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舞 据说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创。赵飞燕名宜主,汉成帝皇后,善歌舞,由于体态瘦削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她又轻又软,跳起舞来禁不起一阵风,皇帝老儿制了水晶盘让她起舞,又专门制了七宝避风台怕她被风刮了去——估计赵飞燕同时还是轻功绝顶的民间武术家,不仅“草上飞”,而且可“御风而行”。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 V3 Y! t( I3 q/ N
0 x) R8 Y- q$ Q$ {! L 《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明朝艳艳生的小说《昭阳趣事》有幅木刻《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宫人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像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与桨。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碧琼轻绡,在船之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飞燕越舞越飘飘,欲乘风归去之态,舟至中流,大风忽至,飞燕随风扬袖旋舞,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令宫人拉住赵飞燕,怕叫大风吹走了!宫人两手握住飞燕双履。赵飞燕索性在宫人手上随风飞舞。因此后世传说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后来,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特地为她大兴土木之工,花巨资为她筑起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
- ^7 K$ b" P8 B' s" {6 S" @
3 C. N5 R. t. x) B5 s9 ]; l7 b" \ 霓裳舞7 S7 T% M3 ?5 J- a, N7 P+ v6 e
. W) Y4 I+ r; Q l# }
即《霓裳羽衣舞》,曲李隆基所创,杨玉环主跳、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让人惊艳不已。。8 @2 |. A6 ?" P' m
2 h- M5 |5 |& J& Y5 i0 d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女舞》, 晋 则《白纻舞》、《幡舞》、《肩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2 u1 |; Y0 I, P _4 H6 h6 p$ {. A0 q# H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乃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h4 }& V- B# T6 C
$ [0 \ n: q, y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F" b9 Y. K. g9 ]3 _+ E" q
; D/ F: s. r8 z( m
惊鸿舞 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I6 w6 V: z; K* u1 e4 K, V) }
7 t z3 p' P# [# q& l& A y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3 ^! I# S9 @6 M. J
, H+ T0 v. s$ ~: V) v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3 d# [* O/ n- |3 ?: s, Z
1 w' t' x' [, v& Y: y9 Y" Z4 {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2 T: [' Q# i+ Q! M6 L. C! u; L( [. _
B' H: d6 u7 H! K4 w4 {& W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 U: c3 |7 w% o! f; D) d, x
1 X8 T3 z+ t4 Z. v G8 [0 `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K6 t% J3 r# S6 W$ `. C0 z% }2 E
# f# @- c$ T/ _4 g! k- B0 x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惊鸿舞
+ U: ?; T; {: `* L3 [( L- ]8 [# g, }; i9 K# ], j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也略有提到。当时剧中说,惊鸿舞相传为梅妃所作,后经纯元皇后编排,纯元皇后曾经凭借“惊鸿舞”一舞动天下,现为莞贵人甄嬛所舞。! L5 {" K5 |' u' O
/ z1 x9 C% Q2 Q, L$ U 剧中,甄嬛(莞贵人)随着沈眉庄(惠贵人)的琴声,安陵容(安答应)的歌声翩翩起舞,不料却被旁人说成“美则美矣,毫无新意。”正在甄嬛因“惊鸿舞”而冥思苦想时,允礼(果郡王)悠扬的笛声传来,给甄嬛带来了灵感。甄嬛随着果郡王的歌声继续跳着,舞曲结束,皇上龙颜大悦。后来,甄嬛因为果郡王的死而受伤,甄嬛心凉,再也不能为心爱之人“惊鸿一舞”。
" r* [& [ { f+ s8 h* d @0 M2 s& Q
“惊鸿舞”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爱情的开端。《甄嬛传》插曲
4 g% k B( C3 W2 e: z7 |; V# ?0 Z4 G- @
演唱:姚贝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 `$ B# @% l6 T' w2 j
