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盘古小辩

0
回复
3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5-6 2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盘古小辩% O6 ]4 f( Y8 [( t1 G) P' r

4 F4 S7 V5 n3 a/ l1 _  盘古,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明,目前公认出现在三国时期,然亦有他说。东晋时葛洪收编其入道教,信仰一向不显。直至明清二代,白话小说繁荣发展,才使盘古信仰大幅度传播开来。: `' n+ ?5 v0 h% O. i: O) W
4 T, `2 W8 i: [
  现存重要记载:
, d) R6 j/ E" T. N3 I" _' e  O
  1. 《六韬·大明》: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南宋罗泌《路史·前纪》引。注:今本六韬及出土的前汉简书六韬、唐敦煌残卷六韬均不见《六韬·大明》篇】
) _2 `/ u6 s+ s  N; X/ k/ a$ d8 \- @2 K
  2.魏大飨记残碑(222年):千秋万代XX主重居外天地始X至里X文王大飨之X皇X高X徒集有X之魁万名X一据东西南X术X复歌叹丽X建起尚盘古罗天X为感续X于其XX樵室去殆冠获X不X我是X愤汉则瑞X为至府【注:此处虽有盘古二字,但断句却很难将盘古划为一词。类似:今天股市开盘古人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老子要投大钱。】, W& x( \, k3 }
1 `- f' m. m7 B! C* F8 {( a
  3.东吴韦昭《洞纪》: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二引】* G! X* {- ]1 L* [1 @* f8 x9 ~
7 x7 N3 p' |" ^4 y6 q, Z) i; d
  4. 东吴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唐艺文类聚引;宋太平御览引】) b5 m7 y( p9 n) z- ]( R
* f) F' \- X* e! F
  5. 《三王历》: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年,然后天地开辟。盘古龙身人首,首极东西,足极东西,左手极南,右手极北,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头为甲,喉为乙,肩为丙,心为丁,胆为戊,脾为已,胁为庚,肺为辛,肾为壬,足为癸,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乳为昆仑,膝为南岳,股为太山。尻为鱼鳖,手为飞鸟,爪为龟龙,骨为金银,发为草木,毫毛为凫鸭,齿为玉石,汗为雨水,大肠为江海,小肠为淮泗,膀胱为百川,面轮为洞庭。【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二引,或为《三五历》之误】
1 k! s# K/ j4 Z) N
; e( h# [: F7 |! F3 V% l7 d* }  6.东晋葛洪《枕中书》: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 x; E8 F% X' `  |% v; z% B5 I
$ Y: C- v8 q% t3 ?' I1 i" m
  7. 南朝梁任昉之名作《述异记》: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注:《述异记》中有记任昉死后之事,因而诸多学者以为此书托名而作,亦有学者认为任昉原作,后人有增补。此处盘古条文,有学者云抄袭增改《灌畦暇语》,是非后辨】/ @# a+ c9 u0 h

$ @" S! x" C; R  8. 唐永辉元年《益州学馆庙堂记》:“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碑文残缺,补自《益州名画录》】
+ ^2 w: [2 n; s# _! B8 n
4 b4 s) t) a8 y# j$ _" I  l  9. 中唐不知撰人《灌畦暇语》: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又云: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又云: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又云:喜则为晴,怒则为阴。老圃曰:“信斯言也,则是盘古氏未死以前,未有海岳、江河、草木于下也;未有日月、风云、雷电于上也;未有晦明、阴晴于中也。然则盘古氏何所运其想而生?何所植其足而立?何所注其耳目而为视听?何所取其甲子而为春秋?为说如此,是谓汪洋大海,而不近事之情。无已,则假为之词,犹之可也。其意若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始也。覆焘祏袒广大,虽不可以为量,要其大形,实无以异于一人之身。岳海之辽绝,亦尻背之间耳。故曰:无已,则假为之辞,犹之可也。”
- r: W' j" D% \: C% P$ X7 V
8 \+ h/ w6 f! q0 r# S  10. 宋张澡《元气论》:洎乎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为苍头。今人自名称黑头虫也,或为裸虫,盖盘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裸形焉。【注:清马骕《绎史》引有此段,言出《五运历年记》。然明人董斯张《广博物志》亦有引此段,言出《元气论》,非《五运历年记》。可见清人之丧尸】3 C1 @1 E/ b) T+ V) J

