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勤劳皇帝之雍正

0
回复
50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5-26 2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月的主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劳动模范,脑海中闪过的除了诸葛亮就只有雍正皇帝了。
* G5 |! ~+ t% H7 v% W5 v+ I( _' B; D
  康熙雍正乾隆作为清朝皇帝的三联,我死死记住的就是雍正在中间,康熙和乾隆时常搞错顺序。可能归功于小时候看的一部吕四娘的电视剧,对于他的喜爱可能从小时候就开始了。6 {& g5 x# y- o- v8 g4 t

3 \9 M& Q3 j( o' B  对于历史我并不是十分了解,对于雍正的印象就是在位时间短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天假,还有的就是娘不疼。
* b1 l' V0 }7 ?7 e3 L8 s7 z2 d+ h5 v% b% h3 M3 Y
  严惩贪官虽没有百分百的水清也是历代皇帝难得的了。
; m# e4 T; P  Y; l& R' l( g+ M
& o$ r9 A# k+ h- Y9 _8 ]1 b- F  而今各种清朝电视剧的大火,更多人记住了四爷,记住了雍正。2 L( U# S. n5 L4 h! J, k+ ^) g

9 I! c& r/ V% L  不管后人史书如何评价雍正,他做了一个皇帝该做的也做了一个皇帝难做到的。" K3 J+ ]" U7 X

. m! O+ {# G9 B, g9 i! X3 S  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手握天下大权也再一次印证了高处不胜寒,在高位久了可能心理就会发生变化,有太多的例子给我们说明了晚节不保及皇帝贪图享乐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4 c. x& S& [9 n6 e
2 U) z& N" T9 F, d. ^$ l
  萤火之光,岂敢与日月争辉?
9 `- P) J7 ~3 ]0 Q8 g' l
5 @: B  c6 y2 l3 V; @  人们总喜欢夸大错误而忽略贡献,有人对雍正也用了“成绩七分,过错三分”这一分割,人无完人圣人也不是没有过错的,对于三七分这一说想必明白人自会明白,正如毛爷爷一样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民对于毛爷爷的敬重就是对于毛爷爷的回报,雍正的好坏只有处于当时时期的人民评价,而后世的史书砖家评价只是跳梁小丑罢了,就算喜爱他们的人们辩驳,对于本人来说也是无所谓。  g5 x* R9 I* W: y% ?' G

, l" a/ X. c$ l. B1 M4 R  对于雍正的话题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对于他的喜欢敬佩只用一句话就可描述。* S2 W: }7 `# Z( B0 s6 f7 W
# ]4 B- l1 `: C* L& D6 I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 g& C0 U# S7 l" H
9 _  V& E) P, ]. b  当一个人太完美时会有一种不真实感,只有接触了解后才会有更深的感情,真的喜欢一个人不会因为黑色的一面而放弃,而会更喜欢啊,只因,这才是完整的一个人。
8 B/ l0 h, n, u; _
9 U2 J+ u) I9 n# ^& ?) X  {  肯定有人为雍正抱屈为毛很多人就是揪住子虚乌有的错误不放呢,我只想说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Z7 b  q" q' V# O2 k5 }& H: a, o7 l; g7 C
  雍正(清世宗年号)
' I$ h7 ]$ I# C2 t7 e2 O/ j2 p8 \; t! X. H0 s9 n' {
  雍正,为清朝雍正皇帝的年号,从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后共十三年,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显示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5 g; G" X, U8 |$ I* E  C; p, ?
7 ~# T- C5 j% d& @5 }) z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1 R& j, }- }. t2 \
0 N8 z& k) W; L' P9 T) Q& c
  别称雍正,雍正皇帝# i3 C) ^$ L7 C9 _

- F- n/ `$ h1 |2 |4 U  V# N  所处时代清朝雍正年间
- W  B: [9 S2 i! q3 k- p- S1 i0 Z1 v# b! l- c( q7 j/ d
  民族族群满族
4 [7 k# V) H9 L) @% S6 e& a2 w3 D) T2 G7 o3 o0 _- S! _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K* d% @) x2 r& k. T8 _) i
% V' N, u$ x  q: v: O.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戊午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
7 b. J! h1 b- w! U4 O3 b+ }- y* J6 V5 \  z  s, F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08日(乙卯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1 @% P, B7 g! J, l& S6 r: M+ o* ]
3 p1 u- y0 @3 n8 ^/ w5 j  主要作品《雍邸集》* b( P- W! H+ l% z" Q- e. u, V

- e1 m1 t$ v2 r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始设军机处改土归流! x( `. {. x+ l, F2 s9 F9 p; X