6 Z5 M$ n5 @' }. {, F( V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9 w# O5 s( `' T, y$ I$ [% k
( ^1 r, d5 v$ u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4 f9 p- i: ]% y E" C2 T+ b
- }1 o9 \; q @5 I- Q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注:《甄嬛传》里惊鸿舞的歌词出自于曹植的《洛神赋》
0 s3 E Z: J6 u. P* H- z& [ d' i7 v* Y5 q
白纻舞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2 f$ s1 t ^/ K9 [# j1 l
- b+ m& ~8 v0 t R3 B. s- r! S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 l3 K+ v0 k2 H) i; P& `/ F. o+ B( S4 g) `" l9 j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t3 ^2 g+ \" j; z! T! G
' _: b1 ?& n. O0 @$ ?0 `, j 绿腰舞 软舞《绿腰》,也作《六幺》、《录要》,或称《乐世》,为女子独舞。
K9 c& R% E7 e
a/ g! x' d P. z$ L- ^7 w 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为《霓裳》后《六幺》。”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6 a! F2 k0 R8 w2 ?0 \# b. e, }
6 G. {* P2 a9 J7 P8 L0 C q
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先为霓裳后绿腰。”的句子。
/ e! u3 H* {$ ^/ Y4 c5 _3 E" o' h8 X' Q2 [4 S, c6 u. n! D
李群玉诗写观《绿腰》舞之近感:
; J! \, q) _7 ^, W; _9 o6 @
. @& f ]; E& G7 A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7 g! ]7 A ?9 L4 Z: c; i+ u, t1 |
2 p _& O: u3 c2 N+ a3 E% E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 m7 K, l: q5 V& |8 G5 g r9 Q. }; m7 K- q: L
翩如兰苕(tiáo )翠,婉如游龙举。
8 z$ C( z7 E: J( p9 S) B; t. j3 S( V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zhù )。0 p- ~& q: L$ d0 v) a5 E
% R( ~( @ D% Q( D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3 N. Q4 Z8 H4 }6 I
- A3 ^6 j V* L4 D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 D- T/ |+ Z. U. o2 \% \# R. @) N8 g' m3 G+ W- M5 n6 n ]7 R
坠珥(ěr)时流盻(xì),修裾欲溯空。
6 l* D, Q6 a, T! n" |9 `5 K
' R' o9 |1 Y- O4 c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 E0 U1 _- o) R- j. L0 _ x4 b% J1 R. H# d, L
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么》。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得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么》,大概为别名。《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现在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态:“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美丽的南国佳人,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象翠鸟,象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么》舞的场面。画中舞者穿着长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象正要从下向两边分开,长袖正欲飘起。而韩熙载敲着羯鼓伴奏,观者有的拍板,有的击掌。虽然这只是舞蹈的一个瞬间的描绘,但亦非常传神。 宋代,《绿腰》舞依然流行。欧阳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的诗句。3 a7 a% k8 l: ^, i9 A0 `. _
' L4 N: g8 a1 I: h! x4 t2 b' w 长袖折腰舞 从其“翘袖”与“折腰”的特点来看,应无疑是楚舞。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最庞幸的夫人,定陶(今山东定陶)人。
; ]; u; A7 E9 m+ k2 o0 b+ L+ D- D, a) Z" k# Z2 d9 _7 u
戚夫人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瑟击筑,能歌善舞,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娴静温婉的性格,美妙的歌喉,博得了好“楚声”的高祖的青睐,宠幸无比,两人常在宫中以“弦管歌舞相欢娱”,而戚夫人“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官齐声高唱,声入云宵”(《西京杂记》)。- I% u( K w7 D* i( x# O! ~3 o