9 P) P& O0 @# a8 _9 |- ^  11. 《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0 O% C/ K9 L7 H2 A

; o! `5 y0 d( ?" r. @  就目前而言,最早的盘古记载,就是这战国成书的《六韬》了,《六韬·大明》中有“盘古之宗”的语句。看此句,说的是天道地德人事,也就是国事,若想国事不凶,则不可动“盘古之宗”。因此,此处的“盘古之宗”,必然是一概念,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祭祀盘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么看来,似乎是很有道理。3 G  P/ j" j6 e! k4 M- R
4 l' ^; y+ ~. l' B- T
  可是若是认为这里的“盘古之宗”是祭祀盘古氏,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北宋《通鉴外纪》所引的《六韬·大明》帝系记为:“柏皇氏、栗陆氏、黎连氏、轩辕氏、共工氏、宗卢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倘若《六韬·大明》的“盘古之宗”确实是盘古,那这同一篇的帝系为何会将之遗忘?
. @1 w# m3 x& O
7 j7 @4 v# B/ i' U; x8 O; x  那么这个关系到国家稳固的“盘古之宗”到底是什么呢?" g/ I* D0 B# U  U8 A  ]/ s; N

2 T! H1 H, X* o* ]! h, q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汉书·景十三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9 N$ W( X- r* D; y2 z; l0 l, j9 S0 _* ]+ s: |0 A8 S" @
  封建诸侯,国土犬牙相交,即可互制,又可互助,皇帝稳坐长安,国家固如磐石。
$ y& A4 F! K& {- j! k$ u5 r# |# @* y( e7 t
  盘石盘古字形相似,两者抄写错误并非罕见,如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就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盘石山抄成了盘古山。" p3 i; p; ~9 \" U

: P: d2 W( `8 L* K3 S  而通过《史记》、《汉书》中的两个决定性证据,我们则可以断定,《六韬·大明》中的“盘古之宗”乃是“盘石之宗”的讹写。
8 R8 }5 J5 v( `+ L$ f' _# u6 ~7 r$ U3 m  U% I  S2 Y
  因此,《六韬·大明》并不能证明先秦就有盘古。盘古的最早记载,依然是在三国时期。1 }7 r8 T8 F: u" ^
$ W( D( T0 k. A: _
  那么我们就来看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记载,现存的仅仅只有三条,一个是韦昭的《洞记》,另两个是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
% \" p  n  }( ]& F1 G& u3 ?: ^. H1 E
6 z* x, M! d  P% s  d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东吴治下的两个人,记录的盘古非常的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约是这一时期盘古神话才被创造出来的原因。
  j+ m5 b* G5 Q- \; I9 X
- w" R  q( n9 P% K2 I  稍早一点的韦昭所记载的是,说世俗相传盘古一日七十化。虽然他说了世俗相传,但这四个字实在需要商榷。! e' ?: m1 g" j% Y

& p  y/ `8 {) x3 }0 p! P/ i  两汉时期,女娲也有所记载的,她的形象是个少妇。直到汉代后期,太一抱羲和常仪图渐渐从龙身演变成了蛇身,爪子没了,名字也变了,成了伏羲女娲。这一时期,民间才渐渐流传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化,形成规模以后,又被王逸记进了《楚辞章句》,之后王逸他儿子也顺便把女娲蛇身写进了《鲁灵光殿赋》。
% }  M! e8 p6 e5 r' H7 g: @- y8 q2 l. W
  当时《鲁灵光殿赋》的名气多响自不必说。因此汉末时期,世俗相传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盘古一日七十化。
1 A1 a# M/ A* E# q% a  V' `$ C8 f! S+ D# Y; j$ @
  所以我想,大约盘古最初便是由这位仁兄搞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叫盘古,我想或许是因为看了《六韬·大明》一时脑残,又或是看了《尹子·盘古》,又或者是因为纬书中的一个人物才取得这么个名字。当然这也只是个没什么根据的YY。不过就算盘古不是从他而出,也不会比他早多少了。
3 M) ]4 Q! A* `  a
, O7 ]* n! k6 K; K  u  至于他所记的盘古“覆为天,偃为地”之语,我想应该是沿袭当时的世界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河图括地象》)1 @4 ~, z. o# q2 K5 g

