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其书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闪光。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它极大地影响着作为"人学"的"文学"。《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在经典古代名着《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Q K0 B$ w/ `
/ L) u3 q8 |5 G v- R# j1 M- z* U 作品介绍2 { D; V. b1 Q5 C( n* U
& N% T- z# C7 [* o8 J8 H2 t. w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着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
2 R. P, P2 s* P9 U( A: \ A+ J; T! ^1 \5 N- X
西厢记
2 V( z1 i/ d" }7 w
/ `5 ?- B0 T ]! _* R% g! {4 H" i X& i 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2 |0 [0 ^$ |' a9 A; D& `" i! p V* R! n" P& I* i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0 W# t& h* d: j: b8 X4 [
' v5 w9 r+ P& m5 [ N) `
西厢记目录:6 u. z. S9 N$ D$ f& F
6 S( O; V$ v5 r' Q+ Y! A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r$ d) C$ ?5 q/ g
# w- c, ^# @, ?. A2 y: O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1 c* V7 P: u Q* C L' ^$ F. N( S8 [3 y' T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 r) h2 E& u% Z; J
0 f: W; K. O, `& A* m3 b# A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Z% y8 X) o @5 X, B. @" L. G
- P' ]- J+ Y, G" S. d$ j: n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W; m7 Z8 l1 [4 P. l5 I* ]8 B$ A
- [4 b( w3 A" N! J 故事起源" |5 Q z2 l" _7 l0 u
0 ^2 G! h% g* l" o ] 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H" C% A1 d; _* E
F/ L' X6 O) N8 P/ ?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着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 F9 R0 p- o' u$ G3 R8 I. y( X% U2 ^1 h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 |2 c3 i2 ]7 C, M' [: S
% J: U1 F0 `) a. \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4 Y, y& j/ |4 ^
1 w' s$ E& D1 E3 N 注:⑴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今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9 B9 S3 L: R* Q, A$ Z0 E
% ^! ]& v/ W. m* W: l
故事梗概
% ^3 ~5 X6 R$ Z
) c, w. i6 h- P7 u6 c* d4 `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芳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 }$ u1 } F3 [2 d( L1 [' @/ N
' b0 D! r3 \8 s1 I9 f, U( ^ 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与红娘。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5 X1 l' E* v2 J4 z# k7 s9 f; ?/ e& q5 g" f; S# X" V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3 e( a4 p, J) d, b
Y& x8 U1 i& D8 C; `7 n& X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 k& V+ L: X; O2 p$ j z* V2 F" z5 ~. Q. ~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4 ~, Y: ^" t. p, Q$ u- h
: T0 T' [ M; o/ j% F- n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 `/ w6 k) E! q* u
9 m' w! \( a7 F* f" @: T9 \; X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 f+ A [* u1 R
+ Q" y! N8 i3 c+ F- D a% _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
+ `: j# N0 S* G# A- s) G2 v# R7 Z- S4 }! s0 M
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0 [' Y( |+ [+ B+ X X
$ z/ r4 R# X5 W4 r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s7 n" m. x/ g0 ]* l' ?8 J1 V
' C1 z: ~6 }- D8 F3 H* `2 z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p1 A) Q: c7 L
4 S2 K4 G2 F* r; \0 d9 e' ~! Y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v8 W" s. b2 U% `7 x$ S
3 q0 ^ H" m: g4 `+ w, w1 k) ~ 思想内容
0 o/ D, j! r1 M' z' g# h( d' g3 I, P4 F6 ]2 v- r( p0 J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2 I; Q) j, Y" M4 P3 u! [
" p: N6 _5 p) w, y) t4 v/ y; I$ |
西厢记
0 b% ^( X. a1 D. O) ]% L& `
7 _) _* l1 T8 a( O% \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 R R0 g. f$ D: [3 a7 O
3 a1 @! v0 M( h; f9 y# r* [3 G$ l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8 a5 j* g+ V1 Y7 ]
: d0 N: W' \4 R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 s2 u r8 m* [/ U. g4 R. E: Q: k0 H
6 v3 D5 {7 z7 W* A$ x$ v/ a0 x: | 版本历史
8 ]6 s0 F" U9 O d4 n3 f" `4 P* D% i) B* `* @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璟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以及董解元的《西厢记》等。以文藻而论,当以王实甫为最。但是王版西厢显然有很多董解元版本的影子,可以说一脉相承。5 D& c3 |5 z. K
: C' f- E. ?+ v3 @" p x 成就创新: Z+ ]! C; i# p F/ p Q
9 V% M, h7 S8 ^4 s1 A
主要成就2 e/ Q+ D* ^' s6 u3 l* Y6 i' R
/ _& o" k% V1 K5 d' B7 c: R! E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3 ]& |2 G1 B8 |. S
' f* x4 z9 C9 e/ w, @$ r0 ? 创新之处; `& ]* N, {, L) E1 u" @
: D [, v k. A a2 b" k 1、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
3 {8 \- k7 S7 ?6 P: Z' H3 p! r! ~7 g* T; |) \
2、《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
7 T) M# a9 q$ K
+ E( f) d( y+ f( f' f5 u9 T 3、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U2 U% j" Y8 W" e+ T3 ]# a4 O0 O# q X% J
相关评价6 d' l4 v8 P2 [! {7 D