+ N( h7 m' T% }; X
据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西京杂记》)。
( }; U6 m5 q9 E0 M& l% ~2 {$ w, L. y2 j+ ~( g- ]
高祖死后她的情敌吕后幽于永巷,断其“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侧中,命曰‘人彘’。”(《史记·吕后本纪》)落得香消玉碎。. c0 X$ _% R8 T7 ~. ?/ p# p
6 M( {/ {7 s0 |: H) C: i 她的“翘袖折腰之舞”长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舞姿已在河南南阳和山东曲阜的汉画像石中发现。 v6 d8 d- h/ k2 R0 @( q9 y
1 b4 s3 n* J2 e8 J- L- S4 d 南阳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的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后折腰,而是向右侧折腰,两袖向左侧甩,呈现翘袖的姿态。山东曲阜画像石上同样是女子双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长袖细腰,其中一个正向右侧身折腰,向右扬甩袖,甩袖的姿态与南阳画像石稍有不同。由此可见,“翘袖折腰之舞”舞姿形式多样,它象是一颗宝石,在楚舞艺术的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q4 o) X7 ` W7 G+ p4 V
3 _' @& S+ |4 [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 J' q& c! I+ _1 l& K3 c! P W$ `. Q( [, [
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元稹《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f2 J; j# z% u8 t
6 ~, N4 T1 V8 L6 S6 n: X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4 Q1 _: }3 b# ]0 _0 E/ R
4 Q- u$ s9 L. q* I$ M4 F 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破了。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G/ E6 [# ~# n# H! G
" G2 m+ z- q! J0 S& C0 G 柘枝舞 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着名「健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8 l/ M* _5 W/ V8 a
( i' L+ k2 [/ }; m. k5 _" r8 y5 ?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r1 d( X' Y5 V, i4 u$ f' k( V" o
; ]7 z" o/ ` l& f. c0 p9 _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宋继承唐,宋的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
* C- R6 K8 R D2 W% m. o; S- B! l) b* y5 G; k
跳柘枝时,舞女穿着五色绣罗的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开场一击鼓三声为号,随后以鼓声为节奏,柘枝舞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睛富于表情。2 g$ C" `9 a- @: f
+ g& A8 Y* \# u* F3 O/ j: n P 剑器舞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孙大娘,经常表演的舞蹈有《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和《霓裳羽衣舞舞》等。但最拿手、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剑器浑脱舞》。
0 U9 Z) N9 j7 C& q2 K l$ W/ ~- n0 j& Z
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 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 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f% a2 H# K' J2 n$ f: g* {
& K1 c t+ \' H+ M- K! o 何为剑器浑脱。剑器,当时武舞曲,亦即健舞曲(与健舞相对的还有“软舞”)。舞者执剑而舞(一说舞双剑),表现雄武、战斗的势态,似为独舞。其衣服、音乐也有记载:“舞衣五色,曲中吕宫”,“女伎作雄装”,用西凉乐伴奏。浑脱,亦属武舞,舞态跟剑器舞一样壮观。剑器与浑脱合起来的舞蹈就叫“剑器浑脱舞“。究竟这种舞蹈表演起来是个什么样子,而今已无缘一看了。幸喜有一些史载作注,诗文作释,墓俑作证,人们还可以顺其笔迹,旁观远视。杜甫描绘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生动诗句,也是他激动不巳的观后感。从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这位女舞蹈家健美的舞姿,高超的舞技.豪放的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舞蹈之概貌,也跃然于眼前。你看,台上剑光闪闪,如日落大地;舞姿矫健轻捷,如同群仙驾龙飞翔一般;舞蹈开始时,前奏的鼓声顿然休止,好象雷公停止了震怒;舞蹈结束时,手中的剑影却如江海面上平静下来的波光。哪粗犷雄壮,惊魂动魄,竭力抒发战斗豪情的舞蹈,使台下的观众看着如山失色,神怡目眩,觉得连天地都旋转起来了。
