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李清照描述

0
回复
48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5-24 14: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新作《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这位美女教授的眼里,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M) g2 O1 z& A. j" x- \' P' r
+ V  b; I& P9 f' l5 ~7 v; E$ P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不过,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新作《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中,却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这位美女教授的眼里,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
. g# w/ D2 x' i2 D5 `
! |9 m4 y/ X2 I& W2 Q  她是赌神* v; A; ?% N) K9 g2 g0 O. G9 a
8 X$ [; |( o2 r% y) ?% U
  最爱打“麻将”,还撰文教赌术2 I! Y- ?/ g& g/ }- x* V9 Y* h% h

8 v" E2 `* _6 X7 Q  说起“赌神”,很多人会想起港片,想起周润发。不过在杨雨眼里,电影中的“赌神”早在900多年前就存在了,这个“祖师爷”就是李清照。李清照还专门写过一篇《打马图序》,介绍各种赌博方法。当然,“沉迷”赌博的李清照永远都有着好运气,是个常胜将军。
8 K6 K1 p# b3 j/ d; m) F. y
4 |4 X2 m% @2 }4 M& Y8 M  专门写书,介绍赌博
+ ]! \) ?( p9 u! F9 u; u# Z3 B) f1 P- d& p2 H3 l9 p( h/ l
  杨雨介绍说,在李清照的《打马图序》中,一开始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随后,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20多种赌博游戏方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赌博游戏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她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瞧瞧,李清照俨然是个“赌博专家”。
9 h: j% Q) E( o
2 ^: m" o) ?4 M; U2 }/ l  那李清照喜欢玩什么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有人考证出,“打马”就是麻将的前身。看来,通宵打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9 e' X# a! h8 [2 {: |. t3 p' U) \

" D2 |  C: D, ^, ]' N  逃亡途中,不忘带上赌具
; s) W! ~. H: ~: G5 m
8 w+ V2 S1 S5 T  说李清照是“赌神”,沉迷于赌博,也得有真凭实据,杨雨教授就给大家介绍了这么一个例子:李清照爱赌到了什么程度呢?北宋灭亡以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兵荒马乱的时候,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只要稍一安定,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
2 f) Q, {" v  I. {( Z1 ^, f* [
: A7 n6 T# u6 u* S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听起来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之外,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李清照开创的。7 }8 U& ^: N$ I# r$ o! \' m9 C
+ u1 K! F! B/ z4 S' b
  她是酒鬼* z. s0 V6 {( W& r7 `2 H$ c9 |
) m  o# Y4 B5 ~6 G
  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r2 Z, Q. [' Z! F7 g
; n( S  h7 c$ m8 c8 Q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文章写自己好酒,可她词里面的蛛丝马迹多着呢。如今能读到的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别看她赌钱从来不输,喝酒却没那么大本事——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
+ o2 ^8 k) [/ y5 G; r/ l" \- n* {9 ]) u* Z. q
  爱喝烈酒,常常不省人事
2 b4 t6 O! I! D" }; T6 o. z, h2 o) w. }1 ]% s: z( K( P, |
  杨雨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是“酒鬼”,李清照最出格的一次,在《如梦令》中也有记载。“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意就是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在家乡济南大明湖上一边划着小船欣赏美景,一边喝酒行令,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p' M0 `5 I: f, S
- h$ f& X+ ]" G! R. s/ J
  李清照不但好酒,而且还好喝烈酒。她写过这么一句词“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扶头酒”并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指酒性很烈,让人容易喝醉的酒。李清照自己酒量不咋的,还非要逞能喝烈性酒。这一喝,就常常不省人事,睡一宿还醒不了酒。李清照不是有句很有名的词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昨天刮了一晚的狂风,下了一晚的暴雨,我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一觉醒来,昨天喝的酒还没醒呢。
# e1 J0 g7 G# ^$ ?. l
6 l+ x& }' p! g4 `% n  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 x8 \, Q& A0 K8 g( O+ q8 \" M

$ {: Q+ P8 e8 y% S' M  另外,杨雨还指出李清照不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而且喝酒还有一大嗜好:爱赏花喝酒。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了:赏菊花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菊花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得,一年四季都泡在酒缸里了吧。
! h1 q! p) R! b  `; L8 O; F) Y7 e8 {. y% `9 w/ Q- U. Z0 l9 M
  她是色女- a" y1 f' @3 `
  c- n4 \8 c: L4 a
  她的词曾被人大骂“不知羞耻”
5 z. v; Y- f) m4 B
* m% K6 E8 i3 _  说李清照好色,可能很多人会提出质疑,怎么一个伟大的女词人会好色呢,她不是一个端庄的妇人吗?可杨雨从李清照婚前婚后的两首词中,看出了点端倪,作出了另类解读。
, V! {3 C/ F. Z# H: k- H
2 F5 Z. i: A4 l  尽诉少女怀春" D6 W6 @$ M- ?3 h3 `