% t2 L/ }* ?- W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2 c1 ]3 }) \. P; q Z9 ?: X5 o6 i. f2 x1 x t# ]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 ^, r" P9 y7 i" ~3 x; h7 g) y8 v& f& n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着,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 @9 B# C% [+ C7 w
. l; G1 u, \; S( m% b% T/ o/ [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C! b* d/ Q2 S- P8 j( k7 g( y
' E& F" G$ U# I, @" I/ g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着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7 Y+ q, L+ J2 K; f& o* |# p, a1 [! X; p" j) R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汉族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v' ?( L) _5 i8 b" x# V8 g, H
6 I3 c0 [0 v. Z* Y5 ]0 y" H5 m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显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 s( X4 c) J: c5 ?0 H) f, V- l* p" U2 p0 O3 G4 O. S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度,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y( M1 l8 Q2 Y; B9 |3 [* }. Y
: V9 C7 C; I* b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P0 g5 J! U/ R/ Y# b- S
6 l- h0 }! g' X2 W 经典语句
$ D) a4 w% v3 _ I& `/ C- }. P$ n! u8 b& N' F, ?( P% o3 q, b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h- C8 g/ ~+ n2 J/ G9 j: _
5 Q2 `2 g5 {, P4 x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2 p: W8 z$ a! K( T e" [ k! W. C( j
. h/ E0 ^ o) V9 ]& A% s. I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X3 ^6 a3 A: m7 ]% d! i; p
( F }* E; ], I8 b# {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 }2 C* @ u d0 [. H7 w3 k9 o
" H; V% G; G" n, w4 ?$ W+ |$ x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 o* {9 ^$ L0 _0 s8 K
5 I4 D0 c6 O; a 饿眼望将穿,谗口涎水空咽,空着我透骨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3 k6 {. s: v5 s+ ?* y I
' n& S& j# _( c {+ e (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2 p4 X* j. n6 @ M
5 q. g" B; b& s2 ~# r; W [拙鲁速]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帷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_( G" t1 j; K [# S
1 O9 a: Y! D/ V [幺篇]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美满恩情,(咱两个)画堂春自生。1 l8 a0 i y4 | E! K. I
# A% `4 z6 ]0 S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Q* w, O) y' p4 \- b. X- |2 g
( f( v2 x! o- P4 L1 n1 V9 F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 N7 D; u I% r- @4 M/ L$ k- U4 G/ o' i, M; Q% k7 H
[仙吕·八声甘州]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2 j% p0 Q9 @- y+ G4 }
0 [+ Y0 l4 x0 n$ u* A6 ?3 J [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 J- ]! i" h$ p$ G
! R& e1 E1 R# z" i3 n9 z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 x* l& [6 q7 z- I4 _' R) p! F+ ^0 O' j; J7 V4 a
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 r! E2 `$ c! v. W0 U4 K: v, N- S2 j% F2 X( h; b
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
; L6 ]2 Q( a4 U e3 H3 d, |, e2 @$ {: N4 h& u* C6 B9 e
花影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 U8 g) W3 ~, B1 m, N
, V$ H0 ~7 M5 ~+ {& J
[圣药王]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H0 ~- S4 \. h9 F
0 Q6 R k9 F/ Y6 [/ N: ]
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侧,梦魂飞入楚阳台。
0 L' G2 k& R( [; e/ |" Y: G" G) Y- I7 n3 _7 f
(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5 Q+ V& [9 z2 @* r& ^# ~
1 V) ^6 Y5 h" f$ |5 x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 x7 U; S7 n! ^) x& W
3 F' M2 K+ K1 E, U2 }# B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N8 r: W" ^8 ]0 q, K
( G& r# K+ ^, i1 E" M! q) x& k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J; U. q$ F" s
4 z& ]. J5 p) E, Y4 Y1 a
[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0 P' }" ]/ { b( F3 c
* K9 O' b {2 B$ X4 D* x
[雁儿落]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6 u4 w$ p) D: T0 X- |
7 g+ D/ t& M. N' g+ W7 k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0 N# a3 k- M) \" R" }9 E: q- o3 G) N$ J. B, P5 I
[挂金索] 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 r* P$ m2 `5 P1 Y6 L# [4 Z2 a
9 R$ M+ g. C1 |+ @4 s7 _. }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D+ N7 s+ @. x
+ P6 i% ?$ U* V! v2 [( a 关于崔莺莺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每个版本的不同涉及到作者本人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1 E6 C, y) p; Z/ u9 {# ?# y
5 i0 S% k$ z9 f& Y8 z
其中我最不喜欢的则是元稹所写的,【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对于此人也没有好感,也就是现在的渣男,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怪罪到女子身上不得不说无耻之极。4 _( f- e" W. y2 ?2 i7 O
" K, ]2 y; `! W' f8 ^, X( l$ X 而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来源于这个爱情故事,人们接受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说明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美好憧憬。
; n( C: y3 K" n# j& Q. D
8 u p- @( |$ A: c.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