8 d' _' k+ H+ q+ V5 Z& b% D m" L. W' Y/ p
孙大娘是史料记载中多处可见的擅长剑舞的好手,描述公孙大娘舞剑中较具象的有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主要是讲公孙所舞的剑舞《剑舞》。其中生动描述了当时的表演情景:公孙大娘穿着经过艺术加工的美丽军装,舞姿稳健娑爽,杜甫笔下形容:舞者在进退回旋之间,在急促飞快的舞动中,显现条条光芒,伴着隆隆鼓声,来到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者均为之变色。9 P3 ~: E2 o% Z3 V* w, T# W7 {
& _7 x/ N. P( Z( G
公孙大娘还擅长跳一种叫《裴将军满堂势》的剑舞,所谓“满堂势”可能是一种位置调度很大,舞蹈时充满整个场地,动作豪迈、灵活,技巧很深的舞蹈。
5 P# }( ~: G2 k: `) Q- t2 G
! S/ \* z- F7 O) b# W! J5 c 其他补充
5 F2 X3 z) r* |4 m. ]2 l2 V1 Q4 b: a( f2 e5 k0 k( Q. m ]' ?) K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V" p* S2 a3 j+ G, U" Y
2 G; A$ n- ~( Q' ^: L1 l: w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9 F: n; v" v# ^
0 _; w8 b5 T; J! s' h6 U( [
巫礼:兵舞、帗舞。8 A$ `( z5 _ @( R9 D
% q# A# j! E/ P, {2 I% |$ n$ P
驱疫$ c9 F7 e. S9 q- e- {
0 \" r( D) s C/ h @6 n5 e3 J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4 c% i/ z( h$ E+ v$ p# Q
/ ` @8 r( x. l H" A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 x: k1 I& E' ~) p3 s5 R0 M" } o" O
宴享:弓矢舞
# A# z' N/ P% a2 U% s2 m5 B1 N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c/ v9 R# l- c( ~- M9 Q9 K
: @/ M; i Q3 e3 I
二、两汉时期
, w3 H: k( p- ~3 |' s0 @4 f' U
0 A6 }& N, P) _% Q& s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3 |. a4 S% {9 F8 ~3 F+ @
! m6 g6 a! F- a
2、俗乐舞:7 j0 i1 S- l! B
& E' ]6 Y) S( h; a% ?* [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9 F, n0 S5 B+ v: c
H# g0 c, W8 R' p- G 舞四夷之乐:' }8 M$ W; N5 a; I9 T
3 w0 B1 C3 @9 S! U
东夷之乐执矛舞* N7 ], l3 n# P+ _) B2 ?
" F1 n+ J w2 p( i7 ~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9 d$ C' t( b- }. V" @3 J6 w' l6 q* U! G( A# D8 `
西夷之乐执戟舞; B% R: T* o( }# O2 S
, Z6 A: r* F0 T& y1 k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 G7 o/ F- R7 b- ~
* @$ S- j# O" o4 d1 ~& _9 Q" k (1)武舞
0 |! A4 R* c# ~9 l4 a; p2 S. K
+ @( y0 V N) r' n# r 剑舞7 }0 a2 h0 Q3 {+ ]1 w4 Z
: m! S K5 W" z3 A
棍舞/ c) A; }+ ]' M2 C) p1 X
6 d2 ]5 O& ^* C! N6 z7 J. L
刀舞5 x7 }* Z4 r1 Q; Y& @* H; g7 o
. h! u; ~6 I5 w u: Q& m3 \$ e8 P
干舞6 n \) J6 W/ r: ]. }8 i
, s. z6 d' l$ \% n* d* O 戚舞. a& [3 z/ n# o7 f
6 S T, K# |: S% D) [) m
(2)文舞
; r, A* z9 e! c& k+ }3 s- O! }5 p$ s, g1 G) V1 T5 ~$ v6 _
长袖折腰舞$ z0 ?5 F- X$ h, D# `; h ^0 `4 F
. V- @* a; [# }7 W6 o 掌上舞
" p7 x* v3 p! `) [/ b6 o. I0 B8 f& E( H8 u3 @! X& k s( x6 E7 S
盘鼓舞! [/ U! Q: @. I8 k1 y0 m/ H
9 W% B7 S J2 q0 Q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0 }5 P8 m" K; Q; Q' J
4 Y3 j& Y# C# L! T3 Z 宫廷舞:
3 C* g" ~/ X0 Z) h8 }" G
, E. m+ U0 h! b) Y8 A (1)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8 L+ v- U2 e) _1 B6 L g9 ~) @9 R. ^. X; [, C
《白纻舞》
: }# F) W W! o u1 p6 C% H$ [
6 s5 M0 z" {1 c 《大垂手》舞,
% m7 Y* R& t" K5 ]0 O3 O& B
3 _0 Q3 x/ u. L. j' y8 u) Q 《明君》舞、; o8 U1 c) F* w, W8 d/ G" @
( z; X0 }4 e, u: y! M" B
《巴渝舞》、
5 }. v2 {8 h$ I2 E8 k# _
" I- x4 N/ V3 E 《公莫舞》、
4 d& U5 }" ?( _2 ]) \* O2 R p: n