4 v& s7 i& i6 a& {  所以他这里的盘古,也就是把女娲和混沌元气相结合的产物。颇显不伦不类,因此在韦昭后面的徐整——他俩差不多大,只是从现存记录可以侧面推断出徐整要小一点——就把盘古大改特改了一下。八万岁改成了一万八,七十化改成了九变,人首蛇身改成了龙首蛇身——我估计韦昭的记载里还得有盘古人首蛇身的语句,不过没流传下来。  c9 }# `+ W  f1 L  q
. k+ \7 c# Y. T$ k8 W1 R4 `& y. C
  虽然徐整数体教,但经他这么一改,把女娲的显着特性去掉了,不过他又融合了烛龙的特性和巨灵的特性。烛龙是谁大家都知道,但是巨灵可能就知道的不太多了,这个巨灵不是西游记里的巨灵神,而是一个叫做“胡”的,一般称作“巨灵胡”,他生于混沌,能造山川江河。上文说的纬书人物就是他。8 }! k" Z2 h: p3 c

2 G) f% w; P/ Y3 ?4 q  经过徐整的修改,盘古的形象就成了混沌之中第一个生灵,龙首蛇身的巨人以及化万物者,最初的创世神,唯一的君王。身上的特性有女娲、烛龙、巨灵以及伏羲。为什么会有伏羲呢?因为伏羲在东汉时代,也有伏羲龙状,是开辟以后的第一君主。到徐整这儿,就被借用到盘古身上了。: M, J. ^2 g* j2 R5 n7 z

& }/ L# H5 l8 v/ A$ _  在此顺便说一句,《绎史》引的是《帝王五运历年记》,《广博物志》引的是《五运历年记》,前者承袭《元气论》8 D. G" D0 J* ^* k  T
( @& U3 {! h+ ~3 V# b: H
  也有伏羲龙状,是开辟以后的第一君主的说法
+ H: ^. p) m" f: _3 D) S
( w6 Q$ Q7 F$ _( [8 ^& {/ N4 i  虽然徐整完善了盘古神话,但是这盘古神话的流传范围仍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流传。+ t2 b$ ]) I* s3 D  e: l# U( Q" H

$ m0 a, G' e8 ~& ]# y7 u4 Z4 R. D  饶宗颐通过《益州学馆记》论断盘古图出现在东汉,他上了年纪,老眼昏花,我们自然不能怪他没看到后面的【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但是有些学者或者业余爱好者看到了,从此处推断西晋时候盘古已经在四川流传了。我最初看《益州学馆记》的时候也是如此想的。& S$ q; U0 V& A* m: U