9 U+ i1 g1 `/ ^1 [6 F# X) G  人物生平
2 |, ]( Z% P' @4 `2 S- c3 ]+ {2 C3 X! u* f. F8 C6 B8 I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
4 B3 z* q# U1 S) F9 r5 d0 d1 x  ^& d* g' M8 `+ w  `+ _  y$ T7 K
  举措
9 a% e. w- }9 j
. V$ k# _6 `0 C+ L  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 M- E, J/ x( L* }' [6 Y& n7 \( K0 z
. e  X$ ^+ Y! `* V8 p. E7 E. }
  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L( m1 L3 ?7 C1 h

4 Q4 g" B7 T( D6 |. o; G+ U  D  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
  V5 [, {- a4 R+ B* j% X$ j2 X
" s; U6 X# g3 g  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分为如下几点:! T3 N9 Y2 x/ ]  ~2 v, V" O

1 |& P4 f7 \, z  考核县太爷! x8 _/ @7 `# k' z+ {& {4 p/ Q$ r0 l

" ]2 n, p7 ?- W% h: {  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1724年又是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了一惊。
7 Z4 @+ i' ?! j9 M* k/ f* \; o, p) N- h1 ]/ Y  w% I; z
  此人名叫常三乐,直隶吴桥县令,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李维钧。# a+ r8 Z7 F% w4 s

- R4 P+ O: j/ a1 O# L  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他据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 Q8 M- c6 |0 `  B% |0 p5 ]- ]$ M
/ I5 t# U& H1 J
  吏部看了考核报告,向李维钧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老常工作不胜任,有什么具体表现,给吴桥县造成了什么严重损失?8 [1 f/ R! ~: e8 |4 T0 U# |8 y

4 q* z/ _7 a4 M, g1 J  尽管常三乐工作吃力,但是钱粮该收也收了,社会治安也说得过去,也没发生过什么群体性事件,还真挑不出大毛病来。
& [4 l; p$ v, L0 T6 @# f+ e  X' [5 g# z4 t
  吏部说,既然没发现实质性问题,把人家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醒提醒算了。" k. ^- R/ z) H/ X% x. B
3 q4 R7 N0 {. A! \  n
  李维钧坚持自己的看法。吏部自信地说,咱也别争了,还是请皇上吧。
3 I& P, ~$ v2 }: I( V3 B: x6 j( C" T2 U3 Q5 ?% F- {
  雍正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
* c3 S+ ]" H0 t* U% t( S' ^
* _* p; Q/ r6 v1 k, ]9 i  a  其实常三乐真该偷着乐。山东曹县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很成问题,老百姓直叫苦。县令王锡玠不敢抓不敢管,结果被摘掉乌纱,还判了5年徒刑。正二品的云南开化总兵仇元正,为人老实本分,但作风拖拉,工作长期没起色,雍正勒令其马上退休回家。- P! S/ Q* x5 f4 O0 w, y7 k
( \5 s5 i. ~6 D. g% H4 E" Z; S
  康熙朝末期那些年,官员们实在是太爽了,就像晚清的李鸿章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是太笨了!那时,皇上的脑血栓比较重,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场的贪、懒蔚然成风,通不过考核的很少,被严肃处理的更少。实在看不下去了,往往罚俸了事,官员经济上吃点亏,政治前途一点不受影响。
5 F) ?4 D2 x9 o( E2 x' k4 c$ _
( \1 x3 j  e( ]: T6 g  眼看雍正帝的治吏新政如此严厉,各级官员在震惊之余,终于回过味来:看来,官是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干活呢。$ z3 a( W7 @6 t  M

! z3 E& Y* U0 a) _- F* `! O& U  但是,有的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雍正不以为然,批示道:要求太低了吧!当官本来就不该贪,这算什么高标准?如果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却倒了油瓶不扶,不就是绣花枕头吗?% B* ~) R( K( c. w  l. u
$ ]# G. ?9 X9 V& p! {
  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
4 t2 f$ j) ]4 F* k) R  S# [6 s+ [+ |0 [0 I: B2 @: [; [
  改变观念谈何容易。无官不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常态,所以有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只要不贪腐就是“好官”,至于这“好官”为国为民有啥贡献,倒没人在意,可谓“一白遮百丑”。为了纠偏,雍正不能不创新工作方法。. c8 G0 B" L/ K8 K5 Y