! Y: B2 f( {# C; U- o& Q2 M+ t 《铎舞》、4 x s& j) |1 \" O+ J' [: d0 p
5 Q J6 ?. p* x7 \. z 《鞞舞》等。
! Y) b& g8 O+ Z' r" b/ T! C9 ?. P" l6 b1 V, g
(2)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N- ^! I; u4 b( Y9 H
J0 d, |% ^" y+ T5 D0 r- {2 b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3 o' D5 X, |' l5 ?! n z; X1 `0 V% R3 k4 H! h4 Q4 x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 O* ^# B- h9 Y4 N+ B& [
4 q' W% x( I3 \- X6 n 四、大唐时期(上)
2 n5 K( F1 j, T* x4 X A# p0 m! L U
* j+ Y1 n7 U: m- M% p4 ?' n! x 宴享宫廷舞
! A I- j" c4 o; x/ l w5 N; I$ N, I6 t3 O' w/ L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o+ B2 r6 b2 V4 B
5 O0 K! p# e5 c, e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M# d3 ~$ }) k6 E* k, l$ f
: t! U5 X1 ~3 j& Z5 o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3 f1 v" [- k* V& z, P# g$ ~
$ V+ m% l2 T! F' X @. ~7 X1 R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 w/ Z9 i8 S. g0 Z+ k [& [& Z0 Y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h+ @ `9 u6 M& V% s* t8 J
; B7 f, r" N, _& V6 E
天竺乐:佛教乐舞。
3 C2 [8 k/ w" n8 I2 j9 D
) }; K( v% u, _. X- v; s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 `( J J6 i I. F# {8 t0 o K/ o7 K9 N# s( ]& N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4 m0 B( h" L# @" W) O
; ?) Z5 u9 O' N( ` o, V: z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f$ w2 r# s& z. P8 H
0 i& s& g3 X0 C' S; { 《破阵舞》9 H1 j" F! [; H c; ~% K3 Y" o! f; v; a
; ~" o T3 @! s0 m; O' M 《庆善舞》
7 Y& X0 G$ n1 P9 P" o
1 D6 T" p/ C2 V2 e/ e4 T 五、大唐时期(下)
& B. B' i' B! [; p; R$ x7 k
9 L k. e8 s% U. N 1、“健舞”0 @% J& W' K* E6 \' d) t* q
/ D' ?" G3 c# b1 m0 a- } 《剑器舞》2 q, x7 z- M/ d2 M
& h( S8 H7 t% K& j5 g
《胡旋舞》
( j0 ?, H3 s* r8 R2 {/ w# a
2 d) [+ R4 h! |& q( B* t9 J 《胡腾舞》
6 l+ Q" C" [5 R5 ?: v
" W/ r0 `5 f/ o# j, W 《柘枝舞》
! \$ r7 d) W' H, m. D( `; U! w0 X2 V1 ]* R: z5 s6 E, p& g
2、“软舞”9 L1 E+ K: n. n) c) i3 w
" q1 ^* c' m; b- `, r 《绿腰舞》
6 a7 h# G- m4 f( M' X9 D$ C6 z
( ~/ y0 S, a7 B7 F- D( _ 《春莺啭》
" }* A7 t$ q+ q. D3 E, k0 M# v8 p6 d9 t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y, r; P: U. M1 U1 F8 v6 x" ^* X" j9 D. f: x2 h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o9 ~* a; C& e' c8 o
( ^7 Z: W2 u2 `0 I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0 s9 n- ~ a# t
% O% ?7 a1 |% j# y/ G1 w0 {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 a- T" `: y: t
$ E& [0 W8 l; J 着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8 I: P$ f6 y0 O0 y, ]8 z
4 e; _/ a7 c3 w6 O- N8 [ 4、民间俗乐舞:
( s+ q: U7 V* g
, \. r1 ?4 y' \. S% B2 m! }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V' s2 c7 R. U3 O/ m/ s! V
6 L. `+ t' Q! m& h5 d, T$ p" ~9 K 《拨头》
9 Q ^- o R( L, e+ b2 Q3 p; H% U) |9 r6 G: w# O
《踏摇娘》: T; E; H" t& T- L1 `+ L
& r3 p, m% R' ^ 5、崇仙舞蹈:2 N$ Y$ U0 d1 k( @% M
( C- Y9 Z" y5 B) C6 ^ 《四方菩萨舞》
1 d7 r! i3 t" J9 l4 k& P
# |& x" X$ U. _0 A0 ?5 L 《五方狮子舞》1 h6 _7 U r2 z: ^' u+ U# m# S% p
4 D+ B+ A2 c1 Z0 C# K
《天竺乐》% k; c; I8 P5 g7 ]8 s7 R