5 I( b7 c1 ~/ o- ^, b, q% _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N; E% O* [+ [$ o

8 Y% f% o. C" y  杨雨解读:这第一首词,说的是嫁人之前的事儿,写一个大家闺秀的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表面上,李清照好像是在写少女看到陌生男人后,是如何害羞,只穿着袜子就想赶紧逃跑,生怕被陌生男人偷看,不过还是偷偷回望了一眼,并装作嗅青梅的味道。再仔细一想,发现不对:这些都只是李清照设的幌子啊!她想要说的,根本就不是少女的害羞。那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哪个少女不怀春!别看平时一副大家闺秀的淑女模样,那都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表面文章,骨子里却充满了少女天性中对自由、对爱情的本能渴望。
# W( _( F& E* v' y, f( ^6 W1 d! c$ z
  诱惑老公上床
! F5 M3 J2 }8 o6 k3 y+ P( v# f! V" E: U, p7 V3 D
  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 [* S; p2 j1 X. z2 ?# K+ n
5 D0 C# f% F/ I* O  [( ^  l6 V8 z  杨雨解读:这第二首词,描绘的是李清照结婚以后的事儿。大致意思就是晚上这场风雨啊,把白天的炎热都洗刷干净了,是夏天里一个难得的凉快的夜晚啊。女主人李清照款款出场了,先是向丈夫赵明诚弹琴求爱,不过赵明诚没领风情。于是李清照只好对着菱花镜子,开始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了,上一点薄薄的晚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 n6 Y8 ~9 ~7 X) E
8 V8 o$ Q- k, `! \; A- J
  要换了别的妻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淑女形象,说不定就此罢休了。可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人啊,要不有人怎么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呢?“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洗了澡,化了妆还不够,还要穿上件粉红色的透明睡衣,雪白的肌肤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发出来。然后,脉脉含情、温言软语地对赵明诚说“今夜纱厨枕簟凉”—— 今晚的竹席应该很凉快哦!( j; W# c/ v" m( k4 g
, S& P; P# l. B6 Z; F
  这无异于一封“遗情书”啊,当时的词人王灼就炮轰说:“这种不知羞耻的话居然也敢写出来,从古至今的大家闺秀,有文采的又不止她李清照一个人,就没见过这样大胆放肆的!”足以看出李清照的“大胆”。
! h" x5 _; ]1 P$ a% S
/ _4 r1 N3 q" `  反响
9 a* }8 t7 c! b( l% b& R, Q
) d3 G! X- _; V3 n# n  康震:
: V/ o( I/ Z) u7 e" a
7 g" E! N" s0 M% F- a- f8 X- {  好赌好酒/ O# `$ L5 ~- T

& \" ^; `+ [# k4 c# A$ t4 y  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 ^: F7 k. R, w, A
7 ^3 c: \0 ?$ k; `: X2 E" @; m
  记者采访了研究李清照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想听听他是如何看待杨雨这样颠覆性解读的。
' Q$ T) ~8 {1 r" Y9 n$ H$ |# m: y2 i. |% [+ c1 V6 ]1 N
  康震谈道,因为还没有看过杨雨的这本书,所以不便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批判的观点。但是说李清照喜欢赌博,他认为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赢钱,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
, N/ d% w3 |  ]& y+ B, x( W" s+ ^& L, S) W+ J1 }$ D3 r
  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更有些牵强。毕竟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文人墨客的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 O$ L; j8 p9 @" r! J
0 ^/ Q& f) T+ f& @4 I# ~
  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杨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乎有些不妥,只能说她大胆而已。1 R/ `9 V: r! p. p& p- B
+ l* x1 p+ u" G. a1 n% K
  虽然康震没有正面批判杨雨的另类观点,但他还是觉得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极具才气的女词人,而且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毕竟对李清照的评价,几百年来都是如此,难道几百年的评价不敌一家之言?”他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尽量把其放在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客观地进行评价。( \& l) y9 z! K# J
: L2 r9 u2 d: t! L- t% m
  网友:5 h" T8 K/ [- M. \/ C
# Y! ?. h8 q+ K7 l- F- m
  美女教授
6 y7 I( `+ U+ L" b. J
& u7 q, L; s5 E3 b' m& Z6 [' I  将李清照“妖魔化”
3 o+ Q1 F$ {  x* z  w; B3 _& H1 v& u
  杨雨这位美女教授对李清照的解读极具颠覆性,某网站贴出的《杨雨解秘李清照》讲座视频,短短几天内点击量超过15万次。大量喜欢李清照的网友对这样的解读非常不满,有网友认为杨雨是为了出名,故意将一代女词人妖魔化,哗众取宠,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也有网友认为杨雨很年轻,本身对李清照的研究不够,功夫还没有到家,曲解、误读了李清照。
8 L! e) |" E- d  Q9 R/ ^& p0 v* |; {5 x$ F
  ■李清照简介
1 ?4 a9 l( c5 g( n6 |5 C9 I! \$ A2 B0 y5 ]% x- c8 i" W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6 C" g! b( p9 }2 f  l+ ]/ h

( O9 o0 L) b4 g, `, l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家。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李清照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 J0 b7 q" i: C+ A( ~1 }) k1 n; N+ w9 w8 q$ x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性。5 v& @+ I8 O% E5 v$ y8 s