% l, \6 C. I$ \' B5 T, e7 P  提拔工勤员; K8 B( l; p- e& r! [

3 E9 D" |( R1 z1 R- z: j  1728年(雍正六年)元宵夜,内阁工作人员小蓝正在顶班,忽然进来一位高个子中年人,应该是出来散步的内廷值班员。两人一见如故,边喝茶边侃大山。- g. y5 m" u# [
' R. V' ^2 Q* M7 c
  高个子问,你是什么官?小蓝不好意思地说,不是官,小小工勤员,收收发发,给上级沏沏茶。高个子问:其他人呢?小蓝回答,都回家看灯去了。高个子很好奇:你不喜欢看灯吗?小蓝说,当今皇上励精图治,听说晚上都不睡觉,万一有个急件,没人跑腿可要误大事!
8 p! z) u- ~1 x: c+ }. s, d1 H* y
3 w) I1 X1 j0 L; R% M  高个子点点头,又问小蓝将来有什么打算。小蓝说,假如天上掉馅饼,能到船舶管理所工作就好了。我家孩子多,这样就是闹饥荒也饿不死。高个子哈哈一笑,告辞。
8 q6 h$ S% J! f
% Y9 o! p8 ^* P  第二天一上班,雍正就问:哪个船舶管理所有空缺?下面说广州有。雍正说,让内阁的小蓝去吧。大家正在惊讶中,雍正又让人告诉小蓝,要吃鱼自己下水捞,不能讨渔民便宜。
+ t, j6 Q! E  T# k2 J- f$ Y" t1 f$ n! O% Q; V# u
  只要正派能干,雍正都会重用,哪怕有不同看法。
, d" Q- `9 L, o8 N
. @5 H( {9 M" x, b) |( P) i  田文镜主政河南、山东的时候,配合雍正新政,狠狠打击贪官污吏,大力整顿官场作风,就连中央官员到地方收了礼,他也敢向皇上报告,得罪了不少人。雍正把他树为模范总督,号召高级干部向他学习。
% N6 N- @1 X/ _, Y
1 N5 r! z* A7 T6 s( X& T* r9 z  户部向各省要钱扩充小金库,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人敢点破。户部一个叫李卫的中层干部,曾多次向一把手提意见,人家就是不理。李卫就弄来一只柜子,写上“尚书专用钱柜”字样,放在衙门口羞辱领导。当时雍正还是雍亲王,他记住了李卫的名字。当皇帝后,几乎年年提拔李卫,李卫也不含糊,在哪儿都大刀阔斧工作,政绩斐然。/ f1 D+ ~# D  j6 K8 A3 g/ _

" p3 u* K8 W; k  y/ w; M1 V( w  但是李卫为人粗粗拉拉,比如直呼领导“老张”、“老李”,工作方法也简单粗暴,所以对他的举报就没断过。雍正给大家做思想工作:这个人浑身是刺不假,但都是为了工作。你们要不服气,给我推荐个又能干又温柔的完人吧。
3 D' G7 P7 ^  [* v8 D0 H/ m! ?) M4 K6 _! ?( ~5 f/ A# a$ a' g
  不管大家对雍正的团队有什么意见,但是,他们大多为人清白,勤奋能干有建树,这是公认的。
4 P( I1 U6 H* a- ^* k# [0 s8 n) q. _' ~. B+ I$ f7 F
  两个翅膀才能飞
. S! K2 K9 `! @8 z+ L* ]8 u
! D+ z7 D6 l$ g% k5 U* C  有其臣必有其君,雍正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7 P" d! |3 {5 D) w& }* X
' g: A2 r3 c0 c( r: M  雍正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天假。现存档案表明,他光在奏折上就批了1000多万字,是全部《资治通鉴》字数的3倍多。( ]- ]# @$ y9 o% f6 w

" {3 g) A8 u, |8 ]  雍正的父亲康熙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问题: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国库空虚。早在当藩王时,雍正就深为忧虑。
& r) }9 p$ w" C. b& D- {. g4 T& c) B9 u% z6 I0 c
  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6 \6 {" r6 W. M( B$ w3 `3 ~( n  a3 L! M/ V
  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创设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进改革;取消人头税,缓解社会矛盾;改土归流,维护国家统一等大动作,如果没有肃贪治懒的铺垫,是不可想象的。
3 r8 [( C9 @5 \. e2 Q  I5 E* l5 s2 _% ?7 H# v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3200多万两,到雍正七年,已增长到6000多万两,几乎翻番。雍正的父亲康熙遗留的烂摊子,儿子乾隆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在他手中基本收拾停当。华裔日本学者杨启樵感叹:“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
) n' a: Q! y% t+ ]$ ~/ U& Y4 h
& [9 e# u3 _4 x- d4 L' z' J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雍正则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人物,所以“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然而,康熙和乾隆总共执政124年,夹在中间的雍正时代只有短暂的12年8个月,考虑到这个事实,人们对雍正的卓越成就和超凡智慧,对他的执政团队奋发进取的实干作风,不能不肃然起敬!
  d9 V& f  Z& [5 t5 ^/ d6 Y$ r# R+ u+ ~% c
  雍正手迹: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N$ W  x+ ^7 W5 _" D8 r1 e