9 {5 I. v: l) H5 m  l  但是,《益州学馆记》是初唐刻的碑文,它的“耆旧云”说魏晋之事,真的可靠吗?5 ^3 i. i; H8 D, a
/ g+ K! I  n1 J' X0 D
  答案是如韦昭的世俗相传一般不可靠。
# N/ f8 U- |, J' c, \4 t1 z* o" f4 m7 T3 A0 l. x
  张收画的画很好,他的画名气也很大,不仅被历史记录了下来,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欣赏。王羲之没听过张收这个人,却听过他的画。但是王羲之听到的这些画,不同于唐碑文所刻,唐碑文说张收画的是“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而王羲之所听到的,则仅仅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并没有盘古等人。而汉魏五书中亦记载了张收的画像,同样是说他画了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画像,也没提到盘古等人。. z( j- R) ]1 ?7 K) }' s
; F7 Q% \8 R2 s5 I3 a
  所以我想,张收所画的,恐怕仅仅只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了。耆旧云,终究只是道听途说。' @' p/ C* \& V9 t0 b4 P, k/ \
2 F0 X) h  R) ]+ ~: B0 E
  而从两晋的志怪小说当中,也可以看出,盘古的流传,只怕还未展开。按我个人想来,盘古的流传,大约是随着东晋后道教的发展传开的。6 D/ g  \  O; T; I' r
& x/ b! Q8 J+ x6 L- E) ]/ U
  值得注意的是,《益州学馆记》的碑文上说,其时周公礼殿图早已经毁坏。而南宋的楼钥的《秘涧大全文集》里却说“近过刘氏家塾,遂获其本。盖自盘古氏以下,至种仲尼七十第子百一十三人,画极精妙简古,今千有余岁无丝发剥土西衣。”
: b' [8 ]/ K1 y4 Y( S% U' M$ r& o% S$ c9 o) \
  很显然,已经毁坏的图画是不可能被看到的,因此楼钥所看到的盘古图,只是后人重新画上去的。
1 t$ b. S1 w; Z1 H0 `6 }1 W8 \7 f. D
4 `, q* W) R& ~  因此我想,唐碑文里说的盘古图,恐怕也是后人重画的。而上古、盘古、李老三者的排列,倒有些三清的味道,想来其图大约在齐梁之间吧。& B1 R' y" e; G5 J
5 k6 r: w$ _4 x! Z2 {
  南北朝时期的记载,现今仅存述异记一条,而就是这一条,引得诸多学者种种怀疑。一个是因为《述异记》这本书里有记载其冠名作者任昉死后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其中有几个条目与《灌畦暇语》相似。  z% |! u$ q, ]' [! ~: ?
  P7 k$ Z% d4 t8 v: C3 _8 ^
  而我的观点与李建国相似,这书应当是任昉写的,但是其中有被增补的痕迹。学者们的论述论文我并没有搜到。因此在这里,我只说一说我的一点依据。1 ~) C- R6 |: W3 k" L

: R7 o  z* \: j* z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述异记》)9 y; c3 e- K  t4 ^- H' F
: `" O3 M: ?) f7 P- c9 k4 ]1 ]
  “旧说盘古氏之死也,头为五岳”(《灌畦暇语》)( O7 [& G8 v, w, L. W
0 y+ A0 z; H- m
  这两本书的盘古条目乍看之下似乎很相似,我看的一篇论文,学者只注意到了后面,从而断言是前者抄袭后者。但是两书最大的不同,却在这开头的一句话。( h( ^- ~% F# i4 Q6 i; a

, V3 o4 O$ O+ @) T/ z! q6 d  没错,一个是四岳,一个是五岳。. O, E+ Z( @% R8 B; R$ i! \) |6 U* `7 m
$ |8 z! M. y9 @4 y% T2 d& A
  五岳之名,秦汉虽定,但是魏晋以来的习惯上还是比较常用四岳,五岳直到唐宋才开始大量的运用。若是《述异记》抄袭了《灌畦暇语》,怕是不会将五岳改成四岳,而如果是《灌畦暇语》沿袭了《述异记》以来的说法,经历了初唐,就有极大可能将四岳传成了五岳。因此,单凭这一点,我便可以断定《述异记》并非后人托名伪作。* ~1 ^  B  E9 ~) a

/ T7 K+ M% g( |6 D; Q  但是,《述异记》还是有过后人篡改,特别是这个盘古条目。从中唐时期的《灌畦暇语》,我们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引用了《述异记》,而它所引用的,并无“秦汉间俗说”、“先儒说”等“说”字样,以及“盘古氏夫妻……”这后面一段。因此我想,只怕这些文字,就是被后人增补进去的。而增补进去的时间,现在可知是在唐元和年间以后。4 [- `" S7 Q# T: d( y

3 e% G8 z. ?8 G* N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q! T! V! a; K/ H7 u6 u9 f% c