  ]7 q  Y" }  }6 k6 k* G% d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7 ?2 h  j- S! T9 H' T3 i
: I4 r% O; ~+ a1 V) z9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1 L  D+ u) z9 m1 c) b* k

/ H* r8 N; [8 E3 Q" t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7 U$ f7 s0 n- f6 R& p1 p  [) c& R! H" v
  家世背景
$ U3 i6 `* U7 p7 O' W* G& h8 x5 V7 u' g0 Y  t2 E7 d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4]
0 p2 c$ Z  z" Y9 b6 D3 \. S" Q: y6 f0 t6 ^( j
  秉承家学7 u. z( [; i7 U3 e# K* \6 M
" z0 Y% b. W& q5 G# w, R# ?0 b
  李清照画像
& F! g# U0 g; z+ H- ~5 q
& p5 \6 b8 L. i" R  S" Q  '700')this.width='700';" title="【每月活动】 教授称李清照好se好赌好酒引各方争议">0 ]* a0 t2 f+ [$ W. b: X

% d% a/ o7 Y" h  描述:42166d224f4a20a4b3fe4d0e91529822730ed013.jpg
! j" ?, s. u9 F# T' ~; j
4 E3 y7 ]1 z& c: a. ~% D" Y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V$ w# [- Q0 g
# D5 o8 w' g; B3 s! U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着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2 C! u- j" N( \: x+ r
, ^" q: z4 v$ E/ d/ E
  李清照读了着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8 R  j$ ~6 k, L/ @& S; A
5 K  o. y7 I+ D( t8 b# X, b
  琴瑟和弦
, o. v4 W# W* W3 V' f( S0 ~8 z7 r1 M1 N: n" ~9 r* m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 ]7 e& @1 X/ e: c0 v0 k2 Y
2 F# P: J- h8 U. S$ w6 w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4 H* b7 B& [2 m% C) y6 a: w0 e9 z# L4 I7 ]+ O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Z) _9 Y6 c4 h5 N/ b9 k8 X3 j, F

  T, f, e9 X8 M+ R  B0 H# N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 G# a( l, P; ^' A. `$ A
/ c3 R: K) w8 }& [2 U" L, [4 [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 m+ J3 x2 @4 }( u  ?# u! j; n5 l2 k
7 F5 d$ f1 `5 I  g5 l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 s: g9 y$ W  h( [- p8 q0 A) T  o$ \; l) T7 L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
) u8 a  e$ G; b& W$ t; G4 Z
/ a& j5 u0 c/ G; s0 d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9 D/ s5 q5 u2 R' ?2 o5 V" g

& U6 W# _2 \! D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 Y. Z  i2 v! d/ X% G
8 A7 A7 c+ D' y) \8 m$ S2 u1 o8 ~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3 a' z" o; ^- s, F' O" L) @' r9 P0 ]' U" ^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着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z  g- c& g5 W" I6 p! [6 m

" ^! k5 G. F6 ?4 V; F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H6 y1 W) G+ F- `

: U* p0 d% y0 E( L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E$ L+ q6 r( \0 s
3 l7 u/ Y% V% d! _) q; N2 ^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 K# z! e5 g1 K  d3 k$ d1 n8 U( U( b% n! T3 Y4 O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6]8 g3 W' }" Q; _& G- |" y
8 p) w" H" \& ^! b# h! `
  颠离漂泊
/ c1 q/ _! U1 N. P( t. ^" o- ~1 A
5 f( V: U5 P2 M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2 Z/ B" |; i/ j* C6 ^2 U4 h
/ P6 ?. V0 K2 L4 k/ f2 g+ @5 C5 i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1 X2 D! l6 {, T6 z5 R' E; v

8 o! w6 A1 K% S( c; t& A, f( A. M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9 q" E/ D1 a5 S$ E( \- E" M: ~2 K

2 {6 h1 x. l. l. @" n4 T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8 Z9 o; T; w( j  p" N1 l
8 r; j% \) w% l- a9 ~. |4 v) Z. O. V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 w0 o! {; I7 C0 B1 T. d5 L2 z! B0 W
! c( L% a& s- y4 g1 T4 x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q! e9 h0 {; Y  x& {
2 ]9 S1 q6 g6 Y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 h' f0 d; T( \. Q' z5 t9 h3 j: E$ m9 X& H! a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 X* \8 W0 S. S: _2 b8 x- u# D7 m( v. Z1 n' b1 l1 t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 p% |' S1 L) ?6 R
, p1 T! y. C( W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 Z0 h) B+ _0 `+ [$ J! T( r9 k  Q) B) w8 g1 ?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7 A1 a: U9 X0 x( g/ g
: c" X% w* P; L, p7 M% F1 i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 w* \3 M' v! T% |: \2 R! e9 m& i- f# W0 G* j& z/ E
  不管李清照本人到底如何,能在历史上留下足迹并被称为才女的,想必也是奇女子。
6 o. L! V7 E0 |$ H3 _6 \, x3 f+ P! x4 }2 B& @9 N-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