j/ D6 m  (二)按照炸药组成的化学成份分类,可以将炸药分为单一化学成分的单质炸药和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炸药两大类。爆破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猛炸药,尤其混合猛炸药,起爆器材中使用的是起爆药和高威力的单质猛炸药。
, ~  Z3 ]; v' k" ]8 [+ k! R8 P7 }! n" h' c9 \
  (三)按使用条件分类,可以将工业炸药分为三类。# U5 `2 M. x9 }
% j* i% k" w  @4 _: X, k( q. x  e
  第一类,准许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药,包括有沼气和矿尘爆炸危险的作业面。
/ u) U0 w5 c. ?+ r  i' F: S- e6 a; _, p
  第二类,准许在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药,但不包括有沼气和矿尘爆炸危险的作业面。6 D; V& s1 N( i+ g' A' p

1 o, x# d4 y2 W( [  第三类,只准许在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药。, m0 I+ d: O1 g* a- j! i) |! g
% ?4 t% a( s* q
  第一类属于安全炸药,又叫做煤矿许用炸药。第二类和第三类属于非安全炸药。第一类和第二类炸药每千克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不能超过安全规程所允许的量。同时,第一类炸药爆炸时还必须保证不会引起瓦斯或矿尘爆炸。  T6 R( y: n5 W7 V! H6 ]
: n. o* H' P7 ~7 |2 q
  炸药的危害
+ W5 c9 f! D+ [- G
9 W% }- M0 O% V/ Z  危害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4 R9 H0 l5 `" Y/ U, Q! T1 ?

( x6 x. A' O# n/ o6 E; _# Z) y  1)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火焰,可引燃周围可燃物而酿成火灾。  N. V$ q+ L( {, x; @$ B

2 d# y1 C& |; i* U8 s+ I  2)爆炸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所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可造成对周围的破坏,严重的可摧毁整个建筑物及设备,也可破坏邻近建筑物,甚至离爆炸点很远的建筑物也会受到损坏并造成人员伤亡。/ J( O0 Z1 I# E- O- V# f1 {* `

6 a+ v4 C1 ]0 z8 F/ W  3)爆炸时产生的爆炸飞散物,向四周散射,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破坏,当爆炸药量较大时,飞散物有很高的初速,对邻近爆炸点的人员和建筑物危害很大,有的飞散物可抛射很远,对远离爆炸点的人员和建筑物也可造成伤亡和破坏。' V% c7 A. U) R" n% {. Y

2 Y/ E/ {8 O, V5 R( Y5 Y9 P  爆炸危害中以空气冲击波波及范围最大,飞散物危害次之,但当小于某个距离时,则又有可能以飞散物危害为主。+ i$ k/ ^: P  z) b. U7 v6 i
* U# {. S/ O5 M' n9 V
  在冲击波不同超压下预计人员受到的伤害
; A3 x2 s' v. l4 i/ _
# _% o: B, u, v8 ?  在冲击波的直接作用下和在建筑物碎片的撞击下,未作抗爆加强的建筑物内将有人员死亡在冲击波的直接作用下,建筑物倒塌或移动,在未作抗爆加强的建筑物内人员将会受到严重伤害或死亡人被冲倒,以及被建筑物碎片撞击,在未作抗爆加强的建筑物内的人员将会受到严重伤害或死亡在破片、碎片、燃烧的木头或其他物体的撞击下,人员受到严重伤害或可能死亡,耳鼓膜破裂的概率为10%人员可能暂时失去听力或听力受到损害,但不发生直接冲击波作用下的死亡或严重伤害不会有死亡和严重伤害,但可能由玻璃破坏和建筑物碎片引起轻微伤害5 Y) A! A' q- a8 z* I8 y3 P

& Y7 @0 e/ H: w; a6 q% X8 z  炸药的用途' s; t9 u5 l' T/ \7 g) y

7 u/ m. P0 \" U( G% H  炸药因其具有成本低廉、节省人力,并能加快工程建设的优点,和在特殊环境下作功的特性,因而已愈来愈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矿山开采方面,利用炸药进行大规模爆破,来开采金属矿和露天煤矿;利用聚能射流效应装填炸药的石油射孔弹,可用于石油开采;在地质勘探方面,用炸药制成的震源药柱用于地震探矿;在机械制造工业,炸药用于爆炸成型,切割金属、爆炸焊接等工艺;在水利电力工程,炸药用于修筑水坝、疏通河道、平整土地;铁路、公路建设中,炸药用于劈山开路,开凿隧道、峒室等;炸药还大量用于开采各种石料。
: V( a5 h6 q5 ^7 f7 ?6 y$ U# y) [" q4 J" Y* d* C/ e
  炸药在军事上可用作炮弹、航空炸弹、导弹、地雷、鱼雷、手榴弹等弹药的爆炸装药,也可用于核弹的引爆装置和军事爆破。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采矿、筑路、兴修水利、工程爆破、金属加工等,还广泛应用于地震探查等科学技术领域。
/ ?. U+ R' I0 m2 w: H+ O( \2 h9 I! @1 h: j  ?/ w- C(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