' f- `6 h! V8 a. ~, r  这种说法,让我想到了南方神话中的大洪水后葫芦兄妹结合繁衍的故事。而经历了唐及五代的战乱,南方部落蛮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流日渐深远,至两宋开始形成今天的南方少数民族,同时两方对各自的神话认知逐渐变得清晰。但在开始之时,由于语言的不同,便有了许多的脑补。
# g/ o. U) Y! V. T8 o6 P, i/ y6 z
* p3 O- s" M) G1 w( x% C- F/ G$ C  最着名的就是葫芦兄妹被等同伏羲女娲。要问为什么?都是兄妹嘛!或许还要加上读音的相似。但是,若说读音的相似,这是近代以来考证的,闻一多用南方葫芦的匏瓠、匏瓜来说是伏羲女娲的音转,我就不苟同了,直接否定好了。
. d# r- q7 u' ]7 _; n$ C
# a; X8 \8 h8 t  ?; k1 s; z  至于为何直接否定,基本依据就是上面这“盘古兄妹了。”) S! K9 X' j. z, T
  p& C2 g' `" z7 |
  吴楚间,匏瓠、匏瓜,与伏羲女娲字音的相似,要比与盘古的相似性小得多。而且匏瓠、匏瓜自身的相似性,更是能二合一的称作匏瓠兄妹,汉人听过去,更能听做“盘古兄妹”。) ]5 T" G, a. Q1 k3 R# M4 e
" ]& [7 y& g' ^% s" b8 a
  另外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神话中还有“盘勾”——两广地区的磨刀石与葫芦神话——这一则神话也是洪水过后兄妹二人延续人类。老闻能把匏瓠音转成伏羲,他能把盘勾音转成伏羲吗?但是若是让汉人听成盘古的话就很容易了。6 Y+ [/ I: [! [

: [& z( X1 {: w  甚至自东汉就有所记载的盘瓠,到了唐宋,自认盘瓠的后人们也开始说是盘古的后代了——“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咸通三年春三月八日,因入贼朱道古营栅竞日,与蛮贼将大羌杨阿触、杨酋盛、拓东判官杨忠义话得姓名,立边城自为一国之由。祖乃盘瓢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盘古之后。”——这里再说一个个人的YY,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的是“南海有盘古国”,神话真是现实的映射啊。南海或许是洱海之误吧。
5 T: O! Z0 A! {* h) y; W) C) k/ R) d- U! E8 m" c4 b
  文明的交流总是从模糊到清晰,浅显的交流,神话人物名称的相似或许让各自都以为冯京和马凉是一个人,因此才会让着两个不同的人物产生了交融,但是随着交流的加深,这种交融终究失败了。但是,仍留下了痕迹,迷乱了后人的眼啊。
9 U* {# g; j( S% z9 y- N5 D
1 v6 S. J3 s+ C  所以,分析汉人与少数民族两方的盘古神话,实在应该考虑到两方的交流融合,以便溯本追源。但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学术论文里,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上世纪顾颉刚就已经提出了打破民族同出一源,到如今不仅没有打破,反倒连民族神话都渐成一源了。& w5 e& S- b" u: }' ?6 m$ t

$ y  I5 g$ W5 M  那么再来说一说《三王历》的问题,起初我以为《三王历》是《三五历记》的误写,但是这说法只在一篇学术论文里看过,而且还没给证明。而辑本的《三五历记》,并没有这么一段。想来应该不是《三五历记》。0 H8 U% X9 K" G' `8 _, f; n3 g
! B- C9 B& q1 Y; y- ^3 ^/ n1 ]0 m/ f
  且这《三王历》里的盘古是龙身人首,不同于徐整所说的龙首蛇身,想来应该是南北朝时的流变。至于这《三王历》,或许是这一时期的佚书吧。再看唐代的《地理坤见》,盘古的形象又起了变化,成了龙首人身,殆至宋朝的《元气论》时,更是完全流变成了人形。7 Z9 i4 z, i$ ]/ J1 a3 y
  y* H1 m: M5 u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盘古神话,汉人自创,始出于三国,流传不广,直至东晋以后,经历宋齐,才渐渐流传出来,至唐宋时混入南方民族,今仍有余迹。至明小说中,方以巨斧劈开天地。盘古神话,流经千百年,至此完成。
$ v, ~7 e& L% g# }# ]4 J- c- X% h" |0 T
  PS:有说法称盘古是印度神话传入中原的变种,但其所用的经文,在徐整时代仅有一部译出,不知徐整见过没有,更不知韦昭见过没有。而且,上溯两汉,盘古所具有的各种特性都已经出现了原型。尤其是,巨人,化万物的特性,只看两汉神话便可知并非取材自印度了。* b3 s3 s# r& m8 r1 A

4 `; ~8 J& V7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