; L7 m7 P  F7 k! f/ m4 k7 t  雍正在位时诛杀贪官不计其数,在追查贪官时,就是死也不放过他,让他的子孙做穷人。雍正说:这些人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万万不行!. a/ c( \+ j6 s1 Z3 D/ O$ S) o

# L0 Y1 _) u; M- d4 t& N1 D' n  雍正的前任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0 h! V5 p, t7 S
0 J- w/ n: r$ [- W' |9 \; h: T) G
  严峻的形势下,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清理积欠、诛杀贪官,都是势在必行。雍正别无选择。雍正在位时诛杀贪官不计其数。但他的反腐措施并不仅此,除惩治诛杀贪官以外,雍正还有三项更为彻底的措施:, C# E2 R. l/ q9 }

% \, w5 s* w# W6 w+ e  U& Y- M0 ~2 n  1、绝不放过贪官的涉案的亲戚和子孙。$ r; q" ~% t3 `  k7 Z# ]' K

! W, k* @3 K2 p9 \  W1 l. q  2、让贪官死而不已。4 @; E5 D4 d9 J/ N- R  |
; s# C4 t0 P2 Q& r( B
  3、杀贪官给官看。
: K2 C2 W. f# s, ~
/ C* z3 I- s! s  贪官们的罪一经核实,雍正就下令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可见当时官场上对这个刻薄皇帝的怨毒之深。 但乱世用重典,为国家计,为社稷计,不如此不足以拨乱反正。没有雍正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肃清贪官、清理积欠,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盛世。1 |0 I- y- O% ]- k

( G0 y# C8 H+ {; Q) s6 t$ M! ]# b  由此看来,贪官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是,在雍正时代贪官连死路一条都没有。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雍正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自杀。
  q3 ?5 Y- O7 k$ t
$ u+ c  H7 D* v. g8 a  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雍正指出,这些家伙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牺牲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因为依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人一死,再大的事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这一套,他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有侥幸心理。
- ^7 k! H' {% x/ @# U
+ n4 }% C, n1 h7 v, N5 R  不错,反腐败连死人都不放过,追穷寇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表面上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污成风的年代,不下这样一个狠心,就刹不住贪污腐败之风。按照现代法治的观念,这都是不对的。但雍正年代本身就不是法制社会,雍正的这些措施也算是以毒攻毒。8 A1 {. o8 S3 ?& Z

8 X7 M; g% B% ]- C  雍正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上下其手,内外勾结,致使山西库银亏空四百多万两;恩科主考官张廷璐泄漏考题、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罪大恶极。雍正原本是要把诺敏腰斩、把张廷璐凌迟,经大臣谏劝,改为诺敏赐死、张廷璐腰斩。9 ?5 K) l/ ~6 p* k7 ~* @2 f- ^9 N
" c; Q0 @' j# B; R
  雍正下令:传旨给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让那里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让所有的人都去给这两个墨吏送行,大有好处! 这就是杀贪官给官看。
4 C- I; X7 B* u! z7 E7 }
' a0 K3 B4 l! E. [# ^  对此,雍正还有一番高论:杀贪官不能只叫老百姓看。要叫当官的去看,一人也不许不去,朕就是要让他们好好看看,看得心惊肉跳,看得筋骨酥软,看得魂消魄丧,看得梦魂不安!这样,以后他们的黑眼珠盯着白银子时,就会有所惊觉,就得掂量掂量,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就得想法给自己留条后路!朕告诉你们,这些当官的,都自称是孔子和孟子的门徒,让他们见一见这血淋淋的场面,比他们关在房子里去读一百部《论语》、《孟子》还管用得多呢!# N4 r* O& ?9 ]( |  m
& P: E! P$ d' [  r5 i" h
  雍正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理腐败的肯定。: i# S$ ~6 x0 }7 Q$ c
' e1 Q4 @& @7 o( B1 ~; J
  雍正是个独裁皇帝,但并不昏庸,且算得一个明君。在专制体制下,独裁害处很多,但一个明君独裁却未尝不是件好事。雍正就是用一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成为历史上一大怪状之一。4 I$ y5 q' H- U6 ^7 E  O8 E

5 F* p/ s/ J%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