+ k$ Z! s6 f0 N- d2 n' z
《云韶乐》( w) D+ j3 i5 x* d6 U m
9 a+ e: C5 [; A. H
6、队舞:1 t% n7 ]. O$ J& t
8 ]8 d# y( o% }1 x1 [ q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6 e3 I) u# j; N% O- H
5 [& l# z- t, [0 x1 I 六、两宋时期
* W6 a* v: e/ N0 \" K
, U! E; Z9 t; l) U( W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 o& J; G+ V& E) B6 `( |
. I. @& y! l) f* f! ]4 [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J' u) X0 c& n5 n8 s
& C6 A# C2 s6 e 七、元明时期7 ~+ J, ^ z! V2 k" c+ | O) t% b' Z, }
+ ^4 W% Z- D) k9 a% J' \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 E: Z" ~8 r$ x$ d ]: W' n! d: U* [! N/ R
《昂鸾缩鹤之舞》
1 ]& b$ O5 u: |0 q/ G! `
' m$ t2 q' p5 \5 M! [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k p( n G! C8 i
, E( h$ H$ m! [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2 V% r1 T5 x9 {
. w% N+ Q* G y @+ H7 ^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p6 X* F$ k7 J, {- n) t
1 ]- t; a. @2 j
八、满清时期1 f+ i0 W: U i4 X$ }# s$ W( r
, M- c5 w, f; W; d. ^ 1、清代宫廷舞
- X5 r4 M+ `: O
Y1 D& k, V* C+ t0 ]- s: h7 @ 干戚曰武功之舞
5 S+ i2 b. I6 X/ G3 n4 V, E. x1 S! l+ J; c3 y$ Q: [% y9 H
羽龠曰文德之舞7 P8 B* `6 ~7 @6 \+ J6 n
: A. s5 R" q9 ] 祭祀初献以武舞
: K5 u- c, [, M" n3 ?1 Z
8 a7 e; ]' t9 f3 U: s$ X' d& J& H5 ~ 亚献终献以文舞
: J5 C, J3 R# T, z1 O4 ^; s$ b, O: |/ Z* J& h3 U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世德舞德胜舞
8 |. A* I2 I, v+ u( {+ [
. T, R1 M( H( f5 n2 e4 U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 }! `/ b+ M. I- D: z
& ~5 q; |2 k+ g3 A! s+ W 朝鲜乐:
/ {/ f' I4 l1 r/ g, s& C) n% h. j3 }6 o8 G# a/ }
蒙古乐7 }; ^6 m$ T9 e" D2 X6 g( p! {
9 ?- \8 Z5 V2 Y' ]8 r( D5 N G
回部乐
: {% B' f3 T7 T! @* ^. o9 ?' m! d+ M8 N4 i5 [) K
番子乐:藏族乐舞' e/ M% g4 ?6 ?2 W, P* R/ C, j
1 u1 B$ n( u0 E- d& |7 w. q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0 g0 l7 n$ c% k) Y& U
& x& i/ z8 G' Z2 y" Z% U! m" } 缅甸国乐7 K" x( z- u. M6 U: `
2 @ h" n d/ y- D: I6 e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9 b" b' l! i6 E& N% `' S) Z3 X/ e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着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着名的舞蹈作品。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绍。. a. X1 t+ ~+ y+ f& x( w* d
2 n$ Q# l7 _& a' O; [' N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3 |4 V$ g5 U* M! `
; U6 [9 i7 S' v6 O" M5 D+ |' I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5 L4 D% ?9 ?6 [
" T7 |8 {" l7 _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9 e7 S$ T7 r9 }- b& D
2 \' t6 E3 L) w! {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g' l3 `( }( a9 R
% V/ `, B* y+ z2 Q4 Q6 O2 d& E9 e) f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4 n5 @7 U" S. H2 B
1 w' d& u1 g' c- E- x* L 六、《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a% B" |2 ?* U+ E
# C& W1 X+ i# t& c7 W" `% z
七、《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广大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8 t, q4 {8 s) _* q5 b
: g! C6 `: @: W% Q |
|